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备考-人生感悟高中语文作文题库范文集锦 (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年高考备考-人生感悟高中语文作文题库范文集锦 (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年高考备考-人生感悟高中语文作文题库范文集锦 (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年高考备考-人生感悟高中语文作文题库范文集锦 (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年高考备考-人生感悟高中语文作文题库范文集锦 (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慎独,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能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这是

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升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也指一个人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

自己,时刻保持警醒,不忘约束自己,提升自己。

请你根据对“慎独”含义的理解和体会,结合自己的成长以及学习经历,写一篇记叙

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一句话,根据要求写作。

死而不亡者寿。(老子《道德经》)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频回首者,恐难远行;不回首者,亦难远行。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天我的心,

对昨天的眼泪微笑。

仿佛潮湿的树木,

在雨后的阳光里熠熠生辉。

——泰戈尔《流萤集》

这首小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绪?请以“对昨天的眼泪微笑”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文体明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③不少于700字。

5.根据要求作文。

文学家屠隆《娑罗馆清言》说:“楼前桐叶,散为一院清阴;枕上鸟声,唤起半窗

红日。"这个"半'’字,体现了主人鲜活的艺术思维和审美意识。在传统的中国文人中,

也是常常以这样的一个“半”的视角去观照社会世情风俗和人生百态。

请以“说‘半’”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自然本身奇妙美好。不论是朝日夕晖还是暴雨云霞,不论是漫天飞絮还是落叶满地,

常让人为之赞叹。自然常予人以启示。春草夏雨、秋叶冬雪,虽亦时常遇见,但总在那

么一瞬,让你不由地感动或深思。诗人华兹华斯曾说,让自然做你的老师。

请以“我仿佛第一次遇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50字的记叙文。

要求:补充横线内容,自拟标题,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代儒将左宗棠曾有一副对联传世,其下联: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有

人说下联在表意上自相矛盾,其实不然。如果对应地从立志、处世、心态三个角度去理

解下联,就会豁然开朗,心有所悟。

以上材料对青年学子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和自身经历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

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2页,共4页

8.根据要求作文。

题目:我的青春里有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所谓筋骨,包括筋肉和骨头两个部分,一般指体格。一个人,如果没有筋骨,或者

筋骨软弱,即使疯长再多的小鲜肉,也只能是一堆行尸走肉而已,不仅寸步难行,甚至

连独立支撑也勉强。其实,筋骨之重要,不仅关乎一个人的生存与否,而且更关乎一个

人的生存要义。从古到今,筋骨早已超出了身体本身的含义,而上升到了人生、世界乃

至宇宙的层面,进而演绎出多种姿态。我们的人生也因筋骨的多样性而多姿多彩。

以上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0.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远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可以有想象,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n.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上这幅漫画带给你怎样的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2.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梦,是现实的光,照进每一颗怦然跳动的心——

李白的梦里,是天姥云霓,仙人如麻的自我放飞;苏轼的梦里,是轩窗梳妆,明月

松冈的夫妻怀恋;大堰河的梦里,是乳儿美媳,婚堂红妆的母子情深;杜甫的梦里,是

广厦万间,大庇寒士的民生幸福;陆游的梦里,是铁马冰河,戍守轮台的山河重整……

纵览古今,先贤仁人之梦,或梦人生张扬,或梦亲情缱绻,或梦家国慷慨……梦,

是现实的光,照进每一颗怦然跳动的心——走向18岁的你,一定也会在梦里照见自己

的过去与未来,精彩与辉煌。在你的梦里,你那一颗青春之心,又因何怦然而跳呢?

请以“青春入梦心怦然”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想象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

700字。

1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班会课上,老师和同学们分享起自己的人生经历:

堆积如山的作业、试卷,连篇累犊的表格、活动记录,层出不穷的会议、培训……

但是,再怎么排山倒海的事务也休想淹没我阅读、教学思考和写作的激情,因为在我精

神生命的图腾上,早已深深嵌入一个意象——沙漠玫瑰。

我幸运地,在一篇散文中读到了沙漠玫瑰意象:平时,它因干旱、炎热,枯萎得仿

佛已经死去;可是,一旦雨水来临,它竟会迅速舒展自己,绽放艳丽的容颜。忍耐、敏

捷、追求美……这些美好的质素,它一个都不少。

校园公众号开设了“高考!加油!”栏目,请结合上述材料的启示,写一篇文章进行

投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4页,共4页

参考答案:

1.例文:

慎独

三年疫情,不堪回首,偶尔想起,都是泪。不过,因为疫情,我也有了一个体悟“慎独”

的契机。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和妈妈被封锁在家。最初,虽然感觉外边风声鹤唳,但是内心欢欣

雀跃:总算有了一个没有监管、没有束缚的自由自在学习的机会。

一开始,制定了完美的学习计划,要趁老师不在场的时机,自我主导,实现成绩的大提

升。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松懈,听网课,听得昏昏欲睡,经常处在走神状态。后来

发展到,关上书房门,边听网课,边打游戏,实质上是,只打游戏——反正没人监管了。

一天中午,我从书房走出来,看到妈妈正在客厅里埋头书写。我问她在干什么。她回答

说写读书笔记。

我感到奇怪了,问:“这个年龄还写读书笔记?”妈妈是小学教师,是我们这个小地方小

有名气的“名师”,平时,只被她照顾,很少关注她的工作状态。

她莞尔一笑:“这你就不了解妈妈了吧?看看我的床头柜上,一大摞读书笔记,人家是

著作等身,你老娘是笔记等身。”

我狡黠地笑问:“不会是学校布置的任务吧?”

