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2(共90题)_第1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2(共90题)_第2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2(共90题)_第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2(共90题)_第4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2(共90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2(共9套)(共90题)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1套一、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我国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是什么?标准答案:(1)坚持把班级授课制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取代的优点,在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充分发挥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的作用。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主要有现场教学、个别教学、作业、讲座等。(3)改进班级授课制,探索教学组织形式的新模式。如各种形式的班内分组;大班讲授、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结合起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标准答案: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良好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和教育目标完成的基本保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如下特征:(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尊师就是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和教师的人格与尊严,对教师要有礼貌,了解和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理解教师的意愿和心情,主动支持和协助教师工作,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尊师是学生尊重教师正确的认识、情感和行为的综合体现,是人类的美德。爱生就是爱护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热爱他人、热爱集体的道德情感的基础。尊师爱生是师生交往与沟通的情感基础、道德基础,其目的主要是相互配合与合作,顺利开展教育活动。(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体现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相互开放、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等关系。民主平等不仅是现代社会民主化趋势的需要,而且是教学生活的人文性的直接要求和现代人格的具体体现。民主平等是师生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形成的。民主平等、共同参与的结果是师生的融洽、协调。和谐亲密体现了师生的人际亲和力、心理融洽度。(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共享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体验和分享教育中的欢乐、成功、失望与不安,它是师生情感交流深化的表现。共创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相互适应的基础上,相互启发,使师生的认识不断深化,共同生活的质量不断跃进。共享共创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动态性和创造性,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层次。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靠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其中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师要与学生取得共同语言,使教育影响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个性特点、身体状况和班集体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及其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正确的学生观包括: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的不成熟性具有成长价值;学生具有主体性,特别是创造性;学生是责权主体,有正当的权利和利益;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包括热爱所有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经常走到学生之中。尊重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避免师生对立。教师处理问题必须公正无私,使学生心悦诚服。(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师生关系一般要经历生疏、接触、亲近、依赖、协调、默契阶段。在师生交往的初期,往往出现不和谐因素,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沟通与交往的主动性,经常与学生保持接触、交心。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教师的师德修养、知识能力、教育态度、个性心理品质无不对学生发生深刻的影响。教师要通过自己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多方面的爱好与兴趣等来吸引学生。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良好的师生关系及其建立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体现。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师生关系。其次,回答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最后,回答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基本策略。3、论述我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标准答案:(1)汉代:察举制度。汉初官员的选拔补充,主要采取朝廷直接征聘地方社会名流或由地方官把优秀人才推荐给朝廷的方法,称作“征辟异才”或“贡举贤良方正”。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令各郡国在所属吏民中察举孝廉、秀才,明确提出以儒家的经术和才德观为标准选拔官吏,不断完善汉初的察举办法,使其成为制度。(2)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地方组织遭到破坏,致使“乡举里选”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曹丕即位以后,行“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具体办法是:在郡置大小中正官,由中正官负责查访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材料,并据此作出总的评价。共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逐级上报,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这种制度施行之初,对士人的品第评判还比较全面、慎重,但后来,中正官完全被世族把持,品评的结果往往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3)隋初为了集中选士大权,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官人的制度。隋炀帝大业三年定十科举人,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唐承隋制,全面推行科举取士,正式完成了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过渡。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从此,科举制度成了知识分子入仕的基本途径。(4)明代“八股取士制”的确立。明开科取士后,科举制度经过多次改革,更为完善。明代的科举制日益形式化,最典型的就是八股文的出现。股是对偶的意思。明代规定考试的答卷必须用八股文体。每篇文章由八个部分构成。第一是破题。第二是承题。第三是起讲。第四是人手。第五是起股。第六是中股。第七是后股。第八是束股。从第五到第八段是全文的正式议论,而中股是议论的中心。在这四段中,都各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所以称八股文。清朝的科举制度大体因袭明制,只是考试办法比前代更为繁杂。正式科举考试仍为乡试、会试、殿试,但在正式的科举考试前有童试,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前提。尽管唐、宋、明、清科举制的程序、科目、考试方法均有所不同,但是作为选士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使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有进入仕途的机会,有助于打破旧的严格的封建等级界限,选拔某些有才干的人。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有其历史进步性。科举制对朝鲜、日本、越南都有过较大的影响。18世纪末到19世纪,在欧洲各国逐步推行的文官考核制度也是吸取了中国科举考试的合理因素。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我国选士制度的历史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从纵向看,我国的科举制度的形成是在总结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而创造出来的,开创了比较详明、严密的考试取士制度。4、论述教育心理学化运动的形成、发展与影响。