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0-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考生留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三、四。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天万物复苏,面对烂漫春光,有人在“红杏枝头”品尝春意,于“拂堤杨柳”沉醉氤氲春雾,有人却语竭词穷,词不达意,停留在“哇”“超赞”的简洁感叹。尽管众人眼中的景色“远近凹凸各不同”,但网络语言风靡、文化内涵缺失的现象﹐不经意间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日常沟通和情感表达。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苛刻的讪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哧”等区分。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困难、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运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特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确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更。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语言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干脆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顺手复制粘贴就称得上高效。网络语言所创建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气。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精确说出所思所想,比毫不犹豫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的风头正盛只是短暂的,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气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更进一步看,身处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我们或许更须要“咬文嚼字”。一段时间以来,从教科书上的“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到“远上寒山石径斜”“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诗词的古音探讨,如今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也空前困难。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倒映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对待生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相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究将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沟通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印。(摘编自盛玉雷《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春光,古人诗兴大发,吟咏盎然春意;今人却词语匮乏,只能简洁感叹。B.汉语表达上的优越性﹐不只体现在古诗词中,日常用语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C.网络语言既简化了语言﹐又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蕴含着语言的力气。D.称谓之争,古音探讨,反映出语言生活的活跃和困难,以及吐故纳新的必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条分缕析地进行论述。B.文章以“笑”的多样表达为例,阐明汉语表达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论述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网络语言只能风行一时。D.结论部分采纳递进式结构,指出语言常用常新﹐须要咬文嚼字,更好地表达。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网络语言的风靡、文化内涵的缺失﹐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日常沟通和情感表达。B.不会运用精妙的修辞,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势必造成自己语言的贫乏。C.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精确说出所思所想,追求表达的差异化,才能造就语言的经典。D.善用语言可以更好认清自我,相识生活增进沟通﹐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答案】1.B2.C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实力。A项,“今人却词语匮乏,只能简洁感叹”错误,原文是“有人在“红杏枝头”品尝春意,‘于拂堤杨柳’沉醉氤氲春雾,有人却语竭词穷,词不达意,停留‘哇’‘超赞’的简洁感叹”,未说古人和今人。C项,“网络语言既简化了语言,又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蕴含着语言的力气”错误,缩小范围,原文是“网络语言所创建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气”。