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同步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单元导学1.语言运用: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断句和情感表达的轻重缓急,积累文言词句。2.思维发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训练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分析思维能力。3.审美鉴赏: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体味语言之美。4.文化传承:体会古代文人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心怀天下的政治视野和富有意趣的审美取向,感受美的熏陶,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1.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断句和情感表达的轻重缓急,积累文言词句。2.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训练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分析思维能力。3.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体会古代文人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心怀天下的政治视野和富有意趣的审美取向,感受美的熏陶,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合作法、探究法、诵读法等。《桃花源记》记叙了一次奇妙神秘的秘境之旅,文风朴实清新,情节曲折离奇,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作者写虚构的桃花源中的故事,男耕女织,老幼皆安,邻里欢愉,待客如家人,借此来阐释自己理想中的社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作者融情于景,通过环境的凄清冷寂抒发了贬谪失意的苦闷心情。《核舟记》也是“记”,但它记的是一件工艺品——核舟。核舟虽小,然而其上物、人、文、景皆备,令人叹为观止,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聪明才智。《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本单元选入《关雎》和《蒹葭》两首。《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现实中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抒情主人公反复寻求“伊人”,而“伊人”却始终若隐若现,恍惚迷离,让人可望而不可即,其渴望、惆怅之情溢于言表。《桃花源记》2课时《小石潭记》1课时《核舟记》1课时《〈诗经〉二首》2课时9桃花源记1.语言运用:掌握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内容。2.思维发展: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方法。3.审美鉴赏: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4.文化传承:了解陶渊明的志趣、品质和思想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观。1.掌握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内容。2.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方法。1.细读语言,抓住留白,体会桃花源内与桃花源外的差异。2.结合背景,理解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以及“桃花源”的文化价值。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第1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他满怀愁绪、愤慨无奈。曾经他也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幸与悲哀。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代表作品有诗《归园田居》《饮酒》,散文《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2)文体知识“记”是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2.生难字词(1)字音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阡陌交通(qiānmò)无问津者(jīn)间隔(jiàn)诣太守(yì)刘子骥(jì)(2)词义【缘】沿着,顺着。【鲜美】新鲜美好。【缤纷】繁多的样子。【异】惊异,诧异。文中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相闻】可以互相听到。【悉】全,都。【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乃大惊】于是,就。【具】详细。【要】同“邀”,邀请。【咸】全,都。【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遂,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为具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为,对、向。【叹惋】感叹惋惜。【延】邀请。【不足】不值得,不必。【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志】做记号。【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郡,指武陵郡。【诣】拜访。【规】打算,计划。【未果】没有实现。【寻】随即,不久。【问津】询问渡口。文中是“访求、探求”的意思。(3)一词多义①舍eq\b\lc\{(\a\vs4\al\co1(便舍船(舍掉),屋舍俨然(房屋)))②志eq\b\lc\{(\a\vs4\al\co1(处处志之(做记号),寻向所志(标记,记号)))③寻eq\b\lc\{(\a\vs4\al\co1(寻向所志(寻找),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④其eq\b\lc\{(\a\vs4\al\co1(复前行,欲穷其林(那),既出,得其船(他的)))⑤为eq\b\lc\{(\a\vs4\al\co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4)古今异义①缘溪行(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缘故,缘分)②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食物味道好)③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专指已婚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⑤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绝、不通音讯;今义:距离)⑥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⑦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延伸)(5)特殊句式a.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b.倒装句:问所从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问从所来”)c.省略句:①林尽水源[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林尽(于)水源”]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三、初读课文读准停顿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屏显】读准长句的节奏:(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示范朗读,读出节奏师: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称感。同学们根据朗读示范,放声自由朗读,感受其韵味。朗读指导:古人称断句为“句读”。文言的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师播放朗读示范音频)3.同桌互读,评价指正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屏显:1.小组合作,预习交流,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口头翻译,圈画出不能准确把握的词句。2.提出疑难,全班答疑解惑,疏通文意,把握诗文丰富的内涵,体会语言的精练。3.注意重点句子的翻译。