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建省龙岩市高一1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龙岩市高一1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龙岩市高一1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龙岩市高一1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龙岩市高一1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3福建省龙岩市2023-2024学年高一1月期末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们个体微小、种类繁多,与人类关系密切。关于下列微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酵母菌有细胞壁和核糖体,属于单细胞原核生物B.蓝细菌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C.支原体没有细胞壁,不属于原核生物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其生活离不开细胞〖答案〗D〖祥解〗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细胞核,原核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拟核以及遗传物质DNA等。2、蓝细菌、破伤风杆菌、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详析】A、酵母菌有细胞核、细胞壁和核糖体,属于单细胞真核生物,A错误;B、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中没有叶绿体,蓝细菌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C、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仅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支原体液没有细胞壁,C错误;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是必需寄生在活细胞内,生活离不开细胞,D正确。故选D。2.水和无机盐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下列关于细胞中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些无机盐离子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B.细胞中的无机盐全部以离子的形式存在C.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使水的温度相对不容易改变D.冬天来临前植物体内自由水比例逐渐降低〖答案〗B〖祥解〗1、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2、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离子,有些无机盐是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许多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有些无机盐还参与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详析】A、无机盐离子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B、细胞中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B错误;C、由于氢键的存在,水具有较高的比热容,这就意味着水的温度相对不容易发生改变,水的这种特性,对于维持生命系统的稳定性十分重要,C正确;D、越冬植物体内,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相对较低,抗寒性较强,D正确。故选B。3.人体每天都要从食物中摄入糖类和脂质。下列关于糖类和脂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糖类和脂质都只由C、H、O三种元素构成B.1g糖原和1g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相同C.人体可从进食的纤维素中获得大量能量D.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答案〗D〖祥解〗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葡萄糖和核糖、脱氧核糖是单糖,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核糖是RNA的组成成分。脱氧核糖是DNA的组成成分;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淀粉、糖原、纤维素都属于多糖。【详析】A、脂质中磷脂的组成元素是C、H、O、N、P,故脂质不是只由C、H、O三种元素构成,A错误;B、与糖类相比,脂肪中含有的C和H更多,O更少,故1g葡萄糖和1g脂肪氧化释放能量相比,脂肪释放的能量多,葡萄糖释放的能量少,B错误;C、人体内没有分解纤维素的酶且纤维素属于多糖,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C错误;D、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D正确。故选D。4.如图是某同学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以下有关操作或判断错误的是()A.需将装片向左下方移动才能使细胞X移至视野中央B.转换为高倍镜观察时视野将变暗,可调节遮光器使视野变亮C.若转换为高倍镜观察时物像较为模糊,需再调节粗准焦螺旋D.视野中观察到的中间亮边缘黑的物像很可能是气泡〖答案〗C〖祥解〗显微镜的呈像原理和基本操作:(1)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物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故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质就是顺时针流动。(2)显微镜观察细胞,放大倍数与观察的细胞数呈反比例关系,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细胞数越少,视野越暗,反之亦然。(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与玻片的距离也越近,反之则越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4)反光镜和光圈都是用于调节视野亮度的;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都是用于调节清晰度的,且高倍镜下只能通过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5)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详析】A、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物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故需将装片向左下方移动才能使细胞X移至视野中央,A正确;B、转换为高倍镜观察时视野将变暗,可调节遮光器(调整较大的光圈)或反光镜使视野变亮,B正确;C、高倍镜视野中的细胞比较模糊,调节细准焦螺旋即可,不再动粗准焦螺旋,C错误;D、气泡在视野中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有黑而粗的边缘,因此视野中观察到的中间亮边缘黑的物像很可能是气泡,D正确。故选C。5.蛋白质与核酸都是由单体组成的多聚体。下列关于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A.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其彻底水解的产物是氨基酸B.细胞内蛋白质发生水解时,通常需要另一种蛋白质的参与C.DNA和蛋白质参与构成细胞核内的染色质D.DNA与RNA的单体都是核苷酸,单体间的区别在于五碳糖的不同〖答案〗D〖祥解〗蛋白质的变性:受热、酸碱、重金属盐、某些有机物(乙醇、甲醛等)、紫外线等作用时蛋白质可发生变性,失去其生理活性;变性是不可逆过程,是化学变化过程。染色质的主要组成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核糖体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详析】A、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彻底水解的产物是氨基酸,A正确;B、蛋白质发生水解,通常需要蛋白酶催化,而蛋白酶的本质是蛋白质,B正确;C、细胞核内的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C正确;D、DNA与RNA的单体都是核苷酸,单体间的区别在于五碳糖的不同和某种碱基的不同,D错误。故选D。6.细胞膜的特性和功能是由其结构决定的。下图为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向细胞内注入物质后,细胞膜上会留下一个空洞B.由于磷脂双分子层内部是疏水的,故水溶性分子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C.蛋白A、B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中,具有控制离子进出的功能D.若蛋白C具有信息交流功能,则其常与糖类分子结合分布在细胞膜的内表面〖答案〗B〖祥解〗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3.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③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4.