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启用前★注意保密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两汉时期,文人献赋盛行。西汉武帝时,如有天子出巡、游猎、求仙等行为,司马相如、扬雄等文人往往献赋加以讽颂。东汉建都洛阳后,一些关中遗老仍然盼望朝廷能够回迁长安,对此,班固上《两都赋》加以驳斥。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行政制度重大调整 B.文人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C.积极进取的时代风貌 D.兼收并蓄的思想文化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两汉时期。根据材料“有天子出巡、游猎、求仙等行为,司马相如、扬雄等文人往往献赋加以讽颂”“班固上《两都赋》加以驳斥”及所学可知,汉赋描绘了不同时期的历史特征,体现了文学作品为时代服务的要求,这说明文人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汉代行政制度作出重大调整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具有积极进取的时代风貌,但与东汉时期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不是兼收并蓄的思想文化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2.唐开元年间,朝廷所需丝织品多取自河南、河北,当时河南的丝织业水平首屈一指,其次为河北,淮南、江南的丝织品难以与之匹敌。到了唐后期,朝廷所需丝织品转而取自淮、浙等地。这种转变源于()A.长途贩运得到发展 B.中央政府实力萎缩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唐朝前期,丝织品主要来源于黄河流域,但是唐后期,由于安史之乱的冲击,北方经济受到重创,中央实力下降,北方多为强藩,因此丝织品来源转为长江流域,B项正确;朝廷所需的丝织品主要是来自于赋税,而非市场,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当时南方的经济超过了北方,排除C项;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是在汉代,排除D项。故选B项。3.乡愁的产生是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注旧国旧都,以废墟化的城市作为情感原乡;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通过对乡村的回望寄托情感世界。带来这一变化的因素()A.推动了中枢机构的创新 B.促使租佃关系的普遍化C.加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注旧国旧都,……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通过对乡村的回望寄托情感世界。”及所学可知,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这与科举制度的施行密切有关。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形成及发展,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为社会下层民众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使许多出身于乡村的寒门子弟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隋唐时期中枢机构创新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租佃关系即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地主和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对乡愁的影响,与商品经济发展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4.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有一幅碑刻华夷图,这幅图以唐代《海内华夷图》为底本,绘于北宋徽宗时期,南宋镌刻于碑石。图中注明楼兰、鄯善、于阗、莎车、疏勒等南疆诸国与安西四镇,以及西汉至宋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情形。该图()A.体现宋朝强化边疆治理的意图 B.展现宋代沟通东西交往的成果C.可用于研究宋代地方行政区划 D.寄托恢复汉唐故土的政治理想〖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这幅图以唐代《海内华夷图》……的情形”可知,北宋和南宋时期绘制华夷图,包含了汉唐大一统时期经略西域的情形,结合宋朝偏安一隅的历史背景,这幅图在这一时期的绘制和镌刻寄托了当时想要恢复汉唐故土的美好政治理想,D项正确;宋朝偏安一隅,西域地区并没有纳入到王朝疆域版图中,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宋朝东西交往的成果主要强调的是中外的交往史实,与材料表达的主旨不符合,排除B项;该图与宋朝的疆域范围不符合,西域地区并不在宋朝的疆域范围内,排除C项。故选D项。5.南宋时期农村经济中的非农产业得到增长,随着种茶、制糖、养蚕、缫丝以及多种土特产等新型生产项目的引进和扩展,农民经济收益表中的非农收入明显增长,此时的农业经济已是包括种植业、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在内的有机体系,而与原先男耕女织的单一结构相区别。这说明南宋()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商品性农业的成长C.小农经济逐渐瓦解 D.传统经济结构崩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南宋时期农村经济中的非农产业得到增长,随着种茶、制糖、养蚕、缫丝以及多种土特产等新型生产项目的引进和扩展,农民经济收益表中的非农收入明显增长”可知,南宋时期商品经济在农村得到发展,说明商品性农业的成长,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排除A项;小农经济逐渐瓦解于鸦片战争之后,排除C项;南宋时传统经济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6.明万历年间,国人记载“红毛夷”来华,“善贾,喜中国缯絮财物。往往装银钱大舶中,多者数百万,浮海外之旁属国,市汉缯絮财物以归”;因其又与日本通商,明政府担忧其与倭寇勾结为患,对其十分排斥。“红毛夷”应是当时的()A.西班牙人 B.葡萄牙人 C.荷兰人 D.英国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万历年间”应为16、17世纪,该国人“善贾”,航海商贸活动兴盛,与当时闭关锁国的日本保持通商关系,综合分析,可知“红毛夷”应为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C项正确;西班牙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在美洲,排除A项;葡萄牙人主要占领了中国的澳门,排除B项;英国人在1840年武力打开中国国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7.清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遍设义学,由清廷和地方官府共同举办,民间资助,向土著民族及所属子弟提供免费的启蒙教育;教学内容上“将《圣谕广训》逐条讲解,俾令熟读,然后课以经书”。清政府此举旨在()A.促进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 B.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C.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 D.维护边疆地区的社会秩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清朝对于边疆地区遍设义学,向土著民族及所属子弟提供免费的启蒙教育,教授内容是《圣谕广训》,然后课以经书,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宣传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维护边疆地区的社会秩序,D项正确;促进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是该举措的影响,而非目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内容不是因俗而治,而是政治文化交流,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对于经济上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8.《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条款,满汉官僚基本都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面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深感不安。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A.对宗藩体系崩溃的无奈 B.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C.对国门开放的深切担忧 D.