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_第1页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_第2页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_第3页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_第4页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课程内容标准核心素养对接1.举例说明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2.举例说明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3.阐明种群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1.科学思维——通过相关事实性材料,对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进行归纳与概括。2.社会责任——了解“濒危动物的保护、渔业上的合理捕捞、有害生物的防治”,学习种群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知识点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非生物因素(1)在自然界,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2)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如春夏时节动植物种群普遍迅速增长,除气温升高外,日照延长、降水增多也是重要原因,对动物来说,还有食物日益充足等因素。2.生物因素(1)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种内竞争的影响。(2)种群外部生物因素3.制约因素知识点2种群研究的应用1.保护濒危动物2.在渔业捕捞中的应用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量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3.有害生物的防治实例(1)林下光照较弱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2)林冠层的郁闭度越大,林下植物获得的光照强度越大。(×)(3)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为捕食关系。(×)(4)食物、天敌和气候等都是密度制约因素。(×)(5)鱼塘养鱼要在鱼群数量达到K值时进行捕捞才能获得持续效益。(×)(6)防治鼠害最有效的措施是降低害鼠生存的环境容纳量。(√)eq\x(教材P15“思考·讨论”拓展)图甲是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混合培养的结果,图乙是猞猁与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甲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的种间关系是什么?请说出判断的理由。提示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混合培养,刚开始时二者种群数量均增加,最后双小核草履虫占优势,大草履虫处于劣势,且有灭亡的趋势。(2)图乙中猞猁与雪兔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对应的曲线分别是b和a。二者种群数量此消彼长,从消长因果上看属于循环因果关系。(3)图乙除猞猁外,影响雪兔种群数量变动的其他因素还有其他捕食者、其他植食性动物的种间竞争、作为食物的植物以及非生物因素等。探究点一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人工柳树林中,林下几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平均值,单位:株/m2)随林木郁闭度变化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所示。郁闭度00.20.40.60.81.0一年蓬15.313.510.87.44.32.4加拿大一枝黄花10.49.56.15.63.01.2刺儿菜3.74.38.54.42.21.0(1)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郁闭度是指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由此可知,郁闭度主要通过影响光照强度(填写某种非生物因素)来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2)结合表格分析三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随郁闭度增大的变化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随着郁闭度的增大,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先增大后减少,而一年蓬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在较高郁闭度下,三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都较小(3)在同样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下,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变化与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黄花有较大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是有差异的[例1]凡是影响种群重要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列关于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A.我国北方各种草本植物在秋冬季节种群密度比较低,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温度B.林下光照较弱将导致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C.春夏时节动植物数量普遍增长,其影响因素有温度、光照、水分等D.北极旅鼠的数量发生周期性波动可能与食物有关答案B解析在我国北方,各种草本植物在春夏时节种群密度较高,秋冬季节种群密度比较低,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温度,A正确;阴生植物在林下光照较弱的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增加,B错误;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春夏时节动植物数量普遍增长,其影响因素有温度、光照、水分等,C正确;北极旅鼠数量发生周期性波动可能与天敌、食物、气候等因素有关,D正确。探究点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1.根据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的曲线模型回答有关问题:(1)单独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种群增长曲线是“S”形增长曲线,种群增长受到限制的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2)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混合培养初期,两种草履虫数量都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培养后期,大草履虫的数量不断减少甚至全部消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实验初期,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所以两种草履虫的数量都增加在与双小核草履虫的种间竞争中不具优势(3)混合培养中的双小核草履虫的K值比单独培养时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大草履虫消耗了部分资源(如食物)2.在自然界中,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如图所示模型。猎物种群和捕食者种群数量随时间而变化(1)下图表示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请将下图补充完整(“+”表示增加,“-”表示减少)。