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章总线接口2.1总线的基本概念
2.2总线的通信协议
2.3常用系统总线标准
2.4通信总线标准习题与思考题
2.1.1总线的概念
一般先以各种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为核心组成插件(如CPU插件、存储器插件等),再由若干插件组成主机,最后加上所需的外围设备就组成了整个计算机系统。而若干个微型计算机系统或微型计算机加上其他仪器、仪表或可控制系统等目标系统,又可组成专用系统。每一系统(或插件)必须能同另外的系统(或插件)进行通信,同一插件上的各种芯片也要能够互相通信,因此,插件与插件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的互连和通信问题就要通过总线来实现。2.1总线的基本概念总线是若干互连信号线的集合,是连接计算机各部件或计算机之间的一条公共信息通道。它是构成系统的插件间、插件的片间或系统间的标准信息通路。总线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效率、可靠性、可扩展性以及可维护性等多项功能。因此,总线也是众多计算机厂家竞争的对象。采用总线结构有如下优点:
(1)简化软/硬件的系统设计。系统采用总线结构,使硬件设计者只需按总线的规范来设计各种插件板,而不必考虑其他因素。这样设计出的插件板具有互换性与通用性,便于大批量生产。各厂家可以生产出有自己特色的插件,使产品更有竞争力。
插件式的硬件结构带来了软件设计的模块化,这有利于节省软件调试所需的时间,模块化程序可被多用户重复使用。
(2)用总线连接的系统结构简单,便于系统扩充与更新。系统使用总线结构在扩充规模时,只需往总线上再多插几块同类型的插件;在扩充功能时,只需插入所需的符合该总线标准的插件即可;在更新系统时,只需更换所要更新的插件即可。
在一个微机系统中,CPU虽然很重要,但由于所在的地址、数据和控制信号都要通过总线传送,因此总线也是非常重要的,可将其视为整个微机系统的“中枢神经”。此外,总线对整个系统的组成和结构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对系统的可靠性、实时性和吞吐量都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可以把总线看成是微机系统的“规则”或“结构法规”。2.1.2总线的分类
总线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按用途可分为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电源线和地线、备用线;按传递方式可分为并行总线与串行总线,并行总线一次能传送8位、16位、32位和64位,多用于系统内部或与主机距离很近的外设,串行总线一次只能传送一位信息,用于较远距离的信息传送;按总线连接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芯片总线、片间总线、内总线和外总线,如图2-1所示。图2-1总线分类图
1.芯片总线
芯片总线又称片内总线,它是用来连接CPU内部各个逻辑功能单元的公共总线,是芯片内各单元电路之间相互交换信息的公共通道。其结构与设计由芯片生产厂家来完成。
2.片间总线
片间总线又称元件级总线,是指组成一台微型计算机各芯片(如CPU芯片、存储器芯片、I/O接口芯片等)间的连接总线。片间总线通常包括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即所谓的三总线结构。
3.内总线
内总线又称系统总线,主要用于连接微型计算机系统内插件、CPU及其支持电路等。
4.外总线
外总线又称通信总线,用于微型计算机系统之间、微型计算机系统与其他电子仪器或设备之间的通信。这种总线不是微型计算机特有的,一般是借用电子工业或其他领域的总线。
内总线和外总线除三总线外,还包括电源线、地线和备用线(为用户扩展功能用)。片内总线和片间总线没有规定标准。内总线和外总线根据生产和用户的需要规定了总线标准。内总线的规格因所选用的微处理器品种而异,故内总线的标准较多,如S-100总线、Apple总线、STD总线、MULTIBUS总线等。通信总线是微型计算机接口与外设、微型计算机系统间或微型计算机系统与其他系统(如仪器测试系统、控制系统等)间的通信线。由于这种总线不是微型机系统所特有的,因此往往借助于电子工业上已有的总线标准,其标准较少,如IEEE-488、EIA-RS232C、CAMAC、CENTRONIC等。标准化的内总线和通信总线统称为标准总线。按信息传送的方法又分为并行标准总线和串行标准总线两种。内总线都是并行总线,总线上信息传输率比较高。而通信总线则有并行总线(IEEE-488总线和CAMAC总线)和串行总线(RS-232C、RS-422、RS-423等)两种。串行总线所需的传输线较少,所以计算机与通信终端的连接多用串行总线。采用标准总线可以简化软/硬件和系统结构,便于系统扩展、更新、调试及维修。本章重点讨论后两类总线。在使用这两类总线时,用户和制造厂商都希望总线具有通用性,也就是说,希望不同厂家生产的插件板可以互换,不同系统之间可以互连和通信。因此,只要按统一的总线标准进行设计或连接即可。这样,对于生产厂家来说,只要按总线接口规范设计CPU主板、I/O接口板或存储器插件板,然后将插件板插入主机的总线扩展槽中,就可构成系统,很适合于大批量生产、组装和调试,也便于更新和扩充系统。对于用户来说,可根据自身需要,灵活地选购接口板或存储器插件,组装成适合自己应用需要的系统或更新原有系统。例如,一般用户选购计算机时都购置硬盘和软盘驱动器接口板、打印机接口板、
VGA彩色显示器适配卡等;有些需要处理模拟信号的用户可再选购A/D、D/A接口板;需要通过电话网来传送信息的可选购调制解调器(Modem)板;当需要构成一个多媒体系统时,用户可选购声卡、图像解压缩卡、CD-ROM驱动器等;必要时用户还可根据总线标准的要求,自行设计接口电路板。目前,使用高档机的用户可直接购置一块多功能卡,上面包含硬盘驱动器、软盘驱动器、并行打印机和串行通信口等各种接口电路,这样就不需要用多块插件板了。2.1.3总线的主要参数
1.总线宽度
总线宽度又称总线位宽,指的是总线能同时传送数据的位数。例如16位总线、32位总线指的就是总线具有16位数据和32位数据传输能力。在工作频率固定的条件下,总线带宽与总线宽度成正比。
2.总线频率
总线频率是总线工作速度的一个重要参数,工作频率越高,速度越快。例如总线频率为33MHz、66MHz、100MHz、133MHz等。
