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上学期高三第一次对抗赛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上学期高三第一次对抗赛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上学期高三第一次对抗赛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上学期高三第一次对抗赛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上学期高三第一次对抗赛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一次对抗赛地理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木星,古称岁星,西汉时期,《史记·天宫书》作者司马迁将实际观测与“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正式把它命名为“木星”。木星的亮度仅次于金星,被称为太阳系的“卫星之王”,其中木卫二冰冻外壳主要由水冰构成,它可能隐藏着液态海洋。完成下面小题。1.在太阳系中,木星卫星数目最多的自身原因是()A.亮度最大 B.距日最近 C.温度最低 D.质量最大2.有专家称,木卫二是太阳系中最有希望存在生命的星球之一,其依据最可能是()A.温度 B.大气层厚度 C.液态水 D.宇宙环境〖答案〗1.D2.C〖解析〗【1题详析】木星属于行星,本身不发光,A错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B错误。距日越远,温度越低,太阳系中温度最低的行星是海王星,C错误。木星是太阳系中的巨行星,体积质量大,引力最强,吸引众多的卫星绕其运转,D正确,故选D。【2题详析】由材料可知,木卫二冰冻外壳主要由水冰构成,可能隐藏着液态海洋,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必备条件,C正确。木卫二由冰冻外壳构成,说明其温度较低,A错误。大气层厚度受天体体积质量的影响,材料中没有给出木卫二的相关信息,无法判断,B错误。木卫二与太阳系中其他天体的宇宙环境相同,均处在安全的环境之中,D错误,故选C。2023年4月21日,太阳爆发超强耀斑,持续时间达1小时,并伴随有日冕物质抛射,引发特大地磁暴事件,表征地磁暴强度的地磁指数升高。如图为地磁指数变化图。地磁指数最高时,我国克拉玛依(45.6°N,84.9°E)漠河(53.0°N,122.5°E)等地可见极光。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本次太阳耀斑爆发()A.引发21日出现特大地磁暴 B.反映太阳大气剧烈变化C.造成太阳大气层结构改变 D.显著提升年太阳辐射量4.克拉玛依()A.北京时间24日3时可见极光 B.位于漠河以南,易见极光C.可见极光的时间长达15小时 D.可见极光是由于气温较高〖答案〗3.B4.A〖解析〗【3题详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本次太阳爆发发生在21日,由其引发的日冕抛射物质会在几天后到达地球,并导致特大地磁暴,图像信息也表明21日并不会出现特大地磁暴,排除A;太阳耀斑的爆发反映了太阳大气活动的强弱,反映太阳大气的剧烈变化,B正确;耀斑等太阳活动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太阳大气层结构,也没有提升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排除CD。故选B。【4题详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地磁指数最高时,我国克拉玛依等地可见极光,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地磁指数最高时在世界时4月23日18时到4月24日9时之间,对应北京时间为4月24日2时到17时,因此,北京时间24日3时在克拉玛依可以看到极光,A正确;位于漠河以南地区,纬度较低,不易看到极光,排除B;克拉玛依所处纬度较低,因此可见极光的时间不足15小时,排除C;可见极光的地区是由于其纬度较高,极光是由于太阳风爆发出的带电粒子流冲击地球大气层产生,排除D。故选A。据中国地震局测定:北京时间2023年2月6日9时17分在土耳其(北纬37.15度,东经36.95度)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20千米。下图为“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的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此次地震中()A.先到达地面的是甲波 B.先到达地面的是乙波C.甲波引起地面上下起伏 D.乙波引起地面左右摇晃6.图中X表示()①莫霍界面 ②古登堡界面③地壳与上地幔交界面 ④下地幔与地核交界面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5.B6.D〖解析〗【5题详析】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两种,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所以甲为横波,乙为纵波。当地下某深度发生地震时,纵波乙先到达地面,横波甲后到达地面,A错误,B正确;纵波乙到达地面,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起伏),横波甲后到达地面,后感觉到左右摇晃,CD错误。故选B。【6题详析】读图可知,图中X处纵波(乙波)大幅减速,横波(甲波)消失,且位于地下2900千米附近,因此该不连续面应为古登堡界面,而莫霍界面位于地下平均33千米处,且地震波穿过该面波速明显增加,与穿过X面特征不同,①错误,②正确;古登堡界面之上为下地幔,之下为地核,因此X表示下地幔与地核交界面,且地壳与上地幔交界面为莫霍界面,不是古登堡界面,③错误,④正确。综合上述分析,①③错误,②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地表反照率是指地表物体向各个方向反射的太阳辐射通量与到达该物体表面上的总辐射通量之比。地表反照率决定了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和大气间的分配,其变化会影响地气系统的能量收支平衡。新疆北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最大的半固定沙漠,下图为该沙漠腹地地表反照率的月均日变化曲线图(图中月份的两侧表示早晚时段)。完成下面小题。7.一般地,地表反照率越高()①太阳辐射越强 ②大气辐射越强③地表辐射越弱 ④大气增温越慢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8.结合该区域环境特征,影响该区域1~4月地表反照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太阳辐射 B.