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土壤与空气的保护(原卷版+解析)_第1页
第10讲土壤与空气的保护(原卷版+解析)_第2页
第10讲土壤与空气的保护(原卷版+解析)_第3页
第10讲土壤与空气的保护(原卷版+解析)_第4页
第10讲土壤与空气的保护(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讲土壤与空气的保护认识土壤的成分与相关性质理解土壤的作用和保护土壤掌握空气的保护与碳氧平衡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1.土壤中的动植物: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在漫山遍野的土壤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我们从土壤的剖面可以看到,许多植物的根在土壤里安营扎寨,还有许多小动物。2.土壤生物: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1)小动物:蚯蚓、昆虫、地鼠等。(2)植物:植物的根系、种子。(3)微生物:土壤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1.土壤中有空气:小动物等生存的环境2.土壤中有水:植物生活需要从土壤汲取水分。3.土壤中有有机物4.土壤中有无机物: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三.从岩石到土壤(1)岩石风化的因素①风:风将砂粒刮起来,碰撞着岩石,久而久之,岩石层就被慢慢地磨损,出现窟窿和裂缝,并越来越大,最后破裂成了小碎块。②流水:水流动时,夹带的小块岩石与岩石摩擦,使岩石逐渐成了小石块。③温度的剧烈变化:炎热的太阳会使岩石变得很烫,此时若气温骤降,岩石会爆裂。雨水积聚在岩石的缝隙里,如果气温降低到零度以下,水就会结冰,使它的体积增大,从而促使岩石的缝隙加宽,最终使岩石裂成小碎块。风化作用是岩石不断碎裂的过程,除了上述所述的风、流水及温度等物理因素外,还有一些化学物质的溶蚀作用、各种生物的作用等也能促进岩石的风化。(2)土壤的形成:地球外层的地壳最初并没有土壤,只有坚硬的岩石,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四.土壤的结构和类型1.土壤的结构:土壤是由矿物质、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组成的。这些成分之间相互影响,并使土壤形成了一定的结构。2.土壤结构的变化:如果土壤大小颗粒的比例和排列方式发生变化,或者土壤中的成分在比例上发生变化,就会导致土壤的结构发生变化。3.土壤的矿物分类:土壤主要是由矿物质颗粒构成的,因此,大小不等的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和排列方式就成为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土壤的矿物质颗粒有粗有细,粗的叫做砂粒,细的叫做黏粒,介于两者之间的叫做粉砂粒。4..土壤的分类:土壤名称土壤质地砂土类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黏土类土壤黏粒、粉砂粒多,土壤颗粒较细壤土类土壤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等量,土壤质地较均匀五.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1.土壤的功能:植物的生长需要土壤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气和无机盐。如果土壤的空隙较大,其通气性能和渗水性能较强,在这样的土壤中水就不易保留,有机质也容易流失。如果土壤的空隙很小,其通气性能差,但其保水性能较强。那么,哪种类型的土壤更有利于植物生长呢?我们就要综合地考察土壤的通气性能和保水性能。2.不同土壤的特点:黏性较差的土壤,土壤中的空隙较大,比较疏松,水易渗入或流出,通气性能较好,但保水和保肥性能较差。黏性较强的土壤,土壤的空隙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气性能较差。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应当是黏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土壤名称性状砂土类土壤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有机物分解快,易流失黏土类土壤质地黏重,湿时黏,干时硬;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差壤土类土壤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种3.壤土类土壤是适于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这种土壤固体部分(矿物质颗粒和有机质)占土壤总体积的50%,其中有机质占固体部分的1%~5%;水和空气各占25%。这样的土壤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气和有机质。六.土壤是重要的资源1.宝贵的农业耕地:地球上陆地面积仅占地表面积的29%。除了湖泊、河流裸露岩石等,有土壤覆盖的土地就更少。由于土层太浅,土壤污染,永久冻土和含水量过高或过低等原因陆地面积中89%的土地目前尚不适宜农业生产。2.我国的耕地面积:我国陆地总面积约为87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91.39%。耕地林地、草地只占陆地总面积的50%。耕地面积为137万平方米;其中高产耕地仅29.4万平方千米。3.土地资源需要保护。七.土壤污染与保护1.土壤污染: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工农业和生活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会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另外,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也会对土壤产生生物污染。2.耕地减少:耕地被蚕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等,都影响着土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水土流失: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国土面积约占全世界土地总面积的6.8%,而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世界水土流失面积的14.2%。