猎物种群数量(+)→捕食者种群数量(+)↑↓捕食者种群数量(-)←猎物种群数量(-)(2)猎物和捕食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填“体现了”或“未体现”)循环因果关系。对比分析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非密度制约因素一般情况下只涉及种群的一些个体(如捕食、寄生)对种群中各个个体的影响基本是一致的其影响与种群密度有关其影响与种群密度无关种群个体与密度制约因素表现出相互适应的关系种群个体对非密度制约因素只有单方面的适应相当于生物因素,如捕食、寄生、种间竞争、种内竞争等相当于非生物因素,如火灾、地震、气温、干旱、火山爆发等[例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下列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的是()A.捕食关系 B.种间竞争关系C.种内竞争 D.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答案D解析捕食关系、种间竞争关系、种内竞争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例3]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地塘中各放入1500只蝌蚪(甲、乙、丙各5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087740225830253442321148203710A.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B.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D.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答案A解析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存活率增加,获得的资源增加,A错误;无捕食者时,乙的存活率很低,甲和丙的存活率很高,故无捕食者时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B正确;由题表可以直接看出,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多,甲和丙的存活率降低,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C正确;由题表可知,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多,甲和丙的存活率降低,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受捕食者影响,D正确。探究点三种群研究的应用如图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S”形增长曲线模型,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渔业捕捞中,一般种群数量超过K/2就开始捕捞,且捕捞后的数量要维持在K/2左右。让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的原因是什么?提示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能迅速恢复,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在病虫害防治中,是否应在害虫数量达到K/2后才开始防治?提示消灭害虫应尽早进行,严防种群数量达到K/2。(3)捕鱼时,渔网网眼不能过小,否则会影响来年鱼产量,这是为什么?请从种群特征的角度作出解释。提示网眼不能过小。增大幼鱼的相对数量,使年龄结构处于增长型,从而增大来年鱼的产量。(4)从种群增长曲线和环境容纳量两个方面考虑,治理鼠害最有效的措施是什么?提示从增长曲线的角度考虑:灭鼠应在鼠害刚发生时就进行;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考虑:应该采用断绝食物和水源、地面硬化等措施,降低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以防治鼠害。种群“S”形增长曲线的分析及在实践中的应用(1)种群“S”形增长曲线分析(2)“S”形增长曲线特定值的实践应用(3)不同生物类型与“S”形增长曲线的应用[例4]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B~C段可表示东亚飞蝗数量的波动答案B解析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形,A点的数量大约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种群有最大的增长速率,故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A正确;A~B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减小至零,而种群密度在不断增大,B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C正确;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数值后B~C段种群数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波动,D正确。[例5]《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罟:细网),已知某池塘中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为K,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捕捞该种鱼时应控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数罟不入洿池”是为了保护幼小个体C.应在K/2之前用粗网对该种鱼进行捕捞D.在用标记重捕法统计该种鱼数量时,标记物易被鱼吞食消化,会使统计结果偏大答案C解析为保持该种鱼较大的增长速率,捕捞应在K/2之后进行,C错误。思维导图晨读必背1.种群数量的变化受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2.种群数量的变化还受到捕食、竞争等生物因素的影响。3.密度制约因素包括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气候、干旱、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是非密度制约因素。4.研究种群特征和数量变化有助于保护濒危动物和有害生物防治。随堂检测1.池塘养鱼时,为保护池塘生态系统和长期保持较高的产鱼量,应采取的最佳方案是()A.大量增加饵料的投入量 B.大量增加鱼苗的投入量C.及时、适量的捕捞成鱼 D.限制捕鱼答案C解析在池塘中养鱼,由于食物、空间等环境因素影响,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所以要及时、适量地捕捞成鱼,使数量维持在K/2,才能长期保持较高的产鱼量,A、B、D错误,C正确。2.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形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答案D解析种群数量约为环境容纳量的1/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有最大持续产量。与甲、乙、丙点相比,在丁点时捕获,捕获后使种群处于最大增长速率附近,能达到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的目的。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病原生物对种群数量变化的作用力与种群密度有关B.气候对种群数量变化的作用力与种群密度无关C.种群的“S”形增长与种群密度无关D.捕食者对种群数量的调节是一个反馈过程答案C解析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的接触越频繁,传染病也容易蔓延,病原生物对种群数量变化的作用力就越大,A正确;气候对种群数量变化的作用力与种群密度无关,如寒潮来临,种群中总有一定比例的个体死亡,B正确;种群的“S”形增长与种群密度有关,K/2前增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大,超过K/2后,增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减小,到达K值后,种群增长速率变为0,C错误;捕食者对种群数量的调节是一个反馈过程,即被捕食者增加,捕食者增加,随着捕食者的增加,被捕食者又会逐渐减少,D正确。4.