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市级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3月7号月考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市级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3月7号月考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市级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3月7号月考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市级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3月7号月考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市级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3月7号月考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市级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3月7号月考语文试题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衣,古代借指穿廉价衣服的平民,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B.普希金的代表诗作有《自由颂》等,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发展影响很大。C.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宋代达到全盛时期。D.《儒林外史》《水浒传》是我国明清时期著名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2.下列名著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格列佛游记》第四卷“慧骃国游记”,展示着人兽颠倒的怪诞景象,无情的鞭笞了丑恶的人类社会。B.《海底两万里》我们除了感叹凡尔纳小说的构思巧妙,更对作者的社会正义感和人道主义精神肃然起敬。C.《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在经历了一次次打击后,彻底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由原来老实、坚韧、健壮的祥子,变成了狡猾、麻木、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D.《水浒传》中的李逵,绰号“黑旋风”,使两把大刀,力大如牛,性格鲁莽暴躁,爱憎分明。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决窍哈密瓜震耳欲聋如坐针毡B.忧戚边脚料高瞻远瞩冥思遐想C.推崇闭门羹巧妙绝伦运踌帷幄D.剽悍关键词不可思议飞扬跋扈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调查显示:消费投诉呈现两大特点:一是服务类消费关注度高,二是互联网广告投诉增长。B.是大半夜里起来看球赛?还是美美地睡上一觉呢?作为球迷,很多人心里会有些纠结。C.来到孔子的故乡﹣﹣曲阜,游客都要游览“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体验传统文化。D.在“做一天上海人”的特色活动中,全体师生一起了解了上海的历史、体验了上海的生活。5.下面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我们常以“桑梓”指代故乡,“婵娟”指月亮。称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为“阴”。B.襁褓、加冠、花甲对应的年龄依次是未满周岁的婴儿、男子二十岁、六十岁。C.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出师表》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之前给后主刘禅的一篇表文。D.戏剧往往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形象。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是一个凶残毒辣的反面人物;而靳尚则是极力保护屈原的正面人物。6.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一位妈妈说:“说实话,我们并不太了解孩子到了哪个年龄段应该多补什么营养,仅有的一点知识都是通过电视广告或朋友圈转发的文章知道的。这样东听西看,也不知道靠谱不靠谱,有点茫然的感觉。”(摘自《“儿童食品”噱头多》)(材料二)“我家孩子从小吃的东西有70%都是‘儿童食品’,比如面条、麦片、牛奶,连酱油我都会买专门为儿童生产的。”李嫣然说,“‘儿童食品’的制造商一般会宣称专门添加了一些孩子需要的营养元素,而且‘儿童食品’造型可爱,会增加孩子的食欲。”