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替沙星的药动学和药代动力学_第1页
加替沙星的药动学和药代动力学_第2页
加替沙星的药动学和药代动力学_第3页
加替沙星的药动学和药代动力学_第4页
加替沙星的药动学和药代动力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加替沙星的药动学和药代动力学第一部分加替沙星吸收及分布特征 2第二部分加替沙星蛋白结合率及与血浆蛋白相互作用 4第三部分加替沙星代谢途径及活性代谢物 6第四部分加替沙星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 8第五部分加替沙星在肝脏的代谢与排泄机制 9第六部分加替沙星在肾脏的排泄动力学 12第七部分加替沙星的消除途径和半衰期 15第八部分加替沙星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因素 16

第一部分加替沙星吸收及分布特征关键词关键要点【加替沙星口服吸收特征】:

1.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生物利用度约为78-95%。

2.餐后服用影响药物吸收,餐后给药可降低约37%的Cmax和22%的AUC。

3.与食物同服会延迟药物吸收,但不会明显影响其吸收程度。

【加替沙星分布特征】:

加替沙星吸收及分布特征

胃肠道吸收

*加替沙星为高度亲脂性的喹诺酮类抗生素。

*口服后迅速从胃肠道吸收。

*生物利用度:约75-90%,与食物摄入无关。

*峰值血药浓度(Tmax):口服后1-2小时。

*吸收速率不受胃肠道pH值或食物的影响。

组织分布

*加替沙星高度分布到广泛的组织和体液中,包括:

*肺部

*支气管

*鼻窦

*皮肤和软组织

*肌肉

*骨骼

*前列腺

*泌尿生殖系统

*胆汁

*脑脊液

血浆蛋白结合率

*加替沙星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较低:约20-30%。

*这表明其具有较高的游离药物浓度,可发挥抗菌作用。

血脑屏障穿透性

*加替沙星可穿透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

*脑脊液浓度约为血浆浓度的10-20%。

*这使加替沙星成为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理想选择。

蓄积作用

*加替沙星具有长效作用,半衰期为8-13小时。

*它在组织中蓄积,可维持较高的药物浓度,即使在剂量间隔较长时也能发挥抗菌作用。

*这有利于针对需要延长治疗时间的感染进行抗菌治疗。

特异性

*加替沙星对孕产妇和哺乳期妇女相对安全。

*它主要通过肾脏代谢,在老年人群中应进行剂量调整。

*加替沙星与某些药物(例如非甾体抗炎药、华法林)存在药物相互作用,需要注意。

结论

加替沙星的吸收和分布特征使其成为治疗广泛感染的有效抗生素。其高生物利用度、广泛的组织分布、低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血脑屏障穿透性,使其在感染性疾病的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理解这些特征对于优化加替沙星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第二部分加替沙星蛋白结合率及与血浆蛋白相互作用关键词关键要点【加替沙星蛋白结合率】

1.加替沙星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较高,约为65-75%。

2.主要与白蛋白结合,结合部位主要位于I、II号位。

3.在血药浓度范围内的结合率保持恒定,不随用药剂量或疾病状态而改变。

【加替沙星与血浆蛋白的相互作用】

加替沙星的蛋白结合率

加替沙星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血浆中高度与蛋白质结合。其蛋白结合率因血药浓度、血浆蛋白浓度和其他因素而异,一般在30%至60%之间。

在低血药浓度(<1μg/mL)下,加替沙星主要与血浆白蛋白结合(>90%)。随着血药浓度的增加,加替沙星与α1-酸性糖蛋白(AAG)的结合率增加,特别是当血药浓度超过10μg/mL时。研究表明,加替沙星在血药浓度为10μg/mL时与AAG的结合率约为30%。

影响加替沙星蛋白结合率的因素

影响加替沙星蛋白结合率的因素包括:

*血浆蛋白浓度:血浆蛋白浓度越高,加替沙星的蛋白结合率也越高。这可能解释了年龄、肝功能和营养状况对加替沙星蛋白结合率的影响。

*血药浓度:随着血药浓度的增加,加替沙星与AAG的结合率增加,与血浆白蛋白的结合率相对减少。

*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口服抗凝剂和磺胺类药物,可以与加替沙星竞争血浆蛋白结合位点,导致加替沙星的游离(未结合)浓度增加。

*疾病状态:某些疾病状态,如炎症、创伤和肾功能衰竭,可以影响血浆蛋白浓度和加替沙星的蛋白结合率。

药代动力学意义

加替沙星的蛋白结合率对它的药代动力学有重要影响:

*组织分布:蛋白质结合限制了加替沙星进入组织和细胞。游离(未结合)浓度较高的药物更容易扩散到组织中,而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则扩散受限。

*血清半衰期: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消除率较慢,导致血清半衰期延长。

*药物相互作用:通过增加药物游离浓度,蛋白结合率的改变可以增强或减弱药物相互作用。

*剂量调整:蛋白结合率的差异可能需要剂量调整,特别是对于肾功能衰竭患者或服用可能影响蛋白结合率的药物的患者。

结论

加替沙星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是高度可变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理解加替沙星的蛋白结合率及其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对于优化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第三部分加替沙星代谢途径及活性代谢物关键词关键要点【加替沙星代谢途径】

1.加替沙星主要通过肝脏代谢,主要代谢途径为CYP450酶介导的氧化脱甲基。

2.氧化脱甲基反应生成活性代谢物去甲加替沙星,其抗菌活性与加替沙星相当。

3.加替沙星还可经由glucuronidation和硫酸盐化代谢,生成非活性代谢物。

【活性代谢物去甲加替沙星】

加替沙星代谢途径

加替沙星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其代谢途径主要包括:

*глюкуронидация(尿苷酰化):加替沙星的大部分(约70-80%)在肝脏中被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硫酸化,生成无活性的加替沙星葡萄糖苷酸酯。该代谢途径是加替沙星的主要清除机制。

*氧化脱甲基化:加替沙星可以通过细胞色素P450(CYP)酶(主要是CYP3A4)进行氧化脱甲基化,生成活性代谢物去甲基加替沙星。

*去乙酰化:加替沙星也可以通过酯酶进行去乙酰化,生成活性代谢物去乙酰加替沙星。

活性代谢物

加替沙星的主要活性代谢物是去甲基加替沙星,它具有与加替沙星相似的抗菌活性。去甲基加替沙星约占加替沙星尿液中代谢物的10-20%。

去甲基加替沙星的药动学性质:

*半衰期:去甲基加替沙星的半衰期(约14小时)比加替沙星稍长。

*生物利用度:去甲基加替沙星的口服生物利用度约为10-15%。

*清除率:去甲基加替沙星的清除率约为加替沙星的20-30%。

*抗菌活性:去甲基加替沙星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具有与加替沙星相似的抗菌活性。然而,它对某些细菌(如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活性可能低于加替沙星。

去乙酰加替沙星的药动学性质:

*半衰期:去乙酰加替沙星的半衰期约为7小时,比加替沙星和去甲基加替沙星都短。

*生物利用度:去乙酰加替沙星的口服生物利用度约为40-60%。

*清除率:去乙酰加替沙星的清除率约为加替沙星的50-70%。

*抗菌活性:去乙酰加替沙星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具有与加替沙星相似的抗菌活性。然而,它对某些细菌(如肺炎链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活性可能低于加替沙星。

临床意义

加替沙星的活性代谢物去甲基加替沙星在加替沙星的抗菌活性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延长了加替沙星的抗菌作用时间,并且可能有助于克服某些细菌对加替沙星的耐药性。

此外,加替沙星的活性代谢物去乙酰加替沙星可能具有不同的抗菌作用谱,并且可能在某些临床情况下具有益处。然而,去乙酰加替沙星的半衰期较短,其在治疗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第四部分加替沙星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加替沙星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

加替沙星是一种广谱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具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能够广泛分布于全身各个组织和体液中。

血浆

加替沙星在血浆中的浓度与给药途径和剂量有关。口服给药后,加替沙星迅速被吸收,血浆峰浓度(Cmax)通常在给药后1-2小时达到。Cmax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静脉输注后,加替沙星在血浆中的分布更迅速且均匀。

组织

加替沙星高度分布于组织中,其组织浓度通常高于血浆浓度。研究表明,加替沙星在肺、扁桃体、鼻窦、中耳、骨骼、关节、肌肉、前列腺和软组织中的浓度与血浆中相当或更高。在感染组织中,加替沙星的浓度通常比未感染组织高2-10倍。

体液

加替沙星也能渗透到各种体液中,包括尿液、胆汁、腹水、唾液和母乳。在尿液中的浓度通常最高,可达血浆浓度的20-40倍。在胆汁中的浓度也较好,约为血浆浓度的10-20倍。