被迫适应近代外交体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面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深感不安”可知,清政府对《南京条约》中有关平等文书往来的内容深感不安,说明清政府被迫适应近代外交体制,D项正确;宗藩体制涉及国内皇帝与宗亲、功臣等实力集团的关系以及国际上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特殊的传统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B项;材料与担忧国门开放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9.1936年中共中央计划出版“长征纪实”。由于人手有限,毛泽东专门致信要求亲历者就“自己所经历……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务必保证出版。1937年初,《长征记》编订完成,但直到1942年,中共中央仅作为内部资料少量印发,并未公开出版。主要原因在于()A.迫于战时环境出版业遭遇重创 B.中共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国民政府实行严格的新闻管制 D.国共两党消除争端团结抗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1937年初,《长征记》编定完成,但直到1942年,中共中央仅作为内部资料少量印发,并未公开出版”及所学知识可知,虽然《长征记》在1937年就已经编定完成,但面对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长征记》中关于国共矛盾的记录不适合此时期团结抗战的需要,所以一直没有公开出版,反映了中共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项正确;“战时环境出版业遭遇重创”会影响《长征记》的出版,但是不会使其不能公开出版,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中共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化措施”,而“国民政府实行严格的新闻管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国共两党消除争端”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B项。10.下图为20世纪30年代“老德记”汽水的广告漫画。下列选项中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实业救国热潮逐渐兴起 B.汽水企业维护民族品牌C.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 D.商业营销迎合爱国主义〖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老德记”汽水属于民族品牌,画面中的青年正在松树下喝汽水,品饮的姿势好像是在吹响号角,体现了汽水企业维护民族品牌,B项正确;19世纪末实业救国热潮逐渐兴起,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汽水企业维护民族品牌,未体现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汽水企业维护民族品牌,“商业营销迎合爱国主义”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1.《汉谟拉比法典》对苏美尔法律制度做了重大的调整。该法典中,反对国家的罪名明显增加,国家的官吏较多地担任起逮捕和惩办犯罪的责任……惩罚大大加重。特别是对带有谋反迹象的罪行要从严惩治,而象“游手好闲”等轻微过错竟要处以死刑。这表明,该法典()A.旨在强化君主专制的统治 B.有效维护了社会的秩序C.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观念 D.彰显了法律的至高无上〖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巴比伦)。据材料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中,反对国家的罪名明显增加,国家的官吏较多地担任起逮捕和惩办犯罪的责任,说明法典加强了在维护统治中的规定,有利于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A项正确;材料“惩罚大大加重。特别是对带有谋反迹象的罪行要从严惩治,而象‘游手好闲’等轻微过错竟要处以死刑”可知容易引起人们的不满,不利于维护社会秩序,排除B项;材料没有描述君权神授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对谋反罪行的从严惩治,而非彰显法律的至高无上,排除D项。故选A项。12.《唐律·贼盗》规定:“诸夜无故入人家者,笞四十。主人登时杀者,勿论。”这一规定反映出唐代()A.保留了严刑酷法的传统 B.重视保护私人领域C.尚武之风影响治理手段 D.社会秩序动荡不安〖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律·贼盗》中无故夜入人家应受惩罚的规定,说明唐代重视保护私人领域,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严刑酷法,排除A项;尚武之风在材料中也没有反映,排除C项;法律的规定和颁布不代表社会秩序动荡,排除D项。故选B项。13.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北极圈内邻近挪威的斯瓦巴德群岛,之后该岛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不断引起国际争议。1920年在国际联盟积极倡导下,18个国家签订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规定挪威享有该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享有自由进出、居住以及开采矿产等权益。这反映了()A.国际联盟权威性加强 B.北极资源开发实现和平共享C.国际协调机制的发展 D.民族自决原则得到国际认同〖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96年,1920年(挪威)。根据材料“之后该岛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不断引起国际争议”“1920年在国际联盟积极倡导下,18个国家签订了《斯瓦尔巴德条约》”并结合所学可知,关于斯瓦巴德群岛由开始的引发国际争议到后来国际联盟积极倡导协调,达成条约,说明国际协调机制的发展,C项正确;国际联盟权威性加强在材料中没有对比,不能得出,排除A项;材料仅仅指的是斯瓦巴德群岛,并不代表整个北极资源,排除B项;材料和民族自决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4.中世纪的欧洲,如果对国王或对自己的上级领主不服从,那将看作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是不忠。1628年,英国《权利请愿书》指出,对国王的不忠,并不是对公共事业的不忠。1649年,国王查理一世被判处死刑,罪名是“暴君、叛徒、杀人犯和我国善良人民的公敌”。这些变化反映出英国()A.共和国体制的建立 B.忠诚观念日益沦丧 C.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D.民族国家意识强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28年至1649年(英国)。根据材料“对国王的不忠,并不是对公共事业的不忠”、“国王查理一世被判处死刑”可知,英国人从认为对国王不忠就是对国家不忠,到认为对国王不忠就是对公共事业的不忠,再到国王查理一世以“暴君、叛徒、杀人犯和我国善良人民的公敌”的罪名被判处死刑,这说明英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在不断强化,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英国建立共和国体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英国人民族国家意识的强化,没有体现忠诚观念日益沧丧,排除B项;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于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排除C项。故选D项。15.经济学家们在分析20世纪70年代“滞胀”原因时提供了两种解说,一个是油价暴涨,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及利润减少,引致商品价格上升同时经济放缓。另一个应该是()A.美苏冷战造成国际局势持续动荡 B.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经济发展迟滞C.政策不当使政府对经济过度管制 D.二战使得资本主义经济持续低迷〖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模式,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但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的“滞胀”,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所以经济学家们在分析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原因时,政府对经济的过度管制是一种重要的解释,C项正确;美苏冷战也有缓和的时候,并非国际局势“持续动荡”,排除A项;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经济发展受到影响,能够解释美国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但不能整体解释资本主义世界的“滞胀”,排除B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并没有“持续低迷”,排除D项。故选C项。16.1973年,第四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国际经济新秩序”这一概念,为发展中国家制定共同的行动纲领和斗争策略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石油输出国组织拿起“石油武器”,发动了一场震惊世界的石油斗争,并取得了重大胜利。