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北宋理学家孙复(992---1057年)在研究《春秋》时,把其中的“尊王攘夷”之说凸显出来,并且更突出地强调“尊王”。这可以用来说明理学()A.具有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 B.曲解传统典籍C.已经成为正统的官方哲学 D.倡导复古思想2.理学家强调人对天理自觉追求,具体的修身方法是A.克己复礼 B.重义轻利 C.正心诚意 D.天人感应3.战国时期,秦国“对新取得地方之人民,恐其反复,故令徙之他处,而以赦免之罪人迁实新地”。秦昭襄王晚期将“迁”纳入律令体系,使其稳定化与制度化,成为刑罚的一种。秦国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A.扩大王朝统治疆域 B.瓦解地方反抗势力C.巩固宗法血缘体系 D.适应集权政治发展4.1911年5月,清政府颁布官制改革方案,组建“责任内阁”,结果却导致了清廷的迅速败亡。这主要是因为,该内阁A.遭到满族权贵反对,有名无实 B.以满族皇族为主,导致众叛亲离C.是“早产儿”,未能获得国会认可 D.拒绝任何社会变革,导致民众普遍反对5.辛亥革命后,传统权威随着清王朝的垮台而崩塌,但新权威并没有因共和政府的产生而树立,在呼唤秩序与权威的社会潮流的影响下,袁世凯当上了临时大总统。这反映出A.民众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向往 B.近代中国探索直接民主的成功尝试C.北洋军阀混战导致社会动荡 D.袁世凯就职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6.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教会组织改变了中世纪那种崇尚独处沉思和宜扬安贫禁欲的宗旨,介人到世俗生活中,对各种社会问题倾注了更多的关心。这一转变说明A.世俗权力大于宗教势力 B.人文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C.上帝的权威受到了冲击 D.教会主动地应对社会变革7.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秦朝建立后,面对空前扩大的统治区域,却采用了郡县制。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B.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C.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D.保证了专制皇权的强化8.下图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A区域的机构是:A.中书省B.宣政院C.枢密院D.行中书省9.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C.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 D.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10.1939年,国会通过了《新政机构改组法》,规定许多小机构合并为大机构,建立包括白宫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办事机构。这些措施反映了美国A.政府机构改革适应经济发展需求B.国会加强了对政府工作的监督C.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紧缩政府开支D.立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约平衡11.下图为一幅农民壁画,绘制于1958年。图中文字为:“稻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社员高坐哈哈笑,这是俺的幸福门。”壁画体现了:A.农民的美好梦想 B.农业的巨大成就C.“左”倾的虚幻激情 D.社会宣传需要12.嘉靖、万历年间,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此时,阁臣不仅朝位班次居六部之上,而且非才望出众的尚书、都御史,无资格推补入阁。其五大主要职掌为票拟章奏、书写诏旨、奏议朝政、封驳帝命、保荐人才。结合所学知识,下列选项中对明代内阁的认识正确的是A.内阁大臣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B.内阁名义上可以节制六部C.内阁职权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 D.明代的政治因此日益清明13.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A.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 B.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C.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 D.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14.有学者认为,“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下列二战期间的军事行动,不能直接佐证该观点的是A.“火炬”行动 B.阿拉曼战役 C.敦刻尔克撤退 D.西西里岛登陆15.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这里的第一个“权威”是指A.上帝 B.罗马教皇 C.马丁·路德 D.贵族16.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据此可知A.朱熹坚持践行“格物致知”理论B.儒家思想渊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C.科技发展为儒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D.理学思想极大地促进古代科技发展17.观察如图,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关国际关系的史实,补充图中①②两处相应的事件最为合理的是A.华约建立、苏联解体 B.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欧元正式启用C.柏林墙的修建、苏联解体 D.华约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8.阅读下列表格,导致这种历史现象出现的时间是A.1870B.1919C.1922D.194519.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次演说中强调,“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西欧成为“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主要原因是()A.雅尔塔体制的形成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C.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D.欧洲联盟的成立和扩大20.“申根区”是指履行1985年在卢森堡申根镇签署《申根协议》的26个欧洲国家所组成的区域。对于国际旅行者而言,该区域内的各个国家之间几乎不存在边境管制。这反映了当今世界A.人口迁移自由无限制B.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C.国家主权被消解殆尽D.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21.有学者总结甲午战争中国存在七误:一误于战前对朝鲜问题始终犹豫不决;二误于日军侵朝时无备战决心;三误于平壤战役的用人不当;四误于国境线上的仓促布防;五误于大连旅顺迅速陷落;六误于北洋舰队困守威海;七误于不敢坚持长期抗敌。这学者旨在A.指出结束专制政体的必要性 B.强调改革是重振国威的关键C.强调清政府腐朽是战败主因 D.突出中国军备远远落后日本22.