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学概论期末总复习_第1页
城市学概论期末总复习_第2页
城市学概论期末总复习_第3页
城市学概论期末总复习_第4页
城市学概论期末总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学概论期末总复习城市学概论期末总复习/城市学概论期末总复习城市学概论期末总复习一、名词解释城市:城市是大量人口和非农产业活动在较大地域空间的集聚,是构成对社会生活起重要作用的人居中心,是人类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的高级形式。城市学:城市学是从整体上研究城市产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城市发展:城市发展是指城市的演变和进化过程,包括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从历史上看,无论城市量的扩张还是质的发展都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制约。4、集聚效益:指在一定集聚和协调程度上城市活动的效果和水平,是在投入基础上产生的综合效益,是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5、城市地域结构:指各种城市功能分区与其空间组合;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由职能分化带动形态分化而形成的结构。6、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和社会物质实体在空间形式普遍联系的体系,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和空间形式,主要包括城市内各种物质实体的密度、位置(布局)和形态3个方面。7、城市运行:是指与维持城市正常运作相关的各项事宜,是政府、市场与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而共同作用于城市各结构要素产生的动态过程。8、城市功能:指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中所负担的任务和作用,以与由于这些作用的发挥而产生的效能。9、城市功能的优化:指在现有资源、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依据城市功能发展的客观规律,调整城市功能的合理结构和空间布局,确立城市功能运作的有效方式,对原有城市功能中不合理部分进行调整,使城市功能系统更加有效的运行,提高城市竞争力,以实现城市价值的不断增值。

10、城市社区:指在特定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和社会分工的密集人口组成的社会,即以非农业或第二、第三产业为基础的,规模较大、结构比较复杂的社区。11、社区服务:广义:泛指为居民提供的所有服务。

狭义:主要是为基本日常生活服务,解决生活便利问题。社区服务既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基层管理的组成部分。12、城市规模:有两个含义:一是城市总规模,即国家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它表示城市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二是单个城市规模,即每个城市的人口数量、用地数量和经济实力。13、城市级别指数:是指综合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全市总人口、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主要电子信息产品销量、软件业规模、上网计算机数量等各项指标,考察了城市市场发达程度,并通过精细的调查研究、计量研

究和案例研究,形成了对中国城市环境的现状倾向性、变化趋势和规律性的重要发现——城市分级标准。14、城市管理:指城市各职能部门对城市各部分与各子系统进行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使城市能够正常运转。15、城市文化:指城市社会成员在特定城市区域内,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为该城市社会成员所共享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6、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前提。17、城市化: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或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与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18、城市现代化:指社会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类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不断提高的过程,包括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地区逐渐演化为城市地域,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居民生活和居住水平不断改善,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社会文化主体等。二、简答题简述城市学的产生和发展。城市学的产生:现代城市在上世纪70年代后得以快速发展,使城市的综合性较之过去更加显著,综合性的城市问题层出不穷,如果仅以某一学科单独来完成任务,几乎已不可能,故需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以求应对城市问题。正如钱学森认为的“科学的突破点,往往发生在社会需要和科学内在逻辑的交叉点上”。需要一种多学科联合作战研究城市的做法,来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这就是城市学产生的实践基础和时代条件。故另外建立一个设计多学科知识而又自成体系的综合性极强的单独学科——城市学,它应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城市学的发展:作为科学术语,“城市学”()一词最早是由苏格兰生物学家帕特里克·盖迪斯在1915年出版的《城市的演化》中首次提出的概念。日本学者吉村英一在《城市问题事典》中增补“城市学”(城市学)条目,提出了城市学研究的内容和理论框架。1979年美国出版的《韦伯斯英语大辞典》第一次收入“城市学”一词。简述韦伯的“理想型的完全城市模型”。第一:城市以贸易和商业为基础。第二:城市是相对自治的。第三:城市内存在一定的民间社团和正式组织,城市居民通过这些组织参与社会生活。3、社会经济条件对城市的形成有哪些影响?城市是由于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以与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在奴隶社会开始后形成的。因此,城市不是产生于一切社会阶段而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阶段中。A、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者生产的东西自食、自用而有余,可以供给别人食用和交换后,产生了部落管理阶层。当掌握更多生产资料着凭籍手中的生产资料能够剥削他人时,就产生了剥削者。管理阶层和剥削阶层的出现和存在,产生了集中居住和活动的需要。B、社会分工推动城市的形成。由于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手工业者可以脱离土地而集中于城市生产,而生产者也有多余的物品需要互相交换时,才有城市形成的必要物质基础。C、城市是生产发展的产物。城市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生产的变化而变化。每个时代的生产方式决定着这个时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特点。由于每个时代的生产方式不同,每个时代的城市也就有着不同的特点、性质和作用。D、不同社会不仅城市形成的条件不同,城市的规模、内部结构、城市布局也都不同。不同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技术发展、运输状况以与社会需要决当时城市的规模、结构和布局。4、现代城市发展有哪些新趋势?一是城市快速通道日益发达。二是人口郊区化发展迅速。三是形成诸多国际性城市。四是开始启动生态城市建设。5、中国近代城市有哪些特点?(1)近代出现了直接受帝国主义控制的城市,分2种。

