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化学与曲线(原卷版+解析)_第1页
专题1化学与曲线(原卷版+解析)_第2页
专题1化学与曲线(原卷版+解析)_第3页
专题1化学与曲线(原卷版+解析)_第4页
专题1化学与曲线(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化学与曲线【命题重点】中考试题中往往会出现坐标图,这些坐标图往往以曲线的形式出现。在这类形式的题目中,常会涉及这样一些知识点:金属的性质、溶液的pH、质量守恒定律、酸碱盐的性质等。【方法要点】要解决这类问题,要搞清曲线的几个关键点:起点、转折点以及终点所代表的含义【例题精析】类型1pH变化曲线问题【例1】与如图三个实验操作相对应的溶液pH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③① D.①③②【变式1】利用图1装置探究稀盐酸与氢氧化溶液反应的过程,并用pH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和图3。(1)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仪器A中溶液的溶质是(填化学式)。(3)图2中,说法错误的是。A.b点所示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会变红色B.c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C.c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种类比d点多D.一段时间后,溶液pH会变为0(4)图3中,V的数值最接近(填“6”、“12”或“16”);中和反应是反应(填“放热”或“吸热”)。(5)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变化关系的是。【变式2】一定温度下,向含有适量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慢慢滴加稀盐酸,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N点时溶液的pH最大 B.N点表示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C.M点时溶液呈红色 D.P点时,溶液中除酚酞外还含有两种溶质【变式3】小陈在探究氢氧化钙的性质,进行图甲所示的实验。实验后,他向反应后的溶液中逐滴滴加碳酸钠溶液,溶液pH的变化如乙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进行甲实验后,试管中溶液颜色呈红色 B.图乙中d﹣m段反应过程中有沉淀产生 C.图乙中m﹣n段反应过程中有气泡产生 D.图乙中n点之后溶液中的溶质有Na2CO3和NaCl类型2金属和酸、盐反应的曲线问题【例2】将铁粉和稀硫酸先后加入到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搅拌使之充分反应。实验过程中,加入物质的质量与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b点对应的剩余固体种类相同 B.m=6.4 C.实验过程中理论上共产生FeSO4的质量为30.4g D.若只将铁粉改为锌粉,其他条件不变,则曲线变化趋势不变【变式4】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如图所示实验,探究Zn、Fe、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先进行如图甲、乙、丙的三个实验①,再将丙中试管内的物质过滤,并向滤液中加入乙中剩余的铁,滤液中析出固体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丁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可得出Zn>Fe>(H)>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B.实验①后丙实验试管内的物质过滤后所得滤液呈蓝色,滤渣肯定含Ag,可能含CC.图丁中b点对应溶液所含的溶质是Cu(NO3)2、Fe(NO3)2 D.图丁中c点对应溶液所含的溶质是Fe(NO3)2【变式5】铁和铜都能与FeCl3溶液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FeCl3═3FeCl2;Cu+2FeCl3═2FeCl2+CuCl2.将铜粉和铁粉的混合物mg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不断加入FeCl3溶液,测得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FeCl3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M点对应的溶液颜色为蓝色 B.铜粉和铁粉的混合物中,铜粉的质量为(m﹣n)g C.N点对应的溶液中一定含有Fe2+、Cu2+和Cl﹣ D.当加入V1mLFeCl3溶液时,Cu恰好完全反应【变式6】订书钉是生活中常用的文具,主要成分是铁,其表面镀有镁、锌、铜中的一种,为探究是哪种金属,进行以下实验:①取一块订书钉(40根钉),如图甲所示,浸入酒精中,一段时间后从表面取下一层胶水薄膜;②用棉花擦去酒精,待干燥后称量质量为13.4g;③将其放入图乙所示装置,并在干燥管口用氢气传感器测量氢气的质量,同时记录质量变化(如图丙所示,m1为电子天平示数);④5.8min时停止反应取出装置剩余订书钉,洗涤,干燥,称量,剩余订书钉质量为7.8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丙中P点纵坐标X值为0.36 B.通过所给数据分析,表面所镀金属是锌 C.1.7min后溶液颜色为无色 D.0~0.2min不产生氢气是因为表面所镀金属不能与酸反应类型3含酸碱盐反应顺序的曲线问题【例3】向一定量盐酸和氯化钙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用数字化实验设备测得溶液pH变化情况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AB段反应现象为有气泡产生 B.BC段反应现象为有白色沉淀生成 C.CD段溶液中含有的溶质为碳酸钠和氯化钙 D.CD段溶液pH大于7是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变式7】某溶液可能含有盐酸、硫酸、硝酸钠、氯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组成,向一定质量的该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所加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溶液一定含有盐酸、硫酸、氯化铜,可能含有硝酸钠 B.反应过程生成的沉淀一定有氢氧化铜,可能有硫酸钡 C.该溶液一定含有盐酸、氯化铜,可能含有硝酸钠 【针对训练】一.选择题(共13小题)1.往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根据实验实施绘制如图所示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d段有蓝色沉淀生成 B.d点溶质种类为三种 C.a﹣b段,溶液pH不断减少 D.c所含的溶质只有氯化钠2.胆矾(CuSO4•5H2O,相对分子质量为250)完全脱水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5H2O△¯CuSO4+5H2A.