(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译文: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文: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文: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他们)都很感叹惋惜。第2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前面我们粗略地学习了《桃花源记》,现在我来考考大家,你们能说出有关桃花的诗句吗?生: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生: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师:桃花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中,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这篇以“桃花”命名的文章——《桃花源记》。二、环环相扣“游”桃花源第一环节:行行复行行师: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表明其行踪的字句,然后讲讲本文发生的故事。1.读文章,画行踪生:(展示)渔人行踪的句子:缘溪行——复前行——从口入——复行数十步——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辞去——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2.依行踪,说故事师:请同学们依据渔人行踪,讲述本文故事。(生讲述故事。)师:行行复行行,以渔人“迷路”始,又以“迷路”终。第二环节:世外与世内师:成语“世外桃源”就源自这篇文章,用来比喻与世隔绝、幽静美好的地方。“与世隔绝”,是桃花源的重要特征,即文中的“绝境”。1.抓“绝境”,说桃源世界之“美”【屏显】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师:也就是说,文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渔人生活的世内,一个是桃花源的世外。请以渔人的视角,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桃源之境。【屏显】句式:桃源世界有____________。示例:桃源世界有优美环境。体现在“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中,意思是,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子一类。土地肥沃,池塘粼粼、桑树高大、竹子青翠,环境十分优美。生:桃源世界有稳定保障。体现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一句中,意思是,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屋住,有田耕,生活就有了保障。师:这桃花源的布局,就像现在的“新农村”一样,整齐有序。生:桃源世界有宁静氛围。体现在“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中,意思是,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这句是以听觉写桃花源宁静的。师:你读一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你所说的宁静。(生读)师:你把重音放在“闻”字上了,试着把重音放在“相”字上读读。(生变换重音读)师:感觉有什么不同?生:重读“相”字,互相能听见声音,更表现出宁静。师:这是“以声写静”的方法,古诗文里经常用到,大家批注在书上。师:这句话中的“交通”一词,是需要格外关注的。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我们来做一个填表归类。【屏显】古今异义词古义今义交通交错相通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鲜美新鲜美好食物味道好不足不值得,不必不充足,不满妻子妻子和儿女已婚男子的配偶生:桃源世界有安闲快乐。体现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中,意思是,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这句写出了桃花源人精神的快乐。师:你是说所有桃源人都精神快乐?生:是的。老人和孩子一般是弱势群体,连他们都快乐,那么其他人可想而知了。生:桃源世界有淳朴民风。体现在“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一句中,意思是,就邀请渔人去他们家,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便”,表立即,马上,写出村中人的热情好客。师:设酒杀鸡作食,此句能不能改为“设酒、杀鸡、作食”?【屏显】(1)设酒杀鸡作食。(2)设酒、杀鸡、作食。生:不能,顿号有稍加停顿的意思,这里不能停顿。师:此处不仅不能停,反而应该快,一气呵成,才能显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大家来读一读。(生读,体会热情)生:桃源世界有淳朴民风还体现在“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一句,意思是,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他们家做客,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皆”字,写出桃源家家户户都热情。生:桃源世界有富足生活。体现在“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两句上,正因为家家酒肉充裕,菜蔬充足,才能快速拿出食物款待渔人,所以,村中人物质上很富足。师:绝境一词,在现代汉语中,还指风景绝佳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桃花源是与世隔绝之绝境,也是风景绝佳之绝境。绝境真乃绝境也!2.抓“留白”,说渔人世界之乱师:如果把桃花源称为“世外”的话,渔人所处的世界就是“世内”了,请同学们再读这个句子——【屏显】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师:桃花源人为什么要与世隔绝?生: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师:再简洁点呢?生:避秦时乱。师:更简洁点?生:避乱。师:几百年过去了,桃源外的世界还“乱”吗?那是怎样一个社会呢?你能在文中发现一点线索,破解一些密码吗?【屏显】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生:我从“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中,看出渔人所处的社会并不好,如果好的话,村中人就不会“皆叹惋”,而是“皆惊叹”了。师:此句运用了“留白”的表现手法。【屏显】留白: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是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文学作品中的留白,还能够使文章更简略。【屏显】东晋太元年间(公元376—396年),政治极度腐败,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师:同学们依据背景材料和课文内容,试着弥补文章留白处,用下面句式说话。【屏显】句式:渔人世界有____________。生:渔人世界有严苛的捐税。生:渔人世界有频繁的战争。生:渔人世界有困顿的生活。生:渔人世界有离散的亲人……师:桃源内外,两重天地。一个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现世安稳,——一个是政权更迭民生凋敝的乱世离散;师:一个是岁月静好,——一个是负重前行。师:一个世界很精彩,——一个世界很无奈。师:这就是桃源世界与渔人世界。第三环节:寻寻又觅觅师:桃花是美好的象征,桃花源也是美好的存在,渔人世界对桃源世界开始了一遍遍地寻觅。请大家齐读课文后两段,请从字数变化、用词炼字等方面对寻觅桃源进行赏析。【屏显】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生:从字数上看,文章语言由之前的以四字为主,转为三字、甚至出现二字。字数少,表明节奏快,简洁干脆。生:由句式的简短,可以读出渔人从桃花源出来后行动的迅速,很急切。生:从用词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连用三个动词,表明一刻不停、心情急迫。师:这里有两个有意思的词,我们来学习一下,“既”和“即”。【屏显】辨析“既”与“即”“既”甲骨文“即”甲骨文师:这两个字,左边一样,都是盛放食物的容器,“既”字的甲骨文是一个人背对着食物,表明吃完饭,是“已经”的意思;而“即”字是一个人面对着食物,有“靠近”“马上”的意思。本文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字,写出太守得知此事后反应的迅速。师:寻寻觅觅,却冷冷清清。武陵渔人一次随意的自驾游偶然发现了桃花源,此后众人多次刻意地寻觅,却再也找不到了。再读下面句子,你读出了什么?【屏显】1.遂迷,不复得路。2.未果,寻病终。3.后遂无问津者。(生反复读)生:失落、遗憾、浓浓的惆怅。【屏显】桃花源永久地消失于被重新寻找的可能性之外。