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专题复习手册(上)_第1页
高考物理专题复习手册(上)_第2页
高考物理专题复习手册(上)_第3页
高考物理专题复习手册(上)_第4页
高考物理专题复习手册(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体系章节概述考点内容说明高考命题实况命题热点2014201420152015参考系、质点速直线运动图象只限于v-t图象(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公式、规律的应用;(2)x-t图象、v-t图象的理解及应(3)结合后续知识及生活应用考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分6分分6分知识清单:第一单元运动的描述一、质点参考系.质点(1)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2)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就可以看做质点。物体看做质点的两个关键点(1)明确题目中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质点是对实际物体科学的抽象,是研究物行的近似,真正的质点并不存在。(2)分析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能否忽略不计。当物体的大小和2.参考系(1)参考系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但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都假定它是静止的。较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同一参考系。(3)选取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其运动结果是不同的。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二、位移速度1.位移和路程位移路程定义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等于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位置联系(1)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2)其他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2.速度和速率(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知识点名称平均速度瞬时速度意义对应置对应联系与方向一致与过程对应位移方向一致与某时刻或某位置的运动方向一致计算平均速度时应注意:(1)求解平均速度必须明确是哪一段位移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2)是平均速度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3)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2.定义式3.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4.物理意义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对速度与加速度关系的“三点”提醒(1)速度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没有必然联系。(2)速度变化量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速度变化量的大小由加速度和速度变化的时间决定。(3)速度增大或减小是由速度与加速度的方向关系决定的。知识清单第二单元匀变速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常用公式有以下四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1.恰当选用公式(包括已知量、待求量和为解题设定的中间量)没有涉及的物理量适宜选用公式xvta补充说明:txva过程。2.两类特殊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时要注意确定其实际运动时间。如果问题涉及最后阶段(到停止运动)的运动,可把该阶段看成反向的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不变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沿光滑斜面上滑的小球,到最高点后仍能以原加速度匀加速下滑,全过程加速度大小、方向均不变,故求解时可对全过程列式,但必须注意x、v、a等矢量的正负号及物理意义。3.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四个重要推论TTT:(3)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位移的比为:(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为: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亚里斯多德――重快轻慢伽利略――实验与逻辑推导并重,证明下落快慢与速度成正比与质量无关科学探究过程:观察并做出猜想-运用推理或实验进行证明-得到结论并修正-推广空,g减小;一般认为在地球上g不变)符合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规律2.竖直上抛运动:物体上获得竖直向上的初速度后仅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计算注意事项:分段研究注意时间对称性和速度大小对称性;整体研究注意物理量带入时的正负号。特殊的:若物体在上升或下落中还受有恒空气阻力,则物体的运动不再是自由落体和竖直上抛运动,分别计算上升a上与下降a下的加速度,利用匀变速公式问题同样可以得到解决。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六种方法”上抛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一切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均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特别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式,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应用更频繁。2.竖直上抛运动的处理方法①上升阶段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下降阶段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②几个特征物理量上升的最大高度:上升到最高点所用的时间:回到抛出点时的速度(2)整体处理①物体做初速度为(设为正方向),加速度为的匀变速直线运动。②运动规律:,3.竖直上抛运动的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具有对称性(1)速度对称:上升和下降过程经过同一位置时速度等大、反向。(2)时间对称:上升和下降过程经过同一段高度所用的时间相等。2个重要推论——、5种常用方法——公式法、平均速度法、比例法、推论法、图象法3种思想方法——逆向思维法、转换法、对称法1.位移-时间图象与速度-时间图象的区别x-t图象v-t图象①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速度①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②表示物体静止②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③表示物体静止③表示物体静止④表示物体自速直线运动位置向负方向做匀④表示物体以的初速度向正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⑤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物体此时刻相遇的位置⑤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物体此时⑥表示时刻的位移⑥表示时刻物体的速度⑥表示⑦与④平行,表示速度相同⑦与④平行,表示加速度相同2.