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详析】A、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因此向细胞内注入某种物质后,细胞膜上不会留下一个空洞,A错误;B、水溶性分子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是因为磷脂双分子层的内部是疏水的,B正确;C、蛋白A、B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中,协助离子进出细胞,C错误;D、若蛋白C具有信息交流功能,则其常与糖类分子结合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D错误。故选B。7.下图为Ca2+通过载体蛋白释放至细胞膜外的过程,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参与Ca2+主动运输的载体蛋白是一种能催化ATP水解的酶B.当膜外侧的Ca2+与载体蛋白相应位点结合时,其酶活性就被激活C.ATP水解时,脱离的磷酸基团挟能量与Ca2+载体蛋白结合D.载体蛋白磷酸化使其空间结构改变从而将Ca2+释放到膜外〖答案〗B〖祥解〗图示ATP为主动运输供能的过程,参与Ca2+主动运输的载体蛋白是一种能催化ATP水解的酶,膜内侧的Ca2+与其相应位点结合时,其酶活性就被激活,在催化ATP水解释放能量的同时,把钙离子由膜内运输到膜外。【详析】A、如图可知,Ca2+通过载体蛋白磷酸化释放至细胞膜外,需要消耗ATP,故为主动运输,且该载体蛋白能将ATP水解释放出能量,故参与Ca2+主动运输的载体蛋白是一种能催化ATP水解的酶,A正确;B、当膜内侧的Ca2+与载体蛋白相应位点结合时,其酶活性就被激活,ATP被分解,为其Ca2+运输提供能量,B错误;CD、ATP水解时,脱离的磷酸基团挟能量与Ca2+载体蛋白结合,促使载体蛋白磷酸化后导致其空间结构改变,从而将与载体结合的Ca2+运往膜的另一侧(膜外),CD正确。故选B。8.下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部分装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装置④①②可用于探究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产生CO2B.装置④中NaOH的作用是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C.可根据装置②中溶液的浑浊程度判断不同条件下酵母菌CO2产生量的差异D.向装置③中滴加重铬酸钾溶液可检测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情况〖答案〗D〖祥解〗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原理是:(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2)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酸性的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详析】AB、探究酵母菌有氧呼吸方式时,设置10%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CO2,以排除其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酵母菌有氧呼吸能够产生CO2,故装置④①②可用于探究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产生CO2,AB正确;C、由于有氧呼吸释放的CO2量多而无氧呼吸释放的CO2量少,所以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时,可根据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判断产生CO2的量,C正确;D、要检验装置③中是否有酒精产生,反应结束后从装置③取出少量液体加入试管中,并滴加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进行鉴定,D错误。故选D。9.柽柳是强耐盐碱植物,为探究其根部吸收K+的方式,某兴趣小组将若干株生长状况相同的柽柳均分为三组,置于完全培养液中进行如下表所示的处理,一段时间后测量每组柽柳对K+的吸收速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组不做任何处理2组加入细胞呼吸抑制剂3组加入K+载体抑制剂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抑制剂的种类和有无,因变量是K+的吸收速率B.若1组的吸收速率明显高于3组,说明K+的吸收方式为协助扩散C.若1组和2组的吸收速率相同,说明K+的吸收方式为被动运输D.若2组和3组的吸收速率均明显小于1组,说明K+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答案〗B〖祥解〗探究强耐盐植物柽柳根部吸收K+的方式,自变量是K+的载体抑制剂和呼吸抑制剂的有无,因变量是柽柳对K+的吸收速率。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性原则。【详析】A、该实验探究强耐盐植物柽柳根部吸收K+的方式,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抑制剂的种类和有无,因变量是柽柳对K+的吸收速率,A正确;B、1组和3组的自变量为有无K+的载体抑制剂,若1组的吸收速率明显高于3组,只能说明K+的吸收过程需要载体的协助,需要载体协助的可能是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故不能说明K+的吸收方式为协助扩散,B错误;C、1组和2组的自变量为有无呼吸抑制剂,即能量的不同,若1组和2组的吸收速率相同,说明K+的吸收过程不需要能量,K+的吸收方式为被动运输,C正确;D、若2组3组的吸收速率均明显小1组,说明K+的吸收过程既需要载体也需要能量,故K+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D正确。故选B。10.如图表示细胞呼吸的相关生理过程,I~V表示过程,M、P代表物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物质M为丙酮酸,与过程Ⅲ相关的酶分布在线粒体基质中B.过程I、Ⅳ、Ⅱ表示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其中过程Ⅳ产生的[H]全部来自MC.葡萄糖中储存的能量大多在过程I中以热能的形式释放D.酵母菌无法进行过程V,因其体内缺乏相关的酶〖答案〗D〖祥解〗分析题图可知,物质M表示丙酮酸,物质P表示酒精。过程Ⅰ、Ⅳ、Ⅱ表示有氧呼吸,过程Ⅰ、Ⅴ表示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过程Ⅰ、Ⅲ表示产生酒精和CO2的无氧呼吸。【详析】A、由图可知,M为丙酮酸,过程Ⅲ表示丙酮酸产生酒精和CO2的无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B、过程Ⅰ表示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Ⅱ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Ⅳ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其中过程Ⅳ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的[H]来自M丙酮酸和水,B错误;C、葡萄糖中储存的能量少数在过程I中释放,且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一部分储存在ATP中,C错误;D、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不能产生乳酸即Ⅴ,因为其体内缺乏相关的酶,D正确。故选D。11.如图为胰岛B细胞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分泌的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含有两条肽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胰岛素分子至少含有两个游离的羧基B.胰岛素通过囊泡运输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①C.胰岛素经过③⑦⑤分泌到胞外,这一过程体现各生物膜的成分与结构相似D.胰岛素通过胞吐分泌到胞外,这一过程不需要膜上蛋白质的参与〖答案〗D〖祥解〗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直接原因:(1)氨基酸分子的种类不同;(2)氨基酸分子的数量不同;(3)氨基酸分子的排列次序不同;(4)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根本原因:DNA分子的多样性。【详析】A、每个胰岛素分子有2条肽链,其至少含有2个游离的氨基和2个游离的羧基,A正确;B、胰岛素通过囊泡运输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①线粒体内的有氧呼吸,B正确;C、胰岛素通过囊泡运输,经过高尔基体、内质网、细胞膜,分泌到胞外,这一过程中囊泡依赖于膜的融合,体现各生物膜的成分与结构相似,C正确;D、胰岛素通过胞吐分泌到胞外,这一过程需要膜上蛋白质的识别作用,D错误。故选D。12.漳平水仙茶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茶叶中的茶多酚在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极易被氧化成茶红素、茶黄素等,从而使茶叶变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多酚氧化酶在茶叶叶肉细胞的溶酶体中合成B.多酚氧化酶能够为茶多酚的氧化提供大量能量C.漳平水仙茶制作中的高温炒青可以使多酚氧化酶的肽键断裂D.