植被 C.积雪 D.地形9.为研究该地区地表环境各要素对地表反照率的影响,从图中可知宜选择当地一天中的()A.6:00~8:00 B.8:00~10:00 C.10:00~14:00 D.14:00~18:00〖答案〗7.D8.C9.C〖解析〗【7题详析】.根据题意,地表反照率是指地表物体向各个方向反射的太阳辐射通量与到达该物体表面上的总辐射通量之比,地表反照率越高说明反射越多,地表吸收越少,地表辐射越弱,大气增温越慢,大气辐射越弱,③④正确,②错误,太阳辐射强弱与地表反照率无关,①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8题详析】1~4月该地气温由低到高,经历了积雪覆盖、积雪融化,1~2月积雪覆盖,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照率较高;进入春季,积雪逐渐融化,植被进入生长季节,地表反照率迅速降低,所以影响该区域1-4月地表反照率的主要因素是积雪,而不是植被和地形,C正确,BD错误;太阳辐射与地表反照率无关,A错误,所以选C。【9题详析】从地表反照率的月均日变化曲线图可以看到各个月共同点是早晚时段地表反照率变化最大且陡升陡降,中午前后变化较小,要想研究该地不同要素对反照率的影响,应选择一天中地表反照率变化较小的时刻,这样才能突出不同要素对反照率的影响,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L县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山区面积达95.5%,辖103个村(含6个居委会)以纳西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2015年该县户籍人口为23.78万人,常住人口为22.91万人,下图示意L县自西向东四个不同区域人口流动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注:人口流动活跃度=(流入人口+流出人口)/常住人口人口流动强度=(流入人口-流出人口)/常住人口10.推测丁地最有可能是该县的()A.主城区 B.主城近郊区 C.主城远郊区 D.偏远山区11.L县村域人口流动活跃度东部显著高于西部,可能是东部()A.旅游业较发达 B.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C.农业收入有限 D.教育医疗设施好〖答案〗10.D11.C〖解析〗【10题详析】据图分析可知,丁地的人口流动强度为负值,而且丁地人口流动活跃度在四地中是最高的,由此可以判断出丁地人口流出较多,说明该地区应属于经济落后的偏远山区,D正确;若该地区为主城区,应是人口向该地区流入,则人口流动强度应为正值,所以乙应该是主城区,A错误;图中的甲人口流动强度基本稳定,说明甲的人口变化较小;但是丙与丁有相似特征,丙的人口流动强度虽然为负值,但是流出相对较少,由此可知甲是主城近郊区,丙是主城远郊区,BC错误。故选D。【11题详析】据上题判断可知,东部地区主要是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耕地面积小,农业收入有限,人口流出多,流入少,人口流动活跃度较大,C正确;由于东部地区属于偏远山区,其经济发展水平低,距城市远,旅游业不发达,教育医疗设施较落后,ABD错误。故选C。甘肃省兰州市位于黄河河谷之中,周围群山环抱,城市小气候受热岛环流和山谷风影响显著。兰州市某高中学生小明根据多日观测,沿南北方向绘制了T时刻谷地兰州附近大气的等压面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2.在该时刻的局地环流影响下()A.谷地中央为上升气流,风从山谷吹向山顶 B.谷地中央为上升气流,风从山顶吹向山谷C.谷地中央为下沉气流,风从山谷吹向山顶 D.谷地中央为下沉气流,风从山顶吹向山谷13.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兰州市山谷风()A.谷风增强,山风减弱 B.谷风减弱,山风增强C.谷风减弱,山风减弱 D.谷风增强,山风增强〖答案〗12.B13.B〖解析〗【12题详析】根据图中信息,谷地等压面向下凹,为低压,说明此时谷地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坡地上冷气流下沉到谷底,形成由山顶吹向山谷的山风,此时为夜间,故B项正确,ACD错误。故选B。【13题详析】兰州市位于河谷中,白天山坡温度较高形成低压,风从山谷吹向山坡形成谷风;夜晚山谷温度较高形成低压,风从山坡吹向山谷形成山风。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温度较郊区高,白天城市热岛效应减小了山地与谷地的温差,谷风减弱;夜晚城市热岛效应加大了山地、谷地的温差,山风加强,故B项正确,ACD错误。故选B。虚拟水指在生产产品和服务中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下图示意我国不同区域虚拟水贸易节点强度(该区域与其他区域虚拟水贸易总量)。完成下面小题。14.与其他区域相比,青藏高原地区虚拟水贸易节点强度最低,主要影响因素有()①人口数量 ②交通便捷程度③水资源丰富度 ④水资源利用率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5.为促进青藏高原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下措施可行的是()A.限制居民用水量,减少水污染 B.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限制第二产业发展C.改革农业灌溉方式,节约用水 D.修建水库,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答案〗14.A15.C〖解析〗【14题详析】青藏高原地区人口稀少、海拔较高、交通不便,与其他区域的贸易交流少,导致虚拟水贸易节点强度最低,①②正确。虚拟水指在生产产品和服务中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虚拟水贸易节点强度最低,跟水资源丰富度和水资源利用率无关,③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15题详析】促进青藏高原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可以通过提高居民节水意识,改革农业灌溉方式,节约用水,减少水污染;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产业升级,对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修建水库,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等,C正确。限制居民用水量,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A错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限制第二产业发展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B错误。