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电子课件_第1页
第五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电子课件_第2页
第五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电子课件_第3页
第五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电子课件_第4页
第五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电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五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中国古代农学01了解中国古代先民在农学方面的主要成就了解中国古代先民在农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农业社会重视农业01中国是世界农学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古代社会历来是农业社会,历朝历代对农业都高度重视,认为是立国之本、筑邦之基。农业经验与理论02数千年来,中国古代先民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产生了诸多关于农业生产的基本理论,发明了众多的农业生产工具和养殖、栽培、耕作技术。农学家的贡献03中国古代涌现出了一批农业科学家和发明家,成就了独特的农学学科,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最突出,在古代世界科技中占有重要地位。精湛的农学文化04中国农业历史悠久,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人掌握了精湛的农学文化,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出了巨大贡献。02中国古代农学思想与原则“天地人”相统一的思想天人地变化关系中国古代农业也运用了天地人“三才”这一理论,提出了天时、地宜、人力三者相统一的理论思想。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生产三大要素是人、地、天,而且把人的因素列为首要地位,体现了对人工劳动和改造自然的重视。农业主导思想“天地人”相统一的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农学的主导思想,对古代农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地时统一思想汉代时人、地、天演变为“力”“地”“时”,强调了天时、地利、人力的统一,体现了古代农业生产的特色。三宜原则中国农业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的重要原因是先民认识到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领先原因01明代农学家马一龙对“三宜”原则进行了全面、科学的说明,强调要符合天时、地脉和物性之宜,才能事半功倍。合天时地利03先民提出“三宜”原则,按自然规律开展各种农事活动,包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物制宜。三宜原则02从早期的“天地人”相统一的农学思想到“三宜”原则的应用,都为中国的精耕细作传统奠定了基础,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巨大影响。巨大影响0403特色浓厚的经营理念代田法与区田法汉代通过推广“代田法”和“区田法”等方式,精耕细作推向新的高度,成为古代农业的重要创造。李悝的尽地力教战国初年,李悝在魏国为相时,推行“尽地力”之教,这是最早的集约耕作思想的表现。精耕细作通过加强劳动强度、实行精耕细作,挖掘土地潜力,提高产量,实现“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精耕细作”的经营理念量力而行晋代傅玄主张提高农业产量,不靠扩大耕地面积,而应重视在一定单位面积上多投入劳动,即“量力而行”的思想。贾思勰的农业观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提出经营农业的规模需度己力,与物力、劳勃等相称,既不要超过自己的力量,也不要缩小规模。“量力而行”的经营理念04变化多样的种植制度种植制度多样我国先民们在长达数千年的劳动实践中,发明创造了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多熟种植等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种植制度。变化多样的种植制度撂荒休耕制度夏商周时期,农人从事耕作的土地面积较大,当年种植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由于当时还没有实行人工施肥等措施,土地种植一年后地力大减,因而采用撂荒休耕制度。农业种植制度变化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农业种植制度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原来普遍实行的撂荒休耕制逐渐被土地连作制度取代,农业生产也从原来的粗放经营向精耕农业转变。轮作复种制到东汉时期,中国的先民们还发明了稻鱼鸭共生模式。这种共生模式除了有效地利用稻田空间,还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成为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创新。间作套种制发展魏晋南北朝时已在桑间种植绿豆、小豆等。此后,间作套种制已有较大发展。隋、唐宋元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的水稻与麦类等水旱轮作复种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农业形式明清时期,随着玉米、甘薯、花生、烟草等新作物的引入,轮作复种和间作套种形式更为丰富,还出现了建立在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基础上的生态农业形式。变化多样的种植制度05丰富的科学技术实践成果中国栽培植物起源地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有许多起源于中国的农作物和蔬菜。农作物选种历史悠久选种的历史和农业发生的历史一样悠久,中国古代农民在驯化栽培野生植物时,就需要有所选择。水稻品种数量丰富中国的农作物种类和品种都非常丰富,例如水稻品种就有四万多个,粟有一万五千多个。农作物及果蔬的选种培育06不断创新改进农具不断创新改进农具010203农器的重要性中国在原始农业时期就非常重视农器问题,将农器视为农民生死之要、民富之具。农具与农业发展农具的产生和改进是与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步进行并互相促进的。历史时期的农具创新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新农具的创新与改进,不仅提高了生产率,体现了农业科技的进步,也推动了社会进步。