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CCSCBPIAⅠT/CBPIA0008—2024 Ⅰ Ⅱ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4一般要求 25组织机构和人员 36生产场地及设施设备 47生产管理 68采购控制和物料管理 9质量控制 10包装储存和运输 附录A(规范性)生产检定用细胞库质量标准(以Vero 21附录B(规范性)生产用病毒种子批质量标准 24 30ⅡT/CBPIA0008—2024本指南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标准适用于重组溶瘤II型单纯疱疹病毒的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等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如涉及重组溶瘤II型单纯疱疹病毒生产及质量相关变更的,应当按照现行法规和变更相关技术指导原则执行,不得依据本标准改变已经批准的注册生产工艺及质控规程。本标准由武汉滨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出。本标准由中国生化制药工业协会归口管理。本标准起草单位:武汉滨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昭衍药物检定研究有限公司、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厦门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按拼音姓氏排序):陈媛、范九梅、方志正、高凯、胡文言、金燕京、刘滨磊、李少伟、刘琼、鲁惠萍、毛泽勇、饶春明、石晓太、夏南、余鹏威、朱涛、周斌。1T/CBPIA0008—2024重组溶瘤II型单纯疱疹病毒生产技术规范本标准规定了采用基因工程技术重组修饰的II型单纯疱疹病毒的生产技术要求,以确保重组溶瘤II型单纯疱疹病毒的质量。本标准适用于人用重组溶瘤II型单纯疱疹病毒原液及制剂的生产和质量控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标注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订)适用于本标准。在正文中引用文件时同样适用以上规则。●《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版)及无菌药品和生物制品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体内基因治疗产品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2022年)●《溶瘤病毒产品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2023年)●ICHQ5:生物技术产品的质量●ICHQ6B:质量标准:生物技术产品以及生物制品的检测方法和可接受标准●ICHQ9:质量风险管理3术语、定义及缩略语3.1术语及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1单次收获液(SingleHarvest)指在单一轮病毒生产或一个连续生产时段中,用同一病毒株接种于细胞基质并一起培养和收获的一定量病毒悬液。3.1.2原液(bulk)指用于制造最终配制物(FinalFormulation)或半成品(FinalBulk)的均一物质。3.1.32T/CBPIA0008—2024半成品(FinalBulk)指由原液经稀释和(或)配制成均一的用于分装至终容器的中间产物。3.1.4成品(FinalProducts)指半成品分装(或经冻干)、以适宜方式封闭于最终容器后,再经目检、贴签、包装后的制品。3.2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HSV: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VirusHSV2为II型单纯疱疹病毒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MOI:感染复数(MultiplicityofInfection)CCID50:半数细胞感染剂量(CellCultureInfectiousDose50)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U:细菌内毒素单位(EndotoxinUnit)BSA:牛血清白蛋白(BovineSerumAlbumin)HSA:人血白蛋白(HumanSerumAlbumin)ATCC:美国标准菌种保藏中心(AmericanTypeCultureCollection)EHS:环境、健康与安全(Environment,Health,andSafety)4一般要求重组溶瘤II型单纯疱疹病毒系经过基因修饰的具有复制能力的病毒产品,其可选择性地感染肿瘤细胞并在肿瘤细胞中复制以裂解肿瘤细胞,同时表达外源基因以提高相应功能,还可通过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达到治疗目的。4.1生物安全要求由于重组溶瘤II型单纯疱疹病毒是具有复制能力的活病毒,在基因修饰设计、生产工艺、质量研究和控制、贮存与运输,以及临床使用方面应关注其对人员、动植物、微生物及环境潜在风险的评估和控制,使其设计开发、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符合生物安全相关法规的要求。