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2_第1页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2_第2页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2_第3页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2_第4页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neonatalthrombocytopenicpurpura,NTP).XX医院XXX2024/9/8概述定义:新生儿时期,由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计数<150x10^9/L)和(或)破坏增加所致的新生儿紫癜,称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NTP).危害:

出血、失血性休克、神经系统后遗症、死亡

颅内出血(ICH):有研究显示,新生儿当PLT<30x10^9/L发生ICH的概率为<1%(而正常新生儿发生ICH的概率<0.1%)NTP临床上常见,其发生率占所有新生儿的0.5%~0.9%,是新生儿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免疫因素(同族免疫和自身免疫)是引起NTP最主要高危因素。概述特征:出血:部位:皮肤、粘膜、内脏、任何部位

查体:瘀点、瘀斑、头颅血肿、脐带或穿刺部位渗血;颅内出血、肺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等其他:失血性贫血、休克、循环低灌注表现,精神反应差等。实验室:PLT↓,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块收缩时间延长且不完全,而凝血时间(CT)正常。概述反映血小板代谢指标:(1)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直接反映血小板生成与破坏间的平衡状态。(2)平均血小板容积(meanplateletvolume,MPV)

(3)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distributionwidth,PDW)(4)网织血小板数(reticulatedplateletcount,RP).PDWMVPPCTPLT概述1、PLT计数:正常>150x10^9/L轻度:(100~150)x10^9/L

中度:(50~100)100x10^9/L

重度:<50x10^9/L2、MPV的意义:(1)反映血小板的大小,“年幼”血小板的MPV大,“衰老”血小板的MPV小。

(2)还能反映血小板的体外功能:MPV增大的血小板“年幼”,代谢活跃,富含血小板第III因子,黏附聚集力强;反之,则提示血小板已“衰老”,黏附聚集力不强,易发生出血。3、PDW的意义:表明血小板的异质性和分布趋向。综合分析三者的关系能较准确地评估血小板代谢状态,可用于区分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概述4、网织血小板(RP)是反映骨髓巨核细胞形成血小板能力的重要指标,有助于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学诊断及治疗效果的监测。

正常新生儿RP与其成熟度有关:

胎龄<30周:(0.088±0.051)胎龄30~36周:(0.046±0.017)

胎龄≥37周:(0.040±0.024)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RP明显增高;血小板生成障碍时,RP可降至0.015.病因分类免疫性同组免疫性PLT减少母儿PLT抗原性不合先天被动免疫性PLT减少母亲特发性PLT减少性紫癜母亲SLE药物所致新生儿PLT减少新生儿溶血病合并PLT减少感染性TORCH感染细菌感染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先天性或遗传性先天性巨核细胞再生不良遗传性(慢性)PLT减少其他新生儿硬肿症红细胞增多症巨大血管瘤围产期合并症栓塞性PLT减少性紫癜病因1、早发型:<72小时早发性PLT减少常与围产期因素有关,多因胎母相互作用因素所致。如妊娠期高血压、HELLP综合征等新生儿同族免疫性PLT减少新生儿过继性PLT减少症2、晚发型:≥72小时细菌性或真菌性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机制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生成减少破坏增多骨髓造血异常遗传性免疫性非免疫性同族免疫过继免疫药物诱导免疫血小板隔离和捕获血小板活化或消耗脾亢卡梅现象获得性遗传性诊断:1、诊断前仔细询问母病史用药史、查体新生儿病史

围产期缺氧史:是否呼吸窘迫?

是否有感染证据:NEC、脓毒血症、DIC?

是否外观不正常:弓形虫、风疹、CMV、疱疹感染?染色体异常?

是否发生颅内出血?母亲病史:

产前或围产期感染

先兆子痫、溶血性贫血、肝酶异常、PLT减低、胎盘异常新生儿体征:

头围、体重百分位

先天畸形:桡骨、拇指、其他畸形

特殊皮疹、血管瘤新生儿检查

白细胞、红细胞不正常

高胆或肝酶异常

凝血异常“病态”新生儿诊断:2、区别生成减少还是破坏增多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生成减少破坏增多骨髓造血异常遗传性免疫性非免疫性同族免疫过继免疫药物诱导免疫血小板隔离和捕获血小板活化或消耗脾亢卡梅现象获得性遗传性骨髓造血异常血小板生成不足:TPO(PLT生成素)、巨核细胞增生、巨核细胞成熟、PLT释放

先兆子痫(妊娠高血压)