变化过程中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B.胆矾完全失水的温度范围为30℃~260℃ C.开始加热至完全脱水,胆矾经历5次脱水过程 D.1000℃时,得到固体物质的化学式为CuO3.现有HCl和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Na2CO3溶液,生成沉淀质量与滴入Na2CO3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为a~c克时,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CaCl2+Na2CO3═2NaCl+CaCO3↓ B.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b克时,溶液pH=7 C.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a克时,溶液中溶质质量比原混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小 D.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c克时,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4.向盛有NaHSO4溶液的烧杯中不断滴Ba(OH)2溶液,随着Ba(OH)2溶液的不断滴入,溶液中产生的沉淀量与pH变化情况正确的是()A. B. C. D.5.烧杯中盛有x溶液,逐滴加入(或通入)y物质,烧杯内液体的pH变化如图所示。则符合该变化的一组物质是()xyANaOH溶液稀HCl(过量)B稀H2SO4Mg(适量)CCa(OH)2CO2(适量)D稀HClNaOH溶液(过量)A.A B.B C.C D.D6.烧杯中盛有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100.0g,向其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的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点对应溶液中只有1种溶质 B.b~c段发生2个反应 C.Ba(OH)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13.7% D.m=37.857.铁和铜都能与FeCl3溶液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FeCl3═3FeCl2;Cu+2FeCl3═2FeCl2+CuCl2.将铜粉和铁粉的混合物mg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不断加入FeCl3溶液,测得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FeCl3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M点对应的溶液颜色为蓝色 B.铜粉和铁粉的混合物中,铜粉的质量为(m﹣n)g C.N点对应的溶液中一定含有Fe2+、Cu2+和Cl﹣ D.当加入V1mLFeCl3溶液时,Cu恰好完全反应8.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如图所示实验,探究Zn、Fe、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先进行如图甲、乙、丙的三个实验①,再将丙中试管内的物质过滤,并向滤液中加入乙中剩余的铁,滤液中析出固体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丁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可得出Zn>Fe>(H)>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B.实验①后丙实验试管内的物质过滤后所得滤液呈蓝色,滤渣肯定含Ag,可能含CuC.图丁中b点对应溶液所含的溶质是Cu(NO3)2、Fe(NO3)2 D.图丁中c点对应溶液所含的溶质是Fe(NO3)29.将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放入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中,生成氢气质量(m)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对于该图象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A表示锌和稀硫酸的反应曲线②反应结束后稀硫酸都没有剩余③反应结束后两种金属一定都有剩余④反应结束后消耗两种金属的质量相等⑤反应结束后所得溶液质量相等。A.①② B.①③⑤ C.①③ D.②③10.甲、乙两烧杯内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盐酸。将镁逐渐加入甲烧杯,铁逐渐加入乙烧杯,测量加入的金属质量m和相应的烧杯内物质质量变化量△M,画出△M﹣m曲线oac和obc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1:m2=3:8 B.m1﹣△M1>m2﹣△M2 C.曲线oac表示的是甲烧杯中△M与m的变化关系 D.从坐标图可以看出,金属镁与盐酸的反应速率比铁快11.将等质量的镁、铁、锌,分别放入三份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中,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图线X表示镁的反应情况 B.铁消耗稀盐酸的质量最大 C.锌一定过量 D.镁一定过量12.某溶液含有Cu(NO3)2和AgNO3,现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进行处理,并绘制参加反应的锌与溶液中溶质种类的关系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Cu的活动性比Ag强,只用盐酸无法探究两者活动性强弱 B.当溶质种类为1种时,金属单质种类可能为1种 C.c~d间(不含两点)的溶液中金属离子为Zn2+、Cu2+ D.从m1变化到m2时,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变大13.将一定浓度的稀盐酸、稀硫酸分别加入装有等质量CaCO3粉末的容器中,相同条件下测得两者产生的CO2体积(V)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0~300s内,两个容器内气体不断增多 B.0~100s内,反应Ⅰ、Ⅱ生成CO2的速率均先慢后快 C.实验室可以用一定浓度的稀硫酸与CaCO3粉末反应制备CO2 D.反应Ⅱ中,0~100s内产生的CO2体积比100~200s内的少5amL二.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14.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实验室常用药品对“NaOH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进行探究。【实验探究一】某同学利用图1装置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并用pH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和图3。