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执业药师考试考点汇总与解析-中药
☆考点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中药之所以能够防病治病,其物质基础在于所含的有效成分。如淀粉、树脂、叶
绿素等一般被认为是无效成分或者杂质。
从药材中提取活性成分的方法有溶剂法、水蒸气蒸储法及升华法等。一般用溶剂
法提取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常用的方法有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
流提取法等。
1.浸渍法:是在常温或温热(60〜80℃)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浸渍药材以溶出其
中成分的方法。本法适用于有效成分遇热不稳定的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中
药的提取。
2.渗漉法:是不断向粉碎的中药材中添加新鲜浸出溶剂,使其渗过药材,从渗漉
筒下端出口流出浸出液的一种方法。
3.煎煮法:是在中药材中加入水后加热煮沸,将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的方法。此法
简便,但含挥发性成分或有效成分遇热易分解的中药材不宜用此法。
4.回流提取法:是用易挥发的有机溶剂加热回流提取中药成分的方法。但对热不
稳定的成分不宜用此法。
5.连续回流提取法:弥补了回流提取法中溶剂消耗量大,操作繁杂的不足,实验
室常用索氏提取器来完成本法操作。但此法时间较长。
6.水蒸气蒸储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储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
不溶于水的成分的提取。
7.固体物质在受热时不经过熔融直接转化为蒸气,蒸气遇冷后又凝结成固体的现
象叫做升华。中药中有一些成分具有升华的性质,能利用升华法直接从中药中提取出来。
☆☆☆☆考点2: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
1.利用温度不同引起溶解度的改变以分离物质,如常见的结晶及重结晶等操作。
理想的溶剂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不与重结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2)在较高温度时
能够溶解大量的待重结晶物质;而在室温或更低温度时,只能溶解少量的待重结晶物质。
(3)对杂质的溶解度或者很大或者很小。(4)溶剂的沸点较低,容易挥发,易与结晶分
离除去。(5)无毒或毒性很小,便于操作。
一般可以根据结晶的形态和色泽、熔点和熔距及色谱法来判断结晶纯度。
2.在溶液中加入另一种溶剂以改变混合溶剂的极性,使一部分物质沉淀析出,从
而实现分离。常见的如在药材浓缩水提取液中加入数倍量高浓度乙醇,以沉淀除去多糖、
蛋白质等水溶性杂质(水-醇法):或在浓缩乙醇提取液中加入数倍量水稀释,放置。以
沉淀除去树脂、叶绿素等水不溶性杂质(醇-水法);或在乙醇浓缩液中加入数倍量乙醴
(醇-酸法)或丙酮(醇-丙酮法),可使皂甘沉淀析出,而脂溶性的树脂等类杂质则留存
在母液中等。
3.对酸性、碱性或两性有机化合物来说,常可通过加入酸、碱以调节溶液的pH,
改变分子的存在状态(游离型或解离型),从而改变溶解度而实现分离。例如,一些生物
碱用酸性水从药材中提出后,加碱调至碱性即可从水中沉淀析出(酸-碱法)。
4.酸性或碱性化合物还可通过加入某种沉淀试剂使之生成水不溶性的盐类等沉淀
析出。例如酸性化合物可做成钙盐、钢盐、铅盐等;碱性化合物如生物碱等,则可做成苦
味酸盐、苦酮酸盐等有机酸盐或磷铝酸盐、磷鸨酸盐、雷氏铉盐等无机酸盐。
☆考点3:液-液分配柱色谱
1.正相色谱与反相色谱:液-液分配柱色谱用的载体主要有硅胶、硅藻土及纤维
素粉等。根据炫基(-R)长度为乙基(-C2H5)还是辛基(-C8H17)或十八烷基(-
C18H37),分别命名为RP-2、RP-8及RP-18.三者亲脂性强弱顺序如下:RP-18>RP-8>
RP-2»
2.加压液相柱色谱:按加压强弱可以分为快速色谱、低压液相色谱、中压液相色
谱及高压液相色谱等。
☆☆☆☆☆考点4: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
1.物理吸附基本规律:相似者易于吸附。硅胶、氧化铝因均为极性吸附剂,因此
具有以下特点:
(1)对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故同为溶质,极性强者将被优先吸附。
(2)溶剂极性越弱,则吸附剂对溶质将表现出越强的吸附能力。溶剂极性增强,
则吸附剂对溶质的吸附能力即随之减弱。
(3)溶质即使被硅胶、氧化铝吸附,但一旦加入极性较强的溶剂时,又可被后
者置换洗脱下来。
活性炭因为是非极性吸附剂,对非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在水中对溶质
表现出较强的吸附能力。
2.极性及其强弱判断:极性强弱是支配物理吸附过程的主要因素。所谓极性乃是
一种抽象概念,用以表示分子中电荷不对称的程度,并大体上与偶极矩、极化度及介电常
数等概念相对应。
(1)化合物结构中官能团的极性强弱按下图顺序排列:
(2)化合物的极性则由分子中所含官能团的种类、数目及排列方式等综合因素
所决定。
(3)溶剂的极性可以大体根据介电常数(e)的大小来判断。常用溶剂的介电
常数及其极性排列如下表所示:
3.聚酰胺吸附色谱法:聚酰胺吸附属于氢键吸附,极性物质与非极性物质均可选
用,但特别适合分离酚类、配类、黄酮类化合物。
(1)聚酰胺的性质及吸附原理:商品聚酰胺均为高分子聚合物质,不溶于水、
甲醇、乙醇、乙酸、氯仿及丙酮等常用有机溶剂,对碱较稳定,对酸尤其是无机酸稳定性
较差,可溶于浓盐酸、冰乙酸及甲酸。一般认为吸附强弱则取决于各种化合物与之形成氢
键缔合的能力。各种溶剂在聚酰胺柱上的洗脱能力由弱至强,可大致排列成下列顺序:水
f甲醇f丙酮f氢氧化钠水溶液f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f尿素水溶液
(2)聚酰胺色谱的应用:只限于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制备分离。
4.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原理:大孔吸附树脂具有选择性吸附和分子筛的性能。它
的吸附性是由于范德华引力或产生氢键的结果,分子筛的性能是由于其本身的多孔性网状
结构决定的。
☆☆☆☆考点5:性状
多数生物碱为结晶状的固体,有一定的熔点,有些为无定形粉末。少数分子较小
的生物碱呈液体状态,其分子结构中不含氧原子如烟碱,或氧原子结合为酯键如槟榔碱等。
个别液体状态及小分子的固体生物碱具有挥发性,如麻黄碱;极少数生物碱还具有升华性,
如咖啡因、川茸嗪等。
多数生物碱味苦,少数辛辣或具有其他味道,如甜菜碱具有甜味。
绝大多数生物碱为无色或白色,仅少数分子中具有较长共轨体系及助色团的生物
碱有颜色,如小染碱为黄色、药根碱为红色。有的生物碱在可见光下无色,而在紫外光下
显荧光,如利舍平。
☆考点6:旋光性
大多数生物碱的分子结构中含有手性碳原子且结构不对称,因而具有旋光性,且
多呈左旋。
生物碱的旋光性受溶剂及pH、浓度等的影响。如麻黄碱在水中呈右旋,而在乙醇、
氯仿及苯中则呈左旋。有的生物碱的旋光性可因外消旋化而消失,如洋金花中的鬼蓉碱外
消旋后成消旋的蔗若碱(阿托品)。
生物碱的生理活性与其旋光性密切相关,一般左旋体的生理活性显著,右旋体的
活性弱或无活性。如1-蔗若碱的散瞳作用比d-葭若碱大100倍,去甲乌药碱仅广体具强
心作用。但也有少数生物碱右旋体的生物活性较左旋体强,如d-古柯碱的局部麻醉作用强
于卜古柯碱。
☆考点7:碱性
1.生物碱碱性强弱的表示方法根据Lewis酸碱电子理论:凡是能给出电子的电子
受体为碱;能接受电子的电子受体为酸。碱性强弱可用其碱式离解指数pKb或其共辄酸的
酸式离解指数pKa表示。pKa越大,该碱的碱性越强;反之,pKa越小,碱性越弱。根据