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2.0×106个,在K/2(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A正确;混合培养时,在10~12天甲藻种群数量接近K值,而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此时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是种内竞争,B错误;由图中曲线可知,乙藻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C正确;图中混合培养时,甲、乙两种藻起始数量相同,到10~12天时甲藻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而乙藻接近灭绝,可知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D正确。课时作业(时间:30分钟)知识点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在种群“S”形增长的数学模型中,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下列条件中种群的K值增加的是()A.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 B.气候变干旱后的东亚飞蝗C.寒冷季节到来时的蚊类昆虫 D.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答案B解析地面硬化后,家鼠栖息地减少,其环境容纳量减少,A不符合题意;东亚飞蝗会在干旱环境中大量产卵繁殖,其环境容纳量增加,B符合题意;寒冷季节到来时,气温降低,蚊类昆虫一般会全部死亡,环境容纳量减少,C不符合题意;干旱会导致竹子大量死亡,造成大熊猫的食物短缺,所以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环境容纳量减少,D不符合题意。2.下列描述中,没有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的是()A.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B.一年蓬的种群密度随林木郁闭度的增加而降低C.引起传染病的某种病毒使某种群的种群密度降低D.火山喷发时火山口附近的植物几乎全部死亡答案C解析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主要体现了气温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一年蓬的种群密度与林冠层的郁闭度有关,即与一年蓬受到的光照强度有关,体现了阳光对种群密度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引起传染病的某种病毒对种群数量变化有影响,该种病毒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C符合题意;火山喷发时火山口附近的植物几乎全部死亡,体现了自然灾害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3.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A.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只有出生率和死亡率B.干旱缺水会使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却可促使东亚飞蝗种群的爆发式增长C.食物和捕食性天敌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较大,竞争者、寄生者等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不大D.食物、地震、火灾等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答案B解析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A错误;许多植物会因干旱缺水而死亡,但对于东亚飞蝗来说,气候干旱正是其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B正确;竞争者、寄生者等也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C错误;食物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地震、火灾等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4.2020年初在东非地区发生的蝗灾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其中沙漠蝗虫因食量大、繁殖力强,危害极大。某科研小组对其种群数量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沙漠蝗虫卵的数量B.对蝗灾区进行人工降雨可有效控制其数量C.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不利于沙漠蝗虫数量的增长D.影响沙漠蝗虫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综合性的答案C解析可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沙漠蝗虫卵的数量,A正确;由图可知,降雨增多时,沙漠蝗虫数量减少,因此对蝗灾区进行人工降雨可有效控制其数量,B正确;由图可知,气温升高时,沙漠蝗虫数量增多,而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会导致气温升高,有利于沙漠蝗虫数量的增长,C错误;由图可知,非生物因素对沙漠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综合性的,D正确。5.对芬兰的田鼠的捕食者研究显示,小型鼬类是田鼠的专性捕食者,而狐、普通鸳等也捕食田鼠,但它们的食谱更为广泛。两类捕食者都对田鼠种群数量具有调节作用。芬兰北部小型鼬类分布更多,而芬兰南部则以狐、普通鸳等捕食者为主。根据物种间相互作用对种群数量调节的机制,预测以下哪一说法符合田鼠种群波动规律()A.北部地区田鼠种群波动幅度比南部地区更为剧烈B.南部地区田鼠种群波动幅度比北部地区更为剧烈C.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的田鼠种群都保持稳定不变D.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的田鼠种群都有同等程度的剧烈波动答案A解析小型鼬类、狐、普通鸳等通过捕食对田鼠种群数量进行调节,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根据题意,芬兰北部小型鼬类分布更多,且小型鼬类是田鼠的专性捕食者,其食性单一,能有效控制田鼠种群的数量;而芬兰南部则以狐、普通鸳等捕食者为主,它们捕食田鼠,但食谱比较广泛,相比北部地区,田鼠种群波动幅度较小,综上所述,北部地区田鼠种群波动幅度比南部地区更为剧烈,故选A。知识点2种群研究的应用6.近年来,东海渔政部门加强捕捞管理,严控渔网网眼尺寸,每年休渔期结束以后渔业资源都比往年有所好转。对控制渔网网眼尺寸的解释错误的是()A.使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B.可以减小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D.可以改变性别比例,进而提高种群出生率答案D解析控制渔网网眼尺寸,可使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A正确;控制渔网网眼尺寸可以减小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B正确;维持增长型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C正确;控制渔网网眼尺寸不能改变性别比例,D错误。7.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假设某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曲线上的点N(K-N)/KS1200.90S2500.75S31000.50S41500.25S51800.10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K-N)/K的值为0.50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答案A解析在种群数量呈“S”形曲线增长时,环境阻力始终存在,A错误;由题表知,种群数量为K/2,即N=100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的曲线上的点是S3,故防治蝗虫应在S3点之前进行,B正确;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以使种群数量快速增加,C正确;由于种群的K值为200,因此K/2为100,当种群数量为K/2(N=100)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由表格数据可知,此时(K-N)/K的值为0.50,D正确。