对图象的“三点”提醒(1)图象的斜率大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2)图象在t轴上方表示速度为正,物体沿正方向运动;图象在t轴下方(3)图象与t轴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表示该段时间内的位移。图象在t轴上则物体在该段时间内的总位移为上、下面积的代数和。一一对应。(2)图象、图象的形状由x与t、v与t的函数关系决定。(3)无论是图象还是图象,所描述的运动情况都是直线运动。3.图象题目的类型及应对策略(1)依据某一物理过程,设计某一物理量随时间(或位移、高度、速度等)变化的几个图象或此物理过程中某几个物理量随某一量的变化图象,从中判断其正误。(2)解决该类问题一般依据物理过程,运用对应规律,确定某物理量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选项的正确与否。类型二图象信息类问题象提取相关信息从而对问题做出分析解答。(2)解决此类问题时要根据物理情景中遵循的规律,由图象提取信息和有关数据,根据对应的规律公式对问题做出正确的解答。具体分析过程如下:【阶段小结】应用运动图象解题“六看”x-t图象纵轴表示位移v-t图象纵轴表示速度x-t图象上倾斜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v-t图象纵轴表示速度x-t图象上倾斜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v-t图象上倾斜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x-t图象上斜率表示速度v-t图象上斜率表示加速度(4)看“面积”:v-t图象上图线和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x-t图象表示初位置截距截距”(6)看“特殊点”拐点(转折点):一般表示从一种运动变为另一种运动交点:在x-t图象上表示相遇,在v-t图象上表示速度相等类型三多种图象间的转换问题对题目中所给图象进行必要的转化,然后根据转化后的运动图象分析问题。应对关键是如何从已给图象中分析出物体的运动特征,是匀加速还是匀减速,起始时刻的物理状态(初位置、初速度)等。图象转换问题的“三个”关键点(1)注意合理划分运动阶段,分阶段进行图象转换。(2)注意相邻运动阶段的衔接,尤其是运动参量的衔接。(3)注意图象转换前后核心物理量间的定量关系,这是图象转换的依据。类型四v-t图象的妙用(1)对于实际问题在无法运用物理公式解答的情况下,用图象法则会使思路豁然开朗。(2)运用图象法时,要结合具体的物理过程和相应的物理规律作出函数图象,再结合相应的数学工具(即方程)求出相应的物理量。方法提炼运用图象解答物理问题的“三个”步骤(1)认真审题,根据题中所需求解的物理量,结合相应的物理规律确定所需的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2)根据题意,找出两物理量的制约关系,结合具体的物理过程和相应的物理规律作出函数图象。(3)由所作图象结合题意,运用函数图象进行表达、分析和推理,从而找出相应的变化规律,再结合相应的数学工具(即方程)求出相应的物理量。【考点】追及与相遇问题的求解方法讨论追及、相遇问题的实质,就是分析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能否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2)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可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位移关系,破口。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3.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一定要注意判断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1.牢记“一个思维流程”2.掌握“三种分析方法”应用运动学公式,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列出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位移、速度及其关系方程,再求解。(2)极值法设相遇时间为t,根据条件列出方程,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再利用数学的方法求解。在这里,常用到配方法、判别式法、重要不等式法等。(3)图象法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两物体的运动图线。位移图线的交点表示相遇,速度图线抓住速度相等时的“面积”关系找位移关系。第二章基本作用力知识体系章节概述考点内容说明高考命题实况命题热点2014201420152015形变、弹性、胡克定律,物粗上题于相动或运向况理在面问限知运势知方情处体糙的只已对趋已动的(1)对弹力和摩擦(2)受力分析及力的运算作为一种分析物理问题的查的大部分内容和考题;(3)力的合成与分(4)共点力作用下等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静摩擦力6分矢量和标量力的合成和分解共点力的平衡分知识清单第一单元常见的力。4.重心:其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5.重心位置的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对于形状不规则或者质量分特别提醒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但它并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形变。(1)弹性形变:有些物体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2)产生条件物体相互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3)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4.胡克定律(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2)表达式:F=kx。①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为N/m;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②x是形变量,而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弹力大小计算的三种方法:(1)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进行求解;(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3)根据胡克定律进行求解。1.弹力有无的判断“三法”(1)条件法: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此方法多用来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体能否保持原有的状态,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有弹力。(3)状态法: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共点力平衡条件判断弹力是否存在。2.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1)根据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判断。(2)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弹力的方向。