生物碱的pKa值大小,可将生物碱按碱性强弱分为:①强碱:pKa>ll,如季铁碱、胭类
生物碱;②中强碱:pKa8〜11,脂胺类、脂杂环类生物碱;③弱碱:pKa3〜7,如苯胺类、
六元芳氮杂环类;④近中性碱:pKa<3,如酰胺类、五元芳氮杂环类。
2.生物碱碱性强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生物碱的碱性强弱与其氮原子在分子中的
结合状态及其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关。主要影响因素有氮原子的杂化方式、电性效应、空间
效应及分子内氢键形式等。
(1)氮原子的杂化方式与碱性的关系:生物碱分子中的氮原子有sp3、sp2和sp
三种杂化方式。氮原子的杂化方式与碱性强弱的关系表现为:sp3>sp2>sp。
(2)电性效应与碱性的关系:生物碱分子结构中的电性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和
共辄效应)能影响氮原子上电子云的分布,因而影响生物碱的碱性大小。
①诱导效应:生物碱分子中的氮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受到氮原子附近供电基(如
烷基)和吸电基(如各类含氧基团、双键、苯基)诱导效应的影响。供电子诱导效应使氮
原子上电子云密度增加,碱性增强;吸电子诱导效应使氮原子上电子云密度减小,碱性降
低。
②共轨效应:当生物碱分子中氮原子的孤电子对与n-电子基团共辄时一般使生
物碱的碱性减弱。常见的有苯胺和酰胺两种类型。
苯胺型:苯胺氮原子上的孤电子对与苯环兀-电子形成p-n共辗体系后,其碱性
较环己胺弱得多。
酰胺型:酰胺中氮原子上的未共用电子对与黑基形成p-n共辗效应,使其碱性
极弱,不易与酸成盐。
(3)空间效应与碱性的关系:多数生物碱具复杂的稠环结构,如果分子的立体
结构对氮原子产生空间位阻,不利于氮原子接受质子,则生物碱的碱性减弱,反之则碱性
增强。例如,东蔗着碱分子结构中氮原子附近较食着碱多连一个6,7位环氧基,对氮原
子产生显著的空间阻碍,其碱性较苞若碱弱,山蔗若碱分子中的6-0H对氮原子接受质子
也产生立体阻碍,但不及东蔗若碱的氧环影响大,故其碱性介于东蕉若碱与蔗若碱之间。
(4)氢键效应与碱性的关系:当生物碱成盐后,N原子附近如有羟基、谈基,并
处于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分子内氢键时,其共糖酸稳定,碱性强。
☆☆☆☆考点8:沉淀反应
大多数生物碱在酸水或稀醇中与某些试剂生成难溶于水的复盐或络合物的反应称
为生物碱沉淀反应,这些试剂称为生物碱沉淀试剂。
1.常用的生物碱沉淀试剂:常用的生物碱沉淀试剂的名称、组成及反应特征见下
表:
2.生物碱沉淀反应的条件及阳性结果的判断
(1)反应条件:生物碱沉淀反应一般在稀酸水溶液中进行。
(2)阳性结果判断:对生物碱进行定性鉴别时,应用三种以上沉淀试剂分别进
行反应,如果均能发生沉淀反应,可判断为阳性结果
☆☆考点1: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
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
来完成人体统一协调的功能活动。这种五脏一体观,正是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关联
而不是孤立封闭的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
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
作用,方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整体活动下的
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人体的经络系统将全身上下内外、
脏腑组织、肢体官窍等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
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产生相应的反应。
☆☆考点2:辨证论治的概念
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所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
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
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
本质。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
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
种性质证候的过程。所谓"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
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考点3: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和阳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
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
晦暗的,都属于阴。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于中医学领域,把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
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
能,统属于阴。
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阴阳双
方相互制约和消长的结果,达到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
☆考点4: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和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
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
存在,阴阳之间的这种互相依存关系,称之为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就人体而言,不仅仅体现于机体和功能
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且还体现于物质与功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二者之间互根互用
的关系,保证了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考点5: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消长平衡,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形式。阴阳学说认为,事物对立的双方不是
处于静止的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同时在一定限度、一定时
间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事物就是在绝对的运动和相
对的静止、绝对的消长和相对的平衡之中生化不息。
阴阳消长的基本形式为:此消彼长,包括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此长彼消,包括
阳长阴消和阴长阳消。
