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学案讲练_第1页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学案讲练_第2页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学案讲练_第3页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学案讲练_第4页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学案讲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课古代的村落、城镇与城市【课标要求】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和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原因及影响。【主干知识】一、村落的产生1、居住形式的演变: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2、古代村落的出现(1)原因: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即村落。(2)表现: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3)特点: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4)影响: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3、影响村落分布的因素:水文、地形、气候等。二、集镇的出现1、原因(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2)商业发展的影响: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3)防御需要: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2、形式(1)北魏、隋唐、五代出于军事目的而设置镇。(2)北宋时期,出现了工商业集镇。(3)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出现专业分工。如四大名镇河南朱仙镇(版画、年画)、湖北汉口镇(商业中心)、广东佛山镇(手工业)、江西景德镇(瓷器)。(4)7世纪,英国出现了贸易小镇。主要位于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的地方。3、意义:集镇的出现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城市的产生1、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2、城市的产生: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地区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3、中国古代的城市(1)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2)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3)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对城市等级、布局等,都有严格规定。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4、西方古代的城市(1)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2)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3)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四、世界各地的民居1、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水平、宗教习俗、历史传统、国家制度和政策等。2、特点: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3、代表(1)两河流域①材料: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和木材。②布局:几户连接;结构都是相同的,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2)古代埃及①材料:木材框架和屋梁,麻纤维黏土墙壁,椰子叶铺屋顶。②布局:房屋留有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3)古代中国①远古时期:南方巢居,北方穴居。②早期建筑:木构抬梁结构;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体现礼仪制度。③明清时期: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4)古希腊罗马①材料:早期木、石、砖为主;后期混凝土得到普及。②民居布局:拱券和列柱围廊的中庭相结合。正屋住人,左右供奉祖先。③集体住宅:古罗马3世纪出现集体住宅;4世纪出现复合式公寓。(5)美洲印第安人①北美大平原地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②亚马孙雨林:频繁迁徙;不隔间的圆形公共居所,每家有自己的区域。【拓展解难】一、本节综述:1、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是人类的三种聚居地。2、三者关系:村落为集镇、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集镇、城市的出现也带动了村落的发展。3、发展趋势:城市化不断发展,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二、对比:古代东西方城市的不同。古代西欧城市古代中国城市作为经济中心而出现作为政治中心而出现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通过金钱赎买或武装斗争争取自治权处于中央集权管理之下城市规模小,人口少,生产水平不高城市规模大、人口多、商品经济发达三、总结: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1、城市功能:唐朝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地,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功能增强)。2、商业活动:唐代以前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控制较严,坊市分开,严格管理;唐以后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宽,如宋代打破方式界限,早市、夜市、昼市相接。3、数量规模: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4、地区分布: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多分布在江南地区。5、城市地位: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四、总结: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1、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2、经济:生产力进步,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城市功能、时空、区域分布;。3、思想: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天命观的影响。五、总结:中国古代民居的特点。1、中国古代的民居绝大多数是因地而建、因势而成,中国古代的民居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点。2、中国古代的民居深受儒家封建礼制思想的影响。3、中国古代的民居反映出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性。4、中国古代民居建筑文化有着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当堂检测】1、(2022·沈阳联考)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础。