4.2环境要求为有效控制污染/交叉污染风险,病毒生产用起始原材料(病毒种子批、生产用细胞库系统)的制备,以及用于人体的病毒制剂的生产应在符合GMP及其附录的基本原则和相关3T/CBPIA0008—2024要求的环境中进行。4.3基本技术要求用于人体的病毒生产和检定用设施、原材料及辅料、水、器具、动物等应符合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有关要求。本标准中所列的各项检测的接受标准都是针对符合GMP的产品而言。任何违反GMP或有未经批准添加物质所生产的病毒产品及其制剂,即使符合各项标准或按照本标准未检出其添加物质或相关杂质,亦不能认为其符合规定。5组织机构和人员5.1企业应当设置与产品生产质量管理相适应的组织机构,配备足够数量并具有相应资质(含学历、执业资格、接受过的培训和实践经验)的管理和操作人员,并以文件形式明确规定质量、生产、物料、工程设备和储运等人员岗位职责。所有人员应当明确和理解自己的职责,熟悉与其职责相关的要求,并履行职责。5.2企业的关键人员至少应当包括企业负责人、生产管理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和质量受权人。关键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如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药学、中药学、生物制药等能够在生产、质量管理中切实履行职责,并以文件形式明确规定其岗位职责。5.2.1企业负责人对产品质量全面负责,合理计划、组织和协调,为实现质量管理目标提供必要的资源,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全面系统开展相关方质量审核;确保产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等相关记录与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可追溯。5.2.2质量受权人需参与企业质量体系建立、内部自检、外部质量审计、验证以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产品召回等质量管理活动;承担产品放行的职责,确保每批已放行产品的生产、检验均符合相关法规、药品注册要求和质量标准。5.3员工培训5.3.1企业应当指定部门或专人负责培训管理工作,并建立培训方案或计划,培训记录应当予以保存。5.3.2从事病毒生产、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及其他相关人员(包括采购发运、设施设备维保人员)均应根据其岗位要求的技能,定期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专业知识和技能及安全防护要求等方面的培训及考核,并纳入个人培训档案。5.3.3结合行业和产品生产最新发展和技术前沿,更新培训内容,确保培训的实用性和先进5.4员工卫生和健康要求4T/CBPIA0008—20245.4.1可能与病毒发生接触的人员都应当接受卫生操作规程培训及生物安全培训,包括与健康、卫生习惯及人员着装相关的内容,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对产品生产造成污染的风险。凡体表有伤口、患有传染病或其他可能危及产品质量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产品的生产活动。5.4.2从事与病毒相关的生产操作、研究开发、质量控制等可能与病毒接触的人员应接受相关生物安全的培训,并采取必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尽可能减少产品对人员的生物安全风5.4.3从事生产相关的人员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5.4.4从事病毒制剂灯检的工作人员应每半年进行一次视力检查,检查结果纳入个人健康档6生产场地及设施设备6.1企业仓储区、生产区、质量控制区应在受控的区域内,所处的环境应当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原材料或产品遭受污染的风险。企业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未经批准人员的进入。采取适宜措施以有效防止蚊蝇等昆虫、鼠类或其它动物进入生产区、仓储区、质量控制区。6.2生产区要求6.2.1生产区应当有足够的空间,确保有序地、符合要求地存放设备、物料和产品。生产区的墙壁、地面、顶棚应采用无毒、不渗水、耐冲洗的材料,应当平整无裂缝、接口严密、无颗粒物脱落。地面应防滑、无局部积水。按生产要求配备净化空调系统。6.2.2病毒生产车间应为专用厂房,处理病毒区域的主要操作间包括病毒接种间、纯化间、半成品配制间及灌装轧盖间,本区域的人、物流走向应满足单向流的要求;不涉及病毒处理的操作间主要包括细胞间、配液间,暂存间等。车间环境洁净级别的设置应满足非最终灭菌的无菌产品生产及操作的要求。车间入口处应设置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洗手、消毒、干手设施。6.2.3车间内应设有能够满足生产用工具、器具和设备清洗或消毒的区域,其操作对生产过程和产品不会造成污染。