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1讲 课时27 地质构造与地貌_第1页
第五章 第1讲 课时27 地质构造与地貌_第2页
第五章 第1讲 课时27 地质构造与地貌_第3页
第五章 第1讲 课时27 地质构造与地貌_第4页
第五章 第1讲 课时27 地质构造与地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27地质构造与地貌1.褶皱(1)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2)类型背斜向斜岩层形态岩层向上拱起岩层向下弯曲早期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倒置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图示概念辨析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如褶皱、断层,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新老关系、是否连续。②构造地貌:是在地质构造基础上形成的地表形态,如向斜谷、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断块山等。特别提醒“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为地形倒置,主要是由外力作用而形成。2.断层(1)概念: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2)类型:有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两种。形式示意图地貌举例水平位移在山地,断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发育成沟谷、河流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错断美国西部的圣安德列斯断层垂直位移上升的岩块经风化侵蚀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3)简述断层和断裂的区别。答案断层需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岩体受力产生断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位移。若只有断裂但无位移则仅为断裂,不能算作断层。概念解读正断层和逆断层正断层逆断层相对位移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作用力主要是受到拉张力和重力作用,多出现于张裂性板块边界主要由水平挤压与重力作用而形成图示注:断层面两侧的岩块称为断层盘,其中位于倾斜断面之上的为上盘,位于倾斜断面之下的为下盘。1.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1)看问题指向①问地质构造,主要包括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②问构造地貌,主要包括山岭、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2)具体方法方法及图示判读事例看岩层新老关系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即中心老、两翼新→背斜→a为河谷→背斜谷看岩层弯曲没有说明岩层新老关系的情况下,甲处地貌为谷地,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乙处地貌为山岭,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看相关数据地点海拔(米)某沉积岩的埋藏深度(米)A450170B520140C450160看海拔→中部高、两侧低→山岭;岩层埋藏深度→海拔减埋藏深度即为岩层的高度→同一岩层B处高,A、C处低→向上拱起→背斜2.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向斜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地下水出露成泉(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煤、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煤矿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油、气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密度小,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向斜,背斜建隧道避开断层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隧道避开向斜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隧道选在背斜背斜的岩层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2022·6月浙江选考)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1~2题。1.图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A.①B.②C.③D.④2.图中甲处()A.岩层受挤压形成向斜构造B.受断层影响下陷形成谷地C.因岩浆活动地表出露喷出岩D.因外力作用地下埋藏变质岩[关键信息点拨]图中①为沉积物,②砂岩是沉积岩,③大理岩是变质岩,④花岗岩为岩浆岩;化石形成于沉积岩中。据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下凹陷,形成向斜构造;甲处南部有断层,甲所在的地层是向上抬升的;甲处地下岩石分别为砾岩、砂岩、石灰岩,都是沉积岩。[地理原理再现]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请写出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答案①看岩层弯曲: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为向斜。②看岩层新老:岩层中心老、两翼新的为背斜,岩层中心新、两翼老的为向斜。答案1.B2.A解析第1题,化石形成于沉积岩中,②砂岩为沉积岩,选B。图中①为沉积物,还没有形成岩石;③大理岩为变质岩;④花岗岩为岩浆岩。