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23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23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23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23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2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23一、单项选择题1.

用α粒子轰击铍核,生成一个碳核和一个粒子,则对该粒子的描述不正确的是______。A.带正电,能在磁场中发生偏转B.在任意方向的磁场中都不会发生偏转C.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之一D.用来轰击铀235可引起铀核的裂变正确答案:A[考点]近代物理理论

[解析]题干是发现中子的核反应,即该粒子是中子,不带电,所以不能在磁场中发生偏转。

2.

在匀强磁场中有一个静止的氡原子核,它由于衰变放出一个粒子,此粒子的径迹与反冲核的径迹是两个相外切的圆。大网与小圆的直径之比为42:1,如图所示。那么氡核的衰变方程应是下列方程中的哪一个?______

A.

B.

C.

D.a正确答案:B[解析]衰变前原子核初动量为零,衰变后粒子和反冲核两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根据图中的轨迹可知粒子和反冲核电性相同,A项错误。根据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公式,半径之比为42:1,得到粒子带电量之比为1:42,质子数就是核电荷数,B项正确。C、D两项错误。

3.

对于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在某一过程中,从外界吸收热量2.5×104J,气体对外做功1.0×104J,则该理想气体______。A.温度降低,密度增大B.温度降低,密度减小C.温度升高,密度增大D.温度升高,密度减小正确答案:D[考点]热学

[解析]由ΔU=W+Q=-1.0×104J+2.5×104J=1.5×104J,可知气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由于气体对外做功,所以体积增大,密度减小。

4.

如图,在水银槽中竖直倒插一根一端封闭、粗细均匀的玻璃管,管内有一段水银柱,高为h,水银柱上端密封有一段空气柱。现将玻璃管竖直向上提起(管口不离开水银槽内水银面)一些,玻璃管内水银柱高度为h1,则______。

A.h>h1B.h<h1C.h=h1D.无法判断正确答案:B[考点]热学

[解析]根据托里拆利实验,如果玻璃管中混入少量空气,则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加上封闭空气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外界大气压;如果将玻璃管向上提,则管内水银柱上方少量空气的体积增大,压强减小,而此时外界的大气压不变。根据上述等量关系,管内水银柱的压强须增大才能重新平衡,故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增大。

5.

下图为α粒子被重金属原子核散射的运动轨迹,M、N、P、Q是轨迹上的四点,在散射过程中可以认为重金属原子核静止不动。图中所标出的α粒子在各点的加速度方向正确的是______。

A.M点B.N点C.P点D.Q点正确答案:C[考点]近代物理理论

[解析]α粒子与重金属原子核均带正电荷,由于库仑力作用,α粒子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偏转,其加速度方向即库仑力方向,由轨迹的弯曲程度可以判断N点离核最近,N点前α粒子做减速运动,N点α粒子做加速运动,所以只有P点的加速度方向正确,故C项正确。

6.

如图所示,一束可见光射向两面平行的玻璃砖的上表面,经折射后分为两束单色光a和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玻璃砖对a、b两种单色光的折射率na大于nbB.射出玻璃砖的两种单色光a、b平行C.若逐渐增大入射光的入射角,则a的出射光首先消失D.若用a、b两种单色光做衍射实验,则b光衍射现象较明显正确答案:B[考点]光学

[解析]b光在玻璃中偏折程度大,所以nb>na,A项错误。a的折射率较小,波长较长,所以其衍射现象较明显,D项错误。第二次折射的入射角与第一次折射的折射角相等,所以第二次折射的折射角与第一次折射的入射角相等,所以射出玻璃砖的两种单色光a、b平行,B项正确。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平行,所以出射光不会消失,C项错误。

7.

某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一圆柱体的长度l,用螺旋测微器测量该圆柱体的直径d,示数如图。由图可读出l和d分别为______。

A.22.50mm6.860mmB.22.5mm6.860mmC.2.25mm6.860mmD.22.5mm6.86mm正确答案:B[考点]物理学史、物理实验及教学论

[解析]10分度游标卡尺的精度为0.1mm,不需要估读。螺旋测微器精度为0.01mm,需要估读,有半刻度线。则圆柱体的长度l=22mm+0.1mm×5=22.5mm,圆柱体的直径d=6.5mm+0.01mm×36.0=6.860mm。

8.