据2005年全国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平均土壤流失量约45亿吨。黄土高原是我国甚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年被冲刷走的氮、磷、钾元素相当于流失数量相当可观的化肥。3.土地沙漠化:我国沙漠化现象严重。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在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一带,华北、西北地区大中城市的生态环境受到了较大威胁。日前,频频出现的沙尘暴就是环境对人类的“警告”土壤盐渍化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我国的盐溃化土地主要分布于干早、半干早和半湿润地区,具有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等特点。土壤的盐渍化严重影响了耕地的质量,导致农业减产。八.温室效应(1)地球大气中有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能像玻璃、塑料薄膜一样,让太阳光辐射的能量穿过大气层被地面吸收,同时防止地面辐射的能量散逸到宇宙空间去,使地面的气温升高,产生类似温室的保温效应,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2)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迅速,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已经脱离碳循环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了出来。这就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迅速增加,进而导致气温上升。(3)温室气体除CO2外,还有H2O、O3、N2O、CH4等气体,CO2对全球升温贡献占55%左右。九.空气污染(1)空气污染源: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汽车排出的尾气;工业废气和烟尘;火山爆发产生的粉尘和气体等。(2)影响因素:造成空气污染的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一般以后者为主。主要污染物:CO、氮氧化物、SO2、可吸入颗粒物等。①汽车尾气:主要有害成分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碳烟等,为主要的空气污染源之一。②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是各大城市的首要污染物。【注意】二氧化碳不是污染物。(3)防治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合理规划工业区和非工业区、植树造林等。(4)空气质量指数:指一种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简单而直观的指标。目前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有:SO2、NO2、颗粒物、O3和CO等。分为6个级别,指数越大,表征颜色越深,空气污染状况越严重。(5)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1)酸雨①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称为酸雨(天然降水呈弱酸性性,因为空气中含有少量的CO2)。②形成的原因: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等物质。③主要危害物:硝酸与硫酸。(2)臭氧(O3):一种蓝色的、带有腥臭味的气体。离地面22~25千米处臭氧浓度达到最高,这一层大气称为臭氧层。①作用: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保护生物。②破坏: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为氯氟烃,氟利昂是其中一种。③臭氧空洞:地球南北极上空臭氧层中的臭氧浓度明显下降,出现臭氧薄层。考点一:土壤成分与形成【例1】在“测定土壤空气体积分数”时,某同学取一块干燥的正方体土壤和一块正方体铁块,分别放入两只烧杯中,再往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土壤和铁块的体积要相等B.两只烧杯规格要相同C.加入烧杯中水的体积要相同D.土壤和铁块都要刚好浸没【例2】种花用的瓦盆是用红黏土烧制的,比一般塑料花盆和瓷花盆更有利于植物生长。这是因为(

)A.瓦盆沙粒含量较少B.瓦盆保水性较好C.瓦盆具有很好的透气性D.塑料花盆和瓷花盆中的土壤不适合植物生长考点二:土壤的保护【例1】土壤资源是有限的,要保护好土壤,下图中的情况会造成土壤资源流失的是()A.泡沫塑料废弃B.工业、生活污水灌溉C.煤灰等工业固体污染D.黄土高原因水流冲刷沙漠化【例2】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土壤的是(

)A.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提高粮食产量B.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垃圾资源化C.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实用方便D.厨余垃圾用塑料袋包装后,再填埋考点三:大气的保护【例1】2019年和2020年我国电力能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水能、风能、太阳能都是清洁能源B.减少煤的使用有利于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C.煤燃烧产生的CO2和SO2都是形成酸雨的污染物D.我国电力能源结构的变化体现了“低碳”理念【例2】如图所示为某地某日空气质量报告,下列叙述与报告内容不相符的是()A.该日空气首要污染物是PM10B.该日空气质量等级属于轻度污染C.污染物O3可导致酸雨D.汽车尾气是污染物SO2和NO2的来源之一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B.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和气体两大类C.土壤中不存在微生物D.土壤中腐殖质占固体部分的95%2.为更好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7月30日,碳中和·零碳中国峰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我们应该()A.