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宝葫芦秘籍】(江苏专用)_第1页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宝葫芦秘籍】(江苏专用)_第2页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宝葫芦秘籍】(江苏专用)_第3页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宝葫芦秘籍】(江苏专用)_第4页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宝葫芦秘籍】(江苏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文言文阅读江苏省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试题考察课内外文言文阅读,试题难度适中,对学生平时的积累考察较多,学生应加强识记。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能准确地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2.熟悉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用词特点,理解并掌握那些含义基本不变,但结构方式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实词。3.理解并掌握一词多义现象,能够根据词语所处的具体语境作出正确的解释。4.能识别常见的通假字,并理解其含义。5.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大意,对文章(或文段)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能够概括和归纳。6.背诵并默写课后练习要求背诵的部分,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此外,还需要了解文言文的考点及常见题型,掌握答题的技巧,以从容应对中考。重点是要掌握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练习和总结。1.准确解释字词含义:在答题时,要注意利用注释和平时积累的实词虚词知识,通过拓展联想和关联组词,确认字词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2.正确、顺畅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时,首先要保证内容正确,符合文意;其次,译出来的句子要表达准确,得体流畅。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直译法。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在阅读文言文时,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这有助于回答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4.注意文学常识:在填空形式的题目中,要注意填写文章题目、作者姓名和作者朝代等文学常识。5.把握朗读节奏:对于要求划分朗读节奏的题目,要根据文言语句的结构和语法规则,用“/”来正确划分朗读节奏。6.归纳文章要点和人物性格:对于要求归纳文章要点和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的题目,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人物的行为和言论,从而归纳出要点和人物性格。7.欣赏评价文章:对于要求欣赏评价文章的题目,要从文章的语言、人物、写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2022·江苏南京·统考中考真题)与梅圣俞①〔北宋〕欧阳修第一封某启②。雨不止,情意沉郁。泥深不能至书局,体候想佳③。某以手指为苦旦夕来书字太难恐遂废其一支。岂天苦其劳于笔砚,而欲息之邪?闷中谨白。第二封某启。阴雨累旬,不审体气如何?北州人有致达头鱼者,素未尝闻其名,盖海鱼也。其味差可食,谨送少许,不足助盘飨④,聊知异物耳。稍晴,便当书局再相见。

第三封某启。经节阴雨,犹幸且晴,不审尊候何似?闲作《归田乐》四首,只作得二篇,后遂无意思,欲告圣俞续成之,亦一时盛事。来日食后,早访及为望。(选自《给孩子读短信:古人的尺牍》,锺叔河著,现代出版社2020年9月版)【注】①梅圣俞:名尧臣,作者的好友。②某启:旧时书信的开头。某,自我谦称。启,陈述、禀告。③体候想佳:想必你的身体和精神都很好。④盘飨(sūn):饭食。1.给画直线的句子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某以手指为苦旦夕来书,字太难,恐遂废其一支B.某以手指为苦,旦夕来书字太难,恐遂废其一支C.某以手指为苦旦夕来,书字太难恐,遂废其一支D.某以手指为苦旦夕来书字,太难恐,遂废其一支2.翻译画波浪线的句子。北州人有致达头鱼者,素未尝闻其名,盖海鱼也。3.参照示例,分别概括第二、三封短信的主要内容。(不超过7个字)【示例】第一封:告知好友手指疼第二封:①第三封:②4.这三封短信写出了作者和梅圣俞的友情,下列句中表现的情谊与此类似的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B.(鲁肃)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记承天寺夜游》)D.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张岱《湖心亭看雪》)【答案】1.B2.北边州郡有送给我达头鱼的人,一直没有听说过它的名字,大概是一种海鱼吧。3.送给好友达头鱼邀请好友赏诗歌4.C【解析】1.考查文言语句断句。句意:我的手指痛得厉害,如今早晚执笔写字都感困难,恐怕会要成为残废。根据句意可加标点为:某以手指为苦,旦夕来书字太难,恐遂废其一支。故选B。2.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致:送;者:……的人;素:一直;未尝:从来没有;闻:大概。3.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由【第二封】“北州人有致达头鱼者,素未尝闻其名,盖海鱼也。其味差可食,谨送少许,不足助盘飨,聊知异物耳”概括可得:送给好友达头鱼;由【第三封】“闲作《归田乐》四首,只作得二篇,后遂无意思,欲告圣俞续成之,亦一时盛事”概括可得:邀请好友赏诗歌。4.考查内容理解。由选文可知,欧阳修在与好友梅尧臣的书信中告知自己手疼,告知要送达头鱼和邀请对方共赏诗歌,由此可见二人是生活中相互依托、无话不说的好友,同样也是志趣相投的知音。