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目录L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L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L2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大众传媒的变迁 1L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0)】A1L1K239.(30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屋檐下的变革可以透视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传统家庭分家研究我国传统的分家方式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般家庭的分家有两个内容,即家庭财产的析分和家庭门户的传继。家产和家庭门户的传继是沿着直系血缘关系中的“父子关系”进行的。在亲生儿子继承家产、传延门户的时候,我国古代的传统是每个儿子都有相同的继承权,实行诸子平均析产的方式。亲生儿子在继产承户的时候通常有两种具体方式。一种是多次性析产承户方式。从商鞅变法的时候起就开始推行这种方式,当时的法令规定,如果各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必须分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子壮则出分”的习俗,就是要求随着儿子们长大结婚陆续分财异居。另一种是一次性继产承户方式。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财产也不异居,到父母死了以后弟兄们一次性分清财产。入汉以后,不再强调家有二男就要分家,渐渐地由儿子结婚后暂时不分家发展到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加之儒家孝悌学说的倡导,一次性分家方式明显多了起来。——摘自《中国家庭史》材料二近代中国家庭婚姻习俗研究这一时期反对封建婚姻家庭思潮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女界学生精英最为勇敢突出。秋瑾挣脱封建婚姻束缚,走出家庭的事例自不待言,其他如陈撷芬、梁绮川、徐慕兰、庄汉翅、宋雪君等都是在亲身反对封建婚姻家庭的斗争中,获得了革命的青春。至于留学生和国内学堂学生创办“自由结婚演说会”,带头举行文明婚礼,宣唱《自由结婚歌》,反抗家长压制之事,更是所在皆有,屡屡发生。——摘自徐永志《晚清婚姻与家庭观念的演变》材料三新时期我国农村家庭制度变化杨善华教授把农村家庭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1991年,特点是人民公社制度废除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得到普遍推广;第二阶段是从1992-年,这个阶段在伴随市场化的加速非农化;第三阶段是年至今,是城郊农村的快速城市化及其地域拓展。从总体而言,中国农村的家庭制度在发生变化,从传统父权家庭制度逐步转变为夫妻平权的家庭制度,这一制度转变的动因是农村的非农化,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是统父系父权制度的基础,市场化和非农化的力量,既动摇了传统家庭制度的根基,同时也催生了以男女平权为特征的新型家庭制度。—摘自《屋檐下的宁静变革:中国家庭30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分家习俗的基本原则。(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原则形成的政治经济因素。(4分)(2)根据材料一,两种分家方式选择的分家时间有何不同?由此推断战国时期的分家习俗存在怎样的弊端?(4分)综合思考,汉以后的典型农村家庭承担着哪些社会功能?(2分)(3)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家庭婚姻习俗呈现哪些新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4)根据材料三,杨善华教授农村家庭变迁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导致这种变迁的历史因素?(6分)【知识点】宗法制的影响·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影响【答案】第一问,材料信息“亲生儿子在继产承户的时候通常有两种具体方式”“我国古代的传统是每个儿子都有相同的继承权,实行诸子平均析产的方式”表明战国时期分家习俗的基本原则为优先传子和诸子平分。第二小问政治因素从宗法制影响、经济因素从土地制度和小农经济角度回答。第二问,材料一中分家时间为前者在父母在世,后者在父母去世后;其弊端从中国传统的孝道上分析回答;第三小问农村家庭承担的社会功能从生产和家庭两个角度思考。第三问,材料二中近代中国家庭婚姻习俗的特点有反对封建婚姻习俗,主张文明婚礼;原因从西方文明和政治运动的影响角度分析。第四问,杨善华教授农村家庭变迁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市场化和非农化的力量”;变迁因素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及教育事业的发展等角度分析即可。参考答案:(1)优先传子,诸子平分;(4分)宗法血缘政治的影响;土地私有制的兴起和商鞅变法发展小农经济的需要;(4分)(2)前者是在父母在世时,后者是在父母去世后。(2分)无法赡养父母。(2分)组织生产和赡养老人等。(2分)(3)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主张文明婚礼。(4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入和影响;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推动。(4分)(4)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2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自主经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增强;城市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大量农业人口城市就业,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衰落;教育事业的发展,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家庭、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思想的解放;(共6分,学生能合理从3个角度分析得满分。)【思路点拨】深度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1.四个时间关键: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2.变迁原因:“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建国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3.变迁规律: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4.变迁影响: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5.