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_第1页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_第2页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_第3页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_第4页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肺系病证

感冒

1各家学说:

Olo

0203

04确提出“时行感冒”。

2病证特点: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头痛,脉浮。

3病因病机:六淫、时行病毒侵犯肺卫一一卫表不和,肺失宣肃。4

病位:。

5病证鉴别:O1风温一病势急、寒战高热,神昏澹妄。

02流感一症状重、发病急、传变快,具有流行性与传染性。6辨证

要点:

O1辨风寒、风热、暑湿。

02辨时行与普通感冒。

03辨体虚感冒一气虚与阴虚。

7病证治则:

8病证分治:

风寒束表: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不发热或发热不甚,

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苔薄白,脉浮紧一辛温解表一荆防达表

汤或荆防败毒散。02风热犯表:鼻塞喷嚏,流稠涕,发热或高热,微

恶风,汗出口干,咽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一辛凉解表一银

翘散或葱豉桔梗汤。03一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

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一清

暑祛湿解表一新加香耨饮(小便短赤合六一散或加赤茯苓)。

04虚体感冒:

(1)气虚感冒:恶寒较重,或发热,热势不高,鼻塞流涕,头痛无

汗,肢体

倦怠乏力,咳嗽咯痰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浮一益气解表一参苏饮。

(2)阴虚外感:身热,手足心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

干,干咳

少痰,鼻塞流涕,舌红少津,脉细数。一滋阴解表一加减蕨蕤汤。9

预防调护:慎起居适寒温。02注锻炼强体质。03易感者每天按迎香

穴、冬春服贯众汤、夏暑服蕾佩汤。04时感流行可服贯众、板兰根、生

甘草汤预防;室内食醋熏蒸消毒、加热消毒2小时每日一次。05发热者

适当休息,饮食宜清淡。06药煮沸后5—10分钟即可,趁温热服。07

得汗、脉静、身凉为病邪外达之象。

咳嗽

1各家学说:

O1……人咳,非独肺也。”

02

03明*张景岳将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04明*咳嗽》提出外感咳嗽宜“内伤

咳嗽宜“甘平养阴”为主的治疗原则。

05

6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燃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

2病证特点:咳嗽、咯痰。

3病因病机:O1外感六淫。02内伤饮食、情志、劳欲一肺失宣降,

肺气上逆。4病位:。与。

5病证鉴别:

O1肺痈一发热,胸痛,咳吐腥臭浊痰。

02肺痍一有传染性,以阴虚为主。

03喘证一气喘、呼吸困难。

04肺胀一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而成,胸部膨胀,喘息上气。6

辨证要点:

辨外感与内伤(外感者常伴恶寒发热头痛表证,内伤者伴他脏见

证)。02辨咳嗽时间、节律、性质、声音。

03辨痰的色、质、量、味。

7病证治则:O1外感一祛邪利肺。

02内伤一标本虚实,分清主次处理。

03咳嗽治疗直接治肺外,注意治脾、肝、肾;外感者忌敛涩之

品,内伤者防宣散伤正。

8病证分治: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一咳嗽声重,气急,咽痒,痰稀色白,常伴鼻塞,流清

涕,头痛,

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一疏

散风寒,宣肺止咳一三拗汤合止嗽散。(寒包火证者一麻杏石甘汤,表寒

内饮者一小青龙汤)。

02风热犯肺一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黄稠不

爽,身热

恶风,口渴头痛,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一一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一

桑菊饮(暑令夹暑者-加六一散、鲜荷叶)

03风燥伤肺一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口鼻干燥,身热微寒,

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有血丝,或伴鼻塞,头痛,舌红少津,

苔薄白或薄黄,脉浮小数。一疏风清肺,润燥止咳一桑杏汤。

凉燥一干。一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一杏苏散。

内伤咳嗽:

O1痰湿蕴肺一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早晨或食后咳

甚,进食甘甜油腻食物加重,皖闷体倦,食少,大便时潺,苔白腻,

脉濡滑。一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一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病

情平稳者-可服六君子汤;痰湿寒化伏肺者一小青龙汤)。

02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一清热肃肺,豁痰止咳一清金化痰汤。

03咳时引痛,随情绪波动增减,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O

04口干咽燥,潮热盗汗,日渐消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

一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一沙参麦冬汤。

哮病

1各家学说:

O1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02明*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记”。2病证特点:喉中哮鸣有声,呼

吸气促。

3病因病机:痰伏于肺,因外感、饮食、情志、虚劳引发一一痰气搏

结气道,

肺失宣降。

4病位:

5病证鉴别:

A哮病与喘证一哮指声响言,为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

喘指气息言,为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B哮病与支饮一支饮系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病时轻时重。

哮病间歇发作,哮吼声重。

C哮病与肺胀一是否有发作性。(肺胀是多种肺系病反复发作,经久不

愈一

肺脾肾受累,痰浊、水饮、瘀血互结。)

6辨证要点:O1辨已发未发;02辨虚实;03辨痰性质。

7病证治则:

8病证分治:

发作期:

A一发,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一宣肺散寒,化痰平喘一射干麻黄汤

或小青龙汤。(冷哮实证者一紫金丹,上实下虚者一苏子降气汤。)B-

好发于夏季,舌红苔

黄腻,脉滑数或弦滑。一清热宣肺,化痰定喘一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

汤。

C苔白腻罩黄,脉弦紧。一解表散寒,清化痰热一小青龙加石膏汤

(或厚朴麻黄汤。)

D---------吞皂

荚丸,必要时暂用一控涎丹,痰涎涌盛者一合拿劳大枣泻肺汤。

意识朦胧者一合涤痰汤。)

E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咯痰无力,舌淡或紫黯,脉沉细或细

数。一补肺纳肾,降气化痰一平喘固本汤。

F一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脉细数不清,或浮大无根,舌质青

黯,苔腻或滑。一补肺纳肾,扶正固脱一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缓解期:

A—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澹,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一一理中丸,气陷者一

补中益气汤。)

B一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额红,口干,舌红少

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

沉细。一补肺益肾一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肾不纳气者一

参蛤散,肾阳虚者一金匮肾气丸,肾阴虚者一七味都气丸,阴

虚痰盛者一金水六君煎。)

喘证

1各家学说:

O1《景岳全书*喘促》:气实也;虚喘着无邪,元气虚也。”

02清*喘证》认为:03元*朱丹溪认识到七情、饱食、体虚

等皆可成为内伤致喘之因。04清**喘》提出“2病证特点:呼吸困难,

甚者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3病因病机:是多种病的一症状,

肺气上逆,肾不纳气。

40

5病证鉴别:

喘证与气短一是否有声(气短无声,而喘证实者气粗声高,虚者气弱

声低。)6辨证要点:

辨虚实。02实者辨外感与内伤。03虚者辨病变脏腑。

7病证治则:

O1实者治肺,虚者治肾。

02不可见喘止喘,应积极治原发病。

8病证分治:

实喘:

A—质黏,兼恶寒发热,头痛,苔薄白而滑,脉浮紧一宣肺散寒

-o(寒饮伏肺,复感风寒者一小青龙汤;

得汗而喘不平者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B表寒肺热一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喘,吐痰稠

黏,伴形寒,身热,烦闷,口渴,舌边红,苔薄白或罩黄,脉浮

数。一解表清里,化痰平喘一麻杏甘石汤。

c一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秘,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一清热化痰,宣肺平喘一桑白皮汤。

D一苔白厚腻,

脉滑或濡。一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一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浊夹瘀者一涤痰汤加桃仁、红花、赤芍、水蛭或配用桂

枝茯苓丸涤痰祛瘀。平素可服六君子汤。)

E平素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一开郁降气平喘

一五磨饮子。(气滞腹胀大便秘结者一加大黄)。

虚喘:

A一热而渴,咽喉不利,面额潮红,舌淡,脉软弱一补肺益气养阴

——合生脉散。兼脾气下陷者一补中

益气汤。肺脾两虚者一六君子汤合补肺汤。)

B一得续一补肾纳气。

肾阳虚一一

肾阴虚一一生脉散。

C——欲绝,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脉浮大无根。一扶阳固脱,

镇摄肾气一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蛇粉。

变证:

A上实下虚一咳喘痰多+肾虚一苏子降气汤。

B心血瘀阻一心悸,喘不得卧,舌紫暗,脉结代。一补虚上加桃仁、

红花、

川葛、丹参。

肺痈

1各家学说:

O1隋**肺痈侯》强调“。02唐*创用以,成世治疗本病之要方。

03清*强调“原则。

04清*喻昌《医门法律*肺痈肺痿门》认为肺痈他脏及肺的发病机制,

主张

“清肺热,救肺气”为要著。

05明*肺痈论》表者宜“解散风邪”,已有里热着宜“降火抑阴”,成

脓者

宜“平肺排脓”,脓溃成虚者宜“补肺健脾”等治疗原则。

06

2病证特点:咳嗽胸痛,发热、咯腥臭浊痰或脓血痰。

3病因病机:素体痰热,复感风热、风寒之邪一郁结于肺一热壅血瘀。

40

5病证鉴别:

A肺痈与风温一起病急,发热咳嗽、胸痛两者均有,要点为咯腥臭脓

血浊

痰。

B肺痈与肺痿一肺痿由肺系病变迁延不愈发展而来,故具慢虚之象。

6辨证要点:古有:验痰法一痰在水中沉者为痈。

验口味法一吃生黄豆或生豆汁不觉其腥o

02辨分期:初期一恶寒发热,咳嗽。

成痈期一高热振寒,胸痛气粗。

溃脓期一咯腥臭脓血浊痰,虚实夹杂。

恢复期一阴伤气耗为主,兼余毒不净。

7病证治则:

8病证分治:

A一吸不利,口干鼻燥,苔薄黄,脉浮数而滑一疏散风热,清肺化痰

B一有腥味,苔黄腻,脉滑数一清肺解毒,化瘀消痈一千金苇茎汤合

如金解毒散(咯痰腥臭味重者一合犀黄丸)。

C一胸痛气喘,烦渴喜饮,苔黄腻,脉滑数或数实。一排毒解脓一加

味桔梗汤。(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有力者一桔醒梗白散。

咯痰腥臭异常者一合犀黄丸。)

D—O1邪去正虚一痰液转为清稀,精神渐振,食纳好转一清养补肺一

沙参清肺汤。

02正虚邪恋一咳嗽,咯吐脓血痰日久不净,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复转

臭浊,病情时轻时重,迁延不愈。一益气养阴,排脓解毒

9病证转归:肺痿。

10预防调护:

O1早治疗。02卧床休息,观察痰色、质、量、味。03防寒保暖,

溃后体位

引流。04大量咯血者,按咯血处理。05食清淡,忌油腻,戒烟酒、

辛辣。06高热者半流饮食,多吃水果。07每天用慧米作粥食,鲜芦根

煎汤代茶。

肺痍

1各家学说:

A对本病的

B已认识本病具有

C唐*明确本病

D元*倡导“跨瘵主乎阴虚”之说,确立之法。E明*”与“

F是我国现存

G提出本病是由引起。

2病证特点: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

3病因病机:体虚感染疹虫一肺阴受耗。

4

5病证鉴别:

A肺痛与虚劳一是否有传染性。肺跨主要是肺阴虚;而虚劳主要是脾

肾气

血阴阳亏虚。

B肺痍与肺痿一肺痿是肺叶痿缩不用,是肺痈、肺瘠、咳嗽日久等后

期转归。C肺痍与肺癌、肺痈一肺癌好发40岁以上,抗痍治疗无效;肺

痈咳吐腥臭

脓血浊痰,肺跨瘢痕可转变为肺癌。

6辨证要点:辨别:阴虚、阴虚火旺、气阴两虚、阴阳两虚。

7病证治则:

8病证分治:

A一燥,疲倦乏力,纳食不香,舌边红,苔薄白,脉细数一滋阴润肺

B有泡沫痰涎,心烦易怒,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渴心烦,失眠,

性情急躁易怒,或胸胁掣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渐消

瘦,舌红,苔少,脉细数。一滋阴降火

O

C潮热,畏风怕冷,额红神疲,便澹,面色胱白,苔薄,脉细

弱而数。一益气养阴一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脾气虚者一加

扁豆、蔗饮仁、莲子。忌用地黄、阿胶、麦冬。)

D一肢肿,形寒肢冷或五更泄泻,口舌生糜,大肉尽脱,男子遗精阳

痿,女子经闭,舌隐紫少津,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

9病证10预防调护:O1戴口罩,雄黄擦鼻,避免传染。

02忌辛辣,禁烟酒,慎房事,怡情志,适锻炼,强食养。11主症

治疗:

O1咳嗽者一海藏紫荒散02咳咯血者一白芨批杷丸03潮热骨蒸者一

柴胡清骨散04盗汗自汗者一当归六黄汤05泄泻者-参苓白术散(五更泻

者一四神丸)06遗精、月经不调者一大补元煎)07痰热一加黄苓、知

母、花粉、鱼腥草

08痰湿一加半夏、茯苓、饮仁09瘀血者一加参三七、血余炭。O

10肝火一加丹皮、山桅、夏枯草Oil相火一加黄柏、知母012杀虫一百

部、白及、黄连。

肺胀

1各家学说:

