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_第1页
河流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_第2页
河流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_第3页
河流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_第4页
河流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河流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导则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GB/T20203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GB/T50159河流悬移质泥沙测验GB50400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HJ/T91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HJ495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HJ710.8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NB/T35091水电工程生态流量计算规范SL/T800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23.13.23.33.43.5生态补水ecologicalwaterreplenis4现状调查与问题诊断4.3基础信息调查4.3.1河流地貌调查工程建设情况等,相关调查表格可参见附录A中表A4.3.2水文信息采集分析4.3.3泥沙测验和计算泥沙测验和计算中应采用含沙量和输沙率来定量描述悬移质状况,符合SL42、GB/T50159、SL/T4.3.4社会经济及历史文化34,4水资源调查4.4.1水资源状况调查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状况及水资源(含水能资4.4.2生态流量保障情况调查水文站点观测资料,统计每年断流率,生态流量计算4.5水环境调查4.5.1污染源调查4.5.1.1点源调查4.5.1.2面源调查主要调查底泥污染、水产养殖污染等污染源,调查表格可参见附录A中表4.5.2水质调查4.5.2.1水体质量状况调查4.5.2.2底泥污染状况调查4.6水生境调查4.6.1岸线开发情况调查包括岸线现状长度、横向范围、功能类别划分、岸线利用率、岸线利用是否合法合规等。44.6.2水体连通性调查4.6.3人类活动情况调查4.7水生态系统健康调查4.7.1重要水生生物调查4.7.1.1重要水生生物生存现状调查应包括区域内土著、珍稀、濒危及特有物种的种类、分布、资源量、人工繁殖情况、种质资源保存情况及其完成生活史所需的4.7.2大型底栖动物调查4.7.3水生生物食物链结构调查来源、关键因素和生态胁迫因子,作为河流水生态保护修复4.9修复模式选择4.9.2当城镇河网水质与所属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偏差较大时,应优先考虑截污纳管和污水处理厂扩容4.9.3当乡村河网与所属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偏差较大时,应重点考虑农田退水污染治理和农村生活污连接饮用水水源地或珍稀濒危物种赖以5控制点面源污染、修复地貌形态多样性、保障生态基流在污染防治基础上,开展以生态重建为重点的工程和生栖息地,促进生态空间格局优化、系统稳定和功5.2.2应在对河流进行水生态调查与评估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地修复方案。修复方案应根据污染源6特性、水质/底泥特征、修复目标、景观要求、建设投资、运行成本和资源化利用等因素5.2.3结合河流生态现状综合评价结果及其主要功能,明确生态保护与修复目标,提出水文情势、水5.2.4应遵从河流自身的功能与生态定位进行整体设计。