运用史观整合:运用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活史观整合西方文明在与中国衣、食、住、行、通讯、习俗等各方面碰撞融合中的变迁。【【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辽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L134、(10分)随着时代的变迁,婚姻制度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兰芝被休(强迫离婚)后: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薄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材料二:“闽中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则遍告之亲戚,言将以某日自裁(自杀),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筹)资为之治槥。前三日,彩舆鼓吹,如迎神人。少妇冠帔衮服,端坐舆中,游历坊市,观者如堵,有力者设宴饮之,少妇手鲜花一束,凡少年之未诞子者,则就其手中乞花,用为生子之兆。三日游宴既尽,当路结彩棚,悬彩绳其上,少妇辞别亲戚,慨然登台,履小凳,以颈就绳而殁,万众拍手称美。”材料三:《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的烈女节妇人数唐代宋代明代51人267人36000人朱熹:“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朱子语类》明清时代,《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材料四:《中国民国民法典》987条规定:“女子自婚姻关系结束,六个月内不得再行结婚(代婚期制度,主要是基于这段时间内如果有子女出世,便于确定其生父。一旦妇女生产完毕,就不受待婚期制度的约束而可以自由再婚。)。”民国时期据对燕京大学女生的调查,62.9%的被调查者认为“不论有无子息,鳏宜再娶,寡宜再嫁”,只有37.1%的人反对。但是,大量的族约乡规不顾成文法的规定,继续限制妇女的再嫁。……当时的《中国民法典》没有在中国民间、尤其是广大乡村得以切实地遵守、执行,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纸空文。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请回答:人们(南北朝时期)对妇女再婚持何态度?并阐述持此态度的理由。(3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寡妇殉难的原因。(2分)(3)请依据材料三,分析“烈女节妇”由少到多的原因。(3分)(4)依据材料四,请回答:《中国民国民法典》关于妇女再婚规定是否能够结束中国“烈女节妇”现象?请阐述理由。(2分)【知识点】古代婚姻制度及社会习俗·近代婚姻制度【答案】第一问,从材料中可以直接得出态度即认为再婚正常;理由从材料中县令、太守等争相说媒和其兄态度分析。第二问,材料“不能存活”表明其生活困难;“万众拍手称美”则表明社会观念鼓励。第三问,“唐源流出于夷狄,故……”表明唐朝受少数民族影响,宽容再嫁;“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则表明明清封建思想教育和统治者的因素。第四问,由材料对比信息可知城乡差别巨大,故第一小问回答为不一定。参考答案:(1)认为妇女再婚正常(1分)。因为官僚贵族子弟争娶兰芝(1分),阿兄(亲属)认可(1分)。(2)生活困难,难以生存(1分);社会观念鼓励,认为非常荣耀(1分)。(3)唐朝受少数民族影响,宽容妇女再嫁(封建礼教观念不强)。(1分)明清封建思想教育毒害(1分);明清统治者不断强化对妇女守节的推崇和提倡。(1分)(4)分地区(或不一定)。沿海大城市一定程度上可以结束“烈女节妇”现象;在农村受封建思想、习俗束缚,不能杜绝“烈女节妇”现象(2分)。注:此问若回答:不能,理由为:农村受习俗束缚,不能杜绝这一现象。仅得1分。【思路点拨】深度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规律: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辽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17、被称为“有学问的革命家”的章太炎,在报刊上登载征婚广告,所列“三条条件”包括:一须文理通顺,能作短篇;二须大家闺秀;三须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这说明A、人们的婚姻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B、章太炎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C、旧有的婚姻观念并没有完全改变D、章太炎属于封建顽固派【知识点】L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婚姻习俗【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须大家闺秀”“须有服从性质”表明传统婚姻观念仍然存在,并非出现根本变化,A错;三个条件俱与西方民主思想无关,B错;章太炎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家,并非封建顽固派,D错;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获取及分析判断能力,依据所学排除与题干信息不符选项即可。【【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辽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10月模块考试(10)】19、长期在上海生活的郑观应,在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撰写的一篇文章中,一口气列举了西方输入的食物、用物、玩好等57种,指出这些洋货“皆畅行各口,销入内地,人置家备,弃旧翻新”。这突出反映的社会生活现象是A、奢侈享乐已日渐成风B、传统伦理道德已荡然无存C、洋货流行已日渐成风D、传统生活方式已荡然无存【知识点】L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答案】C解析:材料中“洋货皆畅行各口,销入内地,人置家备,弃旧翻新”能够说明近代西风东渐,洋货在中国大肆流行且已日渐成风,C项说法正确,A项材料中并无体现,B、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辽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10月模块考试(10)】18、自来水在近代上海引进时,出现“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诫不用”的现象,这反映出A、中外矛盾尖锐对立B、城市设施普遍完善C、生活用水受到污染D、工业文明受到抵制【知识点】L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答案】D解析:“在近代上海引进时”,说明新工业文明刚进来,就出现污染有毒质是不符合逻辑的;“反映出”考查的事件本质——中西文化冲突,这说明了西方文明刚传入中国时受到旧势力的抵制。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对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中西文化交流的相关史实的准确把握。