在现代英国宪政体制中,理论上议会下院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详细审议一切立法,但事实上它却不能违背内阁意愿修改立法。在这方面,它完全不能与美国国会的权力和独立性相媲美。这是因为英国A.国王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 B.上院制约了下院行使某些权力C.宪法是非独立性宪法文件 D.行政权与立法权未能正式分开23.1992年《华盛顿邮报》写道“美国以及盟国正进入永久关系紧张的时代”。这种紧张关系是由于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第三世界团结一致反对霸权主义C.美国对盟国的经济控制 D.美、日、欧对资源和市场的争夺24.如图是1973年西安发现的形似虎的战国时期秦国兵符。虎符上有铭文共40字,大意是:右半符掌握在国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50人以上的带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动。这件虎符反映出当时秦国A.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B.战争频繁战乱不止C.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D.国力强盛军事发达25.1895年6月,光绪帝颁布的12道新政诏书遭到抵制,珍妃之兄侍郎志锐及其师文廷式暗助光绪寻求宫外人士支持。次年,珍妃遭慈禧杖责,太监寇良才问斩,文廷式等被定为“翁党”遭贬斥,宫廷关系紧张。这从侧面反映出维新变法A.受制于旧式宫廷政治 B.激化了清廷内外朝矛盾C.改变了清廷权力结构 D.开启政治博弈的新局面26.至1952年,我党共接管官僚企业数量:2400多家银行,2858家工矿企业,还有交通运输招商局系统所属企业和十多家垄断性的内外贸易企业,并将它们逐步改造为国有。这反映了我国A.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举 B.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初见成效 D.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27.1956年,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由于价值规律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还起着一定的作用,在某些方面更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在适当的范围内,更好地运用价值规律……以满足人民多样的生活需要”。这说明中共中央A.试图纠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失误B.总结了“一五”计划建设的经验C.反思了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D.努力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需要28.16世纪上半叶法国处于法兰西斯一世统治之下。当时法国的国家政治体制为A.封建等级制 B.等级君主制 C.君主专制 D.君主立宪制29.下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请回答: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中,最典型地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城市是A.柏林 B.伦敦C.旧金山 D.彼得堡30.唐政府在851年曾经颁布法令,要求各地恢复原来的宫设市场,在过去不设官市的地方取缔所有市场。这一法令只实行了两年就停止了。这反映出当时A.中央集权制度走向没落 B.坊市制度彻底打破C.皇帝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D.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T列材料:材料一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的变革导致用人方式发生的变化。商鞅变法采取了哪些措施顺应了这一变化?(2)概括材料二两人的政治主张。结合商鞅变法,说明他们主张的意义。32.材料清军初入关时,由于连年战乱,留下满目疮痍,地荒人亡,赋税无征。顺治三年(1646年)摄政王多尔衮谕户部曰:“国计民生首重财赋,明季私征滥派,民不聊生。”……朝廷几度刊行修订《赋役全书》,明确章法条令、采取有效办法催促课税,制止乱摊派。康熙年间,鉴于土地的不断集中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无地、少地的农民越来承担不起丁税的情况,清政府又宣布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多征。但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只是固定了丁银数额,并未废除丁银,丁役负担不均的问题仍存在。为了彻底解决负担不均问题,以缓和社会矛盾,清政府于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将丁银摊入地亩征收,即所谓“摊丁入亩”,又称“地丁制”。规定把康熙五十年固定下来的丁银(人丁2462万,丁银335万余两)摊入田赋银中一并征收。——摘编自王士立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初赋税制度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79年,撒切尔当选为首相,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撒切尔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取消石油等领域垄断,废除了多项限制经济活动的规定。大量削减福利开支,扩大公共品市场化。英国经济增长从1982年的-2.2%回升至1988年的5.9%,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8%回落至1986年的3.4%。但由于大量国有企业倒闭,失业率由1979年的4.9%上升为1983年的11.7%,此后逐渐有所下降。1984—1985年,撒切尔政府关闭非盈利煤矿、停止对煤矿工业的政府补贴,煤矿工会发动了362天的罢工。在她第3任期内,英国政府自50年代以来的财政赤字终于转为盈余。——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等材料二1978到1984年,城市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扩权让利,使企业拥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突破把计划同市场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1984到1988年,国家指令性计划工业产品品种由1123种减至50种。1983年后,私营经济成批出现。1988年,国家以法律形式确认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1990年,资产超百万元的私营企业已经达到453万个。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摘编自王玉茹《中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和中国经济改革措施的相似之处,并说明各自的历史背景。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A【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孙复更突出地强调“尊王”,凸显了对君权的尊崇,这符合北宋统治者强化君权的诉求,体现了理学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因此A选项正确;这是对“尊王攘夷”说的凸显,并非曲解经典,B选项错误;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以后,C选项错误;D选项属于表现,不是说明的内容,排除。故选A。2、C【解析】

