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一中2025届高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芜湖一中2025届高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芜湖一中2025届高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芜湖一中2025届高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芜湖一中2025届高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芜湖一中2025届高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英国著名航海家弗朗西斯·德雷克(1540—1596年)是麦哲伦之后第二位完成环球航海的探险家,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下面是其部分活动,推动其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英国时间主要事件1566年德雷克和他的表兄约翰·霍金斯带领五艘贩奴船前往墨西哥,失败险被杀。1572年在南美和大西洋成功抢劫西班牙运输队,受到女王召见并成为其亲信。1579年完成继麦哲伦之后的第二次环球航行,成为英国“民众的英雄”。1588年协助英国海军大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被封为英格兰勋爵。A.新生产方式的开放性B.新型政治制度的创新性C.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D.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流2.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残缺不全,原文有:“上年□月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3.1936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行业。之后按计划逐步在湖南、江西、四川、云南等地筹办相关企业。这一举措A.构建了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B.均衡了中西部工业发展水平C.使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D.为持久抗战进行了战略布局4.从文明形态和政权形式来考量,古代东西方类似于中国的有A.古代印度 B.古埃及 C.古希腊 D.古代两河流域的城邦5.1877年,洋务派官员马建忠在欧洲留学期间致书李鸿章,指出:“各国吏治异同,或为君主,或为民主,或为君民共主之国,其定法、执法、审法分而任之,不责于一身,权不相侵,故其政事纲举目张,粲然可观。”这表明马建忠A.认同西方政治体制 B.提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C.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D.主张立足国情选择政体6.蒋介石曾在1925年演讲中说:“民生主义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这明明白白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只是因为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所以我们叫做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这一论断A.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B.推动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兴起C.奠定了国共之间第二次合作的理论基础D.明确显示蒋介石掩盖反动面目的欺骗性7.“他是乌鲁克国王,他非人非神。众神创造了他完美的身躯,并赋予他美貌、智慧、勇敢,使他具有世人无法具有的完美品质。”该传说出现在A.古代埃及 B.古代两河流域 C.古代中国 D.古代印度8.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所著《新全球史》中文版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对材料解读表述最准确的是A.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B.西方近代的史学发展由片面不完善走上全面完善C.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原先文明史观科学D.全球史观应该成为当今研究世界历史的唯一科学方法9.下面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其中赤壁之战发生地位于下列哪一区域内A.① B.② C.③ D.④10.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弃儒生建议的简单质朴的原始祭山仪式而不用,而是亲自登上泰山(位于今山东)之巅