3.总线带宽
总线带宽又称总线的数据传输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总线上可传送的数据总量,用每秒钟最大传送数据量来衡量,单位是字节/秒(B/s)或兆字节/秒(MB/s)。与总线带宽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是总线宽度和总线的工作频率。总线带宽越宽,传输率越高。总线带宽与总线宽度和总线频率的关系为
上式中,总线带宽的单位为MB/s(总线频率以MHz为单位)。例如总线频率为66MHz,32位总线,若每两个时钟周期完成一次总线存取操作,则总线带宽(数据传输率)为
即每秒传输132MB。结论:工作频率越高,总线工作速度越快,即总线带宽越宽。总线带宽、总线宽度、总线工作频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车流量、车道数和车速的关系。车流量取决于车道数和车速,车道数越多、车速越快,则车流量越大。同样,总线带宽取决于总线宽度和工作频率,总线宽度越宽,工作频率越高,则总线带宽越大。当然,单方面提高总线宽度或工作频率都只能部分提高总线的带宽,并容易达到各自的极限。只有两者配合才能使总线的带宽得到更大的提升。
由于总线是在微机内和系统间传送各种信息(包括数据、地址和控制信号)的通路,因此,为了准确地传送这些信息,必须要有信息传送的控制信号来控制信息的同步,包含一些控制信息传送开始和结束的信号。这些信号称为握手信号(又称应答信号)。因此总线通信协议主要是解决信息传输的开始与结束的问题,它以一定方式用握手信号和电压的变化来表明数据传送的开始和结束。2.2总线的通信协议2.2.1总线的传输过程
系统总线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传送数据,这里的“数据”包括程序指令、运算处理的数据、设备的控制命令和状态字、设备的输入与输出数据。系统总线上的数据是在主模块的控制下进行的,主模块有控制总线的能力,例如CPU及DMA模块。而从模块则没有控制总线的能力,但它可对总线上传来的地址信号进行地址译码,并且接受和执行总线主模块的命令。总线完成一次数据传输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1)申请阶段:当系统总线上有多个主模块时,需要使用总线的主模块提出申请,由总线仲裁机构确定把下一个传输周期的总线使用权授权给该模块。
(2)寻址阶段:取得总线使用权的主模块通过总线发出本次打算访问的从模块的存储器地址或I/O端口地址及有关命令,使参与本次传输的从模块开始启动。
(3)传送数据阶段:主模块和从模块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数据由源模块发出,经数据总线流入目的模块。
(4)结束阶段:主从模块的有关信息均从系统总线上撤除,让出总线。2.2.2总线的通信协议
通常总线的通信协议与总线数据传输的握手方式、处理机的信号及工作特点有关。通信协议一般分为四类:同步方式、异步方式、半同步方式和分离方式。
1.同步方式
同步总线所用的控制信号仅仅是一个时钟振荡器,利用时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分别表示一个总线周期的开始和结束。该方式使用一个“系统时钟”控制数据传输的时间标准。主设备与从设备进行一次传输所需的时间(称为传输周期或总线周期)是固定的,并且总线上所有模块都在同一时钟的控制下步调一致地工作,从而实现整个系统工作的同步。早期的微机系统,如IBM-PC/XT采用的就是同步总线,现代的超级微机Pentiumn机的PCI局部总线也是同步总线。同步总线的主要优点是同步握手方式简单,全部系统数据传送由单一时钟信号控制,便于电路设计。另外,由于主从之间不允许有等待,因此这种方式完成一次传输的时间较短,适合高速运行的需要。只要总线上的模块都是高速的,总线频带便可以做得很宽。但是,同步总线的缺点也很明显,主要是不能满足高速和低速设备在同一系统中使用。因为总线上的各种模块与设备都按同一时钟工作,所以只能按最慢的设备来确定总线的频带或总线周期的长短,这就使得总线上的一些高速模块和设备必须迁就最低速设备的速度来运行,使系统的整个性能降低。当然,也可以将时钟频率设计得很高,发挥高速设备的快速传输性能,但一旦按高速需要设计好后,总线上就不能再接低速模块,适应性不好。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之一是采用异步总线握手方式。
2.异步方式
对于具有不同存取时间的各种设备,不宜采用同步总线协议,因为这时总线要以最低速设备的速度运行。因此,如果对高速设备能采用高速操作,而对低速设备则只能采用低速操作,这时就需要采用异步总线。异步方式采用“应答式”传输,用“请求(REQ,Request)”和“应答(ACK,Acknowledge)”
两根信号线来协调传输过程而不依赖于系统时钟信号。这种方式可以根据模块的速度自动调整响应的时间,因此,高速模块可以高速传输,低速模块可以低速传输,连接任何类型的外围设备都不需要考虑该设备的速度,从而避免了同步式传输的缺点。正是由于全互锁异步传输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高可靠性,因此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Motorola公司的MC68000/68010/68020微机系统采用的就是异步总线。由于异步传输方式利用REQ和ACK的呼应关系来控制传输的过程,因此异步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1)应答关系完全互锁,即REQ和ACK之间有确定的制约关系。主设备的请求REQ有效,由从设备的ACK来响应;ACK有效,允许主设备撤销REQ;只有REQ已撤销,才能最后撤销ACK;只有ACK已撤销,才允许下一传输周期的开始。这就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可靠进行。
(2)数据传输的速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取决于从模块的速度。因而同一个系统中可以容纳不同速度的模块,每个模块都能以最佳的速度来配合数据的传输。
异步传输的缺点是不管从模块的速度,每完成一次传输,主从模块之间的互锁控制信号都要经过四个步骤:请求、响应、撤销请求、撤销响应,其传输延迟是同步传输的两倍。因此,异步方式比同步方式慢,总线的频带窄,总线的传输周期长。