8.下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结构曲线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该种群密度的大小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答案D解析由图甲可以看出,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图乙代表衰退型年龄结构,而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此时种群仍表现为数量增加;捕捞后剩余量维持在b点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在d点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大;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也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因此,仅估算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9.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般用逐个计数法调查濒危植物的种群密度B.降低种群中雄性个体的数量不会影响种群密度C.幼年个体数量占优势的种群,其数量一定会上升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有温度、光、食物和天敌等答案A解析濒危植物数量少,因此一般用逐个计数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降低种群中雄性个体的数量会破坏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影响种群密度,B错误;幼年个体数量占优势的种群,其数量不一定会上升,还要考虑环境因素等,C错误;食物和天敌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D错误。10.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A→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变大D.曲线Y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答案B解析K值的大小取决于环境条件,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A正确;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是种群数量还在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A→C变化过程中,种群密度变大,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C正确;曲线Y为“S”形增长曲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空间、天敌等因素(环境阻力)的限制,D正确。11.如图表示草原上某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K0表示野兔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在某时间点天敌入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O→b时段种群数量增长较快,野兔的出生率最大B.d点种群数量下降,则天敌入侵的时间点最可能是该点C.若性别比例调查结果为雌∶雄>1,该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种群数量增长D.在捕食压力下,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在K1~K2之间答案C解析O→b时段种群数量增长较快,说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较大,但无法判断出生率是否最大,A错误;d点时种群数量开始减少且之后环境容纳量降低,说明环境阻力在d点之前已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d点之前天敌已入侵,B错误;雌兔的数量多于雄兔,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出生率,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加,C正确;天敌入侵一段时间后,野兔的种群数量在K2~K3之间波动,因此有捕食压力时,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K2~K3之间,D错误。12.图甲和图乙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曲线a代表出生率,曲线b代表死亡率B.海洋鱼类捕捞后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甲的E点C.图乙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D.图乙中F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答案A解析图甲中曲线a代表出生率,曲线b代表死亡率;海洋鱼类捕捞后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K/2,E点为K值;在F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不利于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图乙中的G点对应图甲中的E点,均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13.2020年春,一场历史罕见的蝗灾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回答下列问题:(1)春夏时节,田间各种植物种群数量迅速增长,这些植物种群数量的增加除与温度升高有关外,还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这一实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蝗虫等动物种群在春夏时节数量增加除与上述非生物因素有关外,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请尝试根据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提出两种可有效防止蝗灾爆发或治理蝗灾的具体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曲线A~B段,飞蝗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考虑,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________,出生率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________点之前及时进行控制。答案(1)光照、水分(或日照延长、降水增多)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2)在蝗虫易爆发区种植蝗虫不喜食的作物,减少蝗虫的食物来源,防止蝗灾爆发;引入蝗虫的天敌(如鸭等)治理蝗灾(3)气候干旱减小大于B解析(1)春夏时节,气温升高,光照、水分(或日照延长、降水增多)等因素利于植物种子萌发及生长,多数植物种群数量增加,这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有食物、天敌、竞争者、引起传染病的病菌等,可从不同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如在蝗虫易爆发区种植蝗虫不喜食的作物,减少蝗虫的食物来源,防止蝗灾爆发;引入蝗虫的天敌(如鸭等)治理蝗灾等。(3)曲线A~B段,飞蝗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原因可能是气候干旱,非常适合飞蝗的生长繁殖;曲线B~C段种群数量增加,且数量增加缓慢,说明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减小;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种群增长速率到达最大值之前进行控制,则应在B点之前进行控制。章末检测卷(一)(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动物学家考察某个牧区后,认为当地的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A.