下列哪一现象属于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A.巢居的盛行B.铁器的普及C.城市的出现D.聚落的发展2、(2022·天津联考)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下列民居建筑属于从巢居发展而来的是()A.北京爨底下村四合院B.山西临县李家村窑洞C.湖南湘西吊脚楼D.福建水定客家土楼3、(2022·山东联考)图为新石器时代德国费德尔湖畔的艾希比尔村落(遗址)复原图,从左至右分别为配置图、外观图、俯瞰图。对该复原图的解读正确的是()A.面湖而居适应了生产生活的需要B.码头的存在说明商品经济发达C.房屋布局体现了严格的等级秩序D.悬山式屋顶适应热带多雨的环境4、(2022·顺义期末)“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人营造宫室的原因。其解读准确的是()A.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B.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C.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D.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5、(2020·北京高考)下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 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 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6、(2022·烟台期中)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直至明初仍是一个村落,居民仅五六十家”,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逐渐发展成“以绫绸为业”的大镇,农家都已经把绫绸作为主业,丝织业产品价格的高低,成为决定当地农民“有岁无岁”的主要依据,农民甚至会任由土地荒芜。这种现象说明当地()A.封建自然经济瓦解B.农业经济的商品化C.土地兼并空前严重D.重农抑商政策废止7、(2022·河南联考)明代松江地区农家收支情况如表所示,对下表中的现象解读最合理的是()明前期明中后期东部西部东部西部收入7.5两62.5两35两80两支出21.88两68.65两31.25两74.6两收支相抵—14.38两—6.15两+3.75两+5.4两A.松江地区实现了均衡发展B.引进作物新品种提高了粮食产量C.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质变D.市镇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8、(2022·河北联考)下表为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所著《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的目录。据此可判断此书()A.“欧洲中心论”,狭隘的视角B.“中国中心论”,聚焦东方C.“全球的视角”,浓缩的世界D.“文明的视角”,忽略丝路9、(2022·衡水联考)明清时期,浙江崇德石门镇因专营榨油而发展为拥有数千家居民的雄镇,嘉善干窑镇“民多业陶”,平望镇“居民日增,货物益备,而米及豆麦尤多”。材料反映了当地()A.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B.集镇发展呈现专业化C.政治经济重心已经分离D.出现了多个商业中心

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了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聚落,故选D项;巢居是狩猎、渔猎生产方式的体现,排除A项;铁器的普及是文明社会阶段的表现,排除B项;城市的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之一,排除C项。2.【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巢居指底层架空、上层住人的居住形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的典型,是从巢居发展而来的,故选C项;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轴线为主体建筑,周围为回廊链接,或左右有屋,与北方地理环境有关,排除A项;窑洞是中国北部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排除B项;客家土楼是福建、广东地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模式,排除D项。3.【答案】A【解析】通过观察复原图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原始民居选择接近水源的地方布置村落,从配置、外观等多个角度呈现出面湖而居适应了生产生活的需要,故选A项;远古居民的村落有码头存在不能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达,“发达”一词程度过高,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并未出现严格的等级秩序,排除C项;悬山式屋顶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德国位于温带而非热带,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古人营造宫室即民居的原因是为了解决居住在山洞中“湿润伤民”的问题,说明中国古代的居民建筑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说明的是自然环境影响居民建筑,与文化习俗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民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决定民居建筑的是经济发展,而不是村落的兴衰,排除D项。5.【答案】B【解析】通过对比题干中两幅示意图,“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市”以外的商业区域明显增多,说明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市”的限制,坊市功能界限日趋被打破,故选B项;对比题干中提供的“安史之乱”前和“安史之乱”后的示意图上的经营行业种类,并未显示“安史之乱”后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排除A项;根据“安史之乱”后的示意图可知,“安史之乱”后“市”以外的商业活动区域明显增加,交易活动没有完全限制在“市”内,说明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有所放松,排除C项;题干中的示意图仅显示“安史之乱”后“市”以外的商业区域增多,并未显示“安史之乱”后官府设坊和市数量的变化,排除D项。6.【答案】B【解析】据材料“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逐渐发展成‘以绫绸为业’‘的大镇,农家都已经把绫绸作为主业”说明农业商品化的发展,故选B项;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鸦片战争之后,排除A项;材料“农民甚至会任由土地荒芜”说明不是土地兼并,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废止是甲午战后,排除D项。7.【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从明初到明朝中后期,农民的收入提高,出现了盈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松江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市镇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故选D项;材料只反映农民收支状况,未涉及松江整个地区与其他行业,无法得出“均衡发展”的结论,排除A项;收入增加并不意味着粮食产量提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松江地区农民收支状况,并未体现经济结构,排除C项。8.【答案】C【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