(1)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微观实质是。(2)图1烧杯中一开始所盛溶液的溶质是(填化学式)。(3)图3中V的数值最接近(填“6”、“12”或“16”)。(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填字母序号)。A.取图2中d点所示溶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变红B.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NaOHC.图3中曲线的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D.图2中c→d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断增加【实验探究二】实验目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设计并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取2mL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振荡后加入镁条若稀盐酸过量若没有明显现象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实验反思】(5)另有同学提出上述实验探究二设计的方案不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原因是。(6)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填序号)。A.铜片 B.pH试纸 C.硝酸银溶液 D.紫色石蕊试液15.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开展探究实验。[实验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如图甲,钟罩内体积进行6等分,实验前液面停留在刻度“1”处)(1)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冷却后,钟罩内液面高度低于刻度“2”,可能的原因是(写一条)。[实验2]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3)用图乙装置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现象是。(4)用图丙装置实验,测得三颈烧瓶内气压变化情况如图。①首先注入瓶中的药品是(填“水”或“氢氧化钠溶液”)。②ab段压强变大,原因是。③对比曲线中段和段,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三.计算题(共1小题)16.在一烧杯中盛有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100g,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Na2CO3溶液,混合溶液的质量与所滴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关系图象如图所示。(1)在实验过程中,其中出现冒气泡的是(填“PA”或“AB”)段。(2)逐渐滴入碳酸钠溶液的过程中,杯中溶液的pH如何变化?(3)原溶液中HCl的质量是多少克?(4)当滴入Na2CO3溶液至图中B点时,通过计算求烧杯中(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专题1化学与曲线【命题重点】中考试题中往往会出现坐标图,这些坐标图往往以曲线的形式出现。在这类形式的题目中,常会涉及这样一些知识点:金属的性质、溶液的pH、质量守恒定律、酸碱盐的性质等。【方法要点】要解决这类问题,要搞清曲线的几个关键点:起点、转折点以及终点所代表的含义【例题精析】类型1pH变化曲线问题【例1】与如图三个实验操作相对应的溶液pH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③① D.①③②【解答】解:①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大于7;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溶液的碱性变弱,但溶液始终显碱性,溶液的pH从大于7逐渐减小,pH不可能小于或等于7,b符合变化趋势。②水显中性,pH=7;水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碱性逐渐增强,pH逐渐增大,c符合变化趋势。③盐酸显酸性,pH小于7;盐酸中加水,溶液的酸性变弱,pH逐渐增大,但溶液始终显酸酸性,pH不可能小于或等于7,a符合变化趋势。a、b、c对应的是操作分别是③①②。故选:B。【变式1】利用图1装置探究稀盐酸与氢氧化溶液反应的过程,并用pH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和图3。(1)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仪器A中溶液的溶质是(填化学式)。(3)图2中,说法错误的是。A.b点所示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会变红色B.c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C.c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种类比d点多D.一段时间后,溶液pH会变为0(4)图3中,V的数值最接近(填“6”、“12”或“16”);中和反应是反应(填“放热”或“吸热”)。(5)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变化关系的是。【解答】解:(1)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2)盛放A的仪器是酸式滴定管,因此A应该是稀盐酸,其中的溶质是HCl。(3)A.图2中,b点对应的溶液的pH>7,呈碱性,滴入酚酞试液会变红色,故A正确。B.图2中,c点对应的溶液的pH═7,呈中性,表示HCl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将其蒸干水,得到的固体只有氯化钠,属于纯净物。故B正确。C.图2中,d点对应的溶液的pH<7,呈酸性,表示反应结束后,继续滴加了稀盐酸,所以溶液中的溶质有HCl和NaCl,而c点对应的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由此判断C不正确。D.因为反应结束后,继续滴加稀盐酸的量再多,溶液的pH值也不可能为0,所以D不正确。(4)根据图3中的图象可知,加入稀盐酸的体积达到VmL时,溶液的温度最高。对应的反应进度是HCl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观察图2,HCl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消耗的稀盐酸的体积是12mL。(5)A.随着反应的进行,NaCl的质量从无到有,逐渐增多,至恰好完全反应,达到最大值,之后不再发生变化。据此判断A不正确。B.NaCl在溶液中的质量分数,从0开始,先逐渐增大,至反应结束时,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继续滴入稀盐酸的量的增多,又逐渐减小。据此判断B正确。