妈妈瞟了我一眼:“就你聪明。不过,学校确实提倡老师们居家读书。但是,我可不是

为了完成任务。再说,读与不读,学校也监管不到啊。”

“既然没监管,那还读个锤子。您老人家,还是借这个机会儿居家养老吧!来,我教你

打游戏。”

“得了吧你,我可不是因为学校的督导才读书。刚看了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

为人',我读书是为了自己心安,可不是为了让别人满意。读书这件事,不是靠别人督促能

做好的,再者说了,别人虽能看到我的外在状态,但能看到我心里想什么吗?读书是‘灵魂

深处闹革命”

她看了看我,接着说:“跟你们的学习一样啊,关键是在人所不知、己所独知的地方,

在内心深处,把知识记牢,把思维锤炼得缜密严谨。”

听着她的话,看着她笔记本上红蓝相间的娟秀的笔迹,我意识到,人生的路上,很多路

程,是自己在踽踽独行,没有火光照耀,没有冲锋号催促,但,我们却要自己督促自己,把

这路程走好。而人生,是否能充实,是否能精彩,往往取决于在这些独行的路程上,我们是

答案第1页,共23页

否以“慎独”之精神,一再精进。

于是,我默默地回到书房,坐在书桌前,深吸一口气,然后,静下心来,投入到无人监

管的学习中去。

而今,回想那段日子,虽然疫情让人不寒而栗,但在那无人监管的环境里,我管束住了

自己,没有因疫情这只“黑天鹅”的出现而荒废时日,这也许是那阴霾中唯一让我欣慰的事情

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从材料可知,本次写作主题是“慎独”。“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

一书:“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之所以要强调“慎独”,是因为人在有人约束的时候,在他人的关注之下,是比较容易做到谨

慎的。因为作为社会的人,一个人的语言行为,都处于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置于社会的道

德法律的要求之中。那时候如果违反社会起码的要求,不会被世人认可和接受。但是,一个

人独处或缺乏监督的时候,常常会存在侥幸心理,或者放纵心理。这时候,往往会自觉不自

觉地将个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忽视道德法律他人的约束。因此,谨慎地独处,反复地反省

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没有人监督的时候和有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完全一致,才能成为一个更

加纯粹的人。而真正慎独的人,才是心怀坦荡、充满正气的人,也才是本性高尚的人。

试题要求围绕“慎独”写一篇记叙文。对此,写作时要重点叙述自己在哪一个时刻面临诱惑或

考验时,以怎样的表现如何做到慎独,以及此后自己对慎独的意义有何了解等。比如,最明

显的例子,就是在疫情封控线上学习的时候,自己是否能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自觉学习,做

到自律。当然,举其他的例子,只要能叙述详实、描写生动,点出“慎独”这一主题,都是可

以的。

立意:

1.慎独是检验一个人修身养性的试金石。

2.慎独是人生的必修课,伴随你成功。

3.慎独离不开自重自律。

2.例文:

吾生有涯,死而不亡者永生

自鸿蒙混沌初开、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生死不由人,寿天皆在天。于是,求仙问道,长

答案第2页,共23页

生不老,求而不得,思而无解,就像打了结的死疙瘩,令人无功而返。可是这个看似无解的

难题却被庄子一句“死而不亡者寿”轻轻打开了结:吾生也有涯,唯肉体消亡精神永存者永生。

曹操曾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确,人世美好,人生苦

短,匆匆百年,弹指一挥间,倏然而逝。正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造物主是公平的,生

命短暂,死便是亡,谁也不比谁命长。

放眼寰宇,万物熙熙而来,攘攘而往,份量锚铢,尽是沧海一粟。昙花夜间开放,夜间

凋零,美人一瞥,太匆匆。露珠夜晚凝结,日出而消,遮面一笑,忙促促。正所谓“朝菌不

知晦朔,蟾蛀不知春秋”,死则死矣,充其量不过留下一点“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念想。历史

的车轮滚滚而来,碌碌而往,烟尘四起,尽是岁月沧桑。人们奔波生计,操劳俗务,欲假天

万年,却百年不足,急吼吼。正所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亡就亡了,说到底不

过换来一丝“天空没有飞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的安慰。因为,生命消亡,一切终结,归于

沉寂。

尽管如此,可是总有一些人在造物主的“生死簿”之外,“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

臧克家也曾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诚然,他们肉体寿终正寝,“托体同山阿”,从此

再无此身。但是,精神却像一阵风,无影无形,存在于天地中,游走于灵魂间,永生不灭。

万户大胆飞天,身体因火箭高空爆炸而当场殒殁,精神却让航天的梦想深入后人的心底,

代代相传。屈原自沉汨罗,身体早已化作一股清流汇入大海,精神却将爱国的情怀植入民族

的基因,生生不息。苏武持节牧羊,身体在无人问津中趋于朽木,精神却将忠贞的品质注入

华夏的血液,汩汩流淌。文天祥被囚大都,身体在威逼利诱中从容就死,精神却将不屈的气

节沉入炎黄的筋骨,铮铮作响。袁隆平禾下乘凉,身体在常年劳累中永远睡去,精神却将责

任的意识渗入脚下的土壤,深深扎根。所以,肉体逝去,精神不朽,从此无极。

王羲之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殛为妄作。”原来并非完全如此。对大多数人来说,

生是生,死是死。而对于精神永存者来说,生是生,死更是生,而且是涅槃永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比较简单,只有一句庄子的话,意思是肉体死亡精神不亡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可见这里涉及的是关于死亡或寿命的话题,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本来“死”和“亡”意思相同,

