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策略探析1_第1页
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策略探析1_第2页
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策略探析1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起安排文言文学习,在八册教材中共安排了11课,这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教师应结合学情精准定位,寻找合适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文言文起步阶段学得扎实有效。小学阶段安排文言文学习的有两个学段,即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虽然是邻近的两个学段,但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能力上,尤其是综合能力上的差异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第二学段是文言文学习的开始,教师要从读开始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第三学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初步知道了文言文学习的路径,可以结合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自主学习一些文言文课文。正是有了这样进阶意味的区别,教师就要根据不同学段来确定教学目标。如理解句子的意思属于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目标之一,在两个学段中都有类似的要求,那就是“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但在具体“怎么说”上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定位。在第二学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点是激发兴趣,避免学生一开始就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从第二学段课文安排说句子意思的要求看,通常是结合注释、看插图、联系上下文等学生熟悉的方法进行的,而且只要求能够说出句子的大致意思即可。在四年级上册第13课《精卫填海》的课后练习中,相关训练要求是“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这里的“注释”就是支架,而“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是学生熟悉的方法,并不要求像翻译那样在说出文言文句子意思的时候要做到字字落实,只要说出大致意思即可,即使有些偏差也没有关系,毕竟是自己在讲故事。在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中,“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的要求就具有向第三学段过渡的意味了。到了第三学段,理解句子意思的要求除了运用第二学段学习的方法外,还有提高性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必须熟练地借助语境、资料等自主理解句子的意思。一些未加注释的常见字需要借助语境来理解。在六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二则》中就有“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的意思”,加点的字有实词“善”“决”,还有虚词“之”。借助资料理解,主要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袋”或搜索资料,理解相关句子的意思。统编教材安排学习的11篇文言文,涉及的主题很多,有勤奋、好学、专心等学习品质方面的,也有自食其力、言行一致等为人品质方面的,还有机智沉着、善于思考、聪慧敏锐等处世智慧方面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主题,发挥文言文课文的价值,使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发。在有关学习品质的文言文中,课文描写的是古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涉及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意志等方面的内容。如《学弈》一课,故事讲的是两个人跟同一个名师学习下棋,那个“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的学生表现,属于什么学习状态呢?笔者引导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说是开小差,有的学生说是想入非非,有的学生说是心不在焉等。接着,笔者让学生将自己或周围人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其进行比较:有没有类似的情形,应该怎样认识与对待。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古人的经验、教训中获得启发,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正确态度与方法。有关为人品质的文言文,多数是从反面角色的表现来揭示做人与做事的道理的。如《守株待兔》,那个种地的宋人,在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后,就丢下农具守在树桩边等着再有兔子来撞死,最后,兔子没等到,自己地里的庄稼全荒掉了。让学生讲述这样一个具有夸张意味的故事时,教师要不时点拨讲述的要求:一是让学生能够讲出自己对相关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二是让学生对人物言行进行想象,把故事讲得更生动,在欢乐的氛围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在有关处世智慧的文言文中,学生读懂文中体现人物智慧的句子的意思,就能够发现故事人物的智慧所在。如教学《杨氏之子》,杨氏之子面临孔君平的即兴考验,“应声答曰”体现的是反应的敏捷,似乎连想都没有想就说出来了,更妙的是所答的内容“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巧妙又委婉,把孔君平话语中藏着的谐音双关给对上了。学生读懂人物的这一对话,就理解了人物的处世智慧。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多数节选自古典文集,大多数文章都能够看出体裁,有神话、寓言,还有小说、人物传记等。不同体裁的文言文在表达上必然有区别,教师要根据不同文体选择不同教学路径开展教学活动。如《精卫填海》属于神话故事,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理解精卫鸟的行为——“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个行为,看上去没有什么神奇可言,实际上故事的神奇之处就在女娃溺于东海后变成了精卫鸟,但是,她是怎么变成精卫鸟的,课文中没有说,学生要展开想象才能回答这个问题,从而理解精卫鸟的填海行为。又如《两小儿辩日》,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因而可以把它看作议论性文章。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文本中两小儿提出的观点和用来证明的事例,让学生在課文所举的事例之外,搜集更充分的事例来证明自己认可的观点,并与同学开展辩论活动。这样的教学路径,能够使学生在《两小儿辩日》学到最有价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