D项,“称谓之争,古音探讨,反映出语言生活的活跃和困难,以及吐故纳新的必要”错误,原文是“一段时间以来,从教科书上的‘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到‘远上寒山石径斜’‘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诗词的古音探讨,如今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也空前困难。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倒映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可见“称谓之争、古音探讨”不能反映出“吐故纳新的必要”。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实力。C项,“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错误,本文没有运用对比论证:“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的风头正盛只是短暂的,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说的是“很多时候”“风头正盛只是短暂的”,也没有标明“网络语言只能风行一时”。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看法的实力。B项,“不会运用精妙的修辞,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势必造成自己语言的贫乏”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困难、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不会运用精妙的修辞,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是“语言的贫乏”的表现,不是条件。故选B。【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愿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精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推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愿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二)好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粮食年产量增长近5倍,从1949年的2263.6亿斤增加到2024年的13157.8亿斤;年人均占有量翻了一番多,从400多斤增加到900多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稳定丰收的成就来之不易,既要克服频繁发生的自然灾难和病虫害,还要面对日益趋紧的水土资源,解决价格和成本等压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平安战略,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事实证明,中国人的饭碗始终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仓廪实的背后,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科技实力不断提升。农田有效浇灌面积超过10亿亩,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科学施肥、节水浇灌、绿色防控等技术大面积推广。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平安是头等大事。保障国家粮食平安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平安的重要基础,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材料二:2024~2025年中国粮食出口数量统计图材料三:在回答记者有关粮食平安的问题时,韩长赋表示,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创记录的“十五连丰”,近4年都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我们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经达到了470多公斤,明显超过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粮食平安平均线水平,我们的粮食平安是有保障的。关于粮食平安,韩长赋介绍了三个方面:一是强化政策支持。首先是巩固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实施耕地地力爱护补贴、产粮大县嘉奖和生产者补贴这些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调动政府重农抓粮和农夫种粮的主动性。二是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守住耕地红线。“我们在全国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划定了10.58亿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爱护区,每年建设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到2024年全国将完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可以基本上变更靠天吃饭这样一个局面。”韩长赋说。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包括科技研发,现代种业,现代农机装备,“我们现在主要农作物品种大体5年就可以大规模的更换一次,另外就是集成推广高产高效绿色生态的生产技术,现在全国粮食作物的平均单产已经提高到了374.7公斤,这个是新中国刚成立初期的5倍多。”土地是农业之本,也是农夫的命根子。现在全国耕地有5.4亿亩在各种主体间进行流转,有7200万户的农户参加了流转土地。“目前,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农村承包地的确权登记,这为下一步的30年延包打下了基础。”