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政治+综合训练题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明清政治+综合训练题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明清政治+综合训练题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明清政治+综合训练题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明清政治+综合训练题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政治训练题一、选择题1.朱元璋曾说:“夫元氏之有天下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为杜绝“元之大弊”,朱元璋()A.创立军机处

B.设置枢密院

C.废除丞相制

D.实行内阁制2.明太祖朱元璋铸了一块“内臣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宫门里,可后来明代政治败坏的时期,司礼太监却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其根本原因是()A.政治腐败

B.宦官专政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3.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

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4.记述出处(成祖时)夏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扆前密勿漠画……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秩五品。《明政统宗》(宣宗时,内阁)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御笔亲书。《殿阁词林记》(宪宝时)凡四方章奏,不召内阁大臣裁决,惟付之左右内臣而已。《明完宗实录》(世宗时)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西园闻见录》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明代内阁的历史叙述。据此可以推断,明代内阁()A.掌握最高行政权力

B.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C.阁臣政治地位低下

D.无法影响朝廷政局发展5.自嘉靖至万历初,内阁权势如日中天,在同六部的权力之争中占了上风。于是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这一变化表明()A.内阁完全取代了六部

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C.内阁是皇帝内侍机构

D.内阁首辅的权力失控6.《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反映出明朝“巡按”()A.可代替皇帝作出决策

B.监察权力的不完整C.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

D.凡事须向皇帝奏报7.朱元璋吸取元朝覆亡的教训,认为监察官吏得敢于充当有作为的“献替之臣”,“台宪之官不专于纠察,朝廷政事,或有遗阙,皆得言之。”这说明当时的监察官员()A.享有行政决策权

B.有举荐人才之权C.对朝政有谏议权

D.对政事有终审权8.鉴于科考中注重应试、模仿范文、文辞浮华的风气盛行,明朝嘉靖皇帝颁布三途(科举、岁贡、荐举)并用之法,以选“有学行者”。这有助于()A.强化中央集权

B.扩大统治基础

C.重塑人才观念

D.增加教育需求9.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使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以至明中期以后发生了科举以来首次颇具规模的“反科举”运动。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业”、“裂秀才冠”,往往自称“山人”,以自身学识与才华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这反映了当时()A.知识分子对八股文的痛恨

B.科举制已失去选拔公正性C.在野派幕后操纵国家政权

D.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10.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颁布的《御制大明律》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得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装扮者同罪。这说明()A.乐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B.政府实行严格的文化控制C.戏剧的表现形式受到限制

D.法律已覆盖社会各个层面【答案】B11.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这种交往()A.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

B.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C.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

D.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12.皇太极死后,在其弟多尔衮与其子豪格的皇位继承大战中,皇子派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他们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表示皇位必由皇子继承,甚至严厉提出“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这反映出()A.血缘关系是影响皇位继承的唯一因素B.清初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C.议政王大臣会议妨碍了皇权的集中

D.满族统治者受到宗法思想的影响13.明朝时“天子与阁臣不常见,有所渝,则令内监先写事目付阁撰文”,而顺治帝则明“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在御前票拟”,且“凡有改正者”皆由皇帝亲裁。这说明清朝()A.内阁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B.阁臣有权自主票拟供皇帝采纳C.内阁大学士有权参与中枢决策

D.皇权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14.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对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历史叙述叙述出处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联必躬自断制。《清圣祖实录》联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清世宗实录》今联虽逾六袠,而精力强盛如常,不惮万几之劳勚。尝欲俟八旬以后,春秋渐高……或可稍安颐养。《清高宗实录》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勤于政事保证了三帝意志的完全贯彻B.勤政作风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衰落C.批阅奏章是三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D.乾纲独断是盛世三帝的政治传统15.雍正时,军机处在职军机大臣始终没有超过三人,其下所设的军机章京也一直维持在十人左右。乾隆时,政务繁忙,于是扩大了军机大臣人数,一度有10人。这突出反映军机处的特点是()A.机构健全

B.保密性强

C.精干高效

D.职能转变16.针对军机处的“有官无吏”现象,清朝赵翼说:“枢廷义取慎密,有官无吏。”也有学者指出“始密且速矣。”军机处名义上虽然有官,但实质上除了皇帝,其他人全都是吏,是真正的“有吏无官”。对军机处“有官无吏”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①便于严格保密

②有利于提高效率

③加强君主专制

④其实是有吏无官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17.有清一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

B.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C.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