07著名的水利工程著名的水利工程秦汉时期,水利以黄河流域为主,有了较大发展,防洪治河依然是主要任务,秦始皇时开凿了灵渠,汉武帝时创造了开凿地下水渠的井渠法,东汉王景以疏浚和修堤的方法治黄河,兴建了引水灌溉工程,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秦汉水利与井渠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移,水利工程逐渐向江淮发展,建有许多塘堰和湖泊,北方农田水利走向衰落,在政局较稳定时,也修复了一些旧渠,并有所新建,如北魏修位于今宁夏的艾山渠,引黄河水灌田4万顷等。魏晋南北朝水利工程隋唐北宋五百余年间,是中国水利的鼎盛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水利建设遍及全国各地,技术水平也有提高,北方水利经历了由复兴至衰落的过程,南方水利则获得了持续的大发展。水利技术提高与影响01020308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汜胜之书》西汉农学著作《汜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农书,但原书已佚。汜胜之推广农业经验《汜胜之书》十八篇《汜胜之书》——我国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汜胜之在汉成帝时官拜议郎,曾在包括整个关中平原地区推广农业,教导种植小麦,关中地区的农业因此取得了丰收。汜胜之在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了农书十八篇,即《汜胜之书》,《汜胜之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是关中地区的耕作经验。贾思勰的农学巨著《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贾思勰所著的综合性农书,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最系统的农学著作。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详细记述了黄河流域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利用和治荒方法,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重要地位《齐民要术》奠定了我国农学发展的基础,在世界农业科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后续农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农学体系与实用特点《齐民要术》建立了完整的农学体系,注重实用,对农学类目进行合理划分。全书10卷,92篇,11万多字,涵盖了各领域农牧业生产经验。《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农学重要地位王祯的《农书》继承了前人的农学研究成果,总结了元代以前的农业生产经验,在中国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书包括三个部分,其中《农器图谱》20集,收有257种农机具,绘制图谱306幅,并附有文字说明。《农书》全面系统地解释了农业生产所涉及的范围、内容和必须掌握的生产技术,提出中国农学的传统体系。王祯的《农书》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图文并茂的农具史料,为后代农书提供了农具描述的范本。王祯《农书》——中国最早的图文并茂的农具史料农业生产指南农具绘制说明农业技术参考《农政全书》——“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徐光启的农学成就徐光启作为明清时期的农学大师,不仅在农田水利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编撰了《农政全书》这部集前人农业科学之大成的著作。《农政全书》的内容《农政全书》涵盖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等十二门。《农政全书》的价值《农政全书》不仅考证收录了前代有关农业的文献,还融入了徐光启自己的科研成果和西方自然科学的译述,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09山东历史上的三位农学家01氾胜之的农业知识氾胜之是西汉农学家,也是氾水人,今山东曹县县北。他从小就对农作物生长和栽培感兴趣,喜欢研究农业技术,注意搜集、总结家乡农民的生产经验。种子穗选法氾胜之大力推广种子穗选法,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即使在他步入仕途之后,也从未改变对农业技术的钻研和推广。拜访农民朋友氾胜之听说有一位农民是种瓠子的行家里手,就亲自登门拜访,同这位农民交上了朋友。氾胜之0203贾思勰的家族背景贾思勰出身于书香门第,祖上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对他的一生有很大影响。贾思勰的农学研究据史料记载,因北魏由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走向经济衰落,贾思勰就开始致力于农学研究。贾思勰的仕途经历贾思勰曾经做过高阳郡太守等官职,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地,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贾思勰的农业著作《齐民要术》是贾思勰的一部包罗万象的农业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贾思勰的历史地位贾思勰因在农业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农圣”。农圣——贾思勰0102030405王祯的贡献王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之一,他的《王祯农书》在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家乡的影响王祯的家乡东平是封建文人荟萃的地方,对王祯的农学研究产生了影响。生平活动王祯的生平活动记载不多,史书只记载了他做过两任县尹,他在任期内为民办事,受到好评。农业思想王祯继承了传统的“农本”思想,认为农业生产是国家政事之首,他劝农工作政绩斐然。《王祯农书》的影响《王祯农书》总结了元朝以前农业生产实践的丰富经验,对中国南北方农业技术交流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元代王祯0102030405古代医学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历程01中医起源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起源战国时期,扁鹊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四诊合参西汉时期,《黄帝内经》成书,成为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是中国医学理论的渊薮。