种群的数量和密度 B.种群的年龄结构C.种群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答案B解析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2.农业上为了有效地降低蝗虫的种群密度,可通过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方法来治理。用性引诱剂治理的目的是()A.改变蝗虫的迁出率 B.降低蝗虫出生率C.降低蝗虫死亡率 D.改变蝗虫年龄结构答案B解析性引诱剂通过诱杀蝗虫的雄性个体,破坏蝗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蝗虫的出生率。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B.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不能用样方法C.标记物脱落会导致标记重捕法的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D.黑光灯诱捕法的原理是利用动物的趋暗性答案C解析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不宜作为种群密度的调查对象;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常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对于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宜采用样方法,如植物上的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标记物脱落导致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减少,所以计算出的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黑光灯诱捕法的原理是利用动物的趋光性。4.如图表示用样方法进行相关调查,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B.若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某种植物的分布状况,则计数值应为8C.若图乙表示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则调查该森林物种数时设定样方面积最好为S1D.与双子叶草本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单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答案D解析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都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A正确;若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某种植物的分布状况,根据“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图中计数值应该是8,B正确;图乙中,随样方面积的增大,该森林物种数逐渐增多最后保持稳定,样方面积达到S1后,该森林物种数不再增加,因此调查该森林物种数时样方面积最好是S1,C正确;单子叶草本植物通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草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所以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D错误。5.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的说法错误的是()A.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数值D.在某区域中将M只梅花鹿标记,在重捕到的n只梅花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区域约有梅花鹿M×n÷m只答案B解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等,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是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A正确;对于蛇等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应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只是估算值,C正确;根据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可得,该区域约有梅花鹿M×n÷m只,D正确。6.下列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调查某公园中向日葵种群密度,因所选样方位置上有大石块,换个位置取样B.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期间部分被标记个体迁出调查区域C.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过于明显,使得被标记个体更容易被捕获D.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将样方的四条边上的个体都进行了统计答案C解析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原样方中有大石块,占据生长空间,换个位置取样,新样方中向日葵个体数量可能会比原样方中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A错误;两次捕获期间,部分被标记个体迁出调查区域,会导致重捕的标记个体数偏小,从而引起调查结果偏大,B错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过于明显,使得第二次捕获时被标记个体比未被标记个体更容易被捕获,会导致所得数值偏小,C正确;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只统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若四条边上的个体都统计,所得数值会偏大,D错误。7.关于“J”形增长曲线与“S”形增长曲线的分析,错误的是()A.“J”形增长曲线只适用于实验室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的适宜环境后的一段时间内B.“S”形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C.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有无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D.“S”形增长曲线和“J”形增长曲线一样,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答案D解析“S”形增长曲线的增长率是下降的,因为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个体间对有限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竞争导致种内斗争加剧,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8.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为了方便计数酵母菌,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D.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答案C解析养分、空间、温度和pH等都可影响微生物的生长,进而影响K值;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可进行有氧呼吸,不需要除去溶解氧;由于培养后期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多,不易计数,因此应先稀释再计数;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时,对于压在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9.