一是由某一个西方长期控制,如青岛、哈尔滨、大连等,是典型的殖民地城市。这类城市一般都有明确的建设意图,按照帝国主义需要制定规划,进行建设;二是由几个西方列强共同控制的城市,如上海、天津、武汉等。这些城市开始是由分属不同国家管辖的租界发展而来,故没有统一规划,布局混乱,使得城市畸形发展,基础工业极端落后,为帝国主义和买办官僚服务的商业与服务业过分膨胀。(2)出现了依靠民族资本兴建的近代工商业城市。(3)广大的传统城市变化微小,有些发生局部变化,如济南、北京、西安、成都等,有些仍保持原状,甚至在资本主义经济排挤下衰落。6、城市的一般特征有哪些?第一,城市生产和生活功能多样化。

第二,城市生产力日趋智力化。

第三,城市生活日趋社会化。第四,城市系统日趋开放化。7、城市和农村的区别有哪些特征?1、高度集中性:人口的高度集中;活动的高度集中;设施的高度集中;物资的高度集中;文化的高度集中2、系统综合性;城市是一个由许多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子系统所组成的复杂巨系统。横向:人口、活动、设施、物资、文化等多种因素与空间相结合而形成的各个社区。纵向:如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空间环境子系统以与要素流动子系统等。3、动态开放性:现代城市经常地、大量地与外界(其他城市和广大农村)进行人口、人才、物资、能源、信息的交换(输入和输出)。8、城市社会效益主要有哪些指标?(1)、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额与家庭全部生活支出额的比值。恩格尔定律指出:随着收入增加,个人开支用于购买食品部分对全部个人开支的比率将下降。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的综合性指标,它包含质量互换涵义,即通过对食品支出比例的量的分析来划定不同质量的生活水平和时期。

(2)、城市就业率,即城市就业劳动力总数与劳动力总数的比率,是衡量城市满足人口工作需求程度的指标,也是衡量城市社会安定程度的指标。

(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即城市人口平均住房面积。它反映城市人口居住水平和建设发展水平。(4)、人均出行时间,即城市职工平均上下班单向出行所用时间。这是反映城市服务水平和效率的指标。

(5)、人均受教育年限,即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等)。它反映城市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城市居民文化和道德修养水平。

(6)、人均寿命,即城市人口在某一时期或某一年的平均寿命。它反映城市医疗保健和卫生防疫水平,反映居民健康状况和消费水平。

(7)、城市犯罪率,即城市犯罪人口与市区总人口的比率,它反映城市治安和安定程度,也是反面衡量城市社会效益的综合性指标。

9、城市基础设施有哪些特点?和城市主体设施、社会设施相比:

第一、服务的公共性和两重性。

第二、效益的间接性和综合性。

第三、运转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第四、建设的超前性和发挥作用的同步性。10、简述城市内部结构间的关系。第一、城市和其各结构间是一种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而各结构之间与它和城市整体之间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城市整体是由各结构间有机联系组成的。

