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单元测试卷-带答案_第1页
统编版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单元测试卷-带答案_第2页
统编版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单元测试卷-带答案_第3页
统编版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单元测试卷-带答案_第4页
统编版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单元测试卷-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统编版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单元测试卷-带答案1.某文化遗址发掘中,出土了石斧、石刀、石镰、石铲和石磨盘等农用器具;发现了大量堆积的粟米,有的厚达两米以上;家畜也有猪有狗,还可能驯养了家鸡。由上述信息可知,当时()A.原始农业得到发展B.区域经济文化交流C.私有制度开始出现D.石器制作以打击为主2.如图为1959年在湖南省宁乡市出土的商代晚期青铜器大禾人面纹方鼎。这()A.说明湖湘地区为商代青铜铸造中心B.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C.体现出制造技术与审美艺术相统一D.可佐证商周青铜器主题纹饰的质变3.(2023·浙江卷)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4.宋应星通过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该书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如图为该书的一幅插图,该图可用于研究当时()A.畜牧业发展情况B.农业灌溉工具的进步C.铁犁牛耕的普及D.水排对生产力的推动5.《西京杂记》记载:“霍光妻遗淳于衍,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绫出钜鹿陈宝光家,宝光妻传其法。……机用一百二十镊,六十日成一匹,匹直(值)万钱。”这反映了汉代()A.织机构造和操作复杂B.官营织品精美昂贵C.纺织机是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工具D.手工织品市场广阔6.宋代吉州地区匣钵制造业规模较大,并专供吉州窑使用。这些匣钵的外沿或底部常刻有姓氏或别名,如“万”“张”“曾”“朱”“日”“小”等,字道很深,两边隆起,应是胚胎硬化以前刻上去的。由此可推知,当时()A.家庭手工业作坊技艺高超B.金属冶炼业发展较快C.陶瓷业对质量的要求较高D.匣钵制造业分工细密7.在小亚细亚东部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赫梯人墓葬中出土了一把铜柄铁刃匕首,经科技检测为人工冶炼制品,之后此类制品在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和古埃及遗址出土的数量逐渐增多。农业已成为主要生产部门的古赫梯帝国凭借锋利坚韧的铁器和轻便快速的马拉战车等,一度与埃及争夺霸权。由此可以得出()①赫梯人首创人工冶铁技术②铁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③古代铁器曾经应用于战争④冶铁技术在亚欧地区普及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8.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汉书·杨传》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后汉书·逸民列传》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出现B.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C.汉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成熟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开始确立9.东晋时期,北方世族大量南迁,他们因不能在世族聚集的太湖流域争夺土地,便把圈占土地的目光聚焦于名义上属于国家所有的山川林泽,通过奴客“凿山浚湖,功役无已”的艰苦劳动,取得了“并成良业”。这说明东晋庄园经济的繁荣()A.得益于均田制的推广B.破坏了生态环境C.促进了南方地区开发D.激化了人地矛盾10.据学者统计,公元前5世纪雅典存在170余种不同职业,其中大部分来自手工业,绝大多数职业依据其所创造的产品而命名。色诺芬称当时的雅典公民大会中充斥着漂洗匠、制革匠、木匠、铁匠、面包师、造盾工。由此可知,雅典这一时期的手工业生产()A.主要服务于商品贸易B.工艺种类多分工细C.受到民主政治的影响D.以家庭手工业为主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世界上最早发明炼铁技术的,是位于两河流域北部的米坦尼王国,时间为公元前1400多年。公元前1370年,米坦尼王国被赫梯王国征服后,赫梯垄断冶铁术并禁止任何铁器出口达近两个世纪之久。后来冶铁术才传入两河流域和埃及。欧洲铁器时代是从公元前1000年代初的哈尔施塔特文化开始的。非洲南部和撒哈拉地区,直至公元前1世纪才进入铁器时代。中国商代中、晚期人们已对铁有所认识,商代藁城台西遗址和平谷刘家河商墓中,发现过刃部用陨铁锻制的铜钺。掌握冶铁技术并使用铁器是在春秋中晚期以后。——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材料二随着铁器时代的来临,生产工具的进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的恒河流域逐步得到开发,成为印度历史的中心舞台。到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1)根据材料一,概括冶铁技术发展的特征。(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冶铁技术发展的原因和影响。(8分)12.阅读下表:“楚国疆域内出土的铁器”,由此可推知,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地点出土情况湖南长沙、衡阳发掘的61座墓中共有21件铁器,其中铁农具17件,占全部铁器的81%楚纪南城(湖北荆州)出土了33件铁器,其中农具19件,占全部铁器的57.6%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等大量铁农具出土,种类也较多A.