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
一、文言实词、虚词考点解析
(一)文言实词
实词的考点是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包括:
1)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它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如
“反”通"返”,“知”通“智”(通用)。如“蚤”通“早”,“直”通“值”(假
借)。如:“莫”通"暮”,“益”通“谥”(古今字)。
2)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包括五种情况:1词义扩大.其特点为:今义大于占义,占义又包含在今义
之中,如“江”、“河”、“睡”(“打瞌睡”).2词文缩小.其特点为:今义小
干古义,今义又包含在古义之中,如“金”、“让”(“贵备”)、3词义转移。其
特点为: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如“交通”、“去”(“离开”)•
4感情色彩变化。式特点为:褒贬意义相互转化,如“爪牙”、“谛”.5幺称说
法变化。如“目”改称“眼睛”,“日”改称“太阳”.6双音节词偏义复词.
双音节词,如“亲戚”、“中国”;偏义复词,如“父兄”、“浅深”。
3)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
引申或假借而形成。词的本义是指该词的最初意义、基本意义,如“兵”是兵器,是兵
士;“走”是跑。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
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有“河很深”、“深山”、“深耕”等。引申义为“道理
深”、“友谊深”、“夜深人静”等。词的比喻义是指使用比喻释义,如“手足之情”、
“乱扣帽子”。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在辨析常见的古今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之处,认定多义词在特
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
(二)文言虚词
虚词的考点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常见文
言虚词有: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
为、焉、也、以、己、矣、因、犹、于、哉、则、者、之等。
要注意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1)兼词:诸、焉、盍、叵、旃。2)虚词连
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3)复音虚词:于是、无论等。
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在根据阅读材料中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
力。“在文中的用法”界定了范围,并表现为常见用法。首先要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虚词的
基本用法,然后在具体的语境中仔细判别、比较、推断,达到了解其用法的目的。
二、语法与翻译考点解析
(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一类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而具有了另
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掌握词类活用现象,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句子的含义进而理
解文意。词类活用大致有以下几类: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②周亚夫军细柳(《周亚夫军细柳》)
上面例句中,名词“水”、“军”作动词用,分别解释为“游泳”、“驻军”。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前出事表》)
上面例句中,句①中“善”和句②中的“亲”、“远”本来都是形容词,但在句中均为动
词,分别解释为“交好”,“亲近”、“远离”。
3)名词作状语
如: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上面例句中,句①中的“箕畚”意为“用箕畚”,句②中的“犬”意为“像狗一样”
4)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其实
质是这个动词里面暗含着“使……怎么样”的意思。
如: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
上面例句中,①中的“生”和“肉”意为“使……复生”和“使……长肉”,②中的
“绿”意为“使……变绿”。
5)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只限于
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如: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上面例句中,①中的“异”和②中的“奇”和“宾客”为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感到奇
怪”、“认为与众不同”、“把……当作宾客”。
以上五类为常见的词类活用,此外,较为少见的还有:①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是故圣
益圣,愚益愚”(《师说》),第一个“圣”和第一个“愚”作名词,意为“圣人”和
“愚人”。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至”活用后,应译为“来到这里的人”。
(二)特殊句式
了解和掌握文言句式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另一重要环节,为明了起见,将其列表如