推测茶多酚和多酚氧化酶分布在鲜茶叶叶肉细胞的不同结构中〖答案〗D〖祥解〗1、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2、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详析】A、多酚氧化酶是蛋白质,在茶叶叶肉细胞的核糖体中合成,A错误;B、多酚氧化酶能够降低茶多酚的氧化的活化能,B错误;C、漳平水仙茶制作中的高温炒青可以使多酚氧化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但是肽键不锻炼,C错误;D、茶多酚和多酚氧化酶分布在鲜茶叶叶肉细胞的不同结构中,正常情况下茶多酚不会被多酚氧化酶分解,茶叶不会变红,D正确。故选D。13.研究人员将32P标记的磷酸注入活的离体肝细胞,1~2min后迅速分离得到细胞内的ATP。结果发现ATP的末端磷酸基团被32P标记,并测得ATP与注入的32P标记的磷酸放射性强度几乎一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32P标记的ATP水解产生的ADP没有放射性B.肝细胞内能够迅速产生并积累较多的ATPC.该实验表明,细胞内全部ADP都转化成了ATPD.细胞中放能反应增强时,游离的32P标记的磷酸会短时间增加〖答案〗A〖祥解〗ATP其结构式是:A-P~P~P,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特殊的化学键。【详析】A、根据题意可知,ATP的末端磷酸基团被32P标记,已知ATP水解产生ADP的过程脱去了末端的磷酸基团,故32P标记的ATP水解产生的ADP没有放射性,A正确;B、细胞内ATP的含量较少,但是转化很快,B错误;C、该实验只分离了细胞内的ATP,不能说明细胞内全部ADP都转化成了ATP,C错误;D、细胞中放能反应增强时,ATP的合成会加快,游离的32P标记的磷酸会短时间减少,D错误。故选A。14.甲图为叶绿体的结构模式图,乙图为甲图中部分结构放大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图④中存在CO2固定所需要的酶B.甲图③极大地扩展了叶绿体的受光面积C.乙图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能够将水分解为氧和[H]D.光能通过乙结构转化的化学能全部储存在ATP中〖答案〗D〖祥解〗图甲表示叶绿体的结构,乙表示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光反应的场所【详析】A、甲图④叶绿体基质是暗反应的场所,存在CO2固定所需要的酶,A正确;B、甲图③基粒由类囊体膜构成,极大地扩展了叶绿体的受光面积,B正确;C、乙图膜结构上含有光合色素,表示类囊体膜,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能够将水分解为氧和[H],C正确;D、光能通过乙结构转化的化学能储存在ATP和NADPH中,D错误。故选D。15.下图表示某种活性物质在一个细胞有丝分裂周期中的含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物质可诱导染色体的复制B.该物质可诱导染色质螺旋、缩短C.该物质可能与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有关D.该物质可诱导核膜和核仁的形成〖答案〗C〖祥解〗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分析曲线图:图示物质在分裂后期达到最大值,而有丝分裂后期最主要的变化是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因此该物质最有可能使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详析】A、图像中后期该物质含量达到最大值,而染色体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A错误;B、图像中后期该物质含量达到最大值,而染色质螺旋化缩短成染色体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前期,B错误;C、图像中后期该物质含量达到最大值,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也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故可判定该物质与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有关,C正确;D、图像中后期该物质含量达到最大值,而核膜和核仁的形成发生在有丝分裂的末期,D错误。故选C。16.下列有关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F2出现了性状分离,该实验结果能否定融合遗传B.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假说”的内容C.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验证他的假说,该过程需要正反交实验D.测交后代中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接近1:1,属于“演绎推理”的内容〖答案〗D〖祥解〗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详析】A、因为F1只有一种性状,F2出现了性状分离,该实验结果能否定融合遗传,A正确;B、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孟德尔的“假说”内容之一,B正确;C、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验证他的假说,该过程需要正反交实验,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C正确;D、测交后代中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接近1:1,属于“实验验证”的内容,D错误。故选D。17.已知玉米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现有两株高茎玉米I、Ⅱ和两株矮茎玉米Ⅲ、Ⅳ。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I、Ⅱ两株玉米分别自交,二者后代的表型比一定相同B.I、Ⅱ两株玉米杂交,后代一定不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C.Ⅲ、Ⅳ两株玉米分别与I杂交,二者后代的基因型比相同D.若I与Ⅲ杂交所得后代的不同植株再分别与Ⅳ杂交,所得后代中矮茎比例相同〖答案〗C〖祥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析】A、I、Ⅱ均为高茎玉米,可以是纯合子也可以是杂合子,二者自交后代的表型比不一定相同,A错误;B、若I、Ⅱ均为杂合子,杂交后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B错误;C、Ⅲ、Ⅳ的基因型相同,分别与I杂交,二者后代的基因型比相同,C正确;D、Ⅰ为高茎玉米可能为纯合子也可能为杂合子,当Ⅰ为纯合子时与矮茎玉米杂交所得的后代为杂合子,再与矮茎玉米Ⅳ杂交,所得后代矮茎玉米比例为1/2,当当Ⅰ为杂合子时与矮茎玉米杂交所得的后代为杂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比例为1:1,再与矮茎玉米Ⅳ杂交,所得后代矮茎玉米比例为1-1/2×1/2=3/4,因此比例不想,D错误。故选C。18.细胞色素c是细胞呼吸过程中参与水生成的一种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外源性细胞色素c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但在缺氧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外源性细胞色素c便能进入细胞及线粒体内,提高氧的利用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缺乏细胞色素c的细胞无法生成ATPB.细胞中合成内源性细胞色素c的过程会产生水C.缺氧条件下补充外源性细胞色素c可减少人体肌细胞中乳酸的积累D.缺氧条件下补充外源性细胞色素c会提高线粒体内膜对[H]的利用率〖答案〗A〖祥解〗1、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H];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2、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成乳酸【详析】A、外源性细胞色素c能进入细胞及线粒体内,提高氧的利用率,缺乏时也可以合成ATP,A错误;B、外细胞色素c是细胞呼吸过程中参与水生成的一种蛋白质,合成过程需要脱水缩合产生水,B正确;C、缺氧条件下补充外源性细胞色素c可提高氧的利用率,加强有氧呼吸,减少人体肌细胞中乳酸的积累,C正确;D、外源性细胞色素c能进入细胞及线粒体内,提高氧的利用率,氧的利用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且利用[H],缺氧条件下补充外源性细胞色素c会提高线粒体内膜对[H]的利用率,D正确。故选A。19.现有6块未贴标签的三类细胞有丝分裂两个时期的装片,编号1~6,已知1、3号确定为同一类细胞,其他4块装片为另两类细胞。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结果如下表,据此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编号观察结果1与5中心粒发出星射线,染色体散乱排列2细胞中部凹陷3与6细胞中部形成了细胞板4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染色体散乱排列A.1、3号分别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与末期的装片B.5、2号分别为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与末期的装片C.4、6号分别为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与末期的装片D.4、2号分别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与末期的装片〖答案〗C〖祥解〗动物细胞含有中心体,但不含细胞壁,其有丝分裂前期出现的纺锤体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的,末期是细胞中部凹陷;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但含有细胞壁,其有丝分裂前期出现的纺锤体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的,末期是细胞中部形成细胞板;低等植物细胞含有中心体和细胞壁,其有丝分裂前期出现的纺锤体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的,末期是细胞中部形成细胞板。