只是说法不同,但是在这里却具有截然不同的深意。这里的“死”指的是生命的终结和肉体的

消亡,“不亡”指的是精神的永在和影响的深远。“寿”是长寿的意思,但不是指寿命长,而是

答案第3页,共23页

指精神和影响长远。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死亡是真正意义的死亡,意味着一切终结,身体和

精神一起逝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消失,渐渐被所有人遗忘。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他们

或品质高尚,或精神高贵,或造诣颇深,或造福人类,或影响巨大,或令人瞩目,他们就算

是肉体消亡,生命陨灭,但是他们的成果、事业、精神、品质。却一直源远流长,泽被后世。

可视的形体不见了,可感的精神却一直为后人铭记、钦佩、仰慕和学习;有形的寿命结束了,

甚至很短暂,但无形的寿命却无限延长。这是一种更高层面的活着,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长寿,

是抗拒了自然规律的永生,更是一个人对寿命最高价值的追求。

从“联想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考生可以选择一个生命短暂却

被人长久铭记的人物的故事,运用有形的“短暂”与无形的“长久”之间的鲜明对比,来凸显人

物的高贵品质和精神。若写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阐述什么是真正意义的

“死亡”和“长寿”,然后指出这种意义的“长寿”对于我们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分析我们如

何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具有无限的价值。

立意:

1.做好生命的延长线。

2.生命逝去,精神永存者长寿。

3.生命虽短暂,宽度却无限。

4.有形的寿命无法掌控,无形的寿命自由选择。

3.例文:

适时回首,更好远行

人生是一场旅行,有些人在旅途中,总是沉迷于过去的辉煌与荣耀,悔恨于曾经的失败

与挫折,而有些人则恰恰相反,完全与过去分割,一路向前。这两种人,都难以走远、走好。

俗话说:“频回首者,恐难远行;不回首者,亦难远行。”只有适时回首,才能更好远行。

我们走过的路,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人生旅途中最宝贵的财富。成功可以丰富我

们的经验,为我们指引方向;而失败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助我们规避错误。如果我

们选择不回头看,就等于放弃了这些无价的财富。只有当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历中获得启示

和动力,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叫回首,那叫心理阴影;“想当年我比你阔多了''也不叫回

首,那是自我麻醉。被蛇咬后,总结被咬的教训,躲开蛇出没的地方,甚至掌握一手捕蛇的

技巧,这才叫回首。曾经阔过,总结阔的原因,找出阔的规律,继续阔下去甚至比以前更阔,

这才叫回首。

答案第4页,共23页

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古人说“温故而知新”,学习新的知识,也需要回顾旧的知识。比

如考试完毕,总是沉浸在上一场考试当中是不对的,把试卷一扔直接进入后面的学习也不对。

最正确的做法,是对试卷进行分析,知道哪些知识掌握好了,哪些知识还存在不足,并迅速

补上。只有这样,才能把旧的知识变成新的营养。

一个国家的发展,更是如此。我们在前进的过程中,肯定有成绩,有荣光,也难免有曲

折,有弯路。我们只有适时回首,吸取经验,总结教训,才能为前进提供不竭的动力。正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

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我们的党,就是这样不忘初心,勇

往直前,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总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境。沉迷于过去,会失去向前的动力,忘

记了过去,则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底蕴。因此,我们要在回望与前行之间找到平衡,让过去

成为前进的动力,而不是阻力。凡事有度,回首不可“频”,亦不可“不”,只有适时回首,才

能更好远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两个对举的句子,阐述“回首”与“远行”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一句,“频回首”意思是多

次回顾过去,“恐难远行”意味着“过去”成为了“远行”的羁绊。“回首”过去,可能是留恋过去

的美好,可能是总结过去的失误,本来应该是对“远行”有利,比如过去的成功经验或者过去

的美好会成为我们远行的动力,让我们更加充满信心;过去的失误或者失败会让我们更加小

心谨慎,助力我们更行稳致远。但是关键词“频”成为了远行的阻碍,如果过多回首,成功的、

美好的过去可能会让我们骄傲自满,无法对自己有清晰正确的认知;如果过多回首,过去失

败的阴影可能会笼罩当下的行动,让我们畏首畏尾,不敢前行。第二句,“不回首”也就是不

回顾过去,“亦难远行”意味着也不会走得更远。“过去”不管是好是坏,都会对远行有意义,

我们可以总结过去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或教训,以便调整当下的行动,找到远行的正确路线

和方法。而如果不回首过去,一味莽撞地往前冲,那就还会遇到过去曾遇到过的问题,还可

能会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由此可见,材料引导我们正确处理“回首”与“远行”之间的关系。既不能“频回首”,也不能“不

回首

写作时考生应当针对材料中的两个句子进行分析,阐明“为什么”,为什么不可以“频回首”,

答案第5页,共23页

也不能“不回首”;然后立论,论述自己的观点,如什么时候应当"回首”,回首的目的是什么;