A.诸葛亮和刘备之间的友谊是臣对君主的知遇之恩;B.鲁肃被吕蒙的进步和勤学折服,从心底敬佩吕蒙,二人之间是为吴国命运共进退,同患难的关系;C.张怀民和苏轼是至交好友,又因为先后被贬到黄州,感情更加真挚深厚。生活中二人无话不谈,志趣相投;D.张岱和金陵人在大雪三日后夜游西湖偶遇,两人为巧遇知音的关系;故选C。大铁椎传魏禧〔明代〕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魏禧论曰: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欤?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欤?抑用之自有时欤?子灿遇大铁椎为壬寅岁,视其貌当年三十,然大铁椎今年四十耳。子灿又尝见其写市物帖子,甚工楷书也。1.给加点加点字翻译。故尝与过宋将军时座上有健啖客将军强留之宋将军屏息观之2.给下列句子划出停顿线(2处)吾始闻汝名3.翻译下列句子。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4.作者以细腻生动的手法,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形象,透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文中的宋将军代表了那一类的人,作者对这类人物又是什么情感?【答案】1.过;访问,探望。啖:吃。强,尽力。屏:抑制。2.吾\始闻\汝名3.我曾屡次打杀拦路抢劫的强盗,夺取他们的财物,因此他们很恨我。我若久留此地,灾祸将会牵连到你。4.人物形象:神秘莫测,身怀绝技,勇武过人,有知人之明,豪放而坦诚,怀才不遇。情感:表现了作者对大铁椎的赞美和对他难以找到知音,实现抱负、施展才能的沉重叹惋。5.宋将军代表着没有没有真才实学,徒有虚名的人。作者对这类人物表现了讽刺之意。【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因此陈子灿曾经与他一同访问过宋将军。过,访问,探望。(2)句意:当时座上有个饭量很大的客人。啖,吃。(3)句意:宋将军尽力挽留他。强,尽力,竭力。(4)句意:宋将军屏住呼吸观看这场恶战。屏,抑制。2.本题考查断句。句意:我才知道你的名字。分析句意可知,“吾”是主语,其后应断开。“始闻”是谓语,其后应断开。故断句为:吾\始闻\汝名。3.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数,多次。其,他们的。故,所以。仇,仇视。居,停留。且,将要。及,波及。4.第一问: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根据第二段中的“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可得:神秘莫测。根据第四段中的“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可得:有知人之明,豪放坦诚。根据第五段中的“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可得:勇武过人。第二问:本题考查作者感情。根据根据第四段中的“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可知,大铁椎难以找到和自己一样豪气的人。根据“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可知,大铁椎怀才不遇。故表现了作者对大铁椎难以找到知音,实现抱负、施展才能的沉重叹惋。根据第五段中对大铁椎和马贼战斗场面的描写“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可知,表现了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5.第一问: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首段中的“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和第五段中的“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可知,宋将军没有真才实学,徒有虚名。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众人口中的“雄健”之人宋将军,看到大铁椎与马贼战斗时居然吓得“股栗欲堕”,表现了作者对这一类人的讽刺。6.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秃秃记曾巩〔宋代〕秃秃,高密孙齐儿也。齐明法,得嘉州司法。先娶杜氏,留高密。更绐娶周氏,与抵蜀。罢归,周氏恚齐给,告县。齐赀谢得释。授歙州休宁县尉,与杜氏俱迎之官,再期,得告归。周氏复恚,求绝,齐急曰:“为若出杜氏。”祝发以誓。周氏可之。齐独之休宁,得娼陈氏,又纳之。代受抚州司法,归间周氏,不复见,使人窃取其所产子,合杜氏、陈氏,载之抚州。明道二年正月,至是月,周氏亦与其弟来,欲入据其署,吏遮以告齐。齐在宝应佛寺受租米,趋归,捽挽置庑下,出伪券曰:“若佣也,何敢尔!”辨于州,不直。周氏诉于江西转运使,不听。久之,以布衣书里姓联诉事,行道上乞食。萧贯守饶州,驰告贯。饶州,江东也,不当受诉。贯受不拒,转运使始遣吏祝应言为覆。周氏引产子为据,齐惧子见事得,即送匿旁方政舍。又惧,则收以归,扼其喉,不死。陈氏从旁引儿足,倒持之,抑其首瓮水中,乃死,秃秃也。召役者邓旺,穿寝后垣下为坎,深四尺,瘗其中,生五岁云。狱上更赦,犹停齐官,徙濠州,八月也。庆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司法张彦博改作寝庐,治地得坎中死儿,验问知状者,小吏熊简对如此。又召邓旺诘之,合狱辞,留州者毕是,惟杀秃秃状盖不见。与予言而悲之,遂以棺服敛之,设酒脯奠焉。以钱与浮图人升伦,买砖为圹,城南五里张氏林下瘗之,治地后十日也。呜呼!人固择于禽兽夷狄也。禽兽夷狄于其配合孕养,知不相祸也,相祸则其类绝也久矣。如齐何议焉?买石刻其事,纳之圹中,以慰秃秃,且有警也。事始末,惟杜氏一无忌言。二十九日,南丰曾巩作。(1)解释加点字①齐赀谢得释②捽挽置庑下③抑其首瓮水中④治地得坎中死儿(2)给下列句子下划停顿线(共2处)司法张彦博改作寝庐(3)翻译下列句子①久之,以布衣书里姓联诉事,行道上乞食。②与予言而悲之,遂以棺服敛之,设酒脯奠焉。(4)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答案】(1)钱财揪住,抓住向下按,抑制坑(2)司法张彦博/改作/寝庐(3)①过了很久,他穿着平民的衣服,在信上写明自己的姓名和联系方式诉说事情,在路上乞讨食物。②他和我说起这件事时感到很悲伤,于是就用棺材和寿衣收殓了小孩,设酒肉奠祭他。(4)本文主要讲述了孙齐虐待儿子秃秃并最终导致其死亡的事件,以及后来被发现并安葬的经过。作者通过叙述此事件,表达了对孙齐残忍行为的愤怒和悲痛,同时也体现了对无辜生命的哀悼和对正义的追求。