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B.只开私家车不坐公交车C.焚烧处理所有垃圾 D.夏天把空调温度调到最低3.下列做法符合“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这一理念的是()A.废旧电池埋入土壤B.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内河C.海岛上采用风力发电照明D.燃烧废旧电线提取铜线4.下列关于植物的生长与土壤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A.最有利于多数植物生长的土壤是壤土类土壤B.人们根据植物生长要求配制不同类型的土壤C.植物生长需要土壤提供水分、空气和无机盐D.玉米喜温暖、干燥环境,应选择黏土类土壤5.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表层因缺乏有机质,结构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结构破坏、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内聚力作用使土面变硬的现象。下列不会导致土壤板结的是()A.施有机肥 B.长期单一的偏施化肥C.暴雨造成水土流失 D.农田土壤质地黏重,耕作层浅6.下列不会引起土壤污染的是(

)A.塑料膜使用后不回收B.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C.大量工业废渣排放在土壤中D.大量植物的枯枝败叶烂在田里7.生物性土壤污染是土壤污染的一种重要类型,下列会引起生物性土壤污染的是A.人造纤维和橡胶B.含铅的工业废渣C.含铜、锌的工业废水D.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8.空气是人类共有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污染与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A.造成空气污染的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一般以前者为主B.森林对大气有很强的净化作用,许多植物能消除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C.空气质量指数越高,表示空气质量状况越好D.臭氧和氧气化学性质完全一样,对生物起到保护作用9.“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其中,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A.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 B.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C.多建造以煤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 D.外出尽量乘坐公共交通10.近几年,湖州市多次被评为“宜居城市”,评选的一项重要指标为空气质量。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污染空气形成酸雨B.空气污染物有二氧化硫、PM2.5、二氧化碳等C.臭氧层能吸收大部分的紫外线,对生物起保护作用D.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等级越小,空气质量越好11.提倡使用绿色冰箱(指使用无氟制冷剂的冰箱)来保护臭氧层的目的是()A.防止地球变暖B.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C.减少大气中的尘埃D.避免太阳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伤害12.针对造成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B.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的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D.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13.2022年北京冬奥会以绿色、共享、开放、廉洁为承办理念,应用了许多绿色环保的黑科技,令人眼前一亮。下列设计或举措中没有体现绿色环保理念的是()A.冬奥主火炬以“微火”替代传统火炬,减少了燃料消耗B.场馆100%以绿电代替火力发电,减排二氧化碳32万吨C.赛区植物采取就地就近等措施保护,同步开展生态修复D.冰墩墩融合熊猫形象的冰晶壳,体现冬季冰雪运动特点14.土壤孕育了大地上的万物。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地球上一开始并没有土壤B.在农田中为了增加肥效,可以大量施用化肥C.土壤主要由矿物质、空气、水和有机物组成D.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15.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D.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就能变成土壤16.自然界中陆生植物的生长一般都离不开土壤,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也生活在土壤中。以下关于土壤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土壤资源十分丰富B.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总体是适合农业生产的C.土壤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只要采取适当措施,被污染的土壤很容易被恢复D.地球上适宜农业生产的土地仅占地表总面积的3%左右17.玉米等旱地作物适宜在较干燥的土壤中生长。如果种植在湿润的土壤中,因水分比例过大,将导致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烂,俗称“霉根”。在下列土壤中种植玉米,最有可能导致“霉根”而死亡的是()A.砂土类土壤 B.壤土类土壤C.黏土类土壤 D.三类土壤的效果一样18.在土壤漫长的形成过程中,标志着土壤最终形成的是()A.最低等生物出现B.地衣、苔藓植物出现C.森林和草地出现D.低等动物的出现19.下列最适宜土壤生物生活的环境是()A.阴暗、潮湿、寒冷的无氧环境B.坚硬、干燥、温暖的无氧环境C.阴暗、潮湿、温暖的有氧环境D.阴暗、干燥、寒冷的有氧环境20.“水滴石穿”向我们形象地叙述了土壤形成阶段中的一种方式。以下解释你认为正确的是()A.地壳表面的矿物质都是在水的作用下由岩石风化形成的B.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在水的冲击下形成的C.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在水的冲击下矿物质埋入土壤中形成的D.岩石在水的冲击下可以风化变成小碎块21.小刚为了探究土壤成分,先取一定质量的干燥土壤,放在如图装置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土壤白烟冒尽后,冷却至室温,称量质量,分析质量变化,你认为小刚是在探究土壤中的()A.有机物含量B.空气体积分数C.土壤生物数量 D.无机盐含量22.如图所示土壤,它的(

