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4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4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4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4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4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在一个单元教学内容中,教学的难点______。A.就是教学的重点B.不一定是教学的重点(江南博哥)C.不是教学的重点D.是固定不变的某些知识点正确答案:B[考点]教学设计

[解析]教学难点不一定是教学的重点。

2.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标准倡导评价方式多样化,其倡导的主要评价方式不包括______。A.纸笔测验B.活动表现评价C.学习档案评价D.课程评价正确答案:D[考点]教学评价

[解析]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标准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这些评价方式主要包括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等。故本题选D。

3.

衡量化学学习任务是否完成和完成质量如何的决定性因素是______。A.教师的化学教学活动B.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C.学校的化学教学资源D.学生的实际能力正确答案:B[考点]教学评价

[解析]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是衡量化学学习任务是否完成和完成质量如何的决定性因素。

4.

下列现象或事实可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______。A.浓硫酸和浓盐酸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浓度降低B.氯水和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C.漂白粉和水玻璃长期暴露会变质D.乙炔和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正确答案:D[考点]化学基本概念

[解析]A项中浓硫酸的浓度下降是由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而浓盐酸的浓度下降是由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B项中氯水使红墨水褪色,是由于氯水中含有HClO,HClO具有氧化性,破坏有色物质的结构,而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是由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将红墨水吸附在活性炭的表面;C项中漂白粉和水玻璃均与空气中的CO2和H2O反应,但漂白粉反应生成CaCO3和HClO,HClO分解生成HCl和O2,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而水玻璃与CO2、H2O反应,只发生了复分解反应;D项中乙烯、乙炔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是由于乙烯和乙炔与Br2发生了加成反应,它们的原理相同。

5.

下列关于离子共存或离子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H+、Cl-、

B.pH=2的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Na+、

C.Fe2+与H2O2在酸性溶液中的反应:2Fe2++H2O2+2H+=2Fe3++2H20

D.稀硫酸和Ba(OH)2溶液反应:正确答案:C[考点]离子共存和离子方程式的判断。

[解析]A项,呈紫色;B项,硅酸根离子和氢离子反应生成硅酸沉淀;C项正确;D项,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应为。

6.

《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指南》是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有关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辅导用书。其内容不包括______。A.实验室规则、实验操作要求、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和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B.简要说明常见仪器、试剂、重要装置的用途、性能、操作与使用要求、简单维修方法等C.对具体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D.对撰写实验报告和科学探究活动报告的指导正确答案:B[考点]初中化学教程与教学基础

[解析]B项是化学实验室的管理要求。

7.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______A.以系统观点做指导B.科学性原则C.以科学、可靠、先进、合适和完整的教学理念为基础,遵循教学规律D.要从实际出发正确答案:B[考点]教学设计

[解析]要做好现代教学设计,需要满足下列基本要求:以系统观点做指导;以科学、可靠、先进、合适和完整的教学理念为基础,遵循教学规律;要从实际出发。

8.

下列关于Na2O和Na2O2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A.都为白色固体B.都能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钠C.向Na2O和Na2O2固体中分别加水再滴加2滴酚酞溶液,最终溶液都为红色D.都为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都能生成NaOH正确答案:B[考点]元素化合物

[解析]A项,Na2O是白色固体,而Na2O2是淡黄色粉末,故A项错误;B项,Na2O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钠,Na2O2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故B项正确;C项,Na2O2固体是强氧化剂,具有漂白性,故最终不是都为红色溶液;D项,Na2O为碱性氧化物,而Na2O2为过碱性氧化物,不是碱性氧化物,故D项错误。故本题选B。

9.

下列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中技能性学习目标行为动词的是______。A.解释B.初步学会C.初步形成D.体会正确答案:B[考点]化学教学设计。

[解析]A项属于认知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C、D两项属于体验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故本题选B。

10.

下图为完成不同的化学实验所选用的装置或进行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______。

A.装置①可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B.装置②可用于实验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溶液C.装置③可用于验证醋酸、碳酸、苯酚的酸性强弱D.装置④可用于实验室制备少量氨气正确答案:C[考点]化学实验

[解析]A项,装置①是分馏装置,用于分离沸点不同且可相溶的液体;B项,不能用容量瓶直接稀释浓硫酸;D项,NH4Cl分解得到NH3和HCl,离开受热点,冷却后又生成NH4Cl,不能得到NH3。

11.