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种群在O~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O~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答案B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种群在O~t3段,Nt+1/Nt先增大后不变,但开始的一段时间该比值小于1,所以整个种群数量先减小后增多,而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数量会一直上升;乙种群在O~t1段Nt+1/Nt>1,且该比值没有变化,表明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当Nt+1/Nt<1时整个种群数量都在减少,所以乙种群数量最少的时间在t2之后;甲种群在t3后Nt+1/Nt>1,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10.如图表示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小圆圈表示特定时间内该种群的个体数),据图分析,当种群数达到2500只时()A.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变化没有影响B.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D.新出生的个体数有可能大于死亡的个体数答案D解析光照、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A错误;“S”形增长曲线增长速率是先上升后下降为0,种群数量为K/2,即1250时,增长速率最大,B错误;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食物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C错误;由题图可知,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处于动态平衡,新出生的个体数可能略大于或略小于死亡的个体数,D正确。11.如图是某种昆虫在双因素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除图中所示的非生物因素(温度和湿度)外,还应该有生物因素B.相对来说,环境温度越高,该昆虫生活所需要的最适相对湿度也越大C.从图中可知该昆虫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可能在32.5℃左右D.该昆虫在相对湿度为90%和温度为32.5℃的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变化按指数方式增长答案D解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A正确;由图可知,在30℃、32.5℃、35℃时种群数量的峰值对应的相对湿度逐渐增大,B正确;由题图可知,在32.5℃时种群数量最大,偏离该温度种群数量下降,推测最适温度可能在32.5℃左右,C正确;由于受到食物、天敌等因素影响,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D错误。12.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图,图2是在理想环境和自然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B.图1中第15年种群数量最少C.图1中第10年种群数量最多D.图2中曲线Y在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答案B解析据图1可以看出,该种群在前五年的λ值不变且大于1,说明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所以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J”形增长,而图2中的曲线X表示种群数量的“J”形增长曲线,因此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A正确;图1中,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在这2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B错误;图1中前10年的λ值大于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第10年λ值等于1,表示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相等,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所以图1中第10年种群数量最多,C正确;图2中B点位于种群“S”形增长曲线的K/2处,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正确。13.我国有一句古语“大树之下,寸草不生”。影响树下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主要非生物因素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光照强度,因为大树林冠层郁闭度高B.温度,因为大树下温度低C.水分,因为大树根系分布广,吸水能力强D.矿质元素,因为大树根系分布广,吸收矿质元素的能力强答案A解析大树枝叶茂盛,林冠层郁闭度高,树下光照强度很低,某些草本植物白天光合作用强度低,晚上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因此其生长会受到影响,A正确;树下的温度一般不会低到影响树下草本植物生长的程度,B错误;大树的根系分布较深,草本植物的根系分布较浅,合理利用了不同层次土壤内的水分和无机盐,C、D错误。14.如图是一个新建的小牧场内鹿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图。试分析在捕杀鹿群时应使剩余量在“S”形增长曲线的哪一点,最有利于鹿群数量的恢复()A.a点 B.b点C.c点 D.d点答案C解析在K/2左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故剩余量在K/2左右时,最有利于鹿群数量的恢复。15.科研人员研究了喷洒农药对棉花蚜虫种群密度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棉花蚜虫的种群密度B.施药后第1天内棉花蚜虫数量急剧下降可能与药物毒力和种群迁出有关C.防治棉花蚜虫时,应在其种群数量到达K值时进行D.研究表明,农药防治不仅污染环境,而且药效维持时间短答案C解析对于棉花蚜虫等活动能力不强的动物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由曲线可以推测,施药后第1天内棉花蚜虫数量急剧下降可能与药物毒力和种群迁出有关,B正确;防治棉花蚜虫时,应在其种群数量到达K/2前进行,C错误;研究表明,农药防治不仅污染环境,而且药效维持时间短,棉花蚜虫的数量会快速回升,D正确。16.对下列四种曲线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若①的纵坐标代表种群的增长率,则此曲线可对应种群的“S”形增长曲线B.若②的纵坐标代表种群增长速率,此曲线可对应种群的“J”形增长曲线C.若③的纵坐标代表种群增长速率,则A点对应K值,B点对应K/2D.曲线④可表示随时间变化的“S”形增长曲线的增长速率答案B解析若①的纵坐标代表种群的增长率,则此曲线可对应种群的“J”形增长曲线,A错误;若②的纵坐标代表种群增长速率,则此曲线可对应种群的“J”形增长曲线,B正确;若③的纵坐标代表种群增长速率,则此曲线可表示“S”形增长曲线的增长速率,则A点对应K/2,B点对应K值,C错误;曲线④可表示随时间变化的“S”形增长曲线的增长率,③可表示随时间变化的“S”形增长曲线的增长速率,D错误。17.温带湖泊中的硅藻每年有春秋两次密度高峰,出现典型的季节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一年内硅藻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B.硅藻的数量变化受光照、温度等因素影响C.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硅藻的种群数量D.A、B点时硅藻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答案A解析“S”形增长曲线的走势是种群数量先增多后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据图可知一年内硅藻的种群数量不呈“S”形增长,A错误;据图可知,硅藻数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故硅藻的数量变化受光照、温度等因素影响,B正确;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降低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硅藻的种群数量,C正确;据图可知,A、B点时均为密度高峰,此时种群数量达到该时期的最大值,A、B点时硅藻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正确。