【详析】A、低等植物细胞含有中心体和细胞壁,其有丝分裂前期出现的纺锤体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的,即装片1或5;末期细胞中部形成细胞板,即装片3或6,已知1、3确定为同一种细胞有丝分裂的两个时期,由此可以说明1、3均来自低等植物,A错误;B、动物细胞不含细胞壁,末期细胞中部凹陷,即装片2号,B错误;C、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但含有细胞壁,其有丝分裂前期出现的纺锤体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的,即装片4号;末期细胞中部形成细胞板,即装片6号,故4、6号分别为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与末期的装片,C正确;D、动物细胞含有中心体,有丝分裂前期出现的纺锤体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的,即装片6号,装片4号是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D错误。故选C。20.研究人员用马铃薯新品种和原种的幼苗与幼根做实验。实验一: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分别测定新品种与原种叶片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CO2吸收量和释放量,结果如图1;实验二:将新品种与原种生长状况、大小相同的幼根分别放入甲~丙三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数小时后测得重量变化如图2。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A.当光照强度持续在X时,新品种不易存活B.Y点后限制原种光合速率增加的因素是CO2浓度C.正常情况下,新品种比原种更适应盐碱环境D.原种在与新品种细胞液等渗的完全培养液中不能正常生长〖答案〗B〖祥解〗分析图1可知,表示新品种与原种叶片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和释放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光照强度为X时,原种的净光合速率为1,新品种的净光合速率为小于0;在光照强度为Y时,原种的净光合速率达到光的饱和点为6,而新品种的净光合速率为2;当光照强度为Z时,原种的净光合速率仍为6,新品种的净光合速率达到光的饱和点为8。【详析】A、由图当光照强度持续在X时,原种的净光合速率为1,新品种的净光合速率为小于0,因此新品种不易存活,A正确;B、在光照强度为Y时,原种的净光合速率达到光饱和,Y点后限制原种光合速率增加的因素是CO2浓度、温度等,B错误;C、分析图2可知,在丙浓度时,新品种质量增加,而原种保持不变,说明该浓度下新品种能吸水,在甲浓度下,新品种质量保持不变,而原种质量减小,说明该浓度下原种会失水,所以新品种比原种更适应盐碱环境,C正确;D、由C选项分析可知,新品种比原种的细胞液浓度大,原种在与新品种细胞液等渗的完全培养液中即甲浓度下,原种会失水,不能正常生长,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21.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欲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可溶性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请回答下列问题:(1)本实验可依据有机物能与某些化学试剂产生特定的____反应,来判定生物组织中某种有机物的存在。(2)鉴定脂肪常用的试剂是____。现以花生种子为实验材料,将其制成临时切片,染色后用____洗去浮色,便于观察。(3)某同学欲鉴定水果中的可溶性还原糖,一般不选取西瓜果肉作为材料,原因是____。(4)有人说“外行吃燕窝,内行吃银耳”。水溶性蛋白是燕窝和银耳的重要营养成分,可通过炖煮溶于水中。现欲通过实验探究燕窝和银耳中水溶性蛋白含量的差异,请写出实验设计思路:____。〖答案〗(1)颜色(2)①.苏丹Ⅲ染液②.50%酒精(3)西瓜果肉颜色较深,不利于观察颜色变化(4)取等量燕窝和银耳,分别加水炖煮,将提取物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比较紫色的深浅〖祥解〗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小问1详析】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的实验中,其原理是依据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与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颜色反应,鉴定生物组织中某种物质的存在。【小问2详析】鉴定花生子叶中存在脂肪,所用试剂是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现以花生种子为实验材料,将其制成临时切片,染色后用50%酒精洗去浮色,便于观察。【小问3详析】鉴定水果中的可溶性还原糖,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一般不选取西瓜果肉作为材料,因为西瓜果肉颜色较深,不利于观察颜色变化。【小问4详析】现欲通过实验探究燕窝和银耳中水溶性蛋白含量的差异,可以比较颜色反应的深浅来判断,因此取等量燕窝和银耳,分别加水炖煮,将提取物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比较紫色的深浅,颜色深的表明蛋白质的含量高。22.下图1表示某种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1-7表示细胞结构;图2表示细胞通过自噬作用降解自身受损或衰老的细胞器和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等)的过程。细胞通过自噬可以重复利用有用的物质,确保细胞本身的代谢需要和某些细胞器的更新。请回答下列问题:(1)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____。许多细胞器通过____(填细胞结构)锚定在细胞质中。(2)从结构上看,图1所示细胞为____(填“植物”或“动物”)细胞,判断依据是____。图1中结构5的功能是____。(3)用台盼蓝对图1所示细胞进行染色,发现死细胞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着色,这一现象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的功能。(4)据图2可知,溶酶体来源于____(填细胞器名称),溶酶体能发挥降解作用的原因是____。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自噬会____(填“增强”、“减弱”或“不变”)。〖答案〗(1)①.差速离心法②.细胞骨架(2)①.动物②.没有细胞壁,但含有中心体③.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3)控制物质进出细胞(4)①.高尔基体②.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③.增强〖祥解〗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稳机制,它通过溶酶体途径对细胞内受损的蛋白质、细胞器或入侵的病原体等进行降解并回收利用。【小问1详析】常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细胞骨架在维持细胞形态方面有重要作用,错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所以许多细胞器通过细胞骨架锚定在细胞质中。【小问2详析】图1中的细胞没有细胞壁,但含有中心体表示动物细胞。图1中结构5是核仁,其功能是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小问3详析】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了活性不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所以用用台盼蓝对图1所示细胞进行染色,发现死细胞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着色。【小问4详析】结合题图可知,据图2可知,溶酶体来源于高尔基体,在细胞自噬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溶酶体中的多种水解酶,该过程分解产物的去向是留在细胞内被利用或排出细胞。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自噬会增强,满足生命活动对能量的需求。23.鱼宰杀后鱼肉中的ATP会分步降解成肌苷酸(IMP),IMP在酸性磷酸酶(ACP)作用下形成肌苷,在其他酶的作用下肌苷会继续降解为次黄嘌呤和核糖,IMP具有鲜味特性而次黄嘌呤无鲜味。下图为研究者探究鱼肉鲜味下降原因的部分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1)ACP活性可通过测定____表示。(2)据图可知,草鱼ACP的最适温度为____左右,在该温度下鳝鱼的ACP活性____。鳝鱼ACP活性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____。(3)pH=6.0,温度为40℃条件____(填“有利”或“不利”)于宰杀后鮰鱼的保鲜,理由是____。(4)据图可知,要保持宰杀后鱼肉的鲜味,三种鱼中____对保存环境的温度和pH要求最低,判断的依据是____。〖答案〗(1)单位时间内肌苷酸(IMP)的消耗量(或单位时间内肌苷的生成量)(2)①.60℃②.丧失(或为零)③.鳝鱼ACP的空间结构被破坏(3)①.