☆考点6: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结果。尽管疾
病的病理变化复杂多变,但均可以用“阴阳失调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
虚则热”来概括说明。机体的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常可导致对方的不足,即所
谓"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以致最后出现“阴阳两虚”.阴阳失调而出现的病理表现,还
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也可以转
化为阳证。
☆☆☆☆考点7: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
的相对平衡。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过盛有余,为邪气有余之实证。治
疗时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阳盛则热属实热证,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治热以寒,即〃
热者寒之”.阴盛寒属寒实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因二者均
为实证,所以称这种治疗原则为“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若其相对一方出现偏衰时,
则当兼顾其不足,配合以扶阳或益阴之法。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
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须用"壮水之主,以
制阳光”(《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的方法,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
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须用”益火之源,
以消阴翳"(《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的方法,即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阳虚所
生的阴寒。
2.归纳药物的性能:药性主要是指寒、热、温、凉,又称"四气”.五味就是辛、
甘、酸、苦、咸五种味。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考点8:五行的特性
1.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
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
属于木。
2.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
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3.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爰稼稽〃,是指土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
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和“土为万物之母〃之
说。
4.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
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5.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
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考点9: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
运用推演法,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至其他相关的事物,以得知
这些事物的五行属性。如:肝属于木,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的"筋"和"目"亦属于木;心
属于火,则"脉"和"舌’'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肺属于金,则"皮”
和"鼻”亦属于金;肾属于水,则''骨''和"耳"、"二阴''亦属于水。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
如下表:
☆☆☆☆☆考点10:相生与相克
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相克,是指这一
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生我"和"我生",在《难经》中比喻为"母"和"子"的关系。"生我"者为"母","
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中的相生关系又可称作‘'母子"关系。如以火为例,由于木生火,
故‘'生我”者为木;由于火生土,故‘'我生"者为土。这样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也
就是木和火是"母子",而火和土又是"母子
"克我"和"我克",在《内经》中称作"所不胜"和"所胜".即是"克我"者是"所不胜
","我克"者是"所胜”.再以火为例,由于火克金,故''我克”者为金;由于水克火,故"克
我”者为水。
☆☆考点11:相乘与相侮
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间正常的生克关系遭到破坏后所出现的不正常相
克现象。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
的过度克制反应。例如:木过于强盛,则克土太过,造成土的不足,即称为〃木乘土”.相
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称
反克。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别强盛时,不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对金进行反侮
(即反克),称作"木侮金",这是发生反侮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可由金本身的十分
虚弱,不仅不能对木进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称作"金虚木侮
☆☆☆☆☆考点12:五行学说在疾病诊断上的运用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
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脾虚的病人,面见青
色,为木来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等等。
从他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五脏疾病的传变情况。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
脉现弦象,为肝病传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见红色,脉现洪象,为心病传肺(火乘
金)。