理学家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净化,实际上就是“正心诚意”,故C正确;克己复礼是孔子的思想,排除A;重义轻利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排除B;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提出的限制暴君的思想,排除D。故选C。3、D【解析】

秦国“对新取得地方之人民,恐其反复,故令徙之他处,而以赦免之罪人迁实新地”主要是为了瓦解这些新占领地区的宗法血缘关系,瓦解这些地区的反抗势力,从而达到加强对地方统治的目的,而将“迁”入刑的根本原因是集权社会的基本成型,只有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君主才可以通过律令体系直接支配每一个人,才可以通过包括刑罚在内的各种方式使他们成为迁移的对象,故选D项;这些迁移的地区都属于秦国统治区域,与扩大王朝统治疆域无关,排除A;B项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秦国这些举揹利于削弱地方宗法血缘体系,而不是“巩固”,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秦汉“以迁入刑”的目的,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4、B【解析】试题分析:1911年,根据《钦定宪法大纲》,清政府组成了内阁,实行宪政,但是内阁成员绝大部分是由皇族构成,这使得一些立宪派人士大为失望,导致众叛亲离最终加速了清廷的速亡。故选B。A项错误,皇族内阁是维护满族权贵的利益的;C项错误,实行宪政是大势所趋;D项错误,虽然清末宪政很保守,但是毕竟做出了一些变革,为中国的近代化还是做出了一些贡献。考点:清末皇族内阁点评:1911年(宣统三年)5月8日清政府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十三人中,满洲贵族九人,汉族官僚仅四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七人。这是一个以皇族为中心组成的内阁,人们称之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这个事件直接导致了反清情绪的高涨,直接促进了民族革命的爆发,清王朝为自己挖好了坟墓。5、D【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共和政府无法建立新的权威,而民众需要新权威、新秩序下的社会稳定,所以袁世凯才在各方拥护下就职临时大总统。D正确;此时民众向往的是建立民主政治,民众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向往与时代不符,A错误;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是临时参议院选举,而非民众直接选举,B错误;袁世凯去世后才出现北洋军阀混战局面,C错误。故选D。6、D【解析】

由于文艺复兴时期倡导人文主义思想,批判宗教特权,教会组织不得不改变以前的说教方式,这充分说明文艺复兴时期教会组织面对社会的变革做出了重大的调整,D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教会的权力仍然大于王权,A错误;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思想,主要局限于社会上层,并不是深入人心,排除B;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依然信仰上帝,并且材料没有体现上帝权威的变化,C错误。故选D。7、C【解析】郡县制是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总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封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政治制度的稳定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排除B。和分封制相比,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C项正确。和分封制相比,郡县制的实施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D。所以选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弄清“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8、A【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陕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及大都”即可判断出是元朝的行省制,其中中书省直辖的地区叫腹里,包括现在的河北、山西和河南、山东以及内蒙的一部分,A选项符合题意;宣政院主要是管辖西藏地区,B选项排除;枢密院掌管的是军事,C选项排除;行中书省管辖的是除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西藏地区外的地方行政制度,D选项排除。9、B【解析】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明朝时期选派粮长,并可以担任基层官吏,这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故B正确;粮长主要负责赋税征收和户口统计,这一制度出现并不能说明违背商品经济发展,排除A;题干与明代赋役制度无关,排除C;粮长制的推行是为了强化税收,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10、A【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述美国措施是在经济危机时期采取的,为了使美国摆脱危机,最大限度减轻危机后果的具体考虑,除了上述措施以外还有其他措施,这些措施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国避免了经济大崩溃,有助于美国走出危机,可得出这些措施是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政府机构改革,没有涉及到国会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涉及的改革是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上述的改革是为了走出经济危机,但材料没有涉及到紧缩政府开支的内容,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政府机构改革的措施,没有涉及到立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约平衡,故D选项错误。11、C【解析】

