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阶段走近作品世界(练习)高一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第1阶段走近作品世界(练习)高一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第1阶段走近作品世界(练习)高一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第1阶段走近作品世界(练习)高一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第1阶段走近作品世界(练习)高一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阶段走近作品世界同步练习文本阅读练习文本阅读练习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百分之百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这绝不是中医智慧的唯一果实。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不仅植物药如此,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医药学。中医的一个治则是活血化瘀,这一治则也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维护。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临床显示再狭窄率大幅降低。还有许多其他证据支持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摘编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筛选抗疟药物过程中,科研人员查阅了文献资料,从中获取方向和灵感。B.提取青蒿素要防止温度过高,以免破坏青蒿的活性成分,以保存其抗疟性。C.青蒿素、砒霜、石杉碱甲、芍药苷等都属于从植物药材中提取的化学物质。D.多项证据表明,中医活血化瘀理论和相关活血药物已经得到临床疗效验证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结合文本分析青蒿素研发成功的客观因素有哪些?材料二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而这种约束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通常似乎又很难超越。没有考虑所要涉及的困难,我就开始着手建立我自己的原子对撞机。我一直研究科学文献,最后我确信能够建造一台所谓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这种加速器能把电子加速到数百万电子伏特。首先,我购买了少量的钠—22,它是一种能够自然地放射正电子(电子的反物质)的放射性物质。然后我建造了一个云室,在云室中可以看到亚原子粒子留下的踪迹。这样我就能够拍下好几百张由反物质留在云室中的精美照片。紧接着,我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包括好几百磅重的废品处理钢,在我的车间建造一个230万电子伏特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这个加速器完全有能力产生一束反电子。为了产生电子感应加速器所必需的巨大磁场,我努力说服父母亲让他们帮助我在我读高中的那个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我们把整整一个圣诞假日花费在这条50码长的线路上,缠绕和安装笨重的线圈,这种线圈将使高能电子的运动路径发生弯曲。当最后建成时,这个300磅重、6千瓦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耗掉了我屋子中所产生的每一点能量。当我接通它后,通常会烧断每一根保险丝,屋子变得漆黑一团。在屋子周期性陷入黑暗的同时,妈妈常常在摇头。(我想,妈妈对于她有一个不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反而在汽车间建造一架巨大的电子仪器的儿子困惑不解。)使我感到欣慰的是,仪器成功产生了比地磁场强两万多倍的磁场,而这正是加速一束电子所必需的。(选自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作者开展科学实验的过程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视要涉及的困难→寻找相关材料→进行实验操作B.确立勇往直前的信念→确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C.筹建实验室→建造电子感应加速器→扩建电子感应加速器D.准备实验材料→动手建设云室→筹建电子感应加速器4.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括屠呦呦与加来道雄他们为什么能取得科学上的成就?【答案】1.C2.①国家提供研究平台。为解决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的疟疾,国家组成“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发起抗疟大规模合作项目,为屠呦呦提供了研究平台。②团队通力合作。在青蒿素研发过程中,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通力合作,共攻难关。③中医文化深厚,文献丰富。历代医学相关文献尤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为其医药研究发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中医博大精深,为医治疾病提供了宝贵的方法。3.D4.(1)他们都具有对科学执着探索的精神;(2)他们都具有不畏困难,坚定执着的奋斗精神;(3)他们都具有创新精神。【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砒霜……都属于从植物药材中提取的化学物质”错。原文是“不仅植物药如此,中国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毒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有疗效而且相对安全”,可见砒霜不是植物提取物。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注意是概括出“客观因素”。“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为解决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的疟疾,国家组成“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发起抗疟大规模合作项目,为屠呦呦提供了研究平台。可概括出:国家提供研究平台。“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然而进展甚微”“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青蒿素研发过程中,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通力合作,共攻难关。可概括出:团队通力合作。“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这绝不是中医智慧的唯一果实……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历代医学相关文献尤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为其医药研究发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中医博大精深,为医治疾病提供了宝贵的方法。可概括出:中医文化深厚,文献丰富。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无视要涉及的困难”错,原文第一段“没有考虑所要涉及的困难”说的是在开展实验前没有考虑到困难的因素,选项中的“无视”是不怕的意思。B.“确定实验方案”错,根据原文“我一直研究科学文献,最后我确信能够建造一台所谓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这种加速器能把电子加速到数百万电子伏特”可知,他是一直研究科学文献,奠定理论基础,然后准备实验材料,而不是先确定实验方案。C.“筹建实验室”错,由原文“我建造了一个云室,在云室中可以看到亚原子粒子留下的踪迹。这样我就能够拍下好几百张由反物质留在云室中的精美照片”可知,“我”建造的是“云室”,而不是“实验室”,选项偷换概念。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他们都具有对科学执着探索的精神。材料一中为了解决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的疟疾,屠呦呦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可见为了找到抗疟疾的药物,屠呦呦和他的团队孜孜以求,不断努力;材料二中“首先,我购买了少量的钠—22……然后我建造了一个云室……紧接着,我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可见为了建成电子感应加速器,加来道雄克服困难,执着探索。他们都具有不畏困难,坚定执着的奋斗精神。材料一中屠呦呦研究了2000个方药,“进展甚微”,加来道雄“没有考虑所要涉及的困难,我就开始着手建立我自己的原子对撞机”,并说服父母利用整整一个圣诞假日在中学足球场上“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还经常因为实验而“烧断每一根保险丝,屋子变得漆黑一团”。可见他们都不怕困难,对理想坚定执着。他们都具有创新精神。