对于健康状况良好的河流生态系统,重点采5.2.5水质净化是水生态修复的前提条件,应合理安排生态补水、生境修复、生物多样性提升等。水5.2.6河流水生态修复工艺与技术可自成体系,由单项、同类型或多种类型工艺与技术相结合的集成5.3.1河道生态治理和河道基本功能紧密结合的原则。应在保证河道防洪、航运、灌溉等基本功能的5.3.2实用性和经济性为工程重要目标的原则。需适应河道所在地域的地貌、地形、形态、水文、周5.3.5兼顾河道水质改善、突出河道自然属性的原则。应兼顾对河道水质的改善、减少入河污染物的5.4生态流量保障和水动力调控技术——特殊生态保护对象:保护要求明确的重要生态敏感区、水5.4.1.2河道生态流量的核算方法包括水力学方法、水文学方法、栖息地模拟法、整体分析法等,应5.4.1.3应根据生态调度补水对象的生态需水特征、受纳水体的自净能力及水功能区水质要求,综合考虑生态补水水量、水源、水质、时间、路径、工程投资5.4.1.4下游河段生态流量确定应充分考虑鱼类生长繁殖、维持河流冲沙输沙能力、保持和提升河流5.4.1.5应结合水环境及水生态变化趋势分析,筛选环境保护目标,明确生态流量控制断面,界定对5.4.1.6生态调度补水工程措施主要包括生态调水、中水回用、雨洪调蓄等。75.4.2.2山地丘陵区、山地区和丘陵区的关键河段尤其是面临着生态退化的敏感区或脆弱区河段应优——采用闸站群联合调度时,应综合考虑地区需求,突出主要目标,兼顾水质改善提升;5.4.2.5山地类型区采用闸坝工程进行生态调度补水,应满足以下要求:——需核算生态流量,确定调度模式、运行方式、闸坝下泄水量、下泄时间和下泄历时;5.4.2.6利用现有水系河道及农田5.5水环境治理根据当地的地理、气象和水文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原位净化技术或异位净化技术。85.5.2.3应优先采用截污的方式控制污染源,纳入市政管网集中处理。无法纳管的,可采用旁路净化5.5.2.5采用旁路净化技术时,应考虑净化设备在安装、运维过程中所产生的气味、噪声与污泥等对5.5.2.6在采用稳定塘旁路处理技术时,宜预留推流曝气装置,预防5.5.3.1包括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点针对源头,进行农业施——在城市河流管理范围内的农业种植,应尽量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严格控制污染源流入;9——城市雨水收集系统宜分散设置弃流井或弃流池等雨水径流污染弃流设施,其弃流能力根据汇——宜建设河岸植被缓冲带,宜符合GB/T15776的规定。5.5.3.4采用植草沟和雨水湿地拦截雨水径流时,应有明显的指示与分隔标识,预防水浸误入或失足5.5.3.5宜采用无动力、结构简单耐用的5.5.4.1底泥原位生态治理5.5.4.1.1应避免过分搅动产生内源污5.5.4.1.2基底厌氧程度较高或含有重金属等物质过多时,应首先进行改良或清除。5.5.4.1.3采用生物、化学等5.5.4.1.4部分河道水深与透明度满足工艺要求时,建议采用功能材料原位覆盖与水生植物耦合的底5.5.4.2原位掩蔽技术掩蔽材料,在污染底泥上放置覆盖物,使污染底泥与水体隔离,防止底泥污染物向水体迁移。5.5.4.3清淤疏浚后卫生填埋5.5.4.4化学处理技术5.5.5.2应根据水系格局、地形地貌、水资源、水环境及水生态特点,统筹考虑水系连通需求与可能5.5.5.3充分利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通过建设物理连通设施和间歇性循环活水措施,打通水域、岸5.5.5.4农业生产区应配套建设导流设施,形成局部内循环、多级梯度净化、水岸统筹的田沟湿塘河5.6水生境修复5.6.1.1技术要求5.6.1.1.1宜采用自然属性较强的材料作为主体结构,结合适宜生态护岸结构采用的块石、生态混凝5.6.1.1.2宜选用利于生态系统稳定的斜坡式结构,结构构造为水体与土体、水体和生物、生物和土5.6.1.2生态护岸构造型式5.6.1.3典型的护岸结构构造型式及设计技术理念5.6.1.3.1仿自然护坡的斜坡式或阶梯式结构型式道岸坡形态,保持相对稳定的原河道生态环境,并满足岸坡防护的要5.6.1.3.2抛石防护的斜坡式结构5.6.1.3.3植草砌块、生态混凝土、石笼基床等阶梯式结构型式5.6.1.3.4直立堤岸生态化改造计宜采用利于生物栖息的小型抛石堤、连排木桩等,结构顶高程一般在常水位以上30cm左右,尚应根据河道实际水位变幅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生态湿地(或水槽)带须适应挺水植物、浮水/叶植物、亲水用的自然型岸坡,营造水域到陆域的斜坡过渡环境,且5.6.1.4生态护岸的工程要求5.6.1.5岸坡植被修复5.6.1.5.1岸坡带植被修复设计宜遵循如下原则。