“回首”与“远行”之间有着怎样的辩证关系。结构方面可以采用层进式结构,从个人到国家,

甚至世界,从“回首”中汲取哪些动力,吸取哪些教训,指导当下的远行,才更有积极意义。

论证方法方面,可以采用例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如每一项新技术的发明都是在前人的经验和

教训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和提升,如对待过去发动的战争,日本和德国的做法形成对比,因而

德国赢得了尊重,而日本饱受诟病。

立意:

1.回首看失误,抬头望征程。

2.不让过去成为远行的羁绊。

3.适时回首,更好远行。

4.例文:

对昨天的眼泪微笑

暮色降临,我独自走在熟悉而又陌生的街头,迟迟不想回家。直到街灯一盏盏亮起,照

亮徐徐而来的黑暗,街灯投射出我孤独孱弱的身影,那影子在微风中慢慢地摇晃,一如我此

刻的内心的彷徨。昨天的泪水,似乎依然还挂在脸庞。

因为一次重大的失误,我失去了入选优秀生的机会。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低谷期。

我整天独自在房间里,抱着枕头,眼泪如断线的珠子般滚落。无助、失落,甚至有些绝

望。我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是否能够挺过去,怀疑是否能够找回那些失去的荣光。深

深的自责和懊悔让我感觉暗无天日,无法自拔。就像独自一人在黑暗中摸索,内心充满了痛

楚。

妈妈让我出去走走,放松心情,到了家门口,又怕看到妈妈操劳的身影,我真的愧对一

个母亲的付出啊!然而,就在我犹豫的时刻,街角花店的光亮吸引了我的目光,花朵好美,

都绽放出灿烂的笑脸,吐露着香气。我走入里面漫无目地转来又转去。老板娘一定看出我并

非是真正的买主,大声大气地说:“这么年轻应该有像花儿一样的表情,还能有什么难事啊!”

然后便拈出一朵向日葵给我,“这花送你。"她说。我接过花,向她微笑致谢。那是一个对生

活的感激之笑,也是对昨天眼泪的坚强之笑。

是的,向日葵总是向着阳光,就像我们心中的希望。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条曲折的河流,

有时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只看我们能否勇敢地面对,奋然前行。

微笑,是对昨天的眼泪的释怀,是对未来的希望。

坐在饭桌前,丝丝缕缕的香气不停地钻入鼻孔,我不禁开始狼吞虎咽……妈妈的唠叨透

答案第6页,共23页

出焦急:“再不回来,我都要去找你了!"看着我的吃相,妈妈满意地赞叹:“就该如此嘛!

什么事也不能影响我闺女吃饭!"我赶紧回妈妈一个微笑。

我大口吞咽着,感觉自己困惑的心门已经打开。从失败中寻找教训I,从挫折中寻找力量。

我明白了,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是常态,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勇敢地接受并面对它们。

现在,我已经从那个低谷期走出来,我知道,眼泪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微笑同样也是。

对昨天的眼泪微笑,是一种勇气,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态度。即使在流泪的时候,我们也

可以选择微笑,因为微笑是对昨天的眼泪的最好回答。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材料引用泰戈尔的诗句,其中“对昨天的眼泪微笑”中“昨天的眼泪”可看作过去的悲伤和痛苦

的象征,而微笑则可以视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的象征。文题传达了一种深刻而感人的情绪,

它描绘了一种从痛苦或困难的经历中站起来,以微笑和坚韧面对未来的态度。因此文章的主

题应该是关于克服困难、痛苦或挑战,并从中获得力量和成长,应表达出对过去的痛苦和眼

泪的释怀,以及面向未来的积极态度。

要深入挖掘情感和细节,描述过去的痛苦和眼泪时,要尽可能深入地挖掘出当时的情感和细

节。这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你的感受,并产生共鸣。同时,也可以让读者看到你的成长和

转变;描绘人物和情境,可以描绘自己或他人在经历困难时的表现,以及他们如何互相支持、

鼓励和帮助。止匕外,也可以描绘你所处的环境和情境,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你的经

历。

构建文章结构可以采用一个明确的时间顺序,从回忆过去的痛苦开始,然后讲述这个经历如

何塑造了你的性格和观点。接着,你可以描述你如何通过接受这个经历,从中学习和成长,

并以微笑面对未来;最后重申对过去的释怀和对未来的积极态度,以及从中获得的力量和成

长。以体现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强和乐观的态度。

立意:

1.告别昨天的痛苦,乐观面对人生。(写面对疾病的折磨,强者用微笑来应对)

2.克服障碍,收获成长。(写解除学习上的困局,获得拥有知识的快乐)

3.对过去释怀,对当下微笑。(写对自己曾经的失败不耿耿于怀,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走好

人生的下一步)

5.例文:

答案第7页,共23页

说“半”

“半”这个字,简单而又富有深意,它既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态度。在我们的生活中,

无论是面对什么事情,都需要我们以“半”的心态去对待,去接受,这是人生的大智慧。

从形式的角度来看,“半”意味着不完整,不完美。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然

而,这种不完整和不完美,却是一种真实,一种生活的写照。西方哲人尼采说:不要在平原

驰骋,也不要在山巅远眺,半山一眸,世界最美妙。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世界

中,没有人能够做到尽善尽美。我们应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生活的不完美,接受世界