黄帝内经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历程010203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历程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药四大经典之一。麻醉剂发明东汉末年,华佗发明麻醉剂“麻沸散”,为外科医学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比美国牙科医生摩尔顿发明乙醚麻醉获得成功早1600多年。神农百草经该书托名神农氏,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载药物365种。030201中国古代医学发展脉络CATALOGUE02形成中医起源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四诊合参战国时期,扁鹊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黄帝内经西汉时期《黄帝内经》成书,该书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位列中医药四大经典之首。神农百草经该书以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而命名,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医圣的智慧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其著作《伤寒杂病论》为中医药四大经典之一。华佗与麻醉华佗精通外科手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造手术外科的专家,并用针灸医病。脉学与针灸王叔和编写《脉经》,成为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著,为后世的脉络学奠定了基础。免疫与急救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他开创了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医学的集大成者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集唐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医道精诚黄元御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发展010402050306两宋时期的医学成就针灸学的发展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张介宾与景岳全书麻醉与骨折治疗金元四大家的医学贡献两宋时期是中国医学史上高度发展的时期,尤其在医学理论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震亨是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家,他们的理论和实践为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危亦林主要的成就是在麻醉和骨折方面,著作有《世医得效方》,书中有世界上最早全身麻醉的相关记载。滑寿主要的代表作是《十四经发挥》,这是一部针灸专门著作,对后世继承和发展针灸学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记载了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温补学派创始人张介宾著有《景岳全书》,强调命门水火,他善辨虚寒,擅用温补,反对以苦寒滋阴,纠正了寒凉时弊。繁荣西医传入与中医融合清末及民国时期,随着西医的传人,部分开明人士开始探索中西医学汇通融合,其中张锡纯撰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最具代表性。衰落温病学派体系形成清代,中医在治疗传染病以及非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方面的医学著作,如叶桂的《温热论》、薛雪的《湿热条辨》和王士雄的《温热经纬》等问世,标志着温病学派体系形成。解剖与实事求是精神清代的医学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纠正了一些古代医书上出现的错误,并且继承和发扬了瘀血致病理论等,强调解剖知识和实事求是精神的重要性。中医的基本理论CATALOGUE03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贯穿中医学各领域,是中医学的理论工具和方法论,用于认识世界和探索宇宙规律,指导中医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阴阳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五行生克图五行生克图是一种用于表示五行之间相生相克关系的图表,其中水润下、火炎上、木曲直、金从革、土稼穑,相互滋养、制约,维持平衡。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等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规律认识世界和探索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血基本上是指血液;津液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在人体中发挥着滋润和濡养作用,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气血津液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经络学说定义经络将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和维持身体健康。经络学说功能经络学说病因学说定义病因学说是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临床表现的学说,包括六淫(风、寒、暑、湿、操、火)、疠气、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逸、痰饮、瘀血、外伤、虫兽伤等。病因学说功能病因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原因,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病因学说中医适宜技术CATALOGUE04针法是把针具按照一定角度刺人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手法刺激人体特定部位治疗疾病。针法介绍针法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针具刺激针法类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艾草在体表特定穴位上烧灼、熏熨,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灸法概述艾灸最为常用,另有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通过燃烧材料,使其释放出热量和药物成分,常用材料通过热量和药物成分的共同作用,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预防治疗灸法类熏洗熏洗是一种以中药煎汤熏洗患处的方法,通过中药对患处的刺激,达到治疗的效果。