第二、城市整体的各构成部分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谁也离不开谁。

第三、城市内部各结构之间虽然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但并不是平等平行的,有主从之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城市经济结构。11、简述城市运行与城市结构的关系。(1)城市经形成后城市结构决定城市的运行。城市结构质的规定性决定着城市运行的性质。

城市结构的不同决定城市各结构间量的比例。城市形成产业性质的不同决定与它配套的各产业数量。形成产业和配套产业性质的不同决定为它们服务的城市基础设施数量。

城市各结构的比例不仅决定城市运行状态,而且城市结构性质和状况还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2)城市运行决定城市结构的建立和发展

城市各结构间的比例关系与变化,亦即从平衡到不平衡,再从不平衡到平衡,也是由城市运行来实现的。

总之,城市的运行和城市结构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城市形成决定城市结构的形成和建立,城市运行决定城市结构。城市在运行过程中的调整又会打破旧有结构的平衡,实现从不平衡到新平衡的转变。12、社区有哪些功能?第一、经济生活

第二,社会化功能

第三,社会控制功能

第四,社会参与功能

第五,社会福利功能13、决定最佳城市规模的因素有哪些?(1)国家和地区土地面积、人口数量与构成;

(2)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与城市在国民济济的地位;

(3)城市体系结构和城市性质、类型和功能;

(4)自然条件,包括用地、气候、资源等;

(5)国家行政体制。14、概述城市体系的基本特征。第一、整体性。城市体系由城市、联系区域、联系通道、联系流等多种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第二、动态型。城市体系形成之后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城市体系组成要素和外界环境的变化,都会通过交互作用和反馈,使城市体系的形态、规模和结构发生变化。

第三、开放性。城市体系不是一个封闭的组织体系,而是一个频繁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的系统。

第四、层次性。城市体系有大有小,根据所在经济区的规模和层次而定;城市体系内部的城市有大有小,大的城市成为城市体系的核心,小的城市充当城市体系的基层。

第五、重叠型。一个城市可以成为不同层级城市体系的成员,并充当不同的角色。15、概述城市管理的方法。1、行政方法:指城市政府依靠行政组织、运用行政手段、按照行政方式来组织、指挥、监督城市各项社会经济活动。

2、经济方法:依靠企业等经济组织,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按照经济规律来管理城市。

3、法律方法:通过立法和司法活动对城市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进行管理。

4、咨询方法:城市管理部门吸收研究咨询机构意见进行决策,以提高管理水平。16、1、概述城市文化结构和功能。结构:(1)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与观念文化

(2)城市的主文化与亚文化

(3)城市文化特质、文化从和文化模式功能:(1)社会整合(2)社会规范(3)休闲娱乐(4)传承功能17、城市文化建设有何意义?第一、城市文化建设可保存城市的记忆

第二、城市文化建设决定了城市文化品质

第三、城市文化建设展示了城市风貌,可塑造城市精神

第四、城市文化建设支撑城市发展。18、中国城市规划有哪些基本原则?

(1)从实际出发,坚持实用、实际。

(2)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要协调。

(3)注重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和民族历史风貌。

(4)注重发展城市综合功能。

(5)保障城市安全。19、概述城乡一体化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联系:都把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割裂地加以考虑。

区别:A、城乡一体化是一种长远的目标,强调的是城乡融合的结果;城乡统筹发展主要是一种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是用统筹的思想来指导发展的实践。

B、城乡一体化是要尽力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则更强调保留城市与农村自然特征的同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20、简述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它有其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而这种规律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规律体系组成的,是由时间、空间、质态和量态四个维度维度构成。

(1)时间维度: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乡人口随着工业化进程发展的有序变化和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S”型曲线)(2)空间维度:城市化规律表现为由城市聚集和扩散机制所决定的城市与区域经济运动规律。

城市集聚是城市化进程的主旋律。(3)质态维度:城市化规律主要表现在城市性状和结构的变动趋势上。它包括城市职能、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区别。

城市职能、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结构是城市化规律的质的规定性,它要求城市系统中各个因素之间要保持相互的适应性。(4)量态维度:城市化规律就是城市人口迁移和流动规律作用下的城市数目和人口规模变化的规律。