根据“1958年”和图片及文字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左”倾错误造成的“浮夸风”,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12、C【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嘉靖、万历年间,皇帝长期不上朝,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阁臣不仅地位而且才望出众。由此可知,明代内阁职权的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故C正确;内阁不是国家正式行政机构,故A错误;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故B错误;此时,明代的政治日益昏暗,故D错误。13、A【解析】根据题干,将军带兵光复幽蓟,驱逐敌寇所获得的荣耀,都比不上科举高中状元所获得的荣誉,反映了宋朝文人地位高于武将,这是宋代重文轻武观念导致的结果,A正确;题干通过科举中状元与边关大将的对比,表现出的是重文轻武的观念,而不是文武并重的观念,也不能体现科举制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的繁荣,排除BC;武将专权表现最突出的是唐朝的藩镇割据,排除D。14、C【解析】

敦刻尔克撤退,标志着英国势力撤出欧洲大陆,欧洲除英国以外的主要地区落入德国之手,与控制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无关,符合题意,故选C;“火炬”行动即北非登陆计划,该战役使盟军掌握了北非的一些重要战略基地,从而创造了顺利完成北非战局的有利条件,使西方盟国能够通过苏伊士运河从大西洋向印度洋进行海上运输,A不符合题意,排除;盟军在阿拉曼的胜利致使纳粹德国和意大利王国欲占领埃及、控制苏伊士运河,占有战略资源丰富的中东的希望破灭,B不符合题意,排除;西西里岛战役是盟军不仅在军事上获取了直接进攻意大利的跳板,而且在政治上强烈震撼了已经动摇的意大利政府,导致墨索里尼垮台和意大利投降,为盟军打开从南部登陆欧洲的大门,D不符合题意,排除。15、B【解析】

试题分析:宗教改革其要求破除的是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减少思想、政治和经济上的束缚,本质上是在宗教的外衣下,早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和宗教神权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运动。所以第一个“权威”指的是罗马教皇的权威,是被破除的权威,故选B项。考点: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6、A【解析】

由材料可知朱熹对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等都有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说明他践行了“格物致知”的理念,深刻的探究了万物,得到了其中的“理”,故A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儒家思想渊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科技发展为儒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故C错误;材料是朱熹对古代科技进行研究并提出见解,不是促进科技发展,故D错误。17、A【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955年华约建立,1991年苏联解体,故A符合题意;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2002年欧元正式启用,排除B;1961年柏林墙修建,排除C;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排除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955年”和1985-1995年之间的时间信息,联系华约建立、苏联解体的史实分析解答。18、B【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不经公民同意,将大量德国的领土和人口,强行割让给波兰的现象出现在一战结束后,也就是1919年英法操纵的巴黎和会上,B项正确;1870年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取得了胜利,A项错误;1922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已经稳定下来,德国没有割让土地和人口,C项错误;1945年二战结束后,东普鲁士为苏联强占,D项错误。19、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0世纪七十年代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使西欧经济得以快速恢复和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使西欧诸国联合与美国展开激烈的竞争,世界政治也开始进入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这成为材料中尼克松发表上述言论的重要时代背景和原因,故C项正确;AB两项发生在20世纪七十年代之前,D项发生在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三者均与材料中的时间特征不符。所以答案选C。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西欧的联合20、D【解析】