☆☆☆☆考点13:五行学说在疾病治疗上的运用
1.确定治疗原则:根据相生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补母泻子"法,即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六十九难》)。补母,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虚证
而治疗的,如肝虚补。肾,因为肾为肝之母,所以补肾水可以生肝木。泻子,是针对具有
母子关系的实证而治疗的,如肝实泻心,因为心为肝之子,所以泻心火有助于泻肝木。根
据相克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抑强扶弱”法,即泻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
弱。如肝木太过而乘牌土,肝木太过为强,必须泻之,脾土为弱,必须补之。
2.制定治疗方法: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补肾阴以涵养肝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
而肝阴不足的病证;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适用于脾失健运而肺气虚弱的病证;
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
精神疗法方面,利用情志之间的五行克制作用,来调节异常情志变化,恢复其正
常的情志活动。如悲可以胜怒,是因为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的缘故。
☆☆☆☆考点14:心
心的生理功能: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并且与舌、面等有联系。手少阴心经
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1.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心主血脉,主要指心脏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作
用。心脏的正常搏动,有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
润作用,从而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心律,保证血液在
☆☆☆☆☆考点1:解表药概述
[含义]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性能功效]主具发散解表功效,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风湿等。
[适应范围]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疼、身痛、
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表证。部分药物还可用于咳喘、水肿、疹发不畅及风湿痹痛等。
[分类]习惯上常将解表药分为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两类。①辛温解表药:又
称发散风寒药,性味多辛温,主能发散风寒,发汗力强,主治外感风寒表证,兼治风寒湿
痹、咳喘、水肿兼表等。②辛凉解表药:又称发散风热药,性味多辛凉,主能疏散风热,
发汗力虽较缓和,但长于透解表热,主治外感风热表证,兼治风热咳嗽、麻疹不透、目赤
多泪等。
[配伍方法]辛凉解表药用于温病初起,应适当配伍清热解毒药。
[使用注意]中病即止,不可过汗,以免损伤阳气和津液;体虚多汗及热病后期津
液亏耗者忌服;对久患疮痈、淋病及失血患者,虽有外感表证,也要慎重使用;入汤剂不
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过多而降低疗效。
☆☆☆☆☆考点2:辛温解表药一麻黄
[性能特点]外能开媵理,透毛窍,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内能开宣肺气,通畅气
机,以平喘。此外,通过宣肺,又能通调水道而利水消肿。
[功效]发汗,平喘,利水。
[主治病证]①风寒表实无汗证。②肺气不宣的咳喘证。③水肿兼有表证者。
[配伍]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力强,治风寒表实无汗功著;麻黄配杏仁,善宣肺
降气而平喘止咳,治喘咳气逆功著,证属风寒束肺者尤宜;麻黄配石膏,清肺平喘兼透表
热,治肺热咳喘效佳。
[用量用法]1.5〜9g.解表宜生用,平喘宜蜜炙用或生用。
[使用注意]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肾虚咳喘者忌用。
[药理]本品有促进发汗、解热、镇痛、抗感染、抗菌、抗病毒、抗过敏、镇咳、
祛痰、平喘、利尿、强心、升高血压及中枢兴奋等作用。
☆☆☆☆☆考点3:辛温解表药一桂枝
[性能特点]本品辛温发散,甘温助阳,入心、肺、膀胱经,既走表,又走里。发
汗力虽不如麻黄,但长于助阳、温通经脉。治风寒感冒无论表实表虚皆宜,疗阳虚经寒血
滞所致诸证可投。
[功效]助阳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利水,温通胸阳,温中散寒。
[主治病证]①风寒表虚有汗,风寒表实无汗。②风寒湿痹,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
痛经、经闭及"Y痼。③阳虚水肿、痰饮证。④胸痹作痛,阳虚心悸。⑤虚寒腹痛。
[配伍]桂枝配白芍,收散并举,共奏调和营卫、散风敛营、解肌发表之功,治风
寒表虚有汗每用。
[使用注意]温热病、阴虚阳盛及血热妄行诸出血证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药理]本品有促进发汗、解热、扩张皮肤血管、抗菌、抗病毒、镇静、抗惊厥、
抗感染、抗过敏、增加冠脉流量、强心、利尿、健胃、促进胃肠蠕动及抑制肿瘤等作用。
☆☆☆考点4:辛温解表药一紫苏
[性能特点]本品辛温发散,入肺、脾经。既散肺经风寒,又理脾胃气滞,兼安胎、
解鱼蟹毒。为治风寒感冒常用药,兼气滞胀满者尤佳。
[功效]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主治病证]①风寒感冒,咳嗽胸闷。②脾胃气滞证。③气滞胎动证。④食鱼蟹中
毒引起的腹痛吐泻。
[用量用法]5〜9g.不宜久煎。叶长于发表散寒,梗长于理气宽中、安胎。
☆☆☆考点5:辛温解表药一生姜
[性能特点]辛,微温,入肺经,散风寒而发汗解表,温肺寒而化痰止咳。入脾经
善温中止呕,素有"呕家圣药"之称,并兼解鱼蟹毒。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主治病证]①风寒表证。②胃寒呕吐。③风寒客肺的咳嗽。④解鱼蟹、生半夏及
生天南星毒。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及热盛者忌用。
☆☆☆☆☆考点31:峻下逐水药
甘遂
[性能特点]既善泻水逐饮,又善消肿散结。
[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主治病证]①身面浮肿,大腹水肿,胸胁积液。②风痰癫痫。③痈肿疮毒。
[用量用法]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宜入丸散,每次0.5〜1g.醋制可减低毒性。
巴豆
[功效]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蚀疮去腐。
[用量用法]大多制成巴豆霜用,以降低毒性。内服0.1〜0.3g,多入丸散。
京大戟
[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主治病证]①身面浮肿,大腹水肿,胸胁积液。②痈肿疮毒,摞疡痰核。