(摘自《“儿童食品”真的适合儿童吗》)(材料三)“儿童食品”在生产上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很多“儿童食品”生产标准是以成人食品相关标准为依据的,并不适合儿童。在外观、风味、口感上吸引小孩子,是“儿童食品”成功的关键;但风味、口感的提高,都要以增加“不健康”的成分为代价。(摘自《互动百科》)(1)为什么家长给孩子吃“儿童食品”会存在误区?(2)李嫣然的孩子过于肥胖,根据材料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3)要让“儿童食品”成为广大家长放心选用的食品,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请就此提出两条合理建议。7.古诗词默写。①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③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⑤__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⑥唐代诗人王维出使到边塞,被眼前奇异风光所震撼,写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名句,无独有偶,宋代范仲淹在边塞军中也对奇异风光作过描写,其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1)这里的“她”是谁?(2)这段文字出现在《朝花夕拾》的哪篇文章中?二、阅读9.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小题。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叙事,开篇点题,交代了登临的地点和目的。B.“日月之行”四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C.诗歌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但表明了诗人的志向。D.这首诗是东汉末年的曹操所写的乐府诗,语言质朴刚健,音调铿锵,于苍凉中又有慷慨。2.请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画面。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日啖①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②而驰,其初若不甚疾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③,犹可二百里。褫④鞍甲而不息、不汗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注:①啖:吃。②介:披上战甲。③自午至酉:相当于现在从中午11时到晚上7时。④褫(chǐ):解除。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才美不外见(______)故常奇之(______)比行百余里(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解/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B.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C.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D.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4.岳飞认为自己过去两匹马“奇”的原因是___________。甲乙两文作者都借论马来表达对__________的看法,他们都希望___________。11.阅读下面《鲁迅入门读本》的“前言”,完成小题。《鲁迅入门读本》前言(1)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总是以本民族的经典作家来教育国民和后代。比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雨果、歌德等,都是英国人、俄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家喻户晓,从小耳熟能详的。那么,中国有哪些最基本的、源泉性的民族文化经典呢?我曾经就此和许多专家、朋友进行讨论,比较一致的意见,至少应有五大经典:《论语》、《庄子》——中国文化的原典;唐诗——中国文化的青春期的精华;《红楼梦》——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式的总结;鲁迅著作——中国现代文化的开创和奠基。也有的朋友建议还应加上陶渊明、苏东坡的诗作。这些意见都可以讨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鲁迅是和孔子、庄子、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并肩而立的民族文化的高峰,以他们所创造的文化经典,作为每一个中国国民精神发展的“底子”,这是一项民族精神建设的基本工程。