,并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封禅泰山的祭天大礼。秦始皇意在A.打击儒生推行文化专制 B.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C.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 D.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11.有学者认为,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为“1918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基础”。下列各项能够作为其论断依据的是A.德国继承了普鲁士军国主义B.德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C.俾斯麦宰相实行“铁血政策”D.德国推行世界政策争霸全球12.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和会的开幕式上,作为东道主的法国总统发表了如下演说:“48年前的今天,德意志帝国就出生在这个大厅(凡尔赛宫)里。由于它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材料中“生于不义”是指A.普法战争 B.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C.普奥战争 D.参加反法联盟干涉法国13.有学者分析殷墟1004号大墓出土的两件方鼎(如图)时指出:来源不同的多类神兽融合成混合性的造型,取代了单一独特的崇拜对象,将不同地区的礼仪崇拜合并成共同信仰。这说明A.中国的原始文化星罗棋布 B.各地接受商王族信仰崇拜C.商朝已形成统治地方力量 D.蕴含着大一统的权力模式14.有学者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指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行政体系D.“皇权下的民主”,是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15.如图为学者估算的公元200年至1851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相关解释较为准确的是A.首次过亿得益于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B.世界联系加强背景下首次达到两亿C.1700年后直线上升根源于赋税制度改革D.国家分裂时期人口都呈现下降趋势16.清代中叶,长江下游地区人口饱和,粮食出产不足以养活当地人口,于是当地农民不得不寻找出路,向长江中游移民,出现了“江西填湖广”的人口迁移运动。这A.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 B.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C.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D.动摇了江浙的经济地位17.苏轼在书法上主张“意造”,注重“意”的表达和“神”的追求。在森严的唐法面前,苏轼等义人书家,以其超人的智慧和创新精神,以唐人为阶梯,避开唐法,另辟蹊径,直追晋人意趣,发展其任情适性的一面,从而形成以苏轼为首的“尚意”书风。据此可知,北宋书法()A.以行书为主流书法 B.在传承中形成特色C.崇尚魏晋否定唐朝 D.深受陆王心学影响18.党的十五大把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称作是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以下民国时代的语录中,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B.“如无真正之公众教育,真正之民国即不能存在”C.“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D.“吾国由专制为共和,实为五族人民之公意”19.宋朝时期蔡襄《荔枝谱》:“福州种植荔枝最多,延迤原野,洪塘水西,尤其盛处,一家之有,至于万株。”韩彦直《橘桔录》:“种橘大姓,不复计树若干,但云有几亩。”由此可知,宋朝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 B.农产品开始出现商品化趋势C.农业出现规模化和产业化趋势 D.已经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20.1836年6月,英国一部分工人和手工业者组织了“伦敦工人协会”,向议会提出废除统治阶级剥夺人民自由权利的各种反动立法,要求改善工人生活条件,要求社会一切阶级获得平等的地位。这表明当时在英国A.民众要求废除议会民主B.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提高C.政党政治逐渐走向成熟D.工人运动有科学理论指导21.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后,向君主提供咨询服务的枢密院名义上仍代表中央政府,颁布政令。这说明当时英国A.责任内阁有名无实 B.君主立宪尚未形成C.国王拥有行政大权 D.制度变革循序渐进22.在中国古代,相权下移不是单纯的权力转移,而是财政、军事两大部门事务增加和职掌的扩大,在行政系统中越来越处于突出的地位,到宋代终于独立出来,形成了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并存的体制。行政系统权力(行政权)扩大的结果是需要宰相决定的事情只剩下了军国大事、高级官吏任免和突发事件,而这些都需要经过皇帝批准,宰相逐渐变得多余。这一论述指出了A.三省体制出现的合理性 B.宰相制度产生演变的过程C.元朝相权专权的必然性 D.明朝中枢机构变异的原因23.下表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组建的新政党。这表明当时名称成立时间成立地点领导人中国民主建国会1945年12月16日重庆胡厥文、章乃器等中国民主促进会1945年12月30日上海马叙伦、周建人等九三学社1945年9月3日改名,1946年5月6日成立重庆许德珩等A.各党派已达成政治共识 B.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形成C.和平民主成为社会潮流 D.国民党结束了一党独裁24.宋太祖对丞相赵普说:“我在民间时,花几十文铜钱就可以买一只熏笼。今天做了天子,反而要了几天还弄不到,是什么道理?”赵普答道:“这是历来的条贯,不是单为陛下制定的,而是替陛下的子孙安排的,假若后代子孙要非理制造奢侈物品,必须各个机构逐级审批,还要经过台谏官的理会。”这反映出A.官僚政治形成对皇权的制约机制B.皇帝不愿生活受到大臣的制约C.宋代的皇权扩张得到有效的约束D.君权与相权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25.“秦皇扫六合”,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华帝国是在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初C.公元前2世纪末 D.公元前3世纪末26.据记载,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译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其中有《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多少头颅》(1904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等。此时,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A.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B.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C.激发民族主义意识 D.向中国社会介绍西方的文化27.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是要稳步地促进相互联系的两个转变。其中一个转变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另一个转变则是A.由半殖民地向独立自主的转变 B.由专制独裁向民主政治的转变C.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D.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28.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后期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商贩,周于四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的现象。该现象所反映的农业经营方式A.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破坏了小农经济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税 D.缓和了阶级矛盾29.创作下面漫画所依据的历史史实是A.一球两制 B.美苏争霸 C.美苏结盟 D.柏林危机30.侵华日军在向陆军部的报告中写道:共军一齐向我交通线及生产地区进行奇袭……石太路破坏极为严重,敌人企图对桥梁、轨道、通信网、火车站设施等重要技术性设备,予以彻底摧毁。材料所指的军事行动A.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C.恢复西南国际交通线的畅通 D.增强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19世纪中叶,中国正经历向近代化社会转型的缓慢历程。