C.NaOH的质量随着反应不断进行,逐渐减小,反应结束时变为0。据此判断C正确。D.由于反应开始前,溶液中有水,随着反应不断进行,水的质量逐渐增多,因此图象起始点不是坐标原点,故D不正确。故填:(1)HCl+NaOH═NaCl+H2O。(2)HCl。(3)CD。(4)12;放热。(5)BC。【变式2】一定温度下,向含有适量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慢慢滴加稀盐酸,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N点时溶液的pH最大 B.N点表示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C.M点时溶液呈红色 D.P点时,溶液中除酚酞外还含有两种溶质【解答】解:A、由图示可知,N点放出的热量最多,N点表示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pH=7;M点时是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pH大于7,M点时溶液的pH最大,故选项说法错误。B、N点放出的热量最多,N点表示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C、M点还没有开始滴加稀盐酸,是氢氧化钠溶液,M点时溶液呈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D、P点时,是恰好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稀盐酸,稀盐酸过量,P点时,溶液中除酚酞外还含有氯化钠、氯化氢两种溶质,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变式3】小陈在探究氢氧化钙的性质,进行图甲所示的实验。实验后,他向反应后的溶液中逐滴滴加碳酸钠溶液,溶液pH的变化如乙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进行甲实验后,试管中溶液颜色呈红色 B.图乙中d﹣m段反应过程中有沉淀产生 C.图乙中m﹣n段反应过程中有气泡产生 D.图乙中n点之后溶液中的溶质有Na2CO3和NaCl【解答】解:A、由乙图中的溶液初始状态可知,进行甲实验后,试管中的溶液显酸性,试管中溶液颜色呈无色,故A错误;B、由溶液pH的变化图,d~m段pH增大,发生的是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d﹣m段反应过程中有气泡产生,故B错误;C、由溶液pH的变化图,m~n段pH不变,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过程中有沉淀产生,故C错误;D、图乙中n点之后溶液pH>7,溶液中是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溶质有Na2CO3和NaCl,故D正确。故选:D。类型2金属和酸、盐反应的曲线问题【例2】将铁粉和稀硫酸先后加入到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搅拌使之充分反应。实验过程中,加入物质的质量与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b点对应的剩余固体种类相同 B.m=6.4 C.实验过程中理论上共产生FeSO4的质量为30.4g D.若只将铁粉改为锌粉,其他条件不变,则曲线变化趋势不变【解答】解:由题意和图示可知,将铁粉和稀硫酸先后加入到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硫酸亚铁和铜,再加入稀硫酸时,固体的质量能减小,说明了铁有剩余,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亚铁和氢气,铜与稀硫酸不反应。A、由上述分析可知,a点时,铁与硫酸铜未反应完,固体物质是铁和铜,在b点时,稀硫酸与铁未反应完,固体物质是铁和铜,故A正确。B、设生成的铜的质量为x,生成的硫酸亚铁的质量为yFe+CuSO4=Cu+FeSO456641525.6gxy565.6g解得:x=6.4gy=15.2g剩余的铁的质量为:12g﹣6.4g=5.6g由上述计算可知,m为6.4,故B正确;C、与稀硫酸反应的铁粉的质量为12g﹣6.4g=5.6g,设5.6g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的质量为zFe+H2SO4=FeSO4+H2↑561525.6gz565.6g解得:z=15.2g实验过程中共产生FeSO4的质量为:15.2g+15.2g=30.4g,故C正确;D、每65份质量的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硫酸锌和64质量的铜,每56份质量的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硫酸亚铁和64质量的铜,所以若只将铁粉改为锌粉,其他条件不变,则曲线变化趋势改变,故D错误。故选:D。【变式4】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如图所示实验,探究Zn、Fe、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先进行如图甲、乙、丙的三个实验①,再将丙中试管内的物质过滤,并向滤液中加入乙中剩余的铁,滤液中析出固体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丁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可得出Zn>Fe>(H)>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B.实验①后丙实验试管内的物质过滤后所得滤液呈蓝色,滤渣肯定含Ag,可能含CC.图丁中b点对应溶液所含的溶质是Cu(NO3)2、Fe(NO3)2 D.图丁中c点对应溶液所含的溶质是Fe(NO3)2【解答】A.依据甲、乙、丙三个试管的实验现象可得出Zn>Fe,Fe>H,Cu>Ag,依据题意再将丙中试管内的物质过滤,并向滤液中加入乙中剩余的铁,滤液中析出固体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丁所示。从丁图固体质量变化情况可知析出是两种固体,Ob段析出的是Ag,bc段析出的是Cu,所以可知Fe>Cu,因此该实验可得出Zn>Fe>(H)>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故A正确;B.从丁图固体质量变化情况可知析出是两种固体,Ob段析出的是Ag,bc段析出的是Cu,所以丙反应后的滤液溶质含有AgNO3、Cu(NO3)2,因此丙试管反应后的滤渣为Ag,故B错误;C.因为Ob段发生的反应是Fe+2AgNO3=Fe(NO3)2+2Ag,b点恰好反应完,所以b点的溶质为Cu(NO3)2、Fe(NO3)2,故C正确;D.因为Ob段发生的反应是Fe+2AgNO3=Fe(NO3)2+2Ag,bc段发生反应是Fe+Cu(NO3)2=Fe+Cu(NO3)2=Fe(NO3)2+Cu,c点恰好反应完,所以c点的溶质是Fe(NO3)2,故D正确;故选:B。【变式5】铁和铜都能与FeCl3溶液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FeCl3═3FeCl2;Cu+2FeCl3═2FeCl2+CuCl2.将铜粉和铁粉的混合物mg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不断加入FeCl3溶液,测得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FeCl3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M点对应的溶液颜色为蓝色 B.