标准答案:作为一种教育思潮,教育心理学化有浓厚的历史渊源,但真正形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于19世纪前期达到鼎盛。19世纪初,人类的发展进入到了科学时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展,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演进,出现了教育心理学化运动。(1)教育心理学化思想最早由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1800年,裴斯泰洛齐在《方法》一文中指出:“我正在试图将人类的教学过程心理学化,试图把教学与我的心智本性、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与别人的交往都协调起来”。他主张:①教育应遵循自然法则,了解人的本性的发展进程;②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要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2)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心理学化理论体系。他指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和障碍。”他主张:①教学过程应以“统觉”原理为基础。②兴趣是形成统觉的条件,并赋予统觉以主动性。③设置广泛课程,培养儿童多方面兴趣。如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等,这些兴趣的培养要依靠设置广泛的课程,如自然科学以培养经验的兴趣、数学等培养思辨的兴趣、文学唱歌图画等培养审美的兴趣、语言的学习以培养同情的兴趣、历史政治法律的学习培养社会的兴趣、神学的学习培养宗教的兴趣等。④儿童的管理、教学和训育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基于此,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还要培养一切有利于教学的心理状态。(3)福禄贝尔倡导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促进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的发展。他主张:①教育必须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②人的心理不是固定和静止的,总是由一个阶段向着另一个阶段前进。福禄贝尔把儿童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和学生期。在他看来,每一阶段并不是由年龄限度而定的,而是由某些显著的特征决定的。③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自动性”。强调游戏是儿童本性的自然表现,因此,福禄贝尔设计了一整套“恩物”和“作业”作为幼儿教育的教学材料。福禄贝尔重视儿童活动及其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他所创立的完整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对世界各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4)第斯多惠深受卢梭和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影响,明确提出了心理学作为教育科学的基础,并力图运用当时的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深入揭示人的自然本性及其发展规律。①儿童的发展乃是他潜在的自然本性和力量的开展。②儿童心理的发展顺序潜存于天性之中,随着生理的成熟而自然地表现出来。③第斯多惠基于心理学应是“教育科学的基础”的理念,不断探索适应儿童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在第斯多惠以后,教育学著作不再使用“教育的自然适应性”这一术语,而是直接运用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原理论证和阐明教育要遵循人的本身发展规律的思想,从而使这——思想更加科学。(5)教育心理学化思想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具体化,它成为人的和谐发展理论、要素教育论、简化教学方法和初等教育各科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使教育家开始自觉地把教育教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它为教育科学化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心理学化运动。事实上,这是欧洲近代教育思想史的一条线索性的梳理。对于考生而言,不仅需要掌握各个教育思想家的教育思想主张,还需要了解其主张间的关系以及流变。考生需要谨记的是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四个代表人物,不能有缺项、漏项;还需要对教育心理学化思潮有前沿性陈述和总结性的概括语言。5、评述蔡元培“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教育思想。标准答案:(1)192年3月,蔡元培在《新教育杂志》第四卷第3期上发表《教育独立议》一文,极力主张教育脱离政党与宗教而独立。认为教育要独立,教育事业应当全交与教育家,并且保持独立的资格,不受政党或教会的影响;同时,为了改变教育行政机构的官僚腐败气息,使教育行政与学术相结合,主张采取大学区制。(2)1922年,国民党中央执委会采纳蔡元培等人的建议,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模式,在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主管全国教育,地方试行大学区,以取代民国以来中央政府教育部和省级教育厅的教育行政制度。蔡元培被任命为大学院院长,并公布了《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法》和《大学区组织条例》。(3)根据《中华民大学学院组织法》规定,大学院为全国最高学术和教育管理机关,隶属国民政府,管理全国的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宜。大学院设有大学委员会,为最高评议机构,有权推荐大学院院长及审议有关全国教育、学术的一切重大方案,下级设若干委员会和直属国立学术机构。根据1928年《修正大学区组织条例》规定,全国各地按教育、经济、交通等状况划分为若干个大学区,每区设大学一所,大学校长兼管大学区内的一切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务。大学区下设高等教育处、普通教育处、扩充教育处等。大学区的最高审议机构为评议会,由学区内大学校长效授、中学校长教员、小学校长教师、县教育行政人员、法定教育团体等若干人组成。(4)蔡元培倡导的“大学院”和“大学区”制,旨在保障教育行政独立,改变教育行政中的官僚习气,促进教育行政学术化。但试行的效果却与愿望相背离,没有取得预期成效,大学院制实施一年后便不得不废止,大学区制则只在江苏、浙江省一度试行,以后也不了了之。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原则精神违背了国民党政府的官僚专制体制,在中国学术风气未浓、官僚习气深重的情况下,“大学院”和“大学区”制未能使教育行政学术化,反使教育学术官僚化。但蔡元培在文化教育这一学术人才最为密集的领域首倡行政、学术一体化,以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独立性,其方向无疑是值得肯定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试述教育资料整理的步骤。标准答案:教育资料整理的步骤有审核、分类和汇总。(1)审核。仔细研究和详尽考查所获得的文字材料是否真实可靠和合乎要求。必须确保研究资料的可靠性和合格性。因此,审查文字时,要遵循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原则。(2)分类。根据研究资料的性质、内容或特征,将相异的资料区别开来,将相同或相近的资料合为一类。分类是否正确,取决于分类标准是否科学。分类的标准是多样化的,主要有现象分类(是根据事物外部特征或外在联系所作的分类,比如说把研究文献资料按年代分类,简便易行,便于资料的存取和查找利用,但比较肤浅,难以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其本质)和本质分类(按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内部联系而作的分类,也叫科学分类法。比如根据研究对象的经济地位等社会属性进行的分类)。资料整理必须从现象分类过渡到本质分类。任何分类都包含三个因素:分类的母项、分类的子项和依据。如学生可分为男生和女生,其中“学生”是分类的母项,“男生”和“女生”是分类的子项,“性别”则是分类的依据。(3)汇总。按照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对分类后的资料进行汇总和编辑,使之成为能反应研究对象客观情况的系统、完整、集中、简明的材料。首先,根据研究目的要求和研究对象的客观情况,确定合理的逻辑结构;汇编后的资料既反应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又能说明研究所要说明的问题。其次,对分类资料进行初次的加工,如给各种资料加上标题。最后,汇编资料要做到完整、系统、简明和集中。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夸美纽斯创立的教学原则体系述评。标准答案:夸美纽斯认为,周全的教育必须对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他指责当时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非常残酷,使学校变成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儿童才智的屠宰场;教学既费时间又耗精力,而且极不彻底,不仅教员感到烦忧,学生也觉得厌恶。夸美纽斯认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把教学提高到科学水平。他根据自然“秩序”,对新学校的教学提出五条原则,归纳如下:(1)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依据“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唯物主义感觉论”,反对当时学校引经据典,单纯的文字教学,要求采用直观方法,认为教学应从观察事物开始。(2)自觉性和主动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求知的欲望是人的天然倾向,是人的自然本性。因此,在传授知识之前,父母、教师、学校和国家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3)循序渐进和系统性原则。夸美纽斯要求教学工作要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循序渐进地进行。循序渐进是与系统性紧密联系的。