[用量用法]1.5〜3g,散剂每次1g.醋制可减低毒性。外用适量。
红大戟
[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主治病证]①身面浮肿,大腹水肿,胸胁积液。②痈肿疮毒,瘦疡痰核。
牵牛子
[功效]泻下,逐水,去积,杀虫。
[主治病证]①水肿,殿胀,痰饮喘咳。②胃肠湿热积滞,大便秘结。③虫积腹痛。
[用量用法]3〜9g,打碎入煎。散剂1.5〜3g.生用或炒用,炒用药性较缓。
芫花
[功效]泻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
[主治病证]①身面浮肿,大腹水肿,胸胁积液。②寒痰咳喘。③头疮,白秃,顽
癣,冻疮。
[用量用法]L5〜3g.散剂每次服0.6g.外用适量。醋炒可减低毒性。
☆☆考点32:祛风湿药
[含义]凡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性能功效]具有祛除肌表、经络风湿作用,有的还分别兼有散寒或清热、舒筋、
通络、止痛、解表,以及补肝肾、强筋骨作用。
[适应范围]本类药主要适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麻木不仁、腰膝酸痛、下肢
痿弱,或热痹关节红肿,兼治痹证兼肝肾不足、外感表证夹湿、头风头痛等。
[配伍方法]病邪在表,或疼痛偏于上部者,配祛风解表药;病邪入络,血凝气滞
者,配活血通络药;寒湿偏盛者,配温经药;郁久化热者,配清热药;病久气血不足者,
配益气养血药;肝肾亏损,腰痛脚弱者,配补养肝肾药。
☆☆考点33:祛风湿药一独活
[性能特点]作用偏里偏下,主散在里伏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尤善治少阴伏
风头痛及下半身风寒湿痹。
[功效]祛风湿,止痛,解表。
[主治病证]①风寒湿痹,腰膝酸痛。②表证夹湿。③少阴头痛,皮肤湿痒。
[使用注意]无风寒湿邪或气血虚者慎用。
☆☆考点61:理气药一橘皮
[性能特点]既理气运脾而调中快膈,又燥湿理气而化除痰浊,凡气滞、湿阻、痰
壅之证即可投用,兼寒者最宜。
[功效]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主治病证]①脾胃气滞之院腹胀满或疼痛,消化不良。②湿浊阻中之胸闷腹胀、
纳呆便澹。③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
[配伍]橘皮配半夏,燥湿化痰力强,凡痰湿滞中客肺均可择用。
[使用注意]舌红少津、内有实热者慎用。
[药理]本品有抑制胃肠道平滑肌、促进胃液分泌、抗胃溃疡、保肝、利胆、祛痰、
平喘、抗感染、抗炎、抗菌、抗病毒、升高血压等作用。
☆☆考点62:理气药一木香
[性能特点]能通理三焦,尤善行脾胃气滞,为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脾胃气滞兼
寒者用之最宜。生用行气力强,煨用力缓并止泻。
[功效]行气,调中,止痛。
[主治病证]①脾胃气滞之皖腹胀痛。②下痢腹痛、里急后重。③脾运失常、肝失
疏泄之泄泻证。④脾胃气虚之食少吐泻。
[用法]生用专行气滞,煨熟用以止泻。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慎用。
☆☆☆考点63:理气药一香附
[性能特点]本品被李时珍誉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为疏肝理气之佳品。
肝气舒畅,气血和顺,则月经自调,疼痛可除,又为调经止痛之要药。此外,生用又兼发
表,治表证兼气滞每用。
[功效]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主治病证]①肝气郁滞之胸胁、院腹胀痛,疝气痛。②肝郁月经不调、痛经、乳
房胀痛。
[用法]醋制止痛力增强。
[使用注意]气虚无滞及阴虚血热者慎用。
☆考点64:理气药一川楝子
[性能特点]治肝郁气滞有热诸痛用之最宜。又有小毒,内服能杀虫,外用能疗癣。
[功效]行气止痛,杀虫,疗癣。
[主治病证]①肝气郁滞或肝胃不和之胸胁、腕腹胀痛,疝气痛。②虫积腹痛。③
头癣。
[配伍]川楝子配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力强,善治血瘀气滞诸痛。
[用法]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凡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考点65:其他理气药
化橘红
[功效]理气散寒,燥湿化痰,消食。
[主治病证]①咳嗽痰多。②食积伤酒。
青皮
[功效]疏肝破气,散结消滞。
[主治病证]①肝气郁滞之胸胁、乳房胀痛或结块,乳痈,疝气痛。②食积脱腹胀
痛。③OY瘤积聚,久疟癖块。
佛手
[功效]疏肝,理气,和中,化痰。
[主治病证]①肝郁气滞之胸闷胁痛。②脾胃气滞之脱腹胀痛。③咳嗽痰多。
乌药
[功效]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主治病证]①寒郁气滞之胸闷胁痛、脱腹胀痛、寒疝腹痛及痛经。②肾阳不足、
膀胱虚寒之小便频数、遗尿。
荔枝核
[功效]理气止痛,祛寒散滞。
[主治病证]①寒疝腹痛,睾丸肿痛。②肝胃气痛。
甘松
[功效]行气止痛,开郁醒脾。
[主治病证]①思虑伤脾或寒郁气滞引起的胸闷、皖腹胀痛、不思饮食。②湿脚气。
橘红
[功效]发表散寒,行气宽中,燥湿化痰。
枳壳
[功效]理气宽中,行气消胀。
柿蒂
[功效]降气止呃。
青木香
[功效]行气止痛,解毒消肿。
[使用注意]本品含马兜铃酸,不宜过量或长期服用,肾病患者忌服。
☆☆考点91:活血祛瘀药一丹参
[性能特点]既善活血祛瘀而通经止痛,又善清心凉血而除烦消痈,主治血瘀、血
热、热扰心神所致诸证,兼治热毒所致的疮痈肿毒。古虽云“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
而实为活血祛瘀、凉血清心之品。
[功效]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主治病证]①月经不调,血滞经闭,产后瘀滞腹痛。②心胸脱腹疼痛,❷Y疲积
聚,肝脾肿大,热痹肿痛。③热病高热烦躁、斑疹,心悸怔忡,失眠。④疮痈肿痛。
[药理]本品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脏功能、改善微循环、抑制
血栓形成、降血脂、抗肝纤维化、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增强免疫功能、降低血糖及抗肿
瘤等作用。
☆☆考点92:活血祛瘀药一虎杖
[性能特点]既善活血定痛、祛风利湿,又能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并能泻下通便,
善治血瘀、湿热、肺热、肠热及热毒所致多种病证。此外,又为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
[功效]活血定痛,祛风利湿,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泻下通便。
[主治病证]①经闭,风湿痹痛,跌打损伤。②湿热黄疸,淋浊,带下。③水火烫
伤,疮痈肿毒,毒蛇咬伤。④肺热咳嗽。⑤热结便秘。⑥肝胆及泌尿系结石症。
[使用注意]孕妇及脾虚便治者忌服。
☆☆考点93:活血祛瘀药一益母草
[性能特点]功善活血化瘀调经,为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故有"益母"之名。兼入
膀胱经,又能利尿消肿、清热解毒,虽为治水肿及热毒疮肿所常用,但以水瘀互阻之水肿
用之最宜。
[功效]活血祛瘀,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主治病证]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阻,跌打瘀痛。②小便不利,水肿。
③疮痈肿毒,皮肤痒疹。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能兴奋子宫)。
[药理]本品有显著的兴奋子宫作用,能使子宫收缩频率、幅度及紧张度增加I。并