2个概念——重力、弹力1个定律——胡克定律F=kx2个方向——重力、弹力的方向3种思想方法——假设法、条件法、状态法3个模型——轻绳模型、轻弹簧模型、轻杆模型静摩擦力1.产生条件糙。(2)接触处有弹力。(3)两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仍保持相对静止)。2.定义两个相互接触且发生形变的粗糙物体,当它们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3.大小和方向(1)大小:0<F≤Fm(2)方向:沿两物体的接触面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方法(2)状态法根据平衡条件、牛顿第二定律,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3)牛顿第三定律法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再根据“力的相互性”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判断摩擦力方向时的两点注意还可能成一定的夹角。(2)分析摩擦力方向时,要注意静摩擦力方向的“可变性”和滑动摩擦力的“相对性”。滑动摩擦力1.产生条件糙。(2)接触处有弹力。(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2.定义两个相互接触且发生形变的粗糙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3.大小及方向(1)大小:F=μFN公式中μ为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其大小与两个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考点】摩擦力大小的计算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1)公式法:F=μFN,其中FN是两物体间的正压力,其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μ(2)状态法:若μ未知,可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其他受力情况,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2.静摩擦力的大小通常认为最大静摩擦力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而静摩擦力只能应用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考点】计算摩擦力时的三点注意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速度的大小无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也无关。【易错点睛】摩擦力的“突变”问题1.静—静“突变”物体在摩擦力和其他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其他力的合力发生变化时,如果物体仍然保持静止状态,则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将发生突变。2.静—动“突变”或动—静“突变”物体在摩擦力和其他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当其他力变化时,如果物体不能保持静止状态,则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将“突变”成滑动摩擦力。3.动—动“突变”某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滑动的过程中,若突然相对运动方向变了,则滑动摩擦力方向发生“突变”。2个概念——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2个条件——产生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条件1个公式——F=μFN2个方向——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3种思想方法——假设法、状态法、研究对象转换法知识清单第二单元力的合成和分解共点力平衡1.合力与分力(1)定义: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共点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那几个力叫做分力。(2)关系:合力和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2.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的延长线交于一点的力。如下图1所示均是共点3.力的合成(2)运算法则①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如图2甲所示。②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首尾相接,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如图2乙所示。特别提醒。4.力的分解(2)遵循原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3)分解方法:①按力产生的效果分解;②正交分解。【考点】共点力的合成1.合力大小的范围:(1)两个共点力的合成:|F1-F2|≤F≤F1+F2。即两个力的大小不变时,其合力随夹角的增大而减小,当两个力反向时,合力最(2)三个共点力的合成。①三个力共线且同向时,其合力最大为F=F1+F2+F3;②以这三个力的大小为边,如果能组成封闭的三角形,则其合力最小值为零,若不能组成封闭的三角形,则合力最小值的大小等于最大的一个力减去另外两个力的大小之和。2.共点力合成的方法:(2)计算法。规律方法两种求解合力方法的比较才能较精确地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2)计算法求合力,只需作出力的示意图,对平行四边形的作图要求也不太严格,重点是利用数学方法求解,往往适用于两力的夹角是特殊角的情况。4.力的分解力的分解常用的方法正交分解法效果分解法分解方法将一个力沿着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进行分解的方法根据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实例分析x轴方向上的分力:Fx=Fcosθy轴方向上的分力:Fy=FsinθF1=F2=Gtanθ(1)力的分解问题选取原则①选用哪一种方法进行力的分解要视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当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下的力时,常利用三角形法或按实际效果进行分解,若这三个力中,有两个以上的力时,常用正交分解法。(2)按实际效果分解力的一般思路对称法解决非共面力问题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际问题中,经常遇到物体受四个以上的非共面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解决此类问题时要注意图形结构的对称性特点,结构的对称性往往对应着物体受力的对称性,即某些力大小相等。5个概念——合力、分力、共点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2个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定则4种方法——力的分解法:按实际效果分解和正交分解法;力的合成法:作图法和计算法1个关系——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等效替代关系)整体法与隔离法的应用义把指定物体(研究对象)在特定的物理环境中受到的所有外力都找出来,并画出受力示意图,这个过程就是受力分析。2.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3.整体法与隔离法受力分析的四个易错点(1)不要把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与研究对象对其他物体的作用力混淆。