第2题,据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下凹陷,是岩层受到挤压变形形成的向斜构造,A正确;甲处南部有断层,但甲所在的地层是向上抬升的,B错误;甲处地下岩石分别为砾岩、砂岩、石灰岩,都是沉积岩,C错误;变质岩是原有岩石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形成的,D错误。考向1通过“向斜”考查“综合思维”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地甲、乙、丙三处的海拔和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地面至地下岩层的垂直距离)。据此完成1~2题。1.该山最有可能位于()A.上海B.福建C.青海D.西藏2.该地质构造通常被用来()A.勘探油气资源 B.开展滑雪运动C.寻找地下水源 D.研究岩溶地貌答案1.B2.C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信息,该山地海拔在700m左右,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A错误;青海与西藏地区整体海拔较高,C、D错误;福建地区山地、丘陵地形广布,符合题意,故选B。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该山地甲、乙、丙三处的同一沉积岩C。考向2通过“断层”考查“区域认知”(2023·山东滨州市模拟)多年以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华莱士溪河道在多次地震中发生变动。下图为“华莱士溪局部河道变迁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图中地质构造线沿线最可能是()A.背斜谷 B.向斜谷C.背斜山 D.断层谷4.局部河道沿地质构造线发育,主要是因为地质构造线沿线()A.岩石破碎,易被侵蚀B.流速快,流水下蚀强烈C.地壳下陷,积水成河D.流速慢,流水侧蚀强烈答案3.D4.A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易发生地震,图示河流流向在地质构造线附近扭转明显,华莱士溪上、下游错位也很明显,故该地质构造线沿线最可能为断层谷,D正确。第4题,由上面分析可知,图中地质构造线沿线最可能为断层谷,河道沿断层线发育,主要是因为断层线沿线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为河道发育提供了条件,故选A。地理实践6地质剖面图的判读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1)看沉积岩:一般情况下,沉积岩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Ⅱ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2)看断层:断层形成晚于被断裂切断的岩层。如图1中断层晚于图中所有岩层。(3)看岩浆岩:岩浆岩(包括喷出岩和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切穿的岩层,如图1中岩浆岩Ⅳ岩层形成晚于其切穿的Ⅱ岩层和Ⅲ岩层。(4)看变质岩:变质岩是岩石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5)看侵蚀面:若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隆起后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地壳下沉。2.地质构造的判断(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2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形成山岭(如图2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形成谷地。(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中老翼新为背斜,中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4)看岩层是否受力断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Ⅴ处、图2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断裂而无明显的相对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该地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和断层,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和垂直运动。(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左侧Ⅰ的存在;图2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4.褶皱与断层结合的地质图褶皱后的背斜、向斜构造又被断层切割,上升盘被侵蚀掉后,形成了不同的地层出露分布,背斜被断层切割、上升盘被侵蚀平坦后,同一地层出露的间隔比下降盘的宽(如下图a所示);向斜被断层切割、上升盘被侵蚀后,同一地层出露的间隔比下降盘的窄(如下图b所示)。(2023·江苏无锡市期末)油气聚集是指油气在地层圈闭构造中积聚形成油气藏的过程。下图示意某油气藏附近地质构造剖面,其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且①~⑥为生油岩(指富含有机质、大量生成油气与排出油气的岩石),生油岩上覆砂岩和砾岩。据此完成1~2题。1.最可能成为油气藏的地点是()A.Ⅰ、ⅡB.Ⅱ、ⅢC.Ⅲ、ⅣD.Ⅳ、Ⅴ2.该地()A.阴影部分地层相对两侧左降右升B.大致为背斜地质构造C.甲处岩体可能是花岗岩D.辉绿岩形成早于生油岩答案1.D2.A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油气聚集是指油气在地层圈闭构造中积聚形成油气藏的过程。图中Ⅳ、Ⅴ上面有辉绿岩,属于圈闭构造,可能形成油气藏,D正确;Ⅱ附近有断层,Ⅰ、Ⅲ是普通沉积岩岩层,不是圈闭构造,故选D。第2题,根据岩层分布可以看出,阴影部分地层相对于左侧岩体有所下降,相对于右侧岩体有所上升,A正确;由材料可知,该地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地质构造,B错误;甲处附近有辉绿岩,表明此处有岩浆侵入,受岩浆活动影响,甲处发生变质作用,可能是变质岩,而花岗岩为侵入岩,C错误;生油岩形成之后,岩浆侵入生油岩时结晶形成辉绿岩,D错误。故选A。(2023·浙江稽阳联谊学校联考)下图为“某地地形地质图”,石炭纪为两栖动物时代。完成3~4题。