具有增加冠脉流量、减慢心率、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增强细胞免疫
功能、降血压、利尿及抑制真菌等作用。
☆☆☆考点94:活血祛瘀药一桃仁
[性能特点]善活血祛瘀,为治血瘀诸证之要药。习称能"破血"、"祛瘀生新”.又
能润燥滑肠、止咳平喘,为治肠燥便秘、肠痈、肺痈之佳品。此外,还治咳喘气逆,多作
辅助品用。
[功效]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主治病证]①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阻,OY瘤,跌打肿痛。②肺痈,肠痈。
③肠燥便秘。④咳喘。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活血力强)。
[药理]本品有兴奋子宫、抗凝血、抗血栓、抗炎、抗过敏、镇痛、镇咳及润肠缓
泻等作用。
☆☆考点95:活血祛瘀药一红花
[性能特点]辛善通湿,专入心肝血分,善活血而通畅经脉,散瘀而消❷Y止痛,
治瘀血诸证每用,兼寒者最宜。
[功效]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主治病证]①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阻,❷Y癖积聚,跌打肿痛。②斑疹色暗
(配清热凉血解毒药)。③冠心病心绞痛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于气滞血瘀型者。
[配伍]红花配桃仁,活血祛瘀力增强,凡瘀血证即可投用。
[使用注意]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服。
[药理]本品有兴奋子宫、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冠脉阻力、增加冠脉血流
量、抗心肌缺血、抗凝血、抗血栓形成、降血脂及抗炎等作用。
☆考点96:活血祛瘀药一牛膝
[性能特点]归肝肾经而善下行,为行散兼补之品。既善逐瘀通经。治妇、伤科血
瘀诸疾。又善补肝肾、强筋骨,治内科肝肾亏虚诸证。还能引血、引火下行而利尿通淋,
治血热、火热上炎及湿热下注诸疾。补肝肾宜制用,余则宜生用。
[功效]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引血下行,利尿通淋。
[主治病证]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阻,跌打伤痛。②肝肾亏虚之腰膝
酸痛、筋骨无力,风湿痹痛。③小便不利,淋痛。④吐血,蚓血,尿血,牙龈肿痛,口舌
生疮,头痛眩晕。
[配伍]牛膝配苍术、黄柏,不但清热燥湿力强,而且善走下焦,故善治下焦湿热
之足膝肿痛及湿疹、湿疮等。
[使用注意]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服。
☆☆☆考点121:平抑肝阳药一珍珠
[功效]镇心定惊,清肝除翳,解毒敛疮。
[主治病证]①惊悸,癫痫,惊风。②目赤肿痛,翳障窗肉。③喉痹,口疮,溃疡
不敛。
[用法]入丸散。外用适量。
☆考点122:息风止痉药一羚羊角(代)
[性能特点]入肝经能平肝息风、清肝明目,为治肝阳、肝风及肝火所致病证之要
药;入心经能清热解毒,为治心经热盛神昏德语之佳品。
[功效]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主治病证]①肝热急惊,癫痫抽搐。②肝阳上亢的头晕目眩。③肝火炽盛,目赤
头痛。④温热病之壮热神昏、澹语狂躁或抽搐。
[药理]本品有镇静、抗惊厥、解热、降血压等作用。
☆☆☆考点123:平抑肝阳药一钩藤
[性能特点]善清肝与心包之火而平息肝风,为清肝平肝、息风止痉之要药。
[功效]息风止痉,清热平肝。
[主治病证]①热盛动风,惊痫抽搐,妊娠子痫。②肝经有热的头胀头痛。③肝阳
上亢的头晕目眩。
[用量用法]9〜15g.不宜久煎。
[药理]本品有镇静,降血压,解除支气管、肠及子宫平滑肌的痉挛,抑制血小板
聚集等作用。
☆☆考点124:平抑肝阳药一天麻
[性能特点]功善息风止痉、平抑阴阳,凡肝阳、肝风所致诸证,无论寒热虚实皆
宜,既为治肝阳眩晕之要药,又为治惊痫抽搐所常用。此外,还能祛风通络,治风湿痹痛。
[功效]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湿,止痹痛。
[主治病证]①肝阳上亢的头痛眩晕。②虚风内动,急慢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
③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手足不遂。
[药理]本品有镇静、抗惊厥、降血压、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抑制血小板聚
集、镇痛、抗炎、增强大鼠学习记忆、增强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等作用。
☆☆考点151:补阴药一鳖甲
[性能特点]为寒滋镇潜兼软坚之品。既善滋肾阴、清虚热,又能镇潜肝阳、软坚
散结。
[功效]滋阴潜阳,软坚散结。
[主治病证]①热病伤阴之虚风内动。②阴虚发热。③久疟疟母,OY瘤。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之食少便滤及孕妇慎用。
☆☆☆☆☆考点152:其他补阴药
天冬
[功效]清肺降火,滋阴润燥,润肠通便。
[主治病证]①肺热燥咳,劳嗽咯血。②热病伤阴的舌干口燥,阴虚消渴。③肠燥
便秘。
玉竹
[功效]滋阴润肺,生津养胃。
[主治病证]①肺燥咳嗽,阴虚劳嗽,阴虚外感。②胃阴耗伤的舌干口燥,消渴。
百合
[功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主治病证]①肺虚久咳,劳嗽咯血。②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桑根
[功效]滋阴补血,生津,润肠。
[主治病证]①阴虚血亏的眩晕、目暗、耳鸣、失眠、须发早白。②津伤口渴,消
渴。③肠燥便秘。
墨旱莲
[功效]滋阴益肾,凉血止血。
[主治病证]①肝肾阴虚的头晕目眩、须发早白。②阴虚血热的吐血、蚓血、尿血、
便血、崩漏。
女贞子
[功效]滋肾补肝,退虚热,明目。
[主治病证]①肝肾阴虚的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须发早白。②阴虚发热。③肝肾
虚亏的视力减退。
☆☆☆考点153:收涩药
[含义]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收涩药。亦称收敛药或固涩药。
[性能功效]虽能收涩固脱,但药性寒温不一,分别具有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
肠止泻、固精缩尿止带、收敛止血等作用。
[适应范围]适用于久病体虚、正气不固所致的自汗、盗汗、久泻、久痢、遗精、
滑精、遗尿、尿频、久咳、虚喘,以及崩带不止等滑脱不禁之证。
[使用注意]本类药性涩恋邪,凡表邪未解、湿热所致的泻痢、血热出血,以及郁
热未清者不宜应用,以免“闭门留寇
☆☆考点154:收涩药一五味子
[性能特点]上能敛肺止咳,下能涩精止泻,内能生津安神,外能收敛止汗;性温
质润,又具滋肾之功,为敛、补兼备之品。
[功效]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主治病证]①肺虚久咳或肺肾不足的咳喘。②津伤口渴,消渴。③表虚自汗,阴
虚盗汗。④肾虚遗精、滑精。⑤脾。肾两虚的五更泄泻。⑥阴血虚亏的虚烦心悸、失眠多
梦。
[使用注意]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及麻疹初发不宜用。
[药理]本品有镇咳祛痰、镇静、保肝、扩张血管、调节心肌细胞能量代谢、调节
免疫功能、抗溃疡、抗衰老等作用。
☆☆☆☆考点151:果实及种子类中药一豆蔻
[来源]为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按产地分为"原豆蔻和"
印尼白蔻".