材料一中从《肘后备急方》中得到启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加来道雄为了得到电子感应加速器,自己动手建造云室,还“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包括好几百磅重的废品处理钢”“在我读高中的那个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可见他们都能从身边的资料或者物品中得到启发,具有创新精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罗马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5.下列对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是从中国人民在长期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考验,而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B.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建筑实践中普遍承认并遵守的规则和惯例。C.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是整个中华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D.是在木材结构建筑中产生的,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的规则和惯例。6.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但都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B.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建筑形式,原本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只不过西方建筑体系很早将砖石作为主要建筑材料。C.中国建筑往往采用木结构形式,而西方建筑往往采用砖石结构,说明这两种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D.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文艺复兴时代窗子使用的“词汇”和“文法”不相同,其“内容”也是相同的。7.怎样理解作者所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答案】5.B6.C7.作者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比较,说明中国的建筑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成就对世界建筑文化也有重要影响。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罗马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是有着相同的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的,说明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的融合性。【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根据“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可知,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指中国人民在长期建筑实践中普遍承认并遵守的规则和惯例。A.“在长期累积的经验中”错,将概括的范文由建筑而无限扩大,原文是“在长期建筑实践中”C.“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错。句中“结晶”的比喻性描写,没有揭示出概念的内涵。D.“木材结构建筑中”错。原文说“由这‘词汇’和‘文法’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木材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可见其范围是木结构和砖石的所有建筑,D项缩小了概念的范围。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C.“中国建筑往往是用木结构形式,而西方建筑往往采用砖石结构,说明这两种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说法错误,原文说中外建筑有“可译性”。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对文中概念的理解的能力。首先理解什么是“可译性”。“可译性”在文中指的是民族建筑物之间的联系,“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即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理解性。然后根据文中作者写的“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分析,作者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比较,说明中国的建筑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成就对世界建筑文化也有重要影响。最后根据“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分析,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罗马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是有着相同的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也就是说,不同国家与民族的建筑虽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又具有同一性,这就说明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的融合性与“可译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木叶”就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呢?这当然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事实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为什么呢?因为“树”易让人想到繁茂的枝叶,而“木”则易让人想到树叶脱落,也就是说,“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选自林庚《说“木叶”》,有删改)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诗歌中,遇见“树叶”时一般都简称“叶”,这不仅仅与诗人们追求文字的洗炼有关。B.从概念上说,“木叶”与“落叶”意思相同,但在诗歌的形象思维中,两者却有较大区别。C.诗歌语言之所以不落于言筌且富于感染性启发性,在于它既有概念的意义,又具有暗示性。D.古诗中的“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只有留心才能察觉它的存在。B.“木”有“树”“木头”等多重形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C.《九歌》中的“木叶”形象,不仅为后来诗人所钟爱,而且能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D.艺术形象领域里的一字之差几乎是一字千金,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鉴赏中去发现和品咂。10.下列诗句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上文作者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B.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C.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D.一编蠹简晴窗下,数卷疏篱落木中。(陆游《幽居》)11.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12.作为一篇文学论文,本文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8.D9.B10.B11.①易让人想到树叶脱落(或:含有落叶的因素);②透着黄色,干燥,带来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12.①论证结构谨严。从文学现象入手,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全文”的思路渐次展开,剥茧抽丝,逐层深入。②论证主要采用举例、对比的方法,举例丰富,分析透彻。③论证语言既亲切平实又形象生动;大量使用问句,既有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注意力,又启发读者追寻文章思路去探究和思考。【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表述错误,根据原文中“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可知是“木”的潜在暗示左右着“木叶”的形象,而不是“树的概念”左右着“木叶”的形象。