(2)作为集中了“20世纪中国经验”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与我们又是最为贴近的,许多人读鲁迅的文章,都会感到他仿佛就是针对当下中国的问题在发言,而又具有历史的高度和深度;鲁迅是活在现实中国的,每一个愿意并在思考和关注社会、人生、文学问题,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青年和国民,都能够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3)“鲁迅与青年”本身就是一个讲不完的话题。鲁迅无论在其生前还是去世后都对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这绝非偶然。这首先是因为鲁迅是一个“真的人”,他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的一切真实。鲁迅恰恰是在人们因为缺乏勇气和智慧而停止思考时,把思想的探索进行到底,从不顾忌将会引出什么可怕的结论。这里所表现的,正是一种年轻人所向往的大智大勇的大丈夫气概。鲁迅追求“真”的彻底性更表现在,他从不向读者(包括年轻人)隐瞒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迷惘、缺陷、不足与失误。他敢于面对自身的局限,更无情地批判自己。他从不以真理的化身自居,更拒绝充当“导师”,他将真实的自我袒露在青年面前,和他们一起探讨与寻路,青年人可以向他倾诉一切,讨论、争辩一切,他是青年人的朋友。能够结识这样一位有人格魅力的智者,应该是人生之一大幸。(4)鲁迅同时是一位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的大师,他的语言以口语为基础,又融入古语、外来语、方言,将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极致,又极具个性与创造性。阅读鲁迅作品,不仅能够得到精神的启迪以至震撼,还能得到语言的熏陶与美的享受。尽管初读时会有些困难,但坚持读下去,自会有自己的发现和感悟,而且常读常新。流连于鲁迅所构建的汉语精神家园,也是人生一大乐事。(5)正是出于这样两大基本信念:相信鲁迅其人其作品的魅力,相信当代中国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他们的心是和鲁迅相通的,我们将这本《鲁迅入门读本》奉献于诸位面前。(6)现在,请打开本书,走进鲁迅的世界。1.从第一段来看,每一个中国国民精神发展的“底子”不包括的一项是()A.仁义思想和礼仪规范 B.人生失意时的乐观与积极C.爱国主义与家国情怀 D.辩证思维与批判精神2.第三段中,鲁迅的人格魅力未涉及的一项是()A.勇敢率真的个性 B.坦诚谦逊的品格C.反省和批判的精神 D.幽默尖锐的风格3.阅读“前言”,下列不是钱理群选编《鲁迅入门读本》意图的是()A.树立鲁迅作品是民族文化高峰的地位。B.用鲁迅作品为青年的精神发展打“底子”。C.希望青年借助鲁迅作品更好地认识现实问题。D.引领青年走进鲁迅所构建的汉语精神家园。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当年的朋友圈秦文君①我年少时迷恋写信,属于朋友圈内的写信高手。选择写信,除了擅长写写弄弄,字也算端庄,还另有原因,我受不了当年的电话,太折腾人了。②当时电信不发达,公用电话一般安置在烟纸店、居委会这些人群密集处。我们弄堂口的烟纸店负责传呼的阿姨,接通电话,会像派出所户籍警一样,问明你是何人,打算找何人,何门牌号。放下电话听筒后,她跑到对方的楼下,大声疾呼,搅得四邻皆不安。③就算电话接通,但双方照样不能好好说话。因为有人在后面候着呢,用殷切的眼神盼你长话短说,这算是修养好的;有的人不耐烦,你说话,他在一旁插话。④我和闺蜜有心灵默契,涉及一些私密话题,一概用暗语。有时暗语讲得过于隐秘,听电话的脑子不够用了,猜来猜去的,正话反听了。⑤写信不一样,尽情写去,如此潇洒。⑥17岁,我第一次出远门,去黑龙江当“知青”,绿皮老火车开了四天三夜。初到时,40多个女生挤在一座大帐篷里,四面透风,到了最冷的阴历年,大家轮流看守铁皮炉子,不让它熄灭,那好像生命之火,不然,帐篷里的温度是零下40摄氏度。⑦火光中的冥想、阅读、还有写信,是那段困顿生活中,给我的最大安慰。从遥远的北疆寄往上海的信要8分邮资,我买了几大版邮票才安心。信能超越重叠的山峦,春季泥泞的雪路,和我的朋友圈,和我所向往的外面的世界在一起。⑧阅读能让人拥有超越泥泞的现实的能量,但是我带去的那几本书很快被翻烂了。亲友们从四面八方把自己的藏书寄给我。我读后,寄还书的时候,会回赠一封信。信写得格外长,既写读书的感观,也记叙亲历的生活。写边远山林和都市文明的不同,也写我看到的和以往学生生活所不同的广阔社会面,写人的奇妙和复杂。⑨亲友们称赞我的信,说明明是苦寒之地,在我的笔下的生活引人入胜,读起来仿佛是小说。有的朋友还说读信的时候,他们的心情比云还轻。整整8年,我给朋友圈的人写了很多信,也收到了他们很多的回信。⑩2017年年末,我大面积地整理书房,理出很多信。有的朋友的信珍藏了40多年,记载着时代和生活的深刻痕迹。那些信被安顿在不同的抽屉里,每次拉开抽屉,我能感受到特殊的含义,看到一段段微妙的人生历练。⑪现在动动手指发微信,寥寥数语,或发几个表情,表示人心大快。写信的感觉和激情被这样的便捷消磨掉许多。过去写信是如此郑重,虽不必事先沐浴,更衣,但这是一种仪式:写着对方的名字,一字一句,悄然生根。写信寄托了情感之后,还要跑到邮局寄,经过一只一只的手,把信送到想念的人手中。⑫落笔的痕迹里有生命的郑重,顽强又闪光,让我们没有匆忙地度过青春。(摘自《新民晚报》)1.