6.2.4生产区的D级洁净车间可设置大小适宜的排水设施,其设计与安装应具备空气阻断5T/CBPIA0008—2024功能以防止倒灌。6.2.5病毒的生产环境、厂房设施与设备不应对原材料、中间产品造成污染;洁净度级别应与产品预定用途和生产操作相适应。6.2.6宜采用密闭的隔离操作器进行病毒的制剂灌封操作;隔离操作器的背景环境的洁净度级别可适当降低,应当定期检查隔离操作器的完整性。6.3仓储区要求6.3.1仓储区的设计和建造应当确保良好的仓储条件,冷冻或冷藏设施应有预防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避免物料及产品质量受到影响。有通风和照明设施,能满足其物料或产品的存放贮存要求。6.3.2仓储区应当有足够的空间,确保有序存放各类物料和产品。仓储区内不同质量状态物料或产品应当隔离存放,并有醒目的标识。如果采用其他方法替代物理隔离,则该方法应当具有同等的安全性。6.3.3接收、发放和发运区域应当能够保护物料、产品免受外界气候环境影响。接收区的布局和设施应当能够确保到货物料在进入仓储区前可对外包装进行必要的清洁。6.4质量控制区要求质量控制实验室的设计应当使其与生产区分开,并确保适用于预定的用途,能够避免差错和交叉污染,应当有足够的区域用于样品处置、留样和稳定性考察样品的存放以及记录的保存。必要时,应当设置专门的仪器室和理化操作室,使灵敏度高的仪器免受静电、震动、潮湿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6.5设施设备6.5.1设备的设计、选型、安装、改造和维护必须符合预定用途,原材料处理和提取、纯化使用的设备、管道、阀门和容器具等应光洁、耐腐蚀、易清洗或消毒。6.5.2设备应当在规定的参数范围内使用,并制定设备使用、清洁、维护和维修管理操作规6T/CBPIA0008—2024程并保存相应的记录。应当按照规定的操作规程清洁生产设备,包括清洁方法、清洁用设备或工具、清洁剂的名称和配制方法等。6.5.3生产设备应当有明显的状态标识,标明设备编号、内容物(如名称、规格、批号没有内容物的应当标明清洁状态。主要固定管道应标明内容物及其流向。6.5.4应当建立操作规程对生产和检验用衡器、量具、仪表、记录和控制设备以及仪器进行校准或计量检定,并保存相关记录。校准的量程范围应当涵盖实际生产和检验的使用范围。所有经校准的设备或仪器应当有明显的标识,标明其校准或计量检定有效期。6.5.5凡与产品接触的设备表面均应采用不与其反应、不释放出微粒及不吸附物料的惰性材料。避免因设备自身材质的原因影响产品质量。6.5.6不锈钢管道的固定连接应采用氩气保护的自动焊接,保证管道内外表面的光洁度,不得使用螺纹连接,以避免产生死角。密封材料、过滤材料、垫圈垫片等,应无毒、无污染、无析出物且不与产品发生相容性反应。6.5.7设备所用的润滑剂、冷却剂等不得对产品或容器造成污染,关键设备不用或少用润滑剂。6.6生产用水生产用水应当采用饮用水、纯化水、注射用水和灭菌注射用水,生产企业应配备制药用水系统,水质应能满足产品生产及企业标准要求。7生产管理7.1病毒生产起始原材料7.1.1生产和检定用细胞需建立完善的细胞库系统(主细胞库和工作细胞库)。细胞库系统的建立、维护和检定应当符合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要求。7.1.2生产和检定用毒种应当建立完善的种子批系统(主种子批和工作种子批)。种子批系统的建立、维护、保存和检定应当符合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要求。7T/CBPIA0008—20247.1.3种子批和细胞库建立、保存和使用的方式,应当能够避免污染或变异的风险。7.1.4种子批或细胞库和成品之间的传代数目(倍增次数、传代次数)应当与注册(IND、NDA/BLA)工艺中规定的一致,不应随生产规模变化而改变。7.1.5在指定人员监督下、经批准的人员才能进行种子批和细胞库操作。且应当在适当受控环境下建立种子批和细胞库,以保护种子批、细胞库以及操作人员。在建立种子批和细胞库的过程中,操作人员不得在同一区域同时处理不同活性或具有传染性的物料(如病毒、细胞7.1.6种子批与细胞库的来源、领用、制备、贮存及其稳定性考察和复苏、使用情况应当有记录。7.1.7种子批和细胞库应分别在≤-70℃和≤-130℃条件下储藏,储存容器应有明确的标签;冷藏温度应当有连续记录,液氮贮存条件应当有适当的监测;任何偏离贮存条件的情况及纠正措施都应记录;库存台账应当长期保存。7.1.8不同种子批或细胞库的贮存方式应当能够防止差错、混淆或交叉污染。生产用种子批、细胞库应当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在不同地点分别保存,避免丢失。7.1.9贮存期间,主种子批和工作种子批储存条件应当一致;主细胞库和工作细胞库的储存条件应当一致。一旦取出使用,不得再返回库内贮存。7.2生产病毒的原辅材料来源于不同供应商,采购和日常管理应遵循以下管理原则:7.2.1所有物料供应商的确定及变更均应进行质量评估,并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向其采购。7.2.2供应商审计,应评估供应商的质量保证体系,考察其生产运输过程对微生物、热原、微粒污染等的控制能力。7.2.3物料验收时需确认包装完整性。物料验收后应及时按待验状态管理,直至放行。物料8T/CBPIA0008—2024使用应“先进先出,近效期先出”的原则发放。7.2.4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原辅料、中间品在收货、转运、存放中的混淆、差错、污染和交叉污染。