D.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18.明清将司法权一分为三,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各掌其一,即三法司制度。清实行三司会审和九卿会审制度,由刑部掌审理,大理寺复核,都察院监督,有时王公大臣也参与会审,凡遇大狱,判决的执行权最终归皇帝核准。材料说明,明清的三法司制度()A.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保证了审判结果的公平公正C.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D.提高了司法机构的办事效率19.清朝应蒙古族游牧为主、部落林立的特点,把蒙古族划分为两百多“旗”,若干“旗”又组成一“盟”,于每旗设札萨克(旗长),由蒙古王公贵族出任,此职多为世袭;“盟”也置盟长,由各旗札萨克推选,再向清廷请旨确认。盟内的事务通常由盟长负责,惟重大事物须由理藩院裁决。以下对清朝盟旗制度认识正确的是()A.制度创新,史上首次因俗而治

B.体现“齐其政而不易其宜”C.造成离心,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D.高度自治化解了民族矛盾20.康熙帝时将理藩院从礼部独立出来。理藩院的主要职责一是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二是处理与俄国的关系。这反映当时()A.蒙古、新疆地区叛乱频繁不易管理

B.满族主要依靠少数民族加强统治C.理藩院基本承袭元朝宣政院职能

D.清朝统治者的天朝上国观念浓厚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阉宦之祸,历汉、唐、宋而相寻无已,然未有若明之为烈也。汉、唐、宋有干预朝政之阉宦,无奉阉宦之朝政。今夫宰相六部,朝政所自出也。而本章之批答,先有口传,后有票拟。天下之财赋,先内库而后太仓。天下之刑狱,先东厂而后司法司。其它无不皆然。则是宰相六部,为阉宦奉行之员而已。”——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阉宦上》材料二清初,清廷以东北为“龙兴之地”,担心关内汉人的大量迁入会损害旗人利益,破坏满族的习俗和秩序,康熙七年(1668)推行封禁政策,禁止关内人口迁居。1860年,面对沙皇俄国在《瑷珲条约》之后对外东北与库页岛的领土的夺走,黑龙江将军特普钦上疏朝廷,呼吁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获得采纳,至光绪年间则完全废除东北禁令,1907年更在东北设置3省(黑龙江、吉林、奉天)。汉人移民不再偷偷摸摸进入东北,于是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地区无地或者少地农民纷纷进入依然地广人稀、法制薄弱的东北开垦荒地,移民东北愈演愈烈,形成高潮。——据张利民《“闯关东”移民潮简析》(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试列举明朝前期为加强君权所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和影响。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清史稿》(卷一七六《军机大臣年表一》)材料二清代地方州县是上层政权机构或正规官僚行政机构的最低一级,州县官因之称为“亲民之官”。县以下为基层社会,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作为上层统治伸向基层统治触角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1)指出材料一所说的政府机构。根据材料说明该机构在清朝前期职能的变化,并简析这一机构的出现所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及其积极作用。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在中央设都察院,后升为正二品衙门,集纪检、组织、公安、司法职能于一身。为了监察中央六部的活动,还创立了六科给事中,并建立了御史巡按地方的制度。明朝监察制废采取“以卑临高”的制约机制,赋予监察文武百官的大权,有事可以直除天子。监察官的选拔非常严格,非进士不能录用,使监察官的职位显得十分尊崇,升迁也非常快。明朝的监察制度具有动态机制,采取定期与临时相互交替的巡按方式对地方官员进行考察监督。明代监察制度只赋予监察官“弹劾权”,对贪官的惩治取决于皇帝的好恶与喜怒,随着封建制度的日益衰败,最终沦为统治阶级集团内部争权夺势、党同伐异的工具,从而失去了澄清吏治的制衡作用。在明世宗嘉靖至明神宗万历的近百年间,无论是监察官还是被监察的廷臣,都高举着效忠皇上与反腐败的大旗,相互攻讦,形成了东林、齐、楚、浙四党交恶和内阁、吏部与言官三足鼎立的局面。——摘编自赵刚《制度不是万能的——杂谈朱无璋反腐败和明朝的监察制度》材料二……所以说无约束的皇权是万恶之源,无论多么缜密的监督网络,如果漏掉了皇帝这条最大的鱼,监督体系最终都会变成一种摆设。而当监督体系完全失效之后,就是新的一轮农民起义、王朝更替。……然而,曾经强盛的明王朝,同样也因官员的腐化走向了灭亡,并没有逃脱封建王朝历史轮回的命运。其兴也吏治,其败也吏治,实在是值得我们深思。——《浅析明朝监察制度的成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主要设置的监察机构。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答案一、选择题1--20CCCBBBCCDBCDDDCACCBD二、非选择题21、(1)措施: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以司礼监太监牵制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2)特点:由禁止到到鼓励;政府主导;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华北、山东;规模逐渐扩大。影响: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22.(1)机构:军机处。变化: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影响: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使政治决策封闭性的特征更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