3.半同步方式
由于异步总线的传输延迟严重地限制了最高的频率宽度,因此,人们结合同步和异步总线的优点设计出了混合的总线,即半同步总线。从总体上看,它是一个同步系统,仍用系统时钟来定时,利用某一脉冲的前沿或后沿判断某一信号的状态,控制某一信号的产生或消失,使传输操作与时钟同步。但是,它又不像同步传输那样传输周期固定,对于慢速的从模块,其传输周期可延长时钟脉冲周期的整数倍。半同步的方法是增加一条信号线(Wait或Ready)。当Wait信号线有效(或Ready无效)时,反映选中的从设备未准备好数据传输(写时未做好接收数据的准备,读时数据未放在数据线上)。系统用一个适当的状态时钟检测Wait信号线,如果有效,系统自动将传输周期延长一个时钟周期,强制主模块等待。此状态时钟的下一个时钟继续进行检测,直至检测到Wait信号线无效,才不再延长传输周期。这和异步传输一样,其传输周期视从设备的速度而异。允许不同速度的模块彼此协调地一起工作,但Wait信号不是互锁的,只是单方向的状态传递,这是与异步传输的不同之处。半同步传输方式对能按规定时刻一步一步完成地址、命令和数据传输的从模块,完全按同步方式传输,而对不能按规定时刻传输地址、命令、数据的慢速设备,则借助Wait信号线,强制主模块延迟等待若干个时钟周期。这种方式适用于系统工作速度不高,且包含了多种速度差异较大的设备的系统。
综上所述,这种半同步方式的总线对快速设备就像同步方式一样,只由时钟信号单独控制,实现主从之间的握手;对慢速设备,又像异步方式一样,利用Wait控制信号来改变总线的传输周期。这种混合式总线兼有同步方式的速度和异步方式的可靠性及适应性。采用这种总线握手方式的微机系统有Z80。严格来讲,IBM-PC/XT总线是半同步总线。
4.分离方式
前述三种方式中,从主模块发出地址和读/写命令开始,直到数据传输结束的整个传输周期中,系统总线完全由主模块和从模块占用。实际上,在主模块通过总线向从模块发送了地址和命令之后,到从模块通过数据总线向主模块提供了数据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从模块执行读/写命令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系统总线上并没有实质性的信息传输,是空闲的。为了充分利用这段总线空闲时间,可将一个读周期分解成为两个分离的子周期。在第一个子周期,主模块发送地址和命令及有关信息,经总线传输,由有关从模块接收下来后,立即和总线断开,以供其他模块使用。待选中的从模块准备好数据后,启动第二个子周期,由该模块申请总线,获准后,将数据发向原要求数据的设备,由该设备接收。两个子周期均按同步方式传送,在占用总线时刻,高速进行信息传输。这样,把两个独立子周期之间的空闲时间给系统中其他主模块使用,从而大大提高了总线的利用率,使系统的整体性能得到增强,尤其对多微机系统更加有利。分离式传输适合于有多个主模块(多个处理器或多个DMA设备)的系统。DEC公司的VAX-11/780小型机和Intel公司的iAPX-432微机系统,采用的就是这种传输方式。
在国际化生产非常流行的今天,一台计算机往往不再是由单一的企业按大而全的方式生产出来的,而是将计算机中的各部件交给不同的专业化生产厂家分别生产,然后由组装厂组装成完整的计算机。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产品的质量。2.3常用系统总线标准为了将不同厂家生产的各部件组装成一台完整的计算机,就需要各厂家必须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生产。特别是系统总线,由于外设接口卡都要通过它接入系统,因此总线标准的制定更显得重要。系统总线的制定标准有很多,例如S-100总线、STD总线、MULTIBUS总线、ISA总线、EISA总线、MCA总线、PCI总线等。总线是微机系统中各模块间传递信息的通道。由于总线中每一条线都是经过严格定义的,因此总线标准就是微机系统的“结构法规”,一旦选定了,任何用户和厂家都要严格遵守这些规则。系统总线根据生产和用户的需要规定了各种总线标准。这些总线标准从性能上可以分为高端总线和低端总线。所谓低端总线,是指支持8位、16位微处理器的总线,其重点是进行I/O处理,组合灵活。而高端总线则是指支持32位、64位微处理的总线,倾向于提高处理能力。因此低端总线I/O性能较好,高端总线处理能力强,各有偏重。从总线技术方向划分,可以将这些标准分为传统总线标准和现代总线标准。传统总线依赖CPU,有的总线实际上就是CPU处理器引脚的延伸。现代总线则对CPU的依赖有所减弱,例如PCI总线就可以不依赖任何CPU,而且有很好的兼容性。现代总线的特征还体现在能支持高速缓存Cache的相关性、支持多处理机、可以自动配置等方面。高端现代总线标准有MCA、EISA、VESA、PCI等总线。低端传统总线标准有STD、IBM-PC/XT、ISA总线等。微型计算机常用系统总线标准如表2-1所示。
表2-1微型计算机常用系统总线标准2.3.1总线标准
总线标准是指在计算机间承认或推荐的系统中互连各个模块的标准,它通常对总线所用插座的尺寸、引线数目、各引线信号的含义和时序等都作了明确的统一规定。
系统总线与I/O接口插件板的连接是用总线插座来实现的,即I/O接口插件板连接系统时需要插入与系统总线连接的插槽。
为使不同厂家生产的I/O接口插件板都可以连入系统后正常工作,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总线标准。系统总线通常为50~100根信号线,这些信号线可分为5个主要类型。
(1)数据线:决定数据宽度。
(2)地址线:决定直接选址范围。
(3)控制线:包括控制、时序和中断线,决定总线功能和适应性的好坏。
(4)电源线和地线:决定电源的种类及地线的分布和用法。
(5)备用线:留给厂家或用户自己定义。有关这些信号线的标准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1)信号的名称;
(2)信号的定时关系;
(3)信号的电平;
(4)连接插件的几何尺寸;
(5)连接插件的电气参数;
(6)引脚的定义、名称和序号;
(7)引脚的个数;
(8)引脚的位置;
(9)电源及地线。常用的标准系统总线有以下几种:
(1)
IBM-PC机的62芯PC总线;
(2)
PC/AT机的AT总线或ISA总线;
(3)高性能PC机的EISA总线;
(4)
PCI(PeripheralComponentInterconnect)总线,即外围部件互连局部总线;
(5)