3.关于①②③处的构造地貌,说法正确的是()A.①为向斜谷B.③处下挖可挖出C1煤层C.②为向斜谷D.①②③均为地形倒置4.关于图中地层,说法正确的是()A.C1形成于5.4亿年以前B.C3形成于蕨类植物时代C.C2由石英岩变质而成D.D3形成时我国大陆格局形成答案3.D4.B解析第3题,读图,①处等高线凸向高处,为山谷;根据图例,岩层中心老,两翼新,为背斜谷,A错误。C1煤层比③处岩层D3新,无法挖出,B错误。根据等高线可判断出②是山脊,C错误。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可判断出①③为背斜谷,②为向斜山,①②③均为地形倒置,D正确。第4题,据材料可知,石炭纪为两栖动物时代,距今3.59亿年~2.99亿年,A错误。石炭纪约为晚古生代时期,蕨类植物繁盛,C3形成于蕨类植物时代,B正确。C2砂岩是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固结成岩形成,C错误。D3泥盆纪属于古生代,而我国大陆格局形成于新生代,D错误。(2024·山西太原模拟)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和海水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5.据图推断,该地()A.岩层①与②的形成环境不同B.甲断层形成时间晚于三叠纪C.侏罗纪气候干旱,植被稀少D.石炭纪没有发生过海陆变迁6.乙处地质构造的主要形成过程最可能是()A.侵蚀搬运—断裂下陷—固结成岩B.固结成岩—岩浆喷出—地壳抬升C.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D.固结成岩—挤压拱起—风化侵蚀答案5.A6.D解析第5题,岩层①为砂岩层,岩层②为黑色泥岩层,两者颗粒物大小不同,砂岩层多形成于山麓或河口附近,泥岩层多形成于湖盆等洼地,两处形成环境不同,A正确;据图可知,三叠纪地层覆盖在断层之上,说明甲断层形成时间早于三叠纪,B错误;侏罗纪地层形成煤层,说明植被茂盛,推知气候湿润适宜植物生长,C错误;从海水深度变化图可知,石炭纪该地海陆变化频繁,膏盐岩、砂岩层、黑色泥岩交替出现,D错误。第6题,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主要受到挤压作用,不是由于火山活动形成,形成过程中不会出现岩浆喷出、岩浆侵入等岩浆活动,B、C错误。该处首先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地层;接着受水平内力挤压拱起,形成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影响,易被风化侵蚀;最后沉积物覆盖,D正确。断裂下陷会形成地堑,A错误。课时精练(2023·江西省部分学校联考)下图是“湖南省境内的一处背斜地质剖面示意图”,背斜形成后长期遭受外力侵蚀。据此完成1~3题。1.影响该背斜的外力,作用最强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组成图示沉积岩的沉积物,形成时间()A.①②相同 B.③④相同C.①先于② D.④先于③3.②③两地的形成是因为其遭受到的侵蚀程度不同,②地比③地()A.受到的侵蚀力更强B.受到的侵蚀力更弱C.地层的抗蚀力更强D.地层的抗蚀力更弱答案1.B2.C3.D解析第1题,湖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故影响该背斜的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流水作用最强的季节是多雨季节,即当地夏季,故选B。第2题,不同地层形成的顺序是先下后上,同一地层的沉积物形成时间亦如此。处于同一沉积岩层的①与②相比,①处于该岩层的底部,故①先于②形成,A错误、C正确;④地层在最上层,形成时间最晚,③先于④形成,B、D错误。第3题,②③两地气候相同,受到的外力侵蚀相差不大,排除A、B;②地位于背斜顶部,受到的张力作用更大,岩体更疏松,因此②地比③地地层的抗蚀力更弱,C错误、D正确。(2024·山东济南模拟)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到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进行野外地质考察,下图为该小组学生绘制的“该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4~6题。4.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A.岩浆侵入—岩层弯曲—岩层断裂B.岩浆侵入—岩层断裂—岩层弯曲C.岩层弯曲—岩浆侵入—岩层断裂D.岩层断裂—岩层弯曲—岩浆侵入5.图中()A.甲处的地质构造为向斜B.乙处适合修建大型水坝C.丙处易发现地下水资源D.丁处河流左岸侵蚀明显6.图中()A.①处可能找到化石B.②处易形成喀斯特地貌C.③岩层比②岩层老D.④处的物质来自地幔答案4.C5.A6.B解析第4题,结合图示可知,断层线断开了所有的岩层,因此断层是最后形成的;结合岩石位置可知,花岗岩侵入了原有的沉积岩岩层,说明先岩层弯曲,遭受侵蚀导致右侧石灰岩岩层缺失,之后岩浆侵入,因此该地质过程应为岩层弯曲—岩浆侵入—岩层断裂,C正确。第5题,甲处岩层向下弯曲,应为向斜构造,A正确;乙处为断层,地质条件不够稳定,因此不适合建设大型水坝,B错误;丙处为背斜,不是储水构造,C错误;结合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流右岸侵蚀明显,D错误。第6题,①为花岗岩,并不是沉积岩,因此不会找到化石,A错误;②为石灰岩,石灰岩受到流水溶蚀易形成喀斯特地貌,B正确;结合岩层结构可知,③岩层在②岩层的上部,因此③岩层较新,C错误;结合图中信息可知,④为泥岩,为沉积岩,其物质不是来自地幔,D错误。(2023·浙江杭州模拟)秦岭山地是古老的褶皱断层山地。北秦岭早在4亿年前就已上升为陆地,遭受剥蚀,山脉主脊偏于北侧,河流深切,形成许多峡谷。南秦岭却淹于海水中,接受沉积,而后南秦岭隆起,露出海面。下图示意秦岭地质历史时期构造。完成7~8题。7.秦岭的主要成因是()A.华北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地壳隆起B.扬子板块断裂下陷,南秦岭形成地垒C.位于板块张裂地带,海底火山灰堆积D.陆地多河流发育,泥沙在半深海沉积8.图示地质历史时期,与南秦岭相比,北秦岭()A.煤炭资源更丰富 B.植被种类更少C.岩层中化石更多 D.山坡短且陡峭答案7.A8.D解析第7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华北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导致位于两板块之间的地壳抬升,形成秦岭山脉,A正确;根据图中信息,扬子板块并没有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