患病母亲的婴儿中,PLT减少症常见

据估计:预指相关的PLT减少症发病率为1:100例活产婴儿,早产儿发病率更高

多数发生在出生时或者生后<72小时

浸润性疾病

骨髓浸润性疾病(新生儿败血症或神经母细胞瘤)引起PLT减少,新生儿期很少见。

遗传性疾病(孤立的PLT减少症或存在临床综合征)遗传性血小板减少遗传性血小板疾病-与巨核细胞发育和分化缺陷有关-常为综合征

伴PLT功能受损

伴其他异常:如免疫缺陷,肾脏疾病,感觉神经性听力减退,恶性肿瘤风险等。染色体异常-21、18、13号三体症-226名患有唐氏综合症的新生儿中66%出生后第1周血小板减少6%的患儿PLT<50*10^9/L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根据血小板大小分类小PLT(MVP<7fL)正常大小血小板(MVP

7-11fL)大血小板(MVP>11fL)Wiskott-Aldrich综合征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Fanconi贫血Schwachman-Diamongd综合征先天性无巨细胞性PLT减少症Bernard-Soulier综合征X-连锁PLT减少症血小板减少合并桡骨缺失(TAR)桡尺骨融合伴PLT减少症伴髓系恶性肿瘤易感性的家族性血小板疾病PLT减少2(ANKRD26突变)PLT减少5(ETV6突变)Digeorge综合征MY1H9相关疾病Paris-Trousseau综合征灰色血小板综合征伴有RBC生成障碍的X连锁PLT减少症遗传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WASWAS(Wiskott-Aldrich综合征)综合征也称为威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即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发病率大约为10万分之一。

WAS基因编码蛋白(WASp)异常免疫缺陷。本病预后恶劣,多因并发严重感染、出血或恶性淋巴瘤而死亡。

治疗:可对湿疹可局部应用激素,并发感染时应选用对细菌敏感的抗生素,可输注IVG和血小板等,有报告用转移因子治疗或多次反复输血浆可缓解临床症状。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无效,脾切除效果不一致,有时会使隐性的免疫缺陷明显化。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遗传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WAS在新生儿发病常为经典WAS:PLT减少+免疫缺陷+湿疹

影响细胞骨架——PLT生成异常

免疫异常——免疫破坏——PLT破坏增加无效PLT生成+PLT存活减少疾病类型突变类型突变影响作用WASP表达临床特点并发症经典WAS无义突变、错义突变、缺失、插入、拼接异常,特别是在1-3外显子丧失功能通常确实严重感染、PLT减少、中-重度湿疹自身免疫性疾病、造血细胞恶性病X连锁PLT减少最常见于1-3外显子的错义突变、拼接异常丧失功能通常低水平表达轻-无感染、PLT减少、轻-无湿疹自身免疫性疾病不完全性X连锁PLT减少外显子2-11的错义突变无正常到低水平血清IgE水平下降,体外淋巴细胞增殖减低未见报道X连锁中性粒细胞减少VCV连接区域的错义突变破坏自我抑制存在,结构性激活中性粒细胞减少、NK细胞减少,MDS未见报道WAS病例19岁男童,新生儿起病病初仅为PLT减少,皮肤散在出血点,予激素、丙球,PLT暂时升高患儿病情进展缓慢,起病至7岁期间病情逐渐加重

出血情况:皮肤出血点-瘀斑-鼻衄-便中血丝-鲜血便

感染情况:感染频率及程度逐渐增加,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肠炎,目前1-2月感染1次

湿疹:面部、颈部湿疹,合并皮肤感染;

自身免疫性疾病:无;

肿瘤:无。病程7年就诊我院,询问病史5岁之前湿疹较重,行基因检测:核酸突变c.397G>A,突变来源于母亲,EVH1domain结构域的错义脱变诊断:经典WAS因经济原因,未性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PLT10-20*10^9/L,1-2个月感染1次,需住院治疗,间断有鼻衄、消化道出血表现。先天性无巨核细胞(减少)性血小板减少(CAMT)是一种造血系统的综合缺陷病,以后可逐渐发展成全血细胞减少。CAMT的发病基础是由位于人染色体lp34编码血小板生成素(TPO)受体的MPL基因缺陷造成的,该基因突变后TP0不能促进血小板生成。CAMT患者血中TNF-α和IFN-7等抑制性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可能对发展为全血细胞减少有一定影响。对于血小板水平持续低下伴有全血细胞进行性减少患者,若TNF-α、IFN-7因子升高时应考虑有无CAMT,尽早行基因检测。治疗:(1)支持治疗:PLT输注

