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生理2_第1页
血液循环生理2_第2页
血液循环生理2_第3页
血液循环生理2_第4页
血液循环生理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体解剖与生理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苏莉芬人体解剖与生理

第十五章血液循环

第一节心脏生理第二节

血管生理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十五章血液循环第一节心脏生理一、心脏的泵血功能左心:

泵血入体循环右心:泵血入肺循环第一节心脏生理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经历的时间。心率: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心动周期=60/心率(一)心动周期和心率第一节心脏生理

当心率约为75次/min,心动周期为0.8s。心房收缩期0.1s,舒张期为0.7s。心室收缩期0.3s,舒张期为0.5s。心房收缩期心房舒张期心室舒张期心室收缩期0.1秒0.3秒

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缩短,以舒张期缩短更明显。第一节心脏生理(二)心脏的泵血过程第一节心脏生理心动周期分期压力比较瓣膜活动心室容积血流方向心房:心室:动脉房室瓣动脉瓣心缩期等容收缩期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关关不变——快速射血期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关开减小心室→动脉减慢射血期心舒期等容舒张期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关关不变——快速充盈期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开关增大心房→心室减慢充盈期心房收缩期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开关增大心房→心室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内压力、瓣膜活动、心室容积及血流变化(三)心音

心脏瓣膜关闭和血液撞击心室壁引起的振动所产生的声音。

心音特征产生原因

意义第一心音音调较低、响度大,持续时间较长房室瓣关闭标志心室收缩开始第二心音音调较高、响度较小,持续时间较短动脉瓣关闭标志心室舒张开始第一节心脏生理

1.

搏出量(strokevolume):

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成人安静60ml~80ml。

(四)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射血分数(ejectionfraction):=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00%

55%~65%

射血分数愈大,说明射血后残留在心室内的血液愈少。第一节心脏生理第一节心脏生理

2.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cardiacoutput)

=搏出量×心率(4.5L~6L)

心输出量与机体新陈代谢的水平相适应,剧烈运动时可高达25L/min~35L/min。心指数(cardiacindex)

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每分输出量/体表面积

3.0L/(min·m2)~3.5L/(min·m2)

人体静息状态下的心输出量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4.心力储备

指心输出量随机体需要而增长的能力。(1)搏出量储备:收缩期储备和舒张期储备。(2)心率储备:适当增加心率。

3.心脏做功量搏出功(strokework):心室收缩一次所做的功。

每分功(minutework):心室每分钟所做的功。

由于肺动脉压仅为主动脉压的1/6,故右心室做功量只有左心室做功的1/6。第一节心脏生理(五)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1.影响搏出量的因素①前负荷②后负荷③心肌收缩能力2.影响心率的因素第一节心脏生理心肌细胞初长度(前负荷)改变→心肌收缩强度和速度的变化→搏出量改变(一定范围,正变)1.前负荷

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或压力。心室舒张末期充盈程度决定心肌收缩的初长度第一节心脏生理(2)后负荷—大动脉血压大动脉BP↑→动脉瓣开放延迟→等容收缩期↑、射血期↓射血速度与力量↓→搏出量↓(暂时)搏出量接近原来水平心室内余血↑、充盈量↑→心肌初长↑神经-体液因素→心肌收缩能力↑长期大动脉BP过高:心肌收缩增强→心肌肥厚第一节心脏生理第一节心脏生理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取决于心肌细胞内部与收缩有关的各种酶的活性等内在因素,这些因素可在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下改变。(3)心肌收缩能力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心肌收缩能力↑

ACh、缺氧、酸中毒

→心肌收缩能力↓第一节心脏生理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心输出量↑心率过快或过慢,心输出量都会减少。♥心率过快(>180次/min)→心室充盈时间过短→充盈不足→搏出量↓→每分输出量↓♥心率过慢(<40次/min)→心室舒张期过长,心室充盈已达限度→无法再增加充盈量和搏出量→心输出量↓2.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心率↑体温升高1℃→心率增加12次/分~18次/分。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分类

分布

功能非自律细胞心房、心室肌具有收缩功能自律细胞窦房结、心室浦肯野细胞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能力心肌细胞的分类第一节心脏生理第一节心脏生理(一)心室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90mV形成机制:K+外流

电-化学平衡电位

1.静息电位:第一节心脏生理12340(1)去极化过程(0期)

-90mV→+30mV,

Na+内流

1ms~2ms(2)复极化过程

1)快速复极初期(1期)