S-100总线,也称为IEEE-696总线,采用这种总线的插件板具有100根引线;
(6)
STD总线,具有56条引线,它主要用于工业控制机中;
(7)多总线(Multibus),也称为IEEE-796总线,主插头有86条引线,可选插头有60条引线。常用的标准外部总线包括:
(1)
IEEE-488总线;
(2)
EIARS-232总线。
下面主要介绍常用的STD总线、PC总线、ISA总线、PCI总线、EISA总线和VESA总线以及IEEE-488总线。若需要了解其他总线,可参阅有关的资料。2.3.2STD总线
STD总线(StandardDataBus)是在1978年由美国PROLOG公司公布的。1987年初,IEEE将STD总线定为IEEE-P961标准总线。它是一种工业标准微机控制总线,也是国内工业控制领域最常用的标准总线之一。在工业控制中,它与PC总线一样有非常多的STD接口卡可供用户选购,为加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许多用户也自行设计了STD总线标准的接口卡。STD总线采用公共母板结构,即其总线布置在一块母板(底板)上,板上安装若干个插座,插座对应引脚都连到同一根总线信号线上。系统采用模块式结构,各种功能模块(如CPU模块、存储器模块、图形显示模块、A/D模块、D/A模块、开关量I/O模块等)都按标准的插件尺寸制造。各功能模块可插入任意插座,只要模块的信号、引脚都符合STD规范,就可以在STD总线上运行。因此可以根据需要组成不同规模的微机系统。STD总线采用56线双列插座,插件尺寸为165.1mm×114.3mm,是8位微处理器总线标准(可使用各种型号的CPU)。
1.STD总线的特点
(1)可靠性高。STD总线的56条信息总线均有严格定义,总线上的信息有明确的时序关系,各端点有严格的负载规定,板上的信息流向标准统一。
(2)采用小型的功能模块概念,以功能来划分模板。模板尺寸为165.5mm×114.3mm,这样的小板结构,用户可任意组成自己所需的系统。
(3)适应性强,具有兼容开放式的总线结构。因此STD总线可支持多种8位CPU,Intel8085、M6800、M280等系列的CPU都能用STD总线。
(4)布线规整,控制功能强。
(5)不断引进新技术,适应新技术的发展。STD总线能够通过修改和发展来适应最新技术的要求。例如,利用多路转换方法可实现STD支持20位存储的寻址并提供16位的并行数据传输。STD总线的新技术主要体现在CMOS技术、门阵列和PROM技术、总线复用和周期窃取技术等方面。
2.STD总线的引脚信号定义
STD总线有56条信号线,可分为5个功能组:1~6为逻辑电源,7~14为数据总线,15~30为地址总线,31~52为控制总线,53~56为辅助电源。这些控制线不仅存储信息多,可为I/O和基本的系统操作提供控制信号,而且可为存储器的扩展、存储器映射I/O、动态存储器刷新、DMA和多处理机处理慢速存储器、电源掉电再启动、查询中断、优先级向量中断、链型中断和总线响应等提供控制信号。STD总线的引脚信号定义如表2-2所示。
表2-2STD总线的引脚信号定义表
表2-2STD总线的引脚信号定义表
续表
STD总线插件板逻辑操作要求
+5V电压,也可能要求其他电压,这取决于各个插件板的功能和设备的类型。STD总线设计为TTL或高速CMOS逻辑电平相兼容。在插件板上每个总线信号只能有一个负载。
3.STD应用举例
STD工业标准总线在我国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以一个基于STD总线的工业温度数据采集控制系统为例介绍STD总线的应用。某陶瓷厂的炉温控制系统主机采用STD5000系列工业控制机,它对炉温进行自动检测与控制,在接口板方面全部选用标准的STD板。本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对炉温进行现场自动控制,温度分布为600~1200℃,温度传感器采用S型热电偶,计算机对温度进行周期检测。温度控制通过角行程电动执行器对阀门的开度进行控制,从而控制喷油量来实现。其应用软件用C语言编写,整个显示采用图形方式,使系统的数据采集及控制直观地显示在屏幕上,便于工作人员检测和使用。综上所述,STD总线是目前国际上工业控制领域中具有设计全面、适应性好、规模最小等优点的最流行的标准总线之一。2.3.3IBM-PC/XT总线
IBM-PC/XT系统总线是连接IBM-PC/XT机扩展槽的62芯总线。IBM-PC/XT机有8个62芯扩展槽,在扩展槽上可以插入各种功能的插件板,以扩充系统的功能。62芯总线包括8根双向数据总线、20根地址总线、6根中断的信号线、3根DMA控制线、存储器和I/O读/写线、动态RAM刷新控制线和时钟信号线等。系统板的8个62线的扩展座上,I/O通道最多能带512个外部设备,每个插座上的任何一个引脚都能驱动两个TTL负载。
I/O通道上的62根线按其功能可分为三类:①地址总线A19~A0(20根);②数据总线D7~D0(8根);③控制总线(21根)。
62芯PC总线的引脚排列如图2-2所示,有上划线的信号表示该信号为低电平时有效。信号名称后括号内的I表示该信号是从扩展槽输入到系统板的,而O的含义则相反。
图2-2IBM-PC总线引脚图
·
A19~A0(O):地址总线。用于传送存储器和I/O的地址,当传送I/O地址时,A19~A0无效。地址信号可由CPU或DMA控制器产生。
·
D7~D0(I/O):数据总线。它们为CPU、存储器或I/O设备提供传输数据信息的通路。由于PC/XT机以8088为CPU,因此它虽具有处理16位数据的能力,但只有8根外部数据线,每次只能传送一个字节,所以也将PC总线称为8位PC总线。
·
ALE(O):地址锁存允许信号。它由总线控制器8288产生,当它有效后产生由高电平到低电平的下降沿时,将CPU送出的地址信号锁存。
· (O):存储器读命令。当CPU执行存储器读命令时,该信号有效,将所选中的存储单元中的数据读到数据总线上。DMA控制器也可使该信号有效。
· (O):存储器写命令。当CPU执行存储器写命令时,该信号有效,将数据总线上的数据写入所选中的存储单元中。DMA控制器也可使该信号有效。
· (O):I/O读命令。当CPU执行输入指令时,该信号有效,把所选中的I/O端口中的数据读到数据总线上,DMA控制器也可使该信号有效。
· (O):I/O写命令。当CPU执行输出指令时,该信号有效,把数据总线上的数据写到所选中的I/O端口中,DMA控制器也可使该信号有效。
·