这说明()A.第三世界影响日益增强 B.发展中国家登上历史舞台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第四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提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同时“石油输出国组织拿起‘石油武器’,发动了一场震惊世界的石油斗争,并取得了重大胜利”,说明这时期发展中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而积极斗争,即体现了第三世界影响日益增强,A项正确;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发展中国家登上历史舞台,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C项;不结盟国家并非区域集团组织,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体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表现出追逐商业利益的民族利己主义倾向,极力避免与日本发生直接冲突。因此,为了自身利益,美国拒绝采取援华制日政策,在“中立”旗号下仍然与日本大做生意。1938年10月,日本占领了广州和武汉后,公开抛弃了以前所承诺的“门户开放”原则,美国如继续对日采取绥靖政策,不设法遏制日本,会使西方在亚洲的权益丧失殆尽。权衡利弊,美国决定给蒋介石政权以支持,从而遏制日本。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美国远东战略的基点是“不遗余力地防止同日本的战争爆发”。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至此,战胜日本法西斯成为中美两国共同努力的目标,美国的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国不仅需要中国成为它的军事盟友,而且需要中国成为它的一个战时和战后的“忠实的政治盟友”。——摘编自张瑞静《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就把新中国看作是巨大的威胁,1950年2月以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美国对华政策逐渐趋于强硬和公开敌对。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使美国离间中苏关系的希望破灭。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对新中国采取了更加敌视的立场。在外交上,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并动员西方盟国与美国采取一致行动。在经济上,1950年6月8日,美国决定在贸易限制方面把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等同起来。美国对新中国的遏制与孤立政策形成。1969年入主白宫以后,尼克松一再表示要走向同中国和好,并为此做了不少实际的努力。对此,中国方面也作出相应的积极反应。双方同意就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举行高级会谈。这样便有了1971年7月9-11日的基辛格秘密访华和1972年2月21-28日的尼克松访华。经过反复磋商,两国最终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签订了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摘编自刘凤瑞《战后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因素。〖答案〗(1)演变:1931-1938年中立观望(或奉行绥靖政策);1938-1941年援华制日(或支持中国遏制日本);1941年后联华抗日(或联合作战)。(2)因素: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台湾问题;经济因素;国际格局变化。〖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和中国。演变:据材料“‘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美国……极力避免与日本发生直接冲突。……拒绝采取援华制日政策,……仍然与日本大做生意”得出1931-1938年中立观望(或奉行绥靖政策);据材料“1938年10月,日本占领了广州和武汉后,……美国决定给蒋介石政权以支持,从而遏制日本”得出1938-1941年援华制日(或支持中国遏制日本);据材料“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国不仅需要中国成为它的军事盟友,而且需要中国成为它的一个战时和战后的‘忠实的政治盟友’”得出1941年后联华抗日(或联合作战)。【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美国和中国。因素: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就把新中国看作是巨大的威胁”得出意识形态;据材料“在经济上,1950年6月8日,美国决定在贸易限制方面把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等同起来”得出经济因素;据材料“1969年入主白宫以后,尼克松一再表示要走向同中国和好,并为此做了不少实际的努力”并结合所学得出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国际格局变化推动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一度扶持败退台湾的蒋介石政权,阻挠新中国解放台湾,故可得出台湾问题;结合所学,国家利益影响对外政策和国家关系。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有所拉大,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国内不平等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民粹主义、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思潮的产生与蔓延揭示出发达国家正面临日益严重的国内利益冲突和社会分裂,包括:由于收入分配不均导致的脆弱群体、平民与中产阶级和精英阶层的社会阶层对立;金融资本、大型跨国公司、科技先锋与产业工人、农民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冲突;多元文化社会与反移民、种族与宗教歧视的意识形态矛盾。全球化进程正在经历重大挫折与挑战。——摘编自盛赋《逆全球化:思潮、原因与反思》材料二资本主义大国的逆全球化突破了经济行为,而发展成为政党行为、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实施一系列逆转经济全球化的措施,排斥外来民族,民粹主义思潮兴起。各种反全球化、去全球化、逆全球化充斥西方社会,成为西方国家政治主流。——摘编自栾文莲《对当前西方国家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分析评判》材料三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社会进程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对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有人认为全球化源于16世纪;有人认为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还有人认为20世纪90年代是全球化真正开始阶段……一般认为,全球化包括各个领域的内容。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巨大,且是全球化的根本推动力,因此备受关注。——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的新视野新知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逆全球化”出现的根源,并概括进入21世纪以来“逆全球化”发展进程的特点。(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全球化起源”问题,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答案〗(1)原因:全球化导致美欧发达地区国际地位相对衰落,进而削弱了其支持全球化的动力;发达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导致反全球化民意愈加强烈;国内利益冲突和社会分裂进一步加剧。特点: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由民众民间行为上升到国家政府的政治行为。(2)同意第一种观点: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说明: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是全球化开始的标志。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西欧国家走上对外殖民扩张道路,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同意第二种观点: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说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是全球化开始的标志。