21、世界城市化进程面临哪些挑战?第一,生态环境恶化;

第二,“逆城市化”问题;

第三,信息时代引起传统就业方式的变化,城市功能和地位发生变化;

第四,城市化进程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三、论述题论述城市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性质。城市学以整体上研究城市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城市运行规律与其调节机制的科学。城市整体自身发展和运转的规律,就是城市学的研究对象具体来说,城市学研究对象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城市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二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包括城市职能、城市分工、城市竞争力等;三是城市的内在运行规律。内容: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城市的特征与本质;城市结构与运行;城市的功能与作用;城市的社会化和现代化;与城市相关的其他问题,诸如城市社区、城市文化、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等等。性质:第一、城市学属于应用学科;

第二、城市学属于综合学科;

第三、城市学属于交叉学科;

第四、城市学是一门为中观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科学。目前我国城市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问题:(1)、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具体表现为:

第一,我国城市总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

第三,城市化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结构不相适应。

第四,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2)、城市化进程缓慢,曲折反复。

(3)、城市化地区分布不平衡。

(4)、城市化与现代化严重脱节,具体表现在:

第一,城市比较注重“硬件”设施建设,轻视“软件”。

第二,比较重视城市人口数量,不太重视人口质量,缺少市民意识。

第三,城市建设缺乏总体规划,或没有长远目标,忽视城市环境保护,城市绿地少,水土流失严重,大气污染严重,水环境质量差。

(5)、城市发展中土地利用率低。原因:第一,经济不发达,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城市承载能力不强。

第二,城乡分立的二元结构与严格城市户籍管理制度。

第三,我国面对人多地少的矛盾,对城市地位作用认识不足。

上述特点决定了我国城市化道路应有自己特色。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城市化道路与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极大区别。3、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具有怎样的关系?(1)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三种效益表现为不同的主次关系。

生产力低下阶段时经济效益是集聚效益的重要因素,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相对次要

承认经济效益的重要并不能忽视社会与环境效益。对城市环境和社会进步起消极作用的经济开发既无意义也难以持久。(2)三种效益间表现为交叉关系,彼此存在交叉影响和作用。

根据“交学”理论,组成一个系统的因素构成交叉关系,则系统所达到的水平是各因子交叉作用的结果;其中只要一个因子固定不变,则交叉效能(结果)就会饱和,不再提高。(3)在不同发展阶段3种效益重要顺序会发生变化。城市发展一般分为初建、发展、发达3阶段。初建阶段时经济效益重要度远大于社会和环境效益。到城市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实力增长,经济和社会效益重要度依然增长,但社会效益重要度渐渐赶上或超过经济效益,而城市环境往往受到污染而恶化,重要度相对下降。城市进入发达阶段后生产力水平已相当发达,人们对社会与环境效益要求日益提高,客观上也有实力提高社会效益和改善环境。因此环境效益重要度从低峰值迅速上升,甚而跃居社会效益之上。当然经济效益权重始终占据主要地位。4、论述城市运行的调节机制。要使城市运行协调必须运用相应的调节手段。

调节体系由3部分构成,即调节主体、调节客体和调节手段。

城市运行调节的主体是城市政府,调节的客体是城市本身,调节方法和手段则根据调节对象的不同而不同。

调节城市运行的机制或手段主要有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思想和伦理道德手段等。(1)行政调节行政调节即国家机关凭借国家政权力量,通过制定发布政策、命令、指示、规定等形式直接干预和控制社会活动。

行政调节手段同其它手段相比具有许多特点:

首先,行政调节手段通过国家政权实现调节意图,政策、命令、指示等一经制定和发布所有单位就必须执行,不能随意修改和决择。因此具有极严格的强制性。

其次,行政调节手段通过调节对象直接作用而达到目的,具有直接性特点。

再次,行政调节手段强制性和直接性决定了其作用过程比较短,具有快速性。行政调节手段内容很多,如政策和命令的制定与发布、行政管理、行政干预、行政奖惩等。按照不同标准来划分,行政调节手段包括:

第一,事前调节和事后调节。

第二,按照调节作用的实施对象划分,可分为对运行过程的调节和对运行条件的调节。

第三,按照调节作用的实施范围,可分为具体调节和总体调节。(2)经济调节

经济调节是通过各种经济手段来调节城市的运行,包括国家直接掌握的主要用来控制和调节宏观经济活动的部分资金、外汇和重要物资,国家自觉运用价格、税收、信贷、财政、工资、奖金等经济杠杆。

经济杠杆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第一、经济杠杆由国家行政机构制订、颁发和实施,是人们自觉用来调节和控制经济活动的手段。

第二,运用经济杠杆来调节和控制经济活动时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经济规律。

第三,经济杠杆通过物质利益来体现和实现。(3)法律调节手段

法律调节手段是国家依据法权力量,通过立法和司法机构,运用法规来调控城市各项活动,它对保证城市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法律调节手段包括用于调节城市活动的各种立法、民法、行政法与刑法,是国家和城市对各种法律进行综合运用的过程。法律调节有如下特点:第一,法律调节具有国家意志属性,是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具有普遍约束力。

第二,法律调节的作用通过法规严格贯彻而实观。

第三,法律调节只是城市活动中最稳定的关系,并且法规内容往往是法律化的、经过实践充分验证的政策,因而法律调节手段与其它调节手段相比,具有相对稳定性。

第四,法规的定性和定量性质很强。(4)思想与伦理道德手段

思想和伦理道德调节手段则诉诸城市主体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能够发挥内在自我调节作用。思想和伦理道德调节则主要通过积极方式来发挥作用。5、试述城市中心作用的制约因素。城市中心作用的制约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非自然因素两个方面。

(1)城市中心作用的自然制约因素

城市中心作用由于这座城市自然物质载体承载力的大小,制约和影响着这座城市一种中心作用的形成和发挥。

例如:

城市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座城市军事中心作用的大小;交通位置决定了这座城市经济中心作用的大小等等。(2)城市中心作用的非自然制约因素

城市中心作用的非自然因素主要包括:

A城市发展方向、发展路径的选择;

B城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机制的选择和实施;

C城市产业的选择;

E城市市民素质的高低;

F城市文化、科技水平和能力的高低等。6、试运用城市规模收益和成本的关系分析如何确定城市的适度规模?在城市规模发展过程中需要考察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变化,以与这两者同成本和效益的关系,从城市规模的动态角度确定它的合理规模。(1)A点成本收益相等,城市的最小规模;

(2)B点成本和边际成本相等,城市的最低成本规模;

(3)C点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城市的人均最大收益规模;

(4)D点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城市的社会最大收益规模;

(5)E点收益和边际收益相等,城市最大收益规模;

(6)F点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城市人均成本控制规模;

(7)G点总成本和总收益相等,城市最大规模。

结论:

第一,从城市自身的角度来看,规模B的成本最低,规模E的受益最大;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规模D对社会的贡献最大,最优城市规模;从城市内部居民的角度来看,规模C所获收益最大;从城市之外的居民角度考虑,规模F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城市规模从A到G是一个很宽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的城市规模都是合理的。

第二,城市的最小规模和最大规模是客观存在的,但每个城市两级规模的数值彼此是不同的。

第三,城市规模的适度领域很宽。在现实社会中,城市规模系列可以有多个等级组成。7、联系当前中国面临的城管执法困境,试分析如何更好地发挥城市政府的管理职能。结合上课同学回答的内容以与自查的资料自行组织答案!!8、试结合现实分析当前我国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您有和对策?(1)在理论上,要澄清思想,提高认识,统一思路,牢牢把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和前进方向

1)要以一种宽容的文化心态,认识文化发展的多元性与相对性,努力寻找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共通性;

2)要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观;

3)要实现发展科学技术与倡导人文精神的统一。(2)加大文化建设力度,改善城市文化有效供给与城市需求不对称的现状

1)要坚持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要在重视对城市社会成员文化素质培养的同时加强对城市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的建设,注重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同信念的培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