下:
(表格内容见本期16页表格)
(三)文言句子的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就是要忠于原文;“达”,
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雅”,则要求译文尽量形象、生动,富有文采。文言文翻译应
以直译为主,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在直译
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怎样才能达到上述要求?这就
得讲究翻译的方法。基本方法有六种,即:对、换、册k补、调、留(见下表)。
(表格内容见本期17页表格)
能力训练
(一)
崔枢举进士,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其人得疾既笃,谓崔曰:“荷君见顾,不以外夷
见忽,今势疾不起,番人重土殡,脱①殁,君能终始之否?”崔许之。曰:“某有一珠价
万缗②,得之能蹈火赴水,实至宝也。敢以奉君。”崔受之。曰:“吾一进士,巡州邑以
自给,奈何忽蓄异宝?”伺无人,置于柩中,瘗③于阡陌。
后一年,崔游丐亳州。闻番人有自南来寻故夫,并勘珠所在,陈于公府,且言珠必崔秀才
所有也。乃于亳来追捕。崔曰:“倘窜方④不为盗所发,珠必无他。”遂剖棺,得其珠。
注释:①脱:如果。②缗(min):一千文铜钱串在一起为一缗。③瘗(yi):埋葬。④
窜第(zhunxl):墓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崔枢举进士()
②其人得疾既笃()
③脱殁()
④荷君见顾()
⑤实至宝也()
⑥崔游丐亳州()
2.“君能终始之否"中“终始”的含义是()。
A.从始至终,即从头到尾保持友谊()。
B.使“始”终,使当初的友谊保扑到底。
C.终止当初(的友谊)。
D.最后和开头(保持友谊)。
3.“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两句中两个“见”字,与下面“见”字相同的一项是
A.曹刿请见
B.扁鹊见蔡桓公
C.远见卓识
D.见教
(二)
青州有谋反者,州县逮捕支党,收系满狱,诏殿中侍御史安喜崔仁师覆按之。仁师至,悉
脱去粗械,与饮食汤沐,宽慰之,止坐其魁首十余人,余皆释之。还报,敕使将往决之。
大理少卿孙伏伽谓仁师曰:“足下平反者多,人情谁不贪生,恐见徒侣得免,未肯甘心,
深为足下忧之。”仁师曰:“凡治狱当以平恕为本,岂可自规免罪,知其冤而不为伸邪
万一暗短,误有所纵,以一身易十囚之死,亦所愿也。”伏伽惭而退。及敕使至,更讯诸
囚,皆曰:“崔公平恕,事无枉滥,请速就死。”无一人异辞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收系满狱()
②崔仁师覆按之()
③与饮食汤沐()
④止坐其魁首十余人()
⑤自规免罪()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悉脱去奸械
奸械:刑具
B.敕使将往决之
敕使:宦官
C.万一暗短
暗短:愚昧短浅
D.事无枉滥
枉滥:冤屈失实
(三)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固之自裹。蚕妇操汝入于沸
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
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①,百官级绣②,孰非我为?汝乃楞③腹而营口,吐
经纬织成网罗,会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
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注释:①衮(gtin)龙:龙衣,古时帝王的礼服。②级(fu)绣:祭祀时穿的礼服。③楞
(xiao)腹:空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乃丧厥躯()
②适以自杀()
③孰非我为()
④会伺其间()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各指代什么。
口吐经纬()
遂为文章()
3.“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中的“之”指代,“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中的
哪两个“为”的意思是相同的?O
(四)
随州①大洪山李遥杀人亡命。逾年,至秫归,过市,见鬻柱杖者,等闲②以数十钱买之。
是时,秫归适又有邑民为人所杀,求贼甚急。民之子见遥所操杖,识之,曰:“此吾父杖
也。”遂以告官司。执遥验之,果邑民之杖也,榜掠备至③。遥实买杖,而鬻杖者已不
见,卒未有以自明。有司诘其行止来历,势不可隐,乃通随州,而大洪山杀人之罪遂败。
卒不知鬻杖者何人。市人千万,而遥适值之,因缘及其隐匿,此亦事之可怪者。
注释:①随州:古州名,今湖北境内。②等闲:轻易,随意。③榜掠备至:受尽拷打。
1.上文中有三个“市”字,“过市”、“市人”中的“市”的词性是,意为;“以数十钱
市之”中“市”的词性是,意为。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语句:
①是时秫归适又有邑民为人所杀
②卒未有以自明
(五)
唐高祖第三女,微时嫁柴绍。高祖起义兵,绍与妻谋曰:“尊公欲扫清多难,绍欲迎接义
旗,同去则不可,独行恐惧后害,为计若何?”妻曰:“公宜速去,我一妇人,临时别自
为计。”绍即间行赴太原,妻乃归鄂县,散家资,起兵以应高祖,得兵七万人,与太宗俱
围京城。号曰"娘子军”。京城平,封平阳公主。葬时,特用鼓吹,以赏军功。
1.与“绍即间行赴太原”一句中“间”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岂远千里哉。
D.项伯杀人,臣活之。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尊公欲扫清多难
②为计若何
(六)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①
难近②。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
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
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
