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第一单元政治制度课标: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斯巴达-寡头政治古罗马:共和国时期-贵族寡头制帝国时期-君主独裁公元前3000多年上古时期(奴隶社会)法国:等级君主制英国:议会君主制公元476年中古时期(封建社会)1500年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联邦共和制法国:议会共和制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从专制走向民主

从人治走向法治从直接民主走向间接民主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目录(历史渊源)(承上启下)(近现代定型)古希腊历史发展线索(前2000年—前1世纪)爱琴文明黑暗时代城邦形成辉煌时期前2000-1700前12世纪前8世纪前6世纪前5世纪夏商时期西周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类型各自特点相同点公民大会拥有最高的权力贵族议会掌权,公民权较少少数贵族掌权,公民权较少君主个人掌权,公民权很少非法取得,公民有一定的权力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城邦公民或多或少享有政治权利(1)时间:公元前8-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国家发展起来。(2)特点:城邦的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1、城邦国家的形成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斯巴达在古希腊,每一个人都成为一种政治性的动物,他们共同在城邦公共区域内从事政治性交往,每一个人的活动都是试图为这个共同体增加一些共识,增强城邦命运共同体的凝聚性这说明古希腊A.具有小国寡民的特征 B.崇尚城邦利益至上原则C.普遍实行直接民主制 D.公民个人利益受到忽视BBC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基础BC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BC5世纪伯里克利时期黄金时代BC8世纪贵族制取代君主制,准备条件(1)确立过程: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2、雅典的民主政治机构产生方式职责地位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议事会从公民中抽签产生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官员在任职时需要接受监督,随时可以罢免和审判各机构的成员陪审法庭审理大小案件日常司法机关公民投票得票最多者会被放逐公民大会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选举产生一年一任抽签产生陶片放逐法实质:建立在奴隶制上的奴隶主贵族的民主(2)主要权力机构2、雅典的民主政治

所谓城邦公民,并非指全体成员国民,而是指具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男性成员……城邦公民一般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能够自备武装服役。——岳麓版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P22公民资格=祖籍本城邦+成年男性+有财产+自备武装服役

特点:直接民主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城邦至上集体领导权力制约比例代表民主范围有限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轮番而治现代选举制的起源人民主权近代以来主权在民思想的开端五百人会议规定的任期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下任期制的渊源五百人会议按公民人数分配名额比例代表制的开始公民大会中的辩论行为近代西方议会制的雏形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力制约三权分立(3)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进步性:(后世)开创民主政治先河,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当时)民主制重视全体公民的个体自由和责任感,调动了雅典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雅典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局限性:直接民主使不同素养的人享有国家管理权,导致权力滥用;民主范围狭小,仅限于成年男性公民,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这反映了,古希腊城邦()A.公民享有参政权B.神权色彩浓厚C.城市内设施齐全D.重视公共利益D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在一部作品中写道,雅典某陪审员对他儿子说:他一到那里,“就有人把盗窃过公款的温柔的手”递给他,向他鞠躬;经过这么一恳求,他的火气也就消了,随即进入法庭。这可以用于说明,在古代雅典A.司法审判不能体现民意B.民主政治制度趋于完善C.直接民主无法确保正义D.公民法注重调解经济纠纷C公元前5世纪中期,叙拉古城邦推行橄榄叶放逐法,投票时使用橄榄叶,投票数没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频繁使用。许多公民因担心被流放而拒绝参与国家管理,由此引发政局混乱。这主要反映了(

)A.公正性缺失导致城邦瓦解B.内部矛盾扩大了社会阶层的对立C.权力的滥用影响国家稳定D.轮番而治削弱了平民的政治地位C趣味历史0—7岁7—18岁婴儿出生18—20岁20—30岁30岁60岁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正规军事训练。驻扎边境,进行实战训练。通过考核获得国家公民称号,成为正式军人。退役。