铜粉和铁粉的混合物中,铜粉的质量为(m﹣n)g C.N点对应的溶液中一定含有Fe2+、Cu2+和Cl﹣ D.当加入V1mLFeCl3溶液时,Cu恰好完全反应【解答】解:A、根据反应特点,铁金属活动性强于铜,所以是铁与氯化铁先反应,铁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铜的相对分子质量,因此铁与氯化铁质量减少幅度不如铜与氯化铁反应的大,故在M点时是铁正好与氯化铁反应完毕,此时不含有铜离子,所以溶液不为蓝色,选项A不正确;B、在M点时,铁全部反应,剩余固体全部为铜,所以铜质量ng,选项B不正确;C、N点时固体全部反应完毕,但是氯化铁是否有剩余,但是铁与铜没有剩余,说明两者肯定全部反应,此时溶液中一定含有亚铁离子、铜离子和氯离子,选项C正确;D、根据金属活动性,铁先与氯化铁反应,所以在加入V1mL氯化铁溶液时,是铁与氯化铁反应完毕,剩余固体为铜,选项D不正确。故选:C。【变式6】订书钉是生活中常用的文具,主要成分是铁,其表面镀有镁、锌、铜中的一种,为探究是哪种金属,进行以下实验:①取一块订书钉(40根钉),如图甲所示,浸入酒精中,一段时间后从表面取下一层胶水薄膜;②用棉花擦去酒精,待干燥后称量质量为13.4g;③将其放入图乙所示装置,并在干燥管口用氢气传感器测量氢气的质量,同时记录质量变化(如图丙所示,m1为电子天平示数);④5.8min时停止反应取出装置剩余订书钉,洗涤,干燥,称量,剩余订书钉质量为7.8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丙中P点纵坐标X值为0.36 B.通过所给数据分析,表面所镀金属是锌 C.1.7min后溶液颜色为无色 D.0~0.2min不产生氢气是因为表面所镀金属不能与酸反应【解答】解:A、金属和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全部被吸收,样品和酸反应减少的质量为:213.4g﹣213.22g=0.18g,所以图丙中P点纵坐标X的值是0.18g,故错误;B、5.6g(13.4g﹣7.8g)的订书钉和酸反应生成0.18g的氢气,每65份质量的锌会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每24份质量的镁会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每18份质量的铝会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铜不会生成氢气,所以该金属是Zn,故正确;C、1.7min后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硫酸亚铁溶液为浅绿色,故错误;D、订书钉表面有少量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会先与酸发生反应,所以0→0.2分钟不产生氢气;故错误;故选:B。类型3含酸碱盐反应顺序的曲线问题【例3】向一定量盐酸和氯化钙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用数字化实验设备测得溶液pH变化情况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AB段反应现象为有气泡产生 B.BC段反应现象为有白色沉淀生成 C.CD段溶液中含有的溶质为碳酸钠和氯化钙 D.CD段溶液pH大于7是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解答】解:向一定量盐酸和氯化钙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然后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所以A、AB段是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所以反应现象为有气泡产生,故A正确;B、BC段是碳酸钠和氯化钙的反应,所以反应现象为有白色沉淀生成,故B正确;C、CD段的pH值大于7,碳酸钠是过量的,所以盐酸、氯化钙完全反应,所以溶液中含有的溶质为碳酸钠和氯化钠,故C错误;D、CD段的pH值大于7,碳酸钠是过量的,所以盐酸、氯化钙完全反应,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故D正确。故选:C。【变式7】某溶液可能含有盐酸、硫酸、硝酸钠、氯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组成,向一定质量的该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所加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溶液一定含有盐酸、硫酸、氯化铜,可能含有硝酸钠 B.反应过程生成的沉淀一定有氢氧化铜,可能有硫酸钡 C.该溶液一定含有盐酸、氯化铜,可能含有硝酸钠 D.到达b点时所消耗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17.1g【解答】解:由图象可知一开始加入氢氧化钡,没有沉淀,反应一段时间后又产生了沉淀,说明肯定有一种物质能与氢氧化钡产生沉淀,一开始不产生沉淀是因为其中含有酸,酸能把产生的沉淀溶解,所以加入的氢氧化钡先与酸反应,把酸反应完了再与另一种物质反应生成沉淀,酸不能是稀硫酸,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图象中的沉淀应该从原点开始,所以只能是盐酸,与氢氧化钡产生沉淀只能是氯化铜溶液了,所以该混合物组成一定含有盐酸和氯化铜溶液,一定没有硫酸,可能含有硝酸钠。A、由上述分析可知该溶液一定含有盐酸、氯化铜,可能含有硝酸钠,一定没有硫酸,A错误;B、由上述分析可知反应过程生成的沉淀一定有氢氧化铜,一定没有硫酸钡,B错误;C、由上述分析可知该溶液一定含有盐酸、氯化铜,可能含有硝酸钠,C正确;D、到达b点时,由于盐酸的质量不知道,所以盐酸消耗的氢氧化钡无法计算,故不能计算消耗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D错误。故选:C。【针对训练】一.选择题(共13小题)1.往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根据实验实施绘制如图所示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d段有蓝色沉淀生成 B.d点溶质种类为三种 C.a﹣b段,溶液pH不断减少 D.c所含的溶质只有氯化钠【解答】解:A、逐滴加入氢氧化钠,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铜不参加反应,盐酸相对分子质量小于氯化钠,所以溶质质量增加,对于a﹣b段,当盐酸反应完毕后,氯化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铜相对分子质量大于氯化钠,所以溶质质量减少,对于b﹣c段,而当两者反应完毕,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就直接增加,对应c﹣d段,所以c﹣d段只有没有沉淀生成,选项A错误;B、d点时盐酸被消耗完毕,反应生成氯化钠,氯化铜也被消耗完毕,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d点溶质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选项B错误;C、a﹣b段盐酸被消耗,溶液pH在增加,选项C错误;D、c点时盐酸与氯化铜全部被消耗完毕,此时溶液溶质只有氯化钠,选项D正确;故选:D。2.