《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签订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经济的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关贸总协定这三大国际经济组织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已经纳入到全球管辖的范畴,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从此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出现。同意第三种观点:20世纪90年代是全球化的开始。说明: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是全球化真正开始的标志。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20世纪90年代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冷战的结束,为全球化扫清了障碍,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绝大多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西方。原因:依据“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有所拉大”可以推导出全球化导致美欧发达地区国际地位相对衰落,进而削弱了其支持全球化的动力;依据“发达国家国内不平等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可以推导出发达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导致反全球化民意愈加强烈;依据“日益严重的国内利益冲突和社会分裂”可以推导出国内利益冲突和社会分裂进一步加剧。特点:依据“突破了经济行为,而发展成为政党行为、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可以推导出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及由民众民间行为上升到国家政府的政治行为。【小问2】本题为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种认为经济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是以新航路开辟为标志的,具体论述可结合新航路开辟后对世界和欧洲的影响进行说明。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为标志,具体论述可结合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发展状况进行说明。第三种观点认为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以两极格局结束为开始的标志,具体论述可结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世界局势的发展状况进行说明。三种观点都有自己的道理,我们在分析的时候要结合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进行论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刘芃先生在《考试兴衰和大国沉浮》中指出,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考试的兴衰和国运的沉浮密切关联,这绝非偶然现象,其本质是人类自我认识与社会认识的统一、自我改造与社会改造的统一、自我完善和社会完善的统一。请以“考试与国运”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答案〗示例一观点:合理考试制度能有效推动国家的发展。论述:汉武帝设立察举制度,将地方举荐与中央考核相结合,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推进了西汉国力的强盛。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加大中正官在人才考核中的作用,试图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但其终因门阀势力壮大,而沦为士族掌控高阶官职的工具,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隋朝将考试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因袭并创立了殿试,科举制得到发展,官员文化素质得以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得以提高,唐朝出现了盛世局面。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考试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不仅推动了封建国家的发展,也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示例二观点:文官考试制度助推欧美国家的发展。17—18世纪,欧美国家逐渐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但官员的选拔仍存在许多问题。少数人或集团掌握着官员的任免权,导致营私舞弊、卖官鬻爵等政治乱象频发。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形成后,出现了所谓的“政党分肥制”,导致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受到影响,降低了行政效率。19世纪中后期,英国率先建立了文官制度。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绩优异者得到录用。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文官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设立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的事务官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可见,文官考试制度的确立促进了欧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近现代(世界)。第一步,分析材料观点。根据“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考试的兴衰和国运的沉浮密切关联”可知,学者认为考试和国运相关。第二步,结合所学拟定标题。如合理的考试制度能有效推动国家的发展。围绕材料的主旨,选取两三个与其相关的史实,根据选取的史实论证标题。如列举中国古代汉代察举制度,将地方举荐与中央考核相结合,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推进了西汉国力的强盛。而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加大中正官在人才考核中的作用,试图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但其终因门阀势力壮大,而沦为士族掌控高阶官职的工具,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隋朝将考试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因袭并创立了殿试,科举制得到发展,官员文化素质得以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得以提高,唐朝出现了盛世局面从正反方面论证选官考试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用史实论证标题,做到逻辑严密,史论结合。第三步,总结考试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进行理论升华,即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考试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不仅推动了封建国家的发展,也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史上中国西北半壁曾有过辉煌,在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以前,中国绿洲与中亚绿洲沿路商旅络绎不绝,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然而,唐宋以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南重北轻”的格局,南方逐渐超过北方。1500年以后,随着东南和华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空间经济发展格局由“南北框架”逐渐转换为“东西框架”,西北草原丝绸之路的地缘优势丧失殆尽。近代以来,随着列强侵华的不断加深,中国沿海港口城市次第开放,近代的铁路和公路运输使得沿线城镇迅速发展起来的同时,改变了传统商品市场的格局和劳动力的地区分工,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畸形发展。20世纪30年代,新兴工业百分之七十以上集中于沿海各省,从战时经济学的视角观察,此种工业布局极不合理。新中国成立初期,出于地缘政治风险和国家战备的考量,中央政府制定了偏向内陆的工业布局指导思想,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正是在这一工业布局指导思想的安排下,彼时国家投资明显向内陆倾斜。1952~1978年间,内陆地区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其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已由31.9%提升至40.1%。