艾灸艾灸是一种以艾叶为原料的治疗方法,通过燃烧艾叶产生的热量和药理作用,治疗疾病。盐熨盐熨是一种以食盐为原料的治疗方法,通过加热食盐,利用其热量和药理作用,治疗疾病。外治法外敷外敷是一种将药物直接敷在患处的方法,通过药物对患处的刺激,达到治疗的效果。膏药膏药是一种以膏剂为载体的治疗方法,通过将膏剂贴在患处,达到治疗的效果。芳香芳香是一种以芳香类中药为原料的治疗方法,通过中药对皮肤的刺激,达到治疗的效果。外治法山东历史上的著名中医CATALOGUE05公乘阳庆,字中倩,西汉著名医学家,山东临淄人,精经典,重实践,医术精湛,是淄博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代名医。公乘阳庆介绍家有先人所遗黄帝、扁鹊之脉书等,年过七十,悉将所藏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奇方异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石神、接阴阳禁书等授于淳于意。传承黄帝脉书公乘阳庆淳于意介绍淳于意(约前215年—约前140年),西汉著名医学家。姓淳于,名意。山东临淄人,淳于意曾任齐太仓令,人称仓公,精医道,辨证审脉,治病多验。公孙光学医诊籍记载淳于意曾从公孙光学医,后在公孙光引荐下从同乡公乘阳庆学黄帝、扁鹊脉书。后因故获罪判刑,其女缇萦上书文帝,愿以身代,得免。史记记载了他的二十五例医案,称为“诊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王叔和王叔和介绍王叔和(约210年-280年),名熙,以字行,山阳高平郡(今山东邹城、微山县一带)人。晋代医学家,做过太医令。脉经的作用其所作《脉经》,对后世脉学发现起到巨大作用;整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使之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仲景学说的流传没有王叔和就没有仲景学说的流传,王叔和整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使之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古代天文星象之谜CATALOGUE01参宿与春季正月上古时代,人们以初昏时参宿在南方为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为夏季五月等。星宿判定季节古时代人们通过观察星宿的位置和亮度来判定季节,参宿和心宿的位置与季节相关。星宿与季节判定宇宙结构学说CATALOGUE02盖天说盖天说是我国最古老的宇宙说之一,它描绘了天空如巨大的半球形天盖笼罩在大地之上的景象。盖天说盖天说作为其基本观点,盖天说的出现大约可以追溯到商周之际,西汉中期成书的《周髀算经》是盖天说的代表作。宇宙结构观念盖天说认为“天象盖笠,地法覆盘”,即天地都是圆拱形状,互相平行,相距8万里,天总在地上。天地形状浑天说是古代汉民族的一种宇宙学说,源于肉眼观察与想象,构想天体构造。浑天说的定义最初认为地球浮在水上,后来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可回旋浮动,为地动说先河。地球悬浮说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天球”上,日月五星则附丽于“天球”上运行。天球分布说浑天说010203历法的演变CATALOGUE03西周以前天文历法的起源夏历法的成就西汉戴德编的《大戴礼记》中保留下来的《夏小正》是按月份记载物候气象天文农事田猎等活动的文献,反映了夏朝的历法和生活情况。天干地支纪法中国古代历法中的“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固定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天干地支相配的纪年汉,简称“干支纪法”,标志着中国历法的产生。羲和制历传说尧在任时,历法含糊不清,农业生产受到损害,各方工作拖拉无序。他便命令羲氏、和氏观察天象的变化、制定一年四季的历法,以教导人们按时令节气从事农业生产和各项工作。030201秦汉魏晋时期天文历法体系的成熟西汉初年沿用秦朝《颛顼历》,但存在误差。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由司马迁等人提议。西汉初年历法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西汉末年天文学家刘歆将《太初历》改造成为《三统历》,改变了原有的历法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制订《太初历》《太初历》问世后行用了一百八十九年,被认为是最先进的历法。其测得的行星会合周期和水星公转周期很准。《太初历》的意义01020403刘歆改造历法祖冲之的贡献一行的贡献《大衍历》的影响《宣明历》的制定一行的成就五星会合周期祖冲之制定了《大明历》,首次引入岁差,精确计算了回归年和交点月的长度,并确定了最佳的闰周。祖冲之重新测量了五星会合周期,得到了精确的数值,为后续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一行主持编制了《大衍历》,进行了大量天文实测和研究,制定了精密的历法,影响了后世。一行制造了天文仪器,主持了天文大地测量,为《大衍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支持。《大衍历》作为唐代的一部优良历法,其革新精神和条理清楚的特色使得它成为后世的典范。徐昂制订的《宣明历》是继《大衍历》之后,唐代的又一部优良历法。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天文历法体系的完善《统天历》的优势:宋代颁发的18种历法中,《统天历》最优,其回归年长数值精确,比欧洲《格里高利历》提前383年。郭守敬的贡献: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在天文仪器制造、观测和水利工程等领域成就卓著,他与王恂、许衡等人共同编制了《授时历》。《授时历》的编制过程:元朝初年沿用金朝“重修大明历”,但误差积累显著,全国统一后,元世祖迁都大都并决定改订旧历,颁行元朝自己的历法。郭守敬主持的天文观测:郭守敬等人总结前人经验,研制观天仪器,并主持参加了全国规模的天文观测,为编制新历法提供精确数据。《授时历》的影响:《授时历》精确耐用,从1280年至1644年一直延用,是我国古代传统历法发展的高峰,载入史册。宋元时期天文历法体系发展的高峰0102030405天文历法整体衰落明清时期,传统天文历法虽然在个别领域仍有所发展,在个别时期也曾有复兴的苗头,但从整体上看,它经历了长期停滞,渐趋衰落,并融入世界天文学发展的总潮流中去的历史过程。明清时期传统天文历法的没落和中西天文学的融合明初天文历法研究停滞自明初开始,到明万历年间的约二百年中,除了对异常天象的观测仍在继续,个别实用天文学有所进展外,天文历法的研究完全陷于停顿的状态。明初对天文历法的态度明初统治者对天文历法采取了极其严厉的政策,这严重地摧残了民间对天文历法的研究,历法在民间几成绝学。