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讲义教案人民版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讲义教案人民版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讲义教案人民版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讲义教案人民版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讲义教案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必备学问·夯基固源]主干学问历史认知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99页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1)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政治体制。(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指责时政。2.影响(1)“焚书坑儒”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2)文化氛围转为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二)罢黜百家1.背景(1)“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2.过程(1)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2)董仲舒建议皇帝提倡儒学、实践德政等。(3)董仲舒的“一统”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4)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使儒学地位起先提升。3.评价(1)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同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2)主动:使儒家思想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主动意义。(三)太学的出现1.性质:国家培育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2.意义(1)是儒学教化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记。(2)带动了民间主动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3)变更了权贵垄断官位的情形,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选官制度的演化:“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2.科举制(1)含义:隋唐时代起先,以考试成果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2)影响①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②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③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④导致了古代中国用心从事科学技术探讨的人才力气相对薄弱。二、宋明理学(一)理学的创立1.背景(1)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峻减弱。(2)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减弱。(3)唐代中后期,韩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见,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4)北宋时期,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激励下,士大夫掀起了一场大张旗鼓的儒学复兴运动。2.概念: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3.代表(1)周敦颐:为“理”生万物理论供应依据。(2)邵雍:为理学的建立开拓了道路。(3)张载:开创理学中的“气学”一派,精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4)“二程”: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二)理学的成熟1.标记: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浩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2.概况类别内容理气论(1)理先于气,理比气更根本。(2)气有变更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3)万物之理终归为一,就是“太极”修养论(1)教化要“慎思明辨,格物致知”。(2)“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3)强调要有社会责任感社会政治理论(1)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2)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3.朱熹的地位及影响(1)注解《四书》,使之成为理学的经典。(2)作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三)理学的发展1.概况代表主见影响及地位陆九渊(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2)主见“独创本心”,作为自己安家立命的准则(3)剥落和扫除“物欲”和“看法”是心学的开创者,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王守仁(1)致良知(2)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3)强调知行合一心学的集大成者2.地位:标记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教材拓展补遗】[构图解史]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信息提取: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不适应武帝时期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董仲舒吸取诸子百家思想,改造儒学,适应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易错辨析](1)罢黜百家≠禁绝百家“罢黜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仅仅意味着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须要。(2)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缘由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心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须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冲突。[构图解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信息提取: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是以儒学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事实上是“外儒内法”,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须要。[学问拓展]儒学在汉代成为统治思想的表现(1)选官的指导思想,如举孝廉,以经取士。(2)以礼入法,儒家思想作为法律指导思想。(3)学校教化以儒学为主。[易混辨析]理学≠礼学宋明理学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以“理”为核心,但不是以“礼”为核心。[学问拓展]理学的世俗化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绝不是“理”“气”等深邃的哲理,而是对儒家伦理道德标准的丰富及其普及化、通俗化。可以这样说,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化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思维点击]宋明理学的特点材料持敬之说,不必多言,但熟味“整齐肃穆”,“严威俨恪”,“动容貌,整思虑”,“正衣冠,尊瞻视”此等数语,而实加工焉。迁移运用:依据材料分析宋明理学有何特点。提示:材料表明朱熹建立了严格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行为规范。[构图解史]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信息提取: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都属于宋明理学,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发展,差异在于对世界本原的相识和方法上。[素养感悟]家国情怀——理学家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志士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是比“修身齐家”更大程度的价值实现。将个人的才华、学识贡献给国家、民族和人民,是中国学问分子的价值追求。也是一种使国家民族纵然处于苦难境况而终能矗立不败的精神凝合力。[核心素养·重点深化]主题突破提升素养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00页主题(一)董仲舒新儒学一、“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1.