修建水库,是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D错误。故选C。寒潮是来自较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下表为我国1951~2020年寒潮次数逐月分布情况。完成下面小题。季节秋季冬季春季月份910111212345寒潮次数019383120202831916.寒潮出现频率最高的季节是()A.春末夏初 B.夏末秋初 C.冬末春初 D.秋末冬初17.下列地区的种植业,受冬季寒潮天气影响最小的是()A.东北平原 B.长江三角洲 C.江汉平原 D.珠江三角洲〖答案〗16.D17.A〖解析〗【16题详析】据材料,我国1951~2020年寒潮次数逐月分布情况可以看出,11和12月的寒潮数量分别为38次和31次,故寒潮出现频率最高的季节是秋末冬初,D正确、ABC错误。故选D。【17题详析】东北平原冬季种植业处于休耕状态,受寒潮影响较小,A正确;长江三角洲、江汉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或多或少都有作物处于种植状态中,受影响较大,BCD错误。故选A。南方丝绸之路是古代从成都始发,穿越中国西南腹地,经云南跨越缅甸,通往印度、中亚和西亚,直至欧洲的一条商道,沿线古村镇作为物资生产或商贸集散地直接参与到线路形成与演化进程。下图示意南方丝绸之路四川段沿线古村镇分布的地形地貌环境特征。完成下面小题。18.南方丝绸之路四川段沿线古村镇主要分布在()A.山地和高原地区 B.丘陵和山地地区 C.平原和丘陵地区 D.平原和高原地区19.南方丝绸之路四川段沿线,分布于大起伏、中高海拔山地地区的典型古村镇空间结构是()A. B.C. D.〖答案〗18.C19.B〖解析〗【18题详析】结合海拔、坡度以及地形起伏度与古村落数量等信息可知,四川段沿线古村镇集中分布在海拔较低、坡度较小、地形起伏度较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C正确。集中分布区地形起伏度较小,不是山地地区,AB错误。集中分布区海拔较低,不是高原地区,D错误。故选C。【19题详析】根据地形起伏度和海拔图综合读图得知大起伏、中高海拔山地地区的典型古村镇的数量很少,这是因为中高海拔处土壤肥力低下,古代主要以农业为主,所以相关村镇较少,另外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交通线也不易建立,所以交通线稀疏,四个选项中B选项图中古村镇聚落数量少,且交通线单一,B正确;ACD选项图中的古村镇数量多,交通线相对复杂,不符合大起伏、中高海拔山地地区古村镇分布及交通线分布特征,ACD错误。故选B。北冰洋表面环流主要由贯穿北极流和波弗特环流组成(如图)。贯穿北极流从俄罗斯沿岸海域经过北冰洋中部流向弗拉姆海峡,将西伯利亚河流和陆架衍生的微量元素运输至北冰洋中部;波弗特环流水团源自白令海洋流的延伸,受波弗特高压影响而旋转。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贯穿北极流越过弗拉姆海峡进入大西洋之后()A.能为海域降温 B.能为大气增湿 C.浮冰面积增大 D.对海洋生物影响小21.在高压系统的影响下,波弗特环流()A.顺时针辐散 B.顺时针辐合 C.逆时针辐散 D.逆时针辐合22.研究表明,随着气候变暖,贯穿北极流势力增强,但贯穿北极流的物质输送反而减少,主要是因为()A.入海径流减弱 B.极地东风增强 C.运输方向改变 D.浮冰规模减小〖答案〗20.A21.A22.D〖解析〗【20题详析】贯穿北极流越过弗拉姆海峡进入大西洋之后,大部分形成东格陵兰寒流,寒流降温减湿,故A正确,B错误;随着进入低纬度地区,海水温度升高,浮冰面积会减小,C错误;寒流会与大西洋北上的暖流交汇,扰动海水,海底营养物质上涌,形成大渔场,D错误。故选A。【21题详析】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北半球高压系统的影响下,气流下沉,形成顺时针向外辐散的涡旋,引起波弗特环流顺时针辐散,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22题详析】随着气候变暖,高纬度地区冰川融化,更多的地表水汇入海洋,A错误;全球变暖,北极冰川融化,北极地区的冷空气下沉变缓,极地高气压带减弱,极地东风减弱,B错误;洋流方向受大气环流形势影响,环流形势并未改变,且材料中提到“贯穿北极流的物质输送反而减少”,说明只是输送物质减少,并非运输方向改变,C错误;随着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增多,浮冰规模减小,因此贯穿北极流的物质输送反而减少,D正确。故选D。喀什老城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前城内建筑以土木、砖石结构为主,危旧房安全隐患严重。2010年,喀什正式启动老城改造。与传统拆旧城建新城异地安置的改造模式不同,喀什老城采取“一户一设计”保留建筑特色和老城肌理的理念,探索了一条不增容、不依赖房地产的就地自主更新模式。2015年喀什老城景区被授予国家5A级景区称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3.与异地安置改造模式相比,喀什老城改造模式()A.扩展了城区范围 B.节约了土地利用C.降低了人口密度 D.优化了功能分区24.喀什老城改造的主要目的有()①改善生活环境②缓解交通拥堵③延续传统文化④促进经济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5.喀什老城改造模式难以在同级别城市中大规模推广,主要影响因素是()A.历史文化价值 B.居住人口规模 C.土地出让价格 D.拆迁安置难度〖答案〗23.B24.C25.A〖解析〗【23题详析】与传统拆旧城建新城异地安置的改造模式相比,喀什老城改造模式在原地地安置,可以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B正确;喀什老城改造模式没有扩展城区范围,A错误;不知道两种模式的用地面积大小,无法判断人口密度是增大了,还是缩小了,C错误;异地安置建新城更有利于优化功能分区,D错误。故〖答案〗选B。【24题详析】以前城内建筑以土木、砖石结构为主,危旧房安全隐患严重,采用新改造模式可以改善居住条件,①正确;喀什老城地处少数民族聚集区,新改造模式在原地安置、就地更新,保留了喀什老城区,有利于延续传统文化,③正确;缓解交通拥堵不是其主要目的,②错误;老城改造,探索了一条不增容、不依赖房地产的就地自主更新模式,由此可推出老城改造可以促进经济发展,④正确。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选C。【25题详析】喀什老城区历史文化价值高,采用“原地安置、就地更新”改造模式主要是为了延续其传统文化,故难以在其他城市大规模推广,A正确;居住人口规模、土地出让价格和拆迁安置难度是普通城市在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些不是喀什模式难以推广的主要原因,BCD错误,故〖答案〗选A。