他认为教学必须按照一定的秩序和阶段逐渐发展,给予学生系统的、有联系的知识。(4)巩固性原则。夸美纽斯指责当时学校没给学生以巩固的知识,他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学校专教无意义的功课;二是学生所学的知识没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夸美纽斯强调,首先,应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科目,有价值的知识;其次,要循序渐进,真正打好基础。(5)量力性原则。夸美纽斯反对经院主义教学的强迫性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从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出发,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量力性原则,对后世影响很大,反对给学生负担太大,击中时弊。夸美纽斯依据自然适应性原则,详细地论述了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第一个提出较为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为改革教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实际上是前人特别是人文主义教育家以及他本人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有不少合理的因素,因而为后人所接受,并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成为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试述福禄培尔的幼儿园教育理论。标准答案:(1)幼儿园地位立(工作意义与任务)幼儿园教育应当作为家庭教育的补充而非代替。幼儿园工作任务是,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培养儿童社会性和道德,使之认识自然和人类,发展智力与体力以及做事或生产的技能和技巧,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做准备。(2)幼儿园教育方法福禄培尔关于幼儿园教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自我活动或自动性。自我活动是一切生命的最基本的特性,也是人类生长的基本法则。自我活动帮助个体认识自然,认识人类,最终认识上帝的统一。因此也重视儿童的亲身观察,并把游戏看作儿童内在本质向外的自发表现(游戏不等于儿童外部活动,而更多地是指儿童的心理态度)。基于认识人性的需要,福禄培尔把社会合作、互助和参与作为重要的幼儿园教育方法,要求儿童充分适应小组生活,并重视家庭和邻里生活的复演。社会合作、互助和参与,是福禄培尔的重要教育原理和他对教育的不朽贡献。他的有关主张成为后来美国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3)幼儿园课程福禄培尔建立起一个以活动与游戏为主要特征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包括游戏与歌谣、恩物游戏、手工作业、运动游戏、自然研究,以及歌唱、表演和讲故事。恩物是福禄培尔创制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恩物作为自然的象征,能帮助儿童由易到难、由简及繁、循序渐进地认识自然。真正的恩物应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能使儿童理解周围的世界,又能表示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第二,每种恩物包含前面的恩物并预示后续的恩物;第三,每种恩物本身表现为完整的有序的统一观念——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整体。(4)幼儿园到学校的过渡福禄培尔认为,儿童在离开幼儿园进入普通学校前应有所准备。这中间的“中间学校”任务就是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感觉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转折。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试分析改造主义教育理论。并说明教育对于社会改造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标准答案:改造主义教育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中分化出来的,到20世纪50年代形成一种独立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是布拉梅尔德,代表作是《教育哲学的模式》《趋向改造的教育哲学》,等等。改造主义的主要观点是:教育应以改造社会为目标;教育要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教学上应以社会问题为中心;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改造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改造过去教育中的弊病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达到一种“社会一致”的精神。通过改造教育来达到社会的目的,这里问题的核心其实是教育功能。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只有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才可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论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标准答案:加涅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之一。在论述学习的类型和结果时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些过程可以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需要不同的信息加工,据此提出了著名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个是对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的分析,其次是针对这个模式提出的学习和教学阶段的设计。(1)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加涅提出的学习模式是依据电子计算机工作的原理,并结合人对信息加工的特点提出来的,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由三大系统构成,即信息的三级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和期望系统,它主要用来说明人的学习的结构和过程。对于理解人类的学习,理解教学和教学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依据这一基本的学习过程和模式,对于如何安排教学以及进行教学设计都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以下是加涅对这三大系统的分别论述。①信息的三级加工(信息流)。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来自环境的各种刺激,这些刺激首先到达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或感受器),从而推动感受器并把它转化为神经信息,这种信息就可能进入感觉登记。这一阶段由于是对信息非常短暂的记忆贮存,也是对信息最初和最简单的加工,往往被称为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在这个阶段,信息的加工只需百分之几秒。被我们注意或知觉选择的信息就可能经过这种加工或贮存进入下一个加工环节,而没有被登记的信息就可能消失。被知觉登记的信息很快就会进入短时记忆,这种信息主要是视觉的或听觉的。短时记忆的信息可以持续二三十秒钟,由于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只能贮存七个左右的信息组块,新信息的进入就会挤走原有的信息,因此,要想使某种信息得到保持就需要采用复述策略,复述就成为促进信息保持并使信息顺利地进入长时记忆的重要前提条件。短时记忆是信息的第二级加工,也是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环节。经过复述的信息就能够进入第三级加工,即长时记忆。长时记忆被认为是一个永久性的信息贮存库,其信息的容量也是非常巨大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后,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即信息经过了编码的过程。所谓编码就是对信息以各种方式进行组织,而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收集在一起,信息正是通过编码形式储存在我们的长时记忆中的,就好比一个经过分门别类、精心设计的图书馆一样。经过三级加工,信息被储存在我们的长时记忆中,但这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储存信息的目的是应用,运用这些信息去解决各种问题。当使用信息时,我们就会到长时记忆中去搜寻,这一过程称之为提取。而提取的关键是检索,就是先要找到信息储存的线索,就像到图书馆查资料一样,找到了线索才能够提取信息。被提取的信息可以直接通向反应发生器,从而产生反应。②执行控制(控制结构)和期望事项。执行控制和期望事项,是信息加工过程另外两个重要的系统,它主要说明人对信息的加工毕竟是和电子计算机不一样的,人除了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各种内部加工以外,期望和对加工过程的控制都会影响到信息加工的过程和结果。期望事项是指人对信息加工所想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指动机系统,正因为学生对学习有某种期望,他才能够对信息进行深入加工,才能够进行学习,来自于教师的各种反馈才具有强化作用,而反馈又进一步肯定和增强了学生的期望。执行控制系统主要是指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决定哪些信息从感觉记忆进人短时记忆,如何通过复述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如何对信息进行编码,采用何种信息提取的策略等,相当于加涅所说的认知策略。期望和控制的作用体现在整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当中,所以加涅没有把它们与其他结构联系起来,而且它们之间的确切关系也还不清楚。(2)学习阶段与教学设计。