长夜将至,我从今开始守望,尽忠职守,生死于斯,至死方休。因为我是黑暗中的利剑,城墙的守卫,抵御寒冷的烈焰,破晓时分的光线,唤醒眠者的号角,守护王国的坚盾。我将生命和荣耀献给我的国家,今夜如此,夜夜如此。——《冰与火之歌》只留下健康的婴儿。在家接受母亲教育。斯巴达的女子巾帼不让须眉斯巴达的勇士无坚不摧进入国家公育机关接受以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为主的军事体育训练、强制的道德灌输、严酷的身心磨练。3、斯巴达寡头政治权力机构产生方式主要职责或说明公民大会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国王世袭长老会议员仅30人,且终身任职实际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监察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一年一任,一般不得连任名义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垄断军事统帅权主持国民大会、审判国王等

(斯巴达的)君主们希望城邦长存,因为他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乐于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长老职位本身是对德性的一种奖励),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的机会。

——亚里士多德公民有权力,但权力受到限制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寡头政治: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公民有较少权利。特点:实行分权,具有民主色彩。课本P9思考点相似点:①都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如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等。②部分官员由选举产生,且有任期。③注重权力分配。④都是奴隶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公民都是少数,妇女、外邦人和奴隶不仅没有资格参与政治,还受到剥削和多种压迫。(局限性)不同点:①公民大会的权力有所不同。②雅典为民主制,斯巴达是寡头制,罗马共和国具有贵族寡头特征(政体类型)。思考:为什么地理环境相差不大,政体类型却不同?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并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地中海前期的主导者地中海(欧洲)霸权的接续者前8世纪前6世纪末前27年共和国时期

帝国时期395年476年1453年东罗马帝国(拜占庭)

城邦时期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帝制(元首制君主制)前27年屋大维实质: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影响:“罗马和平”3世纪戴克里先4、古罗马的政制——从共和国到帝国执政官(行政)元老院(终身)公民大会(最高)(难发挥作用)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权力机构产生方式主要职责或说明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有两人,一年一任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但其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1)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当选贵族

实质:奴隶社会的贵族寡头政治,存在一定权力制约。(2)罗马帝国——元首制/君主制角度罗马帝国政体建立机构权力政治体制制度特征古罗马的元首制,Principate源自于Princeps--直译为第一公民。由这位第一公民来领导国家的制度,就称为元首制。在罗马史的划分上,罗马的"元首制"始于公元前27年,终止于公元287年。公元前1世纪末,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皇帝(元首)掌控罗马国家的权力,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皇帝,是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君主政治——元首制君主集权,实行独裁统治国家时间制度内容性质雅典斯巴达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公元前8-前6世纪公元前10世纪公元前509-前1世纪公元前27年—476年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议事会员抽签产生;主要司法机关:公民法庭名义上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国王垄断军事统帅;长老会议员终身任职;监察官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一年一任

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但受到高级官员和终身任职的元老院限制,所有官职均无薪金最高权力皇帝掌握,民主政治寡头政治贵族寡头君主专制小结1: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制度局限:在古代希腊和罗马,公民仅是少数,妇女、外侨和奴隶不仅没有资格参与政治,还受到剥削和多种压迫,实质是奴隶主专制政体划分依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都受到公民大会不同程度的约束;都体现了公民政治这一特点。共同点:早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国家就开展了不定期的人口基本情况调查。到奥古斯都时代(公元前27—公元14年),人口普查趋于系统化和制度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类似于地理考查、地图绘制、分门别类的归档、地籍管理等行政管理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这主要表明,这一时期的古代罗马()A.人口普查服务于财税制度B.国家管理水平在逐步提升C.公民人身自由得不到保障D.君主专制程度在不断加强B

1453年(1500年)古代史近代史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灭亡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中古时期(欧洲中世纪史))西罗马灭亡,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继续发展476年(5世纪)欧洲封建社会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1、国家建立背景

中古西欧国家建立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王国的基础上。最大特征:君权未能实现高度集中2、基本特征(1)封君封臣制,分裂割据。(2)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从合作到冲突。国王教会扩展影响支持政权

“丕平献土”:753年,伦巴第人再次威胁罗马,新教皇斯蒂芬二世前往法国向丕平求援,亲自为丕平涂圣油、加冕,并当众宣布今后禁止任何人从非加洛林家族中选立国王。丕平两次出兵意大利打败伦巴第人,将夺得的拉文那到罗马之间的"五城区"赠给教皇。此事件就是被基督教世界称颂了千余年的"丕平献土",矮子丕平与罗马教廷的结合,是新兴军事霸主与传统精神权威的结合,在当时纷繁错乱的欧洲政治秩序中脱颖而出。日耳曼蛮族文化与罗马基督教文化的结合,构成了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底色。卡诺莎之辱与阿维农之囚伴随着王权加强的趋势,国王越来越需要得到国内各阶层的支持,在此情况下,召开等级代表会议(如法国三级会议、英国议会等)成为西欧各国国王争取支持的手段。有的学者把它称之为“新君主制”(和封建君主制相对)的标志。指出新君主制在中世纪末期产生的背景?