“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
注释:①使酒:因酒纵性谓之使酒。②近:谓亲近天子而为大臣。
1.选出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A.欲以为御史大夫B.河东吾股肱郡C.待罪
河东D.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
2.选出“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的正确解释。()
A.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到这件事后,就有办法窥测陛下的深浅了。
B.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到这件事后,有的会据此窥测陛下的深浅。
C.我担心天下的人,知道或听见这件事的,就有办法窥测陛下的深浅了。
D.我担心天下知道或听见这件事的人,有的会据此窥测陛下的深浅。
参考答案
(一)1.①指报考。②深重。③死。④承蒙。⑤极,最。⑥乞求,此处指谋生。2.Ao
3.D»(二)1.①拘囚。②审察。③给予。④定罪。⑤打算。2.B,“敕使”是皇帝指
派官员。(三)1.①却。②正好。③哪一个。④正。2.蜘蛛的丝;花纹、图案。3.蚊虻
蜂蝶;前两个“为”的意思是相同的。(四)1.名词,市场;动词,买。2.①这时秫归
恰好又有县城的百姓被人杀害。(要点:“是时”、“适”和被动句)②始终无法自己辩
明。(要点:固定句式“未有以”译为“没什么可用来”、“无法”)(五)1.A»(例
句中的“间”与A句中的“犬”均为名词活用为状语,B句中的“美”和C句中的“远”
为意动用法,D句中的“活”为使动用法)2.①你父亲想平定混乱的天下。②如何打算?
(六)1.B„(B为判断句,其余均为省略句)2.A。(此句包含“有以”的固定句式,
译为“有什么可用来”、“有办法……”)
二、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知之难乎哉!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
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
为言者,百不得一焉。然而天下皆曰:"我能读其书,知其所以为言矣。"此知之难也。人
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知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夫不具司马迁
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则几乎罔矣。
(选文有改动)
【注】本文节选自章学诚的《知难》。知难,即知音难,是说古代贤人在后世少有知音。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非知其姓与名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B.百不得一焉/得不偿失
C.夫不县司马迁之志/此人一一为县言所闻D.则几乎罔矣/圈不因势象形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
(3)为什么司马迁能真正"知其所以为言”而成为屈原的知音?
【答案】(1)B
(2)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
(3)司马迁"知悲其志"。(或:司马迁具有与屈原同样的心志。)
【解析】【分析】(1)A.知道;通“智",智慧。B.得到,C.具备;详细。D.可能;无,没
有。故选B。
(2)这句话的大意是:读他的书的人,天下到处都是;明白他的话的人,一千个人中不到
一百个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为: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
得百焉。
(3)“知其所以为言”意思是: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结合原文内容分析,司马迁读屈原
《离骚》,就知道感悲它(所表达)的志向,也就是说知道为什么屈原要说这些话。
故答案为:⑴B
⑵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
⑶司马迁"知悲其志"。(或:司马迁具有与屈原同样的心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
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
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
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并要结合关键句理解文章的内容,然
后可根据题意筛选出合适的语句。
【附参考译文】
懂得(知道、明白)(一个人)真是难啊!人们说他知道的原因,不是知道他的姓和
名,也不是知道他的声容面貌;读他的书,明白他的话(思想),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罢
了。读他的书的人,天下到处都是;明白他的话的人,一千个人中不到一百个;明白他为
什么这么说的人,一百个人中不到一个。然而世人都说:"我能读他的书,就知道他为什么
这么说。"这就是"懂得"的难处啊。人们知道《离骚》是辞赋的起源(鼻祖),司马迁读
《离骚》,就知道感悲它(所表达)的志向,这是贤人懂得贤人啊。没有司马迁那样(高
远)的志向,而想明白屈原的志向,则几乎不可能啊。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长生猪
胡御史牧亭言:其里有人畜一猪,见邻叟辄瞋目狂吼,奔突欲噬,见他人则否。邻叟初
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既而憬然省曰:"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不可解之冤。”乃以
善价赎得,送佛寺为长生猪。后再见之弭①耳昵就非复曩②态矣。
【注】①弭mi:宜拉。②曩*ng:从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其里有人董一猪________