文章以“当年的朋友圈”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3.有读者认为:既然是写“阅读和写信”,文章②~④段的内容与主题关系不大,可以删去。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说明理由。4.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⑧段“阅读能让人拥有超越泥泞的现实的能量”这句话的理解。5.随着手机、网络等快速发展,现在大多数中学生已经不会写信了。为此,有人认为中学生应该学习并使用书信;有人认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没有必要再使用书信。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说明理由。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渔家傲李利军①表妹结婚,我开车带着表弟,从上海赶回泗阳参加婚礼。②路过蒋坝已日近午时,厨师表弟职业病犯了,说,去年在电视里看到,蒋坝在搞什么百船宴,看看吧。③边走边看风景,一下子就到了湖边,车无法通行了。④湖边只有孤零零的两三户人家。一个老汉正在院外一小块水泥地上翻晒着泥鳅。这时已经快过了饭点,肚子咕咕起了反应。下车,问路。⑤“老人家,我们想找个地方吃中饭,哪里比较近?”⑥老汉红红的脸庞,宽松的大腰裤,对襟褂子纽扣不纽,露出黑红的胸膛,一看,就是个每天干活,并且喜欢喝两口的人。⑦他抬头望我们一眼:“很远呢,十几里地!走,到我家吃去!”⑧看来,老汉家在搞渔家乐啊,跟着老汉下了大堤,堤下就是他的家。洪泽湖的水拍岸弄潮,几只湖鸭呱呱叫着,碧绿的水草婀娜摇曳。⑨老伴在厨房烧饭,老汉说,“来人了,烧菜吃饭!”⑩老伴瘦瘦高高的个,一脸黝黑,手扶门框伸出头来问:“想吃什么?”(11)“烧个鱼吧,随便什么鱼。”我说。湖水煮湖鱼,原汁原味。况且,靠湖吃湖,也不会贵到哪里去吧?(12)没个规整的餐厅,也没像样的厨房,更没有服务员,这饭钱他们会怎么收?两个老人看起来淳朴,倒不像会宰人的样子。(13)不一会,四个菜端上来,老汉和我们一起坐了下来。(14)“大妈一起来吧?”我们邀请。(15)大妈摆手。也许,怕账不好算吧?我们也就没再强求。(16)“你喝酒吧?”老汉忽然想起什么,问我。(17)“不喝,要开车。”我摆手。(18)老汉说:“男人到湖边哪有不喝酒的?”冲表弟努努嘴,“你喝,让这个小青年开车!”(19)老汉到屋里拿出一瓶貌似比较高档的原装酒,啪地打开,倒在两个玻璃杯子里,示意我端一杯。我心一紧,这瓶酒也要算在我们头上了!只好硬着头皮端过杯子。(20)青椒炒小虾,红烧鲢鱼,炒小藕,水芹菜炒干子,都是我爱吃的菜。估计菜100块钱,酒就算200块吧,300块应该够了,放大点,总不会超过500吧?我刚准备示意表弟去结账,见门口有个人影闪了一下,老汉大声说,大砍刀,进来吧!(21)门外就进来一个粗壮的矮脚汉子,方头方脸,真像一把砍刀,我看着就发怵。大砍刀搓着手,嘿嘿地笑,四爷,要帮忙吗?我心里一惊,这下怕是碰着孙二娘的馒头店了,明早我和表弟就成包子馅了,表妹的婚礼看来是参加不了了!(22)没啥,就两个人,你四娘就能搞定!老汉自信地说。我心里暗暗叫苦,被宰几百块钱和失去生命相比,真的是小菜一碟啊!(23)我递个眼色给表弟,示意他瞅准机会打110报警,他个傻蛋却以为我要他去拍湖景,屁颠屁颠地拿着手机去拍照了。我心里凉了半截,恨由心生,都怪他要看什么百船宴,这下好,把小命都搭上了!(24)表弟照一会湖景,回头看我有些坐立不安的样子,就掏钱去结账。(25)“怎么能收钱呢?!”老汉啪地把筷子拍在桌上。(26)当然不要钱!要命!我从头凉到脚后跟。(27)这荒天野地的湖边,搞两条人命真是分分钟的事情,原先两个老人对付我们可能有些吃力,这下来个大砍刀做帮手,如果菜里下了蒙药,酒里做点手脚……我的头真的晕了,眼前出现幻觉。(28)“你这不是骂人吗?请还请不到呢!”老汉一脸不高兴。(29)“就是!”大砍刀一脸讨好,连声说,“这湖边,十天半月的难得来个人,晚上到俺家再喝几盅!”(30)门口,不知何时,聚了四五个女人和孩子,拘谨地朝这边望。这可不是幻觉,我悄悄伸手掐了一下大腿。(31)“湖里人家来客,添双筷子加个碗,收钱?湖里人做不出来!”老汉有些不屑,老伴也和着说:“就是的!”(32)大砍刀嘿嘿地笑,手不知道朝什么地方放,女人和孩子们不再拘谨,也呵呵地笑。(33)告别渔翁夫妇,表弟开着车,转脸看我一眼,疑惑地问:“表哥,空调打够低了,你脑门上怎么都是汗啊?”(34)“好好开你的车!”我擦着汗,问他,“下次再来的话,你还能找到这里吗?”(选自《2018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1.根据小说的情节概括填空。我们想找个地方吃饭,老汉____________→老汉让老伴做饭,菜端上来和我们一起坐下→吃饭时,老汉____________→表弟掏钱结账,老汉______2.第⑧段的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洪泽湖的水拍岸弄潮,几只湖鸭呱呱叫着,碧绿的水草婀娜摇曳。3.按照提示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⑴大砍刀搓着手,嘿嘿地笑,四爷,要帮忙吗?(“大砍刀”要帮“老汉”什么忙?这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⑵“你这不是骂人吗?请还请不到呢!”老汉一脸不高兴。(“老汉”因为什么不高兴?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4.