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词赏析(含答案)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词赏析(含答案)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词赏析(含答案)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词赏析(含答案)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词赏析(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1诗词赏析

L阅读《黄鹤楼》,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颍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I。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在取景上颇具绘画美,首联写近景,颔联写日景,颈联写远景,尾联写夜景。

B.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C.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D.全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对祖国风光的热爱之情。

(2)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颍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

妙之处。

【答案】

(1)B

(2)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

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

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

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解析】

(1)A.理解不正确。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近景,颈联写日景,尾联写夜景;

B.理解正确;

C.理解不正确。后四句是实写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浩渺烟波的景象;

D.理解不正确。全诗抒发的是吊古怀乡之情;

故选Bo

(2)考查景物描写手法。诗歌中常用的景物描写分析角度有:意境渲染角度、画面角度、动景与静景

结合角度、虚实结合角度、声色结合角度、情景结合角度等。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也可这样分析:①

全诗景中含情,意中有象,虚实结合,意境优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

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

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

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②写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诗中有画,具有高超的绘画美。诗篇所展现的整

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

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

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赋予菊以特殊的意蕴,以“采菊”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B.“真意”中的“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C.“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表现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迷惘。

D.本诗写秋日晚景,叙归隐之乐,道生活哲理,达到了景、情、理的统一。

(2)“悠然”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

(1)C

(2)表达了诗人恬淡、闲适、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心境。

【解析】

(1)c.“忘言”是由于景物与人心高度契合,已经领会到了人生的真意,而这种真意是不可言说的,

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选项错误;故选C。

(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要结合语境分析理解。悠然:自得的样子。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

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

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表达了诗人

恬淡、闲适、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心境。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古代文人写诗赋词十分讲究炼字,诗中“舞”字用得巧妙,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的作者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答案】

(1)“舞”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因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的画面,

也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达出来,既有生活的真实感,也有梦境的虚幻性,为全篇的奇情壮

彩奠定基础。

(2)表现出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解析】

(1)本题考查炼字赏析。舞,舞动之意,“千帆舞”的意思是千帆如梭逐浪飘舞。着一“舞”字,化

静为动,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

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彩奠定了基调。

(2)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分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是对天帝问话的回答。词人结

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

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

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

的苦闷。著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4.阅读《春望》,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的首联作者写到了①

的景象,抒发了②的情感。

(2)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与本诗“感时花测泪、恨别鸟惊

心”都写到了鸟。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1)①山河破败人烟稀少(荒凉);②忧国(爱国)的情感

(2)《饮酒》中作者笔下的是飞鸟,表达了作者追求恬淡、自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春望》中作者笔下的是惊悸的鸟,表达了作者伤感、忧国之情。

【解析】

(1)题空一:考查诗句内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意思是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

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描写了山河破败,人烟稀少的景象。

题空二:考查诗句表达的情感。“国破”点明背景,国都沦陷,长安城遭受安史之乱,流露出诗人的

忧国之情。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探究情感。本诗中,“恨别鸟惊心”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感时伤别,鸟也

“惊心”,即内心惊悸,因此“鸟”是惊悸的鸟。诗人借“鸟”来表达自己的伤时、忧国之情。

《〈饮酒〉其五》中“飞鸟相与还”描写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飞鸟结伴而还的美好画面。此句中

的鸟是,,飞鸟”,自在的鸟。陶渊明归隐田园,生活宁静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恬淡、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

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

形势的重大影响。

(2)试简要分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答案】

(1)D

(2)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

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二乔”的命运来表现战争的不同结局,别出心裁。

【解析】

(1)考查诗歌内容的争取理解。D.有误。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

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

的“折戟”,想到汉未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

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抒发对国家

兴亡的感慨,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赏析句子时,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

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精彩巧妙之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

雀春深锁二乔”,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果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运用议论的表

达方式,诗人评论这次战争失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一一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一一东风来写,

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

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就要易位,

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

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的描绘了两个东吴著名美女的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

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诗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

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

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

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

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

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B

(2)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

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解析】

(1)B.作者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恰在春天,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不是秋天。选项错误;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并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颈联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

景物,写出作者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表现出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

河,用一个“长”字表达诗人的真切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

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

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近人王国维称之为

“千古壮观”的名句。

7.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一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请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妙处。

(2)这首诗的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随”字化静为动,写出了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的景象,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

阔景象,表现了作者喜悦开朗的心情。

(2)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思念之情。.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字的能力。.

“山随平野尽”的意思是: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出现而逐渐消失。“随”字化静为动,描绘出山脉

的走向与趋势,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

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随着山脉的走向越来越低,最终没入大地,平原也愈加广阔,诗人的视野也更加

开阔,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面对眼前的壮阔景色,诗人内心是喜悦

开朗的。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情的理解,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

诗歌的最后一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全诗的抒情句。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

万里送我远行。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

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

厚意,万里送行舟,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8.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词以轻快的笔调,描写词人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景。

B.“无风水面琉璃滑”把水面比作琉璃,写出水面平静澄碧。

C.上片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了一幅清丽、恬静的秋景图。

D.下片以动衬静:船动不觉,沙鸟惊飞,衬托出西湖的宁静。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C

(2)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大意答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C.上片写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

的春景图,而不是“秋景”。故选C。

(2)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分析。全词围绕“西湖好”的中心,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