从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到,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各加工阶段发生的事情,称为学习的事件,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与此相应,教学过程既要依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对学习过程发生影响。因此,教学阶段应该与学习阶段相吻合。在每一教学过程发生的事情称为教学的事件,是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就是由教师安排和控制这些外部条件构成的。教学的艺术就在于使学习阶段与教学事件相匹配。那么学习事件和教学事件如何一一对应呢?为了进行分析,加涅把学习过程分为以下八个阶段,并且分析了各个阶段相匹配的教学设计。①动机阶段。有效的学习必须有学习动机,这是整个学习的开始阶段,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诱因动机,即学生力图达到某种目的的动机。这种动机是借助学生内心的期望产生的。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原则是:在学生自己没有产生学习动机时,帮助学生确立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期望。理想的期望需要学生自己领会形成,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能做的只是告诉学生学习要达到的目标。②领会阶段。有了学习动机的学生,首先必须接受刺激,即必须注意与学习有关的刺激,而无视其他刺激。当学生把所注意的刺激特征从其他刺激中分化出来时,这些刺激特征就被进行知觉编码,贮存在短时记忆中。这个过程就是选择性知觉。这一阶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有效地进行选择性知觉,也就是注意到该注意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手段,如改变讲话的声调、运用手势动作等。③习得阶段。当学生注意或知觉外部情境之后,学生就可获得知识。而习得阶段涉及的是对新获得的刺激进行直接编码后贮存在短时记忆里,然后把它们再进一步编码加工后转入到长时记忆中。所谓的编码过程,就是把知觉到的信息转化为一种最容易贮存的形式的过程。在习得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学生提供各种编码程序,鼓励学生选择最佳的编码方式。④保持阶段。学生习得的信息经过复述、强化后,以语义编码的形式进入长时记忆的贮存阶段。对长时记忆,人类至今了解不多,但有几点是清楚的:第一,长时记忆里的信息,其强度并不随时间的进程而减弱,如老人的回忆;第二,有些信息长期不用会消退;第三,记忆贮存可能会受干扰的影响,如新旧相似信息的混淆。在教学上,教师主要是避免相似的刺激同时出现,减少干扰的可能性。⑤回忆阶段。学生习得的信息要通过作业表现出来,信息的提取是其中必需的一环。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方式使学生得到提取线索,但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使他们为自己提供线索,从而成为独立的学习者。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最重要的是强化信息的保持,使学生掌握为自己提供线索的策略。⑥概括阶段。学生提取信息的过程并不始终是在与最初学习信息时相同的情境中进行。同时,教师也总是希望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各种类似的情境中去,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因此,学习过程必然有一个概括的阶段,也就是学习迁移的问题。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师必须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并提供在不同情境中运用提取过程的机会;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和概括其中的原理。⑦作业阶段。只有通过作业才能反映学生是否已习得了所学的内容。作业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反馈;同时,通过作业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结果,可以获得一种满足。当然,作业主要是给教师看,仅凭一次作业难以对学生作出判断,需要几次作业才行。⑧反馈阶段。反馈是学习的最后阶段,其实质是一种强化,强化在学习过程中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学生在动机阶段形成的期望在反馈阶段得到了肯定。反馈阶段显然是受外部事件影响的,而且,信息反馈也并不一定要使用“对”“错”“正确”或“不正确”这类词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许多微妙的方式反馈信息,如点头、微笑等。此外,需提醒注意的是,反馈并不总是需要外部提供的,它也可以从学生内部获得。例如,学生可以根据已学过的概念和规则,知道自己的答案正确与否。这就是加涅的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加涅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精确的信息加工的模式,学习与教学相互独立又相互对应,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管理者,也是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定者。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上述八个阶段的系列所组成的。其中,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学习者的头脑内部都进行着信息加工活动,使信息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直到学习者用作业的方式做出反应为止。教学过程必须根据学习的基本原理来进行。有效的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习的内部条件,创设或安排适当的外部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种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过程做出很透彻的分析和指导,对现代教学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加涅的理论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只是单纯强调原有知识经验在新信息的编码表征中的作用,忽略了新经验对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2套一、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阅读下列材料,请思考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材料一:“这种变味的教育,学了能有什么用呢?就是考上大学能如何?找到工作又如何……”“我们不是机器,即使是机器,学校也不该把我们当成追求升学率的工具!”这样内容犀利的言辞,不是出现在辩论赛上,而是一名中学生在3000多名师生众目睽睽之下的激情演讲。4月9日,启东市汇龙中学经历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当天上午,学校举行升国旗仪式,一名高二学生在国旗下发表讲话时,将之前老师“把关”过的演讲稿悄悄换成另外一篇抨击教育制度的文章。5分钟的演说中,这名学生“慷慨陈词”,表达自己对现行升学和教育制度的不满,抨击父母强加给自己的所谓理想,引起一片哗然。昨天晚上,该校领导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学校认为这名同学的演讲“言论不当,用词过激”,已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本着宽容的态度,不会对其进行处分。材料二:“我们一天是怎么过的呢?早晨到学校早自习,上半天课,中午吃完饭,然后午自习,下午上半天课,如果是住宿生晚上要晚自习,如果是走读生,回家先写作业,然后复习复习,十点十一点睡觉,第二天还是老样子。”北京市一位高二学生这样描述他的学习状态。“在高考这个大背景下,学校、家长给的压力太大了,根本不给我们一个缓解压力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学生天天泡在网络世界里沉迷不能自拔的原因。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的话,不知道这种教育制度能不能培育出能力比较全面的人;但是如果是想培养一个在精神上很坚强,可以正视现实的人来说,我觉得还是相对比较失败吧。”这位名叫权心(化名)的男孩呼吁,“如果可以的话,如果教育可以改革的话,那我希望代表广大学生说,希望新的体制可以对我们稍微温柔一点,就是多给我们一点自由,哪怕是多一点休息时间。”“作为北京首次高中教育改革的一个实验者,我认为课改的优点在于培养了我们的探究能力;拓宽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贴近时代步伐,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但也存在着问题:第一,学分制影响下,考试不仅数量多了,也重要多了,教材量猛增,半个学期就10本书,一个学期将近20本书,因为教材猛增,疯狂地赶进度使我们的学习质量很难有保障;第二,课改的教材缺乏系统性,内容不连贯;第三,一些必修课本词句烦琐、晦涩,不容易懂;第四,在我们的学习进程中某些学分的设置成为了一种变相的负担。”对于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新课改,另外一位正在读高二的女生如是评价,“虽然课改给了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去培养创新精神,但是在这样的课业负担下,似乎这些东西意义也不太大了。”“就农村教育而言,加大教育投入并没有解决农村孩子辍学率越来越低、孩子的厌学情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是因为现在的教材不适合农村,越来越多的教材只是关注到物质的层面,图片、文字可能增多了一些农村的题材,但是关于农村真实的命运没有明确的阐述。就流动儿童教育而言,有的流动儿童学校为了自己的生存,给孩子很高的成绩、家长很满意的成绩,但是这些成绩并不能如实反映这些孩子所受的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吴金爱以自己参与北京师范大学农民之子社团的实践调研经验,分享了自己对教育的看法。国家行政学院的教师从春侠则展示了她女儿周末要完成的作业:读三篇文章,写三篇读书笔记,每篇需要30分钟;语文练习册共6页,需40分钟;写字练习2页,需20分钟;一篇日记,需一小时;数学习题、数学测试卡、口算300道。从春侠算了算,“以上作业共需四小时。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是这样让孩子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中成长的,学校教育就是在训练孩子做题!”