胆矾(CuSO4•5H2O,相对分子质量为250)完全脱水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5H2O△¯CuSO4+5H2A.变化过程中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B.胆矾完全失水的温度范围为30℃~260℃ C.开始加热至完全脱水,胆矾经历5次脱水过程 D.1000℃时,得到固体物质的化学式为CuO【解答】解:A.因为25.0gCuSO4•5H2O中Cu的质量为25.0g×64250×100%=6.4g,依据图象可知最后固体质量为7.2g,则其中Cu的质量为6.4g,O的质量为0.8g,固体中Cu与O的个数比为6.4g所以最后固体的化学式为Cu2O,其中Cu的化合价为+1,而硫酸铜中Cu的化合价为+2,所以变化过程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B.设CuSO4•5H2O完全失水的质量为xCuSO4•5H2O380℃¯CuSO4+5H225016025.0gx250x=16.0g所以胆矾加热完全失去水时,固体质量为16.0g,对应温度是380℃,所以胆矾完全失水的温度范围为30℃~380℃,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C.分析图象可知开始加热至完全脱水,胆矾经历3次脱水过程,故C错误,不C符合题意;D.因为25.0gCuSO4•5H2O中Cu的质量为25.0g×64250×100%=6.4g,依据图象可知1000℃时最后固体质量为8.0g,则其中Cu的质量为6.4g,O的质量为1.6g,固体中Cu与O的个数比为6.4g故选:D。3.现有HCl和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Na2CO3溶液,生成沉淀质量与滴入Na2CO3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为a~c克时,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CaCl2+Na2CO3═2NaCl+CaCO3↓ B.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b克时,溶液pH=7 C.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a克时,溶液中溶质质量比原混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小 D.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c克时,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Na2CO3溶液为a克时开始生成沉淀,说明有CaCO3生成,此时盐酸已经反应完毕,没有剩余(如果盐酸有剩余,会与CaCO3反应,不会有沉淀生成)。所以此时应该为CaCl2与Na2CO3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2NaCl+CaCO3↓.故A正确;B:由图象可知,b点为CaCl2过量,此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为第一步HCl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的NaCl,还有CaCl2与Na2CO3反应生成的NaCl,还有剩余的CaCl2,NaCl溶液与CaCl2溶液都是中性,所以PH=7.故B正确;C:由图象可知,a点为HCl与Na2CO3恰好完全反应,化学方程为2HCl+Na2CO3=2NaCl+H2O+CO2↑.Na2CO3与CO2的质量比为106:44,且该反应中只有CO2气体生成,且无沉淀产生,所以溶液中溶质质量比原混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大,故C错误;D:由图象可知,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c克时,沉淀不再生成,说明CaCl2溶液没有剩余,且滴加碳酸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没有剩余,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故D正确。故选:C。4.向盛有NaHSO4溶液的烧杯中不断滴Ba(OH)2溶液,随着Ba(OH)2溶液的不断滴入,溶液中产生的沉淀量与pH变化情况正确的是()A. B. C. D.【解答】解:硫酸氢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水和氢氧化钠,所以沉淀随着氢氧化钡的加入就会生成,而硫酸氢钠也会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所以刚开始加入氢氧化钡后,由于硫酸氢钠的消耗,溶液的pH会增大,随着反应不断进行,硫酸氢钠被全部消耗完毕沉淀质量不再增加,硫酸氢钠被氢氧化钡和生成的氢氧化钠全部消耗完毕,此时溶液内溶质为硫酸钠,溶液显中性,然后再加入氢氧化钡,此时硫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沉淀质量增加,溶液pH增加,当把硫酸钠全部反应完毕,沉淀质量不再增加,在加入氢氧化钡,溶液内氢氧根离子浓度继续增加,溶液pH继续增加,所以A正确。故选:A。5.烧杯中盛有x溶液,逐滴加入(或通入)y物质,烧杯内液体的pH变化如图所示。则符合该变化的一组物质是()xyANaOH溶液稀HCl(过量)B稀H2SO4Mg(适量)CCa(OH)2CO2(适量)D稀HClNaOH溶液(过量)A.A B.B C.C D.D【解答】解:A、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大于7,当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时,溶液的pH逐渐减小至小于7.与图不符合;B、稀硫酸显酸性,pH小于7,x不是稀硫酸。与图不符合;C、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pH大于7,当加入适量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溶液的pH逐渐减小至等于7.与图符合;D、稀盐酸显酸性,pH小于7,x不是稀盐酸。与图不符合。故选:C。6.烧杯中盛有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100.0g,向其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的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点对应溶液中只有1种溶质 B.b~c段发生2个反应 C.Ba(OH)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13.7% D.m=37.85【解答】解:o~a段生成的是硫酸钡沉淀,a~b段生成的是硫酸钡和氢氧化镁沉淀,b~c段生成的是氢氧化镁沉淀,所以A、a点对应溶液中有氯化镁、硫酸镁2种溶质,故A错误;B、b~c段只发生氢氧化钡和氯化镁的反应1个反应,故B错误;C、设氢氧化钡的质量分数为xBa(OH)2+MgSO4=BaSO4↓+Mg(OH)2↓171233x×100g23.3g171x×100gx=17.1%,故C错误;D、设硫酸钡质量为y,氢氧化镁质量为z。Ba(OH)2+MgSO4=BaSO4↓+Mg(OH)2↓1712335850g×17.1%yz171y=11.65g,z=2.9g所以m=23.3g+11.65g+2.9g=37.85g,故D正确。