货币流通领域发生了重要的变迁即白银货币的泛化。白银打破政府的禁银令,从较小的范围使用扩大到更多的交易领域,并逐步取代了明政府发行的宝钞和铜钱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白银货币泛化带来的货币变迁与朝廷的利益相抵触,降低了政府对财政金融的独享,使政府失去了货币主权。但白银货币的泛化却促进了明代中期以后国内、国际贸易的繁荣。民间海外贸易的自由发展,开创了自由思索与行事的开放氛围,明代的社会政治生活也由前期的严峻冷酷到中期的自由奔放,对于明代社会的多元化进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明朝中期白银的货币化,使货币摆脱了几千年来依赖于国家财力来缓解财政困难的状况。国家再也无法像印纸钞时那样,把大批社会财富聚于自己控制之下,中央集权国家专制权力由此受到了严重削弱。——摘编自马良《明清时期白银货币泛化研究(16—19世纪中叶)》材料二特别提款权(SDR)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会员国认缴份额分配的、可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务、弥补会员国之间国际收支平衡的一种账面资产。自2010年底开始,中国政府针对“自由使用货币”标准,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以积极姿态期望人民币能够早日加入SDR货币篮子大家庭。在过去5年中,我国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体系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升,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四大支付货币和第六大外汇交易货币。最终,2015年11月30日,IMF正式宣布,人民币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加入SDR。——摘编自郑联盛《人民币加人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根源与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中期白银货币化的社会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中期白银货币化与人民币纳入SDR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导致这些不同的社会背景。32.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重大的征服运动……迫使一切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人类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演进过程。分析影响文明转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材料二人类文明的显著变化发生在16世纪以后,对此有人写道:“在这些世纪里,一个条款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的进程发生了怎样的明显变化?19世纪中期至l9世界末,推动“生机勃勃的新欧洲”“崛起”的政治、经济因素主要有哪些?(3)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由“注视着过去”到“开眼看世界”。归纳这一时期中国人“看世界”的角度或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分析这一时期两方文明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材料三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的文明转型,如国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的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4)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类文明在政治、经济方面今天我现了什么新趋势?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应对“新的文明转型”?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是部分北魏皇帝列表谥号姓名在位时间(公元)道武帝拓跋圭368—409太武帝拓跋焘424—452献文帝拓跋弘466—471孝文帝拓跋宏471—499宣武帝元恪500—515孝明帝元诩516—527孝庄帝元子攸528—531孝武帝元修532—534材料二以下是北朝不同时期的佛像图片(1)指出材料一内容变化,这些变化分别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2)根据材料二,说明北朝佛像样式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原因。(3)分析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英国“1566—1588”年这一时期的殖民扩张,从材料“在南美和大西洋成功抢劫西班牙运输队,受到女王召见并成为其亲信。”可知这一时期英国实行重商主义,促使经济活动呈现开放性,故A项正确。英国新型政治制度出现是在17世纪,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流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故BD两项表述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早期殖民扩张,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表格材料时间关键词“1566—1588”,利用时间信息就可以排除错误选项。2、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入都”可知“洋兵”侵入北京,再根据“光绪二十七年”可判断是八国联军侵华。故选D。3、D【解析】由于没有实现民族独立,近代中国无法构建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排除A;材料没有比较中西部工业发展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相关企业的经营状态和性质,不能说明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排除C;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6年3月”,当时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材料反映为持久抗战进行了战略布局,故选D。点睛:审读题干既要从材料中得出历史阶段特征,比如“1936年3月”,表明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容易排除A。也要联想到具有直接关联的信息,如1935年的华北事变的影响,由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国民政府未雨绸缪,主动调整企业布局。4、B【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的文明形态是农业文明而且是绵延持久的,政权形式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D不是中央集权国家,可以排除掉,古埃及是绵延持久的文明传统,尼罗河流域相对封闭的环境有利于古埃及国家的统一和长期延续,发源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有大河文明的特色,与中国相似。印度河文明来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与中国不同,同样排除掉。故B正确。考点:人类的文明形态•古埃及文明【详解】5、A【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定法,执法、审法分而任之,不责于一身,权不相侵,故其政事纲举目张,粲然可观”可知是对西方政治体制的赞赏,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马建忠提倡改革的问题,故B项错误;“中体西用”思想的重点在于固守中国传统的封建君主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也体现不出立足国情选择政体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A。6、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民生主义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倡导的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的目标基本一致,A项正确。国民革命兴起于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故B项错误,排除。第二次国共合作出现于抗战时期,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相关,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蒋介石掩盖反动面目的欺骗性,而是强调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排除D。7、B【解析】