“中国的教育教会学生考试,而美国的教育是教会学生生活。”中国青年报福建记者站站长陈强通过对女儿在中关两国所接受的教育进行比较后得出如上结论。他认为,我国学校教育应该降低基础教育的难度,重视历史、地理等人文知识。同时,中国的家庭教育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理解为给孩子报很多的音乐班、绘画班,却忽视对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标准答案:(1)材料所反映的教育问题主要是教育的“应试取向”,即通常所说的以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考试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其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在教育对象方面,“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而重视高分学生,更确切地说,是重视高分。这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在教育内容方面,“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方法方面,“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在教育评价方面,“应试教育”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备考这个中心而展开,要求学生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与应试技能考取高分,要求老师将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为了应付各种统测统考,领导卡教师,教师又卡学生。学生一旦考不好,教师待遇立即受影响:在“末位淘汰”的变态考评模式下,不但职称泡汤,还可能发配到偏乡僻野。于是教师“死教”学生“死学”,周末没了,法定节假日没了,寒暑假也没了,每天要“摧残”到夜里十一二点……违规补课屡禁不止,恶性循环。在教育结果方面,在“应试教育”下,多数学生被忽视,产生厌学情绪,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2)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教育应该重新审视其人才培养目标,应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21世纪的中国公民”。20世纪30年代,老一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提出,教育要培养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来自清华大学的李楯教授也提出,要“培养21世纪多元一体、合而不同格局下开放世界中的中华人”。“能过人的正常生活的人”。今天的中国需要建立人性的自觉和有限生活世界的意义,需要的是“能过人的正常生活的人”。教育要人清醒而不是迷信,对教育的方向给予信心,坚守人性纯正的力量和真诚的气概,描绘社会未来图景,达成有限条件下的最积极尝试和最大努力,它的眼界和胸怀,它的尺度和责任感标注和定义了一个时代的终极价值。一个人的成长不可以也不可能是一种设计和操作,首要的是一种态度,相信人,信任人,破除一切有关人的外在形式的枷锁,破除一切心理上的不成熟和依赖,关于教育的思考需要高度。“人格健康并富有创新能力和良好习惯的现代公民”。首先,要把健康人格的培养作为教育的一个核心凸显出来。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是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培养是人的一种解放,它培养的是一种基本的习惯,所有这些基本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用一句话来表述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人格健康并富有创新能力和良好习惯的现代公民。因此,可以建议国家强制地命令小学生只能上半天课,下午就应该玩,做各种游戏、娱乐活动;中学生有一个月社会实践课,必须排进课表,军训也必须排在课表里。“自由人”。首先,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给学生犯错的自由,给学生改错的空间,才能够培养自由人。其次,谁去培养自由人?自由人才能培养自由人。所以,要给教师一个自由的空间。一个具备批判和反思能力的人,可能最重要的是个人的尊严的唤醒和张扬。我们都应该具有独立的意识和批判的精神,一种能够与世界对话的能力,是一个真正有用的人,而且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敢于追求,并且坚持真理。教育应当具备批判和反思的功能,而且它的对象就是当代的特征和各种体制,从而避免将学生培养成为思想的盲虫。要具备这些品质就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充分地享有了解现实真相的权利。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相关教育理论综合分析教育问题的能力。应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分析材料反映的主要教育问题,指出这些错误做法的危害,找到并分析这些错误做法产生的根源,即这些错误做法违背的相关教育理论,最后,提出具体的改进策略。2、什么是教学的启发性原则?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标准答案:(1)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形成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评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贡献。标准答案:孔子,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1)他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两个:①编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②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其教育思想丰富而翔实,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2)孔子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是“仁”“礼”。①“仁”的思想:孔子把“仁”视作最高的道德规范,其要义就是“爱人”。②“礼”的思想:孔子的“礼”是就政治而言的,君臣和父子都应严格恪守各自的名分和尊卑长幼的次序,应当“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以要求统治者提倡礼教。(3)孔子对教育作用的论述包括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①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孔子主张通过文化教育工作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当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同时,孔子还阐述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②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孔子承认人的成长,教育起了决定作用,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中。(4)孔子对教育对象的论述是一种创举。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是指教育对象,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不仅把教育扩展到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5)教育目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学者有了丰富的知识还有余力,应去做官。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可见孔子教育的目的是仕途,要培养的是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6)孔子的教学思想。首先,在教育内容上,孔子承袭了西周的传统,提出他的“六艺”的教育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由博返约,等等。(7)有关道德教育思想。以“仁’’与“礼”作为其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还要重在如何育德,他提出了一些道德教育原则,如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等等。(8)关于教师的论述。身为教师应该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教师要尽职尽责,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还要以身作则,教学相长。综上所述,孔子以自己一生的教育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对教育的社会作用和个人作用的肯定,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观,打破了贵族子弟对教育权的垄断,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的独到见解,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启示;同时还给人们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成为教育史上的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由于受到历史时代的局限,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能超出封建思想的界限,其根本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不可能具有完全的民主性。而且,其思想中明显地透露出对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鄙视,这可以从其教育内容中看出。因而,我们在宣扬孔子的积极思想的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局限,扬长避短。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分析书院的特点及其精神对当前我国教育的启发。