18.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某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除图甲中的因素外,还有年龄结构、性别比例B.由图甲可知该生物种群密度将增大,图乙中bc时间段对应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若一段时间后,图甲中的①②发生重合,对应于图乙中的c点D.种群增长速率在图乙的b点时,捕捞经济鱼类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答案C解析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除图甲中的因素外,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A错误;由图甲可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该生物种群密度将增大,图乙中bc时间段种群增长速率减慢,但仍然在增长,对应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错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应该在c点捕获,D错误。19.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应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而死亡率则相反B.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主要通过改变种群年龄结构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当标记物易脱落或颜色过于鲜艳时均会增大误差D.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不影响该种群的K值答案C解析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但无法比较增长型种群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系,A错误;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属于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从而控制害虫的数量,B错误;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当标记物易脱落或颜色过于鲜艳时均会影响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导致误差增大,C正确;K值是环境容纳量,当环境因素(包括温度、食物、天敌等)改变时,K值会发生改变,D错误。20.旅鼠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常年居住在北极,当其数量急剧地膨胀,达到一定的密度,例如一公顷有几百只时,奇怪的现象就发生了,这时候,几乎所有的旅鼠一下子都变得焦躁不安起来,它们东跑西颠,吵吵嚷嚷,当旅鼠数量达到顶峰时,它们就会自发地集体迁移,奔赴大海自杀,只留下少数同类留守并担当起传宗接代的神圣任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旅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只受自身数量的影响,不受外界环境影响B.旅鼠数量的剧烈增加,会导致种内竞争加剧C.旅鼠数量增长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旅鼠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当地其他种群的数量答案A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旅鼠数量达到顶峰时,它们就会自发地集体迁移,奔赴大海自杀,说明旅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受自身数量的影响,但同时也受外界环境影响,A错误;旅鼠数量的剧烈增加,会竞争食物和空间,导致种内竞争加剧,B正确;旅鼠数量增长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正确;由于旅鼠是食物网中的一个营养级中的成分,其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当地其他种群的数量,D正确。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21.(10分)下列为小李同学构建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⑤表示________________。(2)种群的“J”形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________等,其数学模型:Nt=N0λt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____________。(3)利用方法⑦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更容易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等”)。(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___,从而降低其种群密度。这里运用的防治方法是________(填“化学防治”或“生物防治”)。答案(1)出生率或迁入率年龄结构(2)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λ-1)×100%(3)偏大(4)性别比例生物防治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②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③④表示死亡率或迁出率,⑤表示年龄结构,⑥表示性别比例,⑦表示标记重捕法,⑧表示样方法。(1)种群中个体的出生或迁入会使种群密度升高;利用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2)种群的“J”形增长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J”形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λ-1)×100%。(3)⑦表示标记重捕法,其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初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利用该方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更容易被鼬捕食,则会导致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少,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种群出生率降低,进而导致种群密度降低,这里运用的防治方法是生物防治。22.(14分)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着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鼠、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2)研究小组为了监测和预报该生态系统内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者通常采用____________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3)调查统计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建构的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λt,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中的生存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此农田中新迁入了一种食草昆虫,下图甲是与这种昆虫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请说出种群在B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5)请根据图甲在图乙坐标系中画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将A、D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置上)。