【【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西藏拉萨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考试)(11)】20.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知识点】L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社会习俗【答案】B解析:注意时间“民国建立前一两年”,A、C、D三项都是民国建立后。故本题选B。【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获取能力,解题时抓住题干关键“民国建立前一两年”进行判断即可。【【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湖南省岳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1)】L1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1904年清政府颁行的《癸卯学制》为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始。《癸卯学制》明确设定了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初等小学堂:属普及教育性质,宗旨是“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高等小学堂:属普及教育性质,宗旨是“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中学堂:属普通教育性质,兼有升学和就业两重任务。以“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底为宗旨”,即以作官、从事实业和升学的准备作为设学宗旨。高等学堂:属高等教育性质,“以教大学预备为宗旨”;以备学皆有专长为成效。通儒院:通儒院相当于“研究生院”,以“造就通才为宗旨”;“为研究各科学精深义蕴,以备著书制器之所。”实业学堂:分初等、中等、高等,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其学专求实际,不尚空谈。初级师范学堂:相当于普通中学程度,培养高等小学和初等小学堂教员。优级师范学堂:相当于高等学堂(大学预科)程度。培养初级师范学堂和普通中学堂教员和管理员。材料二夫今之所谓新教育者,亦多端矣。日练习主义之教育,曰试验主义之教育,日实用主义之教育,日劳动主义之教育,日人格主义之教育,曰新理想主义之教育,曰自学辅导主义之教育,日杜威之教育,日蒙台梭利之教育,日欣斯凯泰奈之教育,日爱伦凯之教育,纷纷逞说,各有优异。如临百戏斗巧之场,如入万花争妍之圃,前瞻后盼,耳目眩瞀,诚令人昏迷颠倒,莫知所始从也。——姜琦《何为新教育》《新教育》第1卷第4期1919年5月材料三旧教育的主义是要受教育者依照教育者之理想,做成伟大的个人,为圣贤,为仙佛,为豪杰,为大学者。新教育不是这样,新教育是注重在改良社会,不专在造成个人的伟大。新教育是人民公共的,个个有相当的机会,发展他们各个的道德、技能、学识,所以新教肓的真精神,是德谟克拉西主义。——陶行知《新教育是什么》《新教育》第4卷第4期1922年4月(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近代新教育兴起时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教育兴起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三分析新教育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教育的影响。(8分)【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育近代化【答案】第(1)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初等小学堂,属普及教育性质”以及材料二“日练习主义之教育,曰试验主义之教育,日实用主义之教育,日劳动主义之教育,日人格主义之教育”的信息来分别从“普教育”“学习西方教育制度”“保留封建性”等角度分析概括特点;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近代历史从政治民族危机、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教育以及思想西方化影响的角度分别来概括。第(2)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新教育是人民公共的,个个有相当的机会,发展他们各个的道德、技能、学识,所以新教肓的真精神,是德谟克拉西主义。”的信息来概括教育近代化。参考答案: (1)特点: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教育体制;培养目标变为培养各级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重视普及教育;体系趋于完善;仍保留有一定的封建因素。(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原因:近代经济的发展;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的驱动;西方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的影响;有识之士的提倡与实践;民主政治的兴起与推进;新式学校的兴起和发展。(6分)(2)实质:教育的近代化(或教育的民主化)。(2分)影响: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有利于增强国民民族民主意识;推动文化科技发展;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中教育现代化解读和提取,并进行分析概括答题。【【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14.某学者在编撰“近代中国妇女生活与婚姻发展史”时,发现了“五四”后10年间女性逃婚与婚姻自主权的争取、1920年的征婚广告、上海“摩登女郎”出现等史实。这些史实出现的原因有①商品经济和工业化的冲击②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③新式教育促进女性思想解放④西方文化思想的传播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知识点】L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婚姻习俗【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妇女地位的提高和婚姻习俗的改变主要是由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及国内商品经济发展和新式教育等因素。故本题答案选A。【思路点拨】深度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变迁原因:“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建国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10)】12.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写到:“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读史者应结合当时历史的特定环境感悟历史②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应同情其所处环境③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应具有批判意识④研究历史应神游冥想,充分发挥主观想象A.