标准答案: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将图书的收藏、校对与教学、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1)北宋时期书院兴盛的主要原因:①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士人求学需求很大,却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起到了填补官学空白的作用,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②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宋初提倡文治,但国家一时又无力大量创办官学,故朝廷对书院给予多方面的表彰和赞助,这些支持无疑是促进宋初书院兴盛的直接动因之一。③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佛教出于避世遁俗、潜心修行的宗旨,多选择环境僻静优美的山林建立寺庙。佛教禅林集藏经、讲经、研经于一体,也对书院教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如:书院的讲会制度就是借鉴了佛教的讲经方式。④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的制作与手写本相比变得极为便利,是促成宋代书院兴旺发展的重要基础。书籍不再是珍藏品而是公众都可以拥有的,才有可能使书院拥有丰富的藏书,并真正成为面向社会的教学研究场所。(2)书院具有的教育特点:①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书院既是一个教育机构,又是学术研究基地,同时,许多书院还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和有影响的印刷出版机关。书院的创建者、主持人大多是一方有名的学者,他们担任主讲时,一般都是讲自己的学术心得。②教学形式多样。有学生自学、教师讲授、师生质疑问难、学友相互切磋、会讲等。③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书院教学不受地域和学派的限制,允许不同书院、不同学派的师生互相讲学,互相听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④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书院强调学生读书自学,重视对学生自修的指导。⑤师生关系融洽。(3)书院产生的历史意义: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学术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书院在办学和管理领域也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措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教育实验研究报告的主要结构是什么?标准答案:(1)标题。标题要简练,它是研究报告的主题思想,应准确、清楚地呈现出研究的主要问题。因此,实验报告的标题常常直接采用研究课题的名称,指明所研究的主要变量,使人对研究问题一目了然。(2)前言。前言也称引言、导言,是研究报告的正文开头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提出问题,表明研究的目的;通过对有关文献的考察,说明选题的依据,课题的价值和意义;目前国内外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该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的理论框架。前言应简洁明了,表述具体清楚,字数不宜太多。(3)方法。这一部分要阐明实验研究所使用的方法。该部分应便于人们对整个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客观性加以评价、鉴定。(4)实验结果。这是研究报告的主要部分,应简要地说明每一结果与研究假设的关系,将研究结果作为客观事实呈现给读者。(5)讨论。讨论是对研究结果的含义和意义评价。研究者根据研究的客观事实和结论,结合自己的认识与了解,通过分析思考,讨论和分析与实验结果有关的问题,对当前教育理论或实践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认识、建议和设想。(6)结论。结论部分是对实验结果进行概括或归纳,从理论上和概念上说明结果的意义。结论部分的文字应十分简明概括,常常把研究结果或研究发现归纳为某种原理、规律或规则。(7)参考文献和附录。附在报告末尾,注明研究报告中所直接提到的或引用的资料来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评述乡村教育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从事者及其活动特点。标准答案:(1)乡村教育运动是指中国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以农村为基地开展的各种教育改革和实验活动。①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育界逐步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中国的命运取决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只有通过农村教育改革才能最终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②乡村教育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也受到了西方教育思想及其教育科学试验方法的影响;③乡村教育运动的出现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继续和深化;④乡村教育运动的出现也是中国农村社会矛盾极端尖锐化的反映。(2)影响最大的当属黄炎培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江苏、浙江等地开展的农村改进实验,陶行知开展的生活教育实验,以及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等地开展的平民教育实验,梁漱溟等人在山东邹平进行的乡村建设实验活动等。(3)其共同的活动特点是:①他们都以教育实验为手段,探索教育改革的成功模式,并试图将这种模式推广到全社会的范围;②他们都以农村作为教育改革实验的基地,以农民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并以教育改革带动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③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教育的活动和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安排和设计教育实验的形式和内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莫尔的教育思想。标准答案:托马斯.莫尔是16世纪英国的人文主义者,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莫尔的教育思想有着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当时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三点:(1)公共的、平等的、普遍的教育莫尔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居民,绝不能再像旧社会的人们那样粗野无文,“愚昧顽钝”,而应是“有文化、有教养的”具有高尚精神的人。因而必须实行公共的、平等的、普遍的教育。他说;“凡是儿童都要学习”,由“教士教育儿童青年,注意他们的读书求知,也同样注意培养他们的品德”。此外,国家还要举办各种公共讲演会,让成年男女工余之暇接受文化科学知识和道德教育。(2)实行多方面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莫尔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教育应是多方面的,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他看来,“没有德行的学术荣誉只不过是昭著的恶德”,因此,道德教育应居首位。智育的目的在于获得广知识和增长才智,除学习读、写、算外,还要攻读数学、几何学、天文学、音乐、逻辑、哲学以及希腊文、拉丁文等等科目。体育是多方面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身体健壮才能享受人生的快乐。莫尔重视劳动教育,他从乌托邦岛国中人人平等劳动的制度出发,要求青年一代必须接受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莫尔认为,通过上述各方面教育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殷勤和蔼,聪明伶俐,具有能力,喜欢安静的生活。在需要从事体力劳动时,他们充分习惯于体力劳动,在别的方面他们虽然不一定急切猛进,但在智力探讨上却是不辞劳苦”的人。这种人实际上就是具有高尚道德、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的全面发展的人。(3)重视直观教学,注重发展理性莫尔反对经院主义教育那种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和丧失理性的盲目信仰,积极提倡直观,要求发展理性。莫尔还坚信人有理智能力,它可使人辨别是非,认识真理,应通过勤奋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使之发展。为了发展理性,他提倡自由讨论,在讨论中通过独立思考得出科学结论。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初兴时期刚刚诞生的无产阶级对教育的一种幼稚的幻想,它最然不可能实现,但在当时有巨大的进步意义,对后世也有较大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某研究者拟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两种方法对“大学生职业选择顺序”进行调查。(1)试述两种方法的优缺点。(2)调查中应如何综合使用这两种方法?标准答案:(1)两种调查法的优缺点问卷调查的优点:①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调查效率高;②标准化程度较高,所获资料便于进行编码处理和定量分析;③匿名性较好,有利于提高调查的信度;④样本较大,结论的代表性较高。问卷调查的缺点:①不利于深层次问题的调查;②问卷回收率难以保证:③要求被调查者具有一定文化水平,适用对象范围受限;④容易出现误答、错答和缺答等,数据质量难以保证。访谈调查的优点:①操作过程灵活性较强;②有利于深层次问题的调查;③所获资料比较直接、可靠;④不受书面语言文字的限制,适用对象范围较广。访谈调查的缺点:①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调查效率较低;②标准化程度难以保证,所得资料分析处理的难度较大;③匿名性较差,影响信息的真实性;④样本较小,结论的代表性较低。(2)如何综合使用两种方法可以使用问卷调查来了解大学生的创业目的、创业方向、创业方法、创业基础等基本情况,同时了解个人创业意向中不愿当面回答或不愿真实回答的敏感性问题。