IRQ2~IRQ7(I):6级中断请求信号,要求由低到高的上升沿有效。8259A中断控制器共有8个中断请求输入端IR0~IR7,其中IR0和IR1被系统板占用,分别用于时钟和键盘中断,其余6个中断请求输入端IR2~IR7引到62芯总线上,分别对应于IRQ2~IRQ7。这些信号都由I/O设备送到8259A,通过8259A向CPU提出中断请求,其中IRQ2优先级最高,IRQ7最低。
·
DRQl~DRQ3(I):DMA请求信号。这些信号由DMA控制器8237A-5产生,由于8237A-5有4个DMA通道,因此它们能产生4路DMA请求信号DREQ0~DREQ3,其中DREQ0为系统板所用,用来对动态RAM进行刷新,其余3个信号DREQ1~DREQ3引到62芯总线上,分别对应于DRQ1~DRQ3来响应外设的DMA请求或对扩展槽中的动态RAM进行刷新。
·
AEN(O):地址允许信号。它由8237A-5输出,当它有效时,迫使CPU让出对总线的控制权,而由DMA控制器来控制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
·
T/C(O):计数结束信号。当DMA控制器的通道计数达到终点时,T/C线上产生有效的高电平脉冲,通知外设,DMA传送已经结束。
·
RESETDRV(O):系统总复位信号。该信号有效时使系统各部件复位。
·IOCHCHK(I):I/O通道奇偶校验信号。当它为低电平时,表示I/O通道上的扩展存储器的奇偶校验有错,使CPU进入不可屏蔽中断(NMI)。
·
IOCHRDY(I):I/O通道准备好信号,平常为高电平。一些慢速的存储器或I/O设备可通过将该信号变为低电平使CPU或DMA控制器插入等待周期,从而延长存储器周期或I/O周期。此信号为低电平的时间不得超过10个时钟周期。
·
OSC(O):晶体振荡信号。它的频率为14.31818MHz,周期为70ns,占空比为1/2。
·
CLK(O):系统时钟信号。该信号由OSC信号经8284A时钟产生器三分频后得到,频率为4.77MHz,周期为210ns,占空比为1/3,其中高电平占1/3,低电平占2/3。
· :插件板选中信号,接插件板的B8引脚。在62芯I/O通道中,J8槽与J1~J7槽略有些区别,在J1~J7的I/O通道中,B8引脚是备用线,它们被连在一起,但系统不用。在J8槽中,B8为插件板选中信号( ),当该信号为低电平时,J8被选中,CPU可读取J8槽上的适配器。
·+5~-5V,+12~-12V:电源线,其中
+5V使用2个引脚,其余均用一个引脚。
·GND:地线,使用一个引脚。2.3.4ISA总线
ISA(IndustryStandardArchitecture)总线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总线的简称,是由美国IBM公司推出的16位标准总线,数据传输率为16MB/s,主要用于IBM-PC/XT、AT及其兼容机。
1)
ISA总线的起源
最早的PC总线是IBM公司于1981年推出的基于8位机PC/XT的总线,称为PC总线。1984年IBM公司推出了16位微型计算机PC/AT,其总线称为AT总线。然而IBM公司从未将AT总线的规格公布于众,这就给兼容设备生产商开发外设接口卡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由Intel公司、IEEE和EISA集团联合开发了与IBM/AT原装机总线意义相近的ISA总线,即8/16位的ISA工业标准体系结构总线。
2)
ISA总线的主要特点和性能指标
8位ISA扩展总线插槽由62个引脚组成,用于8位插卡。8/16位的扩展插槽除了具有一个8位62线的连接器外(见图2-3(a)),还有一个附加的36线连接器(见图2-3(b)),这种扩展总线插槽既可支持8位插卡,也可支持16位插卡。
图2-3ISA总线引脚图
ISA总线的主要性能指标如下:
(1)
I/O地址空间为0100H~03FFH。
(2)
24位地址线可直接寻址的内存容量为16MB。
(3)总线宽度8/16位,最高时钟频率为8MHz,最大稳态传输率为16MB/s。
(4)支持15级中断。
(5)
7个DMA通道。
(6)开放式总线结构,允许多个CPU共享系统资源。2.3.5PCI总线
PCI(PeripheralComponentInterconnect)总线是外设互连总线的简称,是由美国Intel公司推出的32/64位标准总线。PCI总线是一种与CPU隔离的总线结构,并能与CPU同时工作。这种总线适应性强,速度快,数据传输率为133MB/s,适用于Pentium以上的微型计算机。
1.概述
图形、视频、音频以及多媒体应用的特点要求现代的微型计算机应具有更快的处理速度、更大的存储空间和更高的总线带宽。事实上,微型计算机中的一些关键部件,如CPU、内存、显示卡、硬盘等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改进,在性能上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如CPU的速度达1GHz以上,硬盘与硬盘控制器之间的数据传输率可达100MB/s以上,网络接口卡的数据传输率达到约100MB/s,图形控制器和显示器之间的数据传输率达到200MB/s以上。通常认为I/O总线的速度应为外设速度的3~5倍,显然原有的ISA、EISA总线已远远不能适应要求。在这种情况下,PCI总线标准便应运而生了。
1991年下半年,Intel公司首先提出了PCI的概念,并联合IBM、Compaq、AST、HP、DEC等100多家公司成立了PCI集团,共同推出了PCI总线标准。PCI的英文全称为PeripheralComponentInterconnectSpecialInterestGroup(外围部件联合专门权益组织),简称PCISIG。PCI是一种先进的局部总线,它已成为当今高性能微型计算机中都采用的局部总线标准。
2.PCI总线的主要性能和特点
PCI总线是一种不依附于某个具体处理器的局部总线。从结构上看,PCI是在CPU和原来的系统总线之间插入的另一级总线,由一个桥接电路实现对这一层的管理,并实现上下之间的接口以协调数据的传送。管理器提供了信号缓冲,使之能支持10种外设,并能在高时钟频率下保持高性能。PCI总线也支持总线主控技术,允许智能设备在需要时取得总线控制权,以加速数据传送。PCI总线引脚如图2-4所示。
图2-4PCI总线引脚图
PCI总线的主要性能如下:
(1)总线宽度为32位,
总线时钟频率为33/66MHz,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为528
MB/s。
(2)时钟同步方式。
(3)与CPU及时钟频率无关。
(4)能自动识别外设(即插即用功能)。
(5)具有与处理器和存储器子系统完全并行操作的能力。