程中宜根据生态系统自身的演替规律分步骤分阶段进行恢复,并根据生态位和生物多样性的原则构建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群落,达到水文、植被、生物的自然演——亲水性原则,岸坡带的植物修复宜体现人们亲水的要求,以满足人们亲水和赏景的要求。——水生湿地植物种植的最佳时间一般是春夏或初夏,设计时应考虑各种配置植物的生长旺季以及越冬时的苗情,防止在栽种后出现因植株生长未恢复或越冬植物弱小而不能正常越冬的情——水生植物根据其生活方式和形态特征可分为沉水植物、浮水/叶植物、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河道有通航、行洪排涝的要求时,一般不宜在河道岸坡带修复沉水植物和浮水/5.6.1.5.3水生植物的栽种水深一般宜满足下列要求:——水深50cm~80cm时,适宜布置的植物有芦苇、香蒲、水葱等;——水深20cm~50cm时,适宜布置的植5.6.1.5.5植物种植密度的确定宜满足下列要求:5.6.1.5.6植物品种的选择宜满足下列要求:5.6.2.1缓冲带构建原则5.6.2.1.1分类治理的原则,河道缓冲带的不同区段应根据地质、水文、土壤、植被及土地利用状况5.6.2.1.2“因地制宜、整体优化”的原则,河道缓冲带生态环境功能应考虑土地利用、经济投入等5.6.2.1.3“解决突出问题,重要功能优先”的原则,河道缓冲带宜充分考虑河流的主要环境功能和5.6.2.1.4“可操作性、实用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河道缓冲带的功能区确定宜充分考虑缓冲带修复工程的可实施性、实用性以及技术、经济的合理性,是否利于当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5.6.2.1.5便于管理的原则,河道缓冲带各功能区边界分类和确定时,应综合考虑土地的行政隶属关5.6.2.1.6充分结合河道蓝线及相关用地规划的原则,河道缓冲带布置应满足河道蓝线及陆域建筑物5.6.2.2缓冲带构建技术要求5.6.2.2.1缓冲带位置确定应根据所调查河流所属区域的水文特征、洪水泛滥影响等基础资料,宜选5.6.2.2.2植被缓冲区域面积应综合分析确定,缓冲带宽度确定应综合考虑净污效果、受纳水体水质5.6.2.2.3缓冲带由水位变幅区和陆域缓冲区两部分构成。水位变幅区是多年平均最低水位线和多年平均最高水位线之间的区域,陆域缓冲区是由多年平均最高水位5.6.2.2.4缓冲带种植结构设置应考虑系统的稳定性,植物一般由林地、草地、灌木、混合植被和沼泽湿地等组成,不同植被类型配置应满足河道缓冲带的功能需求,植物的选取可参加见附录B,设置规5.6.2.2.5宜充分利用乔木发达的根系稳固河岸,防止水流的冲刷和侵蚀,并为沿水道迁移的鸟类和5.6.2.2.6宜通过草本植物增加地表粗糙度,增强对地表径流的渗透能力和减小径流流速,提高缓冲5.6.2.3缓冲带植物栽种技术要求5.6.2.3.1植物恢复初期的建群种,宜选择具有较大生态耐受范围及较宽生态位的物种,以适应初期5.6.2.3.2河道缓冲带植物群落破坏较为严重、生态位存在较多空白河段,宜进行人工恢复,引入合适的物种,填补空白的生态位,增加生物多样性,提供群落生5.6.2.3.3植物配置在水平空间格局和垂直空间格局上,应重视人工5.6.2.3.4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宜通过论证分析,进行生态型植物群落和经济型植物群落的结合布5.6.3.1一般规定5.6.3.1.1重要水生生物宜参照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地方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等,并结合工程区域的地方社会经济需求进行界定。5.6.3.1.2重要水生生物栖息地是在河流地貌过程(侵蚀冲刷、泥沙输移和沉积作用等)和水文过程等物理环境因素,与栖息在其中的其他生物群落一起构成的5.6.3.1.