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同源多练《赤壁赋》...............................................................2
同源多练:挖空练习.............................................................2
文言实词(望属遗)一段式辨析................................................3
思维导图.......................................................................4
同源多练:古诗文训练.............................................................4
【文言文部分】.................................................................4
【古代诗词鉴赏部分】..........................................................7
同源多练:现代文训练.............................................................8
【信息类文本部分】.............................................................8
【小说部分】..................................................................11
【散文部分】..................................................................14
同源多练:语言文字运用.........................................................17
同源多练:写作训练..............................................................22
同源多练《赤壁赋》
同源多练:挖空练习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
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答案】①属(劝请)②横(笼罩,覆盖)③纵(放任)④如(往)⑤
凌(越过)⑥万顷(广阔的江面)⑦冯(同“凭”,乘)⑧虚(太空)⑨御
(驾)⑩羽化(飞升成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目:"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
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
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o舞幽壑
之潜蛟,泣孤舟之整妇。
答案①扣(敲)②溯(逆流而上)③渺渺(悠远的样子)④倚(循,
依)⑤和(同声相应,唱和)⑥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⑦缕(细丝)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日:“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
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
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鼬胪()
千里,旌旗蔽空,酿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蟒于
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答案①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②危坐(端坐)③缪(同“缭”,盘绕、围绕)
④方(当)⑤岫胪(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⑥醐酒(斟
酒)⑦固(本来)⑧骤(一下子,很轻易地)⑨遗响(余音,指箫声)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
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
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答案①斯(此,这里指水)②盈(满)③虚(缺)④卒(终究)⑤消
长(消减和增长)⑥曾(竟,竟然)⑦苟(如果)⑧虽(即使)⑨适(享
有)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o相与枕藉()乎舟
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答案①更(再)②狼籍(即“狼藉”,凌乱)③相与(互相)④枕藉
(枕着垫着)⑤既(已经)
文言实词(望属遗)一段式辨析
望
三月之望(),司马迁因李陵之事受刑,日夜望()友至,,久不见,后友到
曰:“若望仆久不至乎?”曰:“无。”友又曰:“此等君王,望()之不似仁君。
汝宜珍重。"'迁发愤,遂著《史记》,名望()震于后世。
三月之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司马迁因李陵之事受刑,日夜望(黔堂)友至,很久朋友没
有来,后来朋友到了说:"你埋怨我很久没来吗?"司马迁说:"没有。”友曰:"此等君王,望
(远远地看)之不似仁君。汝宜珍重。"'迁发愤,遂著《史记》,名望(名望,声望)震于
后世。
属
项羽力大无穷,名属()天下第一。举大业,属()者百万。后沛公先入关,
恨之。范增献计,属()其邀沛公至军营,于坐杀之。席间,项王屡举酒属()
沛公。沛公晓其意,乃佯醉归。范增长叹曰:“妇人之仁,吾属()且为虏矣!”果
然,后项王之祸相随属()o
项羽力大无穷,名属(羡属)天下第一。举大业,属〈随从)者百万。后沛公先入关,恨
之。范增献计,属(通“嘱”,W)其邀沛公至军营,于坐杀之。席间,项王屡举酒属(劝请)
沛公。沛公晓其意,乃佯醉归。范增长叹曰:“妇人之仁,吾属(类、O且为虏矣!”果然,
后项王之祸相随属(连嬖)。
赵国因遗()策,揽人才,闻廉颇虽老而欲效力于国。赵王则使人问,使
者回报一餐间三遗()矢。赵王厚遗()廉颇以遣之。廉颇以为赵王小施而大遗
()o
赵国因遗(遗留,留下)策,揽人才,闻廉颇虽老而欲效力于国。赵王则使人问,使者回
报一餐间三遗〔排泄(大小便)矢。赵王厚遗(给予,馈赠)廉颇以遣之。廉颇以为赵王小
施而大遗(遗弃)。
思维导图
r-浩浩^50^18®风
-山川艇,郁乎苍苍
一^^成五采
L多平方,少圜
一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
凌万顷之茫然
望美人兮天一方
至于泰安
-多平方
纵一带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名属教坊第一部
神情与方黄不属
举酒属客
属予作文以记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女z则受疑,宙之坐上
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王日:••何坐?•日「坐盗.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从鄙山下,道芷阳间行
万户侯岂足道哉
同源多练:古诗文训练
【文言文部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
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
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目:“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目:
“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二.权知礼部贡举效大遇苦寒
士坐庭中噤木熊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要铺内使叁攫辱举子且持暧味第词诬必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灯当嘉者许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曲阁学士、知杭州。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
者。明年春,又减价臬常平米,多作篇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
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
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
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
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文言文阅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
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
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
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
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
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
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
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
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减价果常平米,多作熊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答案】LA2.B3.C4.(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
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
少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
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
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
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
“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其中,“士坐庭中”主谓宾都全,其后断开,且“噤未能言”的主语也是“士。承前省略,不
能把“噤”断到上句,排除BC项;“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中,主语是“巡铺内侍”,中间不能
断开,更不能将其断到上句,排除D项。
故选Ao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