针对当前出现的粮食问题,中心印发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安排和重大行动,配套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摘编自《中国粮食平安有保障》)材料四:因为常年探讨水稻,袁隆平院士关切农业,关切农夫。他发觉,现在农夫种田的主动性与粮价有关系。粮价一涨其他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粮价一跌,谷贱伤农,农夫没有种田的主动性。在政协的时候,袁隆平院士提了一个提案,国家既要保持粮食丰收,又要抑制粮价上涨。他建议政府高价收购农夫粮食,再平价供应市场。这样的话粮价不涨,通货不膨胀,农夫获得了国家补助,可以提高种粮主动性。现在的问题是农夫不种粮,袁隆平院士对此表示很担忧。现在绝大部分青壮年都已不参加农业,出现了“妇老农业”的状况。摘编自《中国粮食不够吃担忧农夫主动性》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7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克服频繁发生的自然灾难和病虫害等各种各样的困难,粮食年产量从1949年的2263.6亿斤到2024年的13157.8亿斤。B.我国粮食生产近4年都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十八大以后,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C.从材料二可知,我国2024~2025年的粮食出口数量逐年增长,2024年粮食出口数量是2024年粮食出口数量的2倍多。D.当下,划定了粮食生产的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的爱护区,就可以变更我国原来那种靠天吃饭的局面。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人口众多,保障粮食平安对我国来说有重大意义,虽说现在粮食丰收了,但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B.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连续增长,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了国际上确定的粮食平安人均水平线。C.耕地是粮食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我国已在全国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全国有5.4亿亩耕地在各种主体间进行流转。D.当前农村绝大部分青壮年不参加农业,参加农业的大多是妇女、老人,袁隆平院士对农村这种现状表示了深深的忧虑。6.农夫种粮的主动性与粮食平安休戚相关,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如何提高农夫种粮的主动性。【答案】4.D5.D6.①巩固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实施耕地地力爱护补贴、产粮大县嘉奖和生产者补贴这些强农惠农富农政策。②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包括科技研发觉代种业、现代农机装备,推广高产高效绿色生态的生产技术。引导农夫科学高效种田。③抑制粮价上涨,政府高价收购农夫粮食,再平价供应市场。这样的话粮价不涨,通货不膨胀,农夫获得了国家补助,可以提高种粮主动性。【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实力。D项,“就可以变更我国原来那种靠天吃饭的局面”错误,原文是“可以基本上变更靠天吃饭这样一个局面”,可知不是“变更”,是“基本上变更”,范围扩大。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实力。D项,“……袁隆平院士对农村这种现状表示了深深的忧虑”错误,袁隆平院士担忧的是“农夫不种粮”而不是“当前农村绝大部分青壮年不参加农业,参加农业的大多是妇女、老人”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实力。“仓首先是巩固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实施耕地地力爱护补贴、产粮大县嘉奖和生产者补贴这些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调动政府重农抓粮和农夫种粮的主动性”,即巩固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实施耕地地力爱护补贴、产粮大县嘉奖和生产者补贴这些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仓廪实的背后,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科技实力不断提升。农田有效浇灌面积超过10亿亩,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科学施肥、节水浇灌、绿色防控等技术大面积推广”,即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包括科技研发觉代种业、现代农机装备,推广高产高效绿色生态的生产技术。引导农夫科学高效种田。“在政协的时候,袁隆平院士提了一个提案,国家既要保持粮食丰收,又要抑制粮价上涨。他建议政府高价收购农夫粮食,再平价供应市场。这样的话粮价不涨,通货不膨胀,农夫获得了国家补助,可以提高种粮主动性”,即抑制粮价上涨,政府高价收购农夫粮食,再平价供应市场。这样的话粮价不涨,通货不膨胀,农夫获得了国家补助,可以提高种粮主动性。【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1.找寻所需信息。发觉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擅长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找寻的目标。