(6)具有隐含的中央仲裁系统。
(7)采用多路复用(地址线和数据线),减少了引脚数。
(8)完全的多总线主控能力。
(9)提供地址和数据的奇偶校验。
3.PCI总线体系结构
PCI总线体系结构如图2-5所示。
图2-5PCI总线体系结构图
4.PCI总线的应用
应该指出,使用PCI总线不像ISA总线。在ISA总线系统中,I/O卡与主机的数据传送可用IN和OUT指令,只要指明地址即可。而要设计一个PCI接口板,必须使用PCI总线BIOS中的程序以及PCI控制器(即PCI桥接器),因为总线接口信号不像ISA一样可以直接提供存储器以及I/O读/写控制信号,而是在PCIBIOS中为用户提供了访问PCI总线的总线函数,利用该函数可读取PCI配置内存中的内容,但要实现接口卡与主机的数据通信又必须使用PCI控制器,对PCI控制器进行适当编程才能实现处理器与I/O接口之间的数据通信。应用时不必关心PCI接口信号与处理器怎么连接,这些信号通过PCI桥接器与处理器相连,只要弄清怎样调用即可。
通过INT1AH指令的AH=0B1H功能来得到PCI总线函数,其中包括PCI总线的总线和单元等信息,再据此对PCI总线控制器编程可实现数据传送功能。2.3.6EISA总线
EISA(ExtendedIndustryStandardArchitecture,扩展的工业标准体系结构)是1988年9月以Compaq公司为首的九大知名厂商共同推出的32位总线,它是反垄断的产物。EISA总线是在ISA的基础上扩展成为高速的32位的总线标准,它不仅保持了与ISAl00%的兼容,而且具有MCA的全部功能。对于用户而言,投资EISA,既可享受ISA的资源,
又可享受EISA的高性能资源。
这是以Compaq为代表的九个主要计算机公司为解决“瓶颈”问题的需求,突破IBM公司对MCA的封锁而推出的一种较先进的总线结构。EISA借鉴MCA的优势,包含MCA总线的全部功能,又保证对ISA产品的兼容。EISA插槽与ISA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它在ISA触点下面又添加了第二行触点。对于扩展槽的物理设计,EISA有其独到之处,它采用双层结构,将多达188个触点分布于扩展槽内上下两层,与ISA扩展槽的长度一致。它向下兼容ISA总线扩展槽和PC总线扩展槽。上层触点与ISA扩展槽一致,下层为(28+17)×2=90个扩充触点。EISA总线频率为33MHz,数据位宽为32位,数据传输率最大可达33MB/s(传送4字节数据用1个时钟周期),比ISA总线高,适合于高速的I/O设备。8位ISA卡在EISA中可以很好地工作。理论上,新的EISA总线结构的最大数据传输率为132MB/s,比MCA要快50%。由于EISA的主机板和EISA扩展卡成本高,使用不便,需要软件设置,且受到其专利权的影响,因而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相对于ISA总线,EISA总线新增加了下层的90个扩展引脚,在这里我们不作介绍。自从EISA公开后,已有上百种EISA扩充卡相继问世,使EISA在应用领域得到了充分发展。EISA总线具备以下特点:
(1)较强的总线I/O控制能力。EISA具有32位寻址能力和16位、32位的数据传送能力,对数据宽度具有变换功能。每个插槽都有各自的DMA请求线,可按约定的级别来占用DMA。
EISA扩展并增强了DMA的仲裁和传输能力,使DMA的传输率最高可达33MB/s。EISA着重于解决硬盘子系统的多用户访问速度,是一个多用户的结构,适用于多用户主机和网络服务器。
(2)
EISA提供中断共享,允许用户配置多个设备共享一个中断。
(3)开放式的体系结构。
(4)能够通过软件实现系统板和扩展板的自动配置功能。
EISA总线系统的内部结构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
EBC(EISABusController):EISA总线控制器82358。EBC通过计时和控制函数来提供8位、16位总线和32位EISA总线的接口。
(2)
EBB(EISABusBuffer):EISA总线缓冲器82352。EBB用来实现数据转换、数据校验缓存和地址缓存。
(3)
BMIC(BusMasterInterfaceController):总线接口控制器82355。BMIC作为智能外设卡与32位EISA总线的接口相连接。
(4)
ISP(IntegratedSystemPeripheral):集成系统外围芯片82357。ISP可提供32位DMA控制、中断控制、定时器/计数器控制和DRAM的刷新,实现EISA总线仲裁和检测存储错误。2.3.7VESA总线(VL总线)
VESA(VideoElectronicsStandardAssociation)是视频电子标准协会的缩写。随着内存转移到自己专用的内存总线上(Compaq在ISA上的改革),视频成为了下一个总线速度的瓶颈。Windows操作系统和高质量的游戏要求更快更强大的视频传送,视频传送也需要从ISA总线上移出。为了解决视频显示瓶颈,适应GUI(GraphicUser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的应用,VESA于1992年8月提出了局部总线的概念,推出了全称为VESAVL的局部总线。其基本思路是:将显示接口从ISA移到处理器的局部总线上,与Cache和内存放在一起,以减轻ISA总线的压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速度,特别是图形显示速度。解决总线传输问题的一个方法就是将外设直接挂到CPU局部总线并以CPU速度运行,
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外设的运行速度。
局部总线并行的总线体系结构是在ISA和EISA总线基础上的补允。通过局部总线外设可以直接挂接到CPU,而不必通过ISA或EISA总线,这样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为Intel80486设计的VESA局部总线(VLB)在1992年提出时就获得了成功。VESA提供对32位处理器的直接访问,并可扩展到64位。VLB体系结构支持的最大总线速度为50MHz,最大传输率可达276MB/s。该总线提高了许多扩展卡尤其是显示卡和图形(2-D和3-D)加速卡的性能。32位和64位的VESA总线的数据传输速率在理论上分别可达到132MB/s和264MB/s,其总线频率分别为40MHz和50MHz,适用于中高速I/O设备。为了向下兼容ISA,VESA的扩展槽采用组合式,即在原来ISA结构的基础上加长一段密集型的触点(45+11)×2=112个,加上兼容ISA槽的(31+18)×2=98个,总计210个触点,这样就成功地解决了兼容性ISA总线的问题。VESA总线成本不高且支持低电压CPU,但是VESA总线的缺点是扩展槽的总长度较长,为扩展卡设计和插拔操作带来了不便。而且无论从结构上还是从使用性能上讲,VESA只能算是一种过渡性质的局部总线,当具有更强大生命力的局部总线PCI总线出现时,VESA总线就不可避免地逐步被淘汰。所以在现在的Pentium以上的微型计算机中,我们已经看不到VESA总线的身影了。