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知识点】L1史学理论·史学研究【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不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的信息,可以判断出作者在批判研究历史注重主观想象的研究方法,故④不符合材料内涵,本题选择B项。【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学理论以及研究史学的方法理解。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注意事项: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第Ⅱ卷共2题。【【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11)】8.下列两组图片反映了中国社会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服饰的变化,第二组的变化与第一组的变化主要不同在于第一组第二组A.近代化的反映B.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C.民族融合的结果D.先进文化的辐射功能【知识点】L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服饰变迁【答案】A解析:图片第一组与第二组的变化反映了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旗袍进入生活。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西服最初是欧洲人的传统服饰,后来在近代传入中国。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BCD俱与材料信息无关。【思路点拨】深度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原因:“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建国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10)】10.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知识点】L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婚姻习俗【答案】B解析:由“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得知材料反映了晚清婚俗的变化是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材料的关键信息的,对我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理解。L2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大众传媒的变迁【【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第三次月考(11)word版】16.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南上海地方当局制定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C.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D.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知识点】L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大众传媒的变迁·交通文明【答案】B解析:公共租界第一张交通告示”没有体现是由地方当局制定的,故A项错误;1872年世界上最早的汽车还没出现,最早汽车出现于1886年,更不可能在中国出现,故B项错误;近代的交通规则显然是有西方传入的,并没有中西合璧的特征,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正是近代上海交通文明,故D项正确。【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交通工具变迁中文明的理解。【【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11.外报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这反映出近代外文报刊的创办()A.推动中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B.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C.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D.开启了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之门【知识点】L2近代中国·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变迁【答案】D解读材料关键信息,“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在近代外文报刊中,出现了介绍英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相关信息,并且强调“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这反映出近代外文报刊的创办开启了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之门。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22.“hold住”“神马都是浮云”“土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全国市场品牌代理权委托协议3篇
- 墩台课程设计六梁式
- 2024年聘请专业家教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的劳动合同3篇
- 窄凸缘拉伸件课程设计
- 2024年版个人仓储租赁承包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年度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与应对合同3篇
- 2024年离婚房产权益分配合同
- 2024年私人汽车产权抵押融资合同版
- 游戏材质与渲染课程设计
- 晨读背诵课程设计
- _ 基本粒子与宏观物体内在联系
- 象棋比赛积分编排表
- 工会新闻的写作培训讲义(共36页).ppt
- 小学赣美版六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十课向往和平课件(16张)ppt课件
- 中药饮片购进验收记录表格模板
- TCM远红外发展初析
- 滑坡稳定性计算及滑坡推力计算
- 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政策与实务操作(成都市)解读
- 房地产估计第九章假设开发法练习题参考答案
- [爆笑小品校园剧本7人]爆笑小品校园剧本
- 第五章 逆向选择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