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课堂(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同课异构)_第1页
第2课《“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课堂(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同课异构)_第2页
第2课《“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课堂(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同课异构)_第3页
第2课《“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课堂(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同课异构)_第4页
第2课《“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课堂(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同课异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友邦惊诧论》一文的时代背景、文章主旨及鲁迅的讽刺手法,掌握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阅读理解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独立思考能力,认识到个人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理解《友邦惊诧论》的文章主旨,即揭露帝国主义列强虚伪面目,批判国民政府的卖国行为。2.难点:理解鲁迅的讽刺手法,把握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并联系现实进行思考。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观看作者介绍视频: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号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后期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

(二)课前准备1.题解:本文写于1913年12月20日至21日(最后一段是补写的)。“友邦惊诧”是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电文上摘引的,加上引号除表示直接引用外,还含有嘲讽和否定的意思。友邦,本指友好国家,此文中指的是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他们支持国民党政府打内战,处处维护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和他们在中国的侵略复兴。“惊诧”,惊讶,诧异,是所谓的惊诧。2.复习议论文的知识:

(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论证法。

(3)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4)学习论证方式: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述、证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驳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

3.背景简介1913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仅三个多月,日军就侵占了我国东北的黑、吉、辽三省。中国共产党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号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各地爱国学生三次到南京举行请愿活动。国民党政府对学生采取欺骗手段,说要依靠“国联公理之判决”,要学生回去,“安心读书”;后于12月17日竟下令打死打伤学生100多人;为了掩盖罪行,国民党政府竟诬蔑学生,给学生加上了种种罪名,在这种情况下,鲁迅挺身而出,揭露国民党政府卖国投降的罪行,对“友邦惊诧”的谬论进行批驳。4.什么叫杂文?杂文是一种文艺性议论文,篇幅短小,形式灵活多样;笔法犀利,战斗性强;议论与形象结合,文学性强。文体:驳论性杂文。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惊诧束手殴伤攒击捕禁杀戮私逮处置敷衍本埠塞责兹缀满晨曦箱箧珐琅6.解词:惊诧攒击杀戮私逮敷衍塞责本埠赞誉瞥见富丽堂皇丰功伟绩荡然无存不可名状制裁野蛮掠夺惊骇眼花缭乱恍若月宫宛如(三)整体感知本文结构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揭露事实,引出敌论。第二部分(2~7自然段):针对敌论逐层批驳。分为三层:第一层(2~4自然段):针对敌论论点中“友邦人士,莫名惊诧”进行批驳。揭露“友邦”的丑恶本质。第二层(5自然段):针对敌论论点中的“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予以批驳,揭露“党国”的反动面目:对帝国主义投降,与人民为敌。第三层(第6~7自然段):归纳上文,揭露“党国”与友邦狼狈为奸,互相勾结镇压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罪行。第6自然段,先用“怎样的党国,怎样的‘友邦’来归纳上文,然后分别对”友邦惊诧的目的与“党国”卖国的行径进行揭露。第7自然段,摹拟“友邦人士”斥责“党国”镇压人民不力的口吻,将两者的主奴关系暴露无遗。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补写事实,驳斥敌论论据。对比地列举事实,一是报道“党国”的官员无恙。二是报道学生死伤的数字,两相对比,证明强加给学生的罪名纯属捏造,而“国府”才是真正的刽子手,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帮凶。