《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贰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课文,积累名言名句。叁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和艺术特色,品味孟子散文逻辑严密、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学习目标壹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孟子》的相关知识。肆准确把握“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天下”的关系,理解本文的主旨,体悟孟子性善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人尊称他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上的仁政王道学说(即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孟子简介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他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谈政治的理论根据,是其思想体系的中心环节。哲学思想:性善论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保民而王、民贵君轻的主张,反对霸道,提倡“仁政”“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社会政治:仁政德治“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价值观上:舍身取义民贵君轻不愧亚圣性善气正真乃完人思想主张

《孟子》一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篇幅较长,内容更具体,描绘更细致。全文共七篇,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关于《孟子》

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剧变,王权衰落,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瓦釜雷鸣。于是有思想的有识之士,面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等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想和主张。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乱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辩难、斗争,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大局面。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诸侯,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是其中的著名篇章。创作背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忍人”,指狠心地对待别人;“不忍人”,指怜恤、关爱别人;“心”即心思,心意。“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主张,即每个人都要有怜恤、关爱别人的心意。易中天《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文题解读一读读准字音,划分层次。读出抑扬顿挫,体会雄辩的文气。恻隐孺子要誉怵

惕内交羞恶(rú)(cè)(yāo)(chùtì)(nà)(wù)字词正音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诵读指导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二读研读文章,体会孟子的思想,正确流畅地将原文译成现代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说:“每个人都要有怜恤关爱别人的心。古代君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施行怜恤关爱百姓的政治,这样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刃人: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怜恤、关爱别人于是,才用施行运转,转动状后,(于)掌上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先王以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古代君王为例,突出以“仁心”行“仁政”的思想,有说服力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具体贴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举例论证比喻论证仁心仁政思考: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看,本节内容是如何展开论述的?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这个观点充分体现了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思想。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思考: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是)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这不是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的原因,不是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的原因,也不是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表因果,…的原因同乡,乡邻惊骇,恐惧哀痛,怜悯“纳”,结交非…也,否定判断,不是…状后厌恶求取突然这样“怵惕恻隐之心”即“悲悯之心”,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它促使人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乃至世界,从而关注人生的意义。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用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思考:1.简要分析“怵惕恻隐之心”的含义?思考:2.本节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能称之为“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能称之为“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能称之为“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能称之为“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补足音节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指事理的对与错谦逊,推让否定判断句萌芽,发端肯定判断句取独这就像四肢思考: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括哪四个方面?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为“端”。他认为人所具有的“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四心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表并列名→动,伤害,暴弃在自身一切,所有宾前侍奉,赡养安定如果流通,泉水涌出“燃”,燃烧这认为扩大充实判断语气…的人表转折孟子荀子思考: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学习,才能逐渐趋于善;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那么还要不要注重后天的学习呢?要。人要有“四心”,也就是有“四端”。“端”是“开始”之意,这就告诫我们,人人都应该有仁义礼智的萌芽,只有经过后天不断地培养呵护,这些萌芽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才能拥有“圣心”,从而“明明德”,成为一个仁者。概括最后一部分的内容及作用。本节内容总结了“四端”的意义。将“不忍人之心”和“四端”与“安定国家”“孝顺父母”联系到一起,升华了思想,点明了政治主张。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是主张性善论的,但从实践来说,他也是非常重视后天努力学习和实践的作用的。三读读出论证结构,分析论证特点内容导图结合文章内容,梳理孟子的论证思路,把握行文结构。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多样文章采用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论点的结构,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论证逻辑清晰使用大量排比,判断,富有雄辩色彩。论证语言气势磅礴思考:孟子的文章有何论证特点?思考:请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有何共通之处。课文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共通观点《论语》十二章仁、诗教、君子、礼、义、恕等。提倡仁、义、恕,要求做到“克己复礼”。都主张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从而实现“修齐治平”的目标,即完善由“内圣”而“外王”的追求。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大学”的终极目标是“三纲”,途径是“八目”。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四心、四端等。人生来都有善良的本性。整合探究本文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一个失去同情和怜悯之心的人,永远都不能体会仁爱和王道。正如孟子所说,人之初,性本善。你的生活深度取决于你对年幼者的呵护,对年长者的怜恤,对奋斗者的尊重,对弱者及强者的包容。孔子追求刚毅,曾子追求弘毅,孟子追求不屈,温良恭俭让的基因早已深深融注进中国人的骨髓和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最坚实最勇敢最柔韧的文化品格。谢枋得《与李养吾书》: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逆顺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志之所在,气亦随之;气之所在,天地鬼神亦随之。主题归纳对接高考写作实训儒家亚圣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主张“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法国思想家卢梭也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古罗马诗人尤维纳曾有这样的诗句:“心地的温情,是大自然把眼泪给予人类的同时,赠予人类的礼物。”慈悲心,即怜悯心,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善念。正因为它的存在,人的修身或者我们的教育事业有了光明的起点。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以“永怀慈悲,拥抱光明”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文题展示材料第一段引用名言,指出“不忍人之心”“怜悯”“温情”“慈悲心”是每个人都拥有的;第二段先解释“慈悲心”的内涵,接着指出其存在的意义。综合两段可知,本次作文的核心话题就是“慈悲之心”“怜悯之心”,这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古老的话题,是人类情感中弥足珍贵的一部分。“慈悲之心”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它促使人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乃至世界,从而关注人生的意义。怀有慈悲之心的人对处于不幸境况的人会产生同情,心灵会受到触动,会生出扶持与援助的欲望。审读题旨壹永怀慈悲,拥抱光明。永怀慈悲之心,净化自我心灵。叁常怀慈悲之心,让爱洒满人间。贰肆心怀慈悲,微笑向暖。怀不忍之心,抒浩然正气!确定立意谋篇布局如“慈悲之心”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常怀慈悲之心,可以使人们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中精神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慈悲之心是什么?“慈悲之心”是人类共同传承的良知,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面对他人、他物的不幸,我们应该怎样做?慈悲之心的意义如何?为什么要怀慈悲之心?慈悲之心,犹寒夜篝火,为身处困境之人送来温暖,犹沙漠甘泉,给予在生活中拼搏的人希望,犹开启圣殿钥匙,为自己和他人打开一扇通往温情的大门。具体写作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范文示例:以慈悲之声,奏光明之歌穆旦曾说:“我愿将感情的热流溢于心田,来温暖这人生寒酷的冬天。”我想,他心中的涌动的那份热流,应该就是人人皆有的那份慈悲之心吧!正如孟子所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份与生俱来的慈悲,是一个人修养的起点,是我们人性之歌在全社会奏响合鸣的前奏。个人因拥有这份慈悲,我们的灵魂才能走向光明;人人能以此为起点推己及人,扩而“充之”,世界才能奏响光明之歌。慈悲是什么?它是东方亚圣笔下的“怵惕恻隐”,也是西方哲人卢梭口中人人皆有的“怜悯”。我们如果将它时时保持,在看到流浪汉时,定会想去帮助他;在听到孩子啼哭时,定会心头一紧;当见到受伤的猫狗,必会想为其医治;哪怕看见的是饱受战火蹂躏的异国百姓,也同样会感同身受,潸然泪下。是的,慈悲只是上天赐给“人性”的一束微弱的光芒。如若守之,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