——余秋雨师: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陶渊明已经57岁了,他描写一个亦真实幻的桃花源,想要表达什么呢?生:对心中理想社会的追求。生:对当时东晋社会的不满。生: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宁静的向往。师:《桃花源记》里的人们不再寻觅桃花源了,可是文章外的人却一直在寻寻觅觅。【屏显】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唐·王维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宋·谢枋得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佛语师:桃花源在现实层面上永远寻不到,在精神层面上却永远存在着。它是美好社会的象征,是种在中国人心田的梦,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桃花源。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远大的理想,将个人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2.拓展延伸请以《我心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3.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文章。(2)完成本节内容。桃花源记10小石潭记上课素材背景链接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待了整整十年,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后又被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被贬到柳州的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47岁的生命。上课笔记1.语言运用:积累文言词汇,体会生生不息的汉语活力。2.思维发展:趣读,理清作者的游踪;说读,明确景物及特点,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复杂感情。3.审美鉴赏:赏读,学习写景抒情的表达技巧。4.文化传承: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品味语言,体会写法之妙,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诵读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山万径都没有人烟鸟迹,茫茫天地间只有孤独的渔翁冒雪在寒江中垂钓。一幅寂寥冷清的画面,一个孤寂落寞的灵魂,一个洁净绝美的世界。这,就是柳宗元展现给我们的。今天,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用善感的心灵走进小石潭,走近柳宗元。(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2)知识链接①“永州八记”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②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③“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2.生难字词(1)字音篁竹(huáng)清冽(liè)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佁然(yǐ)俶尔(chù)翕忽(xī)差互(cī)寂寥(liáo)幽邃(suì)悄怆(qiǎochuàng)(2)词义【篁竹】竹林。【如鸣珮环】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珮、环,都是玉饰。【心乐之】心里为之高兴。乐,以……为乐。【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尤,格外。【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的石头为底。【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坻】水中高地。【嵁】不平的岩石。【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可百许头】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表示约数。【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澈,穿透。【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俶尔,忽然。【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凄神寒骨】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悄怆幽邃】凄凉幽深。悄怆,凄凉。邃,深。【清】凄清。【隶而从】跟随着同去。(3)一词多义①乐eq\b\lc\{(\a\vs4\al\co1(心乐之(以……为乐),似与游者相乐(逗乐)))②可eq\b\lc\{(\a\vs4\al\co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久居(能)))③清eq\b\lc\{(\a\vs4\al\co1(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④从eq\b\lc\{(\a\vs4\al\co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隶而从者(跟随)))⑤以eq\b\lc\{(\a\vs4\al\co1(以其境过清(因为),全石以为底(把),卷石底以出(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⑥而eq\b\lc\{(\a\vs4\al\co1(乃记之而去(连词,表承接),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⑦差eq\b\lc\{(\a\vs4\al\co1(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犬牙差乎(动词,交错)))⑧环eq\b\lc\{(\a\vs4\al\co1(如鸣珮环(玉饰),四面竹树环合(环绕)))⑨为eq\b\lc\{(\a\vs4\al\co1(全石以为底(作为),为岩(成为)))(4)词类活用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②日光下澈(名词作状语,向下)③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④俶尔远逝(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⑤潭西南而望(名词作状语,向西南)⑥近岸(形容词作动词,靠近)⑦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⑧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⑨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⑩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5)特殊句式倒装句例:全石以为底。应为“以全石为底”,译为:以整块的石头为底。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趣读:知游踪1.趣读一:去标点,读准句读。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生自由读,再个别读,师纠正字音、节奏等,最后听示范朗读,用笔标出句读。2.趣读二:快速读,比一比谁读得既熟练又准确。男女生竞赛朗读,计时。3.梳理作者的游踪。点拨: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潭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由近及远。概括为: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溪身——潭上气氛——交代同游者(二)说读:看景悟情说读一:以“我”的视角说“游”的所见所感1.在疏通重点词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绘声绘色讲故事。2.在朗读中思考:文章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都有什么特点?点拨:水清、石奇、树美、蔓盛、鱼乐、岸参差。说读二:为小石潭设计旅游景点如果把小石潭开发成旅游景区,请你来设计,你会设计哪些景点?请你为每个景点拟一个名字,并找到依据。句式:我设计一个________(景点名称),依据是____________。示例:我设计一个听水轩,依据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感觉在这里静静地听听水声,也是很美的。点拨:A.我设计一个观鱼台,依据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玩,时而动,时而静,可以跟游人逗乐,带来趣味,消除疲劳。B.我设计一个望远亭,依据是“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看着曲曲折折没有尽头的溪身,让人感受自然的博大。