依据材料“他是乌鲁克国王,他非人非神。众神创造了他完美的身躯,并赋予他美貌、智慧、勇敢,使他具有世人无法具有的完美品质”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史诗《吉尔伽美什》的内容,《吉尔伽美什》是西亚两河流域的上古人民创造的一部优秀文学作品。B正确;古代埃及、古代中国、古代印度不符合题意,ACD错误。故选B。8、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和“随着相对论的传播···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的信息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科学方法论的发展推动了西方史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考点: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论和量子论·相对论的影响9、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时期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发生在长江中游湖北省的赤壁市,与图中的④相对应,D项正确;图中的①②③均不是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ABC三项错误。10、C【解析】

据材料“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登山的主要目的是为歌功颂德,宣示皇权至上、皇权恩德,从而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故C选项正确;打击儒生推行文化专制是通过焚书坑儒,故A选项错误;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不是秦始皇最主要的目的,故B选项错误;秦始皇登山的目的主要是为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不是为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故D选项错误。11、A【解析】

据材料“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1918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德意志完成国家统一,继承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这为其在一战和二战的失败埋下伏笔,故A正确;B选项是德国统一的后果作用,故B排除;“铁血政策”是统一的具体政策,故C排除;推行世界政策争霸全球,也是由军国主义导致的,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1918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基础”,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的影响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2、A【解析】

依据材料“1919年1月18日”“48年前的今天,德意志帝国就出生在这个大厅”并结合德国的统一可知,这指的是德国在1871年通过普法战争,战胜法国实现了统一。A正确;一战发生在1914-1918年,时间不符,B错误;普奥战争发生于1866年,时间不符,C错误;反法联盟是在1793年到1815,时间不符,D错误。故选A。13、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殷墟作为商都,其出土文物呈现出“来源不同的多类神兽融合成混台性的造型,取代了单一独特的崇拜对象”可知,商代出现了文化融合的趋势,说明商朝在政治力量方面出现了整合的趋势,即已经形成统治地方的国家力量,故选C;材料强调的是融合,而非多样,排除A;礼仪崇拜合并成共同信仰,并不意味看各地区接受了商王族的信仰,排除B;选项D不符合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排除。14、A【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解题时注意材料“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的含义,其“科学”应该指的是在解决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方面的积极之处。分析选项,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项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的三省六部制15、B【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到,1600年中国人口达到了两亿,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处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B正确;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技术,A错误;1700年后人口直线上升是因为高产农作物引进,可以养活更多人口,同时也与赋税制度改革有关,但不是根源,C错误;220年以后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此时期国家分裂但人口是上升的,D错误。16、A【解析】

江西填湖广促进了人口迁移,有利于长江流域的开发,A正确;人口迁移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B排除;长江下游农民向中游移民,依然从事农业,C排除;D不符合史实,江浙是经济重心,排除。17、B【解析】

材料“以唐人为阶梯,避开唐法,另辟蹊径,直追晋人意趣,发展其任情适性的一面”体现的是苏轼等书法家在继承唐代书法的基础上形成为了以苏轼为首的“尚意”书风,B正确;材料无法得出行书是主流书法,A排除;材料并未否定唐朝,更多强调的是在唐朝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C排除;材料未涉及心学和书法之间的关系,D排除。故选B。18、D【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指的是辛亥革命,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符合民意,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故D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反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不符合题意,排除;题干与公众教育无关,排除B项;C项号召反抗封建专制,追求自由平等,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D。19、C【解析】

材料反映出当时福州等地有专门种植荔枝、桔子的大户,体现了农业出现规模化和产业化趋势,C正确;A项是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不能反映南移,排除D。20、B【解析】

据材料“要求改善工人生活条件,要求社会一切阶级获得平等的地位”可知,工人的阶级意识在增强,故B正确。材料只提及工人阶级维护阶级利益,未涉及民众要求废除议会民主,故A错。英国政党政治逐渐成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党制的逐步完备,故C错。此时的工人运动,并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1848年诞生的,故D错。21、D【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体现的是英国的责任内阁确立后并未完全剥夺国王的权力,说明制度变革有一定的渐进性,D选项符合题意;AB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责任内阁制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C选项错误。22、D【解析】

材料是,宋代以来,随着相权的逐步分散,丞相一职在政府中的法定权力越来越少,而且不能独立决策,“宰相逐渐变得多余”。这也就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提供了依据,因此材料指出了明朝中枢机构变异的原因,故D项正确;三省体制在魏晋时期已经出现,排除A项;材料叙述了相权走向消亡的过程,排除B项;元朝相权专权和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23、C【解析】

材料信息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纷纷成立。这表明抗战胜利后,追求和平民主成为社会潮流,故C正确;各党派是否达成政治共识没有体现,故A错误;政治协商还没有成为一种制度,故B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国民党没有结束一党独裁,故错误。24、A【解析】