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具体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状况下,须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推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困难的非连续性文本,要留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学问、想法和阅历,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熬冬江岸在冬季漫长的一天里,陈奶奶除了做两顿饭,吃两顿饭之外,就是把一窝鸡放出来,给它们喂食。大雪应当是在半夜时分起先下的,早晨起来的时候,陈奶奶打开大门,站在自家廊檐上,望见黄泥湾犹如一只小小的船,沉没在漫天飘舞的白雪之中,都分不清哪是房子哪是树了。从早到晚,她开门望了好几次,大雪都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她怕滑倒,便一天也没出门。这样的天气,即便把鸡放出来,它们也无法去野外觅食,只能龟缩在廊檐上,还会在地上屙一堆堆鸡屎。)陈奶奶懒得放它们出来。快到晌午的时候,鸡群在鸡埘里乱扑腾,一只只脑袋都贴在竹编的鸡埘门上,尖嘴从门缝里露出来。明显,它们已经饿坏了。她只好把它们放出来,在廊檐上多撒了几把稻谷。傍晚。陈奶奶又在廊檐上撒了几把稻谷。几只鸡应当都吃饱了,鱼贯进入鸡埘。陈奶奶堵了鸡埘的门,却发觉廊檐上还有一-只鸡在啄食。她咕咕唤了两声,那只鸡非但没有向她走来,反而怯生生地往后退,退几步之后,又笨拙地跳下廊檐,跳到白雪皑皑的院子里。在白花花的积雪反衬下,院子里亮光光的,她看清晰了,这是一只麻褐色的鸟儿,比她的鸡小了很多。这个小可怜,唯恐是大雪封山,无处觅食,饿极了,才落到院子里偷食吃。陈奶奶蹑手蹑脚地进了家,轻轻关上门。她从门缝里往外看,那只鸟儿又飞到廊檐上,找寻吃的。鸡群几乎把地上的稻谷吃光了,鸟儿好不简洁才从地缝里啄食一粒两粒被鸡们遗忘的稻谷。她看了一会儿,连忙从谷仓里抓了一把稻谷,轻轻拉开门,将稻谷撒在鸟儿面前。鸟儿吓得慌张飞到了院子里。过了片刻,它又飞到廊檐上,尽情地啄食起来。其次天晌午,雪停了,天气却变得格外寒冷。陈奶奶出来喂鸡,不禁哆嗦一下,又哆嗦一下。她扬手撒了一把稻谷,鸡们一下子朝稻谷撒落的地方扑去。她突然发觉鸡群里多了一只黑褐色的鸟儿。这下,她彻底看清晰了,这是一只斑鸠。斑鸠的羽毛稀拉拉的,有些潮湿凌乱。它挤在鸡群中间,依旧怯生生的,躲在鸡的身旁,时常啄上一口。明显,这是一只苍老的斑鸠,一只在野外无法觅得足够食物的老斑鸠。这天晌午,陈奶奶比平常多撒了好几把稻谷。鸡们都吃饱了四散走开,只有老斑鸠还在啄食。这会儿,它不再那么矜持了,啄食的速度明显加快。.从今以后,每天早晨,每天傍晚,这只老斑鸠总会适时出现在廊檐上,和鸡群一起进食。陈奶奶怀疑它没有飞远,可能就躲在她家旁边的山坡上,守望着她的小院。否则,它怎么可能那么准时地不请自到呢?有一次,它不知怎么来晚了,陈奶奶隐隐隐约有些失落。等它出现的时候,鸡群已经把地上的稻谷吃光了。陈奶奶抓紧又撒了一把稻谷。这一次,它没有惊惶逃走,而是和一只喂了很久的鸡一样镇静地站立着,起先进食。每天除了给自己做两顿饭,给鸡喂食之外,陈奶奶又多了一件事情,就是给这只老斑鸠喂食。转瞬要过年了。儿子开车回村里来接她,要把她接到竹园镇和他们一起过年。陈奶奶捡了一筐鸡蛋,让儿子带给孙子孙女吃,她却不情愿离开村子。儿子说,娘,平常您说在镇上住不惯,要留在村子里,我也依您了。过年您再不去镇上,自己一个人怎么过呢?陈奶奶说,我走了,没人给它喂食,它会饿死的。还像去年一样,我把鸡也逮走,您就放心吧。我说的不是鸡。它像我一样,七老八十了,不中用了。我一走,怕它熬不过这个冬天。我哪里也不去,我得陪着它,帮它把冬天熬过去。陈奶奶说着,叹息了一声。这一声叹息,让儿子实在琢磨不透。儿子追问,娘,您说吧,究竟是啥?咱们带它一起走。一只老斑鸠,你带不走它,我也撇不下它。别管我了,你走吧,你们自己好好过年吧。有它陪我过年,挺好。儿子半天无语,不知怎么劝慰娘。和一只老斑鸠一起过年,娘真是越老越糊涂了。(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第一段既写出了陈奶奶的基本生活景况,又渲染了环境,说明雪大,为下文老斑鸠的出现做了铺垫。B.作者视察细致,对老斑鸠初次在院子里进食的过程描绘得神形兼备,写出老斑鸠惊惶、谨慎和摸索的形象。C.文中说“陈奶奶隐隐隐约有些失落”,写出了陈奶奶对老斑鸠的挂念,也表明白陈奶奶心地和善和生活孤独。D.小说娓娓道来,以朴实自然的语言叙事,后面陈奶奶和儿子的对话,表明作者对陈奶奶儿子的不满和讽刺。8.小说为什么以“熬冬”为标题?请简要说明。9.小说结尾写陈奶奶“和一只老斑鸠一起过年”,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7.D8.①点明白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环境——冬天和基本内容——生命的煎熬。②既指陈奶奶年事已高可能过去不了这个寒冬,也指没有觅食实力的老斑鸠难以熬过这个冬天。③寄予了作者对陈奶奶这样的空巢(留守)老人的担忧。9.①表现了陈奶奶和善、热心,担忧老斑鸠会饿死。②表明陈奶奶这样空巢(留守)老人与老斑鸠样同命相怜;③突出主题,写出空巢(留守)老人的孤独和不被理解的境况。【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实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究竟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阅读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D项,曲解文意。“表明作者对陈奶奶儿子的不满和讽刺”的说法不当,结合原文可知:陈奶奶对自己的儿子可能有悲观,但看不出不满,更谈不上讽刺。因为“儿子开车回村里来接她,要把她接到竹园镇和他们一起过年”说明做儿子的还是有孝心的,只是他并不真正懂娘的内心,因此陈奶奶对儿子只是有些许悲观。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标题作用的实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解答时留意结合文本内容,由表及里的分析。一般标题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2)概括小说主要事务;(3)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4)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5)具有象征意义;(6)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7)寄予作者情感;(8)绽开情节,前后呼应;(9)对比讽刺,强化效果;(10)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11)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爱好,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题干要求简要说明,小说为什么以“熬冬”为标题?