)A.通气性好,保水性好,有利于植物生长B.通气性好,保水性差,有利于植物生长C.通气性好,保水性差,不利于植物生长D.通气性差,保水性差,不利于植物生长23.如图所示,将土壤浸出液进行过滤,收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干水分,蒸发皿上会残留下白色固体物质。这说明土壤中含有(

)A.水分B.有机质C.腐殖质 D.无机盐24.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A.涵养水源B.积累有机物C.使岩石破裂 D.分解岩石中的物质25.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于土壤,而土壤资源是有限的。下列各项农业生产措施中,不利于土壤保护的是()A.合理使用化肥 B.生活废水处理后灌溉农田C.实行稻草还田 D.将废弃农田地膜埋入土壤中26.经测量,某地土壤中砂粒的含量约20%、粉砂粒的含量约20%,黏粒的含量约60%。(1)据图判断,该土壤的类型为______类土壤。(2)多肉植物往往耐旱性强,适应疏松、排水透气性能好的土壤。种植多肉的土壤应含有较多的______(选填“砂粒”、“粉砂粒”或“黏粒”)。第10讲土壤与空气的保护认识土壤的成分与相关性质理解土壤的作用和保护土壤掌握空气的保护与碳氧平衡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1.土壤中的动植物: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在漫山遍野的土壤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我们从土壤的剖面可以看到,许多植物的根在土壤里安营扎寨,还有许多小动物。2.土壤生物: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1)小动物:蚯蚓、昆虫、地鼠等。(2)植物:植物的根系、种子。(3)微生物:土壤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1.土壤中有空气:小动物等生存的环境2.土壤中有水:植物生活需要从土壤汲取水分。3.土壤中有有机物4.土壤中有无机物: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三.从岩石到土壤(1)岩石风化的因素①风:风将砂粒刮起来,碰撞着岩石,久而久之,岩石层就被慢慢地磨损,出现窟窿和裂缝,并越来越大,最后破裂成了小碎块。②流水:水流动时,夹带的小块岩石与岩石摩擦,使岩石逐渐成了小石块。③温度的剧烈变化:炎热的太阳会使岩石变得很烫,此时若气温骤降,岩石会爆裂。雨水积聚在岩石的缝隙里,如果气温降低到零度以下,水就会结冰,使它的体积增大,从而促使岩石的缝隙加宽,最终使岩石裂成小碎块。风化作用是岩石不断碎裂的过程,除了上述所述的风、流水及温度等物理因素外,还有一些化学物质的溶蚀作用、各种生物的作用等也能促进岩石的风化。(2)土壤的形成:地球外层的地壳最初并没有土壤,只有坚硬的岩石,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四.土壤的结构和类型1.土壤的结构:土壤是由矿物质、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组成的。这些成分之间相互影响,并使土壤形成了一定的结构。2.土壤结构的变化:如果土壤大小颗粒的比例和排列方式发生变化,或者土壤中的成分在比例上发生变化,就会导致土壤的结构发生变化。3.土壤的矿物分类:土壤主要是由矿物质颗粒构成的,因此,大小不等的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和排列方式就成为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土壤的矿物质颗粒有粗有细,粗的叫做砂粒,细的叫做黏粒,介于两者之间的叫做粉砂粒。4..土壤的分类:土壤名称土壤质地砂土类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黏土类土壤黏粒、粉砂粒多,土壤颗粒较细壤土类土壤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等量,土壤质地较均匀五.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1.土壤的功能:植物的生长需要土壤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气和无机盐。如果土壤的空隙较大,其通气性能和渗水性能较强,在这样的土壤中水就不易保留,有机质也容易流失。如果土壤的空隙很小,其通气性能差,但其保水性能较强。那么,哪种类型的土壤更有利于植物生长呢?我们就要综合地考察土壤的通气性能和保水性能。2.不同土壤的特点:黏性较差的土壤,土壤中的空隙较大,比较疏松,水易渗入或流出,通气性能较好,但保水和保肥性能较差。黏性较强的土壤,土壤的空隙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气性能较差。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应当是黏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土壤名称性状砂土类土壤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有机物分解快,易流失黏土类土壤质地黏重,湿时黏,干时硬;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差壤土类土壤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种3.壤土类土壤是适于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这种土壤固体部分(矿物质颗粒和有机质)占土壤总体积的50%,其中有机质占固体部分的1%~5%;水和空气各占25%。这样的土壤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气和有机质。六.土壤是重要的资源1.宝贵的农业耕地:地球上陆地面积仅占地表面积的29%。除了湖泊、河流裸露岩石等,有土壤覆盖的土地就更少。由于土层太浅,土壤污染,永久冻土和含水量过高或过低等原因陆地面积中89%的土地目前尚不适宜农业生产。2.