改革开放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东部快、东北和中西部慢的不平衡增长格局。针对区域发展差距带来的突出矛盾,中央政府适时提出了完善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更加重视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解决地区差距继续扩大趋势的力度,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和“东北振兴”战略(2003年),加上最早提出的“东部率先发展”战略,国家关于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初步形成,有望藉此塑造“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摘编自冯建勇《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胡焕庸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空间经济发展格局的演变历程,指出民国时期工业布局存在的隐患。(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为了改善经济发展格局而做出的努力,谈谈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认识。〖答案〗(1)历程:唐宋以前,西北地区是经济重心;唐宋以来,经济格局出现了南重北轻,南方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1500年以后,东南和华南地区进一步发展,西北地区优势丧失殆尽;近代依赖,沿海地区和铁路公路沿线发展较快。隐患:工业布局集中在沿海各省,纵深不足,一旦遭遇战争,极容易被摧毁。(2)努力:实行“三线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振兴”战略、“东部率先发展”战略,调整工业布局,推动工业合理布局。认识:要考虑国家安全因素;区域发展要立足区域优势展开;区域发展不能结构单一化。〖解析〗【小问1】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近代(中国)。第一小问历程:根据材料“历史上中国西北半壁曾有过辉煌,在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以前,中国绿洲与中亚绿洲沿路商旅络绎不绝,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可知,唐宋以前,西北地区是经济重心;根据材料“唐宋以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南重北轻”的格局,南方逐渐超过北方”可知,唐宋以来,经济格局出现了南重北轻,南方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根据材料“1500年以后,随着东南和华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可知,1500年以后,东南和华南地区进一步发展,西北地区优势丧失殆尽;根据材料“近代的铁路和公路运输使得沿线城镇迅速发展起来的同时,改变了传统商品市场的格局和劳动力的地区分工,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畸形发展”可知,近代依赖,沿海地区和铁路公路沿线发展较快。第二小问隐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布局集中在沿海各省,纵深不足,一旦遭遇战争,极容易被摧毁。【小问2】本题为特点类、认识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现代(中国)。第一小问努力:根据材料“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和‘东北振兴’战略(2003年),加上最早提出的‘东部率先发展’战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三线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振兴”战略、“东部率先发展”战略,调整工业布局,推动工业合理布局。第二小问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区域发展要考虑国家安全因素、区域发展要立足区域优势展开、区域发展不能结构单一化。启用前★注意保密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两汉时期,文人献赋盛行。西汉武帝时,如有天子出巡、游猎、求仙等行为,司马相如、扬雄等文人往往献赋加以讽颂。东汉建都洛阳后,一些关中遗老仍然盼望朝廷能够回迁长安,对此,班固上《两都赋》加以驳斥。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行政制度重大调整 B.文人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C.积极进取的时代风貌 D.兼收并蓄的思想文化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两汉时期。根据材料“有天子出巡、游猎、求仙等行为,司马相如、扬雄等文人往往献赋加以讽颂”“班固上《两都赋》加以驳斥”及所学可知,汉赋描绘了不同时期的历史特征,体现了文学作品为时代服务的要求,这说明文人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汉代行政制度作出重大调整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具有积极进取的时代风貌,但与东汉时期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不是兼收并蓄的思想文化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2.唐开元年间,朝廷所需丝织品多取自河南、河北,当时河南的丝织业水平首屈一指,其次为河北,淮南、江南的丝织品难以与之匹敌。到了唐后期,朝廷所需丝织品转而取自淮、浙等地。这种转变源于()A.长途贩运得到发展 B.中央政府实力萎缩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唐朝前期,丝织品主要来源于黄河流域,但是唐后期,由于安史之乱的冲击,北方经济受到重创,中央实力下降,北方多为强藩,因此丝织品来源转为长江流域,B项正确;朝廷所需的丝织品主要是来自于赋税,而非市场,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当时南方的经济超过了北方,排除C项;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是在汉代,排除D项。故选B项。3.乡愁的产生是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注旧国旧都,以废墟化的城市作为情感原乡;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通过对乡村的回望寄托情感世界。带来这一变化的因素()A.推动了中枢机构的创新 B.促使租佃关系的普遍化C.加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注旧国旧都,……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通过对乡村的回望寄托情感世界。”及所学可知,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这与科举制度的施行密切有关。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形成及发展,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为社会下层民众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使许多出身于乡村的寒门子弟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隋唐时期中枢机构创新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租佃关系即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地主和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对乡愁的影响,与商品经济发展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4.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有一幅碑刻华夷图,这幅图以唐代《海内华夷图》为底本,绘于北宋徽宗时期,南宋镌刻于碑石。图中注明楼兰、鄯善、于阗、莎车、疏勒等南疆诸国与安西四镇,以及西汉至宋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情形。该图()A.体现宋朝强化边疆治理的意图 B.展现宋代沟通东西交往的成果C.可用于研究宋代地方行政区划 D.寄托恢复汉唐故土的政治理想〖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这幅图以唐代《海内华夷图》……的情形”可知,北宋和南宋时期绘制华夷图,包含了汉唐大一统时期经略西域的情形,结合宋朝偏安一隅的历史背景,这幅图在这一时期的绘制和镌刻寄托了当时想要恢复汉唐故土的美好政治理想,D项正确;宋朝偏安一隅,西域地区并没有纳入到王朝疆域版图中,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宋朝东西交往的成果主要强调的是中外的交往史实,与材料表达的主旨不符合,排除B项;该图与宋朝的疆域范围不符合,西域地区并不在宋朝的疆域范围内,排除C项。故选D项。5.南宋时期农村经济中的非农产业得到增长,随着种茶、制糖、养蚕、缫丝以及多种土特产等新型生产项目的引进和扩展,农民经济收益表中的非农收入明显增长,此时的农业经济已是包括种植业、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在内的有机体系,而与原先男耕女织的单一结构相区别。