特殊部位

脑脊液(CSF):加替沙星能渗透到CSF中,但浓度低于血浆。CSF/血浆浓度比约为0.1-0.5。

前列腺:加替沙星在前列腺组织中的浓度很高,可达血浆浓度的10倍以上。原因是前列腺组织中有很高的氟喹诺酮转运体表达,促进了加替沙星的摄取和积累。

骨骼:加替沙星具有骨亲和性,可渗透到骨骼组织中并与骨组织结合。骨/血浆浓度比约为1-2。

眼睛:加替沙星可分布到眼部组织,包括角膜、虹膜、睫状体和视网膜。眼房水中加替沙星的浓度约为血浆浓度的20%。

渗透率

加替沙星组织渗透性的优越性归因于其亲脂性,这使得它能够通过细胞膜自由扩散。此外,氟喹诺酮转运体(OqxAB)在组织细胞中表达,促进加替沙星的主动摄取。

分布半衰期

加替沙星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半衰期差异很大。通常,分布半衰期在组织中比在血浆中更长,这表明加替沙星在组织中滞留时间较长。例如,在肺组织中的分布半衰期约为24小时,而在血浆中的分布半衰期约为11小时。

影响分布的因素

加替沙星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给药途径、剂量、血浆蛋白结合、组织血流、组织的pH值和局部炎症反应。炎症过程会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加替沙星渗透到感染组织中。第五部分加替沙星在肝脏的代谢与排泄机制关键词关键要点加替沙星的肝脏代谢

1.加替沙星主要在肝脏进行代谢,约有70%-90%的剂量通过肝脏代谢途径清除。

2.加替沙星的主要代谢途径是葡萄糖醛酸化,由肝脏微粒体中的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催化。葡萄糖醛酸化后形成的加替沙星葡萄糖醛酸酯具有极性,容易通过肾脏排泄。

3.此外,加替沙星还可通过脱乙酰、氧化和水解等途径进行代谢,但这些途径的贡献较小。

加替沙星的肝脏排泄

1.加替沙星及其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胆汁排泄至肠道,然后通过粪便排出体外。

2.肝细胞摄取加替沙星后,通过多药耐药蛋白(MDR)和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OATP)等转运蛋白将其转运至胆管。

3.加替沙星的胆汁排泄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肝功能、肾功能和药物相互作用等。肝功能受损可导致胆汁排泄减少,从而延长加替沙星的半衰期和增加其毒性。加替沙星在肝脏的代谢与排泄机制

加替沙星(Gatifloxacin)是一种广谱喹诺酮类抗生素,在肝脏中广泛代谢。其代谢途径主要包括氧化、酰化和葡萄糖醛酸化。

氧化

加替沙星经肝脏的细胞色素P450(CYP)酶系氧化,主要途径为去甲基化和脱氟。

*去甲基化:由CYP3A4催化,去除分子中的甲基,生成去甲基加替沙星。

*脱氟:由CYP1A2催化,脱去加替沙星分子中的氟原子,生成脱氟加替沙星。

去甲基加替沙星和脱氟加替沙星均具有抗菌活性,但活性较加替沙星低。

酰化

加替沙星还可以经肝脏的酰辅酶A合成酶催化,与乙酰辅酶A结合,形成加替沙星乙酰酯。加替沙星乙酰酯是一种无活性的代谢物,主要通过尿液排泄。

葡萄糖醛酸化

肝脏的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催化加替沙星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加替沙星葡萄糖醛酸苷。加替沙星葡萄糖醛酸苷是一种无活性的代谢物,主要通过尿液和胆汁排泄。

排泄

加替沙星及其代谢物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排泄:

*尿液排泄:约60-80%的加替沙星及其代谢物通过尿液排泄。

*胆汁排泄:约20-40%的加替沙星及其代谢物通过胆汁排泄。

影响因素

加替沙星在肝脏的代谢和排泄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

*肝功能:肝功能不全可导致加替沙星清除率下降,血药浓度升高。

*CYP酶活性:诱导或抑制CYP酶的药物或食物可影响加替沙星的代谢。

*胆汁排泄功能:胆道阻塞或肝细胞性胆汁淤积症可减少加替沙星的胆汁排泄,导致血药浓度升高。

*年龄:老年人肝脏代谢能力下降,加替沙星的清除率较低。

*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如西咪替丁、环丙沙星)可抑制加替沙星的代谢,导致血药浓度升高。

临床意义

了解加替沙星在肝脏的代谢和排泄机制对于合理用药至关重要。对于肝功能不全患者或服用影响加替沙星代谢药物的患者,需酌情调整剂量或监测血药浓度。此外,胆汁排泄功能受损的患者应慎用加替沙星,以避免药物蓄积。第六部分加替沙星在肾脏的排泄动力学关键词关键要点加替沙星的肾小球滤过