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计50分)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以色列位于地中海东岸、总人口约904万,人口密度超过400人/km2。该国婚育文化深厚,试管婴儿率全球最高,女性生育后每月可获得折合人民币约4.6万元的津贴,下图为2000—2016年以色列和美国人口出生率统计图。(1)归纳以色列和美国2000—2016年人口出生率的差异。(2)简述以色列人口出生率高的原因。(3)有学者认为以色列应该降低人口出生率,你是否赞同?请表明观点并从环境承载力的角度说明理由。〖答案〗(1)以色列生育率较高,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美国生育率较低,整体呈下降趋势。(2)婚育文化深厚,生育意愿较高;以色列生殖技术发达;社会福利政策完善;政策鼓励生育;国民收入水平高,抚养能力强。(3)赞同:以色列气候干旱,水资源、耕地资源缺乏;国土面积狭小,矿产资源缺乏;收入水平高,人均消费水平高;人口密度大;不赞同:以色列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可提高资源利用率,可开发新的资源);对外开放水平高(可进口资源);可弥补本国资源不足的短板。〖解析〗【小问1详析】读2000年-2016年以色列和美国人口出生率统计图可知,以色列生育率较高,为3%左右,且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美国生育率较低,且整体呈下降趋势。【小问2详析】根据材料可知,以色列婚育文化深厚,生育意愿较高;以色列试管婴儿率全球最高,生殖技术发达;女性生育后每月可获得折合人民币约4.6万元的津贴,社会福利政策完善、政策鼓励生育;以色列国民收入水平高,抚养能力强。【小问3详析】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先表明观点,理由要能支撑给出的观点。若赞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以色列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国土面积较小,水资源、耕地资源缺乏;国土面积狭小,矿产资源缺乏;科技水平较高,经济较发达,收入水平高,人均消费水平高;人口数量较多,人口密度大。若不降低人口出生率,人口数量还将继续增加,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若不赞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以色列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可提高资源利用率,可开发新的资源,不至于出现资源紧张的状况;对外开放水平高(可进口资源),可弥补本国资源不足的短板。因此不需要降低人口出生率,人口不会超过环境人口容量。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大青沟拥有科尔沁沙地中唯一保存下来的残遗原始森林,生态价值较高。历史上,大青沟流经该地,在气候变化和河流作用影响下,河岸形成沙地。河岸沙地形成后,河道逐渐萎缩,靠风媒扩散的沙地植被群落快速定居。河流彻底改道移走后,该地植被继续演替,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增大,动物传播逐渐取代风力传播成为种子传播的主要方式。下列左图示意科尔沁沙地的位置,右图示意大青沟植物群落形成及环境演变模式。(1)与大青沟河岸沙地形成时期相比,推测大青沟原始森林形成时期的气候特征。(2)简述大青沟河岸沙地能发育植被的自然条件。(3)分析大青沟植被演替过程中种子传播方式发生改变的原因。〖答案〗(1)气候较温暖,气温较高;空气较湿润,降水量较多。(2)受河水渗流影响,地下水埋藏较浅;距海较近,大气降水较多;河流沉积带来土壤。(3)植被覆盖度提高,风速减弱,风力对种子的搬运减少;生态系统更完善,动物多样性增加,动物对种子的传播增强。〖解析〗【小问1详析】大青沟原始森林形成时期,适宜的气候条件使这里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说明水热条件较好。所以此时期气候较温暖,气温较高;空气较湿润,降水量较多。【小问2详析】沙地能发育植被,关键是需要克服最不利的因素——水源条件,该地区能够发育植被,说明大青沟河岸沙地具备一定的水源,根据材料可知,该地距离河流较近,有河水侧向渗流,地下水埋藏深度相对较浅,可供植物生长;由左图可知,当地距海较近,有一定的大气降水;此外,植被生长离不开土壤,河流沉积带来肥沃的土壤,有利于植被生长。【小问3详析】由右图可知,由于相对适宜的水热条件使该地区能够生长一定的植被,植被覆盖率升高后,风速减慢,风力对种子传播的搬运减少,使种子能够就地生长继续形成植被;由于植被覆盖率的提高,生态系统更加完善,使动物的多样性增加,而动物传播种子的能力相对较强,能够促进种子传播。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露点是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一般情况下,温度相同时湿空气比干空气密度小,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闭相遇所形成的锋,称为“干线”。下图为北美洲部分地区某时刻主要气象要素分布形势示意图,其中甲、乙、丙线表示三种不同性质锋面位置。(1)在图示甲、乙、丙三条线中,指出“干线”所在的位置,并说明其形成过程。(2)分析图中“干线”附近产生降水的原因。〖答案〗(1)乙线。来自太平洋的气团,在山地西侧的迎风坡降水后,湿度减小,越过高大山地在背风坡下沉增温,形成暖干气团;来自东南侧墨西哥湾湿热气团在中部广阔平坦的平原快速北上,形成暖湿气团;温度相近的两个干、湿气团交汇形成干线。(2)干线东、西两侧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东侧的湿气团密度小,位于干气团之上,湿气团被迫抬升;抬升过程中,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达到露点后形成降水。〖解析〗【小问1详析】读图可知,乙处锋面两侧的气团温度相近,锋面西侧露点低,锋面东侧露点高,锋面两侧气团干湿性质不同,故根据材料信息“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形成的锋,称为干线”判断,乙处为干线所在位置。根据图示风向标可知,乙处西侧为来自太平洋的气流,其受落基山脉影响,在山地东侧下沉增温,比较干燥,而东侧气流来自墨西哥湾,比较湿润,途径区域为中央大平原,地势平坦,下垫面性质均一,利于东侧墨西哥湾湿热气团的快速深入,气团性质变化小,两种温度相近、干湿不同的气团相遇形成乙处干线。【小问2详析】由上题分析可知,乙处形成干线。根据材料“温度相同时湿空气要比干空气密度小”,因此乙处东侧的湿气团会爬升到干气团之上,湿气团抬升、气温降低、达到露点后,当其温度降到露点以下,即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会形成降水。