已知:①1molH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436kJ的能量;

②1molCl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243kJ的能量;

③由H原子和Cl原子形成1molHCl分子时释放431kJ的能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A.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是H2(g)+Cl2(g)=2HCl(g)B.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ΔH=+183kJ·mol-1C.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ΔH=-183kJ·mol-1D.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1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ΔH=+183kJ·mol-1正确答案:C[考点]化学反应原理

[解析]书写热化学方程式需标出能量的变化ΔH。反应H2+Cl2=2HCl中,断裂1molH2分子和1molCl2分子中的化学键均吸收能量,形成2molHCl分子中的化学键释放能量,故ΔH=(436+243-2×431)kJ/mol=-183kJ/mol。

12.

高温下焙烧CuFeS2的反应之一为。下列关于该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A.CuFeS2中硫的化合价为-1价B.CuFeS2发生还原反应C.1molCuFeS2完全反应转移13mol电子D.CuSO4和SO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正确答案:D[考点]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CuFeS2中Cu为+2价,Fe为+2价,S为-2价,A项错误;CuFeS2中S、Fe化合价都升高,发生氧化反应,B项错误;1molCuFeS2完全反应转移14mol电子,C项错误;反应中,S元素化合价升高,O元素化合价降低,则CuSO4和SO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D项正确。

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胶体粒子不可以透过滤纸,因此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胶体和溶液B.布朗运动不是胶体特有的性质C.直径为1nm~100nm的微粒称为胶体D.有的胶体带正电荷或者负电荷,在电压作用下可电泳正确答案:B[考点]化学基本概念

[解析]胶体是一种分散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两部分组成,其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为1nm~100nm,胶体粒子和溶液中的粒子都能透过滤纸,A项错误;悬浮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叫作布朗运动,布朗运动不是胶体特有的性质,B项正确;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为1nm~100nm,C项错误;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带电,在电压作用下可定向移动,叫作电泳,而整个胶体是电中性的,D项错误。故本题选B。

14.

新课程改革提倡师生新关系。新课程改革中具有现代师生关系的模式是______。A.合作模式B.平等模式C.管理模式D.授受模式正确答案:A[考点]初中化学教程与教学基础

[解析]新课程改革提倡师生新关系,并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模式体现出师生人格平等至上的合作模式。

15.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习情境素材”方面新增加了要求学生了解“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我国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有关规定”“富营养化污染与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等内容。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修订的下述哪项变化?______A.与时俱进,重点关注健康、环境等社会热点问题,着力体现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价值B.坚持能力为重,着重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C.着重突出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D.总体控制内容总量和难度,加强了学科和学段衔接正确答案:A[考点]初中化学教程与教学基础

[解析]“富营养化污染与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等内容是从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入手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考查。

16.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A.1mol氯气参加氧化还原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一定为2NAB.25℃时,1LpH=12的Na2CO3溶液中含有Na+的数目为0.02NAC.12g石墨和C60的混合物中质子总数一定为6NAD.常温常压下,22.4L乙烯中C—H键数为4NA正确答案:C[考点]化学基本概念

[解析]A项,1mol氯气参加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氯气全部得电子,转移的电子数一定为2NA,但氯气和水反应时既得电子也失电子,错误;B项,pH=12的Na2CO3溶液中氢氧根是由碳酸根部分水解得到,含有Na+的数目无法判断,错误;C项,12g石墨和C60的混合物中构成微粒都是碳原子,12g石墨和C60的混合物的物质的量是1mol,其中质子总数一定为6NA,正确;D项,常温常压下,22.4L乙烯不是1mol,无法判断,错误。故本题选C。

17.

某有机物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02,含氢的质量分数为9.8%,分子中氢原子的个数为氧的5倍,则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______。A.C4H10O2B.C5H10O2C.C6H10O2D.C5H12O6正确答案:B[考点]有机化学

[解析]有机物的分子中,故,碳原子数为,故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5H10O2,故本题选B。

18.