C.我设计一个清幽斋,依据是“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人在这清幽的环境里,静下心来,回到自己。说读三:体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听读《小石潭记》,找出表现作者情感迹象的词句。点拨:第一层:乐——“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引起内心之“乐”,于是,兴致勃勃,“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这是一种愉悦的心情!第二层:乐——潭中鱼儿,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时而动,时而静,“似与游者相乐”,“我”完全沉浸其中,得到自然的慰藉,“乐”在其中!第三层:凄——顺着潭西南而望,水源曲折,幽深不可测,再加上小石潭周围“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心中被贬谪的孤寂、郁闷立刻被触痛唤起,无限凄凉尽在心头。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一)理清思路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部分大意。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第二部分(第2~3段):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第三部分(第4段):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第四部分(第5段):补充交代同行的人。(二)深层探究1.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观察方法?点拨:第1段写的是发现小石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观察方法,从“隔、闻、伐、取、见”可知。2.第2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的?点拨:清澈。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游鱼、阳光、鱼影的描写,侧面衬托出潭水的清澈见底。3.第2段中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点拨: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映着清晰的鱼影,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在跟游人互相逗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4.作者写小溪的源流时,依次抓住了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点拨:抓住了溪身曲折、蜿蜒和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溪身,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写岸势,形容它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形象生动。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该如何理解?点拨: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五、赏析语言把握写法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点拨:①先声夺人。如第1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隔篁竹,闻水声”,用“如鸣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调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②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指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③正面、侧面相呼应。第2段写潭里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④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⑤拟人。“似与游者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⑥移步换景。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了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柳宗元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鱼、树木等,着力渲染出了凄寒幽邃的气氛,抒发了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2.拓展延伸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优美幽静,令人向往。如果要把小石潭开发为旅游景点,聘你为导游,你会如何向游客介绍小石潭?请结合课文写一篇导游词。要求:既要保持小石潭原有的特点,又要融进现代化的风格;既生动形象,又简洁明快。(只介绍一个景点)点拨:各位游客,刚才介绍了小石潭名称的由来,现在我们一起来观赏潭中的鱼儿,这是小石潭最具特色的一景:阳光下潭水清澈见底,活泼可爱的鱼儿像在空中游动一样,无拘无束,它们有的抬头似乎要与我们交谈,有的摇头摆尾,令人忍俊不禁。相信大家看了这潭中鱼儿,会有好运气,会年年有“余”的!3.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2)完成本节内容。小石潭记eq\b\lc\{\rc\}(\a\vs4\al\co1(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潭中景物\b\lc\{(\a\vs4\al\co1(潭水:清澈——侧面描写,游鱼:自由——动静结合)),小潭溪流\b\lc\{(\a\vs4\al\co1(溪身:斗折蛇行,岸势:犬牙差互)),潭上气氛——寂静凄清——寓情于景,记录同游者))eq\a\vs4\al(由景及情,情景交融)11*核舟记上课素材资料链接魏学洢出生在浙江嘉兴的一户仕宦人家,他一生写过很多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核舟记》生动地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体现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上课笔记1.语言运用: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语。2.思维发展: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3.审美鉴赏:品鉴人物形象,学习细节描写的笔法,理解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4.文化传承: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语。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1.品鉴人物形象,学习细节描写的笔法,理解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朗读法、讨论法。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一个两三厘米长的桃核,有人将它雕刻成一只船,大家可能觉得不足为奇;但如果我告诉你们,这位雕刻家又在上面刻了五个人,而且须眉毕现,神情各异,大家相信吗?这还不算完,他还刻了八扇窗户,刻了船篷、船桨、茶炉、茶壶、书画手卷以及和尚的念珠,还刻了三十四个字,怎么样?是不是很想见识见识这枚桃核?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明朝人魏学洢是以怎样独特的视角记下了这枚桃核的。(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2.生难字词(1)字音器皿(mǐn)罔(wǎng)贻(yí)八分有奇(yòujī)二黍许(shǔ)箬篷(ruò)髯(rán)石青糁之(sǎn)不属(shǔ)诎(qū)椎髻(chuíjì)楫(jí)壬戌(rénxū)篆章(zhuàn)(2)词义【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为宫室、器皿】做。文中指雕刻。【器皿】盛东西的日常用具。【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模拟。【贻】赠。【有奇】有余,多一点儿。奇,零数、余数。【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峨冠】高高的帽子。峨,高。【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不属】不相类似。【诎】弯曲。【可历历数】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的样子。