的不完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生活,真正地理解自己。

“半”也意味着留有余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应该留有余地。正

如古人云:“话到嘴边留三分。”我们要学会适当地保留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要过于绝对和

极端。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给别人留有余地,不要把别人逼得过于绝路。这样,我们才能更

好地与他人相处,更好地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

“半”还意味着适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饮食还是娱乐,都应该适度。杭州灵隐寺

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人生哪能多如意”,下联是“万事但求半称心”。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

的欲望和需求,不要过度地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同时,我们也要学会适度地放松自己,

不要过于紧张和劳累。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持身心健康,更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从心态来看,“半”更意味着一种平衡。“偷得浮生半日闲”告诉我们,生活本应该是张弛

有度,灵活调整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应该保持一种平衡。我们要

学会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不要过于偏重于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同时,我

们也要学会在自己的内心找到平衡点,不要被情绪和情感所左右。控制欲望,知足常乐、随

遇而安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是最健全、最平衡的生活理想。

总之,“半”字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应该以一种不完整、

不完美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和世界;告诉我们应该留有余地、适度和平衡地去处理各种复杂的

情况和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生活、理解自己,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材料引用文学家屠隆《娑罗馆清言》的诗句“枕上鸟声,唤起半窗红日”,指出“半”字,体现

了鲜活的艺术思维和审美意识,并提出以“半”的视角去观照社会世情风俗和人生百态的妙法。

考生可联想到“半”是一种美妙的境界,例如,“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一种羞涩、朦胧之美,

答案第8页,共23页

“行百里者半九十”赞扬一种坚持、执着之美,“事半功倍”展示一种技巧、功力之美……生

活中,因“半”而产生的美非常多;正所谓半山一眸,世界最美妙。由此理解“半”的内涵时,

“半”字既表示一种状态,又表示一种态度。在状态方面,它意味着不完整、不完美;在态度

方面,它可能意味着留有余地、适度、平衡等。因此,在写作时,需要深入理解“半”的内涵,

从多个角度去阐述它。

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材料引出“半”这个话题,简要阐述“半”的内涵和意义。再通过生活中的

例子或者名言警句来引入正文,分析“半”的形式,可以从不完整、不完美的角度出发,通过

生活中的实例来阐述“半”的体现和应用。接着从“半”是一种生活常态的角度出发,阐述它所

蕴含的生活哲理。然后阐述对“半”的态度。可以从留有余地、适度、平衡等角度出发,通过

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论证“半”的态度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比极端

和“半”的态度,来突出“半”的优越性。最后总结全文,“半”字大有文章,是人们立身处世之

良方妙法,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和境界。

立意:

1.一个“半”字大文章,立身处世绝妙法。

2.知足常乐为要义,生活只求“半称心”。

3.“半,,字哲学是生存的智慧。

4.洞察“半”的内涵,把握人生平衡。

6.例文:

我仿佛第一次遇见崖柏

家在太行山。峭立的山崖,山崖间的烟霭,烟霭迷蒙处的崖柏,在外地人看来,雄美奇

异;于我而言,皆寻常。

离开了家乡,回望,才醒悟,家乡确实壮美。

而今,暑假了,带着满身的疲惫,怀着成绩不理想的失意,回到了家里。想在青山的环

抱中,慢慢疗伤。

或者,就不再走出大山了吧?外面的世界太硬,我扎不下根。

整个暑假,都笼罩在低落的情绪中,直到再一次遇到那株崖柏。

崖柏,家乡常见之物,我熟视无睹。但是,这次,在峭壁下徘徊的时候,抬头凝视,看

到它遒劲的身姿,我仿佛第一次遇见它。

那是一面刀削斧劈般的山崖,高耸陡峭,巍然裸立,只零星地点缀着些许细草。

而就在这壁立千仞的陡崖上,那株崖柏,扭动着,探出身子,如一个老汉,苍老,但不

答案第9页,共23页

衰朽。枝干似青铁,粗壮有力,擎起一盖绿荫,虽少,但绿得浓重。山岩缄默,崖柏青苍,

我被眼前的画面吸引住了。

过往,那么多次路过山崖,也曾目光掠过崖柏,从来没有拿正眼瞧过它。现在,让我好

奇的是,在这陡硬的山崖上,它是如何扎根的?是什么样的意志,让它于百千年中,于万丈

绝壁上,在风欺雪压之下,仍能遒劲如斯?

引目细瞧,我看到,它立身之处,原有条细细的岩缝,而之所以乍一看看不到,是因为

那岩缝被崖柏的一根粗壮绵延的树根给填满了。那条根,跟树干差不多粗,像焊接在岩缝里

的金属,紧紧地扒住石壁,顺着岩缝蜿蜒伸展。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原来,那耸立的钢枝铁干,那一抹倔强的苍翠,只是结果,而原因

隐藏在默默生长的根须上。当一粒种子,被命运的风,吹在了干硬的悬崖峭壁,它没有抱怨,

没有沉沦放弃,而是顽强地伸展出了细弱的根须。在随后的岁月中,吸取丝丝潮润之水分,

攥住微末之尘土,这根须缓慢而倔强地伸展,终于长到坚硬如铁,蜿蜒如虬龙。

最终,根须的长度长到了树身的几十上百倍,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托举了生命的奇迹。