+30mV→0mV

K+外流

10ms2.动作电位:0、1、2、3、4五个时期第一节心脏生理

2)缓慢复极期(2期,平台期)

0mV

100ms~150ms

Ca2+内流与K+外流处于平衡状态

3)快速复极末期(3期)

0mV→-90mV,

K+外流

100ms~150ms

4)静息期(4期)

-90mV12340第一节心脏生理(二)窦房结P细胞的动作电位

0期去极化缓慢:

Ca2+内流无明显1、2期。3期达最大复极电位

-60mVK+外流

4期自动去极化

K+外流逐渐减少

Na+内流逐渐增多

Ca2+第一节心脏生理三、心肌的生理特性电生理特性: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

机械特性:收缩性第一节心脏生理(一)自律性心肌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产生基础:4期自动除极窦房结100次/分正常起搏点房室交界50次/分潜在起搏点心室内传导组织25次/分异位起搏点

窦房结自律最高,是正常心脏起搏点

第一节心脏生理自律性影响因素:4期自动去极速度阈电位水平最大舒张电位水平第一节心脏生理(二)兴奋性

心肌细胞一次兴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有效不应期(ERP)

绝对不应期:0期~3期膜电位恢复到-55mV局部反应期:3期膜内电位恢复到-60mV

刺激不能产生AP

相对不应期(RRP)

3期膜内电位-60mV~-80mV

阈上刺激可产生AP超常期(SNP)

3期膜内电位-80mV~-90mV

阈下刺激可产生AP

RRPSNP第一节心脏生理心肌兴奋性变化的特点和意义特点:

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意义: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保持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第一节心脏生理期前收缩(早搏,prematuresystole)

在心室肌兴奋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一次额外刺激所产生的提前的收缩。代偿间歇(compensatoryperiod)

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舒张期。第一节心脏生理(三)传导性0.05m/s0.4m/s0.02m/s2.0m/s1.0m/s4.0m/s

2.0m/s优势传导通路心脏内兴奋传播的特点:第一节心脏生理心肌传导性的特点和意义特点:

1.传导速度最慢的部位:

房室交界(房室延搁)

2.传导速度最快的部位:

浦肯野细胞意义:

1.使心房收缩之后心室才开始收缩,保证心房和心室的收缩活动交替进行。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

2.保证心室肌细胞同步收缩。(四)收缩性

肌质网不发达依赖细胞外液的Ca2+兴奋传导速度快“全或无”式的收缩(同步收缩)

有效不应期长不发生强直收缩原因特点“绞拧”作用心肌纤维螺旋状走行第一节心脏生理第二节血管生理血管的作用运送血液分配血流物质交换动脉(Artery)静脉(vein)毛细血管(capillary)血管的分类一、各类血管的功能弹性贮器血管:主动脉分配血管:中动脉阻力血管:小动脉微动脉

交换血管:毛细血管容量血管:静脉第二节血管生理二、血流动力学

(一)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L/min)。Q=△P/R

血流量(Q)、血流阻力(R)血管两端的压力差(△P)血流速度:与血流量成正比,与血管总面积成反比。快慢第二节血管生理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来自血液流动时血液和血管壁之间以及血液内部的摩擦力。

Poiseuille’slaw(泊肃叶公式):

8ηL

血流阻力:R=————

πr4

血流阻力(R)与血管长度(L)和血液粘滞性(η)成正比与血管半径(r)4次方成反比。(二)血流阻力第二节血管生理(三)血压(bloodpressure)血液作用于单位面积血管壁上的侧压力,即压强。P=Q·R单位:毫米汞柱(mmHg),1mmHg=0.133kPa第二节血管生理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一)动脉血压的形成

一个前提:足够的血液充盈于心血管系统两个基本因素: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

辅助因素: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

(1)缓冲血压波动

(2)使血管内血流连续第二节血管生理推血(1/3)流动+大A扩张(2/3)

(动能消耗)(势能贮存+缓冲力)心室收收缩射血入主A+外周阻力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上升到最大值=收缩压↓↓↓心室舒张大A回弹(势能释放)推血继续流动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降低到最小值=舒张压动脉血压形成机制第二节血管生理(二)动脉血压的概念和正常值动脉血压:动脉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收缩压:心室收缩动脉压升高所达到的最高值。

100mmHg~120mmHg舒张压:心室舒张动脉压降至最低点的数值。

60mmHg~80mmHg第二节血管生理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

30mmHg~40mmHg平均动脉压:

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平均值。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二)动脉血压的概念和正常值第二节血管生理(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搏出量