(2)对于分析出的物体受到的每一个力,都必须明确其来源,即每一个力都应找(3)合力和分力不能重复考虑。不要把按效果命名的分力或合力分析进去,受力图完成后再进行力的合成或分解。处理平衡问题常用的“三种”方法1.平衡状态2.平衡条件Fy=0Fx=0F合=0Fx=03.平衡条件的推论如果物体在多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何一个力与其余几个力的4.处理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法合成法物体受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平衡,则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分解法物体受三个共点其分力和力的作用而其他两个力平衡,将某一个力按力的满足平衡条件效果分正交分解法物体受分解为到三个或相互垂直三个以上力的作用而平衡,将物体所组力都满足平衡条件受的力1.平衡中的研究对象选取(2)能看成一个物体的系统;(3)一个结点。2.静态平衡问题的解题“四步骤”动态平衡问题的处理技巧是指平衡问题中的一部分力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所以叫动态平衡。2.基本思路化“动”为“静”,“静”中求“动”。3.“两种”典型方法平衡中的临界与极值问题当某物理量变化时,会引起其他几个物理量的变化,从而使物体所处的平衡状态常见的临界状态有:(1)两接触物体脱离与不脱离的临界条件是相互作用力为0(主要体现为两物体间的弹力为0);(2)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条件为绳中张力达到最大值;绳子绷紧与松弛的临界条件为绳中张力为0;(3)存在摩擦力作用的两物体间发生相对滑动或相对静止的临界条件为静摩擦力达到最大。研究的基本思维方法:假设推理法。2.极值问题平衡物体的极值,一般指在力的变化过程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一般用图解法或解析法进行分析。掌握突破临界问题的三种方法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列方程,在解方程时采用数学知识求极值。通常用到的数学知识有二次函数求极值、讨论分式求极值、三角函数求极值以及几何法求极值等。(2)图解法根据平衡条件作出力的矢量图,如只受三个力,则这三个力构成封闭矢量三角形,然后根据矢量图进行动态分析,确定最大值和最小值。(3)极限法极限法是一种处理临界问题的有效方法,它是指通过恰当选取某个变化的物理量将问题推向极端(“极大”、“极小”、“极右”、“极左”等),从而把比较隐蔽的临界现象暴露出来,使问题明朗化,便于分析求解。3个概念——惯性、作用力、反作用力2个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4位物理学家——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儿、牛顿1个区别——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第三章牛顿定律知识体系章节概述考点内容高考命题实况命题热点2014201420152015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6分分6分分6分20分6分20分(1)对惯性、超重与失重、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2)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3)将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特别是与图象相联系)等知识相结合进行综合考查。(4)灵活运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处理连接体问题,并能选取适当的坐标系建立方程求解。(5)与实际生活应用相结合,将实际问题理想化、模型化。超重和失重单位制有趋势知识清单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作用力方向相同。(2)表达式:F=ma。(3)适用范围①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相对地面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②只适用于宏观物体(相对于分子、原子)、低速运动(远小于光速)的情况。2.单位制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2)基本单位们的国际单位分别是kg、m和s。(3)导出单位由基本单位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考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时性aF即a为某时刻的加速度时,F为该时刻物体所受合力F是产生a的原因,物体具有加速度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力同一性(1)加速度a相对于同一惯性系(一般指地面)(2)a=中,F、m、a对应同一物体或同一系统(3)a=中,各量统一使用国际单位独立性(1)作用于物体上的每一个力各自产生的加速度都遵循牛顿第二定律(2)物体的实际加速度等于每个力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3)力和加速度在各个方向上的分量也遵循牛顿第二定律,即ax=,ay=Fx,ay=mm特别提醒(1)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无关。(2)合力与速度同向时,物体加速运动;合力与速度反向时,物体减速运动。(3)a=是加速度的定义式,a与Δv、Δt无直接关系;a=是加速度的决定式,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生加速度的原因。3.惯性(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2)量度: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情况和受力情况无关。牛顿第三定律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另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这一个物体也施加了力。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2.牛顿第三定律同一条直线上。(2)表达式:F=-F′【考点】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的理解1.明确了惯性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一切物体所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即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2.揭示了力的本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理想化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不受外力的状态,而物体不受外力的情形是不存在的。在实际情况中,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零,与物体不受外力的表现是相同的。4.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是相互独立的。力是如何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问题由牛顿第二定律来回答。1.惯性的两种表现形式(1)物体的惯性总是以保持“原状”或反抗“改变”两种形式表现出来。(2)物体在不受外力或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惯性表现为使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2.