不利②.(在pH=6.0,温度为40℃条件下)鮰鱼的ACP活性均最高,鲜味物质IMP更易被分解(4)①.鳝鱼②.在不同的温度和pH条件下,鳝鱼的ACP活性变化相对其他两种鱼更小〖祥解〗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探究鱼类鲜味下降的原因,实验的自变量是pH、温度和不同的鱼类,因变量是相对酶活性,据此分析作答。【小问1详析】酶的活性可通过酶促反应速率来表示,则单位时间内肌苷酸(IMP)的消耗量(或单位时间内肌苷的生成量)可表示ACP活性。小问2详析】据图可知,在60℃时草鱼的ACP相对酶活性最高,所以草鱼ACP的最适温度为60℃左右,而在60℃条件下,鳝鱼的ACP相对酶活性接近0,ACP活性丧失,其原因是高温导致鳝鱼ACP的空间结构被破坏。【小问3详析】据图分析,在pH=6.0、温度为40℃条件下放置,鮰鱼的ACP活性均最高,鲜味物质IMP更易被分解,所以在pH=6.0、温度为40℃条件下不利于宰杀后鮰鱼的保鲜。【小问4详析】据图可知,在不同的温度和pH条件下,鳝鱼的ACP活性变化相对其他两种鱼更小,所以要保持宰杀后鱼肉的鲜味,鳝鱼对保存环境的温度和pH要求最低。24.人体红细胞的部分生命历程如下图所示,图中除成熟红细胞外,其余细胞中均有核基因控制的蛋白质合成。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____中,其通过____的方式形成多种血细胞,补充到血液中去。(2)造血干细胞与幼红细胞的核基因组成情况____(填“相同”或“不同”),基因的表达情况____(填“相同”或“不同”)。在有氧条件下,成熟红细胞呼吸作用的方式为____。(3)有同学认为:成熟红细胞衰老后控制其凋亡的基因开始表达。请判断该说法是否正确并阐述理由:____。〖答案〗(1)①.骨髓②.增殖和分化(2)①.相同②.不同③.无氧呼吸(3)不正确,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与细胞器,已丧失控制其凋亡的基因〖祥解〗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红细胞的部分生命历程,造血干细胞通过增殖分化可形成幼红细胞,幼红细胞排出细胞核后形成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逐渐丧失细胞器后就形成成熟红细胞,所以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为运输氧气提供更多空间,由于细胞结构不完整,成熟红细胞寿命也较短,一定时间后就会凋亡。【小问1详析】人体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中,能通过增殖并分化成多种血细胞,补充到血液中。【小问2详析】幼红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造血干细胞与幼红细胞核基因组成情况相同,基因的表达情况不同;由于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等细胞器,在有氧条件下也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小问3详析】有同学认为:成熟红细胞衰老后控制其凋亡的基因就开始表达。这句话不正确,成熟红细胞已不具有细胞核与细胞器(线粒体),已丧失控制其凋亡的基因,控制凋亡的基因可能在幼红细胞时期已经表达。25.植物工厂是在人工精密控制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和营养液成分等条件下,生产蔬菜和其他植物的高效生产体系。科研人员研究不同光质配比(红光:蓝光)对辣椒的叶绿素含量和氮含量的影响如图1所示,不同光质配比对辣椒累计采收量的影响如图2所示。实验分组如下:LED白光对照(CK组)、红光:蓝光=1:1(A组)、红光:蓝光=2:1(B组)、红光:蓝光=3:1(C组),每组LED灯输出的功率相同。回答下列问题。(1)提取辣椒叶片叶绿体中的色素常用的试剂是____。(2)植物工厂选用红蓝光组合LED灯培植辣椒,选用红蓝光的依据是____。(3)植物工厂用营养液培植辣椒的过程中,需要定时向营养液通入充足的空气,主要目的是____。(4)研究结果表明B组处理比CK组能获得更大的累计采收量,结合图1分析原因____。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请就植物工厂中如何提高辣椒产量提出合理建议:____。〖答案〗(1)无水乙醇(2)植物的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3)促进辣椒根部细胞的有氧呼吸,从而有利于根对无机盐的主动吸收(4)①.与CK组相比,B组叶绿素和含氮物质的含量更高,光合作用更强,净光合产量更高②.选择光质配比为红光:蓝光=1:1的LED灯培植辣椒〖祥解〗1、绿叶中的色素有四种,即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其中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吸收蓝紫光,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吸收蓝紫光和红光。2、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3、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小问1详析】光合色素溶于有机溶剂,常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片中的色素。【小问2详析】植物的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所以植物工厂选用红蓝光组合LED灯培植辣椒。【小问3详析】向营养液通入充足的空气可促进辣椒根部细胞的有氧呼吸,从而有利于根对无机盐的主动吸收。【小问4详析】与CK组相比,B组叶绿素和含氮物质的含量更高,光合作用更强,净光合产量更高,所以B组处理比CK组能获得更大的累计采收量。据图2可知,A组红光:蓝光=1:1时,累计采收量最高,所以选择光质配比为红光:蓝光=1:1的LED灯培植辣椒,可提高辣椒产量。福建省龙岩市2023-2024学年高一1月期末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们个体微小、种类繁多,与人类关系密切。关于下列微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酵母菌有细胞壁和核糖体,属于单细胞原核生物B.蓝细菌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C.支原体没有细胞壁,不属于原核生物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其生活离不开细胞〖答案〗D〖祥解〗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细胞核,原核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拟核以及遗传物质DNA等。2、蓝细菌、破伤风杆菌、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详析】A、酵母菌有细胞核、细胞壁和核糖体,属于单细胞真核生物,A错误;B、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中没有叶绿体,蓝细菌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C、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仅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支原体液没有细胞壁,C错误;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是必需寄生在活细胞内,生活离不开细胞,D正确。故选D。2.水和无机盐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下列关于细胞中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些无机盐离子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B.细胞中的无机盐全部以离子的形式存在C.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使水的温度相对不容易改变D.冬天来临前植物体内自由水比例逐渐降低〖答案〗B〖祥解〗1、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2、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离子,有些无机盐是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许多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有些无机盐还参与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详析】A、无机盐离子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B、细胞中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B错误;C、由于氢键的存在,水具有较高的比热容,这就意味着水的温度相对不容易发生改变,水的这种特性,对于维持生命系统的稳定性十分重要,C正确;D、越冬植物体内,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相对较低,抗寒性较强,D正确。故选B。3.人体每天都要从食物中摄入糖类和脂质。下列关于糖类和脂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糖类和脂质都只由C、H、O三种元素构成B.1g糖原和1g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相同C.人体可从进食的纤维素中获得大量能量D.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答案〗D〖祥解〗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葡萄糖和核糖、脱氧核糖是单糖,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核糖是RNA的组成成分。