做这种题,我们要细读文本,再结合内容,从表面上、实质上两个角度去分析标题的含义。“熬冬”这个标题,交代了写作的时令,是寒冬,又比方生命的尾声;而一个“熬”字,写出了生命的煎熬。这里的“熬冬”表面是指老斑鸠过不了这个冬天,其实是指年事已高的陈奶奶难以熬过这个寒冷的冬天。这篇小说寄寓了作者对空巢老人的悲悯情怀,也希望普天下的子女能常回家看看年迈的老爸老妈,以此为题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9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本(小说)的重要语段(情节)的作用的实力。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②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③对表现主题的作用。④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尾句(段)的作用主要是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启发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题干要求简要分析,小说结尾写陈奶奶“和一只老斑鸠一起过年”,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道题在回答的时候,首先要结合文本思索:陈奶奶为什么要“和一只老斑鸠一起过年”,因为这只老斑鸠已经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正在“熬冬”;而陈奶奶何尝不是在“熬冬”呢?这表现了陈奶奶的和善和同病相怜的悲悯情怀,同时呼应了标题,更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对于空巢老人,多一些理解和关爱。总之,从人物形象的塑造,结构上标题的呼应;主题上的揭示等角度作答。【点睛】如何把握文学类作品的主旨1、从重点语段上找突破;(1)抓标题与文体;(2)抓“文眼”;(3)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段;(4)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争论、抒情性的句、段;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1)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会作者的感情;(2)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析去体会作者的感情;(3)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会作者的感情;3、从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发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陆杲字明霞,吴郡吴人也。祖徽,宋益州刺史。父睿,扬州中从事。杲少好学,工书画,舅张融有高名,杲风韵举止颇类,时称曰“无对日下,唯舅与甥”。为尚书殿中曹郎,拜日,八座丞郎并到上省交礼,而杲至晚,不刚好刻,坐免官。后为司徒从事中郎。梁台建,为相国西曹掾。天监五年,位御史中丞。性嫜直,无所顾望。时山阴令虞肩在任赃污数百万,杲奏收劾之。中书舍人黄睦之以肩事托杲,杲不答。梁武闻之以问杲,杲答曰:“有之。”帝曰:“识睦之不?”答曰:“臣不识其人。”时睦之在御侧上指示曰此人是也杲谓曰君小人何敢以罪人属南司睦之失色领军将军张稷是杲从舅,杲尝以公事弹稷,稷因侍宴诉帝曰:“陆杲是臣亲通,小事弹臣不货。”帝曰:“杲职司其事,卿何得为嫌。”杲在台,号不畏强御。为义兴太守,在郡宽惠,为下所称。历左户尚书,太常卿。出为临川内史,将发,辞武帝,于坐通启,求募部曲。帝问何不付所由呈闻。杲答所由不为受。帝颇怪之,以其临路不咎问。后入为金紫光禄大夫、特进。卒,谥质子。子罩字洞元,少笃学,多所该览,善属文。简文居蕃,为记室参军,撰帝集序。稍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礼遇甚厚。大同七年,以母老求去,公卿以下祖道于征虏亭。皇太子赐黄金五十斤,时人方之疏广。母终,后位终光禄卿。(节选自《南史·列传第三十八》)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睦之在御侧上/指示曰此人/是也/杲谓曰/君小人何敢/以罪人属南司/睦之失色/B.时睦之在御侧/上指示曰/此人是也/杲谓曰/君小人/何敢以罪人属南司/睦之失色/C.时睦之在御侧/上指示/曰此人也/杲谓曰/君小人何敢/以罪人属南司/睦之失色/D.时睦之在御侧上/指示/曰此人是也/杲谓/曰君小人/何敢以罪人属南司/睦之失色/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词语有“免”“出”“迁”“除”等。“免”指罢官,“出”指京官外放,而“迁”指升官。B.“天监五年”是年号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通常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C.中书舍人,官名。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南朝沿置,至梁,称“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D.“谥”指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闻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封称号,如欧阳修谥号为文忠。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杲自幼好学,擅长绘画。陆杲师从张融学画,其风格举止很像张融,时人赞扬眼下没有人能同他俩相匹敌的。B.陆杲延误交接,遭受免官。他被授尚书殿中曹郎那天,因错过了与各路官员一并到上省行交接之礼的时间被免官。C.陆杲执法严格,不避亲疏。他弹劾贪官山阴县令虞肩,就连他的堂舅领军将军张稷也因公事被陆杲弹劾。D.陆杲性情耿直,办事坚决。他对待黄睦之的做法正气凛然,果敢坚决,在任上贏得了不畏强权的名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出临川内史,将发,辞武帝,于坐通启,求募部曲。