1.加替沙星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从尿液中排泄,没有主动转运。

2.加替沙星的肾小球滤过率相对较快,约为肌酐清除率的80%。

3.加替沙星的肾小球滤过率不受肾功能影响,即使在肾功能损害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加替沙星的肾小管分泌

1.加替沙星除肾小球滤过外,还有一部分通过肾小管分泌主动排泄。

2.加替沙星的肾小管分泌率约为肾小球滤过率的20%。

3.加替沙星的肾小管分泌率不受肾功能的影响,在正常肾功能和肾功能损害的情况下均保持不变。

加替沙星在肾小管内的再吸收

1.加替沙星的肾小管再吸收程度较低,仅约为5%。

2.加替沙星的肾小管再吸收是非饱和性的,不会因肾小管内加替沙星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3.加替沙星在肾小管内的再吸收不受肾功能的影响。

加替沙星的肾浓缩能力

1.加替沙星在肾脏组织中有较好的浓缩能力,可达到血浆浓度的10倍以上。

2.加替沙星的肾浓缩能力有利于其在肾脏中的抗菌作用。

3.加替沙星的肾浓缩能力不依赖于肾小管功能。

加替沙星在肾脏的药物相互作用

1.加替沙星会与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H2受体阻滞剂相互作用,抑制加替沙星的肾小管分泌,导致排泄减少。

2.加替沙星会与丙磺舒、保泰松等有机阴离子转运抑制剂相互作用,抑制加替沙星的肾小管分泌,导致排泄减少。

3.加替沙星与其他通过肾小管分泌或主动转运的药物之间存在竞争性相互作用,可能影响彼此的排泄。

加替沙星在肾中毒患者中的排泄动力学

1.在肾中毒患者中,加替沙星的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分泌率均会下降。

2.肾中毒会降低加替沙星的排泄,导致血浆浓度升高。

3.对于肾中毒患者,需要调整加替沙星的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以避免蓄积和毒性反应。加替沙星在肾脏的排泄动力学

加替沙星是一种广谱喹诺酮类抗菌剂,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其在肾脏的排泄动力学涉及多种机制,包括:

肾小球滤过:

*加替沙星是一种亲脂性弱酸,未被离子化,因此可以自由滤过肾小球。

*约60-80%的加替沙星通过肾小球滤过排泄。

主动分泌:

*加替沙星是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的底物,该转运体负责将阴离子物质主动转运出肾小管。

*OAT介导的主动分泌是加替沙星在肾脏排泄的主要途径。

被动重吸收:

*加替沙星在肾小管中部分被被动重吸收,这是由于其脂溶性。

*被动重吸收的程度取决于尿液pH值,在酸性尿液中重吸收程度较低。

肾小管分泌:

*加替沙星也可以通过多药物和毒素外排转运体(MATE)主动分泌到肾小管腔中。

*MATE介导的肾小管分泌是加替沙星排泄的次要途径。

排泄动力学参数:

*肾清除率(CLr):加替沙星在肾脏中的清除率,表示单位时间内从肾脏排出的加替沙星量。

*排泄分数:加替沙星通过肾脏排泄的百分比,由以下公式计算:

```

排泄分数=CLr/总清除率

```

*加替沙星的排泄分数约为60-80%。

影响因素:

影响加替沙星在肾脏排泄的因素包括:

*肾功能:肾功能受损会降低CLr,导致加替沙星在体内的积累。

*尿液pH值:酸性尿液会降低被动重吸收,从而增加CLr。

*其他药物:西咪替丁和概率尼赛等药物可以抑制OAT转运体,从而降低CLr。

临床意义:

了解加替沙星在肾脏的排泄动力学对于优化其给药方案至关重要。在肾功能受损患者中,需要调整加替沙星的剂量以避免积累。另外,在酸性尿液条件下给药可以提高加替沙星的排泄率。第七部分加替沙星的消除途径和半衰期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加替沙星的消除途径

1.肾脏排泄:加替沙星主要通过肾脏排泄,约60%-90%的剂量在未经代谢的情况下以原形从尿中排出。肾功能不全会导致加替沙星的消除半衰期延长和血药浓度升高。

2.非肾脏途径:加替沙星通过非肾脏途径排泄的比例相对较低,约为10%-40%。这些非肾脏途径包括胆汁、粪便和唾液。

主题名称:加替沙星的消除

加替沙星的消除途径

加替沙星主要通过肾脏清除,其消除途径包括:

*肾小球滤过:加替沙星自由形式和与血浆蛋白结合形式均可通过肾小球滤过滤除。

*主动分泌和重吸收:加替沙星在近曲小管中被主动分泌,在远曲小管中被重吸收。主动分泌是加替沙星消除的主要途径。

加替沙星的半衰期

加替沙星在不同人群和不同剂量下的半衰期存在差异。

*健康成人:给药后8-12小时

*老年人:半衰期延长,可达12-16小时

*肝功能受损患者:半衰期无明显变化

*肾功能受损患者:半衰期随肌酐清除率下降而延长。肌酐清除率为50ml/min时,半衰期约为12小时;肌酐清除率为10ml/min时,半衰期约为20小时。

其他影响加替沙星消除的因素

*剂量:较高的剂量会增加加替沙星在肾小管内的浓度,从而减少重吸收并缩短半衰期。

*药物相互作用:Probenecid和西咪替丁会抑制加替沙星的主动分泌,从而延长半衰期。

*饮食:高钙食物可以减少加替沙星的吸收,从而降低血药浓度。

药代动力学参数

除了半衰期之外,加替沙星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还包括:

*血浆蛋白结合率:约20-30%

*分布容积:约1.6-2L/kg

*血浆清除率:约0.15-0.25L/h/kg

*肾清除率:约0.1-0.15L/h/kg

这些参数有助于预测加替沙星在体内的浓度-时间曲线,以便优化给药方案并避免毒性反应。第八部分加替沙星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因素关键词关键要点生理因素

1.年龄:老年患者肾功能下降,导致加替沙星清除率降低,血药浓度升高。

2.体重:体重过重或肥胖者可能需要更高的剂量才能达到足够的组织渗透。

3.肝功能:肝损伤时,加替沙星的代谢和清除减慢,导致血药浓度升高。

病理生理因素

1.感染部位:不同的感染部位对应不同的加替沙星分布和渗透特性,影响治疗效果。

2.肾功能:肾功能受损时,加替沙星的清除率下降,血药浓度升高,增加毒性风险。

3.血脑屏障:加替沙星难以穿透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治疗效果受限。

药物相互作用

1.抗酸剂:抗酸剂与加替沙星共用时,可减少吸收,影响疗效。

2.其他抗菌药物:与其他抗菌药物如利福平合用时,可降低加替沙星的浓度。

3.CYP450酶抑制剂:与CYP450酶抑制剂如西咪替丁合用时,可抑制加替沙星的代谢,导致血药浓度升高。

遗传因素

1.CYP450酶多态性:CYP450酶的遗传多态性影响加替沙星的代谢,导致不同个体的血药浓度差异。

2.转运蛋白:转运蛋白的基因多态性也影响加替沙星的组织分布和消除。

剂型和给药途径

1.口服吸收:加替沙星口服吸收良好,但受食物影响,空腹服药可提高吸收率。

2.静脉注射:静脉注射可直接将加替沙星输送到血液中,快速达到治疗浓度。

3.透皮给药:透皮给药可用于局部感染或避免全身系统不良反应。

其他因素

1.患者依从性:患者依从性差会导致用药不规律,影响治疗效果。

2.治疗方案:加替沙星的剂量和疗程应根据感染类型和患者情况进行调整。

3.监测:定期监测血药浓度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避免毒性反应。加替沙星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因素

1.生理因素

a.年龄:老年人肾功能下降,加替沙星的分布容积(Vd)减小,清除率(CL)下降,半衰期(t1/2)延长。

b.体重:体重与Vd呈正相关,与CL呈负相关,因此体重较大的患者血药浓度较低。

c.性别:女性Vd较男性小,CL较低,t1/2较长。

2.疾病因素

a.肝功能受损:肝脏是加替沙星的主要代谢器官,肝功能受损会导致代谢减慢,血药浓度升高,t1/2延长。

b.肾功能受损:肾脏是加替沙星的主要排泄途径,肾功能受损会导致排泄减少,血药浓度升高,t1/2延长。

3.药物相互作用

a.丙磺舒:丙磺舒抑制加替沙星的肾小管分泌,导致血药浓度升高,t1/2延长。

b.地高辛:加替沙星抑制地高辛的转运蛋白P-糖蛋白,导致血药浓度升高,增加毒性风险。

c.咖啡因:咖啡因增加加替沙星的Vd,降低其血药浓度。

4.个体差异

a.基因多态性:CYP2C9酶和OATP1A2转运蛋白的基因多态性影响加替沙星的代谢和排泄,导致个体间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差异。

5.给药方式

a.给药途径:静脉给药的血药浓度高于口服给药。

b.给药剂量:给药剂量越大,血药浓度越高。

c.给药频次:频繁给药可以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

典型药代动力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