我国的耕地面积:我国陆地总面积约为87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91.39%。耕地林地、草地只占陆地总面积的50%。耕地面积为137万平方米;其中高产耕地仅29.4万平方千米。3.土地资源需要保护。七.土壤污染与保护1.土壤污染: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工农业和生活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会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另外,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也会对土壤产生生物污染。2.耕地减少:耕地被蚕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等,都影响着土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水土流失: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国土面积约占全世界土地总面积的6.8%,而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世界水土流失面积的14.2%。据2005年全国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平均土壤流失量约45亿吨。黄土高原是我国甚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年被冲刷走的氮、磷、钾元素相当于流失数量相当可观的化肥。3.土地沙漠化:我国沙漠化现象严重。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在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一带,华北、西北地区大中城市的生态环境受到了较大威胁。日前,频频出现的沙尘暴就是环境对人类的“警告”土壤盐渍化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我国的盐溃化土地主要分布于干早、半干早和半湿润地区,具有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等特点。土壤的盐渍化严重影响了耕地的质量,导致农业减产。八.温室效应(1)地球大气中有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能像玻璃、塑料薄膜一样,让太阳光辐射的能量穿过大气层被地面吸收,同时防止地面辐射的能量散逸到宇宙空间去,使地面的气温升高,产生类似温室的保温效应,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2)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迅速,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已经脱离碳循环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了出来。这就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迅速增加,进而导致气温上升。(3)温室气体除CO2外,还有H2O、O3、N2O、CH4等气体,CO2对全球升温贡献占55%左右。九.空气污染(1)空气污染源: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汽车排出的尾气;工业废气和烟尘;火山爆发产生的粉尘和气体等。(2)影响因素:造成空气污染的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一般以后者为主。主要污染物:CO、氮氧化物、SO2、可吸入颗粒物等。①汽车尾气:主要有害成分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碳烟等,为主要的空气污染源之一。②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是各大城市的首要污染物。【注意】二氧化碳不是污染物。(3)防治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合理规划工业区和非工业区、植树造林等。(4)空气质量指数:指一种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简单而直观的指标。目前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有:SO2、NO2、颗粒物、O3和CO等。分为6个级别,指数越大,表征颜色越深,空气污染状况越严重。(5)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1)酸雨①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称为酸雨(天然降水呈弱酸性性,因为空气中含有少量的CO2)。②形成的原因: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等物质。③主要危害物:硝酸与硫酸。(2)臭氧(O3):一种蓝色的、带有腥臭味的气体。离地面22~25千米处臭氧浓度达到最高,这一层大气称为臭氧层。①作用: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保护生物。②破坏: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为氯氟烃,氟利昂是其中一种。③臭氧空洞:地球南北极上空臭氧层中的臭氧浓度明显下降,出现臭氧薄层。考点一:土壤成分与形成【例1】在“测定土壤空气体积分数”时,某同学取一块干燥的正方体土壤和一块正方体铁块,分别放入两只烧杯中,再往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土壤和铁块的体积要相等B.两只烧杯规格要相同C.加入烧杯中水的体积要相同D.土壤和铁块都要刚好浸没【答案】C【解析】A、设计一个与土块体积相同的铁块进行实验是为了保证变量唯一,A正确,不符合题意。B、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所以两只烧杯规格要相同,B正确,不符合题意。C、加水的方法是“开始时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注入,当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再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故并非加入烧杯中水的体积要相同,C错误,符合题意。D、加水的方法是“开始时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注入,当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再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目的使试验数据准确,故土壤和铁块都要刚好浸没,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例2】种花用的瓦盆是用红黏土烧制的,比一般塑料花盆和瓷花盆更有利于植物生长。这是因为(