X、Y、Z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短周期元素,3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和与Ca2+的核外电子数相等,X、Z分别得到1个电子后均形成稀有气体原子的稳定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原子半径:Z>Y>XB.Z与X形成化合物的沸点高于Z的同族元素与X形成化合物的沸点C.CaY2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CaY2只做氧化剂D.CaX2、CaY2和CaZ23种化合物中,阳离子与阴离子个数比均为1:2正确答案:B[考点]元素化合物

[解析]由X、Y、Z是原子序数递增的短周期元素,3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和与Ca2+的核外电子数相等,可知3种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之和为18,Z得到1个电子变成8电子结构,则Z为F元素,X、Y中至少有一种位于第2周期,X得到一个电子后形成稀有气体原子的稳定电子层结构,故X为H元素,Y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8-1-9=8,故Y为O元素。A项,X、Y、Z分别是H、O、F,同周期元素自左向右原子半径减小,而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故原子半径O>F>H,A项错误;B项,HF分子之间含有氢键,沸点高于其同族氢化物的沸点,B项正确;C项,过氧化钙与水反应,过氧化钙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C项错误;D项,CaO2其阴离子为,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D项错误。故本题选B。

19.

下列教学目标属于“过程与方法”范畴的是______。A.知道pH大小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B.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C.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说明化学反应的本质D.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正确答案:B[考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教学目标。

[解析]“知道pH大小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说明化学反应的本质”“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都属于“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的范畴。故本题选B。

20.

铝在人体中积累可使人慢性中毒,世界卫生组织将铝确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而加以控制。铝在下列使用场合中,不必要加以控制的是______。A.制造炊具B.制儿童玩具油漆C.制牙膏皮D.炼铝厂制造铝锭正确答案:D[考点]元素化合物

[解析]铝是食品污染源之一,其主要是从口进入身体,只要可能与人口腔有关的东西就不能使用铝,因此A、C两项都需控制;而儿童玩具经常会被儿童放入口中,也需控制。故本题选D。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媒体也称为媒介,是载有信息的物体或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具体指报纸、书刊、广播、电视、计算机等。教学媒体是载有教学信息的物体,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问题:1.

什么是多媒体教学?它在教学过程中有哪些优点?正确答案:多媒体教学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结合传统手段,以多媒体的信息形态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形象、方便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可以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利用多媒体上好一节课?正确答案: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应做到紧扣教材重点,有的放矢;个体突出鲜明,富有创意;适度的艺术性,激发情趣;信息量适度,以学生为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新课程提倡“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将化学知识、技能的教学置于真实的社会背景之中,还原知识产生和存在的原始面貌。背景素材是化学课堂教学环节的纽带,背景素材也是化学课堂问题的来源和解决土壤。

问题:3.

真实背景素材与化学课堂相结合的形式主要有哪些?正确答案:真实背景素材与化学课堂的结合形式有三种:①部分化学课堂以知识结构为主体,在学生学习知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知识处于真实的背景之中;②教师先将生动的生活和自然情境引入教学,然后再进行教材主体化学内容的教学,而教学的过程与课堂开始时的背景再无任何联系;③设计能贯穿一节课始终的生活、社会任务或问题情境,将教材主体内容的学习镶嵌到任务完成之中,形成背景问题解决的逻辑主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知识,实现背景与化学知识的有机融合。

4.

在课堂中,教师应如何呈现和使用收集到的真实背景素材,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正确答案:天然的背景材料并不一定完全适合要进行的教学,因而教师需要根据化学课堂的逻辑主线,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背景素材进行选取、加工和改造,然后再与化学课堂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与学生的课堂活动相结合,以适合本节课内容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要注意挖掘背景素材,从背景素材中寻找承载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事件、事物、描述或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师要将素材提炼为问题,在问题的驱使下安排学生活动,形成以素材为纽带的课堂活动,使化学课堂的逻辑主线清晰、连贯,使素材真正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环节的纽带。

三、诊断题(本大题15分)某化学教师在一次测验中设计了下列测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

【试题】已知金属M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CusO4=MSO4+Cu。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M的金属活动性比Cu强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金属M可能是铝

D.该反应前后M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统计学生答案如下表:

选项ABCD比例16%22%45%17%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正确答案:C。

2.

请写出本题正确的解题思路。

正确答案:本题正确的解题思路:金属M可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置换出Cu,所以M的金属活动性比Cu强,A项正确;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是置换反应,试题中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项正确;反应前M为单质,化合价为0价,生成物MSO4中M的化合价为+2价,化合价发生改变,D项正确;若M为铝,则生成物的化学式应为M2(SO4)3,C项错误。

3.

