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表达篇之名师出招_第1页
32.表达篇之名师出招_第2页
32.表达篇之名师出招_第3页
32.表达篇之名师出招_第4页
32.表达篇之名师出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文剖析与写作技巧第五章表达(5)名师出招我们平时作文,不外乎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要正确选择文章的表达方式,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文章的思想内容来决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述。同时还要考虑到,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单一的存在,它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往往不会单纯地使用一种表达方式。一般都是以一种为主,综合运用几种表达方式。但是任何一种表达方式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用之不当则会变质,所以必须掌握几种表达方式并熟练运用才能得心应手,表达明确。一、在记叙中,无论你选择顺叙、倒叙还是插叙,首先要记住记叙文的六大要素,即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以顺叙手法来描写时,要避免将文章写成流水账,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当鲁达听到金氏父女的哭诉后,怒火中烧,要“打死了那厮再来”时,情节陡起,似乎高潮即将到来,但作者却巧妙地让史进、李忠两个“三次五回劝得他住”。这样有急有缓,掀起波澜;当鲁达送走金氏父女,“径到状员桥来”,惩强除恶的好戏似乎就要上演时,作者却笔锋一转,写鲁达在郑屠肉铺前坐了下来,三戏郑屠。这样一放一收,又掀起波澜。简单的一个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写得如此精彩,情节的一波三折功不可没。采用倒叙手法时,如《三个太阳》,应注意从倒叙转为顺序时明显的过渡、界限,让人一目了然、明白前后内容相联。如果倒叙的时间交代不清,使人不知侧重,那还不如直接使用顺叙手法。插叙常在文中使用,要注意插叙不能太多,否则会淹没重点,喧宾夺主,插叙的前与后要有过渡句子,使之连贯自然,不可使之与文章脱节。二、描写的多样灵活,会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引人人胜。前面举的《这就是爱》的改文中就集中运用了描写的方法。我们发现,在记叙类文章中,叙述往往侧重于一般过程的叙写,读者只能得到对事物的综合、概括的了解;而描写则侧重于形象的具体描绘,使读者获得具体、明晰的认识和感觉。如果只有叙述而没有描写,文章过多地讲述故事梗概,就难免不生动、不形象了。描写的方法有很多: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对于中学生习作来讲,学会细节描写,写好几个细节,文章就会生动起来。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写。它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如鲁迅的《孔乙己》中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时写道:“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着豆,自己摇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这一段细节,寥寥几笔,把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思想和盘托出,“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构成了孔乙己性格的基本单位,一个穷困落魄却又虚荣心十足的科举制度的牺性品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简笔勾勒的方法,就是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碎,少做作,勿卖弄”的集中体现,虽惜墨如金,却生动传神。再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身上穿的那件大衣,是作者用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一个精心设计的“道具”。小说开头“巡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显示出他一副威严的神态。当他要教训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混蛋”时,听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的狗”,于是马上来了个大转变:“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替我把大衣脱下来。”后来,他再次表示要惩处狗主人时,忽又听得狗是“将军家的”,他又变了:“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好像起风了……”这里大衣一“脱”一“穿”,活画出奥楚蔑洛夫掩饰心虚胆怯的尴尬情态和媚上欺下,凌弱畏强的丑态。最后一次写大衣在小说结尾,当他确切知道这是将军家的狗并向首饰匠训斥一通之后,“紧裹大衣,接着穿过市场广场,径自走了”。这条变色龙又恢复了他那耀武扬威的常态。如此反复描写,把这条沙皇鹰犬的性格刻画得人木三分。三、抒情自然、流畅。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首先要有能打动人们思想感情的材料,如果题材寡情,连作者都感动不了,又怎能打动读者的心呢?同学们虽然没有“战火纷飞”的经历,也少“痛失亲人”的感受,但是像《散步》《背影》中所反映的那样的生活体验,在同学们的生活中则是俯拾即是的。所以就要留意我们身边发生的事,要留住情感的火花,就应该准备一个记录本,随时摄录一些感情的神貌,主要是描述细微的感受和动情的氛围。如果能随手记录,不断积累,并经常翻阅,那么这些记录便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可令文思喷涌、永不枯竭。人的七情六欲是相通的,能令你动情的内容,往往也能使别人动情。然而令人动情的,不一定是事物或物件的整体或整个过程,往往是事物的某个部位或事件的某一细节。因此作文不能只写事物的轮廓,而应抓住最让人动情的内容渲染之、凸现之。譬如《小橘灯》中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便是最能给“我”以鼓舞的动情点。因此,作者对小姑娘打电话的动人事例做了具体描述,来渲染她的“镇定”;对困苦的家庭环境做了具体的描绘,来渲染穷人孩子早当家的“勇敢”;对做灯送客人以及安慰客人等情节做了细致的描写,来表现小姑娘坚信未来的“乐观”。在叙事的文章中,能够展现整个事件的内涵之处便是动情点。要使文章动人,还得交代令人动情的特殊原因。为什么同样的事情,别人没动情你会动情?又为什么相似的事情,昨天没动情而今天会动情?交代了动情的原因,也等于营造了动情的氛围。所以我们要缘人、事、物、景自然抒情,情动于中。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间接抒情,它是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字里行间渗透着强烈而真切的感情的一种方式。它婉转沉吟,美在渗透,用在灵活。这种抒情方式在我们初中课文中比比皆是。《散步》中的记叙性抒情,《背影》中“买橘子的背影”的描写性抒情,《紫藤萝瀑布》中结尾的议论性抒情,都是典范的间接抒情。还有一种是直接抒情,它是不借用其他方式而直接倾吐心中的感情,以此来打动读者的一种方式。它直白热烈,澎湃涌动,表达酣畅,情透纸背,扣人心扉,令你动容,多用带有浓重感情色彩的判断句、陈述句、感叹句等。《白杨礼赞》中“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一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些抒情都是缘人、事、物、景,扎根在记叙的基础上的抒情,真情应当融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让人感觉到字字句句都在表达一种情感。它不是叙事主干的附着物,而是叙事主干的渗透物,应当是作者一吐块垒的真实的审美体验。四、恰当议论,凸显文旨在记叙文中进行适当议论,有些学生感到它棘手神秘,生硬突兀,文气不畅。其实,揭开它的面纱,掌握它的写作规律,对提升记叙文的思想深度有重大的影响。关键在于弄清两个问题:1.议什么;2.如何议。议什么呢?或对人物作出评价,或议事情的得失,或议经历的意义,或议品质上的影响,或议认识上的收获,或议感情上的看法。如何议呢?或集中在结尾,或首尾呼应议论,或间夹穿插在记叙中,使文章随处迸溅智慧的浪花,凸现文旨。当然,议论的文字不宜过多,往往是要言不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议论要紧扣人、事、物、景,不能议不及题,否则,议论的文字反而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在《听潮》一文中,作者在描绘“海怒图”后,有一段文字:“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这就是典型的议感情上的看法,这就是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由衷感受。范文导读垂钓余秋雨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魁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吠,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只有几艘兵舰在海雾中隐约,海雾浓了它们就淡,海雾淡了它们就浓,有时以为它们驶走了,定睛一看还在,看了几天都没有移动的迹象,就像一座座千古冰山。我们在海边说话,尽量压低了声音,怕惊动了冥冥中的什么。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祥,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之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导读】作者通过一胖一瘦两位老人的不同追求,表述自己的观点。首先,胖老人和瘦老人的对比使人物性格逐渐丰满。两位老人都未曾说过一句话,只通过动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