这说明南宋()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商品性农业的成长C.小农经济逐渐瓦解 D.传统经济结构崩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南宋时期农村经济中的非农产业得到增长,随着种茶、制糖、养蚕、缫丝以及多种土特产等新型生产项目的引进和扩展,农民经济收益表中的非农收入明显增长”可知,南宋时期商品经济在农村得到发展,说明商品性农业的成长,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排除A项;小农经济逐渐瓦解于鸦片战争之后,排除C项;南宋时传统经济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6.明万历年间,国人记载“红毛夷”来华,“善贾,喜中国缯絮财物。往往装银钱大舶中,多者数百万,浮海外之旁属国,市汉缯絮财物以归”;因其又与日本通商,明政府担忧其与倭寇勾结为患,对其十分排斥。“红毛夷”应是当时的()A.西班牙人 B.葡萄牙人 C.荷兰人 D.英国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万历年间”应为16、17世纪,该国人“善贾”,航海商贸活动兴盛,与当时闭关锁国的日本保持通商关系,综合分析,可知“红毛夷”应为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C项正确;西班牙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在美洲,排除A项;葡萄牙人主要占领了中国的澳门,排除B项;英国人在1840年武力打开中国国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7.清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遍设义学,由清廷和地方官府共同举办,民间资助,向土著民族及所属子弟提供免费的启蒙教育;教学内容上“将《圣谕广训》逐条讲解,俾令熟读,然后课以经书”。清政府此举旨在()A.促进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 B.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C.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 D.维护边疆地区的社会秩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清朝对于边疆地区遍设义学,向土著民族及所属子弟提供免费的启蒙教育,教授内容是《圣谕广训》,然后课以经书,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宣传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维护边疆地区的社会秩序,D项正确;促进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是该举措的影响,而非目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内容不是因俗而治,而是政治文化交流,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对于经济上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8.《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条款,满汉官僚基本都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面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深感不安。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A.对宗藩体系崩溃的无奈 B.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C.对国门开放的深切担忧 D.被迫适应近代外交体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面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深感不安”可知,清政府对《南京条约》中有关平等文书往来的内容深感不安,说明清政府被迫适应近代外交体制,D项正确;宗藩体制涉及国内皇帝与宗亲、功臣等实力集团的关系以及国际上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特殊的传统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B项;材料与担忧国门开放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9.1936年中共中央计划出版“长征纪实”。由于人手有限,毛泽东专门致信要求亲历者就“自己所经历……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务必保证出版。1937年初,《长征记》编订完成,但直到1942年,中共中央仅作为内部资料少量印发,并未公开出版。主要原因在于()A.迫于战时环境出版业遭遇重创 B.中共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国民政府实行严格的新闻管制 D.国共两党消除争端团结抗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1937年初,《长征记》编定完成,但直到1942年,中共中央仅作为内部资料少量印发,并未公开出版”及所学知识可知,虽然《长征记》在1937年就已经编定完成,但面对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长征记》中关于国共矛盾的记录不适合此时期团结抗战的需要,所以一直没有公开出版,反映了中共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项正确;“战时环境出版业遭遇重创”会影响《长征记》的出版,但是不会使其不能公开出版,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中共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化措施”,而“国民政府实行严格的新闻管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国共两党消除争端”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B项。10.下图为20世纪30年代“老德记”汽水的广告漫画。下列选项中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实业救国热潮逐渐兴起 B.汽水企业维护民族品牌C.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 D.商业营销迎合爱国主义〖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老德记”汽水属于民族品牌,画面中的青年正在松树下喝汽水,品饮的姿势好像是在吹响号角,体现了汽水企业维护民族品牌,B项正确;19世纪末实业救国热潮逐渐兴起,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汽水企业维护民族品牌,未体现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汽水企业维护民族品牌,“商业营销迎合爱国主义”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1.《汉谟拉比法典》对苏美尔法律制度做了重大的调整。该法典中,反对国家的罪名明显增加,国家的官吏较多地担任起逮捕和惩办犯罪的责任……惩罚大大加重。特别是对带有谋反迹象的罪行要从严惩治,而象“游手好闲”等轻微过错竟要处以死刑。这表明,该法典()A.旨在强化君主专制的统治 B.有效维护了社会的秩序C.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观念 D.彰显了法律的至高无上〖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巴比伦)。据材料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中,反对国家的罪名明显增加,国家的官吏较多地担任起逮捕和惩办犯罪的责任,说明法典加强了在维护统治中的规定,有利于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A项正确;材料“惩罚大大加重。特别是对带有谋反迹象的罪行要从严惩治,而象‘游手好闲’等轻微过错竟要处以死刑”可知容易引起人们的不满,不利于维护社会秩序,排除B项;材料没有描述君权神授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对谋反罪行的从严惩治,而非彰显法律的至高无上,排除D项。故选A项。12.《唐律·贼盗》规定:“诸夜无故入人家者,笞四十。主人登时杀者,勿论。”这一规定反映出唐代()A.保留了严刑酷法的传统 B.重视保护私人领域C.尚武之风影响治理手段 D.社会秩序动荡不安〖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律·贼盗》中无故夜入人家应受惩罚的规定,说明唐代重视保护私人领域,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严刑酷法,排除A项;尚武之风在材料中也没有反映,排除C项;法律的规定和颁布不代表社会秩序动荡,排除D项。故选B项。13.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北极圈内邻近挪威的斯瓦巴德群岛,之后该岛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不断引起国际争议。1920年在国际联盟积极倡导下,18个国家签订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规定挪威享有该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享有自由进出、居住以及开采矿产等权益。