VESA总线的基本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VL总线的设计能够支持三个VL总线扩充槽,
因此VL总线最大可以支持三个总线主控设备,而系统I/O总线的最大总线主设备由该系统I/O总线确定。不需要扩充槽的VL总线设备可以直接接在主板上。在VL总线设计中,有的VL不需要对数据、地址、控制信号进行缓冲而直接连到CPU总线上,有的VL总线设计则需要对数据、地址、控制信号进行缓冲后接到CPU总线上,以满足对三个扩充槽设计的负载要求。
(2)
VL总线设备类型主要是支持高速视频控制器,其他外设也可使用VL总线,例如硬盘控制器、LAN控制卡等。
(3)
VL总线的速度可达66MHz(由于VL总线扩充槽的电性能指标要求,将速度限制为40
MHz),VL总线可支持动态切换CPU时钟系统。VL总线时钟在频率和相位上与CPU时钟相同。使用双倍时钟的CPU,应将CPU时钟分频,以便驱动VL总线时钟。
(4)VL总线可支持16位VL总线和16位CPU,但最佳数据总线宽度是32位,VL总线也允许64位总线。VL总线对任何BIOS或应用软件全是透明的,接口设置完全由硬件控制,VL总线设备本身同系统I/O总线设备一样处理。
2.4.1IEEE-488总线
IEEE-488是HP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为解决各种仪器仪表与各类计算机接口互不兼容的麻烦而研制的通用接口总线GPIB。1975年IEEE委员会对IEEE-488标准予以推荐,1977年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又对该总线加以推荐,并命名为IEC-IB。HP公司享有该总线的所有技术的专利。IEEE-488总线包括8条双向数据线、3条字节传送控制线和5条通用控制线,它可以将计算机、电压表、电源以及频率发生器等装置通过1条IEEE-488总线电缆连接起来。2.4通信总线标准IEEE-488系统以机架层叠式智能仪器为主要器件,可以以积木方式构成开放系统。因通用的微机系统总线都不是IEEE-488,故需要一块控制卡(IEEE-488卡)来适配系统总线与IEEE-488程控仪器。市场上有多种实现IEEE-488规约的专用IC可供选用。例如,Intel公司的8291GPIB讲者听者芯片、8292GPIB控制器和8293GPIB收发器,就可以很方便地设计一块GPIB控制卡。
IEEE-488电缆的连接器是一个有24引线并带有插头和插座的组合式接头,当它的插头插入某外设的插座时,它本身所带的插座又可供其他外设的插头插入,以此类推,这样每个设备仅需装一个IEEE-488组合连接器,就可将许多设备连接起来。IEEE-488是一种并行总线标准。在IEEE-488总线系统中,连接的各个设备可以同时接收或发送并行数据,控制系统具备多种工作方式,每一个设备按如下三种基本方式之一进行工作。
(1)“听者”(listener)方式:从数据总线上接受数据,在同一时刻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听者工作。具有这种功能的设备有微型计算机、打印机和绘图仪等。
(2)“讲者”(talker)方式:向数据总线上发送数据,一个系统可以包括两个以上的讲者,但在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讲者工作。具有这种功能的设备有磁带机、数字机电压表、频谱分析仪和微型计算机等。
(3)“控制者”(controller)方式:控制其他设备,例如,对其他设备寻址或允许“讲者”使用总线。控制者通常由微型计算机(或计算器)担任,一个系统可以有多个控制者,但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控制者。在一般应用中,主要是将测量仪器的数据输送到计算机中,计算机将数据处理完后再送回到测试仪器或输出设备,因此计算机便具有控制者、讲者、听者三种功能,外接设备仅作为听者、讲者或听讲者。总线上的设备都分配有惟一的地址。控制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一个讲者和一个或若干个听者。这些地址均由ASCII码表示。
1.IEEE-488的信号线功能
IEEE-488总线引脚共24条,如表2-3所示。其16条信号线中有8条数据总线、3条数据传送控制总线、5条接口管理总线。
表2-3IEEE-488总线引脚分配1)数据总线
数据总线由DIO1~DIO8(DataInputOutput)组成。数据总线除了用来传送数据外,还用于听、讲方式的设定,以及设备地址与设备所需控制信息的传送。这些不同用途可由其他线来控制。
2)数据传送控制总线
·DAV(DataValid):数据有效线。当它有效时(低电平),表示讲者发送数据到总线上且已稳定,所在总线上的听者可以接收此信号。
·NRFD(NotReadyForData):未准备好接收数据。只要听者中有一个尚未准备好接收数据,NRFD线就为低;只有当所有听者都准备好接收数据时,此线才为高。
·NDAC(NotDataAccepted):未收到数据。只要听者中有一个尚未从数据总线上接收好数据,NDAC就为低,表示讲者暂不要撤掉数据总线上的信息。只有当所有听者都已接收到数据时,NDAC才为高。由此可见,数据传输率取决于最慢的听设备。
DAV、NRFD和NDAC三条信号线又称为联络信号线,或称为握手信号线。
3)接口管理总线
接口管理总线共有5条,用以控制系统的一般状态。
·ATN(AttentionLine):字节解释信号,这是由控制器发出的信号,用来说明数据线(DIO)上信息的类型。当ATN为高电平时,表示DIO上传送数据信息,此时讲者和听者使用数据总线来发送和接收信息。当ATN为低电平时,表示数据总线上的信息是由控制器发出的接口信号,听者和讲者只能接收控制者发来的信息。
·IFC(InterfaceClear):接口清除线,由控制者使用,用来将接口系统置为初始状态。当IFC为低电平时,整个总线系统强制返回到初始状态,整个总线停止操作,所有讲者停止发送,所有听者不再被访问。