封建制度趋于瓦解,城市复兴,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力量增强,王权与教权的矛盾冲突需要更多力量的支持。11世纪中期,德皇亨利四世与教皇争权夺利,斗争日益激烈,发展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亨利想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教皇则想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权都剥夺殆尽。1075年,德皇亨利四世被教皇开除教籍,与此同时德国国内以公爵鲁道夫为首闹独立的一些诸侯宣称,倘若亨利四世不能得到教皇的宽恕,他们将不承认他的君主地位。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忏悔罪过”。赤足在地地中站了三天三夜后,教皇才给予亨利四世一个额头吻表示原谅,而这位教皇出身于皮鞋手工制作之家,这就是“卡诺莎之辱”。

1294年,专横顽固的教权至上论者卜尼法斯八世任罗马教皇。为了支付战争费用,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向素来享有免税特权的法国神职人员征税,这直接触犯了卜尼法斯八世的利益。面对王权的严重威胁,卜尼法斯八世开除了腓力四世的教籍。

腓力四世召开了法国历史上第一次由贵族、教士和市民三个等级的会议,巧妙地利用小贵族和市民的反教会情绪,压制教士服从国王,并派出军队强制罗马教皇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并受法王控制,史称“阿维农之囚”。从此,罗马教廷凌驾于世俗君王之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1)法国:等级君主制(强化王权)背景:标志:影响: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①确立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②进一步强化王权。③为近代议会民主提供借鉴。发展:16至17世纪初,专制王权加强,三级会议的权力被削弱,沦为王权征税和扩张的工具。1789年,路易十六召开了最后一次三级会议,这次会议导致了法国大革命。3、13-14世纪西欧政治制度1215年1265年13世纪中后期14世纪中期《大宪章》调整了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国王不断召开议会,议会权力逐渐加强。(模范议会)在贵族与国王的冲突中,英国召开了国会。除大贵族外,每郡另有两名骑士代表、每个大城市有两名市民代表参加会议。14世纪中期,议会分成下两院。上院由贵族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市民组成,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2)英国:议会君主制(王在议会,王在法下,王权受限)

内涵: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议会以向国王请愿的方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1215年“失地王”约翰签署《大宪章》(39)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41)除战时与予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路与陆路,出入英格兰……

——周一良、吴于廣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国王不得随意侵犯臣民的人身自由,限制了司法权。《大宪章》对王权的限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不得干涉商人的合法生产生活与自由,限制了征税权。

史料:大宪章从头至尾给人一种暗示:这个文件是个法律,它居于国王之上,连国王也不得违反。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宪章成为永久的见证,证明王权并不是至高无上的。——丘吉尔《英语民族史》★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大宪章有何意义,形成怎样的政治传统?运用契约和法制的手段,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障了贵族的权利。体现了王权有限和法律至上的精神,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王在议会,王在法下,王权受限意义:传统:《大宪章》《大宪章》有限制王权的作用,因此,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大宪章被资产阶级利用作为争取权利的法律依据,被确定为英国宪法性文件之一。(3)德意志:背景:962年,德意志国王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1125年,部分德意志诸侯选举萨克森公爵罗退尔为“罗马人民的国王”,罗退尔承认他们的选举权。确立:1356年,皇帝查理四世为了能让自己儿子继承皇位,发布“黄金诏书”确认七大选帝侯的合法性。终结: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拿破仑要求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各邦国国徽选帝侯制度(皇帝有名无实,诸候割据专制)德意志:选帝侯制度法国:等级君主制英国:议会君主制特点:王权强化“王在议会,王在法下,王权受限”皇帝有名无实,诸侯割据专制。认识:中世纪西欧各国政治发展进程不一致。对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小结2: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1、概况(1)确立:16—18世纪,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起近代西方政治制度。(2)成熟:19—20世纪,通过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与成熟。(3)代表: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联邦共和制、法国的议会共和制最为典型。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确立条件:根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受到旧政治制度的严重阻碍;政治: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思想: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主要:社会矛盾尖锐激化(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长期斗争的结果)代议制: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国家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688年,光荣革命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国王是被议会请来的,国王权力的来源由