(2)大同七年,以母老求去,公卿以下祖道于征虏亭。【答案】10.B11.A12.A13.(1)出京任临川内史,即将动身,向武帝辞行,在座上奏上启文,恳求招募部曲。(2)梁武帝大同七年,因母亲年迈恳求离职,公卿以下官员在征虏亭设宴钱行。【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实力。本题,“上指示曰”,“上”是本句的主语,归于本句,前面断开,解除AD;“曰”是说的意思,是“上”的宾语,不能断开,解除C。本句译为:当时黄睦之就在皇上侧旁,皇上指着黄睦之对陆杲说:“这就是黄睦之。”陆杲对黄睦之说:“你是个小人,怎敢为罪人到衙门求情?”黄睦之大失其色。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驾驭实力。A项,“‘迁’指升官”错。“迁”是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和平级转调三种。“迁升”迁授”“迁叙”才是升官。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实力。A项,“陆杲自幼好学,擅长绘画。陆杲师从张融学画,其风格举止很像张融,时人赞扬眼下没有人能同他俩相匹敌的”说法错误。结合原文“杲少好学,工书画,舅张融有高名,杲风韵举止颇类,时称曰‘无对日下,唯舅与甥’”,无中生有,原文没有陆杲师从其舅学画的说法。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实力。第一句得分点:“出”,出京为官;“发”,动身;“通启”,奏上启文。其次句得分点:“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公卿以下祖道于征虏亭”,状语后置句。参考译文:陆杲,字明霞,吴郡吴人。祖父陆徽,是宋代的益州刺史。父亲陆睿,为扬州治中。陆杲小时候用功好学,擅长书画,他的舅舅张融有很高的名望,陆杲的风格举止很像张融,当时有人赞扬说:“无对日下,惟舅与甥。”担当尚书殿中曹郎迁任尚书殿中曹郎,授官那天,各路官员一并到上省行交接之礼,而陆杲来晚了,错过了时间,被免官。后来,才让他做了从事中郎。梁朝建立后,陆杲担当相国西曹掾。天监五年(506),升为御史中丞。陆杲性情固执而耿直,不瞻前顾后。山阴县令虞肩在任时,贪赃数百万,陆杲上奏,使其遭捕受制裁。中书舍人黄睦之为虞肩求情,陆杲不答应。梁武帝听说了这件事情,问陆杲,陆杲回答说:“有这回事。”梁武帝说:“你相识黄睦之吗?”陆杲回答说:“我不相识这个人。”当时黄睦之就在皇上侧旁,皇上指着黄睦之对陆杲说:“这就是黄睦之。”陆杲对黄睦之说:“你是个小人,怎敢为罪人到衙门求情?”黄睦之大失其色。领军将军张稷是陆杲的堂舅,陆杲曾因为公事检举张稷,张稷在宴席上对梁武帝说:“陆杲是我的近亲,为一点小事检举臣而不宽恕。”梁武帝说:“陆杲行使其职权,你怎能不满足!”陆杲在任,号称不畏权贵。出任义兴太守,在任时宽宏泽惠,为百姓所赞扬。历任左户尚书,太常卿。出朝为临川内史,即将动身,向武帝辞行,在座上奏上启文,恳求招募部曲。皇帝问为何不把缘由上报。陆杲所答的理由不被接受。皇帝很怪他,因为他即将动身所以就没有责怪他。后来入朝为金紫光禄大夫,加特进,死后,谥号质子。陆杲的儿子陆罩字洞元,年少努力向学,阅览过很多书,擅长写文章。简文居蕃地,担当记室参军,撰帝集序。渐渐升迁为太子中庶子,掌管记,待遇很好。大同七年,因为母亲年老恳求离开,公卿以下都在征虏亭旁的道路上拜祭。皇太子赐黄金五十斤,时人把他比作疏广。母亲去世后,位居光禄卿。(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舞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藕香残”句,以点代面,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表现出词人孤独孤独的感觉。B.“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句中的“独”点出夫妻离别后的孤独,暗含对丈夫归来的切盼。C.“花自飘舞水自流”兼提落花、流水两个意象,比方岁月消逝,不见丈夫归来的哀痛。D.“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由己推人,既见写作手法的高超,也足见双方感情的深笃。15.“此情无计可消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作分析。【答案】14.C15.“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退”它,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退”,其深可见。更珍贵的是,李清照将“情”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其“情”运动之速。词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颖 的意境。而且从一“下”一“上”之中还可领会到她的万般愁绪,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表现出词人深婉细腻的风格。【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纳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语言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留意了解作者身世经验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索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比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比方岁月消逝”错,“花自飘舞水自流”,言眼前的一败涂地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舞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舞”,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细致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句诗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它写出了人生、年华、爱情、离别等丰富的感受。故选C。