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口袋书】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1页
专题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口袋书】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2页
专题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口袋书】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3页
专题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口袋书】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4页
专题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口袋书】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名目【思维导图】……………2【学问梳理】……………2【学问点01】中国古代文明起源1、石器时代我国境内代表性文化遗存………………2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33.早期国家的产生……………………3【学问点02】中国古代早期国家1.中国早期国家(夏商周)的特征…………………42.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43.夏商周三代文明传承的表现………………………4【学问点03】中国古代文明的转型1.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之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巨变)…………52、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之变:(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53、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之变(士的崛起和百家争鸣)………………64.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之变………………………6【学问点04】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1.秦汉时期的政治文明………………62.秦汉时期的物质文明(经济)……………………73、秦汉时期的精神文明………………84、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85、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8【易混易错】……………9【素养提升】……………11【真题赏析】……………12【核对答案】……………15【学问点01】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难点】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集中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分布广泛、以中原为核心。石器时代我国境内代表性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距今约一万年以前),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特征: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2)新石器时代(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距今约1万年左右),黄河流域龙山文化,长江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等。特征:使用磨制石器,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从事养畜业,修建村落,开头定居生活。【图片解读】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精致玉器、祭坛、神庙是阶级分化和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精致玉器、祭坛、神庙是阶级分化和国家初始形态消灭的表现。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多元一体,中原核心,兼收并蓄,源远流长(文明的原生性;大河流域农耕文明)多元性:(1)从文化分期看,新石器时代早期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晚期有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2)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种植上南稻北粟。(3)从遗址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一体性:(1)从经济文化成就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2)从遗址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拓展】中华文明是多元的,但不是孤立、没有联系、没有交往的多元。中华文明的进展,离不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型文明的交往沟通交融。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多种文明互补、渐渐相融并整合为一体的过程。早期国家的产生: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生产力进展,消灭了剩余产品产生贫富分化,分化到肯定程度消灭了私有制,在此基础上消灭了阶级分化,富有阶级为了爱护自己的私有财产凭实力统治穷人,当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进行统治并且建立起相应制度和国家机器的时候,国家便消灭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生产力的进展→剩余产品→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国家产生(根本缘由:生产力的进展)【学问点02】中国古代早期国家【重点】早期国家的特征【难点】贵族政治的含义1.中国早期国家(夏商周)的特征:政治: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家国一体;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完全集中。经济:井田制(奴隶主地主土地全部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文化:青铜文化,最早的文字——甲骨文。2.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分封制:分封王室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臣民、疆土等,受封者在领地内享有世袭统治权,要定期朝贡,并向周天子供应军赋和力役,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金字塔型结构;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作用:①巩固周王室的统治;②避开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冲突;③扩大周文化的影响,促进民族沟通。但是简洁地方势力坐大,威逼中心。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礼乐制度:规定权力维持制度,即为维护和规范分封制及宗法制的稳定所形成的政治制度。(本质:分封制----家族生活的政治化;宗法制---政治生活的等级化;礼乐制---等级观念的生活化。)【读图题】说出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三者之间关系分封制与宗法制化为表里;“表”是分封制、“里”是宗法制(血缘亲疏);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分封制与宗法制化为表里;“表”是分封制、“里”是宗法制(血缘亲疏);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3.夏商周三代文明传承的表现:①文字沿革:甲骨文、青铜铭文等渐渐演化为今日的文字,成为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三代文明对后世的突出贡献;②宗法观念:分封思想在封建社会时有消灭;宗法思想影响至今,对民族的连续起到乐观作用;③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在三代萌芽,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郡县制影响至今;④民族观念:三代萌生的民族观念,使中华民族存在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文明没有中断的民族;⑤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产生并进展,吸取其他学派思想,最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史学成果】有学者认为,我国夏、商、西周三代因其已经消灭凌驾于社会各阶层人们之上的公共权力机构,而被学者划入文明社会的范畴。