如图所示,平行金属板中带电质点P原处于静止状态。不考虑电流表和电压表对电路的影响,当滑动变阻器R4的滑片向b端移动时,则______。

A.电压表读数减小B.电流表读数减小C.质点P将向上运动D.R3上消耗的功率逐渐增大正确答案:A[考点]电磁学(二)

[解析]由图可知,R2与滑动变阻器R4串联后与R3并联,再与R1串联接在电源两端;电容器与R3并联;当滑片向b移动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阻减小,则电路中总电阻减小;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电流增大,路端电压减小,同时R1两端的电压也增大,故并联部分的电压减小;由欧姆定律可知流过R3的电流减小,则流过并联部分的电流增大,故电流表示数增大,B项错误。因并联部分电压减小,而R2中电压增大,故电压表示数减小,A项正确。因电容器两端电压减小,故电荷受到的向上电场力减小,则重力大于电场力,电荷向下运动,C项错误。因R3两端的电压减小,由可知,R3消耗的功率减小,D项错误。

二、简答题1.

中学物理教学中利用前概念进行物理教学的基本方法有哪些?正确答案:利用前概念进行物理教学的基本方法有如下几种。

(1)了解学生已有的前概念

教师在讲授有关的物理内容之前应通过一定的方式,如小组讨论、提问、问卷调查、试题测试等,深入了解学生大脑中前概念的存在情况。

(2)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是自发的、隐蔽的,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前概念。因此,教师应该创设情境使新知识与学生的前概念产生冲突,继而加以恰当的引导,实现错误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3)巧设实验,纠正错误前概念

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物理实验真实可信,教师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后,有的放矢地安排实验,引导学生把对事物表面现象观察所得到的经验与物理知识不一致的地方提出来进行思考,促成原有知识结构的顺应,用科学的概念代替原有的错误观念。

(4)变式拓展,巩固正确的科学知识

学生掌握物理知识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除了讲解概念、规律时应尽量做到准确、透彻外,还应加强概念和规律的变式教学,有意识地从各个角度变更事物的非本质特征,通过分析、突出事物隐蔽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考点]课标与教学

2.

简述物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正确答案:物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是:

(1)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

(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的原有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4)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

(5)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

(6)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考点]课标与教学

三、案例分析题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在讲解“金属的热传导性”这一知识点时,提出的问题以及和同学们的对话。

师:质量相同的铁块和木块在室温状态下放置一段时间。同学们,如果用手接触铁块和木块,会有什么感觉?

生:用手接触铁块会比接触木块感觉更凉。

师:大家的感觉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铁块温度更低。

师:不对,铁块和木块的温度一样,并且与室温也保持一致。

生2:铁块和木块温度相等,但我们感觉铁块温度低是因为铁块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木块没有。

师:很好,学生2的回答是正确的。

生3:老师,我还是理解不了为什么铁块的温度更低。

师:大家记住,金属具有传导性,由于手的温度比金属的高,所以手的热量就传到金属上。而当用手摸木块时,由于非金属是热的不良导体,不能把热量带走,这样一来就觉得金属比较冷了。

生:嗯,记住了。

问题:1.

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价。正确答案:该教师的教学行为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这一理念,也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评价理念。该教师看似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机械的记忆。因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知识是教师告诉的,不是自己构建的,是一种被动地接受,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对于学生回答的评价过于单一,只是说“不对”“很好”等,起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2.

针对上述教学片段存在的问题,重新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正确答案:教学片段:

师:质量相同的铁块和木块在室温状态下放置一段时间,同学们,如果用手接触铁块和木块,会有什么感觉?

生:用手接触铁块会比接触木块感觉更凉、更冷。

师:大家的感觉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铁块温度更低。

利用温度计,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测量铁块和木块的温度。实验中,有的学生把温度计的液泡分别贴到金属块和木块上;有的学生把金属块和木块放到装水的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大部分学生测量的结果是两者的温度相等,且与室温一致。

老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给予了肯定。

师:一般情况下,测同体的温度需用专业测温仪。大家用手中的温度计测金属块和木块的温度会有误差。

师:老师可以告诉大家铁块和木块温度确实一样,那说明什么问题呢?

少数学生:铁块并不比木块冷。

师:由于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反映,温度相等,冷热程度就一样。可是为什么我们感觉到铁块更冷呢?

(学生们目瞪口呆,教室里一片寂静)

教师稍微停了一下:这就是金属的特性——热传导性在起作用。

(多数学生用期待的目光看着老师,急切地等待老师进一步解释,可老师欲言又止)

师:有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平时我们觉得金属摸上去比较凉呢?

学生们跃跃欲试,纷纷举手,老师故意指着提出金属比较凉的那位坐在角落的同学:你说说看。

生1:由于金属能传热,当我们的手摸金属时,手的热量传给金属,所以感觉凉,而木块不能传热,所以没有感觉到凉。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大多数学生:同意。

老师叫着没有说同意的一个同学的名字:学生2,你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2:为什么手的热量会传给铁块呢?