[性状鉴别]药材:原豆蔻,近球形,略具钝三棱。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3
条较深的纵向槽纹,顶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两端均具有浅棕黄色毛茸。
果皮体轻,质脆,易纵向开裂。种子团3瓣,每瓣有种子约10粒;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
背面略隆起;表面暗棕色,外被膜质假种皮,种脐圆形凹陷;质坚硬,断面白色,有油性。
气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
[显微鉴别]白豆蔻种子横切面:①假种皮残留。②种皮表皮细胞为径向延长的厚
壁细胞。③色素层常为2歹U,细胞壁厚,多为切向延长。④油细胞层由1列大型油细胞组
成,类方形,壁薄,内含油滴。⑤色素层为数列压扁的细胞,内含红棕色物质。⑥内种皮
为1列石细胞,内壁较厚,胞腔偏靠外侧,其内可见硅质块。⑦外胚乳细胞内含淀粉粒及
少数草酸钙结晶。⑧内胚乳细胞内含糊粉粒。
☆考点152:果实及种子类中药一益智
[来源]为姜科植物益智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状鉴别]药材:呈纺锤形或椭圆形,两端稍尖。表面棕色或灰棕色,有纵向断
续状棱线13〜20条。顶端有花被残基,基部有果柄痕。果皮薄而韧,与种子紧贴。种子
团分3瓣,中有薄膜,每瓣有种子6〜11粒。种子略呈扁圆形不规则块状,略有钝棱;长
约3mm;表面棕色或灰黄色,外被淡棕色假种皮;质硬;胚乳白色。气芳香特异,味辛微
苦。
☆☆☆☆☆考点153:全草类中药一麻黄
[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性状鉴别]药材:草麻黄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有的带少量棕色木质茎。表面
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脊线,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上有膜质鳞叶,裂片2(稀
3),锐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常联合成筒状,红棕色。体轻,质脆,易折断,
断面略呈纤维性,周边为绿黄色,髓部红棕色,近圆形。气微香,味涩、微苦。
[显微鉴别](1)茎横切面:草麻黄。①表皮细胞外被厚的角质层,两棱线间有
下陷气孔。②棱线处有非木化的下皮纤维束。③皮层较宽,纤维成束散在。④中柱鞘纤维
束新月形。⑤外韧维管束8〜10个,形成层环类圆形,木质部呈三角状。⑥髓部薄壁细胞
含棕红色块状物,环髓纤维偶见。⑦本品表皮细胞外壁、皮层薄壁细胞及纤维壁均有多数
细小草酸钙方晶或砂晶。(2)粉末:草麻黄,①表皮细胞呈类长方形,外壁布满颗粒状
细小晶体;气孔特异,内陷,保卫细胞侧面观呈哑铃形或电话听筒形;角质层极厚,常破
碎,呈不规则条块状,有的呈乳头状突起。②纤维木化或非木化,狭长,壁厚,胞腔不明
显,壁上附有众多细小的砂晶和方晶。③棕红色块状物不规则形。
[成分]三种麻黄均含生物碱,主要是1-麻黄碱,其次是d-伪麻黄碱;另含微量
的1-N-甲基麻黄碱、d-N-甲基伪麻黄碱、卜去甲基麻黄碱、d-去甲基伪麻黄碱等。草麻黄
中还含挥发油、黄酮类、有机酸类、糅质等成分。麻黄碱是主要有效成分,伪麻黄碱有抗
炎作用。生物碱主要存在于麻黄草质茎节间的髓部。
☆☆☆☆考点154:全草类中药一概寄生
[来源]为桑寄生科植物棚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
[性状鉴别]药材:茎枝呈圆柱形,2〜5叉状分枝。表面黄绿色、金黄色或黄棕色,
有纵皱纹;节膨大,节上有分枝或枝痕。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黄色,
木部色较浅,有放射状纹理,髓部常偏向一边。叶对生于枝梢,易脱落,无柄;叶片呈长
椭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圆,基部楔形,全缘;表面黄绿色,有细皱纹,主脉5出,中间3
条明显;革质。浆果球形,皱缩。无臭,味微苦,嚼之有黏性。
[显微鉴别](1)茎横切面:①表皮细胞长方形,外被黄绿色角质层。②皮层较
宽广,纤维数十个成束,微木化;老茎石细胞甚多,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③韧皮部较窄,
老茎散有石细胞。④形成层不明显。⑤木质部射线散有纤维束;导管周围纤维甚多,并有
少数异形细胞。⑥髓明显。⑦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及少数方晶。(2)粉末:①表皮碎
片黄绿色,表皮细胞表面多角形,可见气孔,气孔平轴式。②纤维成束,壁较厚,略呈波
状,微木化。③异形细胞形状不规则,壁较厚,微木化,胞腔大。④石细胞类方形、类多
角形或形状不规则。⑤草酸钙簇晶,方晶较少。[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含量测定]用薄层扫描法测定,本品含齐墩果酸不得少于0.17%.