(2)骨髓移植:唯一的根治性治疗

(3)基因治疗:尚不成熟(4)替代治疗:C-MPL激动剂CAMT病例男婴,新生儿期开始反复出现皮肤出血血常规:PLT减少,其余两系大致正常骨穿:骨髓增生活跃,全片共见巨核细胞10个,血小板少见血小板功能检测提示功能下降丙球、TPO治疗无效,输注PLT后评估输注有效。巨大血小板减少症(BSS)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中BSS-2A为显性遗传。目前认为其发病基础是血小板膜GPIb-IXV复合物的生物合成和表达缺陷或者该复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GPIbα、GPIbß和GPIX基因缺陷,导致血小板不能黏附于损伤血管壁以及对凝血酶反应减弱而导致各种出血倾向

。BSS的临床特点包括自幼出血,血小板数量减低、体积巨大,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低下,胶原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正常;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GPIX和GP1b表达异常。不同BSS病例的出血程度、血小板计数和大血小板的数量存在很大差异,早期基因检测有利于早期明确诊断。BSS病例年龄:1岁3月女童,因感冒后血小板明显下降。病史:生后即发现PLT减少,PLT波动于31-108*10^9/L,伴皮肤少许出血点,新生儿不明显,有时无需特殊处理也可缓解。查体:无明显出血相关症状血涂片:易见大血小板,胞体较大,胞浆松散基因检测:GP1BA基因突变:在97号核苷酸有胸腺嘧啶变为胞嘧啶的杂合、错义突变,导致第33号氨基酸有半胱氨酸变为精氨酸。家谱系中仅有发生瘀斑和鼻衄等轻微出血表现,部分有症状者查血常规提示PLT减少,除先证者父亲外,均为行外周血形态学检查。无因出血直接导致死亡的病例。先天性巨核细胞增生不良:先天性巨核细胞增生不良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以是单纯性,亦可以是组综合征中的共同临床表现,即与某些先天畸形如骨骼畸形(短肢或桡骨缺乏)小头畸形、13-或18-三体综合征、心血管畸形(风疹综合征)和泌尿生殖器畸形等同时存在,或是范可尼综合征或全血细胞减少症在新生儿时期的表现。其中血小板减少-无桡骨(Thrombocytopenia-absentradii,TAR)综合征为其代表之一:患儿常是SGA,存在着骨骼畸形,以桡骨缺少最为突出,亦可有其他肢体异常如短肢畸形、上下肢缺如、尺骨缺如等,1/3的患儿有先天性心脏病,约半数有白血病样反应,白细胞数常超过40×10^9/L,有时高达100×10^9/L,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血小板减少及出血轻重不ー,骨髓巨核细胞可见减少或缺如,其胞质中有空泡形成,核质突出。预后大多严重,约2/3的病例在生后第1年死亡;如能活到1岁以上,有可能逐渐改善;少数患儿仅有血小板和巨核细胞减少而无临床表现。发病原因未明可能与孕妇服药(噻嗪类或抗糖尿病药物等)或感染(风疹病毒感染等)有关,由于本病可有家族性,故也可能与遗传有关。无特殊治疗,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输注血小板,合并畸形者行矫形手术.May-Hegglin异常综合征

又称杜尔小体白细胞异常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其临床特征是外周血中存在畸形巨大血小板,中性、嗜酸和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胞质中有大(2~5um)而边界清晰的嗜碱性包涵体(Dohle小体)。大多数无症状,少数有出血表现,但不严重。1/3病例有血小板减少,束臂试验阳性,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脾切除可使血小板数增加,但不能改变其出血倾向。