师: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

生2:37摄氏度左右。

师:刚刚做实验时,室温是多少,铁块温度又是多少?

生2:22摄氏度左右。

师:那么热量该怎么传递?

生2:哦,我知道了。热量由高温物体传至低温物体。

案例:

在初中物理实验课上,王老师用实验讲授“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初步知识。

师:在有雾的天气,可以看到透过树丛的光束是直的;从汽车前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也是直的。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这些现象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师:好,接下来,我给大家演示一下,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

师做实验,在盛水的玻璃水槽内滴几滴牛奶,用激光笔将一束光射到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轨迹。

生观看实验。

师:大家看,光在水中、玻璃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空气、水和玻璃等透明物质叫作介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大家用笔在教材上画下这句话来。

生:老师,我们也要做这个实验。

老师选了两个学生代表,分别给了他们一支激光笔,吩咐他们对着水槽照射。学生拿着激光笔照到墙上,晃动着,引起学生一片骚动。

问题:3.

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述。正确答案:根据新课标对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的要求,该教学环节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教学方式。新课改强调,学习方式要由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方式转变为具有研究性、合作性、启发性的方式。该教师照本宣科,没有任何引导和组织讨论环节,由教材中的例子直接得出结论,没有体现新课改转变学习方式的要求。

②教学效果。该课堂没有体现出教学的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只进行了简单的提问,没有启发性,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没有设计有趣的活动来帮助学生达到三维目标。

③教学内容。教师没有将“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清晰简明地讲解给学生,没有举出生活现象中光不沿直线传播的例子,来强化“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④教学评价原则。该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过于单一,仅是“好”之类的评价词语,没有进行有效的点拨和反馈。

4.

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改进教学的方案(形式不限,可以是教学思路,教学活动等)。正确答案:教学片段:

进行影子游戏,引导学生提问:影子为什么是黑的呢?影子的形成说明什么?

讨论交流:人是不透明的,光不能绕到不透明物体的后面,无光的地方就是黑色。光不能绕到物体后面说明光不会转弯,也就是光只能沿直线传播。

师: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如果能亲眼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就好了。老师这里有激光笔,想一想怎样才能观察到光在空气、水中的传播路径呢?

生:在晚上实验就行了。

师:晚上确实行,不过大家现在等不及了。可以在空气中制造水雾或烟雾,将水变混浊,如向水中滴几滴牛奶。

师:(将激光束打在墙壁上,看到一个光斑,然后用酒精灯对激光束加热)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看到光斑在抖动。这是因为加热使空气分布不均匀了,光不沿直线传播。

师:很好。隔着火焰看静止的物体,好像在跳动;海市蜃楼等现象都是空气不均匀分布引起的。怎样描述光的直线传播才准确呢?

生: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四、教学设计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杠杆”的内容标准为:“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材料二某版本物理教材“杠杆”一节中为“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设计了如下实验: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

任务:1.

简述杠杆的定义,并写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正确答案: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O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成F1l1=F2l2。

2.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正确答案: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操作、体验和对杠杆实例的观察,归纳出“杠杆是在力的作用下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能说出“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

(2)会画杠杆中的动力臂和阻力臂,能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具体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分析、论证、评估,建立力臂概念。提高实验探究的分析、论证能力,增强实验评估意识: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采用比较法和综合分析法科学分析相关数据,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杠杆的模型建构中领悟物理模型建构的一般方法:选择样例—建立初步图示—图示改进—建立模型;在探究中领悟“科学的发现往往需要向前再迈一步”。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探究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在探究中建立“力臂”概念,在实际应用中准确画出动力臂、阻力臂。

三、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资源

钉有图钉的木板、垫木、螺丝刀、羊角锤、扳手、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直尺、细线。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杠杆

活动1:拔图钉

(教师)木板上钉了一枚图钉,请把它拔出来(如图)。

(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拔出图钉。

(教师)懂得使用工具是一种智慧的表现。生活中还有很多任务是采用工具来完成的。

(学生)观察羊角锤拔铁钉、开瓶器开瓶盖、扳手拧螺丝(视频);观察撬石头、跷跷板、抽水机手柄(动画)。

(教师)以上工具在工作时有何共同的特点?