【15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实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实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实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留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索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终有条理的依据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此情无计可消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覆盖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伸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非常工整,表现手法也非常奇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心情变更打破了故作安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孤独充溢字里行间,感人至深。(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言山峰之高和瀑布飞泻、争相热闹的场景。【答案】(1).江山如画(2).一时多少豪杰(3).金戈铁马(4).气吞万里如虎(5).连峰去天不盈尺(6).飞湍瀑流争喧豗【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实力。要求学生在识记时以理解为基础,可依据对课文学问的积累答题,平常对富有教化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留意易错字的正确写法。留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留意“戈”“盈”“湍”“喧豗”的书写。【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状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驾驭状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驾驭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留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殊留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依次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荡气回肠咏流传。从《登鹳雀楼》这类耳熟能详的唐诗经典,到《乡愁》这样的现代佳作,经典诗词________。当下社会,经典诗词更须要给予鲜活的新生命,让这些千百年的经典诗词随着美丽旋律飞进每个人的心田,飞遍社会的角角落落,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当前,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忱不断升温,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建性蜕变古老中国才智精髓成果的呈现。例如,热播的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就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气象万千的文学经典之门,让传统文化重新________出蓬勃朝气。文学经典必定含情、传情、怡情,它本就是“以情流传”的,无论时间过去多久,()。它们早已化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千年之后,依旧让品读历史的人________。我们将传承诗词的经典精品献给人们,用经典诗词、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希望这些底蕴深厚、魅力无限的艺术经典能够持续________当代文化风尚。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沁人心腑萌发心悦诚服引领B.感同身受焕发心悦诚服指引C.感同身受萌发心驰神往指引D.沁人心腑焕发心驰神往引领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建性转化古老中国才智精髓成果的呈现。B.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呈现了全社会创建性蜕变古老中国平才智精髓成果。C.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建性转变古老中国才智精髓成果的呈现。D.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建性蜕变古老中国才智精髓成果的呈现。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其中蕴含着永恒不灭的真善美B.其中蕴含的真善美永恒不灭C.真善美蕴含在其中,永恒不灭D.真善美永恒不灭地蕴含在其中【答案】17.D18.A19.B【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的实力。这类题确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调和语境意义。须要留意色调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运用类型。感同身受:内心感谢犹如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为代人向对方致谢。沁人心腑:形容美丽的诗文、乐曲等打动人心,给人以清爽、安逸的感觉。此处指经典诗词打动人心,给人以清爽、安逸的感觉,故:沁人心腑,解除BC。萌发:比方事物发生。焕发:光彩四射或者振作。此处指让传统文化重新振作,故:焕发,解除A。心悦诚服:指开心地接受某种观点、事实等,诚意诚意地信服或听从。心驰神往:形容心神憧憬或思慕之极。引领:引导、带领。指引:指引、引导。