7.2.5物料进入洁净区前应进行脱外包处理,经净化后方可进入洁净区。7.2.6动物来源的物料应明确动物种属,产地相对固定,如适用还应出具无TSE或BSE污染的声明。病毒生产原辅料的质量标准应包括对动物源原材料的外源因子控制。不同来源的原辅料应做质量研究,确定不同来源的原材料生产的产品质量具有可比性。7.3应当制定病毒生产工艺规程并经过批准,工艺规程中应明确产品的关键质量属性、生产工艺流程、关键工艺参数和控制范围、中间品质量控制项目及接受标准等。应制定标准生产操作程序,对操作步骤进行详细说明,以确保生产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有效控制。7.4病毒的生产通常以病毒种子批和生产细胞基质为起始原材料,工艺过程分为上游工艺和下游工艺。上游工艺包括生产细胞扩增、病毒接种及扩培、病毒释放及酶解等步骤;下游工艺包括澄清过滤、层析纯化、超滤浓缩、半成品配制及灌装等步骤,最终经检定合格后包装成制剂成品。典型的病毒生产关键工艺步骤和工艺控制点如下:7.4.1细胞复苏与扩增:取工作细胞库,复苏,使用培养瓶/细胞工厂或生物反应器进行逐级扩增培养,培养至病毒接种的细胞为一批。培养过程中应对培养基组成、培养条件(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搅拌转速等)、培养时间、细胞传代比率、细胞密度等工艺参数进行监控。7.4.2病毒接种和扩培:通常使用生物反应器结合微载体进行接种病毒前的细胞培养,达到接种病毒的细胞密度后取病毒工作种子批进行接种培养,根据细胞生长和病变发生情况,可加入新鲜维持液继续培养,经培养适宜时间,待细胞病变充分后结束培养;在病毒接种以前需取未接种病毒的生产对照细胞送样检定,病毒接种步骤应对病毒感染复数(MOI)、病毒培养基组成、病毒培养条件(温度、pH值、溶氧值和转速)等进行监控。9T/CBPIA0008—20247.4.3病毒释放及收获:接种病毒培养至细胞完全病变,加入病毒释放液,取上清澄清过滤后收集滤过液以及过滤系统置换液合并成病毒初滤液,酶解病毒初滤液得到病毒收获液。病毒释放基于高渗原理,需对释放液配方/配比、裂解时间、沉淀澄清参数进行监控;初滤后进行酶解,去除宿主蛋白、宿主DNA,需关注初滤液组成、酶效价浓度、反应时间等。7.4.4纯化层析:对病毒收获液进行层析,进一步去除宿主蛋白、宿主DNA及培养基成分残留,如BSA,通常使用凝胶层析、亲和层析及离子层析等填料介质,利用分子大小、特异性结合、荷电、疏水性等方法进行杂质去除;层析过程中应对层析柱载样量、线性流速、洗杂和洗脱条件(pH、盐浓度等)、收集峰起止点进行监控。7.4.5超滤浓缩:对层析获取液进行超滤浓缩和换液,通过此步骤将病毒置换到山梨醇-肌醇缓冲液或者其他适宜缓冲液中,浓缩至适宜浓度,得到病毒原液,以便进行制剂的配制和灌装。应对超滤换液体积、跨膜压、浓缩倍数等参数进行监控。7.4.6半成品配制及灌装:依据病毒原液的滴度及成品目标滴度配制成病毒半成品,立即进行灌装。整个过程应当保证无菌和避免污染及交叉污染,并进行相关监控,应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灌装的生产形式和方式,其生产形式和方式应经过无菌工艺验证。7.5病毒生产现场应有与生产工序相关的SOP,并应按照工艺规程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进行记录。7.6制定生产批次管理规程。生产批次划分应当能够确保同一批次产品质量和特性的均一性。应当制定编制批号和确定生产计划的管理规程。每批产品均应当编制唯一的批号。7.7应当根据稳定性研究或验证数据规定中间品进行下一步操作前的存储条件和存储时间;同时根据起始物料及工艺中间品特性及贮存条件规定不同生产阶段的生产时限;起始物料、中间品,应进行必要的质量控制,以确保产品质量不受影响。7.8制备的中间品应有专人保管,并制定台账。T/CBPIA0008—20247.9应当制定无菌操作规程确保在生产的每一阶段产品和物料均进行了无菌控制。制造过程产生的废料应及时经处理后退出生产区域,防止污染生产环境及设备。7.10病毒生产应当核算投入物料与产品产量,确保物料平衡符合设定的限度。如有偏差必须查明原因,确认无潜在质量风险后方可进行产品放行。7.11生产期间使用的所有容器及主要设备、操作室应当贴签标识或以其他方式标明生产中的产品或物料名称、规格和批号,如有必要,还应当标明生产工序。除在标识上使用文字说明外,还可采用不同的颜色区分被标识物的状态。7.12生产开始前应当进行检查,确保设备和工作场所没有遗留的上批产品、文件或与本批产品生产无关的物料,设备处于已清洁及使用状态,并保留检查记录。每次生产结束后应当进行清场,确保设备和工作场所没有遗留与本次生产有关的物料、产品和文件。下次生产开始前,应对前次清场情况进行确认。7.13应当尽可能避免出现任何偏离工艺规程或操作规程的偏差。如果出现偏差,应当按照偏差处理操作规程执行。7.14不得将不合格批次产品与其他合格批次相混合,拟混合批次的每批原液均应按规定的工艺生产,单独检验并符合相应质量标准。7.15病毒的生产应采用保障终产品无菌的工艺过程,如除菌过滤工艺或全流程无菌工艺。7.16生产用缓冲液配制、直接接触终产品的包装材料和器具等最终清洗、A/B级洁净区内消毒剂和清洁剂配制的用水应当符合注射用水的质量标准。7.17生产病毒的高风险操作区应符合GMP和生物安全的相关要求。人员经过更衣控制,物料和部件则需要经过必要的清洁消毒或灭菌后方可进入无菌操作区域,使外界对无菌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7.18物料应通过物流通道进入洁净区。T/CBPIA0008—20247.19控制相邻房间压差(气流方向)对保护生产操作起着关键作用。