【椎髻】形状像椎的发髻。【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了了】清楚明白。【篆章】篆字图章。【丹】朱红。【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曾,竟然。盈,满。【简】挑选。【修狭】长而窄。【技艺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3)通假字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4)词类活用①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②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③中峨冠而多髯者(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④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用作动词,梳着形状像椎的发髻)(5)一词多义奇eq\b\lc\{(\a\vs4\al\co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读“qí”,形容词,奇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读“jī”,名词,零数、余数)))为eq\b\lc\{(\a\vs4\al\co1(为宫室、器皿、人物(动词,做。这里指雕刻),中轩敞者为舱(动词,表判断,是)))端eq\b\lc\{(\a\vs4\al\co1(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事物的一头),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直、正)))可eq\b\lc\{(\a\vs4\al\co1(高可二黍许(副词,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动词,可以)))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看谁最细心。(1)要求:读准字音,给同学提醒易错字音或者易错字形。(2)尽量读准句子的句读。提示: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如“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语法密切相关,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避免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把不懂的字、词、句提出来,其他同学帮助解答,较难的由教师引导学生来解答。3.理解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在此基础上同桌互译。要求:①一人译,一人听,听者指瑕校正,每人一段,轮流进行。②翻译时要落实字词,可增删调补,要求句意通顺。③师生合作,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分类归纳整理。4.教师引导,分析量词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汉语中数量的表达方式,看看与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师:请同学们翻译这些句子,观察其数量词在翻译时的不同之处。(1)苏、黄共阅一手卷。(2)舟尾横卧一楫。(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生交流回答)点拨:翻译:(1)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书画手卷。(2)船尾横放着一支桨。(3)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人五个,窗八扇;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师小结:首先,古代汉语量词系统不发达,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是比较常见的形式。本题给出的三个例句中均无量词。这是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翻译的时候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其次,古代汉语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会加上一个“有”(同“又”)字。现代汉语里一般不用,翻译的时候要删去。此外,关于数词和名词的搭配,若重点在名词上,数词一般放在名词的前面,如例句中的“一手卷”“一楫”“一舟”;若重点在数词上,数词一般要放在名词之后,如“人五”“窗八”等。现代汉语里也有数量词组在名词之后的现象,翻译时可以不必把数量词移到前面。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这是一篇古代的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有何特征?点拨:说明对象:核舟。特征:奇巧(体积小、构思巧,雕刻的人物、字数多)。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来写的?请具体说一说。点拨:①空间顺序:舟中——舟头——舟尾——舟背。②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先写舟的尺寸大小,后写船舱、船头、船尾。先主后次——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船舱是主,船头、船尾是次;船头是主、船尾是次;苏东坡是主,黄鲁直、佛印是次。3.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魏学洢对核舟技艺的评价。点拨:技亦灵怪矣哉!(重点讲解“灵怪”:古人称鬼神曰“灵”,称妖物曰“怪”。让学生感受核舟的技艺是非人类所能创造的。)再引导学生找出“奇巧”(神奇精巧)这个词,再次感受作者对核舟的评价之高。4.作者对王叔远的评价如何?点拨:“奇巧”。5.这二字在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小组讨论并分析概括。点拨:①首段总括略写:径寸为之,能雕百物,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尺寸小)(内容多)(效果佳)②核舟详细描绘:舟之小巧: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长不盈寸。舟之形态:(结构齐全:舱、篷、窗、栏、头、尾、背)③体小物多:人五位神态各异,窗八扇暗含主题,雕刻六物一一俱全,三十四个字(了了文字,丹墨相印)。④场景生动:细节传神。小结:技艺之奇巧。6.这样生动的“大苏泛赤壁”事件,是王叔远亲眼所见,录实事所雕刻吗?点拨:①取材历史真实(窗上之字、船头之人)②融入恰当想象(携友同行,品茗论道)③精心设计细节(横卧一楫、佛印之态)7.本文题目中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点拨: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真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从语言看,《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1.课堂小结本文所写的“核舟”是明代果核雕刻珍品。原材料只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典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巧妙、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核舟”本是静物,却被作者表现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这有赖于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准确刻画,由此看来,《核舟记》与“核舟”可谓双璧交辉,相映成趣。2.布置作业积累文言词汇。核舟记eq\b\lc\{(\a\vs4\al\co1(船身\b\lc\{(\a\vs4\al\co1(中间:上有箬篷,旁有小窗,刻有十六字,船头:佛印(右)——苏(中)——黄(左),船尾:一人仰面,一人听茶声)),船背:顶部:题名(十四字)、篆章(四字)))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让学生边阅读边想象,联系想象的场景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不仅在脑海中完美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深刻地感受到雕刻家王叔远的聪明才智和绝妙技艺。12《诗经》二首上课素材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或《诗三百》,为“五经”之一。《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主要表现手法为赋、比、兴。《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上课笔记1.