O1

02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指出本病的主症为:“咳而上气,此为肺

胀,其

人喘,目如脱状”,书中所载治疗肺胀之越婢加半夏汤、小

青龙加石膏汤等方至今仍被临床沿用。

03清*对肺胀的辨证施治分为两类。

04清*

2病证特点: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

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绡,脱腹胀满,肢体浮肿。

3病因病机:主要为痰浊、水饮与血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

40

5病证鉴别:

肺胀与哮病、喘证:相同点:均以咳而上气、喘满为主症。

不同点: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日久积渐而成。

哮病是反复发作性的一个独立病种,喘息之时,喉中哮鸣有声。

喘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6辨证要点:辨标实本虚。

7病证治则:

标实者:祛邪宣肺(辛温或辛凉),降气化痰(温化、清化),

温阳利水(通阳、淡渗),甚或开窍、熄风、止血等法。02本虚者:补

养心肺、益肾健脾为主,或气阴兼调,或阴阳两顾。03正气欲脱时:

扶正固脱,救阴回阳。

8病证分治:

A一泡沫,畏风易汗,皖痞纳少,倦怠乏力,舌暗苔薄腻或浊腻,

脉小滑。一化痰降气,健脾益肺一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B咯,或伴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口渴欲饮,漫赤,便干,

舌边尖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一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O

C甚则昏迷,或伴肢体瞄动,抽搐,咳逆喘促咯痰不爽,苔白

腻或黄腻,舌质暗红或淡紫,脉细滑数一涤痰,开窍,熄风

O

D一腹部胀满有水,皖痞,纳差,尿少,怕冷,面唇青紫,苔白

滑,舌胖质黯,脉沉细。一温肾健脾,化饮利水一真武汤合五苓散

E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胸闷心慌,形寒汗出,或腰膝酸软,

小便清长,或尿有余沥,舌淡或黯紫,脉沉细数无力,

或有结代。一补肺纳肾,降气平喘一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肺痿

1各家学说:

O1“肺痿”病名最早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该书将肺痿列为专

篇,对肺痿的主症特征、病因、病机、辨证均做了系统的介绍。

02唐*认为:“肺

痿虽有寒热之分,从无实热之例并提出虚寒肺痿可用生

姜甘草汤、甘草汤,虚热肺痿可用炙甘草汤、麦门冬汤等。

03明*:

2病证特点:咳吐浊涎沫。

3病因病机:O1久病损肺。02误治津伤。

40

5病证鉴别:

肺痿与肺痈、肺痍:肺痈、肺痍失治久延,可以转为肺痿。

鉴别要点:肺痿是以咳吐浊涎沫为主症。

肺痈是以咳嗽胸痛,发热、咯腥臭浊痰或脓血痰为主症。

肺跨是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症。

6辨证要点:辨虚热、虚寒。

7病证

8病证分治:

A一气急喘促,口渴咽燥,午后潮热,形体消瘦,皮毛干枯,舌红而

干,脉虚数。一滋阴清热,润肺生津一麦门冬汤合

B—乏力,食少,形寒,小便数,或遗尿,舌质淡,脉虚弱。一温肺

益气一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

第二章心系病证

心悸

1各家学说:

A心悸时脉律失常与预后关系的最早记载是《内经》。

Bo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

中悸”“惊悸”。

C停蓄二

D的是一明*

E

2病证特点: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

时间短者一惊悸,时间长者一怔忡。

3病因病机:体虚劳倦、药食不当、七情外感一气血、阴阳亏损=心失

所养,

或邪(痰火、水饮、瘀血、风寒湿)扰阻心神=心神不宁。

4与

5病证鉴别:

A心悸与胸痹一有无胸痛。

B心悸与奔豚一发自何处。(发自于心与发自于少腹)。

C心悸与卑喋一有无精神失常(心有所歉爱处暗室见人惊避,无脉象

异常)。6辨证要点:

辨惊悸与怔忡一轻与重,功能与器质。02辨虚实一虚(气血阴

阳)实(痰、

饮、瘀)。

7病证治则:

8病证分治:

A一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一镇惊定志,养心

安神一安神定志丸(心气不足者一四君子汤或七福饮、

六君子汤)。

B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一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一归脾汤

(热病后期伤阴、心悸一生脉饮,心动悸,脉结代一炙甘草汤。)

C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

脉细数。一滋阴降火,养心安神一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黄连阿胶汤。(肾阴虚一知柏地黄丸,肝肾阴虚者一一贯煎合

酸枣仁汤加山茱萸,夹有痰热者一加黄连温胆汤)。

D一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一温补心阳,安神定悸一桂枝

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汗出肢冷,喘不能卧者一独

参汤或参附汤加服黑锡丹,心动过缓者一重桂枝加炙麻黄、

补骨脂)。

E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弦滑或

沉细而滑。一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一苓桂术甘汤。

(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小便不利,浮肿较甚者一真武汤)。

F一暗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一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一桃仁红花煎

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亦可用丹参饮或血府逐瘀汤)。

G一口干苦,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一清热化痰,宁心安

神一黄连温胆汤(痰浊阻滞者一导痰汤,邪毒犯心者

一银翘散==邪毒已去气阴两虚者一生脉散。)

9预防调护:

1保持心情愉快。。2饮食忌过饱过饥,戒烟酒浓茶,宜低脂低盐。O

3轻者适当活动,重者卧床休息。04积极治疗原发证(胸痹、痰饮、

肺胀、O

喘证、痹证)。

胸痹

1各家学说:

A胸痹的一

B归为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乃本虚标实之证。

并创立了恬篓迷白白酒汤及枯篓迷白白半夏汤等代表方。

C以“

D明**诸痛门》以治

疗本病(死血心痛)。

E清*用治。

F清*”治。

G明**心痛》将进行了明确鉴别,并揭示

胸痹不仅有实证,亦有虚证。

H

I把心痛严重,并迅速造成死亡者,称为“真心痛”:痛,手足青至节,

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Jo

2病证特点:O1胸部闷痛(持续在15分钟内、休息或服药可缓解)。

02伴心

悸气短、喘不能卧。03可因过劳、情志、暴饮、气候而诱发。

3病因病机:寒、痰、气、瘀==心脉痹阻。气、阴、阳虚==心脉失养。

4与

5病证鉴别:

A胸痹与悬饮一疼痛部位、疼痛时间、胸胁是否饱满。

B胸痹与胃脱痛一心电图才能确诊。胃院部有压痛,伴有泛酸暧气。

6辨证要点:辨标本虚实(标=气滞、寒凝、痰浊、血瘀。本=气血阴

阳亏虚)。7病证治则:

8病证分治:

A-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

劳累而加重,舌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一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一血府逐瘀汤(轻者一丹参饮;气虚血瘀者一人参