☆☆考点155:全草类中药一鱼腥草
[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葭菜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状鉴别]药材:茎呈扁圆柱形,扭曲。表面棕黄色,具纵棱数条,节明显,下
部节上有残存须根;质脆易断。叶皱缩,展平后呈心形,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暗黄绿
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
黄棕色,基部可见4枚总苞。气微,搓碎后有鱼腥气,味微涩。
☆☆☆☆考点156:全草类中药一细辛
[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全草。前两种习称”辽
细辛
[性状鉴别]药材:北细辛,常蜷缩成团。根茎横生呈不规则圆柱形,具短的分枝。
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环形的节,分枝顶端有碗状的茎痕。根细长,密生节上,表面灰黄
色,平滑或有微细的纵皱纹;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基生叶1〜3,具长柄,完整叶
片心形至。肾状心形;表面淡绿色,全缘,先端急尖,基部深心形。有时可见花或果实,
花多已皱缩,暗紫色,钟形,花被顶裂片由基部反卷与花被筒几全部相贴。期果半球形。
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显微鉴别](1)北细辛根横切面:①后生表皮细胞1歹U,其外侧常残留表皮细
胞。②皮层宽广,散有油细胞;内皮层明显。③中柱鞘为1列薄壁细胞。④维管束辐射状,
形成层隐约可见,初生木质部通常三原型,稀二原型或四原型。
(2)北细辛叶片表面观:①油细胞为上凸或下凹的圆形细胞。②非腺毛圆锥形,
由多个细胞组成,壁上有疣状突起。下表皮的非腺毛比上表皮多。③气孔不定式。④海绵
组织中含少量草酸钙砂晶及小方晶。
[成分]三种细辛均含挥发油,油中均含甲基丁香油酚、黄樟酸、细辛酸,并含a-
旅烯及B-旅烯等成分。
[含量测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2.0%(ml/g)。
☆☆考点1: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
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
来完成人体统一协调的功能活动。这种五脏一体观,正是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关联
而不是孤立封闭的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
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
作用,方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整体活动下的
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人体的经络系统将全身上下内外、
脏腑组织、肢体官窍等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
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产生相应的反应。
☆☆考点2:辨证论治的概念
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所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
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
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
本质。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
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
种性质证候的过程。所谓"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
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考点3: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和阳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
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
晦暗的,都属于阴。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于中医学领域,把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
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
能,统属于阴。
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阴阳双
方相互制约和消长的结果,达到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
☆考点4: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和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
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
存在,阴阳之间的这种互相依存关系,称之为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就人体而言,不仅仅体现于机体和功能
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且还体现于物质与功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二者之间互根互用
的关系,保证了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考点5: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消长平衡,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形式。阴阳学说认为,事物对立的双方不是
处于静止的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同时在一定限度、一定时
间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事物就是在绝对的运动和相
对的静止、绝对的消长和相对的平衡之中生化不息。
阴阳消长的基本形式为:此消彼长,包括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此长彼消,包括
阳长阴消和阴长阳消。
☆考点6: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结果。尽管疾
病的病理变化复杂多变,但均可以用"阴阳失调","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
虚则热”来概括说明。机体的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常可导致对方的不足,即所
谓"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以致最后出现“阴阳两虚”.阴阳失调而出现的病理表现,还
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也可以转
化为阳证。
☆☆☆☆考点7: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
的相对平衡。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过盛有余,为邪气有余之实证。治
疗时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阳盛则热属实热证,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治热以寒,即"
热者寒之”.阴盛寒属寒实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因二者均
为实证,所以称这种治疗原则为“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若其相对一方出现偏衰时,
则当兼顾其不足,配合以扶阳或益阴之法。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
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须用“壮水之主,以
制阳光”(《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的方法,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
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须用〃益火之源,
以消阴翳"(《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的方法,即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阳虚所
生的阴寒。
2.归纳药物的性能:药性主要是指寒、热、温、凉,又称“四气”.五味就是辛、
甘、酸、苦、咸五种味。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考点8:五行的特性
1.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
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
属于木。
2.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
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3.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爰稼嵇”,是指土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
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和"土为万物之母''之
说。
4.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日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
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5.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日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
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考点9: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
运用推演法,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至其他相关的事物,以得知
这些事物的五行属性。如:肝属于木,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的"筋"和"目"亦属于木;心
属于火,贝/脉"和“舌"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肺属于金,则"皮"
和''鼻"亦属于金;肾属于水,则"骨"和"耳"、"二阴"亦属于水。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驾校与旅游公司自驾车培训旅游套餐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挂靠车辆维修保养、租赁、销售与保险一体化服务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健身房租赁及健身器材采购协议
- 2025版金融衍生品交易法律服务合同标准格式
- 二零二五年度自然人借款合同样本贷款业务风险防控
- 二零二五年度二手住宅买卖合同示范文本三
- 2025年度房屋买卖及抵押权设立与房产交易合同
- 2025版建筑工程股份制合作协议(水利水电工程)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借款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电子信息产业研发聘用合同
- 2024年浙江杭州市拱墅区专职社区工作者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国企投融资岗位笔试内容包括
- 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控制程序
- (完整word版)英语国际音标表(48个)打印版
- JCT640-2010 顶进施工法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
- penelope蓝色小考拉字幕文件
- 餐厅杂物电梯事故应急预案
- 地表水体长度和面积遥感监测技术规范
- 工程项目档案试题
- 银行账户基本信息表
- GB/T 2652-1989焊缝及熔敷金属拉伸试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