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阿尔伯特盆地位于东非大裂谷西支,截至2017年初,阿尔伯特盆地发现油气田18个。盆地下层以湖泊相夹砂岩泥页岩为主,形成于中新世中期至上新世早期,其间气候温暖湿润,河流水系丰富,该层具有盆地形成油气资源所需的最重要的烃源岩(指大量生成油气与排出油气的岩石,其形成需要具备的是含有大量有机质并达到转化成油气的温度条件);盆地上层形成于上新世早期—更新世早期,由于这期间湖面升降频繁,三角洲相砂岩和湖泊相泥页岩互层形成良好的储盖匹配。下图为阿尔伯特盆地岩层垂直剖面图。(1)分析夹砂岩泥页岩发育成阿尔伯特盆地主要烃源岩的优势条件。(2)推测阿尔伯特盆地油气资源富集成矿的过程。(3)解释阿尔伯特盆地油气成藏过程中内力作用的重要性。〖答案〗(1)夹砂岩泥页岩形成于阿尔伯特盆地发育初期,气候温暖湿润,河流水系丰富,为其带来充足的营养物质;湖泊内动植物、淡水藻类等大量繁殖,使得湖泊沉积物中富含有机质;埋藏深度较大,容易达到有机质转化为油气的温度要求。(2)下层烃源岩形成油气后,油气开始沿着断层运移至砂岩上部聚集;由于砂岩上部是细粒湖相泥岩,岩层封闭性好;油气受封闭性好的泥岩阻挡,难以再向地表运动,最终富集成矿。(3)阿尔伯特盆地位于东非大裂谷,地壳沉降幅度较大;盆地接收的沉积物多,形成较厚的沉积层,为油气资源的形成和储藏提供了条件;裂谷内断裂发育为油气资源的运移提供了路径;地壳运动导致了岩层的弯曲,形成的背斜构造有利于油气资源的保存。〖解析〗【小问1详析】由材料可知烃源岩是指大量生成油气与排出油气的岩石,其形成需要具备的是含有大量有机质并达到转化成油气的温度条件,因此夹砂岩泥页岩发育成阿尔伯特盆地主要烃源岩的优势条件要从有机质的形成、温度条件和储藏条件等角度分析。由材料“形成于中新世中期至上新世早期”可知夹砂岩泥页岩形成于盆地发育初期,期间气候温暖湿润,河流水系丰富,为其带来充足的营养物质;由于环境条件较好,湖泊内动植物、淡水藻类等大量繁殖,使得湖泊沉积物中富含有机质,为后期烃源岩的形成提供物质条件;由于地层形成时间早,夹砂岩泥页岩埋藏深度较大,容易达到有机质转化为油气的温度要求。【小问2详析】由材料“阿尔伯特盆地位于东非大裂谷西支”和结合图片可知该地断层分布较多,下层烃源岩形成油气后,由于密度的原因,油气开始沿着断层运移至砂岩上部聚集;读图可知砂岩上部是细粒湖相泥岩,岩层封闭性好,三角洲相砂岩和湖泊相泥页岩互层形成良好的储盖匹配;油气受封闭性好的泥岩阻挡,难以再向地表运动,并最终富集成矿。【小问3详析】由材料可知阿尔伯特盆地位于东非大裂谷,该地区的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地壳沉降幅度较大,易于形成盆地或谷地地形;盆地由于地势较低,接收的沉积物多,利于形成较厚的沉积层,为油气资源的形成和储藏提供了条件;结合上一问可知油气会沿着断层运移至砂岩上部聚集,因此裂谷内断裂发育为油气资源的运移提供了路径;在油气资源的储存中,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结构,而地壳运动导致了岩层的弯曲,形成了背斜构造。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一次对抗赛地理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木星,古称岁星,西汉时期,《史记·天宫书》作者司马迁将实际观测与“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正式把它命名为“木星”。木星的亮度仅次于金星,被称为太阳系的“卫星之王”,其中木卫二冰冻外壳主要由水冰构成,它可能隐藏着液态海洋。完成下面小题。1.在太阳系中,木星卫星数目最多的自身原因是()A.亮度最大 B.距日最近 C.温度最低 D.质量最大2.有专家称,木卫二是太阳系中最有希望存在生命的星球之一,其依据最可能是()A.温度 B.大气层厚度 C.液态水 D.宇宙环境〖答案〗1.D2.C〖解析〗【1题详析】木星属于行星,本身不发光,A错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B错误。距日越远,温度越低,太阳系中温度最低的行星是海王星,C错误。木星是太阳系中的巨行星,体积质量大,引力最强,吸引众多的卫星绕其运转,D正确,故选D。【2题详析】由材料可知,木卫二冰冻外壳主要由水冰构成,可能隐藏着液态海洋,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必备条件,C正确。木卫二由冰冻外壳构成,说明其温度较低,A错误。大气层厚度受天体体积质量的影响,材料中没有给出木卫二的相关信息,无法判断,B错误。木卫二与太阳系中其他天体的宇宙环境相同,均处在安全的环境之中,D错误,故选C。2023年4月21日,太阳爆发超强耀斑,持续时间达1小时,并伴随有日冕物质抛射,引发特大地磁暴事件,表征地磁暴强度的地磁指数升高。如图为地磁指数变化图。地磁指数最高时,我国克拉玛依(45.6°N,84.9°E)漠河(53.0°N,122.5°E)等地可见极光。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本次太阳耀斑爆发()A.引发21日出现特大地磁暴 B.反映太阳大气剧烈变化C.造成太阳大气层结构改变 D.显著提升年太阳辐射量4.克拉玛依()A.北京时间24日3时可见极光 B.位于漠河以南,易见极光C.可见极光的时间长达15小时 D.可见极光是由于气温较高〖答案〗3.B4.A〖解析〗【3题详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本次太阳爆发发生在21日,由其引发的日冕抛射物质会在几天后到达地球,并导致特大地磁暴,图像信息也表明21日并不会出现特大地磁暴,排除A;太阳耀斑的爆发反映了太阳大气活动的强弱,反映太阳大气的剧烈变化,B正确;耀斑等太阳活动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太阳大气层结构,也没有提升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排除CD。故选B。【4题详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地磁指数最高时,我国克拉玛依等地可见极光,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地磁指数最高时在世界时4月23日18时到4月24日9时之间,对应北京时间为4月24日2时到17时,因此,北京时间24日3时在克拉玛依可以看到极光,A正确;位于漠河以南地区,纬度较低,不易看到极光,排除B;克拉玛依所处纬度较低,因此可见极光的时间不足15小时,排除C;可见极光的地区是由于其纬度较高,极光是由于太阳风爆发出的带电粒子流冲击地球大气层产生,排除D。故选A。据中国地震局测定:北京时间2023年2月6日9时17分在土耳其(北纬37.15度,东经36.95度)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20千米。