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对象是生物群落中特有种和关键种的数量和均匀度,保护策略是提5.6.3.2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保护与修复5.6.3.2.1以鱼类为主的重要水生生物资源量受捕捞群体补充量影响,捕捞群体补充量由生物早期资5.6.3.2.2人工鱼巢是指为渔业资源增殖的用途出发而投放或建造于水下的人工设施。人工鱼巢类型5.6.3.2.3人工鱼巢一般设置在河道两侧,避开主航道。浮动式人工鱼巢要避开人类活动密集的城镇5.6.3.2.4为确保人工鱼巢能长期有效地发挥其正常的功能,在使用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必要的维护。其设计、建造、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详5.6.3.3洄游通道保护与恢复5.6.3.3.1制定恢复鱼类洄游通道规划需在流域范围内进行,合理制定鱼类洄游目标,选择目标鱼类识别溯河/降河性洄游鱼类通道,对于干流、支流、湖泊、水库实行优先排序,选择重点河段和重点水利工程,以解决关键洄游通道问题,并制定分期实施制定过鱼设施运行管理规程,并通过持续过鱼效果监测与评5.6.3.4增殖放流5.6.3.4.1增殖放流是在对鱼、虾、蟹、贝类等水生生物进行人工繁殖、养殖或将所捕捞天然苗种在5.6.3.4.2以资源增殖为目的的增殖放流应遵循以下原则:——选择品种时应充分考虑到该物种完成生活史的生境需求,通过前期投放形成一定的初始种群5.7水生态系统修复5.7.1.1应坚持“保护优先,修复保育并举,自然恢复为主、人工重建为辅”的原则,充分结合现状5.7.1.2首先构建生境适宜的先锋水生植物群落,再不断优化水生动植物群落结构,促进水生态系统5.7.1.3应充分尊重水生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的自5.7.1.4制定重建恢复方案时应兼顾水质保护提升、水生生态产品供给、亲水景观营建、水资源开发5.7.2.2优先选择乡土植物,具体植物的选取可参见附录C,或适应当地环境且不会造成生物入侵的物5.7.2.3选择具有抗污性、抗病性、抗寒性5.7.3.1水生动物群落恢复应遵循从低等5.7.3.2应根据当地水生动物物种的配置结构,利用肉食性鱼类一滤食性鱼类一浮游动物一藻类一营食性、生活习性、放养季节、放养顺序等),5.7.3.3沉水植物生态修复和多样性恢复后,优先修复水生昆虫、螺类、贝类、杂食性虾类和小型杂5.7.3.4投放的水生生物应以各地土著种类为5.7.3.5应减少草食性鱼类对水生植被牧食破坏,减少杂食性鱼类的牧食行为生活习性导致底泥的再5.7.3.6可投放或培养对水体中藻类的生长有5.7.4.1应保证水体及基底中的溶解氧浓度,处于好氧状态5.7.4.3应优先选用本区域水体中的土著型微生物群落,避免破坏原有生态平衡。重点水生生物保护——应严格按设计文件组织施工,工程变更应在取得主管部门对设计变更的批复后进行;——应采取有效污染控制措施及安全技术措施;——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施工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6.1.2施工前应提供完整的设计文件和施工图样、批准的施工方案及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地质勘察资6.1.3构筑物施工建设应按照SL/T4中明沟工程的相关规定进行施工,灌排管道的安装应按照GB6.1.4雨季施工应制定防汛预案,冬季6.1.5管材、管件的规格和性能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且有产品出厂合格6.2材料选择原则6.2.1.2宜采用自然属性较强的材料作为主体结构,可以抵抗水流淘刷侵蚀的同时适合植物生长和自必要时开展试验研究,并应防止产生二次污6.2.1.4采用生态型护岸措施时,在满足岸坡稳定安全和生态保护修复需求前提下,可根据岸坡功能护岸材料,并通过分层剥离、安全储存、合理回用等方式有效利用原坡面开挖表土。6.2.1.5采用卵石群、生态堰或固床技术对河道内地貌单元进行生态重建时,所选择材料应满足防冲刷要求,可合理采用砂砾、卵石、块石、漂砾、圆6.2.1.6构筑人工鱼巢的材料包括结构材料和粘附基质材料。