②既而憬然鲨曰
③此苑佛经所谓‘夙冤'耶
④力以善价赎得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的意思。
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
(4)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养;醒悟;大概;于是
(2)后再见之/弭耳昵就/非复曩态矣
(3)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4)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积累及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省"这里是醒悟的意思;
"殆"这里是大概的意思。
(2)根据句意及语法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此,这头猪见到老翁时,就宜拉着
双耳靠近他,不像往日那凶恶的样子了。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后再见之/弭
耳昵就/非复曩态矣。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叟翁;甚:很;啖:吃:而:连词,表顺接。故此句可以翻
译为: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4)结合故事内容分析,故事中的老翁开始因为这头猪见了自己便瞪着眼睛发怒猛奔过
去咬自己就想着要把他杀吃掉,后来最终只是把它送到寺庙里作为长生猪供养,而猪对老
翁的态度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由此启示我们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
容。
故答案为:⑴养;醒悟;大概;于是
⑵后再见之/弭耳昵就/非复曩态矣
⑶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⑷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
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
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
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
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
漏翻关键词语。
⑷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
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
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获得的启示。
【附参考译文】
据胡御史牧亭说,他老家有一个人养了一头猪,见了邻居家的老翁便瞪着眼睛发怒猛奔
过去咬他,见到了别人却没有这种情况。最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
掉。不久醒悟道:“这大概就是佛经里所说的前世冤仇吧?这世上并没有不可解的冤仇
啊。"于是用高价买下这头猪,并把它送到佛寺里作为"长生猪”养起来。从此,这头猪见到
老翁时,就聋拉着双耳靠近他,不像往日那凶恶的样子了。
4.古诗文阅读
(甲)泛舟后溪
[唐]羊士谤①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谓:唐朝人。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乙)游岳阳楼记(节选)
[明]袁中道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绳头细字,(A)白溪练①上。取酒共
酌意致闲谈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墓,炮车云生,猛风
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②以悲,法然不
能自己也。昔滕子京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
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第以束发③登朝,(B)为名臣,(C)为名帅,
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④矣,有何可哭?至若予者,为毛锥
子⑤5斤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玄鬓已皤,壮心日灰。近来又遭知
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
【注释】①练:白色丝绢。②愀然⑹5。):形容神色变得严肃或不愉快。③束发:年纪
轻。④政最:政绩考核第一等。⑤毛锥子:毛笔的别称。
(1)请将文言词语"出""入""着"准确填入(A)(B)(C)处。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词语。
①汝然不能自二也________
②昔滕子京左迁此地
③壮心旦灰
④是则真可哭也________
(3)用"/"为下面句子断句,共断3处。
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4)根据选文画横线句的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
古人惜墨如金,却蓄意无尽。有人认为要解读古人文意,翻译不如品味咀嚼。"炮车云生”,
绘尽云之状貌;"猛风大起"极言风之狂烈;"湖浪奔腾"摹写浪涛之;"雪山汹涌"则
描画之澎湃。
(5)古诗《泛舟后溪》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歌意象描述。
(6)结合《泛舟后溪》《游岳阳楼记》,说说羊士谤、袁中道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
记》中古仁人的情怀有何不同?