2.心率

3.外周阻力

4.大动脉的弹性

5.循环血量影响因素收缩压舒张压脉压第二节血管生理四、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CVP)

正常范围为4cmH2O~12cmH2O影响CVP因素:1.心脏射血能力↑→CVP↓2.静脉回流量↑→CVP↑

临床:

判定输液的速度和量

CVP偏低:输液量不足

CVP升高:输液过快、多过或心脏功能不全外周静脉压(PVP)第二节血管生理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体循环平均压↑→回心血量↑2.心肌收缩力:↑→舒张期心室内压低→回心血量↑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肌肉收缩,静脉血流入心脏;舒张时,利于回流。4.呼吸运动:

吸气时,胸腔负压增大,CVP降低,回心血量增多;

呼气时,相反。5.体位改变:从卧位突然直立→静脉回心血量↓第二节血管生理为什么长期站立工作,易患下肢静脉曲张?肌肉泵第二节血管生理五、微循环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主要功能:进行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第二节血管生理1.迂回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

物质交换的场所2.直捷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使部分血液能迅速回流到心脏。骨骼肌内较多。3.动静脉短路: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参与体温调节。皮肤中较多。微循环通路第二节血管生理(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渗压)-(血浆胶渗压+组织液静水压)促进滤过阻碍滤过(促进重吸收)六、组织液与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第二节血管生理动脉端:(30+15)-(25+10)=+10(mmHg)滤过,组织液生成。静脉端:(12+15)-(25+10)=-8(mmHg)重吸收,组织液回流。有效滤过压为正值时,引起滤过。有效滤过压为负值时,则引起重吸收。(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第二节血管生理主要因素生成量回流量临床常见病例毛细血管压↑↑↓炎症、充血性心功不全等所致的水肿

血浆胶体渗透压↓↑↓营养不良、肾炎等血浆蛋白↓所致水肿

毛细血管通透性↑↑↓烫伤、细菌感染所致的局部水肿淋巴回流受阻↑↓丝虫病、癌症等使受阻部位远端水肿(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第二节血管生理(三)淋巴循环

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

每小时生成120m1的淋巴液,其中约5/6由胸导管,1/6由右淋巴导管通过静脉进入血液。第二节血管生理淋巴循环意义:

①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②运输脂肪及其它营养物质;③调节血浆及组织间的液体平衡;④防御、屏障作用。第二节血管生理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1.心脏的神经支配

(1)心交感神经

(2)心迷走神经2.血管的神经支配

(1)缩血管神经纤维

(2)舒血管神经纤维(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脏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起源脊髓胸段T1~T5侧角神经元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分布右:窦房结、房室肌前壁左:房室交界、束支、房室肌后壁右:窦房结左:房室交界、心室肌少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乙酰胆碱(ACh)受体β1M阻断剂心得安阿托品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二)血管的神经支配和作用中枢:

延髓的缩血管中枢(T1~L3侧角)分布:

绝大多数血管上都有交感神经支配(几乎所有血管平滑肌都受交感缩血管N支配,绝大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N的单一支配)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二)血管的神经支配和作用递质:神经节前纤维释放ACh,节后纤维释放NE受体:α、β作用:α受体→血管收缩β受体→血管舒张特点:①调节血压作用大②持续发放紧张性冲动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二)心血管中枢

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延髓。

心迷走紧张(安静时占优势)心交感紧张交感缩血管紧张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三)心血管反射(baroreceptorreflex)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

压力感受器: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血管壁的牵张程度。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血压升高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心迷走紧张↑心交感紧张↓

交感缩血管紧张↓血压下降舌咽N迷走N延髓高位中枢心率↓心缩力↓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血管舒张

减压反射过程:生理意义:保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2.化学感受性反射适宜刺激:

低氧、动脉压过低和酸中毒。生理意义:

动脉压过低,压力感受性反射作用减弱时,提高血压,保证心脑血供。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PO2↓,[H+]↑,PCO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心血管中枢兴奋性改变呼吸中枢兴奋心率↓心输出量↓皮肤、内脏骨骼肌血管缩呼吸加深加快外周阻力↑>心输出量↓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血压↑↓↓↓↓↓↓↓↓↓窦神经、迷走神经化学感受性反射过程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二、体液调节肾上腺素(epinephrine,E)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主要由肾上腺髓质的分泌(NE:20%,E:80%)儿茶酚胺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ENE兴奋受体能力α强、β强α强、β弱兴奋心脏(心率↑心缩力↑心输出量↑)强弱血管皮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