根据“26国欧洲国家所组成的区域内”对“国际旅行者”,“几乎不存在边境管制”,结合所学可知,申根区的出现反映了欧洲为代表,世界范围内的“区域集团化”得到发展,D项正确;申根区是对“国际旅行者”而言而不是对人口迁移所说,A项错误;这是一个旅行自由的协议,与政治多极化无关,B项错误;协议对成员国某一方面加强合作,不能反映当今世界国家主权被消解殆尽,C项错误。21、C【解析】

有学者总结甲午战争中国存在七误,总体是清政府战前判断失误、战争中指挥失误,即清政府腐朽是战败主因。故答案为C。该学者主要是总结了甲午战争战败的原因,没有体现要结束专制政体的必要性和主张进行改革,排除AB项;甲午战争中中国存在失误并不意味这当时中国的军备远远落后于日本,排除D项。故选C。22、D【解析】

内阁常以政府的名义向议会提交议案,因为内阁政府可凭借多数席位控制议会,所以其议案往往都能通过。故英国的内阁事实上集行政权与立法权于一身。D正确;英国国王统而不治,而且材料与国王无关,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下院与内阁的关系,而不是下院与上院,B排除;英国至今未有一部统一而独立的宪法,C排除。故选D。23、D【解析】

1992年苏联已经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此时美国与盟国的关系紧张主要是由于欧洲、日本对美国的经济霸权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美日欧对资源和市场的争夺日益激烈,故选D项;欧洲一体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且对美国形成挑战的不止是欧洲,A项不能全面涵盖题意,排除A项;第三世界国家不是美国的盟国,排除B项;美国与盟国关系的紧张是由于对资源和市场的争夺,不是美国对盟国的经济控制,排除C项。故选D。24、C【解析】

由材料信息“凡要调动50人以上的带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动”可知,这件虎符反映出当时秦国军权掌握在君主手中,即君主权力高度集中,故C正确;虎符体现不出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故A错误;战争频繁、战乱不止不是材料的主旨,故B错误;材料只是体现的是军事调动,不能说明国力强盛、军事发达,故D错误。25、A【解析】

光绪帝在寻求宫外人士以支持变法时受到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旧势力的打击,说明维新变法受制于旧式宫廷政治,故选A项;清廷不存在内外朝,排除B项;维新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并没有改变清廷权力结构和开启政治博弈的局面,排除CD项。故选A。26、A【解析】

把帝国主义企业转变为国有企业一方面是反帝的表现,另外一方面是把私有制变成公有制,既有民主革命的性质,又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故选A;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开始,B错误;社会主义工业化从1953—1957年,C错误;计划经济得以确立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D错误。27、C【解析】

八大报告认为在一定范围内运用价值规律,即承认市场的作用,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结论是对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弊端的反思,C正确;这一结论与农业合作化运动无关,排除A;八大召开时期我国一五计划尚未完成,排除B;这一时期我国是计划经济模式,排除D。28、C【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上半叶,法兰西斯一世统治时期,君主专制基本确立,王权较强大,因此C选项正确。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基本确立于11世纪前后,14世纪后逐渐衰落,不是16世纪上半叶法国的国家政治体制,A选项错误;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16世纪上半叶法兰西斯一世的登基标志着它的终结,不是此后法国的国家政治体制,B选项错误;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开启了先例,16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并未实行君主立宪制,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9、B【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时间,18世纪60年代,可知,此时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逐渐落后于美国等国,故B项符合题意。30、A【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唐代晚期颁布恢复各地专门为皇家采购服务的“宫市”的法令,但仅实行两年,反映了中央政令在地方实行受阻,中央集权走向衰落,A项正确;坊市制度彻底打破于宋代,排除B项;题干不直接涉及皇权权威,排除C项;题干信息不能反映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变化:世候世卿到布衣将相。措施:废井田;废分封;奖励耕织;按军功授爵。(2)主张:选贤任能。意义:打击旧贵族势力;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秦国实现富国强兵。【解析】

(1)变化:根据“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概括得出世候世卿到布衣将相。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废井田,奖励耕织,废分封,按军功授爵等。(2)主张:根据“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使有能而赏必行”概括得出选贤任能。意义:可从打击旧贵族势力、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使秦国实现富国强兵等分析回答。32、(1)背景:清初连年战乱使经济严重破坏,社会矛盾尖锐;借鉴明代相关经验教训;土地兼并,人口增长;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2)意义:废除了人头税,是中国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步松弛;赋税负担更公平,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赋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