【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①句意:孙齐花钱求情得以释放;赀:钱财。②句意:抓住周氏,把她拉到廊下;捽:揪住,抓住。③句意:把他的头按进瓮水里;抑:向下按,抑制。④句意:翻地时发现了坑里死的小孩;坎:坑。(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司法参军张彦博改建寝室。根据句子结构分析可知,我们需要确定主语“司法张彦博”和谓语“改作寝庐”之间的停顿。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主语和谓语之间通常会有停顿,以清晰地表达句子的主体和动作。因此,我们在“司法张彦博”和“改作”之间划一条停顿线。其次,我们要确定谓语“改作”和宾语“寝庐”之间的停顿。谓语和宾语共同构成了句子的核心部分,表达了主语所进行的具体动作和对象。因此,我们在“改作”和“寝庐”之间划第二条停顿线。综上所述,句子“司法张彦博改作寝庐”应该划分为“司法张彦博/改作/寝庐”。(3)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句有:(1)布衣:平民的衣服,用来指代普通百姓;书:书写。“行道”表示在路上;乞食:乞讨食物。(2)与予言:表示和我(说话的人)说;悲:感到悲伤;棺服:指的是棺材和寿衣,用来收殓死者;奠:奠祭。(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情感主旨。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围绕高密孙齐的恶行展开的。孙齐作为父亲,不仅欺骗妻子、虐待儿童,还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秃秃。文章详细记录了孙齐的罪行被发现、审理以及秃秃尸体的发现过程,展示了人性的黑暗面和对生命的漠视。作者曾巩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对孙齐恶行的强烈谴责和对无辜受害者秃秃的深切同情。他通过买石刻事的方式,将这个故事镌刻在秃秃的墓中,不仅是为了慰藉秃秃的亡灵,更是为了警示后人,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尊重亲情,并坚守道德底线。综上所述,文章的核心内容是揭示孙齐的罪行和秃秃的不幸遭遇,而作者曾巩则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对人性之恶的深刻反思和对公正与善良的坚定追求。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家贫,至以荻①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加冠,嶷然有声②。一日,修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③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④,忘寝食,必欲并缮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修母尝谓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⑤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有死也,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日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⑥之终身。(《宋史·欧阳修传》)【注释】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②嶷(yí)然有声:很高的声望。③簏(lù):竹编的盛物器具。④赜(zé):精微,深奥。⑤治:研究。⑥服:遵循。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非学无以广才(2)淫慢则不能励精(3)至以荻画地学书(4)及加冠8.根据文意,用“/”给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断句。(限断1处)遂以文章名冠天下9.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修闻而服之终身。10.诸葛亮认为“才须学也”,请结合两文谈谈如何做才能学有所成。【答案】7.增长振奋精神写字等到8.遂以文章/名冠天下9.(1)如果不是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如果不是身心宁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2)欧阳修听后终身遵循这个教导。10.①须有“志”。明确志向,选定目标。②须能“静”。摒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专心致志学习。③须能“勤”。不怕苦累,刻苦勤奋的学习。④须惜“时”。善于利用时间,能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解析】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广:增长。(2)句意为: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励精:振奋精神。(3)句意为: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书:写字。(4)句意为:等到成年时。及:等到。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本句句意:最终(欧阳修)凭着他的文章名满天下。“名冠天下”表示结果;故断为:遂以文章/名冠天下。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重点词语: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2)重点词语:闻:听后;服之终身:终身遵循这个教导。10.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甲文“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和乙文“苦志探赜,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决心要努力追上韩愈并与他比肩齐名),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可知,学习须有“志”。