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B.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C.手工冶铁业生产集中化D.农耕中普遍运用铁农具13.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对殷墟进行的科学考古发掘中,共出土青铜铲20件,绝大多数刃部均无使用痕迹,尤以侯家庄村北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铲为代表,造型奇特、纹饰精美。这反映出()A.青铜农具在生产中逐步推广B.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C.青铜农具锋利耐用省力易用D.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安阳14.“周轮排短筒,俯吸仰而沛。夹岸饶农田,接竹引其内。”诗句中所提到的生产工具()A.不仅能制造圆形坯件,还能控制坯件的薄厚B.以水为动力,大大提高了冶铁效率C.被三国时期马钧革新,后在民间广泛使用D.出现于唐朝,借助水力进行灌溉15.(2023·全国乙卷)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商业活动的衰退16.(2023·河北卷)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载有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场景的全新耕织图。这可用于说明,明代()A.农业生产精耕细作B.农具制造工艺革新C.种植物种日渐增多D.集体劳作形式盛行17.“农奴每周出劳役3—4天,春耕和秋收的农忙时节,劳役天数还要增加……农民在封建领主的土地上还必须担当着无尽的额外劳役,诸如修筑城堡、寺院、桥梁道路,或为领主维修仓库、筑房、运输粮食等。”材料描述的是()A.农业家庭式劳作B.农业庄园式劳作C.手工业家庭式劳作D.手工业作坊式劳作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赫梯公元前1400年左右,赫梯人大规模使用铁器古希腊在荷马时代之末,铁制工具普遍使用,农业中装有铁铧的重犁施展威力,希腊多山而贫瘠的土地因之成片地得以开垦与深耕,粮食生产也有较大程度增长中国公元前6世纪已经出现铁的使用。从此,木质的耒耜逐渐为铁器所取代,出现了用牛牵引铁犁的耕作方法,农作的效率空前提高。1403年,铁产量达到16万吨——据吴臻义、吴惠芳《世界文化》整理阅读材料,据此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参考答案1.A[根据材料可知,在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石斧、石刀、石镰、石铲和石磨盘等农用器具,还发现了粟米、家畜,这说明当时原始农业得到发展,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原始农业的发展,没有体现区域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没有涉及私有制,排除B、C两项;石器制作以打击为主是在旧石器时代,而材料描述的是新石器时代,排除D项。]2.C[根据材料可知,大禾人面纹方鼎的图案精美,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技术价值,体现了制造技术与审美艺术的统一,故选C项;仅一件青铜器无法体现湖湘地区的青铜铸造业的中心地位,排除A项;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排除B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3.C[根据材料“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可知,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项;南北朝时才出现灌钢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排除B项;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4.B[根据材料图片信息“牛转翻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翻车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说明这幅图有助于研究当时农业灌溉工具的进步,故选B项;畜牧业的工具主要是圈厩和马槽,并非翻车,排除A项;铁犁牛耕在汉代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且材料中的工具与犁耕无关,排除C项;水排是冶铁工具,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5.A[根据材料“机用一百二十镊,六十日成一匹,匹直(值)万钱”可知,汉代织机构造和操作复杂,需要钜鹿陈宝光的妻子传授织法才能织出精美的散花绫,而且用时久、价值高昂,故选A项;“绫出钜鹿陈宝光家”说明散花绫出自民间纺织能手,排除B项;蒲桃锦和散花绫价值高昂、技术复杂不属于一般农耕家庭所有,排除C项;“机用一百二十镊,六十日成一匹,匹直(值)万钱”说明蒲桃锦和散花绫技术复杂、耗时长久,而且价值高昂,产品主要供于贵族使用,不面向一般商品市场,排除D项。]6.C[根据材料“宋代吉州地区匣钵制造业规模较大,并专供吉州窑使用”“这些匣钵的外沿或底部常刻有姓氏或别名,如‘万’‘张’‘曾’‘朱’‘日’‘小’等”可知,将姓氏或别名刻在匣钵的外沿或底部,可以强化手工业者的责任意识,说明当时对匣钵的质量要求高,故选C项;材料讲述的是私营手工业,而不是家庭手工业作坊,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匣钵制造业情况,不能说明整个金属冶炼业发展较快,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匣钵制造业的分工情况,排除D项。]7.C[根据材料“农业已成为主要生产部门的古赫梯帝国凭借锋利坚韧的铁器和轻便快速的马拉战车等,一度与埃及争夺霸权”可知,赫梯帝国的农业已成为主要生产部门,因此可推断出铁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②正确,赫梯帝国用生产出来的铁兵器同埃及争夺霸权,因此可推断出古代铁器曾经应用于战争,③正确,C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赫梯人首创人工冶铁技术”的结论,①错误,当时铁器尚未普及,④错误,排除A、B、D三项。]