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峨眉山月歌
【作者】李白【朝代】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
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
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
以前。
【译文】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
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
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
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
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
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赏析】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
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全诗意境明朗,语
言浅近,音韵流畅。《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
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
诗自神韵清绝。”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
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
扬明辉”)。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
“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
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
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
去。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
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
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
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
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
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
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峨眉山一一平羌江一一清溪一一三峡一一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
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
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
“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
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
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诗人感
到很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
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到了驰骋自由的境
地。二十八个字中,地名出现了五处,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
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
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
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
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
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
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也有不同。这样,诗句
就显得没有痕迹,妙入化工。
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
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
之妙。”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诗境中无处不
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
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作者】
李白(701年一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
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
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
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
安陆有纪念馆。
江南逢李龟年
【作者】杜甫【朝代】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创作背景】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
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
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
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
这位老相熟。
【注释】
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
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
卖艺为生。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
音律。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混的弟弟。玄宗时,
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
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
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李龟年。
【赏析】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
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
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
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
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
开元时期为713年一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
涵却无限丰满。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
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
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
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
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
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他自己充满浪漫情调
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
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
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
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
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
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原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
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
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
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
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
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诗人出入其间,
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
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
的感慨,读者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
中,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
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
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
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
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
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
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
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
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
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
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
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动乱,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
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
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
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显得蕴
藉之极。清代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诗人这种“未
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是不难领会的;对于后
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像《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
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
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等等,尽管反复唱叹,意思并不比杜
诗更多,倒很像是剧作家从杜甫的诗中抽绎出来的一样。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
“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
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
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
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
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如同旧戏舞台上
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
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
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
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
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
“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
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
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
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作者】岑参【朝代】唐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
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
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
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注释】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怜:可怜。
傍:靠近、接近。
【赏析】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
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
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
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
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
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
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
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
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
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
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
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
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
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
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
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
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
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
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
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
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
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
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
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
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
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
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
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
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
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
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
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作者】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
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
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
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
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朝代】唐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创作背景】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最
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
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
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
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
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
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注释】
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
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
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
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
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城下:一作“城上”,一作“城外”。
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
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
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
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
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货车买卖合同格式
- 工地宿舍租赁协议
- 矿业权转让合同模式
- 合伙企业多人投资协议
- 上海市城市房屋拆迁安置协议
- 标准职工劳动合同样本
- 山地承包合同范本新版本
- 2024车位交易协议
- 商务楼办公家具买卖合同
- 2024年独院房屋买卖合同
- 设计水稻育种计划书
- 电梯使用现场类隐患专项排查清单
- 新媒体视听节目制作 第二章 新媒体视听节目的类型与特征
- 版式设计的网格系统
- JCT640-2010 顶进施工法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
- 八年级物理第一二章测试题(含答案)
- 两山之路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丽水学院
- 青光眼PPT课件完整版
- 快速消费品制造行业概述
- 类风湿性关节炎综述4572
-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