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
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
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由丞相主持”错。科举史上的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创的。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
四代沿用。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因此应当是由皇帝主持。
故选Bo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
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
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
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错,原文是“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
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见“同时”表述错误,“集贮钱粮、建造
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应当是第二年春天的事。
故选Co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
实。本题关键词有:(1)减累,减价出售;常平米,常平仓的米;分坊,到各街道;活者,救
活的人。(2)浑涵,博大深沉;雄视,称雄;鲜,少。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
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
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
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
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
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考官
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很惊喜,参加殿试考中了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
梅尧臣说:“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
苏洵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回到朝廷,任命他为判官告院,王安
石创立施行新法,苏轼上书评论新法的弊病。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
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
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
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
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官身份入朝在延和殿侍奉皇帝,就赐给他银印红绶,升迁为中书舍人。
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
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
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佑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
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
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
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
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
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
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
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的官职。苏轼从元祐以来,从
未因每年考核政绩请求升迁。所以官职就停留在这里。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
苏轼师从父亲苏洵学习写文章,从来得之于天资。(苏轼)曾经自己说:“写文章如同行云流
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仅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即使是嬉笑怒骂
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
少有。
【古代诗词鉴赏部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怀古
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
常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
便行动。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氐理的一项是()
A.首联所写之事与《赤壁赋》中“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
B.第三句紧承上句士气如云的场景,写千艘战船横布长江,突显曹军的雄壮气势。
C.“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所未闻”形成呼应。
D.颈联写曹操仰仗自身的强大实力执意决战,最终确定了他在三国中的霸主地位。
6.苏辙的《赤壁怀古》与苏轼的《赤壁赋》都写到了曹操,二者的写作意图相同吗?请结合相
关语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5.D2.都写了曹操,但苏辙旨在议论,苏轼旨在抒情。
①苏辙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
成功是不可能的。
②苏轼借凭吊历史人物,感慨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终于确定了在三国中的霸主地位”错误。“君臣已定势三分”是说此时魏蜀吴三国鼎立,天下
三分。并非说曹操已经占据霸主地位。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情感、评价诗歌主旨的能力。
苏辙诗,首联颔联写曹操整治水军,进军吴国,结果被火烧赤壁,大败而归;颈联写此战之后,
天下三分。尾联“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意思是:自古以来,要想讨伐他国,必须
窥伺敌人的间隙,找准时机,哪里有突然成功的呢?该诗前面叙事,结尾议论。
《赤壁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触那千里,旌旗蔽
空,醐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
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
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已不知去处,曹操这类英雄人
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是自己?借客的口吻,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表达了对人生短促无
常的感叹。
同源多练:现代文训练
【信息类文本部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
除了自然界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
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同一月夜也,
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
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
同的,给人的感触也不一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方面,自然
摇荡着人的性灵,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
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
施与人巨大影响的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②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
自然变化、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
物与人的生死。因此,在古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
吹过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
③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
难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这就需
要探讨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
④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
同。前者将两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人类和自然,
无论形式差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只是作为高
等动物的人具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
的特定精神内涵,都是人赋予它的。但久而久之,这种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
予而内化为物的客观属性了。比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于
是有人便赋予波涛以愤怒的含义;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于是有人便赋予雨
以悲伤的含义。可是随着这些含义日趋固定,当后人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时,写“泪飞顿作倾盆雨”时,谁还会为这些自然物的原初含义而大动脑筋?