语言运用: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变化。2.思维发展: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3.审美鉴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重章叠句的特点,体会两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4.文化传承: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树立健康、美好、和谐的爱情观。1.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变化。2.了解并体会两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3.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1.探究《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特色。2.探究重章叠句这一手法在《蒹葭》中表情达意的作用。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第1课时关雎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有一条名叫“诗歌”的长河,它缓缓流淌了三千年,河畔的每一株青草,每一朵鲜花,每一缕微风,都被完整地珍藏。岁月的风尘无法将之淹没,时光的足音无法将之覆盖,所有的细节都汇聚成了一个个富有灵性的文字,轻轻跳跃……《诗经》是我国诗歌文学的鼻祖,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活水。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关雎》就是《诗经》的第一篇,为什么《关雎》能成为诗三百之冠呢?让我们走进《关雎》,去聆听那经历了三千年之久却依然鲜活美好的吟唱!(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1.知识链接(1)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2)“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3)“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2.生难字词(1)字音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ǎo)寤寐(wùmèi)荇菜(xìnɡ)好逑(hǎoqiú)芼(mào)(2)词义【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逑】配偶。【寤寐】诗中指日日夜夜。【芼】挑选。(3)古今异义左右流之(古义:求取;今义:流动)(4)词类活用①琴瑟友之(名词用作动词,对……表示友好)②钟鼓乐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首先请大家自由地放声地朗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2.全诗共三章,梳理层次结构。点拨:第一章(第1~2句)小伙子爱慕美丽女子;第二章(第3~6句)小伙子追求美丽女子;第三章(第7~10句)小伙子梦想成婚场景。3.师生共读,体会情感变化。点拨:第一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心情喜悦,语调上扬。第二章: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语速稍缓,语气轻柔,读出美好的气氛。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语速缓慢,语调低沉。第三章:钟鼓乐之——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语调上扬,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4.《关雎》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点拨:《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想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5.在追求过程中,男子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从中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男子?点拨:情感变化:欣喜——忧愁、苦闷——满心欢喜。执着、多才多艺、有情有义、温润有礼,是位德才兼备的君子。就如诗经《淇奥》里所说: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仅相貌堂堂,而且品德高尚。6.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女子,让男子如此执着地苦苦追寻呢?点拨:明月的脸庞,星眸灿亮;黛青的秀眉,媚人娇艳;素雅的裙衣,幽静闲淡。唇角含笑,如春水柔情;流连顾盼,如绵山多姿……文静美好、面容姣好、身材苗条、勤劳能干、充满青春魅力。7.淑女:文静美好、勤劳、理智慎重、情趣高雅。君子:执着追求、尊重对方、情趣高雅。你怎么评价他们的感情?点拨:君子之爱不强求,不冒犯,用高雅的志趣去追求淑女,懂得尊重,懂得始终如一。因此孔子给予了这段纯情以至高的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四、探究手法提升素养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并说说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点拨: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抒情主人公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抒情主人公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这也是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2.《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或叠句,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请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点拨:《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出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双声/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动作。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读来韵味十足。“参差荇菜”“窈窕淑女”等句子的重复吟咏则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关雎》,似乎又梦回到三千年前那条小河,河水依然清清,草色依然油油。对于我们民族文化的源头,我们当寤寐求之,琴瑟友之。我们当“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秋看鱼虫乐,春观草木情。”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2.拓展延伸说说你知道的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点拨:①《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②《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3.布置作业(1)《诗经》是可以配乐歌唱的,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中有《关雎》的演唱,课后可以听一听,唱一唱。(2)完成本节内容。关雎eq\b\lc\{(\a\vs4\al\co1(托物起兴\b\lc\{(\a\vs4\al\co1(所听:关关雎鸠,所见:在河之洲,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相思之苦\b\lc\{(\a\vs4\al\co1(寤寐求之——追慕之心,辗转反侧——相思之苦)),梦幻之乐\b\lc\{(\a\vs4\al\co1(琴瑟友之——相亲相爱,钟鼓乐之——欢快热闹))))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我们面对《关雎》这首爱情诗绝对不能“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和学生一起探讨爱情这一古老而神圣的话题。但是在探讨的时候必须要注意,对于课文内容不能理解得过于肤浅,否则就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基于这点考虑,这堂课一定要上出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培养正确的爱情观。