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7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7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7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7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隋唐时期阶段二

魏晋至隋唐: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中外历史纲要上);认识隋唐时期中国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择性必修1)复习指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0-P44页内容并结合历史纵横和思考点,思考以下问题(注:将问题的提示语标注在教材对应的地方)8分钟后进行检测1、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创立的背景、时间、人物、选官方式和选官标准、作用P402、隋唐科举制创立和发展(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科举制的影响?【P40-41】3、三省六部制发展历程(渊源---魏晋南北朝、正式确立---隋文帝、发展完善---唐太宗)【P41】4、隋唐三省六部制的三省运作程序、主要特点(优点)及影响?【P41】5、什么叫政事堂?它的设立有何意义?【P41)比较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6、列举魏晋南北朝、唐初、唐中后期的赋税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P427、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学习聚焦P42】8、唐朝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和目的、时间和人物、主要内容和作用?【P42-43】历代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

商周时期战国—秦朝汉代血缘关系先秦时人们依靠牢固的血缘联系,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保障,形成家国一体的统治模式政治格局军功在战场立功便可授与爵位。军功爵制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之后,大行其道,成为当时的重要选官制度。品行才能(孝廉)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阅读教材第一框目内容结合“学习聚焦”和历史纵横,并思考以下问题1、九品中正制创立的背景、时间、人物、选官方式和选官标准、作用。2、隋唐科举制创立和发展及科举制的影响?【P40-41】材料: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葛洪:《抱朴子·审举》②容易导致以地方长官为核心的私人势力集团日益膨胀,严重削弱中央集权。①后期沽名钓誉现象日益严重。弊端①东汉末期,外戚宦官专权,社会动荡不已,大量人口逃亡。人口流动加剧,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②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现实察举制的崩溃察举制异化:

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世家大族控制选拔依据——从德才兼备到门第门生

2.九品中正制1.背景:2.创立:3.概念: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写出评语,称为“状”;吏部4.标准:5.实质:①汉末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②察举制弊端日益严重,不适应形势的需要;③曹魏政权试图通过九品中正制加强中央集权。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6.评价:⑴积极:初期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吏治清明;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⑵消极: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扼杀社会流动,阻碍社会进步。220年,魏王曹丕采纳礼部尚书陈群建议推行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分为九等,朝廷依此授官。初创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到西晋重家世。3.科举制(2)原因:①九品中正制的弊端;②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积极要求参政;③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3)内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方可正式任官。(1)含义:科,是考试科目;举,是选拔人才;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材料一:科举制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考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思考】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科举制的特点?材料二:科举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邹一楠《浅论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①选官方式: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择优录取的选拔性)②选官标准:才学(唯才是举);③选官原则:制度化、公平公开;(公平竞争的平等性)④选官范围:士人自由投考,扩大人才选拔范围

(面向社会的开放性)自由报考、公平公正、唯才是举、择优录取、分科考试。阶段朝代表现形成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发展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的考试内容完善宋科举录取名额扩大;确立了乡试、省试、殿试的系列考试制度;完善考试环节和规则(糊名法、锁院、誊录)防止作弊;僵化明清八股取士,“四书五经”命题废除清末1898废八股,1905废科举(5)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及影响积极:①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②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了儒家思想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传播。④科举制更加公开公平,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⑤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影响消极: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束缚了人们个性和才能的发挥,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拓展】唐代科举制的三大误区(3)长于诗赋文章≠长于经邦济世(1)有科举≠只有科举①录取人数少:唐代科举最常见的是进士科和明经科,进士科每年录取名额不超过30人,加上明经科也就七八十人。②参加人数少:开元以后,全国参加科举的人,“多则两千,少犹不减千人。”③入仕方式多:达官贵人的子孙都享有门荫特权,门荫出身在唐前期属正途。此外军功、举荐、以钱捐官等都存在。宋朝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2)程序公平≠结果公平2.选拔:科举制恩荫又可称为任子、门荫、荫补、世赏,是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弥封制度誊录制度锁院制度材料: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欧阳修锁院制度誊录制度已糊名弥封两宋发展概况明清:八股取士,科举制更加严密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知识拓展】科举制的发展历程(2021·全国·高考真题)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D【典例研析】(2023·重庆高考·3)唐后期,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一般会到主考官府邸谢恩,称为“拜主司”。“主司列席缛,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已下,与主司对拜。”三日后,再次前往谢恩,称“曲谢”。这一现象会导致()A.文官之间易结朋党

B.官员施政能力下降C.官场礼仪更加繁琐

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科进士向主考官谢恩,结成座主、门生关系,新科进士对于主考官执弟子礼,主考官对新科进士加以教导、提携,容易发展成朋党势力,故选A项;【典例研析】(2024年吉、黑、辽宁卷.3)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其所强调的是A.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B.复兴儒学的紧迫性C.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