·REN(RemoteEnable):远程允许线,由控制者使用。当它为低电平时,所有设备处于远程控制状态,这时本地控制开关和按键不起作用,而是受远地程控数据的控制。
·SRQ(ServeRequest):服务请求线,用来指示某设备需要控制者服务。当它为低电平时,表示有设备请求服务。
·EOI(EndOrIdentify):结束或识别线,与ATN信号配合用于指示多字节数据传送的结束,或者用来响应SRQ,识别一个具体的设备。当EOI为低电平、ATN为高电平时,讲者用来指示多字节传送结束。当EOI为低电平、ATN也为低电平时,表示传来的是识别信息,数据总线传送的是地址,因而可以知道是哪个设备请求服务。
2.IEEE-488总线接口
IEEE-488总线接口是指在IEEE-488总线与微型计算机系统总线之间的接口,其总线结构如图2-6所示。采用IEEE-488总线,可使微型计算机系统只设一个IEEE-488接口,就可以把多达15台仪器连接到系统中。由于这种做法十分方便,因此各厂家已研制了许多专用的IEEE-488总线接口芯片,以便于微型计算机系统总线能和IEEE-488总线接口。这种接口通常称为GPIA(适用接口适配器)。凡是带有IEEE-488总线接口的各种仪器,均可直接插入该微机系统中。
图2-6IEEE-488总线结构图2.4.2RS-232C总线
RS-232C总线是一种串行的外总线标准,在微机应用系统中应用十分广泛,可以说是微型计算机必备的接口总线。为了不同厂商的计算机和各种外围设备串行连接的需要制定了一些串行物理接口的标准,其中最著名和广泛采用的就是RS-232C(RecommendStandard)。RS-232C是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ElectronicIndustryAssociation)于1962年公布,并于1969年修订的串行接口标准,它已经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标准。1987年1月RS-232C经修改后,正式改名为EIA-232D。由于标准修改得并不多,因此现在很多厂商仍用旧的名称。早期人们借助电话网进行远距离数据传送而设计了调制解调器(Modem),为此就需要有关数据终端与Modern之间的接口标准,RS-232C标准在当时就是为此目的而产生的。目前,RS-232C已成为数据终端设备(DTE,DataTerminalEquipment),如计算机、数据通信设备(DCE,DataCommunicationEquipment)、Modem的接口标准,不仅在远距离通信中要经常用到它,就是两台计算机或设备之间的近距离串行连接也普遍采用RS-232C标准。RS-232C的插件外观如图2-7所示。图2-7RS-232C的插件外观图
1.RS-232C总线的特点
(1)
RS-232C总线的信号线少。RS-232C总线规定了25条信号线,包含两个信号通道,即第一通道(又称主通道)和第二通道(又称次通道)。
(2)
RS-232C总线有多种可供选择的传输速率。RS-232C规定的标准传输速率有:50、75、110、150、300、600、1200、2400、4800、9600和19
200波特。RS-232C总线还可以灵活地适应于不同速率的设备。
(3)
RS-232C总线的传送距离远远大于RS-232C采用串行传送方式。将微机的TTL电平转换为RS-232C电平,其传送距离在基带传送时可达30m。
(4)
RS-232C总线采用负逻辑无间隔不归零电平码传送数据,规定逻辑“1”为低于
-5
V的信号,逻辑“0”为大于
+5V的信号。
2.RS-232C的信号定义
RS-232C使用一个DB-25针的连接器,其引脚排列和名称如表2-4所示。在这25个引脚中,20个引脚为RS-232C信号,其中有4条数据线、11条控制线、3条定时信号线、2条地信号线。另外,还保留了2个引脚,有3个引脚未定义。表2-5所示为DB-9针连接器的引脚排列和名称。
表2-4RS-232C串行口(DB-25针连接器)引脚排列和名称
表2-5RS-232C串行口(DB-9针连接器)引脚排列和名称从表2-4中可以看出,RS-232C接口中实际包括两个信道:主信道和次信道。次信道为辅助串行通道提供数据控制和通道,但其传输速率比主信道要低得多。除了速率低之外,次信道跟主信道相同,但通常较少使用。如果要用的话,主要是向连接于通信线路两端的Modem提供控制信息。下面我们介绍主信道的信号定义。
·保护地(机壳地):一个起屏蔽保护作用的接地端。一般应参照设备的使用规定,连接到设备的外壳或机架上,必要时可连接到大地。AA信号线与设备的机壳相连接,构成屏蔽地。
·TxD(TransmittedData):发送数据,串行数据的发送端。BA信号线传送要发送的数据。
·RxD(ReceivedData):接收数据,串行数据的接收端。BB信号线上传送的是本端接收设备将接收的数据。
·RTS(RequestToSend):请求发送,当数据终端准备好送出数据时,就发出有效的RTS信号,通知Modem准备接收数据。CA信号在本端准备发送数据时通知对方(Modem或远置接收设备),请求向对方发送数据。
·CTS(ClearToSend):清除发送(也称允许发送),当Modem已准备好接收数据终端的传送数据时,发出CTS有效信号来响应RTS信号。CB信号为CA的应答信号,当对方做好接收数据的准备工作后,利用该信号对本端作出响应。所以RTS和CTS是一对用于发送数据的联络信号。
·DTR(DataTerminalReady):数据终端准备好,通常当数据终端一加电,该信号就有效,表明数据终端准备就绪。它可以用做数据终端设备发给数据通信设备Modem的联络信号。CD信号是由本端输出到对方(Modem或远置终端)的信号,用来通知对方,本端已准备就绪,可以进行通信了。
·DSR(DataSetReady):数据装置准备好,通常表示Modem已接通电源并连到通信线路上,处在数据传输方式,而不是处于测试方式或断开状态。它可以用做数据通信设备Modem响应数据终端设备DTR的联络信号。CC信号是由对方(Modem或远置终端)提供的状态信号,它表示对方已经准备就绪,本端可以与它进行通信。
·GND(Ground):信号地,它为所有的信号提供一个公共的参考电平,相对于其他信号,它为0V电压。AB信号线为所有电路提供参考电位。
·CD(CarrierDetected):载波检测,当本地Modem接收到来自远程Mo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