下图为“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的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此次地震中()A.先到达地面的是甲波 B.先到达地面的是乙波C.甲波引起地面上下起伏 D.乙波引起地面左右摇晃6.图中X表示()①莫霍界面 ②古登堡界面③地壳与上地幔交界面 ④下地幔与地核交界面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5.B6.D〖解析〗【5题详析】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两种,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所以甲为横波,乙为纵波。当地下某深度发生地震时,纵波乙先到达地面,横波甲后到达地面,A错误,B正确;纵波乙到达地面,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起伏),横波甲后到达地面,后感觉到左右摇晃,CD错误。故选B。【6题详析】读图可知,图中X处纵波(乙波)大幅减速,横波(甲波)消失,且位于地下2900千米附近,因此该不连续面应为古登堡界面,而莫霍界面位于地下平均33千米处,且地震波穿过该面波速明显增加,与穿过X面特征不同,①错误,②正确;古登堡界面之上为下地幔,之下为地核,因此X表示下地幔与地核交界面,且地壳与上地幔交界面为莫霍界面,不是古登堡界面,③错误,④正确。综合上述分析,①③错误,②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地表反照率是指地表物体向各个方向反射的太阳辐射通量与到达该物体表面上的总辐射通量之比。地表反照率决定了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和大气间的分配,其变化会影响地气系统的能量收支平衡。新疆北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最大的半固定沙漠,下图为该沙漠腹地地表反照率的月均日变化曲线图(图中月份的两侧表示早晚时段)。完成下面小题。7.一般地,地表反照率越高()①太阳辐射越强 ②大气辐射越强③地表辐射越弱 ④大气增温越慢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8.结合该区域环境特征,影响该区域1~4月地表反照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太阳辐射 B.植被 C.积雪 D.地形9.为研究该地区地表环境各要素对地表反照率的影响,从图中可知宜选择当地一天中的()A.6:00~8:00 B.8:00~10:00 C.10:00~14:00 D.14:00~18:00〖答案〗7.D8.C9.C〖解析〗【7题详析】.根据题意,地表反照率是指地表物体向各个方向反射的太阳辐射通量与到达该物体表面上的总辐射通量之比,地表反照率越高说明反射越多,地表吸收越少,地表辐射越弱,大气增温越慢,大气辐射越弱,③④正确,②错误,太阳辐射强弱与地表反照率无关,①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8题详析】1~4月该地气温由低到高,经历了积雪覆盖、积雪融化,1~2月积雪覆盖,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照率较高;进入春季,积雪逐渐融化,植被进入生长季节,地表反照率迅速降低,所以影响该区域1-4月地表反照率的主要因素是积雪,而不是植被和地形,C正确,BD错误;太阳辐射与地表反照率无关,A错误,所以选C。【9题详析】从地表反照率的月均日变化曲线图可以看到各个月共同点是早晚时段地表反照率变化最大且陡升陡降,中午前后变化较小,要想研究该地不同要素对反照率的影响,应选择一天中地表反照率变化较小的时刻,这样才能突出不同要素对反照率的影响,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L县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山区面积达95.5%,辖103个村(含6个居委会)以纳西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2015年该县户籍人口为23.78万人,常住人口为22.91万人,下图示意L县自西向东四个不同区域人口流动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注:人口流动活跃度=(流入人口+流出人口)/常住人口人口流动强度=(流入人口-流出人口)/常住人口10.推测丁地最有可能是该县的()A.主城区 B.主城近郊区 C.主城远郊区 D.偏远山区11.L县村域人口流动活跃度东部显著高于西部,可能是东部()A.旅游业较发达 B.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C.农业收入有限 D.教育医疗设施好〖答案〗10.D11.C〖解析〗【10题详析】据图分析可知,丁地的人口流动强度为负值,而且丁地人口流动活跃度在四地中是最高的,由此可以判断出丁地人口流出较多,说明该地区应属于经济落后的偏远山区,D正确;若该地区为主城区,应是人口向该地区流入,则人口流动强度应为正值,所以乙应该是主城区,A错误;图中的甲人口流动强度基本稳定,说明甲的人口变化较小;但是丙与丁有相似特征,丙的人口流动强度虽然为负值,但是流出相对较少,由此可知甲是主城近郊区,丙是主城远郊区,BC错误。故选D。【11题详析】据上题判断可知,东部地区主要是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耕地面积小,农业收入有限,人口流出多,流入少,人口流动活跃度较大,C正确;由于东部地区属于偏远山区,其经济发展水平低,距城市远,旅游业不发达,教育医疗设施较落后,ABD错误。故选C。甘肃省兰州市位于黄河河谷之中,周围群山环抱,城市小气候受热岛环流和山谷风影响显著。兰州市某高中学生小明根据多日观测,沿南北方向绘制了T时刻谷地兰州附近大气的等压面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2.在该时刻的局地环流影响下()A.谷地中央为上升气流,风从山谷吹向山顶 B.谷地中央为上升气流,风从山顶吹向山谷C.谷地中央为下沉气流,风从山谷吹向山顶 D.谷地中央为下沉气流,风从山顶吹向山谷13.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兰州市山谷风()A.谷风增强,山风减弱 B.谷风减弱,山风增强C.谷风减弱,山风减弱 D.谷风增强,山风增强〖答案〗12.B13.B〖解析〗【12题详析】根据图中信息,谷地等压面向下凹,为低压,说明此时谷地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坡地上冷气流下沉到谷底,形成由山顶吹向山谷的山风,此时为夜间,故B项正确,ACD错误。故选B。【13题详析】兰州市位于河谷中,白天山坡温度较高形成低压,风从山谷吹向山坡形成谷风;夜晚山谷温度较高形成低压,风从山坡吹向山谷形成山风。