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不同等级洁净区之间的压差应不低于10Pa。洁净室压差的设计通常是气流由高洁净级别流向低洁净级别。7.20生产病毒相关洁净区应有门禁系统,限制无关人员进出洁净区,并对进出洁净区的人数进行控制,最大允许进入的人员数量应经过验证。尽可能减少非必要人员进出洁净区的次7.21应当定期对公用设施进行维修保养,使其达到生产的必要条件:7.21.1制药用水系统:应有效地控制系统的微生物或细菌内毒素的污染水平,设定企业内控警戒限度及纠偏限度,以便及时发现不良趋势或异常,并采取措施。7.21.2压缩空气系统:进入无菌区(通常指B级和A级区)使用点的压缩空气应经过除菌过滤,可通过控制过滤前压缩空气的微生物限度、除菌过滤器的截留能力和完整性来确保除菌过滤的效果,达到所进入区域空气的微生物限度水平。7.21.3净化空调系统:应对生产洁净区的悬浮粒子、浮游菌、沉降菌进行动态监测,应符合相应的动态标准,必要时应进行人员及环境表面微生物监测。7.22应配备足够数量的符合条件的人员,这些人员应接受病毒生产相关的培训,并具有适当的资质和经验。7.22.1进入病毒生产洁净区的人员不应化妆、美甲、或佩戴首饰,不能带病上岗。7.22.2生产溶瘤Ⅱ型单纯疱疹病毒的人员进入洁净车间前应经过培训并获取洁净更衣资质,A/B级区域至少需完成连续3次更衣评估,评估合格后方可授予进入该区域的资格。A/B级区域应定期做更衣资质确认。7.22.3车间内所有动作应轻缓、尽量减少语言交流。无菌生产区人员不得倚靠墙壁、设备,无操作时手应端平并保持在腰部以上,不应下垂、叉腰、交叉手臂或放于腋下。T/CBPIA0008—20248采购控制和物料管理8.1采购控制8.1.1生产用物料供应商的确定及变更应当进行质量评估,并经质量部批准后方可纳入《合格供应商清单》。采购人员应在批准的《合格供应商清单》中,选择合适的供应商进行物料采购。8.1.2物料的运输应当能够满足保证其质量的要求,对运输有特殊要求的,应对运输条件予8.2物料验收8.2.1物料到货后由仓库人员编制物料放行申请号,并进行初验,初验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物料信息、运输情况、包装情况、数量复核等。8.2.2物料与采购订单/合同中名称、规格、数量、供货单位等项目不符;外包装明显破损、受潮、霉变或有水渍、虫蛀、鼠咬、内容物洒漏等痕迹、外包装标识难以辨认;内包装密封不严;箱内单个包装与大包装箱上信息标示不一致;称重抽检不符合要求;印刷型包装材料与签字稿/标准样张核对不一致;出厂检验报告不合格或经审核发现与质量协议中所载质量标准不一致;生产地址与物料合格供应商清单上的地址不一致等情况都应拒收。8.2.3物料分为非受控物料和受控物料。非受控物料在初验合格后由质量保证人员确认放行;受控物料初验合格后还应根据企业内控标准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放行。8.2.4物料出、入库和保存管理8.2.4.1仓库设置合格区、不合格区、待检区和退货区,进行有效物理隔离。各类物料由仓库管理员登记入库,分别存放。8.2.4.2物料应当有标识,以防止混淆。8.2.4.3物料应按照各种物料的贮存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和有效期进行相应的控T/CBPIA0008—2024制。8.2.4.4印刷型外包装材料应设置专门的区域进行存放,由仓库人员妥善管理,贮存过程中物料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隔离并发起偏差开展调查。8.2.4.5固体与液体物料、酸性与碱性物料、氧化性与还原性物料等应分开贮存;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及易燃、易爆和其他危险品的验收、贮存、管理应当执行国家有关的规定。8.2.4.6物料申领和发放应当遵循先进先出、近效期先出的原则,由仓库人员发放;与批生产相关的物料还应提供批准的《批生产指令单》领取物料。8.2.4.7《生产物料出入库台账》由专人管理存档。9质量控制应当根据重组溶瘤II型单纯疱疹病毒关键质量属性,以及对其工艺理解的积累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策略和技术要求,以确保稳定地输入质量合格的产品。质量控制应涵盖病毒生产的工艺链,从起始原材料、工艺中间体到制剂生产关键控制点应制定相应的质量技术规范。本标准阐述的质量控制策略,并不代表全部的技术要求,仅供借鉴和参考。可根据病毒制剂的特性以及不同工艺阶段,按照风险评估结果增减质量监控点或质量标准中要求检测的项目及变更分析方法,建立的分析方法应进行方法学验证或确认。应当制定操作规程,详细规定中间品和成品的取样方法。取得的样品应密封完好,按要求进行转运和保存,防止差错与污染。应综合考虑病毒特性、制备工艺对产品质量影响程度等因素来确定质量检测项目、检验方法和可接受标准范围。原材料、辅料、中间品及成品的检验应在适当的生产阶段或检验时限内完成,当检验周期较长时,经过风险评估后可按照风险放行先进行后续工艺的生产,待检验合格后方可放行成品。9.1起始原材料T/CBPIA0008—2024病毒生产的起始原材料为经基因工程改造的HSV2和生产用细胞如,Vero细胞,起始原材料的质量应符合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毒种管理及质量控制”、“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动物细胞基质制备及质量控制”的要求。