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实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依据语感可以干脆解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细致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终再看句中有无一些简洁出现病句的标记词,细细推敲。原文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当是“不仅体现了……而且呈现了……”;或者“不仅是……的体现,而且是……的呈现”,解除CD;二是搭配不当,“蜕变古老中国才智精髓”错误,应为“转化古老中国才智精髓”,解除B。故选A。【19题详解】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精确、显明、生动的。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推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从前文看,承接“文学经典”,应指出“其中蕴含……”,解除CD;从后文“它们早已化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看,强调的重点是“真善美”,解除A。故选B。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生态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表现为酷爱自然、爱护生态、爱惜环境、珍惜资源、敬重生命等。假如人们缺少生态意识的支撑,生态文明观念淡漠,①____________。可以说,人们缺乏生态意识、特殊是缺乏生态责随意识和生态道德意识,是现代生态问题的一个深层次根源。生态责随意识要求人们具有履行生态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养。②____________,才能明确对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担当。要让生态责随意识成为全体民众共同的价值追求,③____________,使正确的生态正义感、生态荣辱感、生态亲和感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遵循。此外,还要在全社会提倡关爱自然、善待自然、守护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促使生态意识深化人心。【答案】(1).①现代生态问题就得不到根本解决(或:生态恶化的趋势就不能得到遏制)(2).②人只有树立生态责随意识(3).③须要全社会树立生态道德意识【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运用连贯的实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通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语段的结构层次,要清晰空缺处所处的位置是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者拓展句。再结合空格处的上下文,尽可能用上下文中的关键词拟写空缺处的句子;同时,假如有与空缺处相对应的句子,要考虑句式结构的照应及关联词的正确运用。本段文字主要是围绕生态意识与现代生态问题的关系绽开的,文中强调生态意识和生态责随意识及生态道德意识在现代生态问题中的重要性。从①处前的“假如”可推断,①处的内容与之构成假设句,应采纳“……就……”的句式,另外,①处后面的句子明确指出“人们缺乏生态意识、特殊是缺乏生态责随意识和生态道德意识,是现代生态问题的一个深层次根源”,由此可判定①处可填“现代生态问题就得不到根本解决”类似的内容;由②处横线处的句子“才能明确对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担当”,可推知,②处应用“只有……”的句式,又通过“让生态责随意识成为全体民众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句话可填“人只有树立生态责随意识”;依据“要让生态责随意识成为全体民众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句话可知,后面要强调的是“生态道德意识”,因此可填“须要全社会树立生态道德意识”,与后面内容连成一个整体。21.请把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新冠肺炎疫情让零售、酒店、消遣等行业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冲击,租赁活动或将收缩。然而某些产业却觅得商机。由于日常航班削减,私人飞机业务出现了80%至90%的业务增长。而私人飞机的高收费标准令一些国内大型航空公司也加入了包机的行列以弥补损失。除了私人飞机,网上办公蓬勃发展。2月3日,美国视频会议软件公司ZOOM股价上涨近15%,创下8个月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与一般上班族居家办公一样,老师也将原本的线下课堂搬到了线上,线上教化平台大热。同时,独立嬉戏平台、视频网站打破了此前最高在线用户数量的历史纪录出现了“挤到崩溃”的状态。【答案】新冠疫情下,零售、酒店、消遣业受冲击,私人飞机成新宠,大型航空公司开展包机业务。线上办公、线上教化、线上消遣崛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段压缩。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找寻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争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本则新闻共6句话。第1句是说新冠疫情对某些行业的冲击,可概括为“新冠疫情下,零售、酒店、消遣业受冲击”。第2句是说“某些产业却觅得商机”。第3、4句是说“私人飞机业务出现了80%至90%的业务增长”“一些国内大型航空公司也加入了包机的行列”,可概括为“私人飞机成新宠,大型航空公司开展包机业务”。第5、6句是说“网上办公蓬勃发展”“线上教化平台大热”“独立嬉戏平台、视频网站打破了此前最高在线用户数量的历史纪录”,可概括出“线上办公、线上教化、线上消遣崛起”。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①对酒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