)A.瓦盆沙粒含量较少B.瓦盆保水性较好C.瓦盆具有很好的透气性D.塑料花盆和瓷花盆中的土壤不适合植物生长【答案】C【解析】瓦盆的壁上有许多微小的空隙可以透气透水,而塑料盆的透气性较差,花的根系需要呼吸空气中的氧气。空气中的氧气可以较多的透过瓦盆的壁(通过塑料盆的壁的氧气较少)进入盆内的土壤,有利于花卉根系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花的生长,C正确。考点二:土壤的保护【例1】土壤资源是有限的,要保护好土壤,下图中的情况会造成土壤资源流失的是()A.泡沫塑料废弃B.工业、生活污水灌溉C.煤灰等工业固体污染D.黄土高原因水流冲刷沙漠化【答案】D【解析】沫塑料废弃,工业、生活污水灌溉,煤灰等工业固体污染都会导致土壤污染,而黄土高原因水流冲刷沙漠化会导致水土流失,所以D说法正确。故选D。【例2】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土壤的是(

)A.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提高粮食产量B.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垃圾资源化C.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实用方便D.厨余垃圾用塑料袋包装后,再填埋【答案】B【解析】A、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给土壤带来污染,故A错误;B、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垃圾资源化,能够减少土壤中的垃圾量,能大幅度降低垃圾对土壤结构的破坏,故B正确;C、工业废水含有大量有毒的物质,会破坏土壤,故C错误;D、厨余垃圾可以被分解作为有机肥使用,而使用塑料袋包装后则很难被分解,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故D错误;考点三:大气的保护【例1】2019年和2020年我国电力能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水能、风能、太阳能都是清洁能源B.减少煤的使用有利于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C.煤燃烧产生的CO2和SO2都是形成酸雨的污染物D.我国电力能源结构的变化体现了“低碳”理念【答案】C【解析】A、水能、风能、太阳能在使用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属于清洁能源,故选项说法正确;B、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防止“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增强,故选项说法正确;C、煤是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其燃烧时排放的SO2和NO2都是大气污染物,也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二氧化碳不会形成酸雨,故选项说法错误;D、我国现在大力发展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例2】如图所示为某地某日空气质量报告,下列叙述与报告内容不相符的是()A.该日空气首要污染物是PM10B.该日空气质量等级属于轻度污染C.污染物O3可导致酸雨D.汽车尾气是污染物SO2和NO2的来源之一【答案】C【解析】A.根据题中信息可知,该日空气首要污染物是PM10后面的数字是194是最大的,因此它是首要污染物,此选项正确;B.根据左图可知,该日空气质量等级属于轻度污染,此选项正确;C.污染物O3不会导致酸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此选项错误;D.汽车尾气是污染物SO2和NO2的来源之一,此选项正确。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B.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和气体两大类C.土壤中不存在微生物D.土壤中腐殖质占固体部分的95%【答案】A【解析】A、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A正确;B、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B错误;C、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C错误;D、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的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其余的是腐殖质,D错误。故选A。2.为更好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7月30日,碳中和·零碳中国峰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我们应该()A.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B.只开私家车不坐公交车C.焚烧处理所有垃圾 D.夏天把空调温度调到最低【答案】A【解析】A.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有利于空气净化,此选项符合题意;