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木’有‘树’‘木头’等多重形象”曲解文意,依据原文第四段中“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可知,“木”字后面潜存的多重形象,不包括“树”。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可以理解为: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田野边繁茂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宛转的啼声。原文中阐述的“木”具有“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特点,而诗句中的“阴阴夏木”,是在描摹夏木繁茂之状,在视觉上是绿色的,在触觉上是湿润的。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首先要找到关于“木”形象的相关段落。第三段中“‘木’则易让人想到树叶脱落,也就是说,‘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可知“木”的一个艺术特征就是含有落叶的因素;第五段中“‘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可知“木”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原文开头“‘木叶’就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木叶’是什么呢?”作者从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一词这个文学现象入手,发现问题;第三、四、五段运用举例、对比等方法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差别,论证“木叶”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剥茧抽丝,逐层深入;最后一段总结“木叶”与“树叶”在艺术形象的领域有巨大差别,论证结构谨严。②论证主要采用举例的方法,举例丰富,例如作者运用“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进行举例,论证“木叶”在诗歌中所产生的暗示性;也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文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将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和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进行对比论证,突出“木叶”的飘零和微黄之感;“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将一般的黄叶和具有干燥之感的“木叶”进行对比,突出“木叶”具有干燥之感,分析透彻。③文中运用“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等亲切平实的语句进行论证,形象生动;文中还大量使用问句,如“‘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呢?”等问句既有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注意力;又运用“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什么呢?”等问句启发读者追寻文章思路去探究和思考在作品中“木”与“树”的区别,思考“木叶”与“树叶”的区别。语言表达与提升语言表达与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然而,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①______。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有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②______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辩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13.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鲁迅《故乡》B.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林庚《说“木叶”》)C.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从不进入对方的世界,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D.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1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5.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答案】13.A14.(示例)①复方用药才是中医的主要用药形式(复方用药才是中医中较为常见的)②随时调整处方的药物和剂量15.把“青蒿素”比作“珍贵的礼物”,生动形象地肯定了青蒿素的价值,以及青蒿素发现的重大意义【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千层塔”中引号表示特定称谓,“千层塔”是中药名。A.表示特定称谓;B.表示强调突出;C.表示特殊含义;D.表示直接引语。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应该与上文单一药物治疗不同,强调多种药物治疗方式,而且比较常见,也可以结合后文“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有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分析,突出“中医”“多种”,确定答案为:复方用药才是中医的主要用药形式或:复方用药才是中医中较为常见的。第二空:结合下文“以达到良好的疗效”分析,空处强调治病或用药方法,再结合上文“对症开出有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确定答案:随时调整处方的药物和剂量。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常见修辞和表达效果的能力。画线句“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使用了暗喻,本体为“青蒿素”,喻体为“礼物”,连接词为“是”,相似点为珍贵。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青蒿素的价值和意义,“珍贵”突出了青蒿素对于人类对抗疾病的巨大作用,而“礼物”具有化陌生为熟悉的效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关汉卿这一顽泼的艺术家,对社会恶势力,也从针锋相对的敌视,转向居高临下的蔑视。顽泼的君子,已经不会从政治上寻找对手,即使是高官政客,也只看成痞子和无赖。在关汉卿的同行里不失正经的君子。例如,纪君祥把剧名定为《赵氏孤儿》,让人直接联想到刚刚灭亡的宋代皇帝就是“赵”,因此大家都称得上是“赵氏孤儿”。这一种勇敢的“密码潜藏”行为,让人①。但关汉卿经过观察,暴虐的统治者既不在乎也看不懂这种文字游戏,因此,他寻找从整体上揭示痞子和无赖的方式。他的《窦娥冤》为什么能够“感天动地”,因为窦娥是民间底层一个只知平静度日的弱女子,没有任何理由遭到迫害,但迫害还是毫无逻辑、毫无缘由地来了,而且来得那么②、严丝密缝,且昏天黑地。原因是她活在一个无赖的世界,上上下下全是无赖。如果是政见之恶,总会有前后左右关系的制约,总会有利益集团的暗规,总会有一点点矜持和掩饰,但是,无赖却是③。这就是窦娥们所遭遇的“无逻辑恐怖”。关汉卿综合成一个整体结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无赖结构。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7.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关汉卿经过观察,暴虐的统治者既看不懂也不在乎这种文字游戏。B.但在关汉卿看来,暴虐的统治者既看不懂也不在乎这种文字游戏。C.但在关汉卿看来,暴虐的统治者既不在乎也看不懂这种文字游戏。D.但关汉卿观察之后,这种文字游戏暴虐的统治者既不在乎也看不见。18.2023年校园科技活动周即将拉开大幕,你所在的学校为此举办“激发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精神”的演讲比赛。如果班级推荐你以《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为素材写一份演讲稿,你会写出有关“科学精神”的哪两个关键词?请分别对它们作诠释。【答案】16.①肃然起敬②天衣无缝(丝丝入扣)③肆无忌惮(无所不为)17.B18.①创新精神:屠呦呦从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获得灵感与启发,成功提取青蒿中的抗症物质;加来道雄依据科学家已建成的“原子对撞机”,建造自己的电子感应加速器。②探索精神:为了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屠呦呦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加来道雄因对爱斯坦未完成的理论好奇,大量阅读关于爱因斯坦及其理论的每一本书籍。③实证精神:屠呦呦为提取青蒿素反复试验,为了确认青蒿提取物对人体安全,不惜以身试药;加来道雄为验证“反物质"的存在,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建造电子感应加速器。【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