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温度较郊区高,白天城市热岛效应减小了山地与谷地的温差,谷风减弱;夜晚城市热岛效应加大了山地、谷地的温差,山风加强,故B项正确,ACD错误。故选B。虚拟水指在生产产品和服务中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下图示意我国不同区域虚拟水贸易节点强度(该区域与其他区域虚拟水贸易总量)。完成下面小题。14.与其他区域相比,青藏高原地区虚拟水贸易节点强度最低,主要影响因素有()①人口数量 ②交通便捷程度③水资源丰富度 ④水资源利用率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5.为促进青藏高原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下措施可行的是()A.限制居民用水量,减少水污染 B.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限制第二产业发展C.改革农业灌溉方式,节约用水 D.修建水库,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答案〗14.A15.C〖解析〗【14题详析】青藏高原地区人口稀少、海拔较高、交通不便,与其他区域的贸易交流少,导致虚拟水贸易节点强度最低,①②正确。虚拟水指在生产产品和服务中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虚拟水贸易节点强度最低,跟水资源丰富度和水资源利用率无关,③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15题详析】促进青藏高原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可以通过提高居民节水意识,改革农业灌溉方式,节约用水,减少水污染;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产业升级,对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修建水库,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等,C正确。限制居民用水量,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A错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限制第二产业发展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B错误。修建水库,是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D错误。故选C。寒潮是来自较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下表为我国1951~2020年寒潮次数逐月分布情况。完成下面小题。季节秋季冬季春季月份910111212345寒潮次数019383120202831916.寒潮出现频率最高的季节是()A.春末夏初 B.夏末秋初 C.冬末春初 D.秋末冬初17.下列地区的种植业,受冬季寒潮天气影响最小的是()A.东北平原 B.长江三角洲 C.江汉平原 D.珠江三角洲〖答案〗16.D17.A〖解析〗【16题详析】据材料,我国1951~2020年寒潮次数逐月分布情况可以看出,11和12月的寒潮数量分别为38次和31次,故寒潮出现频率最高的季节是秋末冬初,D正确、ABC错误。故选D。【17题详析】东北平原冬季种植业处于休耕状态,受寒潮影响较小,A正确;长江三角洲、江汉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或多或少都有作物处于种植状态中,受影响较大,BCD错误。故选A。南方丝绸之路是古代从成都始发,穿越中国西南腹地,经云南跨越缅甸,通往印度、中亚和西亚,直至欧洲的一条商道,沿线古村镇作为物资生产或商贸集散地直接参与到线路形成与演化进程。下图示意南方丝绸之路四川段沿线古村镇分布的地形地貌环境特征。完成下面小题。18.南方丝绸之路四川段沿线古村镇主要分布在()A.山地和高原地区 B.丘陵和山地地区 C.平原和丘陵地区 D.平原和高原地区19.南方丝绸之路四川段沿线,分布于大起伏、中高海拔山地地区的典型古村镇空间结构是()A. B.C. D.〖答案〗18.C19.B〖解析〗【18题详析】结合海拔、坡度以及地形起伏度与古村落数量等信息可知,四川段沿线古村镇集中分布在海拔较低、坡度较小、地形起伏度较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C正确。集中分布区地形起伏度较小,不是山地地区,AB错误。集中分布区海拔较低,不是高原地区,D错误。故选C。【19题详析】根据地形起伏度和海拔图综合读图得知大起伏、中高海拔山地地区的典型古村镇的数量很少,这是因为中高海拔处土壤肥力低下,古代主要以农业为主,所以相关村镇较少,另外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交通线也不易建立,所以交通线稀疏,四个选项中B选项图中古村镇聚落数量少,且交通线单一,B正确;ACD选项图中的古村镇数量多,交通线相对复杂,不符合大起伏、中高海拔山地地区古村镇分布及交通线分布特征,ACD错误。故选B。北冰洋表面环流主要由贯穿北极流和波弗特环流组成(如图)。贯穿北极流从俄罗斯沿岸海域经过北冰洋中部流向弗拉姆海峡,将西伯利亚河流和陆架衍生的微量元素运输至北冰洋中部;波弗特环流水团源自白令海洋流的延伸,受波弗特高压影响而旋转。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贯穿北极流越过弗拉姆海峡进入大西洋之后()A.能为海域降温 B.能为大气增湿 C.浮冰面积增大 D.对海洋生物影响小21.在高压系统的影响下,波弗特环流()A.顺时针辐散 B.顺时针辐合 C.逆时针辐散 D.逆时针辐合22.研究表明,随着气候变暖,贯穿北极流势力增强,但贯穿北极流的物质输送反而减少,主要是因为()A.入海径流减弱 B.极地东风增强 C.运输方向改变 D.浮冰规模减小〖答案〗20.A21.A22.D〖解析〗【20题详析】贯穿北极流越过弗拉姆海峡进入大西洋之后,大部分形成东格陵兰寒流,寒流降温减湿,故A正确,B错误;随着进入低纬度地区,海水温度升高,浮冰面积会减小,C错误;寒流会与大西洋北上的暖流交汇,扰动海水,海底营养物质上涌,形成大渔场,D错误。故选A。【21题详析】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北半球高压系统的影响下,气流下沉,形成顺时针向外辐散的涡旋,引起波弗特环流顺时针辐散,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22题详析】随着气候变暖,高纬度地区冰川融化,更多的地表水汇入海洋,A错误;全球变暖,北极冰川融化,北极地区的冷空气下沉变缓,极地高气压带减弱,极地东风减弱,B错误;洋流方向受大气环流形势影响,环流形势并未改变,且材料中提到“贯穿北极流的物质输送反而减少”,说明只是输送物质减少,并非运输方向改变,C错误;随着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增多,浮冰规模减小,因此贯穿北极流的物质输送反而减少,D正确。