看着这崖柏,看着这崖柏的长长的根,我意识到,不要埋怨外边的世界太过坚硬,而应

做的是,努力生长根须。

我凝视着崖柏,心潮起伏,仿佛第一次遇见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半命题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点出了自然景色本身的奇妙美丽,然后指出,自然界中那些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或

景物,往往也能在某些特殊时刻,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启发或感动。试题给定标题的“仿佛第

一次遇见”也就是这个意思O就比如朱自清在清华园的荷塘,感受到“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北京的地坛,“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给

了史铁生活下去的勇气。赤壁一直都是那个赤壁,却能给苏轼“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物与

我皆无尽也”的哲思。

写作时,要注意试题要求写的是一篇记叙文,而且根据标题“我”可知,这篇记叙文的主人公

应该是作者自己,而不能是历史人物或“我”的身边人。写作时,可以适当简略描写对应自然

景物的某些特点,为后面的转折“仿佛第一次遇见”埋下伏笔。此后,则应重点围绕当下某一

刻这同一片自然景色,因为突然产生的某种变化或突然出现的某样新事物而给“我”产生的别

样感觉;或是因为“我”此时此刻有着怎样特殊的情感,而使得景物也“皆着我之色彩”。

答案第10页,共23页

立意:

1.我仿佛第一次遇见赤壁,认识它的宽厚。

2.以我观山,山给予我沉稳之思。

3.四连荷塘,让我仿佛看到新社会的蓬勃生机。

7.例文:

立高远之志,做通达之人

左宗棠曾言“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这谈的其实就是做人的学问。“择高处

立”,即立高远之志;而“就平处坐”与“向宽处行”,则从为人处世和立身行事的角度,告诉

我们做人要通达、平和。

少小立大志,长大方能成大事;而“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自古以来,立志

便是人生的第一课。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鲁迅、邓稼先、袁隆平……我们可以列举一串

长长的名单,名单上镌刻着无数伟大人物的辉煌姓名,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发展和腾飞

做出卓越的贡献,而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他们少年时立下的宏伟之志;因为“择高

处立",故能见常人之所未见。孙中山立志“恢复中华”,毛泽东誓要“打倒旧世界”,周恩来

“为中会之崛起而读书,,,鲁迅弃医从文只为“疗治国民的精神”……正因为有了高远之志

的指引,他们的人生之路才会稳步向前,才能攀爬成功的峰巅。

想想我们年少时,谁不憧憬着未来,向往着美好的明天?谁不畅想着人生,描画着青春

的图谱?有人想做科学家,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奉献自己的智慧;有人想身着橄榄绿,成为固

守边疆的“万里长城”;有人想献身医学,成为“悬壶济世”的医生……如今,我们再想想,曾

经的志向是否依然存在?立志容易守志难,而成功恰恰需要我们矢志不渝。

较之于立志,如何处世则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再宏伟的志向也要付诸实践才会有成功

的可能。处世之要贵在“稳”,而要做到“稳”,就必须“就平处坐”;地势“平”才能坐得“稳”。

我们年青人不缺激情,我们有一往无前的勇气,有攻无不克的信心,唯独在处世与行事上要

多一份沉实与稳重。而且,我们既然能“就平处坐”,就必能“向宽处行”,所行不“宽”,无以

坐“平”。这也在证明,“向宽处行”的平和心态乃是我们“就平处坐”的心理前提。

其实,对于我们这些新时代的青年而言,立大志不难,难的恰恰是“处世”和“心态”。从

幼儿园、小学、初中,再到高中,我们或是身处校园“四角的天空”,或是受着父母羽翼的庇

护,不曾经历半点社会的“凄风苦雨”。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保持平和心态,都是我们亟待

解决的问题。

我们不妨就“真善美”的平处坐,向着“社会”的宽处行,以一颗良善之心“坐”好我们的身

答案第11页,共23页

形,以“入世”的热情投身于广阔的天地,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书本小世界,社会大舞台,我

们年青人理当成为翱翔于九天的雄鹰,而非婉转啼鸣于笼中的金丝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清代儒将左宗棠的对联“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否定了下联在表意上自

相矛盾的说法,并指出如果对应地从立志、处世、心态三个角度去理解下联,就会豁然开朗,

心有所悟。其中,“择高处立”指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问题要高瞻远瞩,要有开阔的格局和

视野;要有高尚的志向和远大的目光。“就平处坐”则可认为是不卑不亢,不俯不仰,平和待

人,简朴生活。“向宽处行”指做事留有余地,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不钻牛角尖”,适时调整

方向,才能路越走越宽,事越做越顺。由此可见,材料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汲取古人的智慧,

志存高远,梦想远大,脚踏实地,为人低调,心态平和,心胸宽广。

对此,可从立志、做事角度,写我们要在理想和信念的鼓舞下不断进取,这是万事成功的内

在动力;又要有脚踏实地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实现理想信念不懈奋斗,这是实现理想

的重要条件。这样写,具有极强的思辨性。然后,则可从为人处世方面,指出我们在积极进

取的同时,还要能包容他人所不及之处,关怀弱者,或对自己的成功亦以低调平和的态度处

之,而非居功自傲等。

立意:

1.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2.志存高远,务实低调。

3.低调平和,逐梦前行。

4.心胸宽广,成就大志。

8.例文:

我的青春里有善的传递

生命中,总有一些不期而遇的温暖,摇曳于岁月的枝头;青春里,总有一盏暖灯只为你

亮起,成为最温暖的守候。人生路上,总有一些善意,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让你我醉