由于生产力进展水公平条件的制约,人们仍旧生活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各种“族”的网络中;血缘组织与政治组织的架构相互支撑并往往是融为一体的。因此,学者多称夏、商、西周的国家为“早期国家”,以与战国以后建立在郡县制基础上的国家区分开来。【史学争辩方法】二重证据法:考古资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争辩中的作用。王国维晚年总结治学阅历,提出了有名的“二重证据法”。即用地下材料补正纸上的资料,来证明古典资料中哪些是实录,也可证明其他非古典文献中的真伪。出土的地下实物隐藏了过去大量的人类活动信息,但它们是僵化、物化的人类活动形式,要深化了解实物隐藏的信息,还必需借助相关的语言文字图像。【学问点03】中国古代文明的转型【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之“变”【难点】中华古代文明转型含义1.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之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巨变)(1)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水利的兴修和工商业富强,社会经济进展;(2)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与赋税制度变化有关),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头形成(3)各国的变法客观上顺应社会变革和国家统一的需要,有力促使了社会的转型。2、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之变:(1)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2)分封制渐渐崩溃,郡县制开头消灭,形成中心集权的雏形;(3)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演化【拓展】1.春秋“争霸战斗”与战国“兼并战斗”的区分【提示】(1)春秋争霸是各大国争夺霸权的政治,是大国靠武力胁迫小国,承认其领导地位的强权政治;战国时期的兼并战斗,符合人民群众猛烈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的意愿,符合历史进展的必定趋势,具有统一战斗的性质。(2)所谓“春秋无义战”,是指发动这些战斗的实质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是把战斗作为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宝的手段,战斗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苦痛;战国则主要是为了结束战斗,统一天下。2.【看图回答】“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反映了什么问题?三家分晋”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的性质相同,都是曾经的臣属颠覆了从前的主君;从春秋入战国,正是传统的大国走向衰落,“礼崩乐坏”,新兴的势力正在崛起的时代,封建社会正在取代奴隶社会,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田氏和韩赵魏三家,代表的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当时新兴的封建贵族正在取代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提示】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的斗争。3、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1)贵族政治:是依据血缘世袭统治,如分封制、宗法制、世卿世禄制。(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上,依据职能分工建立起来的中心或地方权力体系。3、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之变:(1)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2)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3)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学问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4、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之变:“华夷”观念减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渐渐开头了交融,华夏认同观念产生,战国时华夏族吸取了大量新颖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学问点04】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重点】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难点】中华古代文明形成的表现1.秦汉时期的政治文明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政治渐渐代替贵族政治,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秦:①实现国家统一,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建立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成为以后两千年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在中心确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上全面推行郡县制,中心垂直管理地方。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贵族政治影响力下降汉:①汉承秦制,中心设立中外朝制,加强君主专制;②以察举制为选官制度,留意品德与才学。(当然德才的标准以最高统治者意愿而定)③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严峻,威逼中心集权。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④设立刺史监察地方;任用酷吏,打击豪强;⑤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消灭“党锢之祸”。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地方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国家陷入动乱与分裂。【图片解读】秦汉时期统治者格外重视疆域的拓展。指出下图秦始皇拓展南部疆域中在运输物资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一个水利工程。它与战国秦的哪个水利过程有肯定相像性?它沟通了哪两大水系?【提示】灵渠;都江堰;湘水和离水。二者的开凿年月相近,【提示】灵渠;都江堰;湘水和离水。二者的开凿年月相近,工程结构形制相像,分沙泄洪原理相同,反映了我国古代水工建筑的超群才智和先进的科技水平。2.秦汉时期的物质文明(经济)(1)农耕经济进展,精耕细作技术渐渐成熟,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进展;(2)国家对经济主导作用突出。(试举例)秦:统一货币与度量衡,促进社会经济进展;汉:①西汉初年,实行与民休息政策,接受重农抑商措施,农业恢复进展,消灭“文景之治”。②汉武帝时,改革币制,颁行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设立平准均输,推行算缗告缗,加强经济统制。开通“丝绸之乱”③东汉初期,社会经济进展稳定,消灭“光武中兴”。3、秦汉时期的精神文明: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科技文化得到很大进展;奠定了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秦: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把握,实质是文化专制。汉:①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②文化成就绚烂辉煌,史学上司马迁著《史记》,班固撰《汉书》,文学上以汉赋和乐府诗为主要成就;③科技上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九章算术》、蔡伦改进造纸术等为代表。④佛教传入,道教产生。