这反映了()A.国际联盟权威性加强 B.北极资源开发实现和平共享C.国际协调机制的发展 D.民族自决原则得到国际认同〖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96年,1920年(挪威)。根据材料“之后该岛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不断引起国际争议”“1920年在国际联盟积极倡导下,18个国家签订了《斯瓦尔巴德条约》”并结合所学可知,关于斯瓦巴德群岛由开始的引发国际争议到后来国际联盟积极倡导协调,达成条约,说明国际协调机制的发展,C项正确;国际联盟权威性加强在材料中没有对比,不能得出,排除A项;材料仅仅指的是斯瓦巴德群岛,并不代表整个北极资源,排除B项;材料和民族自决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4.中世纪的欧洲,如果对国王或对自己的上级领主不服从,那将看作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是不忠。1628年,英国《权利请愿书》指出,对国王的不忠,并不是对公共事业的不忠。1649年,国王查理一世被判处死刑,罪名是“暴君、叛徒、杀人犯和我国善良人民的公敌”。这些变化反映出英国()A.共和国体制的建立 B.忠诚观念日益沦丧 C.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D.民族国家意识强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28年至1649年(英国)。根据材料“对国王的不忠,并不是对公共事业的不忠”、“国王查理一世被判处死刑”可知,英国人从认为对国王不忠就是对国家不忠,到认为对国王不忠就是对公共事业的不忠,再到国王查理一世以“暴君、叛徒、杀人犯和我国善良人民的公敌”的罪名被判处死刑,这说明英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在不断强化,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英国建立共和国体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英国人民族国家意识的强化,没有体现忠诚观念日益沧丧,排除B项;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于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排除C项。故选D项。15.经济学家们在分析20世纪70年代“滞胀”原因时提供了两种解说,一个是油价暴涨,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及利润减少,引致商品价格上升同时经济放缓。另一个应该是()A.美苏冷战造成国际局势持续动荡 B.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经济发展迟滞C.政策不当使政府对经济过度管制 D.二战使得资本主义经济持续低迷〖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模式,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但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的“滞胀”,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所以经济学家们在分析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原因时,政府对经济的过度管制是一种重要的解释,C项正确;美苏冷战也有缓和的时候,并非国际局势“持续动荡”,排除A项;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经济发展受到影响,能够解释美国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但不能整体解释资本主义世界的“滞胀”,排除B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并没有“持续低迷”,排除D项。故选C项。16.1973年,第四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国际经济新秩序”这一概念,为发展中国家制定共同的行动纲领和斗争策略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石油输出国组织拿起“石油武器”,发动了一场震惊世界的石油斗争,并取得了重大胜利。这说明()A.第三世界影响日益增强 B.发展中国家登上历史舞台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第四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提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同时“石油输出国组织拿起‘石油武器’,发动了一场震惊世界的石油斗争,并取得了重大胜利”,说明这时期发展中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而积极斗争,即体现了第三世界影响日益增强,A项正确;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发展中国家登上历史舞台,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C项;不结盟国家并非区域集团组织,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体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表现出追逐商业利益的民族利己主义倾向,极力避免与日本发生直接冲突。因此,为了自身利益,美国拒绝采取援华制日政策,在“中立”旗号下仍然与日本大做生意。1938年10月,日本占领了广州和武汉后,公开抛弃了以前所承诺的“门户开放”原则,美国如继续对日采取绥靖政策,不设法遏制日本,会使西方在亚洲的权益丧失殆尽。权衡利弊,美国决定给蒋介石政权以支持,从而遏制日本。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美国远东战略的基点是“不遗余力地防止同日本的战争爆发”。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至此,战胜日本法西斯成为中美两国共同努力的目标,美国的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国不仅需要中国成为它的军事盟友,而且需要中国成为它的一个战时和战后的“忠实的政治盟友”。——摘编自张瑞静《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就把新中国看作是巨大的威胁,1950年2月以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美国对华政策逐渐趋于强硬和公开敌对。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使美国离间中苏关系的希望破灭。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对新中国采取了更加敌视的立场。在外交上,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并动员西方盟国与美国采取一致行动。在经济上,1950年6月8日,美国决定在贸易限制方面把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等同起来。美国对新中国的遏制与孤立政策形成。1969年入主白宫以后,尼克松一再表示要走向同中国和好,并为此做了不少实际的努力。对此,中国方面也作出相应的积极反应。双方同意就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举行高级会谈。这样便有了1971年7月9-11日的基辛格秘密访华和1972年2月21-28日的尼克松访华。经过反复磋商,两国最终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签订了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摘编自刘凤瑞《战后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因素。〖答案〗(1)演变:1931-1938年中立观望(或奉行绥靖政策);1938-1941年援华制日(或支持中国遏制日本);1941年后联华抗日(或联合作战)。(2)因素: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台湾问题;经济因素;国际格局变化。〖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和中国。演变:据材料“‘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美国……极力避免与日本发生直接冲突。……拒绝采取援华制日政策,……仍然与日本大做生意”得出1931-1938年中立观望(或奉行绥靖政策);据材料“1938年10月,日本占领了广州和武汉后,……美国决定给蒋介石政权以支持,从而遏制日本”得出1938-1941年援华制日(或支持中国遏制日本);据材料“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国不仅需要中国成为它的军事盟友,而且需要中国成为它的一个战时和战后的‘忠实的政治盟友’”得出1941年后联华抗日(或联合作战)。【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美国和中国。因素: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就把新中国看作是巨大的威胁”得出意识形态;据材料“在经济上,1950年6月8日,美国决定在贸易限制方面把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等同起来”得出经济因素;据材料“1969年入主白宫以后,尼克松一再表示要走向同中国和好,并为此做了不少实际的努力”并结合所学得出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国际格局变化推动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一度扶持败退台湾的蒋介石政权,阻挠新中国解放台湾,故可得出台湾问题;结合所学,国家利益影响对外政策和国家关系。