转为

民授神授处死_____迎回_____国王邀请_____驱逐_____国王国王国王2、英国君主立宪制1689年《权利法案》(1)革命历程意义: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的主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长期稳定发展时期。1649年,国王审判委员会决定判处查理一世死刑,有一半代表拒绝出席“把国君送上绞首架的血腥审判”。到场的代表仍有不少人拒绝在死刑判决书上签字。这表明英国A.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B.暴力革命手段并未获得广泛支持C.君主立宪制度得到完善 D.君主专制政体受到全体国民拥护B①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②完善:18世纪,形成内阁制度。(2)制度完善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内阁掌握行政权,国王统而不治1731年,英国政府实行税制改革,引起非议,沃波尔主要依靠王室支持,更换了政府官员,恢复了议会多数,渡过危机。对此,多年未能进入政府的卡特赖特感慨而言:“谁能得到国王的支持,谁就能蔑视一切!”据此可知,当时英国A.国王违反了《权利法案》 B.国王掌握最高行政权C.代议制度仍需不断完善 D.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C①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②完善:18世纪,形成内阁制度。③进一步完善:19世纪,三次议会改革。(2)制度完善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内阁掌握行政权,国王统而不治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要求更多权利。妇女长期没有选举权。英国制度的发展历程说明国王权力不断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加强;民主范围不断扩大(政治权力由贵族——工业资产阶级——公民)。传承、渐进、创新在英国的制度建设中表现明显。①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实行分权制衡原则。②在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是虚君,统而不治;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掌握立法权;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③是君主制、民主制与贵族制的混合体。(3)制度特点①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②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使英国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道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③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4)制度影响

论及17世纪末的英国,有学者认为,“从表面看,政权似乎一点没变,国王依旧,英国仍然是个王国而不是共和国,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然而,实际权力结构却彻底发生了变化,国王和议会的权力互换了位置”。这一“变化”表现在A.共和国变成了王国

B.责任内阁制形成C.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D.国王“统而不治”变式训练:

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力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力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CD3、美国的联邦共和制1775年,在北美的13个英国殖民地发起独立战争。次年,美利坚合众国建立。(1)背景——美国独立战争(2)确立——1787年宪法的制定①国家组成形式:联邦制共和国类别名称权限组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联邦政府州政府对外代表国家,宪法明确规定的权力一定的自治权总统、国会、联邦法院州长、州议会、州法院特别说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是合作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联邦政府权力来源于各州的让渡,因此,在各州事务上,联邦政府只有建议权,没有指挥权和决定权。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总统任命联邦法官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违宪(行政权、军队总司令)国会(立法权,批准税收)联邦法院(司法权)总统分权与制衡;人民主权权力中心:总统②联邦政府的构成与基本原则(3)发展——两党制的形成形成萌芽于联邦之际,终成于19世纪基础驴——民主党(南方种植园主)象——共和党(北方工业集团)特点分权制衡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党Democratic1854年共和党Republican1828年

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形成两党制或多党制,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通过定期选举轮流执政。驴象之争(4)、评价1787年宪法①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用宪法形式体现了启蒙思想。②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保持了美国政治的长期稳定,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其开创的联邦制、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示范。④民主制度仍不完善,如承认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印第安人的公民权利等。美国国会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完善1787年宪法,历经200余年的变革,美国民主制度逐渐完善。

美国总统拜登刚上台时推行了新移民法令,要求100天之内暂停驱逐非法进入美国境内的移民,结果遭到了得克萨斯州的反对,不但有人要起诉拜登,而且得克萨斯州一度要举行独立公投以脱离美国的统治。材料主要反映了A.美国总统的政策不得人心B.拜登的做法违背了宪法的规定C.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特点D.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体制变式训练:

在中央权力的安排上,美国采取了横向分权的三权分立体制,防止了任何一个机构权力过分地膨胀与它们单独或者联合起来以国家的名义剥夺公民的正当权利。这说明1787年宪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