明确志向,选定目标;从甲文“静以修身……夫学须静也”和乙文欧阳修能摒弃干扰,苦心研读的状态“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忘寝食”可知,学须能“静”。摒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专心致志学习。从甲文“淫慢则不能励精(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可知,学习不能懈怠,要勤奋。再从乙文“苦志探赜,忘寝食”可知,欧阳修读书之勤奋,于是可知:学须能“勤”。不怕苦累,刻苦勤奋的学习。从甲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可知,不知珍惜时间就是一事无成。再结合乙文“苦志探赜,忘寝食”欧阳修利用一切时间勤读、苦读的状态可知,学须惜“时”。善于利用时间,能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何夜无月()1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3.下面句子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请做简要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答案】11.于是、就哪里12.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我们)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13.“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描绘出一个空明澄澈、月色朦胧、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解析】1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遂:于是、就;(2)句意: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何:哪里。1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亦,也;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13.本题考查语句理解与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意思是: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柏的影子。“庭下如积水空明”,在月光的映照下,庭院像积水般空明澄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柏晃动,它们的影子就像藻荇在水中摆动一般,展现出空明澄澈、月色朦胧、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给人以独特的感受。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问题。【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门,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若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①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②而歌者,红装而蹇③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也,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不能以游堕⑤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⑥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袁宏道《满井游记》)【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注】①靧(huì):洗脸。②罍(léi);端着酒杯。③蹇(jiǎn):骑驴。④毛羽鳞鬣:泛指一切动物。⑤堕:同“隳”,坏、耽误。⑥此官:当时作者担任的是闲职。14.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A偕数友出东门B鳞浪层层C然徒步则汗出浃背D而此地适与余近②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若脱笼之鹄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B.红装而蹇者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C.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D.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15.请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两处)。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若拭鲜妍明媚16.翻译下列句子。①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②沙鸥翔集,锦鳞游泳。17.【甲【乙】两文都描绘了融融的春光,但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甲】描写北国早春气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自然风光的情感,表现了作者的情怀。【乙】写“迁客骚人”观“景明”则喜,与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抱负。【答案】14.①A偕同

B像鱼鳞似的

C就

D恰好②D15.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若拭/鲜妍明媚。16.①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无拘无束潇洒在山石草木之间游玩的,恐怕只这个职位了。②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17.喜爱

热爱大自然