脱氧核糖是DNA的组成成分;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淀粉、糖原、纤维素都属于多糖。【详析】A、脂质中磷脂的组成元素是C、H、O、N、P,故脂质不是只由C、H、O三种元素构成,A错误;B、与糖类相比,脂肪中含有的C和H更多,O更少,故1g葡萄糖和1g脂肪氧化释放能量相比,脂肪释放的能量多,葡萄糖释放的能量少,B错误;C、人体内没有分解纤维素的酶且纤维素属于多糖,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C错误;D、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D正确。故选D。4.如图是某同学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以下有关操作或判断错误的是()A.需将装片向左下方移动才能使细胞X移至视野中央B.转换为高倍镜观察时视野将变暗,可调节遮光器使视野变亮C.若转换为高倍镜观察时物像较为模糊,需再调节粗准焦螺旋D.视野中观察到的中间亮边缘黑的物像很可能是气泡〖答案〗C〖祥解〗显微镜的呈像原理和基本操作:(1)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物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故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质就是顺时针流动。(2)显微镜观察细胞,放大倍数与观察的细胞数呈反比例关系,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细胞数越少,视野越暗,反之亦然。(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与玻片的距离也越近,反之则越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4)反光镜和光圈都是用于调节视野亮度的;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都是用于调节清晰度的,且高倍镜下只能通过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5)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详析】A、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物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故需将装片向左下方移动才能使细胞X移至视野中央,A正确;B、转换为高倍镜观察时视野将变暗,可调节遮光器(调整较大的光圈)或反光镜使视野变亮,B正确;C、高倍镜视野中的细胞比较模糊,调节细准焦螺旋即可,不再动粗准焦螺旋,C错误;D、气泡在视野中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有黑而粗的边缘,因此视野中观察到的中间亮边缘黑的物像很可能是气泡,D正确。故选C。5.蛋白质与核酸都是由单体组成的多聚体。下列关于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A.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其彻底水解的产物是氨基酸B.细胞内蛋白质发生水解时,通常需要另一种蛋白质的参与C.DNA和蛋白质参与构成细胞核内的染色质D.DNA与RNA的单体都是核苷酸,单体间的区别在于五碳糖的不同〖答案〗D〖祥解〗蛋白质的变性:受热、酸碱、重金属盐、某些有机物(乙醇、甲醛等)、紫外线等作用时蛋白质可发生变性,失去其生理活性;变性是不可逆过程,是化学变化过程。染色质的主要组成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核糖体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详析】A、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彻底水解的产物是氨基酸,A正确;B、蛋白质发生水解,通常需要蛋白酶催化,而蛋白酶的本质是蛋白质,B正确;C、细胞核内的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C正确;D、DNA与RNA的单体都是核苷酸,单体间的区别在于五碳糖的不同和某种碱基的不同,D错误。故选D。6.细胞膜的特性和功能是由其结构决定的。下图为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向细胞内注入物质后,细胞膜上会留下一个空洞B.由于磷脂双分子层内部是疏水的,故水溶性分子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C.蛋白A、B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中,具有控制离子进出的功能D.若蛋白C具有信息交流功能,则其常与糖类分子结合分布在细胞膜的内表面〖答案〗B〖祥解〗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3.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③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4.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详析】A、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因此向细胞内注入某种物质后,细胞膜上不会留下一个空洞,A错误;B、水溶性分子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是因为磷脂双分子层的内部是疏水的,B正确;C、蛋白A、B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中,协助离子进出细胞,C错误;D、若蛋白C具有信息交流功能,则其常与糖类分子结合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D错误。故选B。7.下图为Ca2+通过载体蛋白释放至细胞膜外的过程,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参与Ca2+主动运输的载体蛋白是一种能催化ATP水解的酶B.当膜外侧的Ca2+与载体蛋白相应位点结合时,其酶活性就被激活C.ATP水解时,脱离的磷酸基团挟能量与Ca2+载体蛋白结合D.载体蛋白磷酸化使其空间结构改变从而将Ca2+释放到膜外〖答案〗B〖祥解〗图示ATP为主动运输供能的过程,参与Ca2+主动运输的载体蛋白是一种能催化ATP水解的酶,膜内侧的Ca2+与其相应位点结合时,其酶活性就被激活,在催化ATP水解释放能量的同时,把钙离子由膜内运输到膜外。【详析】A、如图可知,Ca2+通过载体蛋白磷酸化释放至细胞膜外,需要消耗ATP,故为主动运输,且该载体蛋白能将ATP水解释放出能量,故参与Ca2+主动运输的载体蛋白是一种能催化ATP水解的酶,A正确;B、当膜内侧的Ca2+与载体蛋白相应位点结合时,其酶活性就被激活,ATP被分解,为其Ca2+运输提供能量,B错误;CD、ATP水解时,脱离的磷酸基团挟能量与Ca2+载体蛋白结合,促使载体蛋白磷酸化后导致其空间结构改变,从而将与载体结合的Ca2+运往膜的另一侧(膜外),CD正确。故选B。8.下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部分装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装置④①②可用于探究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产生CO2B.装置④中NaOH的作用是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C.可根据装置②中溶液的浑浊程度判断不同条件下酵母菌CO2产生量的差异D.向装置③中滴加重铬酸钾溶液可检测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情况〖答案〗D〖祥解〗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原理是:(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2)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酸性的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详析】AB、探究酵母菌有氧呼吸方式时,设置10%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CO2,以排除其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酵母菌有氧呼吸能够产生CO2,故装置④①②可用于探究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产生CO2,AB正确;C、由于有氧呼吸释放的CO2量多而无氧呼吸释放的CO2量少,所以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时,可根据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判断产生CO2的量,C正确;D、要检验装置③中是否有酒精产生,反应结束后从装置③取出少量液体加入试管中,并滴加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进行鉴定,D错误。故选D。9.柽柳是强耐盐碱植物,为探究其根部吸收K+的方式,某兴趣小组将若干株生长状况相同的柽柳均分为三组,置于完全培养液中进行如下表所示的处理,一段时间后测量每组柽柳对K+的吸收速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组不做任何处理2组加入细胞呼吸抑制剂3组加入K+载体抑制剂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抑制剂的种类和有无,因变量是K+的吸收速率B.若1组的吸收速率明显高于3组,说明K+的吸收方式为协助扩散C.若1组和2组的吸收速率相同,说明K+的吸收方式为被动运输D.若2组和3组的吸收速率均明显小于1组,说明K+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答案〗B〖祥解〗探究强耐盐植物柽柳根部吸收K+的方式,自变量是K+的载体抑制剂和呼吸抑制剂的有无,因变量是柽柳对K+的吸收速率。