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技巧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则物体必然受到不为零的合外力作用。因此,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以及如何改变,应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考点】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相互作用力的关系①大小相同;②性质相同;③变化情况相同①方向不同;②受力物体不同;③产生效果不同三无关①与物体种类无关;②与物体运动状态无关;③与物体是否和其他物体存在相互作用无关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对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对平衡力不同点受力物体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依赖关系不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叠加性两力作用效果可相互抵消,可叠加,可求合力,合力为零力的性质一定是同性质的力性质不一定相同相同点大小、方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1.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列方程求解,具体逻辑关系如图:【考点】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1.解决两类动力学基本问题应把握的关键(1)两类分析——物体的受力分析和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2)一个“桥梁”——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是联系运动和力的桥梁。2.解决动力学基本问题时对力的处理方法在物体受力个数较少(2个或3个)时一般采用“合成法”(2)正交分解法:若物体的受力个数较多(3个或3个以上),则采用“正交分解法”。两类动力学问题的解题步骤.超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竖直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现象称为完全失重现象。【考点】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与应用1.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比较超重完全失重产生条件加速度方向向上加速度方向向下加速度方向向下,且大小动力学原理可能运动状态①加速上升;②减速下降①加速下降;②减速上升①自由落体运动和所有的抛体运动;②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飞船等2.对超重和失重的进一步理解消失了。在发生这些现象时,物体的重力依然存在,且不发生变化,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即“视重”发生变化)。运动还是向下运动无关。(3)尽管物体的加速度不是在竖直方向,但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物体就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超重和失重现象判断的“三”技巧(1)从受力的角度判断:当物体所受向上的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处于(2)从加速度的角度判断: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处于失重状态,向下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3)从速度变化的角度判断:①物体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时,超重;【考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具体可简化为以下两种模型:规律方法抓住“两关键”、遵循“四步骤”(1)分析瞬时加速度的“两个关键”:①分析瞬时前、后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②明确绳或线类、弹簧或橡皮条类模型的特点。(2)“四个步骤”:物体的受力情况。第二步:分析物体在突变时的受力情况。1个定律——牛顿第二定律2个概念——超重、失重1种方法——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1种思想方法——整体法与隔离法2种模型——刚性绳模型、弹簧模型3个热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问题、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知识清单第二单元牛顿第二定律的进阶应用类型一牛顿运动定律与图象综合问题的求解方法物理公式与物理图象的结合是一种重要题型,也是高考的重点及热点。1.“两大类型”(1)已知物体在某一过程中所受的合力(或某个力)随时间的变化图线,要求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2)已知物体在某一过程中速度、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线,要求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2.“一个桥梁”:加速度是联系v-t图象与F-t图象的桥梁。3.解决图象问题的方法和关键物理图象所反映的物理过程,会分析临界点。(3)明确能从图象中获得哪些信息:把图象与物体的运动情况相结合,再结合斜率、特殊点、面积等的物理意义,确定从图象中得出的有用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或关键点。分析图象问题时常见的误区(1)没有看清横、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单位。(2)没有注意坐标原点是否从零开始。(3)不清楚图线的点、斜率、面积等的物理意义。(4)忽视对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分析。类型二连接体问题的分析方法1.连接体的分类根据两物体之间相互连接的媒介不同,常见的连接体可以分为三大类。(1)绳(杆)连接:两个物体通过轻绳或轻杆的作用连接在一起;(2)弹簧连接:两个物体通过弹簧的作用连接在一起;(3)接触连接:两个物体通过接触面的弹力或摩擦力的作用连接在一起。2.连接体的运动特点轻绳——轻绳在伸直状态下,两端的连接体沿绳方向的速度总是相等。轻杆——轻杆平动时,连接体具有相同的平动速度;轻杆转动时,连接体具有相轻弹簧——在弹簧发生形变的过程中,两端连接体的速率不一定相等;在弹簧形特别提醒(1)“轻”——质量和重力均不计。(2)在任何情况下,绳中张力的大小相等,绳、杆和弹簧两端受到的弹力大小也相等。3.连接体问题的分析方法(2)选用整体法和隔离法的策略:①当各物体的运动状态相同时,宜选用整体法;当各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时,宜选用隔离法;②对较复杂的问题,通常需要多次选取研究对象,交替应用整体法与隔离法才能。1.临界或极值条件的标志在“起止点”,而这些起止点往往就对应临界状态。值,这个极值点往往是临界点。2.几种临界状态和其对应的临界条件如下表所示临界状态临界条件速度达到最大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两物体刚好分离两物体间的弹力FN=0绳刚好被拉直绳中张力为零绳刚好被拉断绳中张力等于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3.处理临界问题的三种方法极限法把物理问题(或过程)推向极端,从而使临界现象(或状态)暴露出假设法临界问题存在多种可能,特别是非此即彼两种可能时,或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临界条件,也可能不出现临界条件时,往往用假设法解决问题数学法将物理过程转化为数学表达式,根据数学表达式解出临界条件解决临界问题的基本思路(1)认真审题,详尽分析问题中变化的过程(包括分析整体过程中有几个阶段);(2)寻找过程中变化的物理量;(3)探索物理量的变化规律;(4)确定临界状态,分析临界条件,找出临界关系。