简要分析下面画线句子的含义。“好好开你的车!”我擦着汗,问他,“下次再来的话,你还能找到这里吗?”5.小说以“渔家傲”为题有哪些妙处?三、语言表述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桌张明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对活动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小组推荐他在全班展示学习成果,胆小的他却反复推辞。你鼓励他说:“______________”张明终于点了点头。(要求: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含标点60字以内。)四、写作15.任选一题作文题目:我终于迈出了这一步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一少年放牛,傍晚赶牛回家时,牛走到村口,怎么都不肯继续往前走了。少年紧紧地拽着缰绳,牛却扭头不理,僵持间,少年的母亲走过来,将缰绳轻轻一抖,一放,牛便乖乖地跟着母子二人回家了。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选好角度,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D【解析】

D项有误。《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了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小说,注意是白话文,不是历史演义。2、D【解析】

D项“使两把大刀”有误。《水浒传》中的李逵,绰号“黑旋风”,使两把板斧。3、D【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决窍”应为“诀窍”;B选项“边脚料”应为“边角料”;C选项“运踌帷幄”应为“运筹帷幄”;D项正确。故答案为D。4、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牢固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使用方法,其次要善于仔细分析题中语段的语境,最后运用平时积累的标点符号的作用去解答题目。A.在一个句子里不能同时使用两个冒号,第二个冒号改为逗号;B.选择问句只在最后用问号,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C.正确;D.较长的并列成分用逗号,顿号改为逗号。故选C。5、D【解析】

D:靳尚则是极力保护屈原的正面人物表述有误。是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故选D。6、(1)因为家长缺乏与儿童营养有关的科学知识(答“家长不太了解孩子到了哪个年龄段应该多补什么营养”也可);电视广告或朋友圈转发的文章误导家长。(2)①李嫣然的孩子大量食用“儿童食品”;②李嫣然的孩子吃的“儿童食品”并不适合儿童食用;③李嫣然的孩子吃的“儿童食品”可能含有“不健康”的成分。(3)①国家要制定“儿童食品”的标准;②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生产“儿童食品”(或:严禁企业在“儿童食品”中添加“不健康”的成分)。【解析】

(1)“误区”是在没有充分理解的情况下就做出不正确的判断。仔细阅读材料一,抓住关键句子“不太了解孩子到了哪个年龄段应该多补什么营养”;“通过电视广告或朋友圈转发的文章知道的”作答即可。(2)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仔细阅读材料二,找出家长的做法,“孩子从小吃的东西有70%都是‘儿童食品’”“专门添加了一些孩子需要的营养元素,而且‘儿童食品’造型可爱,会增加孩子的食欲。”可知孩子吃了太多的“儿童食品”,而且其中的添加剂的种类较多,又因造型可爱,增加孩子的食欲吃的过多,导致孩子过于肥胖。(3)针对某种情况提出建议,所提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要有针对性。据此可作答。如,应该要明确到底什么才是“儿童食品”,有相应的标准。其次,对针对儿童设计的一些垃圾食品,应该直接取缔,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7、①蜡炬成灰泪始干②黑云压城城欲摧③随君直到夜郎西④秋风萧瑟⑤荡胸生层云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解析】

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摧、郎、萧瑟、嶂”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同音字的辨析。8、(1)衍太太(2)《琐记》【解析】