(四)精读文章,含英咀华1.分析第1节,阅读第一自然段,概括本段段意,并回答问题(第1自然段)揭露事实,引出敌论。(1)文中引用国民党政府的电文的作用是什么?文中引用了国民党政府的电文,是用事实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诬蔑学生的罪行,揭示敌论的论据,引出“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敌论。(2)敌人的谬论是什么?“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敌人的论据是什么?敌论据:学生“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3)“束手无策”、“哀求”、“大人老爷”这些词语指谁说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文中“束手无策”、“哀求”、“大人老爷”这些词是对国民党政府强烈的讽刺,表明了作者强烈的憎恶感情。(4)“国将不国”意思是什么意思?“国将不国”前一个“国”是名词,意为国家,后一个“国”是动词,意为成为国家,“国家不国”意为国家将不成其为国家。(5).学生请愿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和“南京政府束手无策”,致使学生们在日兵枪口下被迫“逃散”,学生没有宁静的读书环境,请愿是被迫的。(6)“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意思是什么?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行径。“可怜之至”的含义是什么?写出学生们在日兵枪口下无家可归,无学可上的惨景。2.齐读2-4节,思考:(1)段首作者所说的“好个友邦人士!”这句话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语)(2)在对照事实进行批驳后,作者为什么不简单反复”好个友邦人士”,而要加上”国民党政府”这五个字作定语,深意在哪里?(3).鲁迅先生是绝对不会相信国民党血口喷人所列举的学生的罪状的,既然如此,第4段的开首为什么要说“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这样一句?朗读这一段,找出这一段的关联词语。这一层用事实作论据,通过对比分析,揭露并谴责了“友邦惊诧”的反动和虚伪。3.齐读第5至7段,讨论:(1)国府认为学生爱国请愿,要求收复失地,会“长此以往,国将不国”,那么,怎样的做法才会使国家像一个国家呢?作者对此作了精彩的推理。齐读:“好像……一样。”—很显然,接照他们的逻辑推论出来的结论,是十分荒谬的。(2)请注意,这一段共用了十个“国”字,为什么唯独永远‘国’下去一样的“国”字要加上引号?—这里是正话反说,即“亡国”之意。(3)齐读第5段,体会这一段话中的排比、反语句在反驳中有什么作用?我们的国府”是反语,揭露出他们内外勾结的关系本质。最后的排比句,揭露了是国民党政府使“国将不国”。(4)”友邦人士”与国民党政府主奴关系究竟到了哪种地步?文章在第6段作了专门揭露。齐读这一段,然后体会。(5)齐读第7段。在前几段已经将反动谬论驳斥得体无完肤之后,这一段有什么作用?第7自然段,摹拟“友邦人士”斥责“党国”镇压人民不力的口吻,将两者的主奴关系暴露无遗。这是批驳的第二层,先指出“国将不国”的可笑,进而揭露他们叵测的居心。(6)文章至此,敌论已被驳倒,已取得驳斥的胜利,既然如此,再写第8段又有什么作用?第8自然段补写事实,驳斥敌论论据。对比地列举事实,一是报道“党国”的官员无恙。二是报道学生死伤的数字,两相对比,证明强加给学生的罪名纯属捏造,而“国府”才是真正的刽子手,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帮凶。4.齐读结尾段,讨论这样的结尾有何作用?(五)深入体会文本的语言特点1.体会课文中运用反语,排比,反复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是什么?大量使用排比、反语、反复等手法,使语言富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和气势。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活化出“友邦人士”及国民党政府的丑态。2.本文在驳论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有何作用?文中将敌人的论点与事实并举,造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3.总结写作特点①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文章从学生请愿的缘由写起,夹叙夹议地交待了反动政府诬蔑学生,引出“友邦惊诧”的谬论,进行层层驳斥,在揭露真相的同时,对比地批驳。接着用归谬法,以敌论点的荒谬来回击他们,指出“国将不国”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投敌的荒谬逻辑。然后又用归纳法,概括出“友邦”与“党国”的主奴关系,揭露“党国”要我们遵从“友邦人士”的希望的可耻行径。最后补写事实,揭穿电文不过是无耻诽谤。②语言富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文中大量使用了排比、重叠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摹拟的语气运用,活化出“友邦人士”及国民党政府的丑态。五、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对国民党反动政府致电文中“友邦人士,莫名惊诧”的谬论的批驳,尖锐地戳穿了所谓“友邦人士”勾结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野心,无情地撕碎了他们伪善的面具,揭露出国民党反动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勾结,与人民为敌的反动本质。六、教学反思在讲解课文时,我让学生找出反语,排比,反复,引用等修辞手法并加以讨论,体会其作用,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