第2课时蒹葭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部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蒹葭》。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生难字词1.字音蒹葭(jiānjiā)溯洄(sùhuí)晞(xī)湄(méi)跻(jī)涘(sì)沚(zhǐ)坻(chí)2.词义【蒹葭】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溯洄】逆流而上。【溯游】顺流而下。【阻】艰险。【晞】干。【跻】(路)高而陡。【坻】水中的高地。【涘】水边。【沚】水中的小块陆地。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一个追寻者追求“伊人”的故事。师:何为“伊人”?生:所爱之人。师:《蒹葭》的三章都有什么特点?生:每章只是更换了几个词罢了,均在讲述一位追求者对意中人的渴慕与追寻。师:这种形式在《诗经》中特别常见,这就是重章叠句。(板书:重章叠句)(PPT显示)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是诗的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它能增强音乐感、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它能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师:我们一起读读这五组微“变”,想想,究竟是什么变了?(PPT显示)品《蒹葭》,探重章叠句之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明确:生:蒹葭苍苍,变成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这里有光线明暗的变化,也暗含着时间的推移。师:引导学生想象:蒹葭是芦苇,黄色的秆儿很细长,顶着一穗略显沉甸甸的白花,所以芦苇的头总是耷拉着。“苍苍”是茂盛的意思,也可以是灰白色,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也有无尽辽远的意思。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水边众多白色芦苇,茂密地长着,顺着曲曲折折的河道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萋萋”和“苍苍”的意思是一样的,更换之后,让诗歌的表达更加的活泼。“采采”有鲜明的样子,这意味着什么呢?可能是因为阳光来了,所以更显鲜明,这是环境的变化,明暗的变化,也暗含着时间的推移。生:白露为霜、白露未晞和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变化。师:引导学生想象:秋天破晓的清晨才能看见霜花。未晞、未已都是未干的意思,夜间的露水凝结成霜,霜花因气温的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的照射之下又不断蒸发。这里其实是时间的变化,由天黑到天蒙蒙亮,再到天亮。生:道阻且长、道阻且跻和道阻且右是追寻伊人时所遇险阻形式的变化。师:引导学生想象:在这条追寻的路上,“上天”为他设下的艰难险阻形式多样。他遇到了又长又难以攀登的险阻,还遇到了曲曲折折的险滩。他躲不过道阻且长,也逃不掉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但他从未放弃追寻的脚步。生: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和在水之涘,这里变化的是空间。师:引导学生想象:在水一方,我在此岸,你在彼岸。湄是岸边的意思。涘是水边。伊人究竟在哪儿呀?这首诗中还有没有表示伊人位置的词?生: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伊人的位置始终是飘忽不定的。师: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里还有隐藏在音韵里的情绪变化。由ang到i,音韵由响到暗,由扬到抑,似乎也暗示着追寻者一路情绪的细微变化。古诗中常常把情绪藏在音韵里。四、品味赏析提升素养1.无论时间如何流转,空间如何转移,遇到的险阻形式怎样变化,情绪经历过怎样的起伏,诗中还有许多“不变”,你发现了吗?这不变的究竟是什么?(PPT显示)品《蒹葭》,探重章叠句之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点拨:①伊人心中所爱之人没有变。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逆流而上、顺流而下的执着、勇敢、热情没有变。③宛在宛在是好像在的意思,其实不变的是失望与希望的反复交替。④水横在追寻者与伊人之间的水,将他们分离,一个在彼岸、一个在此岸,可望而不可即是他们之间永恒的不变。⑤所谓所谓没有变,从所谓里我们能读到,也许这个伊人根本就不存在,不变的只是主人公热切的向往。2.读完后,你心中的伊人是什么样子?点拨:伊人可能是身穿白衣的女子,朦朦胧胧看不清模样。伊人也许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也许是一个梦想,也许是追寻者心中的“道”……(PPT展示)写爱情而越过写实,进入象征领域,这在多缘事而发的古代抒情诗中并不多见。《蒹葭》境界之高远,即与象征色彩有关。——钱锺书《管锥编》其实追寻者不同,你心中的伊人就不一样。追寻者如果是孔子,他心中的伊人就是“仁”,即便知其不可为也要为之。追寻者如果是屈原,他心中的伊人就是“振兴楚国”,虽九死其犹未悔。追寻者如果是鲁迅,他心中的伊人就是“启蒙中国”,在绝望中反抗,在反抗中坚强!……3.这一切,大家觉得值得吗?点拨:值得!这也许就像就像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虽然一直推着石头走向山顶,又不断的回到原点,但他改变了这个世界,在精神上成为了更好的自己。追寻的过程中有惆怅、有苦闷,但这追寻让我们的生命里拥有了执着、勇敢的力量!4.让我们在重章叠句的“变”与“不变”中再次深情地朗读这流传千年依然读后让人产生共鸣的《蒹葭》吧。(配乐朗读)小结:这就是重章叠句的妙处。不变的情感主旨在变化、层进中不断深化。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活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纯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人。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吧!2.拓展延伸(1)《关雎》《蒹葭》都可看作是爱情诗,它们的写作手法相同吗?点拨:《关雎》一诗重在“叙事”,从中可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的故事,只选一个场景。《蒹葭》比《关雎》情感意味更浓。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2)《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点拨:《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蒹葭》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写出了他寻觅而不得的焦急、怅惘的心情。3.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诗歌。(2)完成本节内容。蒹葭eq\b\lc\\rc\}(\a\vs4\al\co1(景物\b\lc\{(\a\vs4\al\co1(蒹葭:苍苍——萋萋——采采,白露:为霜——未晞——未已)),追求\b\lc\{(\a\vs4\al\co1(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道路:阻且长、阻且跻、阻且右,结果: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eq\a\vs4\al\co1(景色迷离,距离遥远)写作学写读后感1.认识了解读后感,学会从多角度寻找感点。2.了解并学习写读后感的一般方法,运用引议联结的方式学写读后感。3.激发写作读后感的兴趣,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人生漫漫长河中,书籍就像永不熄灭的圣火,照亮了我们蒙昧的心灵,指引着我们人生的航程。现代社会中,我们几乎每天都离不开阅读。当我们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时,当我们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首诗、一段语录,当我们看完一幅画后,我们的心灵会产生一些共鸣和震荡。当我们把这些点点滴滴的感想记下来的时候,便成了一篇读后感。二、整体解说领会方法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在深入领会原文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对作品的主题、人物、表现手法或某一感兴趣的问题等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见解的一类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相同)。它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读”,是指在文章开头交代读了何人何文,有何感发点;“感”,是在“读”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谈自己的感受。