答案(1)样方随机取样(2)标记重捕(3)调查统计的数据(或具体的种群数量特征)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4)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天敌增多(5)解析(1)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2)田鼠的活动范围较大、活动能力强,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估算某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3)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或具体的种群数量特征),所建构的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λt,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是理想条件,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是“J”形增长曲线。(4)图甲是与这种昆虫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在B点后由于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天敌增多,种群的死亡率增加。(5)据图甲分析,该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直至为0,说明该种群增长曲线为“S”形;在A点时,种群刚迁入不久,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高于迁入量;在D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其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见答案。23.(12分)某生态学家取相等数目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用一种杆菌为饲料,放在某个容器中进行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培养条件相同,且这两种草履虫都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A中,双小核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__形,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速率在第8天时比第4天时有所________(填“增加”或“降低”)。图中的K1________(填“>”“=”或“<”)K2。(2)根据图B可知,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以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此之外,还常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某林区的猫头鹰和老鹰都以啮齿类动物为食,可是它们都生存了下来。该林区猫头鹰和老鹰可以共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答案(1)“S”降低>(2)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完全消失相互抑制(3)两个物种活动时间不同,两个物种的食物不完全相同解析(1)由图A可知,双小核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形,大草履虫第4天时的增长速率大于第8天时。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时的环境容纳量是K1,混合培养时的环境容纳量为K2,混合培养时由于食物和空间的限制,环境容纳量会变小,故K1>K2。(2)根据图B可知,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之间种间竞争的结果可以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完全消失,种间竞争还常表现为相互抑制。(3)老鹰在白天活动,猫头鹰在夜间活动,二者的活动时间不同,食物也不完全相同,故该林区猫头鹰和老鹰可以共存。24.(14分)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某生物小组的同学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并定期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如图1所示的计数操作。请分析回答:试管编号培养液/mL无菌水/mL酵母菌母液/mL温度/℃A10-0.128B10-0.15C-100.128图1(1)该小组研究的课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吸管吸取样液前,应将培养酵母菌的试管轻轻振荡几下,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防止实验结果出现较大误差。若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取样并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如图2所示的现象,则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3)在图1所示操作中有一个明显的错误,其正确的操作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该小组的同学连续7天测定酵母菌的数量,试管A的数据如表所示。时间/天1234567酵母菌数量/×107个·mL-11.01.52.02.73.02.81.7第5天后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原因是培养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探究营养物质、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2)使试管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将样液稀释后,再重新制片、计数(3)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酵母菌样液,滴于盖玻片的边缘,让其自行渗入(4)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培养液pH的改变等解析(1)根据表格中的实验设计,试管A和B研究的是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试管A和C研究的是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此该小组研究的课题为探究温度、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2)用吸管吸取样液前,应将培养酵母菌的试管轻轻振荡几下,从而使试管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图2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现象为酵母菌数目过多,成堆聚集,则应采取的措施是将样液稀释后,再重新制片、计数。(3)正确的操作是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酵母菌样液,滴于盖玻片的边缘,让其自行渗入。(4)第5天后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的原因是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培养液pH的改变等。重难点突破练1种群数量变化及图形分析(时间:15分钟)1.科学工作者为了检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记重捕法对田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形B.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被捕捉,则估算数值会偏大C.田鼠种群增长的模型可建构为Nt=N0λt,其中λ为1.5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答案B解析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