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 文言文阅读 含详解_第1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 文言文阅读 含详解_第2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 文言文阅读 含详解_第3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 文言文阅读 含详解_第4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 文言文阅读 含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

一、对比阅读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

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虽有佳肴》)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

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

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知其号

(2)学学半

(3)讲信修睦

(4)不独亲其亲

2.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用原文中的词句填空。

(1)《虽有佳肴》的中心论点是:

(2)《大道之行也》所表述的儒家大同社会的核心是:

4.请根据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简要概括两篇短文句式的共同特点。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短文,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里。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兑

命》曰“受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

(乙)长善救失

学者有四去,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①失则②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

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③。知其心,然后能救④其失也。教也者,长善⑤而救其失者也。

(选自《礼记》)

(注释)①或:要么,有的。②则:相当于“那就在于”。③心之莫同也:心理各

有不同。④救:补救。⑤长善:发扬优点。长,读zh^ng。

5.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教然后知困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学半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者有四失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或失则易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故曰:教学相长也。

(2)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7.两篇短文节选自同一部书,在观点上有什么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

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

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水益涩①,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

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②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③,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④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

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粽书⑤“雪窦山”字。

注:①涩:不通畅。②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③陇:通“垄”。④牧竖:牧童。⑤糅

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异渔人甚弃之使内外异法也

B.舍便畲船屋畲俨然

C.去停数日,辞去乃记之而去

D.道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渔人甚异之

A.己而之细柳军B.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何陋之有?D.乃记之而去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1.(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

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阅读《〈礼记〉二则》,完成下列小题。

《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日:教学相长也。《兑命》日:“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

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2.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善也。B.故人/不独亲其/亲。

C.故/外户而不闭。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13.从词类活用的方面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例句:使者有所终。

A.选货举能。B.故人不独亲其亲。

C.弗管,不知其旨也。D.力晋其不出于身也。

14.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那些专门偷窃做乱的贼人就不敢出来危害百姓,

家家户户晚上睡觉就不用关门了。这就叫做社会“大同”。

B.所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那些专门偷窃做乱的贼人就不敢出来兴风作浪,老百姓都

能做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就叫做社会“大同”。

C.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老百姓都能过

上安居乐业、睡觉安稳、夜不闭户的生活。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D.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家家户户都只是把

门从外面带上而不是从里面闩上。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15.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虽有佳肴》一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

是“学”的另一种形式。

B.《虽有佳肴》一文开头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最后引用《尚书》的话印证观点。全

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C.《大道之行也》一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天下为

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

D.《大道之行也》一文用一种特殊的总括形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作对比,从而

指出,现实中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

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

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杳。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取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者相乐。

③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

居,乃记之而去。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屋舍俨然(2)率妻子邑人来此缠境

(3)其岸势本岁差互(4)乃记之而去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男女衣着,等如外人B.未果,寻病终

C.潭四事而望,斗折蛇行D.覆神寒骨,悄怆幽邃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垠,为屿,为蝮,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

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20.桃花源中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为什么皆叹惋?

21.(甲)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22.(乙)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二、课内阅读

阅读文言文《〈庄子〉二则》,回答问题。

(甲)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稣。跳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帽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事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

池也。《齐谐》者,有怪者也。《谐》之言日:“^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拉扶

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日:“稣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日:“子

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日:“我非子,

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日:“请循其本。子日'汝

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2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无砚的一项是()

A.其翼若奉天之云垂:悬挂

B.《齐谐》者,有怪者也志:记载

C.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全:完全,完备

D.请彳后其本循:遵照

24.下面各句中,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A.鲸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B.南冥者,天池也

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D.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5.下面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硬的一项是()

A.甲文一开始就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鲸鹏,庄子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

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B.甲文本文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运用了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来阐明自己的观

点,使文章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

C.乙文故事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

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这种诗意的感染。

D.乙文中对庄子对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反驳,“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

之乐?”的回答体现了他的巧辩、机智和从容。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项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

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垠,为屿,为崎,为岩。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

居,乃记之而去。

(有删节)

2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蓿石底以出()

(2)日光下激()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

(4)乃记之而去()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2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土氐,为屿,为峨,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

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29.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

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

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

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3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芳草鲜蓑—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博一

③便巷向路

④寻病终

31.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男女衣着,香如外人/村中闻有此人,豚来问讯

B.此中人语本/不足为外人道也

C.欲习其林/林尽水源

D.水陆草木之花/莲之爱

32.下面加横线的词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3.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

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34.翻译“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

《兑命》日:“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3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6.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提出了的观点。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

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

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

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

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3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渔人甚易之异:

(2)便攀还家要:

(3)未果,寻病终寻:

(4)后谬无问津者遂:

3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39.“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有哪些内容?

40.渔人“处处志之”,后来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

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

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

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缝溪行:(2)芳草鲜美:(3)便要还家:

42.翻译下列句子。

①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3.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

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

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

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

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不以千里秒也

(2)一食更尽粟一石

(3)第之不以其道

4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思碰的一项是()

A.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能赏识人才的人(贤君)比作伯乐,把人才比作千里马,

把愚妄无知、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B.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指出“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不常有”,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

强语势,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形象,表达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

D.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文言文阅读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稣。稣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

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

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日:“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技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

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课文《<庄子)二则》)

(乙)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日:“王之伐越,何也?"日:“政乱兵弱。”庄子

日:“臣患①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

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

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日:“自见之谓明④。”

(选自《韩非子•喻老》)

注释:①患:担忧②睫:眼毛③庄跻: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与楚王

不同时,系寓言假托。④明:眼睛明亮,引申为明智

47.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2处)

庄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4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怒而飞怒:

(2)志怪者也志:

(3)楚庄王砍伐越欲:

(4)王乃止乃:

49.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化而为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B.安知鱼之乐/王之伐越,何也

C.去以六月息者也/不以千里称也

D.不知其几千里也/安求其能千里也

5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

51.从课文的节选部分来看,庄子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写出一个与“鹏”

有关的文学形象或一句诗词名句或一个成语。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狼子野心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

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

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呢,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

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5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将喀其喉(2)信不诬哉

53.翻译下列句子

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5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警惕像狼一样的坏人,这类人与文中的狼有什么相似之处?(用

原文回答)

55.文中最后一句除了对狼表示谴责以外,还表达了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

1.(1)味美(2)教导(3)培养(4)以……为亲

2.(1)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2)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3.(1)教学相长(2)天下为公

4.两篇短文多用整句,造成整齐、铺排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5.(1)不通,理解不了

(2)教

(3)缺点

(4)简单,容易

6.(1)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2)做教师的,应该发扬他们的优点,补救他们的缺点。

7.答案要点:

①都是记述儒家对“礼”的见解,都与教学有关。

②【甲】文侧重在教和学的关系上,强调教学相长.【乙】文侧重在谈论教师如何教。

8.C

9.D

10.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