古仁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解析】14.①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句意: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偕:偕同。B.句意: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鳞:像鱼鳞似的。C.句意:然而走路就汗流浃背。则:就。D.句意:而此地正好离我近。适:恰好。②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辨析。A.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C.介词,就/判断动词,就是;D.介词,从/介词,从;故选D。1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进行断句。句意: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光亮。“山峦为晴雪所洗”是完整的句子,“娟然若拭”“鲜妍明媚”是对山峦的形容,为补语,分两层意思。故断为: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若拭/鲜妍明媚。16.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重点词:夫,发语词;堕,耽误;潇然,潇洒的样子;惟,只有。②重点词: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锦鳞,指美丽的鱼。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甲文,根据“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也,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可知,作者对北国春光乍现时大自然的风光洋溢着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无比热爱之情。乙文,写迁客骚人在春和景明时登楼观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形成对比。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向古仁人学习,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抱负。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问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③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④、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作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释】①资:盘缠。②审:详细。③庶几:差不多。④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18.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不如丘之好学也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不知其旨也:②教学相长: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④虽有子羔、原宪之贤: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②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21.[乙]文认为,为学者要做到哪几点才能化用别人的东西为自己的东西?22.[甲][乙]两文阐述关于学习的道理有何不同?【答案】18.不如/丘之好学也。19.①甘美;②相互促进;③地方;④即使。20.①因此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②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染上某些习气而自己没有察觉。21.在作者看来“为学者”做到注重积累,相互学习,博学审问(广泛涉猎,详细考究),求其是非之所在(指学会辨析,学会批判),方可把别人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进而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22.由“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可知,甲文强调教与学相互促进,学习要自我反省等观点。由“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可知,乙文强调学习要开阔眼界,多交流,还应当持之以恒,坚持下去。【解析】1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不如丘之好学也”意思是: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不如”动词,作谓语,之后可停顿;因此断句为:不如/丘之好学也。1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旨:味美,甘美;(2)句意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长:相互促进;(3)句意为:不幸住在穷乡僻壤。域:地方;(4)句意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虽:即使。2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是故:因此,所以。然后:这样以后。困:困惑。(2)重点词语:处:处在。方:地方。习染:沾染某种不良习气。2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根据乙文“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是每天进步,就是每天后退)可概括为:学贵有恒(或学习贵在坚持);根据乙文“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可概括为:相互学习;根据乙文“犹当博学审问”(还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可概括为:广泛涉猎,详细考究。