本病预后良好,一般不需治疗。诊断:3、区分破坏增多性质:免疫/非免疫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生成减少破坏增多骨髓造血异常遗传性免疫性非免疫性同族免疫过继免疫药物诱导免疫血小板隔离和捕获血小板活化或消耗脾亢卡梅现象获得性遗传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组由体液免疫反应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发病机制是:母亲血中存在抗血小板抗原的免疫性抗体IgG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并覆盖在胎儿血小板上,使血小板破坏加速,胎儿出生后血小板减少而出血。该抗体可分为同族免疫抗体(仅破坏胎儿血小板)和自身免疫抗体(既破坏母亲又破坏胎儿血小板)两类,分别引起新生儿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新生儿自身免疫性(先天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紫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母儿的血小板抗原性不合所致。机制:HPA阴性母亲因怀孕具有HPA阳性(从父亲处获得)胎儿或曾输入HPA阳性全血或血小板而被致敏。此抗体(IgG)可通过胎盘进人胎儿血液循环致使HPA阳性胎儿血小板破坏加速,血小板寿命缩短到只有几小时(正常7~10天)。发病率:1/1000-10000例,在新生儿人群重度PLT减少症中占25%。人类血小板上有多种人类血小板抗原(HPA),与本病相关的5个常见双等位血小板同族抗原系统存在于血小板膜糖蛋白Ⅲa上,包括PIA1(HPA-1)、KO(HPA-2)、BaKa(HPA-3)、Pen/Yuk(HPA-4)和Brapla2(HPA-5)。HPA-la的抗原性最强,人群中有2%~3%为阴性,一半以上新生儿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生与其有关。随着妊娠顺序、风险增加。临床表现:第1胎即可发病。

新生儿PLT减少(出生时,PLT常低于30x10^9/L)及出血,而母亲PLT正常且无出血倾向是本病的临床特征之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健康产妇分娩的新生儿在无感染或DIC等情况下,于生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迅速出现广泛性瘀点和瘀斑,尤以骨骼突出部或受压部位(如头面部、颈肩部等)明显。轻症患儿(约5%)仅有PLT减少而无紫癜;严重病例(10%-~30%)可同时有呕血、便血、尿血、脐带残端出血、针刺孔渗血、较大的头皮血肿或颅内出血(呼吸困难、发绀、抽搐和脑膜刺激症状等)常伴有较严重黄疸。出血不多者数日后好转,重症病例病程2周至2个月不等。本病的主要危险就是颅内出血,常发生于分娩过程中或刚分娩后,10%的病例发生在宫内。颇内出血一且发生则病情迅速恶化,预后不良,可导致10%以上的新生儿死亡,存活者中多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确诊主要依据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测结果:①先天性PLT减少;②生后不久出现皮肤出血、紫癜现象;③母亲PLT计数正常,且无出血倾向,无特发性PLT减少性紫癜病史或服用能引起免疫性PLT减少的药物的病史④新生儿无其他可致PLT减少的疾病如感染、低氧血症用药等病史;⑤Coombs'试验一般阴性;⑥新生儿的血清可与其父的血小板发生免疫反应,但不能与其母血小板起反应;⑦父母、患儿血HPA和(或)HPAIgG测定结果可提供确诊依据。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本病为自限性疾病,治疔更多取决于出血症状而非PLT计数。如血小板在30x10^9/L以上且出血不严重或无活动性出血表现,可不做特殊治疗,但应予严密监护,每日检测PLT计数,一般血小板减少持续数日至2个月(平均2周)后自然恢复正常。如血小板≤30×10,为防止发生颅内出血,在未得到实验室证实之前即应开始治疗,措施如下:①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使血小板较快恢复(因为副作用,并不常规推荐使用)。常用泼尼松,剂量为1~2mg(kg.d),重症可先用2~3mg(kg.d)再逐渐减量,疗程约1个月;也可用等效剂量的其他糖皮质激素替代。糖皮质激素治疗4周仍无反应,提示治疗无效,应迅速减量至停用。应用时注意监测血压、血糖变化及胃肠道反应,防治感染。②静脉输注IVIG:适用于激素治疗无效或用药后有明显副作用者、明显出血倾向及大出血者。常用剂量为0.4g(kg.d)x5天,或1g/(kg·d)x3天,也可用至血小板达(50~100)x10^9/L时停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③血小板输注:输注指征:当血小板计数<30×10^9/L,应立即输注血小板,以防发生颅内出血、肺出血或消化道出血等;