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此题考查的是与《朝花夕拾》有关的文学常识。这段文字出自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琐记》里的一段话,写的人物是衍太太。二、阅读9、1.C2.(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分。【解析】1.C项中“但也表明了诗人的志向”不正确,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用流畅的语言把描绘的画面表达出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意思是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可以抓住“秋风萧瑟”想象秋天的风如何刮,声音如何,景象如何?秋风吹过海面掀起了怎样的风浪?注意想象要具体合情合理。10、1.(1)有时(2)通“现”,表现、显现(3)对……感到奇怪、以……为怪(4)等到2.C3.(1)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可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良马不以它的力气出名,而以它的品质出名。4.吃得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人才优秀人才能够被识别和重用(意思对即可)【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一食或尽粟一石”译为: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句中的“或”意思是“有时”。“才美不外见”意思是: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见”是通假字,同“现”,意思是表现,显现。“故常奇之”:过去经常认为它们是奇特的。这里的“奇”是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奇特”。“比行百余里”意思是:等到跑了一百多里后。句中的“比”意思是等到。2.此题考查的是断句,面对此类试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结合意思断句。“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的意思是“每天吃几斗豆,喝一斛泉水,然而不是精良的饲料、干净的泉水宁愿饿死也不接受”。结合意思应断句为: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故选C。3.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句中“且”意思是“犹,尚且”,“等”意思是“一样”。“安”意思是“怎么”。(2)“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句中“称”在这里是意动用法“以……著称(出名)”。两个句子属于正常语序,据此翻译即可。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主旨的感悟。乙文中在最后通过议论写出了马“奇”的原因“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意思是:这马,吃的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这两篇文章中的好马都比喻人才,告诉人们既然是好的人才那就应得到赏识和重用。译文:(甲)(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乙)良马不以它的力气为出名,而以它的品质出名。我有两匹马,过去经常认为它们是奇特的。(每天窥视它)吃几斗豆,喝一斛泉水,然而不是精良的饲料、干净的泉水宁愿饿死也不接受,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等到跑了一百多里后,才开始挥动鬣毛长声鸣叫,奋振四蹄迅速奔跑,显出俊逸,从午时到酉时,还能跑两百里;解除鞍甲不喘息、不出汗,就好像没有事的样子。这马,吃的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是到达远路的良材啊。11、1.B2.D3.A【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感知。“《论语》、《庄子》”体现的是仁义思想和礼仪规范,“唐诗和《红楼梦》”体现的是爱国主义与家国情怀,“鲁迅著作”体现的是辩证思维与批判精神。故选B。2.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感知。“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的一切真实”体现了他的勇敢率真的个性;“把思想的探索进行到底,从不顾忌将会引出什么可怕的结论”“从不向读者(包括年轻人)隐瞒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迷惘、缺陷、不足与失误。他敢于面对自身的局限,更无情地批判自己”体现了他的反省和批判的精神;“将真实的自我袒露在青年面前,和他们一起探讨与寻路,青年人可以向他倾诉一切,讨论、争辩一切,他是青年人的朋友”表现了他的坦诚谦逊的品格。故选D。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①段写了用鲁迅作品为青年的精神发展打“底子”。②段写了希望青年借助鲁迅作品更好地认识现实问题。④段写了引领青年走进鲁迅所构建的汉语精神家园。故选A。12、1.