B.只开私家车不坐公交车,会造成大量尾气排放,污染空气,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焚烧所有垃圾,会产生污染性气体,污染空气,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夏天把空调温度调到最低,浪费资源,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3.下列做法符合“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这一理念的是()A.废旧电池埋入土壤B.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内河C.海岛上采用风力发电照明D.燃烧废旧电线提取铜线【答案】C【解析】A、废旧电池埋入土壤,废旧电池中的重金属离子会渗入到土壤中,会污染土壤和水体,选项错误;B、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内河,污水中的污染物会污染河水,选项错误;C、海岛上采用风力发电照明,不消耗化石燃料,不产生有害气体与烟尘,会减缓空气污染,选项正确;D、燃烧废旧电线提取铜线,电线的绝缘层燃烧会产生有害气体与烟尘,会加重空气的污染,选项错误;故选C。4.下列关于植物的生长与土壤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A.最有利于多数植物生长的土壤是壤土类土壤B.人们根据植物生长要求配制不同类型的土壤C.植物生长需要土壤提供水分、空气和无机盐D.玉米喜温暖、干燥环境,应选择黏土类土壤【答案】D【解析】A.壤土类土壤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较好,是最有利于多数植物生长的土壤,A正确。B.根据植物习性,配制不同土壤,植物才会长得更快,B正确。C.土壤中含有水分、空气和无机盐,植物生长需要这些条件,C正确。D.黏土类土壤的黏性高,很难散开,蓄水保肥能力很强,透气性差(缺点),不利于一些农作物生长需要,而玉米喜温暖、干燥环境,因此黏土类土壤不适合玉米生长,D错误。故选D。5.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表层因缺乏有机质,结构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结构破坏、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内聚力作用使土面变硬的现象。下列不会导致土壤板结的是()A.施有机肥 B.长期单一的偏施化肥C.暴雨造成水土流失 D.农田土壤质地黏重,耕作层浅【答案】A【解析】A:施有机肥,不会导致土壤板结。B:长期单一的偏施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C:暴雨造成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板结。D:农田土壤质地黏重,耕作层浅,会导致土壤板结。故选A。6.下列不会引起土壤污染的是(

)A.塑料膜使用后不回收B.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C.大量工业废渣排放在土壤中D.大量植物的枯枝败叶烂在田里【答案】D【解析】A、塑料膜使用后不回收,未降解会污染土壤和水资源,A错误;B、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会污染土壤和水资源,B错误;C、大量工业废渣排放在土壤中,会污染土壤和水资源,C错误;D、大量植物的枯枝败叶烂在田里会被分解者分解成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被绿色植物重新吸收利用,不会污染土壤,D正确。所以答案选择D。7.生物性土壤污染是土壤污染的一种重要类型,下列会引起生物性土壤污染的是A.人造纤维和橡胶B.含铅的工业废渣C.含铜、锌的工业废水D.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答案】D【解析】A、人造纤维和橡胶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非生命物质,会造成土壤污染,但不会引起生物性土壤污染,错误;B、含铅的工业废渣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是非生命物质,会造成土壤污染,但不会引起生物性土壤污染,错误;C、含铜、锌的工业废水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是非生命物质,会造成土壤污染,但不会引起生物性土壤污染,错误;D、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含有有害的病菌,接触土壤会使土壤受到污染,会引起生物性土壤污染,正确。故选D。8.空气是人类共有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污染与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A.造成空气污染的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一般以前者为主B.森林对大气有很强的净化作用,许多植物能消除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C.空气质量指数越高,表示空气质量状况越好D.臭氧和氧气化学性质完全一样,对生物起到保护作用【答案】B【解析】A、造成空气污染的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一般以后者为主,错误;B、森林对大气有很强的净化作用,许多植物能消除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例如刺槐、松柏等,正确;C、空气质量指数越高,表示空气质量状况越差,污染越严重,错误;D、臭氧和氧气分子构成不相同,化学性质不一样,错误。故选B。9.“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其中,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A.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 B.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C.多建造以煤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 D.外出尽量乘坐公共交通【答案】C【解析】A、通过植树造林能够增加绿化面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力度增大,可以有效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碳中和,选项正确;B、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燃烧,能够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有利于实现碳中和,选项正确;C、煤炭属于化石燃料,增加煤炭燃烧会增加二氧化碳的产生,不利于碳中和的实现,选项错误;D、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有利于碳中和的实现,选项正确,​​​​​​​故选C。10.近几年,湖州市多次被评为“宜居城市”,评选的一项重要指标为空气质量。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污染空气形成酸雨B.空气污染物有二氧化硫、PM2.5、二氧化碳等C.臭氧层能吸收大部分的紫外线,对生物起保护作用D.