2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甲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都学习有关。。根据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等句子可知,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由“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可知,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作者强调的是学习还要自我反省。根据乙文“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费,还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探究,来探求学习里边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获)可知,作者强调要对于人交流,出门学习并且体验,开阔视野。根据乙文“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是每天进步,就是每天后退)可知,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是每天进步,就是每天后退,作者强调学习贵在坚持不懈。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问题。[材料一]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材料二]忆江上吴处士①贾岛闽国②扬帆去,蟾蜍③亏复圆。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④殊⑤未返,消息海云端。[注]①处士:指隐居林泉不入仕的人。②闽国:指今福建省一带地方。③蟾蜍:即癞蛤蟆。神话传说中月里有蟾蜍,所以这里用它指代月亮。④兰桡:以木兰树做的船桨,这里代指船。⑤殊:犹。[材料三]ㅤㅤ岛,宇阆仙,范阳人也。初,贾岛连败文场,囊箧空甚,遂为浮屠。来东都,旋往京,居青龙寺。元和中,岛独按格入僻,以矫浮艳。当冥搜之际,前有王公贵人皆不觉。尝叹曰:“知余素心者,惟终南紫阁、白阁诸峰隐者耳。”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ㅤㅤ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遂吟曰:“落叶满长安。”方思属联,杳不可得,忽以“秋风吹渭水“为对,喜不自胜,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ㅤㅤ一日,宣宗微行至寺,闻钟楼上有吟声,遂登,于岛案上取卷览之,岛不识,因作色夺之曰:“郎君鲜醴自足,何会此耶?”帝下楼去。继而觉之大恐伏阙待罪,上讶之。他日,乃授遂州长江主簿,后稍迁普州司仓。临死之日,家无一钱,惟病驴、古琴而已。当时谁不爱其才而惜其薄命!(选自《唐才子传•贾岛》,原文有删改。)23.阅读材料一,根据语境,完成如下对话。贾岛:童子:师傅采药去了。贾岛:敢问他去哪里了?童子:24.材料二中,“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一联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25.用“/“给材料三中的文言语句断句。(限两处。)继而觉之大恐伏阙待罪26.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方思属联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B.宣宗微行至寺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C.于岛案上取卷览之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D.喜不自胜

射者中,弈者胜(《醉翁亭记》)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①知余素心者,惟终南紫阁、白阁诸峰隐者耳。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28.贾岛对材料一中的“隐者”和材料二中的“处士”有着怎样的感情?请结合材料三说说他为何对隐士有如此感情。【答案】23.请问你师傅在家吗?就在这座山里。24.“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写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让长安落叶满地。诗人用秋风落叶描绘出了深秋时节,长安城里萧瑟、凄清的景象。在这样萧瑟的场景中,诗人又用了“生”“落”这样的动词,从而赋予了画面声音和动作,这就衬得深秋时节的长安更加冷清,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和他自身的孤寂。25.继而觉之/大恐/伏阙待罪26.C27.①了解我平素心愿的人,只有终南山紫阁峰、白阁峰众山峰上的隐者罢了。②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我的一叶小舟和舟中两三粒人影罢了。28.《寻隐者不遇》中的隐士是个采药济世的人,贾岛去拜访这样一个人,可见贾岛对他是仰慕的;而在《忆江上吴处士》中,通过全诗可知,贾岛和这位处士是好朋友,两人很聊得来,所以诗人才说“此地聚会昔,当时雷雨寒”,才会在吴处士坐船离开后,深切想念他。故结合这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贾岛“隐者”和“处士”是欣赏和仰慕的。他对他们有这样的感情,一是因为“贾岛连败文场“,厌倦了考场的他,有了避世的想法,所以出家为僧;二是因为因为当时诗风浮艳,只有山中的隐士能理解他冷僻的诗,和他有共同话题,“知余素心者,惟终南紫阁、白阁诸峰隐者耳“。【解析】23.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寻隐者不遇》写道的是作者贾岛去山中寻访一位隐者,但未能遇到,遂有感而发。要补充题目中的对话,只需把这首诗翻译一下即可,译文:苍翠的青松下,我问年少的学童,他师傅在哪。他说师傅已经去采药了,我又问他师傅在哪里采药,他说就在这座山里。只是林深云密,不知师傅的具体行踪。24.本题考查古诗鉴赏。学生需结合作者、注释和全诗内容,进行分析。《忆江上吴处士》是一首抒情诗,此诗通过对送别时的场景、天气和环境的回忆,烘托出了临别时的伤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思念。