4、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汉王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沟通,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进展。5、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对外沟通频繁,“东亚文化圈”向外扩展,对世界文明的进展作出了贡献。【合作探究】1、秦代建立是“三公九卿制度”有什么特点?分工明确、相互牵制;皇权之上;“家国一体”颜色。2、汉代武帝时治国思想由“黄老之学”到“儒家独尊”的必要性汉初社会经济残缺不堪,为了恢复进展经济统治者实行“黄老之学”,实行疗养生息政策。经过汉初六十多年经济渐渐得到恢复进展,汉武帝时黄老之学已无法满足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需要。汉武帝急需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解除匈奴威逼,于是通过思想上的大一统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3、汉代的选官制度——察举制(1)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确立于汉武帝时期。(2)它是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的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3)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它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举给上级或中心,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01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禹建立奴隶制的国家机器,切不行误以为其标志是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阐释】文明社会的重要表征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国家政权。而国家政权的主干部分是国家机器。因此禹建立奴隶制的国家机器如监狱、军队、官僚机构等等,才是文明社会开头的标志。0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是生产力进展的结果。【阐释】个别同学认为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劳动果实是“公天下”,是格外抱负的状态;而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从今消灭“家天下”局面是历史的倒退;任何制度的更替首先要看这样的制度是否改善了社会生产关系是否能提升当时社会生产生产力,或许从我们的道德价值观角度而言很多未必良善,但是对于人类文明进展而言,社会的进步必需依托与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世袭制替代了禅让制,是由于社会生产力进展到肯定阶段,作为依靠社会性生存的集合在满足生存必需前提下已经产生了财宝的积累,社会消灭了阶层区分,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先决条件已经消灭且无法避开。这个阶段世袭制不仅是历史必定也是文明进展的必定,由于世袭连续的合法性需要,他保障了前后领导者领导的连续性,让生产活动呈现出肯定秩序的进展。03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生产力进展的需要和结果,是人类社会的进展和进步,误以为奴隶制的残酷表明它是一种倒退。【阐释】衡量历史现象的消灭进步与否,标准有多种,但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标准应是能否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展,而不是伦理道德观念。04商汤伐桀和武王伐纣是讨伐暴政的斗争,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进展,具有正义性和进步性,误以为是剥削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争斗都不值得确定。【阐释】评价历史时间要以是否顺应历史进展的趋势、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进展、是否反映人民的愿望、是否推动历史的进步为标准。05“春秋无义战”是指春秋时发动的战斗,这些战斗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苦痛,因此都是不义之战。【阐释】评价历史时间不要过于确定,应当“一分为二”地去评价。春秋时大多数战斗都是争霸战斗,掠夺土地和人口,给人民带来苦痛,故为不义之战,但不是全部的战斗都是不义之战,如齐桓公改革时曾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攘夷是打击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骚扰中原地区的战斗,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稳定,爱护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故应为“义战”。这个例子告知同学们如何辩证评价历史时间的方法。06【易混概念】君主专制与中心集权(同学简洁混淆这两个概念)①君主专制:古代中国的政体。指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地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任凭性。②中心集权: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形式。指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需严格听从中心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心。

③关系:地方集权于中心,中心集权于皇帝。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心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07【易混概念】道家与道教混淆道家是指春秋时期兴起的一种思想学派,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就是一种宗教信仰了,它与道家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本身就是从道家思想的理论结合从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生出来的一种宗教,道教兴起于东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进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生疏是由表及里、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生疏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格外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生疏。在易错易混问题中,关于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残酷的奴隶社会优于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原始社会的生疏就要结合唯物史观进行解读。首先了解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进展中的重要作用等;其次用其中“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来解释可知,奴隶社会的到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进展的必定结果,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展过度的表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巨变(生产关系的变革)根本上是生产力进展的结果。【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猎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行逆的,生疏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生疏,必需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生疏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推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增加实证意识;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牢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生疏;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读下面图示,假如你是一位史学争辩者,要争辩夏商周历史可以通过那些史料进行争辩?