由赵普在与宋太祖的对话中,强调对于王室生活用品发放“须逐级审批”、“台谏官的理会”等,反映出官僚政治形成对皇权的制约机制,A项正确;皇帝不愿受制约只是对部分信息的解读,B项错误;材料与皇权扩张无关,C项错误;君臣问答中没有体现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尖锐,D项错误。25、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纪末,D项正确;排除A、B、C项。26、C【解析】

维新知识分子翻译的小说多以“独立”为主线,内涵反侵略色彩,结合翻译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民族危机加重,翻译政治小说目的在于激发民族主义意识,C正确;维新变法在1898年就已经失败,排除A;B是新文化运动内容,排除;D未体现出政治小说的政治性,排除。27、C【解析】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在政治报告中指出全国胜利后,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C正确;A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排除;B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排除;D是三大改造的意义,排除。【点睛】材料中的关键词是“两个转变”,考查的是学生对七届二中全会内容的掌握。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在政治报告中指出全国胜利后,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28、B【解析】

东汉后期豪强地主控制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经营田庄,破坏了小农经济,B项正确;豪强地主控制下奴婢和徒附没有人身自由,不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A项错误;田庄控制大量的人口,减少了中央政府的财税收,C项错误;农民成为奴婢和徒附,受到的剥削压迫很重,不能缓和阶级矛盾,D项错误。29、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两国指点全球,将世界一分为二的漫画,其历史依据是美苏争霸,B选项符合题意;一球两制没有准确揭露美苏两国外交活动的本质,且没有这个说法,A选项错误;二战时期美苏结盟是为了战胜法西斯侵略,与图中美苏操控全球不符,C选项错误;柏林危机是冷战在欧洲的表现,不是美苏对全球领导权的争夺,D选项错误。30、D【解析】

据材料“石太路破坏极为严重,敌人企图对桥梁、轨道、……予以彻底摧毁”可知,指的是百团大战,该战役增强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故D选项正确;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平型关大捷,故A选项错误;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的是台儿庄大捷,故B选项错误;恢复西南国际交通线的畅通是远征军出国作战进行反攻,故C选项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影响:打破了明朝专制政权的货币垄断权;促进了明朝中后期市场的繁荣、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自由奔放;--定程度上导致了明朝的政治危机;有利于社会的多元化;有助于抑制货币的恶性通货膨胀;加剧了封建势力对白银的掠夺与民众的贫困化。(2)不同:明朝白银货币化指白银从贵重商品走向了完全货币形态;当今人民币纳入SDR.是中国人民币国际化,成为世界货币,具备世界范围内的贮藏、交易等功能的标志。社会背景:明代:海外贸易的发展,封建制度的没落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赋税制度的发展(或封建地租制度的发展或封建租佃关系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当代: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特别提款权的制度的发展【解析】

(1)据“逐步取代了明政府发行的宝钞和铜钱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降低了政府对财政金融的独享,使政府失去了货币主权”得出打破了明朝专制政权的货币垄断权;据“促进了明代中期以后国内、国际贸易的繁荣。民间海外贸易的自由发展,开创了自由思索与行事的开放氛围,明代的社会政治生活也由前期的严峻冷酷到中期的自由奔放,对于明代社会的多元化进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得出促进了明朝中后期市场的繁荣、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自由奔放;据“国家再也无法像印纸钞时那样,把大批社会财富聚于自己控制之下,中央集权国家专制权力由此受到了严重削弱”得出--定程度上导致了明朝的政治危机;有利于社会的多元化;有助于抑制货币的恶性通货膨胀;加剧了封建势力对白银的掠夺与民众的贫困化。(2)据“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体系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升,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四大支付货币和第六大外汇交易货币”并综合材料内容可知,明朝白银货币化指白银从贵重商品走向了完全货币形态;人民币纳入SDR是中国人民币国际化,成为世界货币,具备世界范围内的贮藏、交易等功能的标志。明代中期货币白银化的背景可结合所学和材料内容从明代海外贸易发展、封建制度的没落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赋税制度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当今人民币纳入SDR的背景可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特别提款权的制度的发展的方面进行概括作答。32、(1)演进过程: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因素: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进步;人类思想认识的进步(或人类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2)变化:欧洲日益兴起,中国开始落后;工业文明发展起来;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世界从彼此隔绝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因素:政治因素: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进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广泛建立;经济因素:工业革命的推动,殖民扩张掠夺大量的财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3)变化:由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