而涉及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更深层次问题,如创业的机会与条件、创业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创业的风险及规避策略等,则需要使用访谈调查来了解。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研究方法中的调查法。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两种。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需要考虑研究方法使用的适切性问题。因此,研究者需要熟知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点、缺点、使用范围,并思考在研究的过程中如何恰当使用,将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最小化,将研究方法的优点最大化。9、分析论述托身曼的符号学习理论。标准答案:托尔曼研究学习的出发点是寻求认知过程和行为过程的统一,这是他受华生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影响的结果,也是他的认知一行为观。他与杭齐克(@C@H.Honzik)于1930年设计和进行的著名的实验是白鼠迷津位置学习实验。根据这一实验,提出符号学习理论。(1)符号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一,学习是整体性和有目的性的行为。托尔曼强调行为的整体性,认为行为是一种整体现象。这种整体性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认为目的和认知是行为的血和肉,是行为的直接特征。因此,有人称托尔曼的理论为“认知一目的说”。托尔曼反对行为主义者把复杂的行为序列分解还原成大量简单的刺激一反应的单元,认为必须根据可观察到的整体特征来认识和解释行为。由此,托尔曼首先强调整体性是由学习获得的,不是先天的知觉格式塔;其次强调问题情境是成型的,刺激是有组织的。一切形式的知识都是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只有当我们考察具有某种固定的和可预测的目的的各种行为的整个序列时,才有可能理解行为;再次,认为行为的可塑性也是学习整体性的特征。托尔曼还认为,既然行为具有可塑性,那么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两个方面就是不言而喻的了。第二,中介变量。托尔曼首次提出中介变量,他提出在刺激(行为的发端原因)和行为之间还有中介变量即内在决定因素起作用,这个中介变量主要是行为的目的性和认知性。这样,行为主义的S-R联结公式,在托尔曼理论中变成了的S——0——R,O是中介变量,与需求和认知有关。第三,学习是对“符号一完形”的认知。“符号”,是托尔曼对刺激使用的术语,“完形”即格式塔,与格式塔理论一样,完形意味着整体大于其各部分之和。他进一步指出,“符号一完形”,包含意义目标与手段一目的关系的认知。只有当外部感觉(符号)和内部表象(知觉)结合成为联系结构并构成各种关系组合体时,才能形成一种格式塔完形。他认为白鼠的位置学习不是一连串的刺激一反应过程,而是获得了与其所处环境有关的符号及其代表的意义,并在一种完形内使符号(刺激结构模式)组合成一个新的完形的过程,即在头脑中形成了符号—完形”,认知结构,这种“符号一完形”认知结构,托尔曼称之为“认知地图”(cognitivemap)。这种地图是“目标一对象一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白鼠就是在跑通道时,通过学习,获得了“认知地图”,所以,它们能够按照认知地图去行动,选择捷径,得到食物。第四,学习是期待的获得。在托尔曼的学习理论中,期待是核心概念之一,是指一种通过学习形成的认知观点,有“预先认知”的涵义。他认为,任何一种学习过程都是把对一种特定的整体(包括符号、目标、手段关系和结局)的期待树立起来的过程。例如,“目标一对象”期待就是对特定的目标一对象的预先认知;“手段一对象”期待就是对对象和达到对象之手段的认知;对“符号一格式塔”的期待就是对达到目标的途径的标志的认知。所以,期待是认知性的,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期待有三种水平:即“感知性”期待;“记忆性”期待;“推理性”期待。简言之,学习是对行为的目标、手段、途径和达到目标的结果的认知,就是期待(或认知观念)的获得。第五,托尔曼进行了“潜伏学习”实验研究,他发现了动物无强化学习现象。他认为,这是动物在未受到强化(奖励)的期间,根据对情境的感知,动物的行为有了目的性,产生了一种期待(即假设),使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旦这种期待被证实,也就对这个认知结构的变化和相应的行为起了强化的作用。这种强化是由学习活动本身引起的内在的强化。潜伏学习实验也证明了托尔曼关于学习是有目的的,学习就是期待的获得,没有外在强化也会出现学习的观点。(2)评价:托尔曼的符号一完形”学习理论的局限性是以动物实验的结果和结论来推论人类的学习和行为。但“认知”在他的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有人认为他是认知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托尔曼提出的认知学习理论和内部强化理论对现代的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试论述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过程。标准答案: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过程包括了以下几个阶段。(1)选题与设计阶段。①选择课题。课题的选择要有科学性,既要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又要有科学的实践基础,通常必须达到三个标准,即必须有价值、有新意、具有可行性。选定的问题应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应有所创新,有新意和时代感。要做到选题新颖,就要把研究课题的选择放在总结和发展过去有关学科领域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思想的主要遗产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基础,任何新发展、新突破都是不可能的。同时,选定的题目还应该有价值,不仅对本学科研究领域具有较好的内部价值(即理论上要有突破,实践上要对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相关其他领域,如心理学、哲学等有较高的外部价值。所谓可行性,指的是问题是能被研究的,存在现实可能性。它具体包含以下三方面的条件。第一,客观条件:除必要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人力、理论准备等条件外,还有科学上的可行性。第二,主观条件:指研究者本人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经验、专长,所掌握的有关这个课题的材料以及对此课题的兴趣。也就是说,要权衡自己的条件寻找结合点,选择能发挥自己优势的课题。第三,时机问题。选题必须抓住关键性时期,什么时候提出该研究课题要看有关理论、研究工具及条件的发展成熟程度。此外,问题的表述还要具体明确。②查阅文献。一般来说,文献的查阅即文献的检索,它通常包括了三个阶段:第一,分析和准备阶段。首先要对研究课题进行分析,明确自己准备检索的课题要求与范围,确定课题检索标志,以确定所需文献的作者、文献类号、表达主体内容的词语和所属类目,进而选定检索工具、确定检检索途径。第二,搜索阶段。搜索与研究问题有关文献,然后从中选择重要的和确实可用的资料,分别按照适当顺序阅读,并以文章摘录、资料卡片、读书笔记等方式记录搜集资料。第三,加工阶段。要从搜集到的大量文献中摄取有用的情报资料,就必须对文献做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加工工作。③提出假设。研究假设(reachhypohesis)是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的问题预先赋予的某种答案,是对研究结果的预测,是对课题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设想。研究者应根据研究的性质来决定是否需要正式提出假设。通常定量研究、验证性研究、涉及两个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要求明确提出研究假设。定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单一变量的研究则不一定要预先提出研究假设,其假设往往隐含在研究过程之中或在研究过程中形成。④制定方案。(2)实施阶段。①搜集资料,形成科学事实;②分析事实或原有理论,形成新理论。(3)总结与评价阶段。①撰写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②鉴定和评价成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3套一、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阅读下列材料,谈谈你对本科停止大规模扩招的看法。材料一:三峡新闻网消息:日前,教育部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明确。本科不再扩招,主要发展高职,高校可自设本科专业和高职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录取将扩大单招试点,探索“知识+技能”的录取模式。《意见》明确指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高校可自设本科专业和高职专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表示,今后,省级政府将可审批设立专科院校,高校将可自行设置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研究生二级学科。将重点支持优势特色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和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相关专业以及师范类专业建设,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已有3个专业入选“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近日,该校“物流管理”和“应用化工技术”两个专业入选“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每个专业将获得中央财政240万元的专项建设资金。《意见》还指出,要加强高职学校建设,对具有三届毕业生的高职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重点建设好高水平示范(骨干)高职学校,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材料二:据媒体4月17日报道,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3399人进行的调查显示,近九成(87.9%)的人坦言当前“酱油课”颇受大学生追捧——这类“逃课安全、易拿学分”的“酱油课”竟然成了香饽饽,手不快的学生在网上选课系统中根本选修不上,若要坚持选修,就得通过教务处工作人员人工强制添加。