那些史料最可信?【提示】最可信的是第一手的实物史料;其次可信的是文献史料,但要留意文献史料是人写的,必定带有人的主观性,所以有时要几种史料相互印证方可推断,最不行信的是一些口述的史料,如传奇之类。1.(2023年山东卷)私有财产是生产力进展到肯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觉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消灭证据的是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2、(2023年湖南卷)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A.城市是最早消灭的人类文明要素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靠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3.(2023新课标五省卷)荀子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同学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见的是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4.(2023年全国乙卷)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A.疗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富强C.农业生产技术的进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5.(2023全国甲卷)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6.(2023新课标五省卷)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渐渐形成,这在当时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7.(2023年山东卷)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8.(2023全国甲卷)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难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城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进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9.(2023北京卷)“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争辩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觉说明,汉朝居卢居卢訾仓以邮行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进展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④进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核对答案】题号123456789答案CBACCBADB1.【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人类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过着集体生活,随着生产力的进展,消灭了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归贵族全部,材料中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说明当时贫富差距已经消灭,私有制产生,C项正确;仅凭遗址出土的陶器无法证明当时人类消灭私有财产,由于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到底属于个体全部还是集体全部,材料没有明确告知,排解A项;多人合葬墓主要反映当时人类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差距,排解B项;D项说明当时人类的陶器制作具备肯定的水平,但是不能证明当时消灭私有制,排解D项。故选C项。2.【答案】B【详解】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考古发掘反映消灭原始农业、手工业、定居生活和祭祀活动,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因此长江流域的古城遗址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B项正确;早期城市的消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而城市不是人类文明的要素,排解A项;“已摆脱"说法确定,排解C项;该遗址消灭阶级分化,表明即将进入阶级社会,排解D项。故选B项。3.【答案】A【解析】据本题材料荀子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同学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出自荀子的《性恶》,意为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荀子主见礼法并用思想,治国理政要“隆礼”“重罚”,要求统治者要抓住这一根本问题,“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以此达到天下有序社会稳定的目的,所以A项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见,A项正确;“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孟子离娄上》,意为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假如不以仁政为法度,也就不能治理好天下,与材料设问不符,排解B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孔子《论语为政》,意为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处,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耻辱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与材料设问不符,排解C项;“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出自《老子道经第十九章》,意为抛弃聪慧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与材料设问不符,排解D项。4.【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小农生产生活的景象,这一观点是孟子提出的,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孟子能够提出这一观点是由于战国时期消灭铁犁牛耕,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进展,使小农生产取代了井田制下集体生产,C项正确;疗养生息政策是源于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观点,排解A项;这一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排解B项;这一时期,工商食官制度不断崩溃,私营工商业不断进展,商业活动较之前而言是进展的,排解D项。故选C项。5.【答案】C【详解】据本题材料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春秋时期是礼治社会,礼仪是一个国家或者个人最高的行为准则,楚国国君独立为王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当然,也不行能得到重视“礼仪的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确定。孔子编撰《春秋》是为了明确等级制度上下尊卑关系,以稳定社会,达到社会和谐,假如孔子承认了楚国国君为王的实事,那么也就代表孔子自己先违反了自己遵从的“礼”。所以在孔子改《春秋》时始终称楚国国王为楚子、楚人,综上可知孔子此举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C项正确;《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孔子此举目的并非实录历史事实,排解A项;孔子编撰《春秋》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无法达到提升周王权威的效果,排解B项;材料中没有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强调文化差异的结论,排解D项。故选C项。6.【答案】B【解析】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上书认为天下无法安定,缘由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