黄老哲学战国时期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闻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初期。黄老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特点是“无为而治”。黄老思想主要就是汉初的统治思想,即“养精蓄锐”。2.法律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起先,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法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针对练】《晋律》规定,父在,子不得分家析财;父老,子应弃官归家供给;父亡,官吏必需终三年之丧,若居丧期间违礼要受律法制裁。这表明,《晋律》()A.注意规范官员私德B.确立了主流意识形态C.重视传承宗法观念D.贯彻儒家的礼制精神解析:据材料可知《晋律》儒家化倾向明显,贯彻儒家的礼制精神,礼与律同具法的效力,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故选D项;材料强调儒家的礼制精神而不是官员的私德,解除A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见就确立了儒学的主流意识形态,解除B项;宗法观念包含亲亲尊尊、忠孝观念、男尊女卑等方面,材料强调儒家的礼制精神,解除C项。答案:D二、“历史说明”下的“认知深化”董仲舒的治国思想(1)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王权天授”。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王权天授”“君权神授”观,为王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2)制约机制的设计:“伸君,伸天”。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听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君主是民众的治理者。但君权要受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需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必需对君权进行约束和规范。(3)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独尊儒术”。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需实现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4)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大德而小刑”。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主见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三、“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说明”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分和联系(1)区分①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并改造了先秦儒学。②从与当政者的关系看,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志向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③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供应统治方法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学说,但带有相当多的志向色调和指责成分,不占统治地位。而董仲舒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肯定性为目的,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四、“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史料一]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①。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②。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③。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④。——摘编自《汉书·武帝纪》[史料二]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支配,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⑤。他还大力宣扬孔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⑥。他提出的“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上等的是圣人,是天生的统治者,下等人只能恒久当牛马和奴隶⑦。——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思索](1)依据史料一分析儒学的影响。(2)依据史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政治观点,并指出董仲舒提出该观点的目的。[教你读史](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得信息①儒学地位高②以礼教化天下③提高儒家弟子的政治地位,激励读书人④允许博士招收弟子,学习儒家的人数不断扩大⑤“天人合一”思想⑥“三纲五常”思想⑦人性具有等级之分的主见(2)答题用什么——依据所学筛选信息史料一从学官的设置、儒学的推广等方面阐释了汉武帝在崇儒中的措施,儒学思想的发扬客观上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变更。史料二⑤⑥⑦三句话分别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主见,综合史料可总结其目的。[提示](1)儒学促进了社会教化和风尚的变更。(2)观点:“天人感应”学说;“三纲五常”的观念;人性分等级的主见。目的:从维护封建中心集权统治的立场动身,神化专制皇权,把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结合起来,为统治阶级服务。主题(二)宋明理学一、“历史说明”下的“认知深化”宋明理学的特点及影响1.三大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这是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故意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相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地吸取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取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取进来,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见。2.影响(1)主动影响①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家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肯定的进步性。②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③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气,注意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重,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主动作用。(2)消极影响①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须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③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二、“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说明”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项目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世界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方法论强调“格物致知”“独创本心”或“致良知”道德观主见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主见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相同点本质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规范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内容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继承了孔孟“仁”“礼”,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主动作用三、“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史料一]城市与生活[史料二]生活与观念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摘编自《宋会要辑稿》刑法二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摘编自《梦粱录》卷十八[史料三]在儒学发展史上,唐宋转型无疑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隋唐以来,儒、释、道三教鼎立,但在斗争中他们彼此融合、相互渗透。