生产用细胞库及病毒种子批的质量标准详见附录。9.2原材料和辅料病毒生产所用原材料和辅料应符合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及辅料质量控制”的相关规定。9.3生产对照细胞细胞鉴别试验:生产对照细胞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细胞鉴别试验,参照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动物细胞基质制备及质量控制”执行。9.3.1无菌检查:依照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1101“无菌检查法”进行检查,应无菌生长。9.3.2支原体检查:依照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3301“支原体检查法”进行检查,应无支原体生长。9.3.3外源病毒因子检查:依照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3302“外源病毒因子检查法”进行检查,应无外源病毒污染。9.4病毒收获液9.4.1病毒滴度:采用CCID50方法测定,应符合批准的规定。9.4.2无菌检查:依照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1101“无菌检查法”进行检查,应无菌生长。9.4.3支原体检查:依照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3301“支原体检查法”进行检查,应无支原体生长。T/CBPIA0008—20249.5原液9.5.1蛋白质含量:依照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0731“蛋白质含量测定法”第五法或经验证的方法进行测定,应符合批准的规定。9.5.2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依照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3411“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测定法”进行测定,应≤50ng/ml。9.5.3宿主DNA残留量:依照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3407“外源性DNA残留量测定法”第三法进行测定,应≤10ng/ml。9.5.4病毒浓度:采用qPCR法或经验证的方法进行测定,应符合批准的规定。9.5.5病毒感染滴度:采用CCID50方法或经验证的方法进行测定,应符合批准的规定。9.5.6比滴度:病毒感染滴度与病毒浓度的比值应符合批准的规定。9.5.7比活性:病毒感染滴度与蛋白质含量的比值应符合批准的规定。9.5.8体外溶瘤活性:采用Fluc法或经验证的方法进行测定,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率应符合批准的规定。9.5.9无菌检查:依照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1101“无菌检查法”进行检查,应无菌生长。9.5.10细菌内毒素:依照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1143“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进行检查,应≤25EU/ml。9.6半成品无菌检查:依照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1101“无菌检查法”进行检查,应无菌生长。9.7成品9.7.1鉴别试验(基因修饰鉴定采用PCR法,以野生型HSV2、野生型HSV1,生产用T/CBPIA0008—2024细胞DNA作为对照,应符合规定。9.7.2外观:目视法,应为无色澄明液体,可带乳光。9.7.3可见异物:依照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0904“可见异物检查法”检查,应无可见异物。9.7.4装量:依照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0942“最低装量检查法”检查,应不低于标示量。9.7.5pH值:依照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0631“pH值测定法”测定,应符合批准的规定。9.7.6渗透压摩尔浓度:依照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0632“渗透压摩尔浓度测定法”测定,应符合批准的规定。9.7.7蛋白质含量:依照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0731“蛋白质含量测定法”第五法或经验证的方法进行测定,应符合批准的规定。9.7.8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依照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3411“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测定法”进行测定,应≤50ng/ml。