当血小板计数在(30-50)×10^9/L并有明显出血时,也应及时输注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在(50-100)30×10^9/L时,不必输注血小板。输注方法:一般输注HPA1a及HPA-5b均阴性的血小板,对95%的患儿有效。浓缩血小板每次输注量为0.1~0.2U/kg,输注时间30-60分钟;由于血小板半衰期仅1~2天,故常需2-3天输注1次;每次输注血小板1小时后复査血小板计数以观察疗效,直至稳定于100x10^9/L以上。若新生儿有发热、严重感染、DIC等破坏血小板的因素存在时,应放宽血小板输注的指征并加倍剂量使用。若发生危及生命的出血如颅内出血、肺出血或消化道大出血,需采取紧急治疗措施:积极输注浓缩血小板制剂0.2U/kg以达到迅速止血的目的,同时选用甲泼尼龙2mg(kg/d)和IVIG1g/(kg/d)3天,以保证输注的血小板不至于过早破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④新鲜血输注:输入与患儿血小板同型的新鲜全血,主要目的是用鲜血中的新鲜血小板去中和患儿血清内抗体,并补充红细胞等,有利于病情恢复⑤换血疗法:仅在重症患儿应用。⑥其他:抗CD单克隆抗体(rituximab,利妥昔单抗)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TPO)等治疗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不肯定,慎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预防:产前准确地预测高危儿并采取适当措施,对于防止胎儿宫内颅内出血、婴儿出生后发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十分重要。

在适当时期选择适当分娩方式可明显降低颅内出血的发生率。

近年来,有关产时对高危儿的处理的资料提示血小板>50×10^9/L的患儿即使采取选择性剖宫产以外的其他分娩方式也不易发生颅内出血。

对于这类高危儿,一般先选择性人工破膜,取胎儿头皮血做血小板计数:(1)若患儿血小板>50x10^9/L,可经阴道分娩;(2)血小板<50x10^9/L,可先行宫内血小板输注,无效者行剖宫产。

对于未足月的选择性剖宫产,术前应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减少RDS的发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机制和患病率:母体内的自身免疫性抗PLT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新生儿免疫性破坏减少;发生在母亲患自身免疫性疾病(ITP、SLE、硬皮病等:可发生在妊娠前或妊娠期间);也可在疾病自发缓解或脾切除术缓解的母亲。患病率:约5-10%;ICH发病率<1%。ITP母亲的后代中重型PLT减少发生率为8-11%。临床表现:PLT减少可在分娩过程中及之后1周内发生,最常见于生后3-5天,少见于宫内发生;出血通常为轻度到中度;严重出血(主要是ICH)发生率<1%。重症患者很快出现出血,轻症患者也可生后3周发病,PLT减少症可持续4个月,但出生2周后出血的风险降低。诊断:曾有严重新生儿PLT减少症同胞史是重要证据。

母亲病史和母亲血小板减少病史。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先天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轻症先天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不需特殊治疗;如血小板≤30×10^9/L或出血较重,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尤其是与母亲SILE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泼尼松1-2mg(kg・d),口服或地塞米松每次0.5~1.0mg/kg,每日1~2次,静滴或静注;若血小板<10x10^9/L或出血严重,危及生命,可考虑输注PLT、新鲜血或换血。对于SLE相关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使用激素的同时可联合应用人免疫球蛋白400mg/kg.d,连用3-5天(不建议大剂量使用丙球)。病程4-8周,一般患病1周后出血便明显减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先天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按病因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类:1)母亲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关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母亲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LE好发于育龄女性,临床表现多样,其与妊娠相互影响,妊娠增加SLE病情复发、恶化风险,SLE也增加妊娠并发症。目前证明SLE孕妇血中与SLE相关的自身抗体在孕12-16周时可经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引起新生儿红斑狼疮或新生儿狼疮综合征(NLE),其中抗Ro/SSA和/或抗La/SSB抗体阳性的母亲,其婴儿NLE发生率达2%(因为以上抗体均为IgG)。新生儿血液中除有抗血小板抗体外,还可发现狼疮细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先天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新生儿SLE:病例年龄:1月女婴病史:生后即起病,病程迁延,以发热、皮疹、肝脾大、血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查体:头皮部位的多环状红斑,躯干部可见多环状红斑,伴鳞屑,肝大肋下4cm,脾大肋下5cm。实验室检查:-PLT41-63*10^9/L,HGB53-106g/L-ANA1:160,ENA谱中SSA和RO-52均为可疑,ANCA阳性,补体C3\C4降低-母亲ANA1:1000强阳性,SSA、SSB抗体均为阳性-皮肤活检:表皮角化过度,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及血管周围水肿,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组织细胞及噬色素细胞浸润。患有SIE孕妇中,80%-85%血中发现抗血小板抗体,且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临床表现:--一过性皮肤损害和/或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部分NLE患儿可合并出血和血栓--血液系统改变:NLE患儿可以出现外周血小板减少、WBC减少以及溶血性贫血等血液系统异常表现。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如Rh血型不合溶血病)常合并血小板减少其可能机制是:(1)患儿血中同时存在红细胞及血小板同族免疫性抗体,红细胞和血小板同时被破坏;