故选D。喀什老城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前城内建筑以土木、砖石结构为主,危旧房安全隐患严重。2010年,喀什正式启动老城改造。与传统拆旧城建新城异地安置的改造模式不同,喀什老城采取“一户一设计”保留建筑特色和老城肌理的理念,探索了一条不增容、不依赖房地产的就地自主更新模式。2015年喀什老城景区被授予国家5A级景区称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3.与异地安置改造模式相比,喀什老城改造模式()A.扩展了城区范围 B.节约了土地利用C.降低了人口密度 D.优化了功能分区24.喀什老城改造的主要目的有()①改善生活环境②缓解交通拥堵③延续传统文化④促进经济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5.喀什老城改造模式难以在同级别城市中大规模推广,主要影响因素是()A.历史文化价值 B.居住人口规模 C.土地出让价格 D.拆迁安置难度〖答案〗23.B24.C25.A〖解析〗【23题详析】与传统拆旧城建新城异地安置的改造模式相比,喀什老城改造模式在原地地安置,可以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B正确;喀什老城改造模式没有扩展城区范围,A错误;不知道两种模式的用地面积大小,无法判断人口密度是增大了,还是缩小了,C错误;异地安置建新城更有利于优化功能分区,D错误。故〖答案〗选B。【24题详析】以前城内建筑以土木、砖石结构为主,危旧房安全隐患严重,采用新改造模式可以改善居住条件,①正确;喀什老城地处少数民族聚集区,新改造模式在原地安置、就地更新,保留了喀什老城区,有利于延续传统文化,③正确;缓解交通拥堵不是其主要目的,②错误;老城改造,探索了一条不增容、不依赖房地产的就地自主更新模式,由此可推出老城改造可以促进经济发展,④正确。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选C。【25题详析】喀什老城区历史文化价值高,采用“原地安置、就地更新”改造模式主要是为了延续其传统文化,故难以在其他城市大规模推广,A正确;居住人口规模、土地出让价格和拆迁安置难度是普通城市在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些不是喀什模式难以推广的主要原因,BCD错误,故〖答案〗选A。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计50分)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以色列位于地中海东岸、总人口约904万,人口密度超过400人/km2。该国婚育文化深厚,试管婴儿率全球最高,女性生育后每月可获得折合人民币约4.6万元的津贴,下图为2000—2016年以色列和美国人口出生率统计图。(1)归纳以色列和美国2000—2016年人口出生率的差异。(2)简述以色列人口出生率高的原因。(3)有学者认为以色列应该降低人口出生率,你是否赞同?请表明观点并从环境承载力的角度说明理由。〖答案〗(1)以色列生育率较高,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美国生育率较低,整体呈下降趋势。(2)婚育文化深厚,生育意愿较高;以色列生殖技术发达;社会福利政策完善;政策鼓励生育;国民收入水平高,抚养能力强。(3)赞同:以色列气候干旱,水资源、耕地资源缺乏;国土面积狭小,矿产资源缺乏;收入水平高,人均消费水平高;人口密度大;不赞同:以色列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可提高资源利用率,可开发新的资源);对外开放水平高(可进口资源);可弥补本国资源不足的短板。〖解析〗【小问1详析】读2000年-2016年以色列和美国人口出生率统计图可知,以色列生育率较高,为3%左右,且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美国生育率较低,且整体呈下降趋势。【小问2详析】根据材料可知,以色列婚育文化深厚,生育意愿较高;以色列试管婴儿率全球最高,生殖技术发达;女性生育后每月可获得折合人民币约4.6万元的津贴,社会福利政策完善、政策鼓励生育;以色列国民收入水平高,抚养能力强。【小问3详析】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先表明观点,理由要能支撑给出的观点。若赞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以色列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国土面积较小,水资源、耕地资源缺乏;国土面积狭小,矿产资源缺乏;科技水平较高,经济较发达,收入水平高,人均消费水平高;人口数量较多,人口密度大。若不降低人口出生率,人口数量还将继续增加,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若不赞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以色列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可提高资源利用率,可开发新的资源,不至于出现资源紧张的状况;对外开放水平高(可进口资源),可弥补本国资源不足的短板。因此不需要降低人口出生率,人口不会超过环境人口容量。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大青沟拥有科尔沁沙地中唯一保存下来的残遗原始森林,生态价值较高。历史上,大青沟流经该地,在气候变化和河流作用影响下,河岸形成沙地。河岸沙地形成后,河道逐渐萎缩,靠风媒扩散的沙地植被群落快速定居。河流彻底改道移走后,该地植被继续演替,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增大,动物传播逐渐取代风力传播成为种子传播的主要方式。下列左图示意科尔沁沙地的位置,右图示意大青沟植物群落形成及环境演变模式。(1)与大青沟河岸沙地形成时期相比,推测大青沟原始森林形成时期的气候特征。(2)简述大青沟河岸沙地能发育植被的自然条件。(3)分析大青沟植被演替过程中种子传播方式发生改变的原因。〖答案〗(1)气候较温暖,气温较高;空气较湿润,降水量较多。(2)受河水渗流影响,地下水埋藏较浅;距海较近,大气降水较多;河流沉积带来土壤。(3)植被覆盖度提高,风速减弱,风力对种子的搬运减少;生态系统更完善,动物多样性增加,动物对种子的传播增强。〖解析〗【小问1详析】大青沟原始森林形成时期,适宜的气候条件使这里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说明水热条件较好。所以此时期气候较温暖,气温较高;空气较湿润,降水量较多。【小问2详析】沙地能发育植被,关键是需要克服最不利的因素——水源条件,该地区能够发育植被,说明大青沟河岸沙地具备一定的水源,根据材料可知,该地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