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性原则。【详析】A、该实验探究强耐盐植物柽柳根部吸收K+的方式,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抑制剂的种类和有无,因变量是柽柳对K+的吸收速率,A正确;B、1组和3组的自变量为有无K+的载体抑制剂,若1组的吸收速率明显高于3组,只能说明K+的吸收过程需要载体的协助,需要载体协助的可能是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故不能说明K+的吸收方式为协助扩散,B错误;C、1组和2组的自变量为有无呼吸抑制剂,即能量的不同,若1组和2组的吸收速率相同,说明K+的吸收过程不需要能量,K+的吸收方式为被动运输,C正确;D、若2组3组的吸收速率均明显小1组,说明K+的吸收过程既需要载体也需要能量,故K+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D正确。故选B。10.如图表示细胞呼吸的相关生理过程,I~V表示过程,M、P代表物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物质M为丙酮酸,与过程Ⅲ相关的酶分布在线粒体基质中B.过程I、Ⅳ、Ⅱ表示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其中过程Ⅳ产生的[H]全部来自MC.葡萄糖中储存的能量大多在过程I中以热能的形式释放D.酵母菌无法进行过程V,因其体内缺乏相关的酶〖答案〗D〖祥解〗分析题图可知,物质M表示丙酮酸,物质P表示酒精。过程Ⅰ、Ⅳ、Ⅱ表示有氧呼吸,过程Ⅰ、Ⅴ表示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过程Ⅰ、Ⅲ表示产生酒精和CO2的无氧呼吸。【详析】A、由图可知,M为丙酮酸,过程Ⅲ表示丙酮酸产生酒精和CO2的无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B、过程Ⅰ表示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Ⅱ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Ⅳ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其中过程Ⅳ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的[H]来自M丙酮酸和水,B错误;C、葡萄糖中储存的能量少数在过程I中释放,且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一部分储存在ATP中,C错误;D、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不能产生乳酸即Ⅴ,因为其体内缺乏相关的酶,D正确。故选D。11.如图为胰岛B细胞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分泌的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含有两条肽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胰岛素分子至少含有两个游离的羧基B.胰岛素通过囊泡运输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①C.胰岛素经过③⑦⑤分泌到胞外,这一过程体现各生物膜的成分与结构相似D.胰岛素通过胞吐分泌到胞外,这一过程不需要膜上蛋白质的参与〖答案〗D〖祥解〗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直接原因:(1)氨基酸分子的种类不同;(2)氨基酸分子的数量不同;(3)氨基酸分子的排列次序不同;(4)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根本原因:DNA分子的多样性。【详析】A、每个胰岛素分子有2条肽链,其至少含有2个游离的氨基和2个游离的羧基,A正确;B、胰岛素通过囊泡运输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①线粒体内的有氧呼吸,B正确;C、胰岛素通过囊泡运输,经过高尔基体、内质网、细胞膜,分泌到胞外,这一过程中囊泡依赖于膜的融合,体现各生物膜的成分与结构相似,C正确;D、胰岛素通过胞吐分泌到胞外,这一过程需要膜上蛋白质的识别作用,D错误。故选D。12.漳平水仙茶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茶叶中的茶多酚在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极易被氧化成茶红素、茶黄素等,从而使茶叶变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多酚氧化酶在茶叶叶肉细胞的溶酶体中合成B.多酚氧化酶能够为茶多酚的氧化提供大量能量C.漳平水仙茶制作中的高温炒青可以使多酚氧化酶的肽键断裂D.推测茶多酚和多酚氧化酶分布在鲜茶叶叶肉细胞的不同结构中〖答案〗D〖祥解〗1、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2、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详析】A、多酚氧化酶是蛋白质,在茶叶叶肉细胞的核糖体中合成,A错误;B、多酚氧化酶能够降低茶多酚的氧化的活化能,B错误;C、漳平水仙茶制作中的高温炒青可以使多酚氧化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但是肽键不锻炼,C错误;D、茶多酚和多酚氧化酶分布在鲜茶叶叶肉细胞的不同结构中,正常情况下茶多酚不会被多酚氧化酶分解,茶叶不会变红,D正确。故选D。13.研究人员将32P标记的磷酸注入活的离体肝细胞,1~2min后迅速分离得到细胞内的ATP。结果发现ATP的末端磷酸基团被32P标记,并测得ATP与注入的32P标记的磷酸放射性强度几乎一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32P标记的ATP水解产生的ADP没有放射性B.肝细胞内能够迅速产生并积累较多的ATPC.该实验表明,细胞内全部ADP都转化成了ATPD.细胞中放能反应增强时,游离的32P标记的磷酸会短时间增加〖答案〗A〖祥解〗ATP其结构式是:A-P~P~P,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特殊的化学键。【详析】A、根据题意可知,ATP的末端磷酸基团被32P标记,已知ATP水解产生ADP的过程脱去了末端的磷酸基团,故32P标记的ATP水解产生的ADP没有放射性,A正确;B、细胞内ATP的含量较少,但是转化很快,B错误;C、该实验只分离了细胞内的ATP,不能说明细胞内全部ADP都转化成了ATP,C错误;D、细胞中放能反应增强时,ATP的合成会加快,游离的32P标记的磷酸会短时间减少,D错误。故选A。14.甲图为叶绿体的结构模式图,乙图为甲图中部分结构放大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图④中存在CO2固定所需要的酶B.甲图③极大地扩展了叶绿体的受光面积C.乙图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能够将水分解为氧和[H]D.光能通过乙结构转化的化学能全部储存在ATP中〖答案〗D〖祥解〗图甲表示叶绿体的结构,乙表示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光反应的场所【详析】A、甲图④叶绿体基质是暗反应的场所,存在CO2固定所需要的酶,A正确;B、甲图③基粒由类囊体膜构成,极大地扩展了叶绿体的受光面积,B正确;C、乙图膜结构上含有光合色素,表示类囊体膜,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能够将水分解为氧和[H],C正确;D、光能通过乙结构转化的化学能储存在ATP和NADPH中,D错误。故选D。15.下图表示某种活性物质在一个细胞有丝分裂周期中的含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物质可诱导染色体的复制B.该物质可诱导染色质螺旋、缩短C.该物质可能与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有关D.该物质可诱导核膜和核仁的形成〖答案〗C〖祥解〗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分析曲线图:图示物质在分裂后期达到最大值,而有丝分裂后期最主要的变化是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因此该物质最有可能使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详析】A、图像中后期该物质含量达到最大值,而染色体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A错误;B、图像中后期该物质含量达到最大值,而染色质螺旋化缩短成染色体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前期,B错误;C、图像中后期该物质含量达到最大值,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也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故可判定该物质与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有关,C正确;D、图像中后期该物质含量达到最大值,而核膜和核仁的形成发生在有丝分裂的末期,D错误。故选C。16.下列有关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F2出现了性状分离,该实验结果能否定融合遗传B.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假说”的内容C.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验证他的假说,该过程需要正反交实验D.