“读”和“感”紧密结合,“感”是重点。三、学写读后感1.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来:第一,要研读原文。只有研读好原文,才能对原文的内容主旨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从中有所感悟。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第二,确立感发点。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影视作品,一出戏剧,内容有简有繁,线索有多有少,人物有主有次,观点有深有浅,写读后感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怎样确立感发点呢?方法很简单。我们研读某篇作品后,必然会受到启发,有所感悟,而我们受启发最大、感悟最深的那一点(或几点),就可以确立为“感发点”。第三,适当引述。包括所读文章的出处、篇名及作者的交代,用简洁的话概括有关文章内容和总体感受,也可提出明确的感发点。第四,抒发感受。是在引述和感发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与引申,联系阅读积累及生活经验进行发挥,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联想与引申的原则是要围绕感发点,要与原文材料有密切的联系。对联系的内容和实际还要进行必要的分析、议论或抒情,这样“感”才会深刻。这也是展开读后感主体部分最主要的方法。第五,结尾。结尾可概括中心、总结全文,或提出问题、发表看法、发人深思。第六,拟一个好的题目能为作文增色不少。确定阅读材料后,要根据阅读的材料和感悟来拟题。①直接拟题。“《……》读后感”,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读《……》有感”,如“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②以感点为正题,以“读《……》有感”为副标题。如:索取与奉献——读《有的人》有感。2.读后感的一般写法根据以上要求,读后感的一般写法可概括为四个字:(1)引,概括地引述原文观点或具体文字的内容。(2)议,以所引内容为基点生发展开,发表议论。(3)联,在所引原文的基础上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现象或问题。(4)结,提出看法,小结全文。当然,任何文章的写法都不应该受某些条条框框的局限,以上所讲的写法只是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参考的内容和思路。3.克服常犯的毛病根据以往经验,最常见的毛病有四点:(1)大量引述原文。读后感,顾名思义,主要是写“感”,引述是为写“感”服务的,但有些同学偏偏忘记了这一条,本末倒置,大量抄录或复述原文,结果犯了以“引”代“感”、代“联”的毛病。(2)脱离原文空写“感”。任何事物都非凭空而生,都有个由来。“读”是“感”的基础,“感”由“读”而生发。只写感想而不交代其来由,不知“感”从何来,使“感”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不知就里。因此,写“感”应当与原文自然结合起来。(3)内容杂乱无中心。写出的读后感无中心,是犯了作文之大忌,也不符合写读后感应“抓要领”“突出重点”的要求。因此,一定要确定好中心,不可漫无边际地想到什么写什么。(4)感受认识太肤浅。读后感要求写个人在感情上最受触动,在认识上最受启发的内容。因此,一定要联系和对照生活现实和个人实际,写与个人真情实感相结合的内容。但是,在不少同学的读后感中,看不到作者读后的动情点和深刻的启示点,内容浮浅杂乱。读后感是一种重要的作文形式,只要同学们多读、多想、多练,不断总结写作经验,就一定会把读后感写好的。4.小结:“读后感”写作评价量表写作要点评价标准选材角度(1)针对作品主题的读后感。重在结合作品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理解、分析和评价作品的主题,并结合自己的阅读、生活经验,形成较深刻、独特的感悟。(2)针对作品局部内容的读后感。重在结合前后文语境,理解局部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阅读、生活经验,形成独特、较深刻的感悟。(3)针对作品某个细节、某些语句的读后感。重在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这些细节、语句的内涵,并结合自己的阅读、生活经验,提炼出独特的阅读感悟。结构角度(1)开头。采取直接引述或概括引述原作内容,开门见山表明自己的阅读感受。(2)引感部分。“引”领起“感”,“感”呼应“引”。引述关键语句或概述关键内容,并对这些语句(内容)进行多角度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分析、评价的过程就是“感悟”的过程。为了避免雷同,建议反向思维;为了让感悟表达有条理,建议可采取从浅到深的逻辑顺序。(3)联想感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用其他作品、生活中的相似、相关和相反的人物、事件加以印证,但不能脱离原作任意发挥。(4)结尾。总结前文,呼应开头。语言角度(1)表明读后感的观点要鲜明,题目要醒目,吸引人,不要直接用“《……》读后感”,最好题目能凸显读后感观点。(2)引述原文,不宜过长、过多,概述原文,简洁明了;分析、评价的感悟部分,语言连贯,条理清楚。(3)感悟分析,紧扣引述内容,语言简明,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增加文采。四、实战演练1.例文引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十九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海伦的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心被海伦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在书中,海伦说:“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摸到了有史以来人类活动的脉搏,否则就不懂人类生命的音乐!”的确,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知识使海伦创造了这些人间奇迹!海伦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正是因为有了知识,她才如此幸运。她出生后19个月就失去了视觉和听觉,从此她就与这个世界失去了沟通,失去了联系,这个幼小的生命不知道如何排遣与世隔绝的孤独感,她古怪、粗暴、无礼,直至她的莎莉文老师走进了她的生活,教会她认字,才使她张开了心灵的眼睛,得以与人沟通。一接触到了知识,孤独的海伦意识到只有知识才能铺就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当海伦感悟到“水”——这个她所认识的第一个字后,便开始了对知识的强烈渴求,开始了迫不及待地认字、阅读,像一块海绵不断地从生命本身汲取营养。对知识的渴求,使她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单调和枯燥中竟然学会了德语、拉丁语、法语等多国语言,阅读了多部文学和哲学名著,吸取着那些伟人和智者的思想精髓。她把学习比作攀登奇山险峰,跌倒了再爬上去,每得到一点进步,就获得一份鼓舞,逐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直到璀璨的云端、蓝天的深处、希望的顶峰!这些知识点亮了海伦心中的灯,照亮了她的内心世界,也架起了海伦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桥梁!书中,海伦用细腻的笔触对大自然景色的描写,使人很难相信这出自一位盲聋人之笔;她去骑马、划船、游泳、滑雪橇,甚至独自一人月夜泛舟,用心去领略月下荷塘的美景;她去参观博物馆,“听”音乐会,甚至去“欣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 20464-2024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
- 四下18课知识课件
- 2024年度工程人才引进居间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度广告代理合同服务内容拓展协议2篇
- 4.1科学探究力的合成课件高一上学期物理
- 二零二四年度福州市外贸公司业务员劳动合同2篇
- 2024版技术咨询合同条款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复习课件
- 二零二四年度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物业公司管理与服务质量保证3篇
- 诊所合同模板
- 车辆交通安全学习资料1p课件
- 2023年地域文化学习报告
- 【精】6 我们神圣的国土 (课件)2023学年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
- 酒店智能化弱电工程施工方案
- WS 218-2002卫生机构(组织)分类与代码
- GB/T 26705-2011轻型印刷纸
- GB/T 19052-2003声学机器和设备发射的噪声噪声测试规范起草和表述的准则
- 《法不可违》设计 全市一等奖
- GB 16899-2011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 A4.安全生产技术-1机械安全-安全人机工程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