8.B[根据材料“身率妻子”“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可知,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都记述了夫妻家庭农业生产模式,B项正确;铁犁牛耕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且题干未涉及,排除A项;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战国时期男耕女织小农经济开始确立,排除D项。]9.C[根据材料可知,北方世族大量南迁后,在山川林泽上通过奴客“凿山浚湖,功役无已”的艰苦劳动,开发了原本无法生产粮食的“山川林泽”,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故选C项;均田制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与东晋无关,排除A项;“破坏了生态环境”“激化了人地矛盾”不符合题意,排除B、D两项。]10.B[根据材料“公元前5世纪雅典存在170余种不同职业”“公民大会中充斥着漂洗匠、制革匠、木匠、铁匠、面包师、造盾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这一时期手工业生产工艺种类多、手工业生产分工细,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雅典这一时期手工业的生产分工情况,没有明确工艺与商品贸易之间的具体关联,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雅典的手工业生产分工,没有明确雅典民主政治的具体构成与职责分工,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雅典这一时期的手工业生产分工,没有明确具体的手工业性质与用途,排除D项。]11.第(1)问,根据材料一“世界上最早发明炼铁技术”得出发明时间早(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一“欧洲铁器时代”“掌握冶铁技术并使用铁器是在春秋中晚期以后”得出多元化发展;根据材料一“两河流域北部的米坦尼王国,时间为公元前1400多年”“非洲南部和撒哈拉地区,直至公元前1世纪才进入铁器时代”得出分布不均衡;根据材料一“赫梯垄断冶铁术并禁止任何铁器出口达近两个世纪之久”得出传承封闭性。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生产力发展特别是冶金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早期人类经验的积累(或早期人类的智慧),战争与和平友好交流的推动。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生产工具的进步”得出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二“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得出推动了国家的产生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带动了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11.(1)特征:发明时间早(历史悠久);多元化发展;分布不均衡;传承封闭性。(6分)(2)原因:生产力发展特别是冶金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早期人类经验的积累(或早期人类的智慧);战争与和平友好交流的推动。(4分)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了国家的产生与发展;带动了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4分)12.A[铁器是春秋战国时期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楚国境内铁农具的大量出土,反映了这一时期楚国农业的发展,故选A项;精耕细作是铁犁牛耕和小农经济的产物,仅凭材料无法判断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形成,排除B项;材料只是简单展示了铁器的出土情况,没有说明这些铁器的生产状况,排除C项;农耕中普遍运用铁农具是到了汉代以后,排除D项。]13.B[根据材料“共出土青铜铲20件,绝大多数刃部均无使用痕迹,尤以侯家庄村北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铲为代表,造型奇特、纹饰精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墟出土了一些青铜铲,造型精美,没有使用过的痕迹,这说明商朝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B项正确。]14.D[根据题干诗句可知该生产工具是筒车,它借助水力进行灌溉,出现于唐朝时期,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采用坯车制坯,不仅能制造圆形坯件,还能控制坯件的薄厚,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以水为动力,大大提高了冶铁效率,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马钧革新的灌溉工具是翻车,这与题干诗句的描述不一致,排除C项。]15.C[由材料“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可知百亩的耕地可以养活数口人的家庭,这源自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故选C项;休养生息政策一般是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并繁衍生育人口的措施,孟子所处的时代诸侯兼并战争盛行,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导致井田制度瓦解,排除B项;战国时期,区域性的商业贸易繁荣,甚至出现大的贸易都市,排除D项。]16.A[题干展现了明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等信息,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属于精耕细作的范畴,故A项正确;题干无法体现农具制造工艺的革新,也无法体现种植物种数量的变化,故排除B、C两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D项与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