D.官学教育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经科考试只要求帖经,不求文义,导致士子只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从而使“专门业废”“传授义绝”,也就是说,归崇敬上疏强调的是科举考试改革帖经的必要性,A项正确;正式确立——隋文帝发展完善——唐朝雏形——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执行)(封驳审议)中书省二、中枢机构体制变化—三省六部制A.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范围B.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1、三省六部制发展历程阅读教材第二框目内容结合“学习聚焦”并思考以下问题1、简述三省六部制发展历程【P41】2、隋唐三省六部制的三省运作程序、主要特点(优点)及影响?【P41】3、什么叫政事堂?它的设立有何意义?【P41)4、比较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2.运行机制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皇帝执行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草拟诏令负责执行审核诏令决策机构交予审核通过未通过驳回特点实质材料:“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宰相们的议事机构)。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钱穆《国史新论》

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是“皇权专制下的民主”注: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政令,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三省长官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政事堂分割相权,强化皇权;职责明确,互为补充;相互牵制,提高效率;协商政务,集思广益;制度约束,节制皇权。影响:①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②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③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④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失去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比较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相同点:古代中央基本行政制度: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不同点:时代不同:三公九卿确立于秦,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盛行于唐。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和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相对独立,权力较大;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的同时加强皇权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的确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完善。探究

据材料和位置图,分析说明三省六部制是“三权分立“的体制吗?

史料

钱穆《国史新论》: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①非三权分立:三省六部制的设立并不是民主的体现,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②是皇权专制:相反,它是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是“皇权专制下的民主”③一定程度上三省集体决策,相互制约。中书省秉承皇旨草拟政令;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三省长官都须绝对听命于皇帝三省六部制唐朝三省位置示意图

中书与门下省在太极宫(宫城)东西两边,尚书省则距皇宫较远,但在皇城中心。说明三省六部的权力格局:中书省门下省侧重辅助决策,尚书省侧重行政执行。

唐三省地位升降变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维护皇权的需要,也同君权与相权之争密不可分。三省位置

解析知识回顾:隋唐以前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进

秦朝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三公九卿皇帝皇帝尚书台三公九卿中书省皇帝尚书省门下省【曹魏】【西晋】皇帝三公九卿中朝中外朝制三公九卿制三省体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历史解释】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1)皇帝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典例研析】(2022·广东·高考真题.3)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答案】D【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机构被细化规范成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六部属于中央机构,而且六部分工更为明确,D项正确;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分工更为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提高了政令的执行效率,排除C项。故选D项。【典例研析】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答案】D【解析】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并且“皇帝又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宰相数量增多,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故D项正确唐前期:租庸调制魏晋:均田制

租调制租:粮食(粟)基础调:帛或布庸:纳绢代役1.唐前期:租庸调制三、赋税之变:人丁与财产的流变对象:21-59岁的成年男子影响: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和政府的赋税收入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思考:实行租庸调制的经济基础是什么?征收的重点是谁?人丁思考:分析租庸调制的影响。积极:①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促进了农业发展②税收从劳役地租转变为实物地租③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消极:①田赋过度依赖于均田制②租庸调过度依赖于“人丁”

阅读教材第三框目内容结合“学习聚焦”并思考以下问题1、列举魏晋南北朝、唐初、唐中后期的赋税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2、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学习聚焦P42】3、唐朝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和目的、时间和人物、主要内容和作用?【租庸调制的特点】从租庸调法可以看出,唐朝课税的对象一是田,二是户,三是身。“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天下为家,法制均一,虽欲转徙,莫容其奸,故人无摇心,而事有定制。”这说明唐朝A.人民负担沉重

B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C土地兼并严重

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较强【租庸调制的作用】唐朝初期实行租调制,规定:每丁每年需纳粟二石;纳绢二丈、棉三两:每丁每年需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则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由此可知“租庸调”的实施A.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C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D.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A2.唐中后期——两税法(1)背景①逃户流民增加,户籍被破坏;②军费开支加大,赋税任意加收,官吏盘剥严重;③富者逃税,贫者负担增大,逃户变多;④根源: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2)实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施两税法。(3)内容①征税原则:“量出制入”②征税标准:以土地、财产为主③征税时间:夏秋两次征税拓展认识——两税法●

魏晋到隋唐赋役制度的变化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租庸调制两税法征税标准征税项目征税对象征税次数放松了人身控制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人丁土地、资产田租、户调、力役、杂税等户税、田税授田农民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旬输月送夏、秋两季固定了税收时间【典例研析】(2024·天津高考真题·3)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情况租庸调制两税法授田数税授田数税402.0402.0302.0301.5202.0201.0102.0100.5上表反映了()A.减轻部分农民的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