①交代了写作的主要内容:当年我和朋友的交往;②暗示了朋友圈的内容与今天的朋友圈不同;③新颖别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2.示例: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阿姨在传呼时“声音大”和“扰民”的特点,突出了“我”不喜欢打电话的原因。3.示例:不能删去。②~④段写的是当年打电话很不方便,毫无隐私,引起误会的情形,这为下文“写信”做了铺垫。②~④属于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社会背景,如果删去,文章的内容就很难被读者理解。(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4.示例:“泥泞的现实”指人生中遇到的困难、挫折等,“超越”指的是战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阅读可以让人的心灵变得强大,从而战胜困难,超越自己。(言之有理即可)5.示例一:我认为中学生不会写信很正常,没有必要再使用书信。现在信息社会很发达,发微信、打电话就可以传递情感,取得联系,且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方便快捷,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书信被淘汰恰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示例二:我认为中学生应该学会写信。虽然通讯发达了,但是人们做事的仪式感没有了,写信凝聚的是更深的感情,一封封信都是一滴滴真情的传递,信也便于保存,可以将那些美好的回忆定格。(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标题的赏析。解答此题可先分析标题的含义,然后从其所蕴含的情感来分析绝妙之处。结合全文内容来看,本文标题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当年的朋友圈”即当年我和朋友交往的圈子;“当年”暗示了朋友圈的内容与今天的“微信”朋友圈不同。理解了含义,再分析作用,很明显,标题能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2.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的分析。人物描写及作用作答方法:学生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学生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放下电话听筒后,她跑到对方的楼下,大声疾呼,搅得四邻皆不安”中“放下、跑、疾呼”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阿姨“声音大”又“扰民”,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我”不喜欢打电话的原因。一定要答出描写对表达人物心理的意义。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文段作用理解能力。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②~④是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当年打电话很不方便,毫无隐私,会引起误会。为下文“写信”建立“朋友圈”做了铺垫。所以不能删去。4.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意以及蕴含的感情。结合文中“火光中的冥想、阅读、还有写信,是那段困顿生活中,给我的最大安慰”“信写得格外长,既写读书的感观,也记叙亲历的生活。写边远山林和都市文明的不同,也写我看到的和以往学生生活所不同的广阔社会面,写人的奇妙和复杂。亲友们称赞我的信,说明明是苦寒之地,在我的笔下的生活引人入胜,读起来仿佛是小说。”理解分析,“泥泞的现实”指“我”人生中遇到的困难、挫折等,“超越”指的是战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阅读带给我无穷的力量,让我战胜一切困难。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这样的标志性语言,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叙写理由,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说有力。无论赞同“使用书信”,还是不赞同都可以。如果赞同使用,可从书信文字传达的情感意义方面谈论;如果不赞同,可从现代化信息交流方面谈论。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13、1.邀请我们到他家吃饭劝我喝酒很生气,坚持不肯收钱2.写出了老汉居住的地方景色秀丽;表现了“我”因找到了吃饭的地方而高兴的心情;这种“荒天野地”的景象为下文“我”产生一连串的疑心做铺垫;这里的美丽景色也衬托了渔家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美好品质。3.⑴“大砍刀”要帮老汉家干活,一起招待客人。表现了“大砍刀”乐于助人、热情善良、好客、淳朴等性格特点。