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知识梳理】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_第1页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知识梳理】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_第2页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知识梳理】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_第3页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知识梳理】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_第4页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知识梳理】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的位置及特征(一)地球的位置1、天体——宇宙的物质存在形式自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物质(气体、尘埃)等,(恒星、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天体类型主要特点观测现象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自身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明亮闪烁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主要物质为氢轮廓模糊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恒星运行,质量较恒星小,本身不发光相对于星空背景,有明显位置移动卫星环绕行星运转,大小差别很大移动,月相有圆缺变化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体积大,质量小,呈云雾状拖着长尾巴流星体太阳系中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大大小小的尘粒和固体块一闪即逝星际物质宇宙间极其稀薄的气体、尘埃肉眼看不见人造天体:已发射的人造卫星、空间站等天体判断标准:(1) 空间位置:是否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进入大气层或落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2) 物质形态: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发生在地球大气之内的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如流星雨。(3) 运转轨道: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依附在其他天体上的物质不属于天体,如火星车。2、天体系统——宇宙的运动性和层次性概念:宇宙中运动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地月系层次:目前所知的天体系统分为四级,具体如下图所示:地月系太阳系太阳系其他行星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银河系其他恒星系其他恒星系可观测宇宙河外星系河外星系(二)特征:(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遍又特殊的行星1、地球的普通性①从运动特征来看:地球和其他七大行星绕日公转都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同向性:绕日公转都是自西向东共面性:绕日公转面大致都在一个平面上近圆性:绕日公转轨道都近似一个圆②从结构特征来看:地球的体积、质量、密度等结构特征与其他类地行星相似。2、地球的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1)外部条件:内在条件①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和公转周期适当②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③液态水◆思维拓展:某行星是否有生命物质存在可从“四看”入手分析:一看:该行星所处的宇宙环境是否安全稳定。二看:该行星是否有适宜的温度。从距恒星的距离、自转和公转周期、大气层方面分析。三看:该行星周围有无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从该行星的体积、质量和大气演化方面分析。四看:该行星上是否有液态水。◆疑难辨析小行星带中的小行星运动特征与八大行星有没有区别?答:没有区别。小行星带中有成千上万颗小行星,其与八大行星一样,都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的运动特征。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概述(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的现象。(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光和热;②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③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能源,如煤、石油、太阳能等;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及分布特点(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影响因素结论纬度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强昼长白昼时间越长,日照时数越长,辐射越强海拔海拔高,空气稀薄,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海拔低则反之天气晴天多,大气削弱作用弱,日照时间长,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多;多阴雨天气则反之(2)时空分布:①全球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规律a.空间分布纬度差异: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同纬地区差异: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地势高处太阳辐射强,地势低处太阳辐射弱。全球年太阳辐射总量的最大值并不是出现在赤道地区,青藏高原和回归线附近的沙漠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高于赤道地区。(原因: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沛,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回归线附近的沙漠地区,气候干燥,晴天多,云雾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温馨提示:太阳辐射强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如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尘埃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但由于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很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b.时间分布:夏季太阳辐射强于冬季。②中国的太阳辐射分布状况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总体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1)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高值中心的原因: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强。②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③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2)四川盆地成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低值中心的原因: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空气中水汽含量大;②阴雨天、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造成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贫乏。(3)西北内陆地区太阳辐射总量较大的主要原因:深居大陆内部,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多晴朗天气,日照时间长。(4)东部季风区太阳辐射总量较低的主要原因:距海洋近,海洋水汽多,多阴雨天气,日照时间短。(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层及对应的太阳活动(1)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各种活动和变化的总称。太阳活动主要包括太阳黑子、耀斑等,其中,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黑子越多、越大,太阳活动越强。太阳黑子太阳耀斑日珥日冕物质抛射位置光球层色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含义光球层上的黑斑点色球表面大而亮的斑块色球层上呈弧状的喷射气体日冕结构短时间向外抛射大量带电粒子特征温度比周围低,数量具有周期性变化产生能量巨大,大多数和太阳黑子活动有关会喷射大量带电粒子破坏太阳风的流动,是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联系常有密切的联系。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其他都是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注意: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日珥、日冕物质抛射等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太阳大气不断释放高速带点粒子流,这种带电粒子流被称为太阳风。正常情况下,地球的磁场能够阻挡太阳风,使地球免受太阳风的危害。太阳活动具有两个特点:周期性(11年)整体性(黑子和耀斑同步增减)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高能带电粒子流冲进两极高空,产生“极光”现象;④影响天气、气候,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疑难辨析观察极光的地点极光产生的条件:在高纬度地区;没有光源污染的偏远地带;天气晴朗无云。故能看到极光的地方是高纬度地区,并非只能在两极地区看到,如我国东北漠河一带也可看到极光。三、地球的历史(一)化石与地质年代表1.地层及其意义:地层是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不同年代形成的地层中,包含了不同时期的气候、水文等多种信息,还包括了各种动植物的化石,这些都能够反映地球的历史。(地球历史约有46亿年)2.地层层序律和生物层序律:(1)地层层序律: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2)生物层序律:①同一时代形成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②越古老的地层,含有的生物化石越简单,越低级。3、地质年代表(1)划分依据: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2)时间单位:宙、代、纪。(3)地质年代(二)地球的演化历程1、前寒武纪(1)地质年代: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2)演变历程①海陆格局: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②生物演化:冥古宙: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太古宙:出现蓝细菌等原核生物,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元古宙:蓝细菌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发生变化,进一步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③地质矿产: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2、古生代(1)地质年代①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②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2)演变历程①海陆格局:早期地壳运动剧烈,多次变迁,后期形成联合大陆

。②生物演化:早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典型代表:三叶虫、笔石、鹦鹉螺后期:陆地上出现低等植物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中期进化出两栖类;后期进化出爬行动物。植物—蕨类植物繁盛,晚期裸子植物出现③地质矿产: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森林茂密,也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终结事件: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古生代由此告终。3、中生代(1)地质年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2)演变历程①海陆格局:板块运动剧烈,三叠纪晚期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②生物演化:爬行动物时代,典型代表:恐龙中后期开始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裸子植物在陆地上占主要地位。③地质矿产:中生代裸子植物极度兴盛,也是主要的成煤期。(3)终结事件:末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恐龙消失,标志着中生代结束。4、新生代(1)地质年代: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

。(2)演变历程①海陆格局: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②生物演化:被子植物高度繁盛,草原面积扩大,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人类。③气候变化: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目前地球处于温暖期。四、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震波分类特点共性传播介质感受传播速度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纵波固体、液体、气体上下颠簸较快横波固体左右摇晃较慢2、不连续面不连续面地下深度波速变化莫霍界面33千米(大陆平均)纵波、横波波速都明显增加古登堡界面2900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3、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内部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也是莫霍界面的深度),分为陆壳(平均33)和洋壳。地幔:岩浆形成于上地幔的上部(软流层)。地核:呈高温熔融状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