【答案】(1)A.着;B.入;C.出
(2)停止;降职或远调;一天天;这
(3)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4)激荡(意思相近即可);浪潮(湖浪、波浪等)
(5)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雨后沙尘被涤净,芳草萋萋,溪水碧绿,景物一新的景色,空气清
新,景色优美。
(6)羊士谓看到雨后景物一新的景色,表达了对雨后后溪的喜爱之情,但听到杜鹃声,想
到只有自己一人,又流露出寂寞之情,由景而引发内心的情感变化,袁中道也是由景而生
忧愁失意之情,他们都因眼前景物而引发心态上的变化,都局限于个人忧乐。而《岳阳楼
记》中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了个人忧乐,以天下为己任,有"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解析】【分析】(1)此题在结合语境"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
出朝廷外出统领军队是知名的武将"分析的基础上,文言词语"出"、"入"、"着"填入文中空
格处的顺序是:A.着;B.入;C.出。
(2)本题注意"左迁(降职或远调)”的正确解释。
(3)这句话的意思是: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
声音。因此其正确的断句是: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4)结合文本内容,"炮车云生",绘尽云之状貌;"猛风大起"极言风之狂烈;"湖浪奔腾"摹
写浪涛之激荡;“雪山汹涌"则描画浪潮之澎湃。
(5)“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的意思是:雨后芳草萋萋,没有一点沙尘,
溪水碧绿,沙滩平坦。春光明媚。这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芳草萋萋,静美清澈的特点。
(6)《泛舟后溪》用拟人手法写鸟鸣之声,诗歌通过写鸟鸣的声音似乎在恳切地挽留过
往的客人,从而突出了雨后后溪的静美清澈。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写出了面对静美之景
时的欣喜之情。袁中道由景而生忧愁失意之情,他们都因眼前景物而引发心态上的变化,
都局限于个人忧乐。而《岳阳楼记》中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了个人忧乐,
以天下为己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DA.着;B.入;C.出
⑵停止;降职或远调;一天天;这
⑶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⑷激荡(意思相近即可);浪潮(湖浪、波浪等)
⑸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雨后沙尘被涤净,芳草萋萋,溪水碧绿,景物一新的景色,空气清
新,景色优美。⑹羊士谓看到雨后景物一新的景色,表达了对雨后后溪的喜爱之情,但听
到杜鹃声,想到只有自己一人,又流露出寂寞之情,由景而引发内心的情感变化,袁中道
也是由景而生忧愁失意之情,他们都因眼前景物而引发心态上的变化,都局限于个人忧
乐。而《岳阳楼记》中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了个人忧乐,以天下为己任,
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注意
对语句的正确理解。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
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
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断句。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
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概括。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想象的能力。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句,在理解语句内
容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
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赏析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
容,抓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和概括。
【参考译文】
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
头小字,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
有汩汩的声音.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
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
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
从前滕子京因在庆州统领军队抗敌的事情被贬官到这里,因不得志而心情忧郁,扩大原
有城楼的规模而有了现在的岳阳楼.等到完工,宾客同僚请典礼大乐庆祝落成.滕子京
说:“简直要扶着栏杆大哭一场才觉得痛快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话,是因为滕子京有作
为而发的感慨.定州一役,滕子京增高城墙招摹士卒,告慰死者犒劳生者,边疆得以安
宁.但后来执掌法律的官员却以耗费国家资财的罪名上书弹劾,以后朝廷如此用人,(把
滕子京贬官到岳州),怎么能不心生感慨呢.但是,他年纪轻轻就入朝做官,在朝廷是有
名的文臣,出朝廷外出统领军队是知名的武将,年轻时就稍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又有范
仲淹这样的名士做知心好友,(贬官)不久政绩卓著至极,有什么值得哭的呢?而我,被
诗文写作束缚,一下子就是四十多年,没有得到国家任何任用,黑色的鬓发已经白了,往
日的壮志已经心灰意冷,近来又遭遇兄弟病故,我像冬日的大雁孤身一人,飘零天涯,这
才真的值得哭啊,值得大哭一场啊!