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等级越小,空气质量越好【答案】B【解析】A、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在空气中能形成硫酸和硝酸,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污染空气形成酸雨,说法正确;B、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说法错误;C、臭氧层能吸收大部分的紫外线,对生物起保护作用,说法正确;D、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等级越小,空气质量越好,说法正确。故选:B。11.提倡使用绿色冰箱(指使用无氟制冷剂的冰箱)来保护臭氧层的目的是()A.防止地球变暖B.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C.减少大气中的尘埃D.避免太阳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伤害【答案】D【解析】氟利昂等含氟制冷剂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物质之一,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紫外线,避免其对地球生物造成伤害。故选D。12.针对造成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B.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的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D.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答案】B【解析】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3.2022年北京冬奥会以绿色、共享、开放、廉洁为承办理念,应用了许多绿色环保的黑科技,令人眼前一亮。下列设计或举措中没有体现绿色环保理念的是()A.冬奥主火炬以“微火”替代传统火炬,减少了燃料消耗B.场馆100%以绿电代替火力发电,减排二氧化碳32万吨C.赛区植物采取就地就近等措施保护,同步开展生态修复D.冰墩墩融合熊猫形象的冰晶壳,体现冬季冰雪运动特点【答案】D【解析】A.利用“微火”替代传统火炬,减少了燃料消耗,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体现绿色环保理念,故A不符合题意;B.以绿电代替火力发电,减排二氧化碳32万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体现绿色环保理念,故B不符合题意;C.赛区植物采取就地就近等措施保护,同步开展生态修复,有利于植被保护,体现绿色环保理念,故C不符合题意;D.冰墩墩融合熊猫形象的冰晶壳,体现冬季冰雪运动特点,没有体现绿色环保理念,故D符合题意。故选D。14.土壤孕育了大地上的万物。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地球上一开始并没有土壤B.在农田中为了增加肥效,可以大量施用化肥C.土壤主要由矿物质、空气、水和有机物组成D.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答案】B【解析】A.生命的起源初期,地球上并没有土壤,A正确。B.肥料包括农家肥料和化学肥料;农家肥料具有来源广、养分全、肥效久、能够改良土壤等优点,但农家肥料的养分含量低、肥效缓慢;化学肥料的养分含量高、肥效快、施用及储运方便等优点,但化学肥料的成本高、污染环境、破坏土壤结构;因此施肥时,要以农家肥为主,配合施用化肥,另外化肥施用过多还会造成“烧苗”现象,B错误。C.土壤主要由矿物质、空气、水和有机物组成,C正确。D.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D正确。【点睛】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15.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D.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就能变成土壤【答案】D【解析】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气候长期作用才形成的土壤。D描述错误。故选D。16.自然界中陆生植物的生长一般都离不开土壤,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也生活在土壤中。以下关于土壤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土壤资源十分丰富B.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总体是适合农业生产的C.土壤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只要采取适当措施,被污染的土壤很容易被恢复D.地球上适宜农业生产的土地仅占地表总面积的3%左右【答案】D【解析】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中89%的土地由于各种原因不适合耕种,我国的土壤资源非常有限。土壤资源一旦被污染或因其他原因而受到破坏,恢复起来有较大的难度。我国土壤资源有限,不合理利用耕地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严重,加剧耕地不足,地球上适宜农业生产的土地仅占地表总面积的3%左右。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17.玉米等旱地作物适宜在较干燥的土壤中生长。如果种植在湿润的土壤中,因水分比例过大,将导致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烂,俗称“霉根”。在下列土壤中种植玉米,最有可能导致“霉根”而死亡的是()A.砂土类土壤 B.壤土类土壤C.黏土类土壤 D.三类土壤的效果一样【答案】C【解析】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沙土是指含沙量占80%,黏土占20%左右的土壤,沙壤土就是介于壤土与沙土之间的土壤。黏土类土壤是土壤中蓄水性最好的一类土壤,因此如果种植在湿润的土壤中,因水分比例过大,将导致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烂,俗称“霉根”,最有可能导致“霉根”而死亡的是黏土类土壤。故选C。18.在土壤漫长的形成过程中,标志着土壤最终形成的是()A.最低等生物出现B.地衣、苔藓植物出现C.森林和草地出现D.低等动物的出现【答案】B【解析】土壤形成过程:裸露的岩石不断被风化,在进一步的风化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