9.7.9宿主DNA残留量:依照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3407“外源性DNA残留量测定法”第三法进行测定,应≤10ng/ml。9.7.10Vero细胞蛋白质残留量:采用ELISA法或经验证的方法进行测定,应≤10μg/ml。9.7.11核酸酶残留量:采用ELISA法或经验证的方法进行测定,应≤50ng/ml。9.7.12病毒浓度:采用qPCR法或经验证的方法进行测定,应符合批准的规定。9.7.13病毒滴度:采用CCID50方法或经验证的方法测定,应符合批准的规定。9.7.14体外溶瘤活性:采用A375-Fluc细胞/D-荧光素钾盐法或经验证的方法测定,应符合批准的规定。T/CBPIA0008—20249.7.15插入的外源基因表达量:采用ELISA法或其他经验证的适宜方法进行测定,应符合批准的规定。9.7.16外源基因表达物生物学活性:采用经验证的适宜方法进行测定,应符合批准的规定。9.7.17无菌检查:依照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1101“无菌检查法”进行检查,应无菌生长。9.7.18细菌内毒素检查:依照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1143“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进行检查,应≤25EU/ml。9.7.19异常毒性检查:依照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1141“异常毒性小鼠试验10包装储存和运输10.1包装10.1.1包装操作场所或包装生产线,需有标识标明包装中的产品名称、规格、批号和批量的生产状态。10.1.2有数条包装线同时进行包装时,采取物理、时/空间隔离或其他有效防止污染、交叉污染或混淆的措施。10.1.3包装材料上印刷的内容应当清晰,不易褪色和擦除。10.1.4单独打印的标签信息(如产品批号或有效期)均要进行检查,并有人复核确保其正确无误,并予以记录。如手工打印,需增加检查频次(前、中、后)。10.1.5打印检查用样品从包装生产线取走后不得再返还,以防止产品混淆或污染。10.1.6因包装过程产生异常情况而需要重新包装产品的,必须经专门检查、调查并由生产部门负责人批准。重新包装需填写详细记录。10.1.7需要去除原有产品标签和包装时需隔离操作,以防止试验药物与对照药品出现污染、T/CBPIA0008—2024交叉污染以及混淆、差错。10.2储存10.2.1成品应储存在≤-70℃条件下,建议超低温冰箱温度设置为-80℃,设置报警上限-70℃,报警下限-90℃10.2.2成品应当有标识,以防止混淆。10.2.3成品应按照成品的贮存条件和有效期贮存,其贮存环境应进行相应的控制,例如温度、湿度、光照等。10.2.4印刷包装材料应设置专门的区域进行存放,由供销组仓库人员妥善管理。10.2.5贮存过程中成品出现异常情况应由成品贮存部门隔离并发起偏差进行调查。10.2.6超过有效期或其他原因被判定为不合格的成品,应由仓库人员将其转入不合格品区域。10.3运输10.3.1委托其他单位运输产品的,对承运方运输产品的质量保障能力进行审计,索取承运商的相关资料,符合运输设施设备条件和要求的方可委托。10.3.2委托运输产品需与承运方签订运输质量保证协议,内容包括承运方应当按照产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建立并执行运输标准操作规程,运输过程中产品的温度控制、实时监测要求,运输过程质量安全责任等内容。10.3.3索取承运方的运输资质文件、运输设施设备证明、设施设备的定期验证文件、运输过程温度控制及监测等相关资料。10.3.4对承运方的运输设施设备、人员资质、质量保障能力、安全运输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进行审计,审计报告应当存档。10.3.5承运方冷藏、冷冻运输设施设备及自动监测系统不符合规定或未经验证的,不得委T/CBPIA0008—2024托运输。10.3.6对承运方制定冷藏、冷冻产品运输过程中温度控制的应急预案进行审计,确保能对运输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气候、设备故障、交通事故等意外或紧急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防止因异常情况造成的温度失控。10.3.7根据产品的包装、质量属性和贮存要求,提前与承运方确认适宜的运送方式,防止出现变质、破损、污染、温控失效等问题。10.3.8使用冷藏箱、保温箱运送产品时,由冰箱转入至箱内的过程不得超过五分钟,如产品过多,可分多次中转。10.3.9装箱前将冷藏箱、保温箱预冷至符合产品包装标示的温度范围内。10.3.10产品装箱后,冷藏箱启动动力电源和温度监测设备,保温箱启动温度监测设备,检查设备运行正常后,将箱体密闭。10.3.11产品发运需填写发运记录,实现运输过程的质量追溯。记录包括但不限于产品名称、规格、批号、数量、收货单位和地址、联系方式、发货日期、运输方式等。记录应由专人保存。T/CBPIA0008—2024(规范性)生产检定用细胞库质量标准(以Vero细胞为例)A.1范围适用于生产检定用Vero细胞主细胞库、工作细胞库的检验与质量判定。A.2术语A.2.1主细胞库(MCB,MasterCellBank)由原始细胞库的细胞制备而成,分装于容器内,组成应均一,保存于液氮或-130℃以下,用于制备工作细胞库。