在人们看来,这些自然物所包含的愤怒、悲伤、愉悦等含义似乎是它们与生俱
来的。
⑤自然物之所以能表现人的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它本身
必定也具有能够使人赋予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被西方美学家鲁道
夫•阿恩海姆称为“力的结构”。由于人的情感也受着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的
力的结构的制约,所以,人便自然地从外部事物中观察并提取与自己心理情感
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从而将该事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情感的特定载体。
⑥由此可见,人们观察自然并借以表现自我情感,是一种主客观相互包容、
渗透、影响的活动。这个活动中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会得到强化,但自然的物
性特征也不可忽略。
(摘编自尚永亮《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与异构同质》)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中,自然界的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施加着一定的影
响,而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B.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是人赋予它们的,只不过时间久
了,这些特定的精神内涵就成了这些自然物与生俱来的东西。
C.“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现象,也体现着自然
与人异构与同质的问题,它是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
D.要让某个自然物表现人的某种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这个
自然物本身也必须具有能够使人赋予其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无知觉无情感的,人却可以将自己的悲喜之情转移、
投射到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成为艺术形象。
B.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的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关联,正是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
妙的生命共感,使古人认为自身的命运受自然的影响和掌控。
C.人与自然既存在异构关系,又存在同质关系,没有前者人与自然就不可区分,
没有后者人与自然的联系将很难建立,人们就不会将情感投射到自然物上。
D.当人有了某种情感,他观察外部事物时又恰恰提取到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
致的内在意义,于是该事物就成为他表现自己某方面情感的特定载体。
9.下列各项中的情境,不能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共感”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中,暮春时节,林黛玉来到大观园,看到繁花落尽,满地堆红,
于是带着扫把、篮子、花锄,扫起落花,埋在土里,做成花冢。
B.《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到家,端起酒杯自斟自饮,看到院子里的松
树傲然挺立,菊花灿然怒放,他感觉到心中涌出一种久违的快乐。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严冬时节,林冲看到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大
雪纷纷扬扬,他觉到身上寒冷,为了御寒,便挑起酒葫芦出外买酒。
D.《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坐在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的小石潭边,四周寂静
无人,寒气透骨,幽静深远,感到过于冷清,心神凄凉,于是起身离去。
10.原文引用《饮冰室文集》中“同一月夜也……”这段话,有什么作用?请
加以赏析。
n.原文中作者认为“人便自然地从外部事物中观察并提取与自己心理情感相
一致的内在意义,从而将该事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情感的特定载体。”请
以《赤壁赋》为例进行说明。
参考答案
7.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
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
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
性的副词。B项,”这些特定的精神内涵就成了这些自然物与生俱来的东西”错误,
曲解文意,由原文第四段“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都是人
赋予它的。但久而久之,这种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客观属性了”
可知,选项把“内化为物的客观属性”曲解为“成了这些自然物与生俱来的东西”。
B错误。
8.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
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
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
项,“古人认为自身的命运受自然的影响和掌控。”曲解文意,原文”古人的诗文
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
运休戚相关。”主要说明“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并没有说受自然掌控。
B错误。
9.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中的情境,不能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生
命共感'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能体现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
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原文第二段为“自然变化、草
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
林冲在严冬时节,看到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大雪纷纷扬扬,他只是觉到了身上寒
冷,并没有引起他内心的情感波动,也没有让他感受到生命。C不符合题意。故选
Co
10.梁启超的这段话,以月夜为例,一是形象有力的说明“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
态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从而证明了论点“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表现
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二是丰富了内容,增添了文采,增强了读者的阅读趣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可根据题干提供
的信息,确定使用的论证方法,然后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回答。本题考查的是“引用”,
作用是证明论点,增强说服力,同时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采。所以学生可结合具
体内容进行回答。
11.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中的清风和江水表现了苏子内心的平静与安适;②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中的白茫茫的水汽和浩渺的江水衬托苏子的逸兴遗飞;③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中无穷无尽的江水,是苏子对人生短暂的悲慨;
④“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寄情山水、珍惜当下的乐观和旷达。
【小说部分】
陈公弼与苏东坡
申平
苏东坡刚入官场时,并不叫苏东坡。他本名苏轼,另外还有一个雅号,叫作苏贤良。(苏就
当初考试获得高分通过的专业是“贤良方正极言能谏科”。因此,到了凤翔府之后,一帮幕僚出
于对他年纪轻轻就获得了如此之高官职的仰慕和尊敬,给他取了一个“苏贤良”的雅号。)
那年他金榜高中,名动京师,正在自我陶醉时,却不料被派到既偏又穷的陕西凤翔府,当
了个小小的签判(秘书)。(签判是什么职位?相当于现在地市级政府的秘书长,几乎所有的府
衙文案都要出自“签判”之手,是行是止,还可以参与意见,并且都由他报请州府首席长官批
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题(二)》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聊城大学《英语语言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侨联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作计划
- 店长个人工作计划书怎么写
- 2024初中英语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 年食堂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 02024年保安工作计划范文
- 2024年1月小学教师工作计划
- 公司销售人员计划
- 七年级第一学期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 2024年协议延期约定详细范本版
- 2023年北京市燕山初三二模英语试卷及答案
- 机场视频监控安全防范方案
- GB/T 44843-2024在用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安全评估规范
- 2024年秋新人教PEP版3年级上册英语教学课件 Unit 5 Part B Start to read
- 新能源行业光伏发电与储能技术方案
- 影视剧组安全管理规定及应对措施
- 2024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专业答案
- 24秋国开《西方行政学说》形考任务1答案(第2套)
- 交通事故纠纷协议书模板
- 2024年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