面对三教并存,尤其是佛教的异军突起和势力膨胀,儒学内部就如何应对佛教的挑战,存在着分歧①。一派以韩愈为代表,他认为佛老不讲君臣礼仪、伦理纲常,破坏了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扰乱了封建的等级秩序,故力主建立儒家道统,解除异学②。另一派以柳宗元为代表,主见以儒学为主体,兼容各家之长,以开放的思维使儒家获得新生③。唐代的思想论争开启了宋学的新局面④。——摘编自李伏清《柳宗元:唐宋思想转型与宋明儒学复兴的先驱》[思索](1)分析说明上述史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2)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韩愈、柳宗元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影响。[教你读史](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得信息史料一图片中反映了城市打破了坊市的空间限制。史料二说明白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消费观的变更。史料三中:①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儒学受到冲击,内部存在分歧②传统伦理思想出现混乱。韩愈主见解除异学,建立儒家道统,重新确立儒学独尊地位③柳宗元主见以儒学为主体,兼采各家所长,重新塑造儒家④开启宋学新局面(2)答题用什么——依据所学筛选信息抓住史料一、二从经济角度分析儒学面临的挑战,抓住史料三所获信息从思想角度分析儒学危机。[提示](1)说明: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消遣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侈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2)背景: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儒学地位受到挑战,传统伦理思想出现混乱。影响:有力地回应了佛道的挑战,儒学得到复兴,为儒学的发绽开启了新局面。四、“家国情怀”下的“历史担当”家国情怀——宋明理学对塑造民族性格的影响[关键实力·定向突破]史料考法实力提升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03页材料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祖宗虽远,祭祀不行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行不读。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困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国课早完(完粮纳税),即囊橐(粮仓)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节选自[明]朱柏庐《朱子家训》要求:阅读《朱子家训》节选,找出理学的价值观在中国古代家庭教化中的体现。信息:答案:理学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理学的价值观在《朱子家训》中体现在:强调勤俭教化(“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子孙虽愚,经书不行不读”);纲常伦理色调显明(“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强调修身,重视德育(“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注意培育社会责任感(“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材料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缘由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要求:分析材料,论证“儒法之争”的结局必定是儒法合流。论证:答案:儒家强调德治(礼治)侧重于“如何治国”,法家强调集权、法治,侧重于“如何立国”。儒法之争的实质是“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大政治问题。秦汉时期,中心集权政治的不断发展,农耕经济和社会逐步走向旺盛,文化发展多元一体,儒法合流成为时代发展的必定要求。史料一其(刘贺)天资喜由乱亡(无),终不见仁义……荒淫迷惑,失皇帝礼仪,乱汉制度。——《汉书·武五子传》史料二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刘贺),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汉书·儒林传》史料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约5000枚竹简,包括《悼亡赋》《易经》《礼记》《孝经》《医书》《论语》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辨析史料:上述三则史料都是与汉代海昏侯刘贺有关的历史叙述。史料一、二均出自官修史书《汉书》,代表了正式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属于第一手史料,但要客观看待。史料三属于考古发掘的实物,可信度较高,但须要与文献记载相互佐证。应用:(1)以上关于汉代海昏侯刘贺的史料,能够得出正确结论的是()A.史料一真实地表明白刘贺被废的缘由B.史料二表明刘贺喜读儒书C.史料三表明刘贺是以侯王的身份下葬D.史料三竹简书籍证明白当时还未运用纸答案:C(2)三则史料中的“仁义”“忠臣孝子”“《礼记》《孝经》《论语》”等信息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思想状态?答:答案:反映了汉代儒学盛行,皇室重视儒学教化。[真题感悟·模拟演练]真题研模决胜高考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03页[考情分析]在高考中,本讲考查的频次较高,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宋明理学背景(佛教道教地位的变更)和相识(如孔孟之道和对人性的相识)。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宋明理学所体现的民族气节、社会责任感等是备考时要予以关注的重点。备考时,应明确汉代儒学在儒学发展演化中的地位,理解儒家思想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1.命题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24·高考全国卷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取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力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持续C.现实统治须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解析:西汉初年,国力贫弱,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养精蓄锐政策,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精髓的道家思想适应了统治的须要;到汉武帝时期,提倡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不利于加强中心集权,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家、法家、道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据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答案:C2.命题点:儒家思想影响(2024·高考全国卷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许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重,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更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解析: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礼义廉耻。佛教造像由早期的衣衫单薄、面部表情生动到后来的服饰整齐、表情庄重,表明后来的佛教文化受到需家思想的影响,D项正确;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权力干预不会干脆引起佛教造像面部表情和服饰的变更,A、C两项错误;材料中佛教造像风格的变更与绘画技术进步无关,B项错误。答案:D3.命题点:程颢理学(2024·高考全国卷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看法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解析:作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的诗句体现的主旨是天地万物都蕴含道理,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故选B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是材料主旨,解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张扬自我和无为而治,解除C、D两项。答案:B4.命题点:从儒学经典相识儒家思想的渊源(2024·高考全国卷Ⅰ)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说明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