试对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正确答案:学生答题错误的可能原因:对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不清楚;没有理解置换反应的原理,对铝的化合价不清楚。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20分)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以下是某教师在讲授《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时导入新课的教学情境。

老师:“大家都知道科学是把双刃剑,让人欢喜让人忧,火是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的,老师想请大家来说一说火的优缺点。”

学生答:“冬天在北方火能用于取暖,在日常生活中火能用于做饭,在停电的晚上火能用于照明,有时为了烘托气氛火还可用于烛光晚餐,在戏曲舞台上火可用于艺术表演,在国防建设中火可用于火箭的发射。”

老师问:“缺点呢?”

学生答:“引发火灾。”

老师总结:“火致命的缺点就是引发火灾,最近我们特别关注的马来西亚一医院发生的火灾,造成至少6人死亡。正是因为火的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文明,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所以我们要学习燃烧的条件,利用它为人类造福;一旦发生火灾,当它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时,我们就要利用灭火的原理来控制它。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

问题:1.

灭火的原理是什么?正确答案:灭火的原理是破坏燃烧的条件,具体为:①清除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正确答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展示性原则。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应充分运用形象化的材料和实验,揭示化学知识的发生、发现及发展过程。

②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创建的问题情境应具有促进学生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平衡发展的功能。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应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③结构性原则。结构性原则指问题情境的构建及其发展揭示的知识应有内在的逻辑结构。结构化知识是最易于转化为认知结构的,而结构化的情境则为这种转化提供了心理空间,能促进这种转化。

④延伸性原则。延伸性原则是指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既构建着当前教学应当解决的问题,又蕴含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让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情境营造了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心理境界,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去继续学习。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循着教师讲课的线索去继续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及课外实验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具有延伸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3.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通常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哪些?正确答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通常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①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够再现、强化、突出物质的各种变化,能够展现物质的性质。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者经历真实的探索过程,利于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可以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②设置化学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创没教学情境,“设置化学问题”就是一种方法。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实际的情境之中,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③利用化学史和科技成果创设情境。在学习化学知识时,教师可以展示相应知识发展的有关图片等,让学生感受化学家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④从化学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

⑤利用学生的认知矛盾创设情境。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所了解的客观事实,往往在认识上和所要学习的知识之间存在着对立和矛盾。这种对立和矛盾,会引起学生心理的困惑,从而激起学生解决闲惑的动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和想要解决矛盾的心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30分)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溶液的内容标准: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溶液的形成”的部分内容如下:

一、溶液

【实验9-1】

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图1蔗糖溶解

现象

形成什么

【讨论】

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实验9-2】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3mL水,分别加入1~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2~3mL汽油,再分别加入1~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振荡,观察现象。经教师同意,也可以用其他溶剂或溶质来进行实验。

图2碘或高锰酸钾分别放入水或汽油中

溶剂溶质现象水碘

水高锰酸钾

汽油碘

汽油高锰酸钾

【实验9-3】在盛有2mL水的试管中滴入2~3滴红墨水(用红墨水是为了显色,利于观察),振荡。然后再用滴管缓缓加入约2mL乙醇,不要振荡,观察溶液是否分层。然后振荡,有什么现象发生?

图3水和乙醇能够互溶吗

溶剂溶质振荡前现象振荡后现象静置后现象结论水乙醇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要求:1.

谈谈你对该处“溶液”的教学价值的认识。正确答案:教学价值

①学生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建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为今后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学习做好铺垫。

②学生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尝试从微观角度去理解、分析溶解这一宏观现象。

③学生通过这些小实验,了解到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考点]化学教学设计能力——溶液的形成。

2.

根据上述三个材料,完成“溶液”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正确答案:【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的现象,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

②过程与方法: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展示各小组课前准备的水,小组交换品尝。(提示学生感受在品尝的过程中味道有无差异)它们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各部分的味道是不一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你的猜想与假设自然就有了答案各组分别派一位代表品尝.并描述味道和品尝过程中的感受。其他同学根据他们的描述猜猜他们喝的是什么饮品的配制者揭晓答案,并根据配方及包装上的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