重大天文现象的记载和预测以及天文仪器的制作CATALOGUE04重大天文现象的记载彗星图的发现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朝古墓内发现彗星图,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图。太阳黑子记录在《淮南子》和甲骨文中,都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载,我国还有100多次翔实可靠的记录。流星雨的记录我国古代对著名的流星雨,如天琴座、英仙座、狮子座等,各有好多次记录。日食的记录我国有最早、最全面的日食的记录,对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也有着丰富的记载。古代工艺01中国古代工艺的概述PART工艺美术的意义中国古代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确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是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工艺的介绍中国古代工艺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工艺美术的地位中国古代工艺是中国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特征,又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中国古代工艺的概述02中国古代工艺的发展历程PART新石器时代的石玉、牙骨、编织、缝纫,特别是制陶工艺,已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重视实用和审美相统一的造物思想。石玉骨角编织缝纫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代工艺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工艺造物的实用内涵和精神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加强。工艺的进步社会意识和宗教意识的渗入,使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具有一种崇高的美学魅力,为后续工艺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工艺美术的繁荣新石器时代的工艺商周工艺的进步社会意识和宗教意识的渗入,使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具有一种崇高的美学魅力,为后续工艺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工艺美术的繁荣原始青瓷与漆器原始青瓷和漆器获得初步发展,而青铜器和玉器则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中国古代工艺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商、西周时期,中国古代工艺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工艺造物的实用内涵和精神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加强。商、西周时期的工艺工艺的进步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的工艺显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经济实力和意识形态的发展,体现了实用功利和现实人生的价值追求。工艺的特点陶瓷与丝织品的表现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的工艺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的工艺,与充满激情和浪漫色彩的形式有机统一,产生了轻活泼、跳脱奔放、雄健古拙的美学特征。陶瓷和丝织品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展现了这一时期工艺的卓越成就和丰富多样性。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三国两晋南北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上的转折,造成工艺美术生产格局和价值追求的变化。三国两晋南北朝生产中心逐渐由北方移向南方,工艺造物趋向内在人格和心性的显示,体现了对主体人格精神的造物倾向。生产中心的变化青瓷、建筑物件和宗教工艺美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对后来的工艺美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审美风范的影响初唐与盛唐的繁荣初唐和盛唐时期,中国古代工艺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呈现繁荣发达的景象,各门类技艺水平和生产规模都超越了前代。中国古代工艺在初唐和盛唐的发展文化交流与思想解放经济的发达,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人的思想意识的解放,使隋唐工艺美术表现出舒展博大的气势、精巧圆婉的装饰特点。造型与色彩的特点唐代工艺美术作品在造型、图案、色彩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充分展现了唐代工艺的丰富多样性和卓越成就。宋代工艺美术的完整范式宋代工艺美术呈现出完整的范式,集中体现在陶瓷上,发达的手工业和文化氛围为保持主体审美理想的和谐统一提供了可能性。宋代工艺美术的文化价值宋代工艺美术充分物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其创造原则对现实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展现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宋代工艺美术的特点与影响蒙古族以其强大的军事势力统一中国后,促进了工艺美术的发展,其中染织工艺的织金锦、陶瓷工艺的青花和釉里红是突出贡献。元代工艺美术的独特风格来自尚武的游牧文化的影响,元代工艺美术风格趋向粗犷、豪放和刚劲,为明代工艺美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工艺美术的价值元代工艺美术的风格与特点明代工艺美术的传承明代工艺美术承继了宋以来的美学追求,并向程式化和完善化发展,具有端庄、简约、健实等审美特点。明代工艺美术的发展明代工艺美术在宋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各种工艺技术不断完善,品种繁多,技艺精确,手法丰富,远超前代。明代工艺美术的格局明代工艺美术的生产格局、产品结构、工艺思想和艺术风格呈现新的面貌,为后世工艺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明代工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