“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写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让长安落叶满地。诗人用秋风落叶描绘出了深秋时节,强劲的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长安落叶遍地,显出一派萧瑟的景象。特意提到渭水是因为渭水就在长安郊外,是送客出发的地方。当日送朋友时,渭水还未有秋风;此时渭水吹着秋风,自然想起分别多时的朋友了。在这样萧瑟的场景中,诗人又用了“生”“落”这样的动词,生动形象赋予了画面声音和动作,衬托出深秋时节长安更加冷清,语言生动又自然流畅,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和诗人因友人离去产生的孤独之情。25.本题考查断句。给“继而觉之大恐伏阙待罪”断句,就要先翻译这句话的意思,结合前后文可知,贾岛是在皇帝下楼后,才发觉自己有错,因此“继而觉之”处应断一下,即不久贾岛省悟了,“大恐”是害怕的意思,此处亦该断句,“伏阙待罪”是伏在皇宫阶下等待治罪的意思,整句话翻译:不久贾岛省悟了,非常害怕,伏在皇宫阶下等待治罪。断句为:继而觉之/大恐/伏阙待罪。26.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加点字的意思,需结合语意分析。A.相连/嘱咐;B.微服/如果没有;C.都是“观赏”的意思;D.承受/赢;故选C。2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有增、删、调、换等。在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时,我们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情况。重点词:①知:了解;素心:平素心愿;惟:只有;耳:罢了。②惟:只有;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而已:罢了。28.本题考查对文章情感主旨的理解。在古代,隐者、处士都是不慕名利,有风骨,品德高尚的避世之人。《寻隐者不遇》中的隐士是个采药济世的人,贾岛去拜访这样一个人,可见贾岛对他是仰慕的;而在《忆江上吴处士》中,通过全诗可知,贾岛和这位处士是好朋友,两人很聊得来,所以诗人才说“此地聚会昔,当时雷雨寒”,才会在吴处士坐船离开后,深切想念他。故结合这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贾岛对“隐者”和“处士”是欣赏和仰慕的。他对他们有这样的感情,一是因为“贾岛连败文场”,厌倦了考场的他,有了避世的想法,所以出家为僧;二是因为因为当时诗风浮艳,只有山中的隐士能理解他冷僻的诗,和他有共同话题,“知余素心者,惟终南紫阁、白阁诸峰隐者耳”。《<精骑集>序》秦观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酒者游。旬朔之间②,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③,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④,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劳,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刑词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之,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⑤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选自《淮海后集》)【注】①滑稽:谐戏读的意思。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③惩艾:惩戒。④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⑤勒:编。2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一见辄能诵

(2)然负此自放(3)喜从滑稽饮酒者游

(4)心善之

30.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三处)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31.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2)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32.结合作者读书成长的经历,谈谈你获得的启示。【答案】29.于是,就凭借跟从,跟随认为……好30.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31.(1)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荒废在我的不勤奋上。(2)荒废我的学业的,就是这两种情况(或不勤奋和善忘)啊。(3)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32.示例:不能倚仗自己天资聪颖就不用功学习;要注重后天的努力,勤于学习和总结,善于吸收前人智慧来提升自我;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要主动想办法解决等。【解析】2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一看到文章就能背诵下来。辄:就,于是;(2)句意:但是我却凭借此放纵自己。负:凭借;(3)句意: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从:跟从,跟随;(4)句意: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善:认为……好。30.本题考查划分停顿。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本句翻译: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或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是说年轻时不勤奋学习这一情况;“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是说成年后的无奈;故断为: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3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1)故:所以。虽:虽然。而:连词,表转折,却。