故选:D。7.铁和铜都能与FeCl3溶液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FeCl3═3FeCl2;Cu+2FeCl3═2FeCl2+CuCl2.将铜粉和铁粉的混合物mg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不断加入FeCl3溶液,测得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FeCl3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M点对应的溶液颜色为蓝色 B.铜粉和铁粉的混合物中,铜粉的质量为(m﹣n)g C.N点对应的溶液中一定含有Fe2+、Cu2+和Cl﹣ D.当加入V1mLFeCl3溶液时,Cu恰好完全反应【解答】解:A、根据反应特点,铁金属活动性强于铜,所以是铁与氯化铁先反应,铁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铜的相对分子质量,因此铁与氯化铁质量减少幅度不如铜与氯化铁反应的大,故在M点时是铁正好与氯化铁反应完毕,此时不含有铜离子,所以溶液不为蓝色,选项A不正确;B、在M点时,铁全部反应,剩余固体全部为铜,所以铜质量ng,选项B不正确;C、N点时固体全部反应完毕,但是氯化铁是否有剩余,但是铁与铜没有剩余,说明两者肯定全部反应,此时溶液中一定含有亚铁离子、铜离子和氯离子,选项C正确;D、根据金属活动性,铁先与氯化铁反应,所以在加入V1mL氯化铁溶液时,是铁与氯化铁反应完毕,剩余固体为铜,选项D不正确。故选:C。8.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如图所示实验,探究Zn、Fe、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先进行如图甲、乙、丙的三个实验①,再将丙中试管内的物质过滤,并向滤液中加入乙中剩余的铁,滤液中析出固体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丁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可得出Zn>Fe>(H)>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B.实验①后丙实验试管内的物质过滤后所得滤液呈蓝色,滤渣肯定含Ag,可能含Cu C.图丁中b点对应溶液所含的溶质是Cu(NO3)2、Fe(NO3)2 D.图丁中c点对应溶液所含的溶质是Fe(NO3)2【解答】A.依据甲、乙、丙三个试管的实验现象可得出Zn>Fe,Fe>H,Cu>Ag,依据题意再将丙中试管内的物质过滤,并向滤液中加入乙中剩余的铁,滤液中析出固体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丁所示。从丁图固体质量变化情况可知析出是两种固体,Ob段析出的是Ag,bc段析出的是Cu,所以可知Fe>Cu,因此该实验可得出Zn>Fe>(H)>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故A正确;B.从丁图固体质量变化情况可知析出是两种固体,Ob段析出的是Ag,bc段析出的是Cu,所以丙反应后的滤液溶质含有AgNO3、Cu(NO3)2,因此丙试管反应后的滤渣为Ag,故B错误;C.因为Ob段发生的反应是Fe+2AgNO3=Fe(NO3)2+2Ag,b点恰好反应完,所以b点的溶质为Cu(NO3)2、Fe(NO3)2,故C正确;D.因为Ob段发生的反应是Fe+2AgNO3=Fe(NO3)2+2Ag,bc段发生反应是Fe+Cu(NO3)2=Fe+Cu(NO3)2=Fe(NO3)2+Cu,c点恰好反应完,所以c点的溶质是Fe(NO3)2,故D正确;故选:B。9.将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放入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中,生成氢气质量(m)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对于该图象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A表示锌和稀硫酸的反应曲线②反应结束后稀硫酸都没有剩余③反应结束后两种金属一定都有剩余④反应结束后消耗两种金属的质量相等⑤反应结束后所得溶液质量相等。A.①② B.①③⑤ C.①③ D.②③【解答】解:①锌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铁,因此与酸的反应速率是锌大于铁,所以同一时间下生成氢气多的为锌,因此A表示锌和稀硫酸的反应曲线,①正确;②由于锌和铁的质量相等,而锌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所以若酸量充足,则锌生成的氢气质量小于铁的,而图象则是氢气质量相等,所以酸的量不足,将硫酸中氢元素全部转化为氢气,所以硫酸没有剩余,②正确;③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说明硫酸被全部消耗完毕,保证氢气质量的相等,Zn+H2SO4=ZnSO4+H2↑;Fe+H2SO4=FeSO4+H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可以看出消耗铁的质量小于锌的质量,反应后金属是否有剩余,无法判断,③不正确;④Zn+H2SO4=ZnSO4+H2↑;Fe+H2SO4=FeSO4+H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可以看出消耗铁的质量小于锌的质量,所以④不正确;⑤Zn+H2SO4=ZnSO4+H2↑;Fe+H2SO4=FeSO4+H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可以看出生成硫酸锌质量大于硫酸亚铁的质量,所以质量不相等,⑤不正确;故选:A。10.甲、乙两烧杯内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盐酸。将镁逐渐加入甲烧杯,铁逐渐加入乙烧杯,测量加入的金属质量m和相应的烧杯内物质质量变化量△M,画出△M﹣m曲线oac和obc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1:m2=3:8 B.m1﹣△M1>m2﹣△M2 C.曲线oac表示的是甲烧杯中△M与m的变化关系 D.从坐标图可以看出,金属镁与盐酸的反应速率比铁快【解答】解: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Mg+2HCl═MgCl2+H2↑、Fe+2HCl═FeCl2+H2↑。Mg+2HCl═MgCl2+H2↑△M124224﹣2=22Fe+2HCl═FeCl2+H2↑△M256256﹣2=54A、由图示,m1、m2时金属与稀盐酸完全反应,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相同时,此时消耗的镁与铁的质量比为24:56=3:7,故选项说法错误。B、由题意,m1﹣△M1、m2﹣△M2即为金属质量与烧杯内物质质量变化量的差值,即生成氢气的质量,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参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相等,则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即m1﹣△M1=m2﹣△M2,故选项说法错误。C、由A选项的分析,完全反应时消耗的镁的质量少,则曲线oac表示的是甲烧杯中△M与m的变化关系,故选项说法正确。