与网络热词“打酱油”有关的“酱油课”,是当今大学生对大学里那些上课不经常点名、考试容易通过、学分好拿到手的课程的幽默称法。很多大学生在选课时,往往青睐《爱情心理学》《生活中的进化心理学》《奥斯卡经典电影欣赏》《哈利.波特与遗传学》之类名字时髦的潮课,更喜欢那些可以用最少的付出就能获得学分的“酱油课”。因被优先选择,有些“酱油课”热到一课难求。一般而言,“酱油课”多是不分专业年级均可选修的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当然其中也不乏专业选修课。“酱油课”之所以受到大学生追捧,在笔者看来,有三方面的重要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不少大学生对求学抱着严重的功利化态度,把上大学的目的异化为混学分、拿文凭、找工作,“酱油课”的盛行与“60分万岁”的学风不无关系。其次,在大学扩招的背景下,精英教育日渐演变为大众教育,很多大学对学生的要求和管理都相应松懈,对混学分和“酱油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后,不少大学对以选修课为代表的通识教育认识不到位,放手让学生自由选课,拿够学分就可以毕业——这是一种相当粗放的理解。标准答案:(1)本科扩招有利的方面:第一,实现国家教育发展阶段性飞跃。表现在有利于教育体制的完善,有利于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中小学教育从应试性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有利于提升高中升学率。第二,有利于国家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大学扩招可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2)本科扩招存在的一些弊端:第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缺陷。首先,扩招后,高校管理事务增多,负担加重。其次,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需要增加师资,师资跟不上,生师比提高过快,教师负担加重,精力投入不足,就会影响授课质量。如果师资也以同样速度增长,有可能又因师资规模增加过快而导致整体师资水平下降,同样影响教学质量。一流大学在调整,二三流大学却在扩招,教育质量问题显而易见,因此,“酱油课”的出现也不足为奇。另外,大学扩招对高等技术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扩招后,很多资深的高等专业技术学校升格为大专,有的后来摇身一变成为本科院校,而高等职业教育也是国民教育系列不能缺少的,高校扩招殃及了高等职业教育,也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后果是社会缺少技术人才,升格后的高校又难以胜任高等教育的重任,这种发展的盲目性,显得有点得不偿失。因此,本科不再大规模扩招,主要发展高职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稳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果,也有利于补充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的弊端。第二,高校扩招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高校负债累累,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向低层次发展,研究生、博士生含金量下降等。因此,本科停止大规模扩招有利于教育发展的稳定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因此,我赞同本科停止大规模扩招的举措。第一,教育不是社会问题的“急救车”,不是政治、经济的工具,教育的改革只能是从教育出发,为了教育。第二,教育的改革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包括适应社会需要的外在规律和教育自身内在的发展逻辑,否则,会导致教育改革的失败。第三,这一举措有利于增加高等教育的独立性和学校办学的自主权,使高等教育的发展有自己的空间,并能够展示自己的逻辑。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运用教育理论分析教育问题的能力。对于任何一种教育现象都有其优点和弊端,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同样如此,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分析也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即先分析高校扩招带来的好处,然后分析其存在的弊端。最后提出自己关于高校扩招的观点。2、阅读下列材料,谈谈你对本科停止大规模扩招的看法。材料一:三峡新闻网消息:日前,教育部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明确。本科不再扩招,主要发展高职,高校可自设本科专业和高职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录取将扩大单招试点,探索“知识+技能”的录取模式。《意见》明确指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高校可自设本科专业和高职专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表示,今后,省级政府将可审批设立专科院校,高校将可自行设置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研究生二级学科。将重点支持优势特色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和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相关专业以及师范类专业建设,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已有3个专业入选“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近日,该校“物流管理”和“应用化工技术”两个专业入选“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每个专业将获得中央财政240万元的专项建设资金。《意见》还指出,要加强高职学校建设,对具有三届毕业生的高职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重点建设好高水平示范(骨干)高职学校,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材料二:据媒体4月17日报道,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3399人进行的调查显示,近九成(87.9%)的人坦言当前“酱油课”颇受大学生追捧——这类“逃课安全、易拿学分”的“酱油课”竟然成了香饽饽,手不快的学生在网上选课系统中根本选修不上,若要坚持选修,就得通过教务处工作人员人工强制添加。与网络热词“打酱油”有关的“酱油课”,是当今大学生对大学里那些上课不经常点名、考试容易通过、学分好拿到手的课程的幽默称法。很多大学生在选课时,往往青睐《爱情心理学》、《生活中的进化心理学》、《奥斯卡经典电影欣赏》、《哈利.波特与遗传学》之类名字时髦的潮课,更喜欢那些可以用最少的付出就能获得学分的“酱油课”。因被优先选择,有些“酱油课”热到一课难求。一般而言,“酱油课”多是不分专业年级均可选修的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当然其中也不乏专业选修课。“酱油课”之所以受到大学生追捧,在笔者看来,有三方面的重要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不少大学生对求学抱着严重的功利化态度,把上大学的目的异化为混学分、拿文凭、找工作,“酱油课”的盛行与“60分万岁”的学风不无关系。其次,在大学扩招的背景下,精英教育日渐演变为大众教育,很多大学对学生的要求和管理都相应松懈,对混学分和“酱油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者,不少大学对以选修课为代表的通识教育认识不到位,放手让学生自由选课,拿够学分就可以毕业——这是一种相当粗放的理解。标准答案:(1)本科扩招有利的方面:第一,实现国家教育发展阶段性飞跃。表现在有利于教育体制的完善,有利于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中小学教育从应试性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有利于提升高中升学率。第二,有利于国家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大学扩招可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2)本科扩招存在的一些弊端:第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缺陷。扩招后,高校管理事务增多,负担加重。其次,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需要增加师资,师资跟不上,生师比提高过快,教师负担加重,精力投入不足,就会影响授课质量。如果师资也以同样速度增长,有可能又因师资规模增加过快而导致整体师资水平下降,同样影响教学质量。一流大学在调整,二三流大学却在扩招。教育质量问题显而易见,因此,“酱油课”的出现也不足为奇。另外,大学扩招对高等技术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扩招后,很多资深的高等专业技术学校升格为大专,有的后来摇身一变成为本科院校,而高等职业教育也是国民教育系列不能缺少的,高校扩招殃及了高等职业教育,也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后果是社会缺少技术人才,升格后的高校又难以胜任高等教育的重任,这种发展的盲目性,显得有点得不偿失。因此,本科不再大规模扩招,主要发展高职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稳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果,也有利于补充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的弊端。第二,高校扩招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高校负债累累,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向低层次发展,研究生、博士生含金量下降等。因此,本科停止大规模扩招有利于教育发展的稳定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因此,我赞同本科停止大规模扩招的举措。第一,教育不是社会问题的“急救车”,不是政治、经济的工具,教育的改革只能是从教育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