(2)败:损害。常:常常。(3)以:因为;足乐:足以开心;口体之奉:吃的穿的;若:比。32.本题考查阅读启示。作者自叙少时“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近数年来,颇为后悔。于是发愤以自惩戒,可是,“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为了弥补善忘之苦,他编辑了这个选本。通过文中“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忆之力,而常废于不勤”,告诫我们:要把握时光,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通过文中“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告诫我们:不把握机会学习,往往会事倍功半;通过文中“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告诫我们:勤能补拙,要勤奋学习;通过文中“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告诫我们:要善于结交学习勤奋刻苦的朋友,减少与酒肉朋友的交往。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郑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润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润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虑,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天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官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佑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廷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选自《新唐书·韩愈传》33.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七处)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官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日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3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愈言讦悟,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2)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润房州司马。35.下列对全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童年孤苦,勤勉好学。他三岁成了孤儿,依靠兄嫂生活,很小就用功读书,每天记诵数干字的功课,成人后,通晓《六经》、诸子百家的学说,并考中进士。B.韩愈为人耿直,直言敢谏。华阴县令与前后两任刺史之间的矛盾,本来与他无关,但他却为华阴县令打抱不平,上疏谴责前后两任刺史官官相护,请求予以惩罚。C.韩愈敢于抗争,大力排佛。宪宗遗使迎接佛骨舍利入宫廷,韩愈上书抵制,且在奏疏中提到东汉引入佛教之后,历代皇帝都寿命不长,因此触怒宪宗,想将他处死。D.韩愈不惧危险,招抚叛军。镇州叛乱后,韩愈受皇帝重托,到军中平叛。他恳求王廷凑放了牛元翼,王廷凑答应了他,牛元翼因此突围而出。36.镇州反叛后,韩愈是如何成功招抚叛军的?请简要说明。【答案】33.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34.(1)(韩愈)上书触犯皇上,治他的罪确实应该。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希望皇上稍微宽待他,以招引群臣进谏。(2)柳涧煽动百姓拦路向前任刺史索要部队过境时百姓服役的工钱,后任华州刺史对柳涧的做法很厌恶,于是追究他的案件,朝廷将柳涧贬为房州司马。35.D36.①晓之以理。天子视王廷凑有将帅材,所以赐予节杖。指出王廷凑不应该与贼人一道造反。②动之以情。前节度使田弘正即使为人苛刻,但是叛军已经残害了他一家,算是报仇雪恨了,再也没有继续作乱的理由。③明之利害。前节度使田弘等归顺朝廷受到重用;以前叛乱的将领却不得善终,且祸及子孙。以此警告王廷凑叛军叛乱没有好结果。④示之以威。韩愈暗示王廷凑神策军兵多将广,与神策军对抗没有好结果,促使王廷凑答应放过神策军首领牛元翼。【解析】3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本句句意为: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韩愈到了,王廷凑部署军队迎接他,让兵士穿上铠甲站立堂上。大家坐下后,王廷凑说:“变乱发生,就是这些士卒闹的。”“穆宗亦悔”是完整的主谓句,“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的主语是“穆宗”,“愈至”是主谓句。“廷凑”是主语,“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是谓语;“既坐”是另一个句子的状语,“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是王廷凑说的话,“……者,……也”为判断句。据此断句为: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34.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注意关键词:(1)讦:斥责别人的过失,揭发别人的隐私;牾:通“忤”,触犯;诚:确实;宽假:宽恕,原谅。(2)讽:煽动。遮索:拦路向前任刺史索要。直:工钱。恶:对……感到厌恶。狱:案件。35.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D.“他恳求王廷凑放了牛元翼,王廷凑答应了他,牛元翼因此突围而出”表述不准确。由原文内容可知,韩愈并没有直接恳求王廷凑放过牛元翼,他只是陈述事实,说朝廷中像牛元翼这样的大将多的是,然后追问王廷凑,你为何还要围困他?言外之意,你消灭了一个牛元翼,朝廷会派出更多的牛元翼来对付你。王廷凑在权衡利弊后,答应放了牛元翼。同时,牛元翼是自己突围而出的,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