3问题——动力学中的图象问题、连接体问题、临界问题4种物理方法——整体法、隔离法、假设法、图象法2种物理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临界极值思想1.模型特征(1)质点从竖直圆环上沿不同的光滑弦上端由静止开始滑到环的最低点所用时间(2)质点从竖直圆环上最高点沿不同的光滑弦由静止开始滑到下端所用时间相等,如图乙所示;(3)两个竖直圆环相切且两环的竖直直径均过切点,质点沿不同的光滑弦上端由所示。类型五传送带模型1.模型特征(1)水平传送带模型滑块可能的运动情况情景1(1)可能一直加速(2)可能先加速后匀速景3端(2)传送带较长时,滑块还要被传送带传回右端。其中v0>v返回时速度为v,当v0<v返回时速度为v0(2)倾斜传送带模型滑块可能的运动情况情景1(1)可能一直加速(2)可能先加速后匀速(1)可能一直加速(2)可能先加速后匀速(3)可能先以a1加速后以a2加速景3(1)可能一直加速(2)可能一直匀速(3)可能先加速后匀速(4)可能先减速后匀速(5)可能先以a1加速后以a2加速(6)可能一直减速(1)可能一直加速(2)可能一直匀速(3)可能先减速后反向加速(4)可能一直减速分析传送带问题的关键要注意抓住两个关键时刻:一是初始时刻,根据物体速度和传送带速度的关系确定摩擦力的方向,二是当时(速度相等是解决问题的转折点),判断物体能否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1.模型特征用,属于多物体多过程问题,知识综合性较强,对能力要求较高,故频现于高考试卷中。第四章曲线运动及其应用知识体系章节概述考点内容说明高考命题实况命题热点2014201420152015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斜抛运动只作定性分析6分(1)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平抛运动思想及平抛运动在生活情境中的应用;(3)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4)圆周运动与其他知识结(5)天体质量和密度的估(6)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7)天体的运动及卫星的变轨问题抛体运动6分运动力学特征6分6分6分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6分6分天体运动6分6分知识清单2.运动的性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方向时刻在改变,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3.曲线运动的条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及轨迹分析1.条件: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共线。2.合力方向与轨迹的关系无力不弯曲,弯曲必有力。曲线运动轨迹始终夹在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之间,而且向合力的方向弯曲,或者说合力的方向总是指向轨迹的“凹”侧。3.合力方向与速率变化的关系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时,物体的速率增大。(2)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钝角时,物体的速率减小。(3)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垂直时,物体的速率不变。1.基本概念2.分解原则:根据运动的实际效果分解,也可采用正交分解。3.遵循的规律: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故它们的合成与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类型一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及应用1.合运动和分运动的关系等时性各分运动经历的时间与合运动经历的时间相等独立性他分运动的影响等效性各分运动的规律叠加起来与合运动的规律有完全相同的效果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算法则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指描述运动的各物理量即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于它们均是矢量,故合成与分解都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类型二小船渡河模型1.船的实际运动:是水流的运动和船相对静水的运动的合运动。2.三种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v船、水的流速v水、船的实际速度v。说明渡河时渡河位移最短当v水<v船时,如果满足v水-v船cosθ=0,渡河位移最短,xmin=d渡河位移为1.抓住“两个区别”(1)正确区分分运动和合运动(2)正确区分船头的指向与船的运动方向(航向)不同2.解题流程2个概念——合运动和分运动1个条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2个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定则1个模型——小船渡河模型知识清单第二单元平抛运动1.定义: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的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2.性质:平抛运动是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曲线运动,其运动轨迹是抛物线。4.研究方法: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5.基本规律(如图1所示)水平方向vx=v0,x=v0t竖直方向2vy=gt,y=gt2合速度v==v+vv+(gt)2v==v+v向与水平方向夹角的正切tanθ==合位移s= x2+y2向x2v0与水平方向夹角的正切tanα=yx2v0轨迹方程 g2 g2y=x类型一平抛运动规律的应用2.水平射程:x=v0t=v0,即水平射程由初速度v0和下落高度h共同决定,与其他因素无关。3.落地速度:v=v+v=v+2gh,以θ表示落地速度与x轴正方向间的夹角,有tanθ==,所以落地速度只与初速度v0和下落高度h有关。重要推论(1)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此时水平位推导:tanθ=tanθ==→xB=(2)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一时刻,设其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推导:tanθ== →tanθ →tanθ=2tanαxA反思提升“化曲为直”思想在平抛运动中的应用(1)根据运动效果的等效性,利用运动分解的方法,将其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两个方向上的直线运动:①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②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2)运用运动合成的方法求出平抛运动的速度、位移等。类型二多体的平抛问题特别提醒求解多体平抛问题的三点注意(1)若两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或同一点)抛出,则两物体始终在同一高度,二者间距只取决于两物体的水平分运动。(2)若两物体同时从不同高度抛出,则两物体高度差始终与抛出点高度差相同,二者间距由两物体的水平分运动和竖直高度差决定。取决于两物体的水平分运动和竖直分运动。类型三斜面上平抛运动的两个典型模型运动情景求平抛物理量分解速度vy=gt,tanθ==⇒t=⇒gtanθ,y=1gt2=gtanθ,y=1gt2=v22gtan2θ建速度三角定位移分解位移xvtygttanθ=⇒t=gvy=gt=2v0tanθ建位移三角定速度动只作定性要求)1.