结构材料应选用经试验、检测与评估对6.2.2.1适应性原则,所选植物类别应因地制宜,应符合原有的生态结构,充分利用乡土植物和当地优势物种,植被类型应根据水位变动情况合理6.2.2.2强净化原则,针对不同污染水体应选用针对性的净水植6.2.2.3经济性和实用性原则,缓冲带及岸坡植物宜用根系发达的植物稳固河岸、防止水流的冲刷和6.2.2.4多样性和协调性原则,考虑河湖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系统稳定性要求,选择相互协调的6.2.3.1遵循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缩影修复原则,避免系统的不稳定螺类、贝类、杂食性虾类和小型杂食性蟹类,待6.3施工要点6.3.1.1应对项目现场进行复核,包括外源污染、内源污染、面源污染、湖泊现状、水电设施等周边6.3.1.2应根据设计方案与现场实际情况制定施工组织设计及各专项施工方案,内容应涵盖施工、调试及后续运维阶段,并考虑实施过程中环境与生态的动态变化6.3.1.3施工组织设计应考虑施工所需各种生物材料的季节特性,以及台风、汛期等影响水生态修复6.3.1.4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准备工、料、机等物资,做好安全围蔽,对施工过程可能产生的环境6.3.1.5应与项目相关方就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开工前交底,包括文件学习、技术交底6.3.2.2施工过程应对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进行控制,做好安全文明施工,减少施工过程对周6.3.2.3对于施工过程中发生的突发状况,应按照应急预案,及时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处置,避免事6.3.2.4考虑到生态演变的渐进性特点,施工期与调试期管理操作应具有延续性。6.3.2.5水生态修复工程施工应与河道基本功能紧密结合,重视河道自然形态的保持。6.3.2.7应满足实用性、经济性、科学性、适应性,满足生态、社会、经济、文化多方面的需求。6.3.2.9以水质净化为前提条件,兼顾河7.1.1.1应定期检查曝气增氧等相关水质净化设备,检查频率应按各设备厂家运行维护要求确定,确7.1.1.2对因河流水体上下游周边陆域环境改变较大,导致水质净化设备无法正常运行的,应及时与河流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人员沟通,调整水质净化设备的运行7.1.2.1进行河水域纳污能力分析或制定污染物入河(湖)量控制方案时,控制指标应包括化学需氧量7.1.2.2应定期监测排污口、雨污混流口污水水质及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排污口、雨污混流口污7.1.2.3污水处理设施出水监测频率及监测指标,应布设在线监测设施进行实时监测,对污水处理设7.1.2.4应定期监测河底泥厚度、污染物含量,监测频率不少于两年一次,必要时进行生态清7.1.3.1对有补水条件的河流,应与水利管理部门充分协作,保障闸、坝、泵等水利设施按照设计运7.1.3.2对无补水条件的河流,可采用曝气增氧、局部微循环、布水系统等措施,改善死水区的弱水7.1.3.3对雨季污染冲击或发生水环境突发事故导致水体水质恶化时,应及时启动应急方案措施,构7.2水生境维护7.2.1.1定期巡查并防止各类对河流岸带植被采收等人为损坏7.2.1.3禁止损坏水体内及岸边水体净化装置、曝气增氧等设备,以及河流水体保护宣传标示7.2.2.1定期巡查河流内部、岸带周边等受影响范围内的过度放牧、水产养殖、自然资源开采、乱堆7.2.2.2及时掌握和收集治理区的水况信息,及时发现设施及植物的损坏情况,保证设备设施正常运7.3水生态系统维护7.3.1.1应对水生植物病虫害、水生植物长势、有无枯黄枝、折断枝及落叶、杂草生长情况、有无垃率,并做好日常巡检记录。建立管理日记,记录优势种,并分析其演7.3.1.2应对水生植物长势不良情况,给予必要的人工干预措施,应及时清除枯黄、枯死和倒伏植株7.3.1.3应及时清除密度过高的沉水植物,控制沉水植物生长7.3.1.4应根据水生植物品种习性和生长周期及时排水、补水。暴雨、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