养营汤合桃红四物汤;痰瘀互阻者一加涤痰汤;痰瘀热互结

者一加温胆汤或小陷胸汤。卒然发作一可含复方丹参滴丸或

速效救心丸。)

B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脱腹胀闷,得暧气或矢气则舒,苔薄腻,

脉细弦。一疏肝理气,活血通络一柴胡疏肝散(气滞血瘀,

心痛明显者一合失笑散;脾胃气滞,皖胀暧气,纳少一逍遥散,

气郁化热者一丹桅逍遥散;便秘结者一加当归芦荟丸)。

C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溥,舌体胖大且边有齿

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一通阳泄浊,豁痰宣痹一括篓建白半

夏汤合涤痰汤(痰郁化热者一黄连温胆汤加郁金;

痰浊较重者一合二陈汤。阳亢风动,风痰阻络者一涤痰汤)。D一重,

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

脉沉紧或沉细一辛温散寒,宣通心阳一

枳实理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可先含苏合香丸或麝香保心

丸;寒重,乌头赤石脂丸合苏合香丸加草芨、高良姜、细辛。)

E声息低微,面色胱白,乏力易汗,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脉细缓或结代一益气养阴,活血通脉一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F—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一滋阴降火,养心

和络一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G一或腻,脉沉细迟。一温补阳气,振奋心阳一参附汤合右归饮

(或桂枝甘草汤)

9病证10预防调护:O1保持心情愉快。02慎起居,适温寒。03

清淡低盐饮食勿过饱、

禁烟酒。04适度活动。05监护生命体征、吸氧、心电监护。

癫狂

1各家学说:

A病名出自于并提出

B《灵枢*癫狂》指出情志因素有“得之忧饥”,“得之大恐”“得之有

大喜二

C*五十九难》曰:''狂疾

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

是也。癫疾始发,意不乐,僵仆直视,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

D金*六气主病》云:“多喜为癫,多怒为狂。

然喜为心志,故心热甚则多喜而癫也。怒为肝志,火实制金,不能平

木,故肝实而多怒而为狂也。况五志所发皆为热,故狂者五志间发,但怒

多尔。”指出:五志可以化火,尤以心肝为甚。

E元*朱丹溪《丹溪心法*癫狂》说:“癫属阴,狂属阳……大率多因痰

结于

心胸间。”提出癫狂发病与“痰”的密切关系。

Fo

G清*“癫狂梦醒汤”治疗瘀血发狂。

2病证特点:癫一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

多喜。狂一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

而多怒。3病因病机:肝气郁结,脾虚生痰一痰气郁结=闭阻心窍。

02痰郁化火一上

扰心神。03气滞痰郁,血行不畅-痰瘀互结=神机失用。04先天

因素一阴虚以下,阳亢于上,偶遇触动气机逆乱=神机失常。

(气、火、痰、瘀)。

4涉及久及。

5病证鉴别:

A癫证与郁病一有无精神失常。

B癫证与痴呆一智能低下、神志呆滞、愚笨迟钝。

6辨证要点:

A辨虚实:实=癫为气郁、痰阻、血瘀;=狂为火郁、痰壅、热瘀。虚=

癫为

心脾两虚,狂为心肾阴虚。

B辨癫与狂。

7病证治则:初期:治实为主一解郁,降火豁痰,化瘀通窍;

后期:治虚为主一补心脾,滋阴降火,调阴阳。

8病证分治:

癫证:

A—喃喃自语,多疑多虑,喜怒无常,秽洁不分,不思饮食,舌

红,苔白腻,脉弦滑。一理气解郁,化痰醒神一逍遥散合顺气导

痰汤。(痰伏较甚者一控涎丹临卧姜汤服下;痰浊盛

而无虚象者一暂用三圣散。/痰迷心窍神思迷惘言语错乱目登

不瞬者一先服苏合香丸后服四七汤加胆星、郁金、菖蒲;痰

郁化热者一黄连温胆汤合白金丸;神志昏乱者一至宝丹。

B语无序,食少神疲,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一健脾益气,养心

安神一养心汤合越鞠丸(或合甘麦大枣汤)。

狂证:

A-知,骂詈号叫,不避亲疏,逾垣上屋,或毁物伤人,气力愈常,

不食不眠,舌红绛,苔黄腻,脉弦大滑数。一清心泻火,涤痰醒神一生铁

落饮(痰火壅盛者一磅石滚痰丸再用安宫牛

黄丸。肝胆火盛者一当归龙荟丸。阳明热盛,大便燥结者一

小承气汤。神志较清者一温胆汤合朱砂安神丸。)

B恼怒不休,甚至登高而歌或弃衣而走,妄见妄闻,妄思妄奇,头痛,

心悸而烦,舌紫暗有瘀斑,脉弦细或细涩一豁痰化瘀,调畅气血一癫狂梦

醒汤(或血府逐瘀汤、定狂逐瘀汤。有蓄

血内结者一大黄葱虫丸;不饥不食者一加白金丸。)

C

口干便难,舌红无苔有剥裂,脉细数一育阴潜阳,交通心肾

朱砂安神丸;睡不安稳者一孔圣枕中丹。)

痫病

1各家学说:

A痫病首见于《内经》。并指出其发病与先天有关。“其母有所大惊。。。

故令子发为癫疾也二

B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侯*痫候》指出有反复发作的特

点。C元*引发,“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心窍二D明*进行了明确分辨。

E清*创“龙马自来丹”“黄黄赤风汤”治之。

Fo

G治法。

2病证特点:

A轻症一突然意识丧失,肢体面部一侧出现短暂抽搐,醒后如常。

B突然意识丧失,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

口中怪

叫,移时苏醒,醒如常人。(发前有眩晕、胸闷,发后有疲倦乏力)。

3病因病机:先天惊恐、脑外感外伤、饮食不调一风、火、痰、瘀阻滞一

机失用。

4o

5病证鉴别:

A痫病与中风:痫病一有反复发作史,发时怪叫,口吐涎沫,自行苏

醒,醒后如常人。

中风一抢救后苏醒,醒后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后遗症。B痫病

与厥证:厥证一面色苍白,四肢厥冷,但无口吐涎沫,口中怪叫,

四肢抽搐,两眼上视。

C痫病与痉证:痉证一四肢抽搐同时伴角弓反张、身体强直,有原发

病;但无怪叫、口吐涎沫。

6辨证要点:

A辨病性:风一卒倒不省人事,口噤牙紧,四肢抽搐。

痰一发时口吐涎沫,气粗痰鸣。

火一怪叫、面赤身热。

瘀一面潮红,有脑外伤、产伤史。

B辨轻重:轻者持续时间短,间隔时间长,痰浊浅,正气盛。

7病证治则:

8病证分治:

A-二便失禁,或短暂神志不清,双目发呆,茫然所失,谈话中断,

持物落地,或精神恍惚而无抽搐,舌红,苔白腻,脉弦

滑有力一涤痰熄风,开窍定痫一定痫丸。(痰热者一黄连解

毒汤送定痫丸;热甚者一清开灵,可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寒痰者一五生饮合二陈汤可用参附注。)

B-咯痰不爽,口苦咽干,便秘演黄,病发后,症状加重,彻夜难眠,

目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一清肝泻火,化痰开窍

一一加天麻、石决明、钩

藤、地龙、全蝎。兼大便秘结者一竹沥达痰丸。)

C抽动,颜面口唇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瘀斑,多继发于颅脑外伤、产

伤、颅内感染,或先天脑发育不全,苔薄白,脉涩或

弦。一活血化瘀,熄风通络一通窍活血汤。

D-瘦纳呆,大便潺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一补益气血,健

脾宁心一六君子汤合归脾汤(温胆汤)(可常服河车丸。)

E涩,面色晦暗,耳轮焦枯不泽,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舌淡

红,脉沉细数一补益心肾,潜阳安神一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或大补元煎、六君子汤。肾虚为主者一河车大造丸;神志

恍惚,恐惧焦虑者一甘麦大枣汤。)

以上各证匀可用全蝎、娱蚣1—1.5g。

9预防调护:

O1加强孕妇保健,避免胎气受损。02发作时观察:神志、抽搐频

率、脉搏、

瞳孔、二便。03休作时:不宜驾车、高空水上作业。04加强休止

时期治疗,但不可一概服人参、茸片大补之品。05饮食宜清淡,少食肥

甘之品、切忌过冷、过热、辛温刺激食物。06保持精神愉快,保持大便

通畅。

痴呆

1各家学说:

A明*,指出本病由思虑、惊恐等多种病因积渐而成,并指出本病病位

在心以及肝胆二经:

1.其临床表具有“千奇万怪”“变易不常”;2.预后:”有可愈者,有不

可愈者,亦在乎胃气元气之强弱二

B清*云:“年高无记性者,脑髓渐空二

2病证特点: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智能活动障碍)。

3病因病机:O1年迈、久病一髓海、气血不足==脑失所养,神机失

用。02情志不畅一痰瘀内生、内阻于脑==脑失所养,神明

失用。4o与

5病证鉴别:

A痴呆与脏躁一有无智能、人格、情感变化。

B痴呆与癫病一智能低下与精神失常的不同。

C痴呆与健忘一善忘前事与遇事善忘的不同。

6辨证要点:辨虚实。

7病证

8病证分治:

A-情呆钝,词不达意,头晕耳鸣,懈惰思卧,齿枯发焦,腰酸骨软,

步履艰难,舌瘦色淡,苔薄白,脉沉细弱一补肾益髓,填精养神一七福饮。

(肾阴不足水不制火者一知柏地黄丸)。

B不达意,腰膝酸软,肌肉萎缩,纳呆气短,口涎外溢,或四肢不温,

腹痛喜按,鸡鸣泄泻,舌淡白体胖大,脉沉细弱一补肾健脾,益气生精一

还少丹(肝肾阴虚者一知柏地黄丸合

转呆定智汤,脾肾阳虚者一金匮肾气丸加干姜、黄黄、伏龙

肝、白豆蔻;气血两亏者一归脾汤;心肝火旺者一黄连解毒汤)。

C一伴不思饮食,脱腹痞满,口吐涎沫,头重如裹,舌淡,苔白

腻,脉滑一豁痰开窍,健脾化浊一涤痰汤(或洗心汤,肝郁

化火,伤肝血心液,喜污秽,食炭灰者一转呆汤。风痰瘀阻

者一半夏白术天麻汤)。

D-口干不欲饮,双目晦暗,舌质暗有瘀点,脉细涩一活血化瘀,开

窍醒脑一通窍活血汤。(气血不足者一加熟地、当归、党

参、黄黄;气虚血瘀者一补阳还五汤。)

9预防调摄:

精神调摄。02智能训练。

03调节饮食起居(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戒烟酒)。

厥证

1各家学说:

A12B《伤寒杂病论》论厥:手足逆冷。

C元*之厥。并将昏厥分为尸厥、痰厥、酒厥、气厥、风厥等证。

Do

2病证特点: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与四肢厥冷。

3病因病机:情志内伤,体虚劳倦,亡血失津,饮食不节一气机突然

逆乱,

升降乘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4o

5病证鉴别:

O1中风一偏瘫。02痫病一叫、吐沫、抽。03厥证一厥冷。04昏

迷一慢、长。6辨证要点:

A辨虚实:实一突然昏仆,面红气粗,声高息促,口噤握拳,舌红,

苔黄

腻,脉洪大有力。

虚一眩晕昏厥,面色苍白,声低息微,口开手撒,舌胖或淡,

脉细弱无力。

B辨气血:

7病证一开窍化痰、辟秽。虚者一益气回阳、救逆)8病证分治:

气厥:

A一粗,口噤握拳,苔薄白,脉伏或沉弦。一开窍,顺气,解郁一

O1以搐鼻散取嚏02必要时饲苏合香丸03通关散合五磨饮子04平

服柴胡疏肝散、逍遥丸、越鞠丸05醒后哭笑无常者一甘麦大枣汤)

B一时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微,

尤以体弱的年轻女性易于发生一补气,回阳,醒神-1生脉注射液或参

附注射液推注2醒后-四味回阳饮3平时香砂六君子、归脾丸、

参苓白术丸、补中益气丸。

血厥:

A一红,脉弦有力。一平肝潜阳,理气通瘀一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

(心痛而厥者一苏合香丸)

B一肢冷,目陷口张,呼吸微弱,舌淡,脉花或细数无力一补养气血

—012痰厥一苔

白腻,脉沉滑。一行气豁痰一导痰汤(痰盛者一猴枣散;化热者一磁

石滚痰丸)。

食厥一暴饮暴食=突然昏厥,皖腹胀满呕恶酸腐,苔厚腻脉滑一消食

和中一1

探盐方探吐2神术散合保和汤。(大便不通者一小承气汤)。

暑厥一暑热=突然昏厥,四肢抽搐,舌红而干苔薄黄脉洪数或细数一

开窍醒

神,清暑益气一1昏厥时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2醒后白虚人参汤或清

暑益气汤(肝风内动四肢抽搐者一羚角钩藤汤;暑热汗脱者一参附龙牡汤;

感受秽浊之气内闭清窍者一苏合香丸或玉枢丹)

9预防调护:

A预后主要决定于:O1正气的强弱02病情轻重03治疗是否及时。

BO1加强锻炼注意营养。02避免精神与环境刺激。03已厥者加强

护理及时抢

救。04要消除紧张情绪。05严禁烟酒及辛辣香燥之品。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

胃痛

1各家学说:

A“胃院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并首

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

B,宋以后一门。使之成为独立病证。

C。“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

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

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

D“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二2病证特点:胃腕部疼痛。

3病因病机:外邪、饮食、肝气伤胃以及素体脾胃虚一胃气郁滞,胃

失和降,

不通则痛。

4

5病证鉴别:

A真心痛一主要以心电图鉴别。

B胁痛一以胁痛为主,可伴发热恶寒,身目发黄。

6辨证要点:

A辨虚实:实者剧痛拒按,脉盛,虚者痛缓喜按,脉虚。

B辨寒热:寒证遇寒则痛甚,得温则减;热证灼痛,痛势急迫,遇热

痛甚,得寒则减。

C辨气血:在气者多初病,胀痛,暧气,与情志有关;在血者多久病,

疼痛

固定,痛如针刺,舌瘀,脉涩,兼有呕血、便血。

7病证:“通”一

8病证分治:

A-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一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一香

苏散合良附丸(轻者一生姜红糖汤;若郁久化热寒热错杂

者一半夏泻心汤)。

B一吐后痛减,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苔厚腻,脉滑。

---合小承气

汤或用枳实导滞丸。食积化热成燥便秘者一合大承气汤。)

C一叹息,大便不畅,苔薄白,脉弦。一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一柴胡

疏肝散(越鞠丸、金铃子散,暧气频作者一沉香降气散。)

D一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一清化

湿热,理气和胃一清中汤(或温胆汤、三仁汤;寒热错

杂者一半夏泻心汤)。

E加剧,或吐血黑便,舌质紫黯,脉涩一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一加大黄、甘草。(气虚者一合四君子汤;

血虚者一调敛肝饮;脾胃虚寒,脾不统血,证见吐血、黑便,

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者一黄土汤;气血不足者一归脾汤。)

F一胃隐灼痛,似饥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

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一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一胃院灼痛、嘈杂泛酸者一合左金丸;)

G一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大便澹薄,手足不温,舌

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一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一黄黄建中汤

(里寒较甚者一理中汤一附子理中汤、大建中汤;痛止阳虚不

明显者一六君子汤调理。脾虚湿盛者一合二陈汤。肾阳虚者一

肾气丸、右归丸。泛吐清水者一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或苓桂术甘

汤。血虚者一归黄建中汤。中气下陷者一补中益气汤。上热下

寒者一半夏泻心汤、黄连理中汤或乌梅丸。还可选用吴茱萸汤、

厚朴温中汤)。

补充:肝胃郁热一胃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嘈杂吐酸,口干口

苦,舌

红苔黄,脉弦或数。一疏肝泄热和胃一化肝煎或丹桅逍遥散,

或加左金丸(气滞者加香椽、佛手、绿萼梅;热盛伤络吐血

者一泻心汤合十灰散;胃灼痛,口干恶心明显者一小柴胡汤;

胃热重者一泻心汤合金铃子散。)

9病证10预防调护:

A平时忌暴饮暴食,饥饱不匀。

B疼痛时:O1少食多餐,流质或半流质饮食。02宜清淡忌精糙多纤

维饮食。

03避免浓茶、咖啡、辛辣食物,禁烟酒。04慎用水杨酸、肾上腺

皮质激素药。C保持乐观,避免过劳与紧张。

痞满

1各家学说:

A与“结胸”做了鉴别,并创制诸泻心汤治疗。

B

C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指出:“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

不行

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

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

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消可散,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2病证特点: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

之无痛。3病因病机:

O1表邪内陷(邪热),阻塞中焦气机。02内伤饮食,脾胃受损(饮

食内停、痰湿中阻、湿热中阻)。03肝气犯胃,升降失常(肝胃不和)。

==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

4o

5病证鉴别:

A痞满与瞰胀一O1部位:腹部与胃部;02切诊:按之绷急与按之柔

软;03有无胀形:胀大如鼓脉络暴露与无。

B痞满与胸痹一有无胸痛。

C痞满与积聚一有无包块,或有无时聚时散的特点。

6辨证要点:辨虚实;02辨寒热。

7病证治则:调理中焦气机,行气除痞消满。

8病证分治:

实证:

A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苔厚腻,脉滑一消食和胃,行气

消痞一保和丸(化热大便秘结者一加大黄、枳实或用枳

实导滞丸;脾虚便潺者一加白术、扁豆或用枳实消痞丸。)

B一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一除湿化痰,理气

和中一二陈平胃汤(痰湿盛、胀满甚者一合半夏厚朴汤;

痰湿郁久化热者一黄连温胆汤;痰浊中阻,胃气虚弱、噫气

者一旋覆代赭汤。)

C

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一清热化湿,和胃消痞一泻心汤合连朴饮(嘈

杂不舒者一合左金丸;寒热错杂者一半夏泻心汤)。

D苦水,大便不爽,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一疏肝解郁,和胃消

痞一越鞠丸合枳术丸(四逆散)。

补:E邪热内陷一胃脱痞满灼热,按之满甚,咽干口燥,渴喜饮冷,

身热汗

出,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一泻热消痞,

和胃开结一大黄黄连泻心汤。

虚证:

A一气懒言,语声低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一补气健脾,升清

降浊一补中益气汤。(四肝不温阳虚明显者一合理中汤;

湿浊内蕴苔厚腻者一香砂六君子汤;表邪内陷心下痞硬呕吐

下痢者一半夏泻心汤;中虚较甚者一甘草泻心汤;水热互结肠

鸣下痢者一生姜泻心汤)。

B一脱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秘结,舌红少苔,

脉细数。一养阴益胃,调中消痞一益胃汤。

9病证10预防调护:

O1饮食:要节制=勿暴饮暴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辛辣醇酒、生

冷。02保持乐观。03慎起居,适寒温。04适当体育锻炼。

噎膈

1各家学说:

A“膈”之名首见于《素问》“三阳结,谓之膈:“膈塞闭绝,上下不

通,则暴忧之病也”。

B明*《医学传旨》称之为“噎膈反胃二C指出“

D明*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注重从肾进行治疗。

E清*李用粹《证治汇补》指出“

F

2病证特点:吞咽食物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

3病因病机:

过食辛辣、粗糙发霉之品一损伤食管、胃院。

02肝气郁滞,气滞血瘀一阻滞食管、胃脱

03久病年高,气血精亏一食管干涩。

04气、痰、瘀交阻食管、胃院一食管狭窄。

4

5病证鉴别:

A噎膈与反胃一是否有吞咽困难;反胃具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特

点。B噎膈与梅核气一“自觉咽喉梗塞不适,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状

如梅核。”6辨证要点:辨标本主次。

标:气、痰、瘀、毒。

本:早期一阴虚燥热;晚期一阴损及阳气虚阳微。

7病证治则:

初期:重在治标一理气、化痰、消瘀、降火,兼滋阴润燥。

晚期:重在治本一滋阴润燥,补气温阳。

用药:O1忌温燥。02忌苦寒。03忌滋腻。04投药要清润和降为

顺,步步以

顾胃气为主。

8病证分治:

A一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红苔,薄腻,

脉弦滑。一开郁化痰,润燥降气一启膈散(泛吐痰涎甚多者

一加半夏、陈皮或玉枢丹。呕吐食物与痰涎者一旋覆代赭汤。

痰气瘀结者一四七汤、温胆汤、来苏丹、导痰汤。津伤便秘

者一增液汤加白蜜或暂用增液承气汤。)

B固定不移,肌肤枯燥,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舌紫暗少津,

脉细涩。一滋阴养血,破血行瘀一通幽汤(若入药即吐一

可先含玉枢丹再服药。胸膈胀痛,气滞血瘀者一血府逐瘀汤。C灼

热,大便干结如羊屎,形体消瘦,皮肤干枯,小便短赤,

舌质光红,干裂少津,脉细数。一滋阴养血,润燥生津一

(或五汁安中饮,烦渴咽燥,吐酸热者一竹叶石

膏汤加大黄。肠中燥结,大便不通者一大黄甘草汤中病即止)。

D一气短,精神疲惫,腹胀,舌淡苔白,脉细弱,一温补脾肾一补气

运脾汤(或右归丸。少气懒言,中气下陷者一补中益气

汤,脾虚血亏,心悸气短者一十全大补汤)。

9病证。

10预防调护:

O1戒烟酒。02避免食用粗糙发霉食物,多食新鲜水果蔬菜。03减

少水中亚硝

酸盐含量。04及时治疗食管慢性疾病防止Ca变。05病人餐后可喝

少量温开水或淡盐水。06克服悲观紧张恐惧情绪。07保持心情舒畅,

适当锻炼。

反胃

1各家学说:

A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

B2病证特点: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3病因病机:饮食思虑伤脾一脾胃虚寒一饮食不化,经久复出。

4脾胃虚寒一食后脱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食即舒,神疲

乏力,

面色少华,手足不温,大便酒少,舌淡苔白滑,脉细缓无力。

一温中健脾,降气和胃一丁香透膈散。(累及肾阳虚者一附子

理中丸或右归丸,久吐伤津气阴两虚者一大半夏汤。)

呕吐

1各家学说:

A。“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二B汉*胃中有害物质

的反应。“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C

2病证特点:胃中物从口中吐出。

3病因病机:外感六淫、饮食内停、肝气横胃、久病脾虚一胃失和降

一胃气

上逆。

4病位:在胃,与肝、胆、脾有关。

5病证鉴别:

A呕吐与反胃一反胃在广义上属呕吐。具“经久复出”的特点。B

呕吐与噎膈一饮食难下,入食即吐。

C呕吐与呃逆一呃呃连声,不能自制。

6辨证要点:

1辨虚实:急、短、多、臭一实。慢、长、少、伴神疲乏力脉弱无力

一虚。2辨呕吐物:酸腐量多气味难闻者一饮食停胃;苦水黄水者一胆

热;酸水绿

水者一肝热;浊痰涎沫者一痰浊中阻;清水量少者一胃气虚。

7病证治则:和胃降逆。

8病证分治:

实证:

A外邪犯胃一突然呕吐,胸脱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

脉浮

缓。一疏邪解表,化浊和中一番香正气散(感受秽浊之气一玉

枢丹;暑湿犯胃一新加香耨饮;风热犯胃一银翘散;暑热犯胃

壮热口渴者-黄连解毒汤)。

B一舌苔厚腻,

脉滑实。一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一保和丸(腹胀便秘者一合小

承气汤;入食即吐,口臭干渴者一竹茹汤;食物中毒者一

烧盐方或瓜蒂散。)

C一苔白腻,脉滑。(痰郁化热一黄

连温胆汤;痰蒙清阳者一半夏白术天麻汤。)

D一舌红,苔薄黄,脉弦。一一或半夏厚朴汤、四逆散

合左金

丸如呕吐酸水心烦口渴者一加左金丸山桅、黄苓;气郁化火心

烦口苦咽干者一合小柴胡汤,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者一大柴胡汤;

气滞血瘀者一膈下逐瘀汤。)

虚证:

A一白滑,脉象虚弦。一健脾益气,和胃降逆一香砂六君子汤(胃

虚气逆,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者一旋覆代赭汤;中气大亏,少

气乏力者一补中益气汤;久病及肾,肾阳不足者一附子理中汤)。

B一不温,口干不欲饮,大便澹薄,舌淡,脉濡弱。一温中健脾,和

胃降逆一理中汤(呕吐日久肝肾俱虚冲上逆者一来复丹)。

c一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

少津,脉细数。一滋养胃阴,降逆止呕一麦门冬汤(或益胃汤)。

9病证10预防调护:

O1起居有常,生活有节,避免风寒暑湿秽浊之感。02保持心情舒

畅。03虚寒者:饮食不宜过多,勿食生冷,勿服寒凉药物,胃热者:忌

食肥甘厚腻辛辣香燥醇酒,禁服温燥药物。04戒烟。05呕吐不止者:

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可少食生姜。

呃逆

1各家学说:

A并;并提出“息”、“惊吓”三种简易疗法。

B汉*

实二

2病证特点: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止。

3病因病机:饮食肝郁伤胃,胃气上逆动膈。久病体虚,胃失和降上

逆动膈。4

5病证鉴别:

与干呕、暧气一干呕:有声无物之呕吐。

暧气:胃气阻郁上升有声,有“饱食之息”之称。6辨证要点:1分

清病理生理。2辨虚实。3辨寒热。

7病证一元气欲脱之象。)8病证分治:

A一口淡不渴,苔白润,脉迟缓一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一丁香散

(丁香柿蒂散、橘皮汤、橘皮干姜汤)。

B苔黄燥,

脉滑数。一清胃泄热,降逆止呃一竹叶石膏汤加柿蒂(皖痞

便秘者一合小承气汤;胸膈烦热,大便秘结者一凉膈散。)

C苔

薄白,脉弦。一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一五磨饮子(头目昏眩,

时有恶心等气逆痰阻者一旋覆代赭汤加二陈汤;气滞日久成

瘀,胸胁刺痛,久呃不止者一血府逐瘀汤。)

D一面色胱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澹薄,舌淡,苔薄白,

脉细弱。一温补脾胃,降逆止呃一理中汤(呃逆不止,心下

痞硬者一合旋覆代赭汤;中气大亏,声低气短乏力便澹者一

补中益气汤;病久及肾腰膝酸软者一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E后饱胀,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一养胃生津,降逆