A.2.2工作细胞库(WCB,WorkCellBank)由有限传代水平的主细胞库制备而来的均一性细胞悬液,分装适宜体积于多个容器中,保存于液氮或-130℃以下,用于生产。A.2.3生产终末细胞(EOPC,EndofProductionCell)指在或超过生产末期时收获的细胞A.3内容A.3.1细胞信息A.3.1.1细胞名称:适宜细胞(标明名称)。A.3.1.2细胞代次:各级细胞库细胞代次应不超过批准的限定代次。A.3.1.3包装形式:适宜的细胞冻存管。A.3.2取样细胞库取样:按照细胞库建库方案的规定取样。T/CBPIA0008—2024A.3.3主细胞库和工作细胞库检验A.3.3.1细胞库建立后,应至少对MCB细胞及生产终末细胞(EOPC)进行一次全面检定。当生产工艺发生改变时,应重新对EOPC进行检测。每次从MCB建立一个新的WCB,均应按规定项目进行检定。检定项目按表1规定。表1细胞检验项目要求检测项目MCBWCBEOPC细胞鉴别++-细菌、真菌检查+++支原体检查+++细胞内、外源病毒污染检查细胞形态观察及血吸附试验+++体外不同细胞接种培养法+++动物和鸡胚体内接种法+-+逆转录病毒检查+-+种属特异性病毒检查--牛源性病毒检查+-+猪源性病毒检查+-+其他特定病毒检查-成瘤性检查+-致瘤性检查-“+”为必检项目,“-”为非强制检验项目。A.3.3.2细胞鉴别试验:依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动物细胞基质制备及质量控制”相关规定检查,应为本细胞且无其它细胞污染。A.3.3.3细菌、真菌检查:对于MCB及WCB培养物,至少取混合细胞培养上清液10ml,采用薄膜过滤法检查。对于冻存细胞,至少取冻存细胞总支数的1%或至少2支冻存细胞管(取量大者采用直接接种法检查。依照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1101“无菌检查法”检查,应无菌生长。T/CBPIA0008—2024A.3.3.4支原体检查:取细胞培养上清液20ml,依照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3301“支原体检查法”进行检查,应无支原体生长。检查,应无支原体污染。A.3.3.5内、外源病毒污染检查:依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动物细胞基质制备及质量控制”相关规定检查,应符合规定。A.3.4储存A.3.4.1储存位置:主细胞库和工作细胞库应分别存放,检定用细胞应与生产用细胞严格分开存放。应监测并维护细胞库冻存容器,以保证细胞库贮存在一个高度稳定的环境中。A.3.4.2储存温度:≤-130℃(液氮)。A.4注意事项A.4.1细胞库冻存容器应有温度监测系统。细胞库冻存容器的存放环境应控制温湿度、避免阳光照射。A.4.2从冻存容器中取出细胞后,不可再放回。T/CBPIA0008—2024(规范性)生产用病毒种子批质量标准B.1范围适用于重组溶瘤II型单纯疱疹病毒主种子批及工作种子批的检验和质量判定。B.2术语B.2.1主种子批(MSL,MasterSeedLot)由原始种子传代扩增至特定代次,并经一次制备获得的同质和均一的悬液分装于容器制备而成。主种子批用于制备工作种子批。B.2.2工作种子批(WSL,WorkingSeedLot)由主种子批传代扩增至特定代次,并经一次制备获得的同质和均一的悬液分装于容器制备而成。B.3内容B.3.1病毒信息B.3.1.1病毒名称:重组溶瘤II型单纯疱疹病毒B.3.1.2病毒来源:对实验室标准株HSV2(如HG52;ECACC编号#657)进行改造,获得溶瘤性HSV2(oHSV2)。这些改造的目的包括但不限于:实现病毒选择性地在肿瘤细胞内繁殖;增强病毒在肿瘤细胞中的繁殖能力,提高溶瘤活性;插入外源基因的表达序列,诱导和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等。B.3.1.3包装形式:主种子批可使用冻存管保存,工作种子批宜按生产规模分装合适的病毒数量于可冷冻保存的无菌容器中。B.3.1.4病毒代次:主种子批和工作种子批应不超过批准的限定代次。T/CBPIA0008—2024B.3.2病毒种子批的检定T/CBPIA0008—2024B.3.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地基买卖合同
- 委托咨询服务协议书
- 竞赛保密协议
- 北京物联网技术合同
- 2024公司股东合作合同(32篇)
- 旅行社劳动用工合同
- 私人养殖场租赁合同
- 工作解决方案探讨
- 离婚财产协议书览
- 合作协议医疗器械
- 期末试题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国家基本药物使用培训课件
- 中国移动骨干光传输网介绍
- 铁路通信专业安全知识培训
- copd护理查房的课件
- 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与意义
- 中心静脉压测量技术-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2023
- 《锅炉原理》试题库及参考答案(学习资料)
- 防呆防错十大原理及案例分析
- 区块链金融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前景
- 电工基础(第五版) 课件全套 白乃平 第1-9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磁路与铁芯线圈+附录 常用电工仪表简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