(2)大量红细胞破坏释放出红细胞素,它具有与血小板第Ⅲ因子类似作用,可加速凝血过程,使血小板消耗增加。

严重病例可用新鲜血进行换血,在换出胆红素和抗体的同时,血小板数也部分恢复;不宜用库存血换血,因常在换血数天后再次出现血小板减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新生儿溶血病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某些药物可导致血小板减少,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1)先天性:一般指妊娠期母亲用药(与剂量无关)引起的婴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生这种情况需同时存在3个因素,即药物、抗体和血小板。

2)后天性:新生儿出生后应用某些药物,如磺胺类、苯妥英钠、奎宁、奎尼丁、地高辛(免疫抗体为lgG吲哚美辛免疫抗体为IgM)利福平(免疫抗体为IgM和lgG)等,可引起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此外,孕妇或新生儿应用噻嗪类利尿药时,也可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发生机制是中毒性而非免疫性,因为母亲的血小板数正常,母亲和(或)患儿血中均无抗体存在,是否发病与使用药物剂量有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4、区分非免疫因素(血小板隔离或消耗)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生成减少破坏增多骨髓造血异常遗传性免疫性非免疫性同族免疫过继免疫药物诱导免疫血小板隔离和捕获血小板活化或消耗脾亢卡梅现象获得性遗传性DIC、血栓、vWD2B、TTPvWD2B、TTP禁忌输PLT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常见于某些病毒、细菌、螺旋体和原虫感染直接引起,也可因严重感染并发DIC,PLT大量消耗所致。根据发生时间分为宫内和生后感染性PLT减少性紫癜,在新生儿期并不少见。(1)宫内感染性:常见病原体有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及梅毒螺旋体等,也可由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或肝炎病毒引起,其中以RV、CM和梅毒螺旋体感染易引起新生儿PLT减少。若孕母存在上述病原体感染,于妊娠最后3个月,这些病原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而发生胎儿宫内慢性感染,最终导致胎儿IUGR(SGA儿)先天畸形、血小板减少、肝脾大、肝炎溶血、黄疸、脑膜脑炎和先天性心脏病等。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复杂,可能是由于病毒在巨核细胞内繁殖,骨髓受抑制而影响血小板生成;或产生抗血小板抗体、脾脏大而血小板破坏增多;或因并发DIC而使PLT消耗过多(此时则伴有其他凝血因子缺乏)。临床上常于出生后数小时皮肤出现广泛性蓝紫色瘀点、瘀斑,1周左右消退;血小板减少由骨髓功能受抑制引起者(RP明显减少,MPV和PDW值可降低)或血小板消耗过多所致者(RP明显增加,MPV和PDW值可升高)可延至数周才恢复正常。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生后感染性: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紫癜的生后感染以细菌感染为主,多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G-杆菌感染,如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NEC、肺炎、脐炎和尿路感染等。败血症等重症感染中,50%~70%在感染开始即有血小板减少,是最早的血液学异常,有助于败血症等感染的早期诊断。出血与否及出血程度与血小板数和容积有一定关系,如血小板数>30×10^9/L和(或)MPV较大,预后较好,出血少;反之,预后较差,甚至可因肺出血或大量消化道出血而死亡。治疗方面除积极控制感染外,必要时输注新鲜血或血小板;有报道认为,静脉应用大剂量IVIG对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非常有利。总结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新生儿,PLT计数<150*10^9/L,重型:PLT计数<50*10^9/L。多种因素,多种表现,重视重度颅内出血的发生。诊断四步走:1、仔细询问母亲病史、孕产史、家族史、仔细查体——寻找可能诱因2、PLT减少是生成不足or破坏增加?3、是否是免疫因素引起PLT破坏的增加?4、是否是消耗因素引起PLT非免疫破坏增加?治疗和管理病因不同,方法不同。ThankYou!!蓝莓松饼婴儿-引自“皮肤时间”公众号蓝莓松饼婴儿(Blueberrymuffinbaby)最初在1960年代美国风疹流行期间由儿科医生创造,用于描述在感染风疹的新生儿中观察到的皮肤损害。这些婴儿全身有出血性紫色皮疹,外观似蓝莓松饼(见图1),组织病理显示真皮造血。后来发现先天性感染包括TORCH综合征(弓形虫、风疹、巨细胞病毒、疱疹及其他)以及血恶液质均可伴有蓝莓松饼样损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