定义:将物体以初速度v0沿斜向上方或斜向下方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3.研究方法:斜抛运动可以看做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知识清单第三单元圆周运动及应用1.匀速圆周运动(1)定义: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若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圆弧长相等,就是匀速运动。(3)条件:合外力大小不变、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且指向圆心。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定义、意义公式、单位线速度描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v)(2)单位:m/s角速度描述物体绕圆心转动快慢的物理量(ω)周期圈的时间(T)(2)f=加速度(1)描述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an)(2)方向指向圆心(1)an==ω2r(2)单位:m/s2【考点】圆周运动中的运动学分析1.对公式v=ωr的理解vr正比;2.对的理解常见的三种传动方式及特点10图11由v=ωr知v与r成正比。2.大小:。特殊的,对于匀速圆周运动。4.来源:向心力可以由一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几个力的合力提供,还可以由一个力的分力提供。类型一圆周运动中的动力学分析向心力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各种力,也可以是几个力的合力或某个力的分力,因此在受力分析中要避免再另外添加一个向心2.向心力的确定(1)确定圆周运动的轨道所在的平面,确定圆心的位置。(2)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找出所有的力沿半径方向指向圆心的合力就是向心力。“一、二、三、四”求解圆周运动问题类型二离心现象1.定义: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所受合外力突然消失或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的情况下,就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趋势。类型三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1.凹形桥与拱形桥模型概述当汽车通过凹形桥的最规律2桥对车的支持力FN=mg+mv>mg,汽车处于超r重状态概述当汽车通过拱形桥的最m规律桥对车的支持力FN=mg-m<mg,汽车处于失FN做平抛运动2.火车转弯问题概述规律当火车转弯时,若v>grtanθ,则火车车轮对外侧轨道有作用力,若v<,火车车轮对内侧轨道有作用力度、向心力、周期、频率、转速3种运动——圆周运动、离心运动、近心运动2种模型——匀速圆周运动模型、汽车过桥模型1种方法——解决圆周运动问题的基本方法3组公式——①;③类型一平抛运动中的临界问题着临界点。存在着“起止点”,而这些起止点往往就是临界点。在着极值,这些极值点也往往是临界点。处理平抛运动中的临界问题要抓住两点(1)找出临界状态对应的临界条件。(2)要用分解速度或者分解位移的思想分析平抛运动的临界问题。类型二匀速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临界极值问题通常有两类,一类是与摩擦力有关的临界问题,一类是与弹力有关的临界问题。1.与摩擦力有关的临界极值问题物体间恰好不发生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物体间恰好达到最大静摩擦力,如果只Fm除摩擦力以外还有其他力,如绳两端连物体,其中一个在水平面上做圆周运动时,存在一个恰不向内滑动的临界条件和一个恰不向外滑动的临界条件,分别为静摩擦力达到最大且静摩擦力的方向沿半径背离圆心和沿半径指向圆心。2.与弹力有关的临界极值问题压力、支持力的临界条件是物体间的弹力恰好为零;绳上拉力的临界条件是绳恰好拉直且其上无弹力或绳上拉力恰好为最大承受力等。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首先要考虑达到临界条件时物体所处的状态,其次分析该状态下物体的受力特点,最后结合圆周运动知识,列出相应的动力学方程综合分析。类型三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轻绳、轻杆”模型1.“轻绳”模型和“轻杆”模型不同的原因在于“轻绳”只能对小球产生拉力,而“轻杆”既可对小球产生拉力也可对小球产生支持力。2.有关临界问题出现在变速圆周运动中,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是典型的变速圆物理情景最高点无支撑最高点有支撑球与绳连接、水流星、沿内轨道球与杆连接、球在光滑管道特征除重力外,物体受到的弹力异同图点力学程mg+FN=mmg±FN=m特征FN=02vminRmg=2vminR即vmin=v=0即F向=0FN=mg过最高点的条件在最高点的速度v≥v≥0分析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临界问题的思路知识清单第四单元万有引力与航天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2)表达式:(3)适用条件①公式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②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可视为质点,r是两球心间的距离。(4)星体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问题①在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不考虑地球自转):②在地球上空距离地心r=R+h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mg=,得g′=所以g=(R+h)2g′R22.中心天体质量和密度常用的估算方法使用法利用公式表达式备注质量的计算利用运行r、TMm4π2r2Mm4π2r2T2M=只能得到中心天体的质量r、vG=mM=G=mMm4π2r2Mm4π2r2T2M=利用天体表面重力g、Rmg=GMmR2M=gR2G加速度密度的计算利用运行Mm4π2r2Mm4π2r2T2MR3πr3GT2R3πr3GT2R3=3πGT2利用近地卫星只需测行周期利用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g、Rmg=GMmR2ρ=MR3(1)第一宇宙速度①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环绕速度。②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具有的速③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也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④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a.由G=m得=7.9km/sb.由mg=m得=7.9km/s(2)第二宇宙速度:v2=11.2km/s,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永远离开地球的最小发射速度。(3)第三宇宙速度:v3=16.7km/s,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飞到太阳系外的最小发射速度。4.卫星的运行规律道②极地轨道:卫星的轨道过南北两极,即在垂直于赤道的平面内,如极地气象卫③其他轨道:除以上两种轨道外的卫星轨道,且轨道平面一定通过地球的球心。(2).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r=R地+h)线速度高轨低速大周期,小的向心加速度角速度周期加速度(3)同步卫星的六个“一定”处理卫星运动问题紧抓以下两点天体(包括卫星)的运动可简化为质点的匀速圆周运动模型。