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有所拉大,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国内不平等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民粹主义、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思潮的产生与蔓延揭示出发达国家正面临日益严重的国内利益冲突和社会分裂,包括:由于收入分配不均导致的脆弱群体、平民与中产阶级和精英阶层的社会阶层对立;金融资本、大型跨国公司、科技先锋与产业工人、农民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冲突;多元文化社会与反移民、种族与宗教歧视的意识形态矛盾。全球化进程正在经历重大挫折与挑战。——摘编自盛赋《逆全球化:思潮、原因与反思》材料二资本主义大国的逆全球化突破了经济行为,而发展成为政党行为、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实施一系列逆转经济全球化的措施,排斥外来民族,民粹主义思潮兴起。各种反全球化、去全球化、逆全球化充斥西方社会,成为西方国家政治主流。——摘编自栾文莲《对当前西方国家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分析评判》材料三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社会进程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对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有人认为全球化源于16世纪;有人认为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还有人认为20世纪90年代是全球化真正开始阶段……一般认为,全球化包括各个领域的内容。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巨大,且是全球化的根本推动力,因此备受关注。——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的新视野新知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逆全球化”出现的根源,并概括进入21世纪以来“逆全球化”发展进程的特点。(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全球化起源”问题,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答案〗(1)原因:全球化导致美欧发达地区国际地位相对衰落,进而削弱了其支持全球化的动力;发达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导致反全球化民意愈加强烈;国内利益冲突和社会分裂进一步加剧。特点: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由民众民间行为上升到国家政府的政治行为。(2)同意第一种观点: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说明: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是全球化开始的标志。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西欧国家走上对外殖民扩张道路,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同意第二种观点: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说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是全球化开始的标志。《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签订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经济的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关贸总协定这三大国际经济组织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已经纳入到全球管辖的范畴,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从此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出现。同意第三种观点:20世纪90年代是全球化的开始。说明: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是全球化真正开始的标志。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20世纪90年代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冷战的结束,为全球化扫清了障碍,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绝大多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西方。原因:依据“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有所拉大”可以推导出全球化导致美欧发达地区国际地位相对衰落,进而削弱了其支持全球化的动力;依据“发达国家国内不平等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可以推导出发达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导致反全球化民意愈加强烈;依据“日益严重的国内利益冲突和社会分裂”可以推导出国内利益冲突和社会分裂进一步加剧。特点:依据“突破了经济行为,而发展成为政党行为、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可以推导出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及由民众民间行为上升到国家政府的政治行为。【小问2】本题为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种认为经济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是以新航路开辟为标志的,具体论述可结合新航路开辟后对世界和欧洲的影响进行说明。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为标志,具体论述可结合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发展状况进行说明。第三种观点认为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以两极格局结束为开始的标志,具体论述可结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世界局势的发展状况进行说明。三种观点都有自己的道理,我们在分析的时候要结合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进行论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刘芃先生在《考试兴衰和大国沉浮》中指出,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考试的兴衰和国运的沉浮密切关联,这绝非偶然现象,其本质是人类自我认识与社会认识的统一、自我改造与社会改造的统一、自我完善和社会完善的统一。请以“考试与国运”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答案〗示例一观点:合理考试制度能有效推动国家的发展。论述:汉武帝设立察举制度,将地方举荐与中央考核相结合,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推进了西汉国力的强盛。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加大中正官在人才考核中的作用,试图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但其终因门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络安全防护与应急响应服务合同
- 物联网智能楼宇管理系统安装合同
- BF2024年商业场地租赁协议细则
- 2024年度建筑冲击钻作业专项协议
- 2024电影拍摄场地与设备租赁协议
- 2024车辆买卖中介服务协议
- 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数字化转型方案
- 低空经济的风险与挑战
- 高低压开关柜的市场需求特点
- 德育教师的家庭与社会角色策略
-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的开题报告
- 动静脉内瘘栓塞的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课件
- 换热站的安装调试
- 普通地质学教材
- 我的连衣裙【经典绘本】
- 农村公路畅通工程质量检测方案第三方检测及交工验收
- 急性冠脉综合征特殊人群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建议解读
- 1 220kV外护套电缆试验报告
- 机械加工工时定额标准计算手册
- 盾构始发条件验收
- GB/T 4372.1-2014直接法氧化锌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氧化锌量的测定Na2EDTA滴定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