D、图中表示加入的金属质量m和相应的烧杯内物质质量变化量△M,无法看出,金属镁与盐酸的反应速率比铁快,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11.将等质量的镁、铁、锌,分别放入三份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中,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图线X表示镁的反应情况 B.铁消耗稀盐酸的质量最大 C.锌一定过量 D.镁一定过量【解答】解:观察图象可知,三种金属反应的速率X>Y>Z,判断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X>Y>Z,从而得知X为镁,Y为锌,Z为铁。相同质量的三种金属完全参加反应,应该是镁消耗的酸最多,铁次之,锌最少,但图中铁产生氢气最多,即消耗稀盐酸最多;镁锌产生氢气一样多,即消耗稀盐酸一样多,故镁过量,但锌无法确定。故选:C。12.某溶液含有Cu(NO3)2和AgNO3,现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进行处理,并绘制参加反应的锌与溶液中溶质种类的关系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Cu的活动性比Ag强,只用盐酸无法探究两者活动性强弱 B.当溶质种类为1种时,金属单质种类可能为1种 C.c~d间(不含两点)的溶液中金属离子为Zn2+、Cu2+ D.从m1变化到m2时,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变大【解答】解:锌粉加入Cu(NO3)2和AgNO3的混合液中,锌粉会先和AgNO3发生反应,后跟Cu(NO3)2发生反应。A、由金属活动顺序表可知:铜和银都排在氢的后面,所以滴加盐酸后两者均不能与盐酸反应,所以无法无法探究两者活动性强弱,故说法正确;当溶质种类为两种时,硝酸银全部被置换为银,硝酸铜可能有部分被置换为铜,金属单质的种类可能是2种,故正确;B、当溶质种类为1种时,表明溶液中的硝酸银和硝酸铜全部参加反应,这种溶质应该是硝酸锌,从而可知金属单质至少两种,不可能为1种,故说法错误;C、c~d间(不含两点)的溶液中金属离子是两种,则这两种一定是Zn2+、Cu2+,此时Ag+已经被完全置换了出来,故说法正确D、当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m1﹣m2时,溶液中溶质的种类为三种,表明硝酸银没有全部被置换出来,硝酸铜没有参加反应,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相等,但是溶液的质量会随着锌置换出硝酸银中的银而不断小,故硝酸铜的质量分数会逐渐升高,故说法正确;故选:B。13.将一定浓度的稀盐酸、稀硫酸分别加入装有等质量CaCO3粉末的容器中,相同条件下测得两者产生的CO2体积(V)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0~300s内,两个容器内气体不断增多 B.0~100s内,反应Ⅰ、Ⅱ生成CO2的速率均先慢后快 C.实验室可以用一定浓度的稀硫酸与CaCO3粉末反应制备CO2 D.反应Ⅱ中,0~100s内产生的CO2体积比100~200s内的少5amL【解答】解:A、0~300s内,两条曲线都呈上升趋势,表明两个容器内的反应在不断地发生,其中的酸逐渐减少,因此酸的浓度都逐渐减小,故A判断正确。B、0~100s内,两段曲线的变化都是开始比较平缓,然后变陡,表明反应Ⅰ、Ⅱ生成CO2的速率均先慢后快,故B判断正确。C、比较两条曲线可知,反应Ⅱ最终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体积与反应Ⅰ相差不大,所以实验室可以用一定浓度的稀硫酸与CaCO3粉末反应制备CO2,故C判断正确。D、观察图象数据,反应Ⅱ中,0~100s内产生的CO2体积是2.8amL,100~200s内产生的CO2体积是7.8amL﹣2.8amL═5amL,则反应Ⅱ中,0~100s内产生的CO2体积比100~200s内产生的CO2体积少5amL﹣2.8amL═2.2amL,故D判断不正确。故选:D。二.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14.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实验室常用药品对“NaOH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进行探究。【实验探究一】某同学利用图1装置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并用pH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和图3。(1)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微观实质是。(2)图1烧杯中一开始所盛溶液的溶质是(填化学式)。(3)图3中V的数值最接近(填“6”、“12”或“16”)。(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填字母序号)。A.取图2中d点所示溶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变红B.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NaOHC.图3中曲线的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D.图2中c→d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断增加【实验探究二】实验目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设计并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取2mL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振荡后加入镁条若稀盐酸过量若没有明显现象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实验反思】(5)另有同学提出上述实验探究二设计的方案不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原因是。(6)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填序号)。A.铜片 B.pH试纸 C.硝酸银溶液 D.紫色石蕊试液【解答】解:【实验探究一】(1)酸碱反应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故答案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2)开始溶液pH大于7,显碱性,所以一开始时氢氧化钠溶液;故答案为:NaOH。(3)V温度最高,说明反应最激烈的时候,酸碱中和反应会放出热量,当酸碱恰好反应时,温度升到最高,此时溶液pH正好为7,对应加入溶液体积为12mL;故答案为:12。(4)A、d点溶液pH小于7,加入酚酞不会发生变色,选项A错误;B、b点溶液pH大于7,且加入盐酸发生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所以此时溶质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选项B正确;C、图3温度升高,当达到V点时,反应结束温度最高,之后温度降低,说明反应不再放热,选项C正确;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