测交后代中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接近1:1,属于“演绎推理”的内容〖答案〗D〖祥解〗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详析】A、因为F1只有一种性状,F2出现了性状分离,该实验结果能否定融合遗传,A正确;B、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孟德尔的“假说”内容之一,B正确;C、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验证他的假说,该过程需要正反交实验,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C正确;D、测交后代中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接近1:1,属于“实验验证”的内容,D错误。故选D。17.已知玉米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现有两株高茎玉米I、Ⅱ和两株矮茎玉米Ⅲ、Ⅳ。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I、Ⅱ两株玉米分别自交,二者后代的表型比一定相同B.I、Ⅱ两株玉米杂交,后代一定不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C.Ⅲ、Ⅳ两株玉米分别与I杂交,二者后代的基因型比相同D.若I与Ⅲ杂交所得后代的不同植株再分别与Ⅳ杂交,所得后代中矮茎比例相同〖答案〗C〖祥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析】A、I、Ⅱ均为高茎玉米,可以是纯合子也可以是杂合子,二者自交后代的表型比不一定相同,A错误;B、若I、Ⅱ均为杂合子,杂交后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B错误;C、Ⅲ、Ⅳ的基因型相同,分别与I杂交,二者后代的基因型比相同,C正确;D、Ⅰ为高茎玉米可能为纯合子也可能为杂合子,当Ⅰ为纯合子时与矮茎玉米杂交所得的后代为杂合子,再与矮茎玉米Ⅳ杂交,所得后代矮茎玉米比例为1/2,当当Ⅰ为杂合子时与矮茎玉米杂交所得的后代为杂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比例为1:1,再与矮茎玉米Ⅳ杂交,所得后代矮茎玉米比例为1-1/2×1/2=3/4,因此比例不想,D错误。故选C。18.细胞色素c是细胞呼吸过程中参与水生成的一种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外源性细胞色素c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但在缺氧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外源性细胞色素c便能进入细胞及线粒体内,提高氧的利用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缺乏细胞色素c的细胞无法生成ATPB.细胞中合成内源性细胞色素c的过程会产生水C.缺氧条件下补充外源性细胞色素c可减少人体肌细胞中乳酸的积累D.缺氧条件下补充外源性细胞色素c会提高线粒体内膜对[H]的利用率〖答案〗A〖祥解〗1、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H];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2、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成乳酸【详析】A、外源性细胞色素c能进入细胞及线粒体内,提高氧的利用率,缺乏时也可以合成ATP,A错误;B、外细胞色素c是细胞呼吸过程中参与水生成的一种蛋白质,合成过程需要脱水缩合产生水,B正确;C、缺氧条件下补充外源性细胞色素c可提高氧的利用率,加强有氧呼吸,减少人体肌细胞中乳酸的积累,C正确;D、外源性细胞色素c能进入细胞及线粒体内,提高氧的利用率,氧的利用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且利用[H],缺氧条件下补充外源性细胞色素c会提高线粒体内膜对[H]的利用率,D正确。故选A。19.现有6块未贴标签的三类细胞有丝分裂两个时期的装片,编号1~6,已知1、3号确定为同一类细胞,其他4块装片为另两类细胞。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结果如下表,据此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编号观察结果1与5中心粒发出星射线,染色体散乱排列2细胞中部凹陷3与6细胞中部形成了细胞板4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染色体散乱排列A.1、3号分别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与末期的装片B.5、2号分别为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与末期的装片C.4、6号分别为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与末期的装片D.4、2号分别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与末期的装片〖答案〗C〖祥解〗动物细胞含有中心体,但不含细胞壁,其有丝分裂前期出现的纺锤体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的,末期是细胞中部凹陷;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但含有细胞壁,其有丝分裂前期出现的纺锤体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的,末期是细胞中部形成细胞板;低等植物细胞含有中心体和细胞壁,其有丝分裂前期出现的纺锤体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的,末期是细胞中部形成细胞板。【详析】A、低等植物细胞含有中心体和细胞壁,其有丝分裂前期出现的纺锤体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的,即装片1或5;末期细胞中部形成细胞板,即装片3或6,已知1、3确定为同一种细胞有丝分裂的两个时期,由此可以说明1、3均来自低等植物,A错误;B、动物细胞不含细胞壁,末期细胞中部凹陷,即装片2号,B错误;C、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但含有细胞壁,其有丝分裂前期出现的纺锤体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的,即装片4号;末期细胞中部形成细胞板,即装片6号,故4、6号分别为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与末期的装片,C正确;D、动物细胞含有中心体,有丝分裂前期出现的纺锤体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的,即装片6号,装片4号是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D错误。故选C。20.研究人员用马铃薯新品种和原种的幼苗与幼根做实验。实验一: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分别测定新品种与原种叶片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CO2吸收量和释放量,结果如图1;实验二:将新品种与原种生长状况、大小相同的幼根分别放入甲~丙三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数小时后测得重量变化如图2。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A.当光照强度持续在X时,新品种不易存活B.Y点后限制原种光合速率增加的因素是CO2浓度C.正常情况下,新品种比原种更适应盐碱环境D.原种在与新品种细胞液等渗的完全培养液中不能正常生长〖答案〗B〖祥解〗分析图1可知,表示新品种与原种叶片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和释放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光照强度为X时,原种的净光合速率为1,新品种的净光合速率为小于0;在光照强度为Y时,原种的净光合速率达到光的饱和点为6,而新品种的净光合速率为2;当光照强度为Z时,原种的净光合速率仍为6,新品种的净光合速率达到光的饱和点为8。【详析】A、由图当光照强度持续在X时,原种的净光合速率为1,新品种的净光合速率为小于0,因此新品种不易存活,A正确;B、在光照强度为Y时,原种的净光合速率达到光饱和,Y点后限制原种光合速率增加的因素是CO2浓度、温度等,B错误;C、分析图2可知,在丙浓度时,新品种质量增加,而原种保持不变,说明该浓度下新品种能吸水,在甲浓度下,新品种质量保持不变,而原种质量减小,说明该浓度下原种会失水,所以新品种比原种更适应盐碱环境,C正确;D、由C选项分析可知,新品种比原种的细胞液浓度大,原种在与新品种细胞液等渗的完全培养液中即甲浓度下,原种会失水,不能正常生长,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21.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欲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可溶性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请回答下列问题:(1)本实验可依据有机物能与某些化学试剂产生特定的____反应,来判定生物组织中某种有机物的存在。(2)鉴定脂肪常用的试剂是____。现以花生种子为实验材料,将其制成临时切片,染色后用____洗去浮色,便于观察。(3)某同学欲鉴定水果中的可溶性还原糖,一般不选取西瓜果肉作为材料,原因是____。(4)有人说“外行吃燕窝,内行吃银耳”。水溶性蛋白是燕窝和银耳的重要营养成分,可通过炖煮溶于水中。现欲通过实验探究燕窝和银耳中水溶性蛋白含量的差异,请写出实验设计思路:____。〖答案〗(1)颜色(2)①.苏丹Ⅲ染液②.50%酒精(3)西瓜果肉颜色较深,不利于观察颜色变化(4)取等量燕窝和银耳,分别加水炖煮,将提取物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比较紫色的深浅〖祥解〗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小问1详析】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