(教师)待学生回答出“转动”后,用Flash演示并说明(上图所示):

在物理学中,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作杠杆。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即图中的O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即图中的F1;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即图中的F2。

活动2:寻找身体中的杠杆

(学生)寻找并用动作表达出来。

(教师)举例“昂首向天、提起足跟、手提重物”。

(教师)点评:尽管人体的各种运动相当复杂,但最基本的运动都是由骨骼在肌肉的作用下绕关节转动产生的,其模型就是杠杆。现代科技工作者从人体手臂得到启发制造了航天飞机的机械臂用以抓捕卫星。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两层次的活动设计,通过用杠杆来认识杠杆,通过看杠杆来了解杠杆;通过寻找身体中的杠杆来体会杠杆,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构建杠杆模型。

(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出示探究背景]

(教师)展示学生实验常用的物理天平,使天平在两侧放入一定的砝码时保持平衡状态。

[提出探究问题]

平衡状态下,天平两侧砝码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呢?砝码质量与左右刀口到横梁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

[实验设计]

(教师)你能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出合适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吗?

(师生共同讨论)实验装置如上图所示:

1.杠杆材料为轻质木条,为消除杠杆自重的影响,杠杆应在中点悬挂,并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处于水平平衡;

2.质量已知的钩码若干;

3.l1、l2可以直接从杠杆上读出。

4.实验中将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记作F1,钩码的拉力记作F2,OA记作l1,OB记作l2。

(师生)探讨步骤设计并确定实验记录表格。

设计思想:控制变量法。

步骤一: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处于水平平衡状态。

步骤二:取F2=1N,l2=10cm,l1=5cm,测出杠杆处于水平平衡状态时F1的大小;

步骤三:l1、l2不变,增大F2,测出F1;

步骤四:F2、l1不变,增大l2,测出F1;

步骤五:F2、l2不变,增大l1,测出F1。

(教师)引导学生明晰实验注意点:

注意点一:弹簧测力计要调零;

注意点二: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动,待杠杆处于水平平衡状态时读数。

[进行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参考数据):

测量序号F2/Nl2/cml1/cmF1/N①11052②1.51053③1.51253.6④1.512151.2[实验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分析结论:

1.比较①、②,说明:l1、l2不变,增大F2,则F1增大;

比较②、③,说明:F2、l1不变,增大l2,则F1增大;

比较③、④,说明:F2、l2不变,增大l1,则F1减小。

2.综合分析①②③④,可得杠杆平衡时:F1l1=F2l2。

3.引申分析:若l1>l2则F1<F2,可以省力……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上述表达式中,F1是通过弹簧测力计测得的,F2是钩码的重力提供的拉力;那么l1、l2究竟是什么呢?是指OA、OB的长度吗?

[实验论证]

(教师)请学生采用如下左图的操作方式(弹簧测力计竖直上拉),用实验验证上述结论的正确性。实验中取F2=1.5N,OB=10cm,OA=15cm,先计算出杠杆处于水平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再进行实验验证。

(教师)请学生逐步倾斜弹簧测力计(如上右图)。

(学生)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发生变化。

(教师)弹簧测力计倾斜后F2、OB没有变化,是什么引起了F1的变化?

[实验反思]

(教师)组织学生探究:让F1为1.5N时杠杆处于水平平衡,假如F1l1=F2l2成立,则l1为10cm。组织学生用直尺测量寻找l1。

(学生)通过测量发现l1为支点O到F1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见上图)。

(教师)在杠杆中,我们把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称作“力臂”。

(教师)点明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原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可以用字母表示成:F1l1=F2l2。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磁生电的内容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材料二某初中物理教材中为“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的实验器材及电路图如图所示。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已学过磁场、电生磁等相关知识。

任务:3.

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正确答案: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4.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正确答案: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方向有关。

(3)了解发电机的原理,知道发电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的学习,掌握从多种因素中找出与研究目的有关的信息,得出电磁感应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电生磁以及磁能生电的对比,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合作法相互结合的方式。

三、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由以前学过的奥斯特实验说明电可以生磁,那么反过来磁能不能生电呢?不少科学家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坚信电与磁有密切的联系。经过1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831年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发现磁可以产生电,但需要一定的条件。什么条件下磁才能生电呢?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

2.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1)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本实验应选择哪些实验器材?还需要补充实验器材吗?

学生讨论总结,根据研究的对象,需要有磁体和导线;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需要有电流表;控制电路必须有开关。

(2)思考:如何获得磁场?电路中有电流的条件?如何显示电路中有无电流?

学生思考后回答:①磁体周围有磁场,利用磁体可以获得磁场。②电路中有电流,电路要闭合,还需要电源。③利用电流表来检测电路中有没有电流。

3.尝试的角度

(1)让直导线在蹄形磁体的磁场中静止,换用不同强度的磁体。

学生观察现象,发现电流表的示数不变,说明导线在磁场中静止,电路中不会产生电流。

(2)改进实验方案,固定磁体不变,使导线在磁场中沿着不同方向运动,观察电流表的反应。

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当导体沿着磁场方向运动时,电路中没有电流。当导线在磁场中水平运动、斜运动都会产生电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