⑵“老汉”把我们当客人招待,根本就没想过要收钱,“表弟”掏钱结账,伤害了“老汉”待客的热情,“老汉”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因而不高兴。“老汉”是一个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自尊心强、性情爽直的人。4.①“我”还想来这里做客,希望表弟能找到这个地方;②“我”对渔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非常向往;③赞扬了渔家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品质。5.①小说主要写了渔家热情招待陌生路人,并引以为傲的故事,题目“渔家傲”表现了这一内容;②小说歌颂了渔家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等美好品质,表现了作者为这种美好品质感到骄傲、心向往之的感情,题目“渔家傲”表现了这一主题;③题目“渔家傲”借用古词牌名,有诗意和美感,吸引读者。【解析】1.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如第7段写老汉邀请我们到他家吃饭;第16—19段写老汉劝我喝酒;第31段写老汉很生气,坚持不肯收钱。2.考查环境描的作用。“洪泽湖的水拍岸弄潮,几只湖鸭呱呱叫着,碧绿的水草婀娜摇曳”一句描绘出一派景色秀丽、生机勃勃的景象。内容上,烘托了“我”因找到了吃饭的地方而高兴的心情;也衬托了渔家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美好品质。结构上,为下文“我”产生一连串的疑心做铺垫,由此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3.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1)“大砍刀搓着手”动作描写,“嘿嘿地笑”神态描写,“四爷,要帮忙吗?”语言描写。从这些描写的字里行间里,皆可分析出“大砍刀”是个热心肠,由此表现出“大砍刀”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等性格特点。(2)“你这不是骂人吗?请还请不到呢”语言描写,“一脸不高兴”神态描写。这两句描写说明“老汉”压根就没想收钱,“老汉”认为“表弟”掏钱结账是在侮辱自己。从中可以分析出“老汉”具有乐于助人且自尊心很强的性格。4.考查文句的深刻含意。特别要注意能分析出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也就是言外之意。“下次再来的话,你还能找到这里吗?”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会再来这里,希望表弟能找到这个地方。由此表达了“我”对这个地方的喜欢,突出了这个地方景美,人更美的主题。一定要答出语句对表现人物形象和突出主题的意义。5.探究小说以“渔家傲”为题的妙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注意结合对人物形象的赞美等。首先题目“渔家傲”是个古词牌名,有诗意和美感,最能够表现这里的人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等美好品质。同时“渔家傲”的“傲”正好与小说叙写的引以为傲的故事的“傲”谐音,表现了作者为乐于助人这种美好品质感到骄傲并为之赞美的感情,所以又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三、语言表述14、示例:张明,不要害怕,你搜集这么多资料,可以先在小组里试试,然后再到班上展示,我们给你加油。大胆一点,好吗?【解析】

试题分析:语言表达题,首先要有称谓;其次写清劝说的原因或理由;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迫。做到文明礼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本题需围绕“鼓励张明大胆”组织语言。答案不唯一,符合语境即可。四、写作15、例文一我终于迈出了这一步在人生的道路上,我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脚印。回忆往昔,有一个脚步十分坚定,我的人生因它而改变。当我五岁的时候,爸爸受到他的老朋友的邀请,带着我去杭州游玩。我们坐大巴来到艮山门,老爸说我们的目的地在西湖,我们要走着去。我犹如遭了晴天霹雳,心想:走着去?这路有多长啊!等我们走到,岂不得累死啊?我使尽种种招数,极力想要避免这场悲剧,与此同时,老爸坚定地迈开了脚步。我束手无策,只得跟着他走去。没过多久,我便累倒在路边的行道树下。爸爸蹲下来教育我:“人生就是一场耐力的较量,可以比作是马拉松,只有坚持才能获得胜利。累倒了并不要紧,坚持一小步,迟早能迈出一大步。”他捏了捏我通红的脸蛋。我听了这番话,点了点头。我站起来,看着前方的道路。太阳洒下金黄的光辉,铺满了整一条路。小树在微风中摇曳,树叶摩挲发出声音,似乎在为我鼓掌。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提起瘦弱的右腿,向前张开,迈过树荫,坚定地踏了下去。左腿也跟上来,又是一步……下午,我们成功抵达了目的地。在人生的道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