②两组公式G=m=mω2r=mr=mamg=(g为星体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两颗可视星构成的双星系统三星系统(正三角形排列)三星系统(直线等间距排列)示意图向心力来源彼此给对方的万另外两星球对其另外两星球对其有引力万有引力的合力万有引力的合力(1)双星或多星的特点、规律,确定系统的中心以及运动的轨道半径。(2)星体的向心力由其他天体的万有引力的合力提供。(3)星体的角速度相等。(4)星体的轨道半径不是天体间的距离。要利用几何知识,寻找两者之间的关系,正确计算万有引力和向心力。1.近地卫星、赤道上物体及同步卫星的运行问题近地卫星、同步卫星和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的三种匀速圆周运动的参量比较近地卫星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万有引力万有引力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轨道半径r2>r3=r1角速度计算由=mω2r得,故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角速度ω1>ω2=ω3线速度计算r由v=rω得v2>v3线速度v1>v2>v3r由a=ω2r得a2>a3速度速度比较a1>a2>a32.卫星的变轨问题(1)变轨原理及过程人造卫星的发射过程要经过多次变轨方可到达预定轨道,如图3所示。 1为了节省能量,在赤道上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发射卫星到圆轨道Ⅰ上。3在B点(远地点)再次点火加速进入圆形轨道Ⅲ。(2)卫星变轨的实质①当卫星的速度突然增加时,G<m,即万有引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卫星将做离心运动,脱离原来的圆轨道,轨道半径变大,当卫星进入新的轨道稳定运行时由可知其运行速率比原轨道时减小。②当卫星的速率突然减小时,G>m,即万有引力大于所需要的向心力,卫星将做近心运动,脱离原来的圆轨道,轨道半径变小,当卫星进入新的轨道稳定运行时由可知其运行速率比原轨道时增大。卫星的发射和回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a.变轨的两种情况b.相关物理量的比较(2)同一个椭圆轨道上近地点和远地点线速度大小不相等,从远地点到近地点万EpⅡA<EpⅡB。c.卫星的对接航天飞机与宇宙空间站的“对接”实际上就是两个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追赶问题,本质仍然是卫星的变轨运行问题。3.天体运动中的能量问题周期以及动能、势能与机械能的变化,通常可以利用万有引力做功,确定动能和(2)卫星速率增大(发动机做正功)会做离心运动,轨道半径增大,万有引力做负功,卫星动能减小,由于变轨时遵从能量守恒,稳定在圆轨道上时需满足G=m,致使卫星在较高轨道上的运行速率小于在较低轨道上的运行速率,但机械能增大;动,轨道半径减小,万有引力做正功,卫星动能增大,同样原因致使卫星在较低轨道上的运行速率大于在较高轨道上的运行速率,但机械能减小。4.卫星的追及相遇问题某星体的两颗卫星之间的距离有最近和最远之分,但它们都处在同一条直线上。由于它们的轨道不是重合的,因此在最近和最远的相遇问题上不能通过位移或弧长相等来处理,而是通过卫星运动的圆心角来衡量,若它们初始位置在同一直线上,实际上内轨道所转过的圆心角与外轨道所转过的圆心角之差为π的整数倍时就是出现最近或最远的时刻。第五章功和能知识体系章节概述考点内容高考命题实况命题热点2014201420152015功和功率6分6分(1)功和功率的计算;(2)对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的理解及应用;(3)与其他知识相结合考查运动情况和功能关系;动能和动能定理6分恒定律及其应用6分6分知识清单1.做功的两个要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1)是力与位移方向之间的夹角,l为物体对地的位移。(2)该公式只适用于恒力做功。3.功的正负角功的正负<90°力对物体做正功=90°力对物体不做功>90°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1.定义:功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2.物理意义:描述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3.公式(2)P=Fvcosα(α为F与v的夹角)4.额定功率:机械正常工作时输出的最大功率。【考点】正、负功的判断及计算1.判断力是否做功及做正、负功的方法判断根据适用情况根据力和位移的方向的夹角判断常用于恒力做功的判断根据力和瞬时速度方向的夹角判断常用于质点做曲线运动根据功能关系或能量守恒定律判断常用于变力做功的判断2.计算功的方法功直接用W=Flcosα计算。(2)合外力做的功方法一:先求合外力F合,再用W合=F合lcosα求功。合外力做的功。(3)变力做的功①应用动能定理求解。②用W=Pt求解,其中变力的功率P不变。③常用方法还有转换法、微元法、图象法、平均力法等,求解时根据条件灵活选1.求解恒力做功的流程图2.求解恒力做功的两个关键(1)恒力做功大小只与F、l、α这三个量有关。与物体是否还受其他力、物体运动的速度、加速度等其他因素无关,也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2)F与l必须具备同时性,即l必须是力F作用过程中物体的位移。【考点】功率的理解及计算1.平均功率的计算方法(1)利用=2.瞬时功率的计算方法(1)利用公式P=Fvcosα,其中v为t时刻的瞬时速度。(2),其中为物体的速度v在力F方向上的分速度。(3),其中Fv为物体受到的外力F在速度v方向上的分力。【考点】机车的两种启动模型的分析启动方式恒定功率启动恒定加速度启动P-t图和v-t图OA段过程分析F不变直到P额=Fv1运动加速度减小的加速直线运动t0=AB段过程分析F=F阻⇒a=0⇒F阻=运动以vm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P额F阻BC段无F=F阻⇒a=0⇒以vm=匀速直线运动F匀速直线运动F阻机车启动过程应注意的问题(1)无论哪种启动过程,机车的最大速度都等于其匀速运动时的速度,即vm=FPFminF阻)。(2)机车以恒定加速度启动的运动过程中,匀加速过程结束时,功率最大,速度最大,即v=<vm=FP阻。4个概念——功、功率、瞬时功率、平均功率3个公式——W=Flcosα,P=,P=Fvcosα2种模型——机车的两种启动模型知识清单第二单元动能定理及应用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2.公式:Ek=mv2。2.表达式:或W=Ek2-Ek1。3.物理意义:合外力的功是物体动能变化的量度。1.动能定理公式中体现的“三个关系”(1)数量关系:即合力所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具有等量代换关系。可以通过,进而求得某一力做的功。(2)单位关系:等式两侧物理量的国际单位都是焦耳。(3)因果关系:合力的功是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动能定理叙述中所说的“外力”,既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也可以是电场力、磁场力或其他力。特别提醒应用动能定理的“四点注意”(1)动能定理中的位移和速度必须是相对于同一个参考系的,一般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2)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是一个标量式,不能在某方向上应用动能定理;学研究方法更简便;求解的问题不涉及中间的速度时,也可以全过程应用动能定理求解。1.应用动能定理解题应抓好“两状态,一过程”“两状态”即明确研究对象的始、末状态的速度或动能情况;“一过程”即明确研究过程,确定这一过程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位置变化或位移信息。2.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思路动能定理在多过程问题中的应用(1)对于多个物理过程要仔细分析,将复杂的过程分割成一个一个子过程,分别对每个过程分析,得出每个过程遵循的规律。当每个过程都可以运用动能定理时,可以选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