5.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
小舟,拥香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
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哪也。山行六七
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
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
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
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1)下列划线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是日更定矣②是金陵人③见余大喜④拉余同饮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2)下列划线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前陈者(陈列、摆开)山道(用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成的荤菜)朗瑟(野菜)金住
西湖(我)拥羲衣炉火(细毛)
B.临溪而渔(捕鱼)非丝非竹(丝线)苍颜(苍老的脸色)客此(客人)雾淞远
扬(白气弥漫的样子)余肇一小舟(撑)
C.觥筹(酒筹)阴翳(遮蔽)宴酣(畅饮)一花(小草)湖中卷得更有此人(怎
么)野惹发而幽香(芳香)
D.述以文(写文章记叙事情)守谓谁(说的)更定矣(止,停)颓然受其间者
(于)余强饮三大白(痛快)霎淞沆硒(雾或水汽结成的冰花)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而"与"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A.野芳发血幽香B.饮少辄醉,面年又最高C.溪深面鱼肥D.禽鸟知山林之乐,血不
知人之乐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5)《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
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答案】(1)C
(2)A
(3)D
(4)①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②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
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5)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
式,欧阳修抒发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解析】【分析】(1)①代词"这";②判断动词"是",与现汉同;③第一人称代词
"我";④第一人称代词"我"。所以①②不同,③④相同。故选C。
(2)B.丝:弦乐器的代称。苍颜:苍老的容颜。客:客居,旅居。C.觥:酒器。芳:
花。D.谓:是,叫。强:尽力,勉力,竭力。故选A。
(3)A.表承接。B.表递进。C.表并列。D.加点的"而"与题干句"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
"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表转折。故选D。
(4)本题考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强":尽力。"白":杯。"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
样。"临":高踞。还有"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判断句的翻译。
(5)《湖心亭看雪》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
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
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
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
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
人生渺茫的慨叹。《醉翁亭记》以“乐"字为线索,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随
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
故答案为:⑴C;(2)A;⑶D;
⑷①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②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
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⑸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欧阳修抒发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
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
意思;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
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⑶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
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⑷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
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
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
与优美;
⑸本题考查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抓
住文章中的关键句子。一般来说点明文章主旨,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都在文末。
【附参考译文】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
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
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
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
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
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
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
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
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二)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
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
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
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
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
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
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
拥鑫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
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
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
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人鸟声俱绝
②余强饮三大直而别
③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淞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和天气状况。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
活方式。
C."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了渲染烘托的写景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
寥寥几笔,就写出了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一一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D.全文笔调淡雅流畅,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看似自然无奇,却又耐人寻味,西湖
因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答案】(1)全,都;酒杯;客居
(2)①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全都白茫茫一片。②不要说相
公您痴,(原来)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3)C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白"这里是
酒杯的意思,"客"这里做动词用,客居。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雾淞沆扬:冰花一片弥漫;一白,全白。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全都白茫茫一片。②莫:不要。相
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更:还。痴似:痴
于,痴过。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要说相公您痴,(原来)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3)ABD分析理解正确。C"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的不是渲染烘托的写景手
法,而是白描的手法。
故答案为:⑴全,都;酒杯;客居
⑵①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全都白茫茫一片。②不要说相公
您痴,(原来)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3)C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几人共同购房合同范本
- 电缆外贸合同范本
- 包装合同范本8篇
- 公司合同范本梳理审核
- 仓库流转合同范本
- 单位集资建房转让合同范本
- 劳防用品采购合同范本
- 出售立轴制砂机合同范本
- 出售玻璃盖板合同范本
- 冷冻水饺供应合同范本
- 幼儿系列故事绘本课件达芬奇想飞-
- 连锁药店运营管理
- (中职)中职生礼仪实用教材完整版PPT最全教程课件整套教程电子讲义(最新)
- 出纳收入支出日记账Excel模板
- 给水排水用格栅除污机通用技术条件
- DBJ61_T 179-2021 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专业人员配备标准
- 渝价〔2013〕430号
- 一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课件-身边的水果和蔬菜全国通用16张
- 市政工程主要施工机械设备
- 书香里的童年
- 三周滚动进度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