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每一种景

物都引发作者由衷的喜爱、赞美之情。

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明)李先芳

芳草萋迷一径斜,澹烟疏雨噪新鸦。城南春色浓于酒,醉杀千林桃杏花。

(1)杜甫这首诗的颔联在景和情的融合方面很有特色,请简析。

(2)两首诗题目同为“春望”,但读后给人的感受大不相同,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示例:此联通过移情于物,以乐景表现哀情。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2)杜甫的《春望》写了“国破山河在”的凄凉景象;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亲人团聚(或表达忧

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情感)。李先芳的《春望》纯粹写景,通过芳草、澹烟、疏雨、新鸦等景物,写

出了浓郁的城南春色。

【解析】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为: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

到鸟鸣而心惊胆战。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

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一联通过对花和鸟的

描写,借景生情,把自己的感情附着在景物之上,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2)杜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

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李诗纯为写景,选取春天有极有代表性的景物:

芳草、澹烟、疏雨、新鸦、桃杏花等。突出了城南春意的浓郁,“浓于酒”“醉杀”两词,不仅突出了城

南春意的浓郁,也暗含了作者对城南春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甲】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甲诗的题目和首联两句看,这首诗应是诗人奉命赴边塞慰问将士途中所作。

B.乙诗“黑云压城”一句用比喻、夸张等修辞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形。

C.甲乙两诗第二联都选取典型意象来表现边塞的独特景象,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

D.乙诗题目为乐府名曲,且三四句、五六句均不对仗,可见它是乐府诗而非律诗。

(2)乙诗的尾联借用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贤士的典故,有哪些用意?

【答案】

(1)C

(2)交代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原因,表现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或答出“希望当权者要珍

惜人才、招揽人才”/委婉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得到君主赏识重用的愿望)

【解析】

(1)考查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与分析。

C.“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理解有误。甲诗“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

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翩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

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乙诗第

二联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

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

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不是“烘托

诗人内心的孤寂”。故选C。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

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前体将士

的心愿,表现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和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同时也写出了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

1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惊”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1)表现了作者突见春草萌芽时惊喜的心情。

(2)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白雪以人的情感和灵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早春时白雪穿

树飞花装点春色的情态,表现了它给人带来的欣喜之感,显得美好而富有情趣。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句意: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惊:新奇,惊讶。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

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使用拟人手法,把白雪比做人,表

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

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

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

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

1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鹏鸽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②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久

【注释】①此词作于北宋党争期间,词人和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写于这段时间。

②“骚人”,指屈原。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之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③可

煞,疑问词,可是。情思:情意。何事:为何。

(1)下面关于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词作者李清照为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鹏鹊天”是词牌名。

B.词上片抓住桂花“色”的特点来开篇,“暗”“淡”“轻”三字写出桂花颜色的不鲜艳。

C.“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何须”二字,突出了桂花的色淡香浓、迹远品高,表现

了作者对其它花的厌恶之情。

D.词的下片李清照很为桂花抱屈,批评了先贤屈原,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憾。

(2)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的妙处。

【答案】

(1)C

(2)示例1:“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的意思是梅花肯定妒忌它,而它又足以令迟开的

菊花感到害羞,在装有华丽护栏的花园里,它在中秋的应时花木中名冠无双。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

了桂花内在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及赞美之情。

示例2:“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梅花、菊花人格化,生动形象

的写出梅花对桂花的嫉妒,菊花因迟开于桂花而感到害羞,在装有华丽护栏的花园里,桂花在中秋的应时

花木中名冠无双。突出了桂花内在的美好,表达对作者桂花的喜爱及赞美之情。

示例3:“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的意思是梅花肯定妒忌它,而它又足以令迟开的菊花感

到害羞,在装有华丽护栏的花园里,他在中秋的应时花木中名冠无双。作者将桂花和群花作对比,突出了

桂花内在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及赞美之情。

【解析】

(1)“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突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花中第一

流”。“何须”一词中,并没有表现对其它花的厌恶之情。故选C。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题干要求从“写作手法”角度着手。

从词中“'妒”"羞”这些表现人的情感的句子来写“梅”和“菊”,运用的的拟人的写作手法,既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两花的情态,又用它们的表情表现其美丽香艳不如桂花,突出桂花“冠中秋”的特点;

“梅”和“菊”在花中都有着良好的形象,用它俩来表现“桂花”,运用的又是衬托,正衬,突出桂

花色淡性柔,是花中第一流的特点;

“画阑开处冠中秋”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天经地义,把中秋的桂花与百花相比,运用的是”对比"的

手法,突出桂花在“颜色、外形、香味”等的“冠中秋”。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田舍

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②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注释】①筑圃:修筑打谷场。②菁(Jing):水草。③天末:天边。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

(1)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首联呈现的画面。

(2)“乐哉今岁事”中“乐”表现在哪些方面?试结合全诗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1)秋天到了,农民们互相呼唤着,纷纷拿起锄头来到田野里,开始忙忙碌碌地赶着修筑打谷场,做

好秋收的准备。

(2)①孩子在落叶上无忧无虑地玩耍;②鸟雀在斜阳下热闹地飞鸣;③村子里洋溢着欢声笑语;④稻

田里传递着丰收的喜悦。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画面的能力。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

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描述,即是用

生动的语言描写。示例:大家呼唤着扛着锄头出了村庄,匆匆忙忙地修筑着打谷场。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作者在创作此诗时抓住了农村生活中几个典型的形象:顽皮的孩子,夕阳西

下时林中的归鸟,飘渺的炊烟,隐约传来的鸡犬声,林中飘来的香气,天边的稻云,写出了农村生活的恬

静与安详。这里,环境是清幽的,孩子是悠闲的,农民是喜悦的。在这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农民们劳作着,

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来了这望不到边的、金灿灿的稻子,看着自己的付出即将得到回报,农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