止呃一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胃气大虚,不思饮食者一

橘皮竹茹汤;阴虚虚火上炎,咽喉不利者一麦门冬汤;日久

及肾,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者一大补阴丸。)

9病证转归:呃逆出现在急、慢性疾病后期==多属胃气将绝,元气欲

脱。10预防调护:

保持精神舒畅,避免暴怒、过喜。02寒温适宜,避免外邪。

03饮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肥腻、过饥过饱、发时进易消化食物。

腹痛

1各家学说:

Ao

B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二

2病证特点:胃脱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疼痛。

3病因病机:1寒邪直中、内生湿热、肝气郁滞、饮食内停、外伤瘀

血==脏

腑气机阻滞、不通则痛。2中焦虚寒==经脉失养、不荣则痛。

4病位:肝、胆、脾、肾、大肠、膀胱及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

冲、任、带等经脉。

5病证鉴别:

A腹痛与胃痛一部位及伴随症状(恶心嘈杂暧气与腹胀腹泻便秘)

BO1痢疾一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02积聚一腹中有包块;

03霍乱一上吐下泻交作;04蛔虫一发作有时,鼻痒或幽齿。

C与外科腹痛一先痛后发热,痛剧,痛有定处,压痛明显。

D与妇科腹痛一多在少腹,与经、带、胎、产有关。

6辨证要点:

A辨疼痛性质:寒、热、气滞、血瘀、食积、虚实。

B辨急缓。

C辨疼痛部位。

7病证。--审证求因标本兼治。

8病证分治:

A—便清稀或秘结,舌淡苔白腻,脉沉紧一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一脉微欲绝者一通脉四逆汤;寒凝肝脉,少腹冷痛者一暖肝煎;

内外皆寒:腹中冷痛,手足厥冷加身体疼痛者一乌头桂枝汤;

寒气上逆:腹中雷鸣切痛,呕吐者一附子粳米汤;寒实积:

腹痛拘急,大便不通者一大黄附子汤。)

B小便短黄,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一泄热通腑,行

气导滞一大承气汤(腹痛剧烈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大便秘结

者一大柴胡汤;肠痈者一大黄牡丹皮汤。)

C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一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轻者保和丸)。

D一得暧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红,苔薄白,脉弦。

-(气滞腹痛,肠鸣泄泻

者一痛泻要方;寒疝,少腹绞痛者一天台乌药散)。

E一舌紫黯,脉细涩。

-(下焦蓄血,大便色黑

者一桃核承气汤,胁下积块,痛拒按者一膈下逐瘀汤)。

F一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

懒言,纳差,面色无华,大便澹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大建中汤;腹痛下利,脉微肢冷者一附子理中汤;虚寒冷积者

一温脾汤。)

9病证。

10预防调护:

O1进食易消化、富有营养,忌暴饮暴食及生冷不洁之物。

02密切观察,警惕厥脱。

泄泻

1各家学说:

A本病首载于《内经》。称本病为:鹫澹、殖泄、濡泄、洞泄、注下、

后泄。

Bo

C“泄泻二

D明*指出“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提出“分

利之法”治疗泄泻的原则。

E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Fo

2病证特点: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澹或完谷不化,甚则水样。

3病因病机:O1寒湿、暑热入里或饮食伤脾==升降失司、清浊不分。

02肝气横脾==升降失司。

03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脾胃虚弱==运化无权(脾虚湿盛)。4O

5病证鉴别:

A与痢疾一有无赤白脓血,有无里急后重。

B与霍乱一急骤、传变快,常伴发热恶寒,伤津脱液。

6辨证要点:辨虚实。02辨寒热。

7病证不可分利太过。)

8病证分治:

暴泻:

A一寒表证,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一芳香化湿,解表散寒一

一荆防败毒散;腹满肠鸣小

便不利肢体倦怠者一胃苓散;食生冷而泻者一纯阳正气丸)。

B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一清热燥

湿,分利止泻一葛根苓连汤(湿偏重者一合平胃散;

外感暑热泻泄者一新加香辅饮合六一散或黄连香焦饮。)

C一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一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一保和

丸(食积重腹胀者一枳实导滞丸。)

久泻:

A一大便次数明显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

弱。一健脾益气,化湿止泻一参苓白术散(脾阳虚,阴寒内

盛者一理中汤;久泻脱肛者一补中益气汤)。

B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一温肾健脾,固涩止泻一四神丸

(滑脱者一合桃花汤;脐腹冷痛者一加附子理中丸;虚坐努责

者一真人养脏汤;心烦嘈杂,大便夹有黏冻,寒热错杂者一

乌梅丸)。

F一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一抑肝扶脾一痛泻要方

(脾虚明显者一加参苓白术散;病情稳定后一服逍遥丸善后o)

9病证。

10预防调护:

O1起居有常,情志舒畅,慎防外袭。02饮食清淡,有营养、易消

化食物,避免食生冷、难消化、滑肠食物。03急泻病人:流质或半流质

饮食,忌食辛热炙、肥甘厚味、荤腥油腻食物以及牛奶面筋,虚寒腹泻者

一淡姜汤饮用。

痢疾

1各家学说:

A

致病的重要环节。

B不能便二

C

Do

EF之名:“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

GH喻嘉言对痢疾兼有表证者提出了解表止痢。2病证特点:腹痛,

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3病因病机:外感时邪或饮食不节-时毒、湿热、寒湿、食积内蕴肠腑,

肠道

气血阻滞,传导失司,肠络受伤。

4

5病证鉴别:

与泄泻一有无赤白脓血及里急后重。

6辨证要点:

辨久暴一察虚实主次。02辨寒热一识其偏重。03辨气血一识伤

气伤血。7病证8病证分治:

A一热,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一清肠化湿,调气和血一芍

药汤(食积化热,痢下不爽,腹痛拒按者一枳实导滞丸;痢

疾初起,兼有表证者一荆防败毒散;表邪未解,里热已盛者一

葛根苓连汤;表邪已解,痢犹未解者一香连丸;夹食,湿偏重

者一木香槟榔丸,热偏重者一枳实导滞丸;赤多白少,肛门灼热,

口渴引饮,苔黄,脉数者一白头翁汤。)

B一鲜紫脓血,腹痛剧烈,后重感特著,甚者神昏惊厥,舌红绛,

苔黄燥,脉滑数。一清热解毒,凉血除积一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若痢下臭秽难闻腹痛拒按属积滞甚者一大承气汤;热入营血

高热神昏者一犀角地黄汤或清营汤另服大黄煎汤送服安宫牛黄

丸、至宝丹、紫雪丹;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微欲绝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