心于这人间至善。

秋意愈浓,萧瑟的秋风卷着落叶从我耳边呼啸刮过,偶尔有那么一丝瑟瑟的秋风调皮地

钻进我的衣领,使我不由得打了个寒颤,我紧了紧外套,在晚风中加快了脚步。

突然,一阵低沉吃力的口号声吸引了我的注意,寻声望去,便见两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

答案第12页,共23页

正喊着号子费力地推着一辆三轮车。车上的物品有一人多高,堆得像小山一样。车前坐着一

个老人,正艰难地蹬着那辆因陷入洼地而原地打转的三轮车。老人抿成一条线的嘴角、紧绷

的面庞和在风中乱舞的白发,都在诉说着他此时的艰难,而那两个小男孩也因为用力满脸涨

红,身体弯得仿佛一张拉满的弓。

我急忙向前,加入了他们的队伍,四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使车子逃出了“牢笼”,

重新上路。车前的老人回首报以一笑,从他那刻满沧桑的脸上我看到了难以言说的感动和诉

不尽的感谢。一时间,我有些恍惚,仿佛看到了那天的我。

天色将亮未亮,深邃的天空中,零星地散布着几颗星星,街上空无一人,四周都笼

罩在神秘的薄雾中。我寻找母亲心切,便咬了咬牙,独自钻进墨一般的黑夜里,路上心里不

由得生出了几分“悄怆幽邃”之感。行至一条小巷时,一眼望不到头的黑使我停住了脚步,恐

惧彻底将我包围,本想硬着头皮前行,脚下却怎么也迈不开步子。

正当我进退两难的时候,一束灯光从我身后直直地照射过来,几乎将整条巷子贯穿。我

回头寻找光源,只看到一个全副武装、看不清面目的人在向我挥手示意。我会意后快速通过

巷子,在我终于到达光亮处,转身想表达感谢时,却只看到了他远去的背影逐渐消失在薄雾

中。我的眼眶发热,心里有一股莫名的情绪在涌动,我知道那是感激与谢意。伴着这股暖流,

我迈出坚定的步伐继续前行……

秋风和着归家的喇叭声将我从过去的思绪中拉回现实。我站在原地,周围是一盏接着一

盏亮起的路灯,看着老人远去的方向,我不禁会心一笑。

人们总说,青春期像潮湿的雨季,充斥着多愁善感与敏感多疑。但我却要说,青春更像

是明媚灿烂的花季,纵然偶有阴雨,也会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善意驱散阴霾,助我们走出困境。

红尘陌上,独自行走,总有那么一盏“灯”为我亮起,照亮我们前进的路;总有那么一个

萍水相逢的人,为你带去一份善意,温暖我们人生的旅途。青春之路,善意相伴。接受善,

传递善,让青春在善的传递中熠熠生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

半命题作文重点在于对题目的补写。对于“我的青春里有二这一题目,考生首先要明确写作

的情感倾向。青春里会有欢乐收获,也会有悲伤失意,但青春的主旋律应该是昂扬向上、积

极美好的。因此,写作时,文章总体基调应定为健康向上,不能消极低沉。其次,考生应对

题目的空白处进行填写。青春里可以有欢乐、有梦想、有责任、有勇气,也可以有友情、有

答案第13页,共23页

亲情、有阅读等等。在文体上,本文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以写成记叙文、散文等,考生可

自行选择文体进行写作。

如果选择写成记叙文,选材时,应注意选择贴近生活、能体现“我”的青春的事例,以“我”的

青春成长来表情达意,感悟人生。在行文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叙事技巧。比如写一次长跑

比赛,就可以设置一波三折的情节,先写“我”在赛前不拿第一誓不罢休的心理,再写在比赛

过程中“我”看到竞争对手跌倒陷入困境,几番纠结最终选择伸出援手从而错失冠军,但“我”

却问心无愧,虽败犹荣,从而体现出“我”的成长蜕变。也可以采用插叙、倒叙等叙事顺序,

如以插叙的形式回忆母亲在“我”的青春时光里默默奉献的事迹,以此启发当下,表达对母亲

的感激与敬意,使文章结构更富于变化。

在叙事过程中,也可使用描写、修辞等多种手法。如可以对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和

神态描写,突出人物在面临困境时内心的矛盾与苦痛,使文章更细腻、真实。也可以借助景

物描写,通过环境的变化来反映人物成长蜕变后内心的舒畅明朗,使文章富有深意,升华主

题。如果选择写成议论文,则需要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如可以写“我的青春里有责任担当”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担当的内涵,担当的重要意义,如何担当等角度展

开具体论证。在论说“担当的重要意义”时,可以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等角度

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

途,民族就有希望”的语句论证担当的意义,使论证更权威。

立意:

1.写母亲在“我”青春期的日子里默默守护,以爱滋润“我”敏感的心灵。(母爱,亲情)

2.写“我”总是在迷惘失意时徜徉于书海,于经史典籍中启发心智,汲取力量。(精神文化,

成长感悟)

3.写“我”凭借顽强不屈的意志战胜困难,收获成功。(成长蜕变,人生感悟)

4.我的青春里有家国情怀。

5.青年挺膺担当,拼搏创造未来。

9.例文:

持精神筋骨,成国之脊梁

“人无筋骨不立,国无脊梁不振。”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时代的风帆。作为

当代追求理想之青年,我们应当深谙此道,以筋骨之力,挺起国家的脊梁。

答案第14页,共23页

增强自身的筋骨,是追求理想的基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青

年一代应当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投入生活。天才程序员、人工智

能领域的领军人物吴恩达,他不仅在学术界取得了卓越成就,还创办了在线教育平台

Coursera,致力于让更多人接触并学习到最新的科技知识。他们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

他们坚定的信念、严明的纪律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吾辈青年应像吴恩达一样,增强自身筋

骨,以无私奉献的精神追求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锻造过硬的筋骨,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青年一代当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强化实践锻炼,

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航天领域,有许多优秀的青年航天员,他们以勇往直前的精神,

探索宇宙的奥秘。航天员王亚平,她是中国首位进行太空授课的女航天员,用她的勇气和智

慧,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航天的新高度。她的成就源于她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对实践的积极

投入。吾辈青年当注重学习,积极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追求理想打下坚实的基

础。

以国家为重,增强自身的筋骨。青年一代应当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

国家的发展之中。我们应当在追求个人理想的同时,关注国家的需要,以国家的发展为重,

为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科技领域,有许多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选择将研究成果应

用于国家重大需求中,助力国家发展。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研究者,他们以国家的

需要为重,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吾辈青年当以国家为重,增强

自身筋骨,为国家的发展竭心尽智。

以筋骨铸脊梁,以理想绘未来。青年之所以为青年,因其有热血、有激情、有担当。我

们应当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锻造过硬的筋骨,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将个人价值

的实现融入到国家的发展之中。以无私奉献的精神追求理想,用我们的青春和智慧为国家的

发展贡献力量。国家的脊梁,民族的希望,时代的风帆,都在我们这一代青年的肩上。让我

们挺起胸膛,以筋骨之力,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审读材料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从古到今,筋骨早已超出了身体本身的含义,而上升到了

人生、世界乃至宇宙的层面,进而演绎出多种姿态”,这就提醒考生写作时思考不要停留于

表层的身体意义上的“筋骨”,而要把握其深刻的比喻义,如“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不

屈的意志”“顽强的精神”等。对“世界”和“宇宙”而言,“筋骨”同样意味着一种支撑性的力量。

答案第15页,共23页

但考生仅就“人生”的角度来思考已然足够,因为材料还给出最后一个关键句“我们的人生也

因筋骨的多样性而多姿多彩”,可见,命题者的意旨是引导考生思考人生意义上的“筋骨”。

具体行文,要紧扣“筋骨”的比喻义来展开论证,着重分析“筋骨”之于新时代青年成长的重要

性。论述过程中,可反向论证,联系社会现实分析失却“筋骨”对人的成长和民族发展的危害。

注意不可泛泛而谈,一定要结合“自身发展”来思考,体现写作主体“我”的真性情、真见解。

立意:

1.打造筋骨,张扬自我。

2.树筋骨精神,让人生有个性有力量。

3.持精神筋骨,成国之脊梁。

4.树我辈风骨,助时代向前。

5.多样筋骨,多彩人生

10.例文:

远行

我始终记得暑假那一天,阳光明媚,微风轻拂,从未离家的我和几个同学相约旅行,心

中充满着激动和期待,准备踏上那段遥远的旅程。

我们早早地来到了火车站,看着长长的铁轨向远方延伸,仿佛是通往未知世界的道路。

每个人都紧紧地握着自己的车票,那是一张通往远方的通行证,也是我们年轻的心对未来的

憧憬和期待。

火车终于慢慢驶进了车站,伴随着悠长的汽笛声,我们争先恐后地上了车。车厢内充满

了欢声笑语,我们忐忑而又兴奋,火车缓缓启动,开始了通向远方的旅程。

窗外的风景在不断地变化,从城市的繁华到乡村的宁静,从山峦的连绵起伏到河流的平

静如镜。我们看着窗外的一切,心中充满了新奇和感慨,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仿佛我

们正在探索这个世界的边界,我们好像已经忘记了一切,全世界都在为我们的狂欢让路……

旅途中有欢笑也有泪水。在列车上分享完彼此的故事,喜悦过后又开始想家难过,难过

之后又因奇特的风光而兴奋尖叫,兴奋过后又特别想念妈妈的小米粥和三鲜水饺……想想真

是有意思,长这么大好像从来没有过如此大的情绪起伏。

有人说少年的心事就是对远方的期待,我一直在寻找,寻找那个能让我心动的远方。那

个远方,有我梦寐以求的风景和天地。一路上,走过山川湖海,观看日出日落,偶尔经历风

雨交加。我看到了许多美丽的风光,感受到了世界的广阔和博大,也体验到了离开父母照拂

的辛苦无奈。一边用心感受旅途中的每一个瞬间,一边回想陪伴着我的家人和趣事,甚至受

答案第16页,共23页

不了的时候恨不能立马飞回家中的小窝。

记得有人说过“远行并非只是为了寻找一个地方,而是为了寻找一个更好的自己”。我恍

然大悟,原来我最牵念的并不是那个遥不可及的远方,远方只是我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梦想。

我已经深深明白,我注定离不开我那曾经厌倦了的生长的地方,远行并非只是走向未知,

更是走向内心。远行是一次自我发现和自我超越的过程,而那个让我心动的地方,既有远方,

更有故乡,那个起点其实原来一直都在我的心中,怎么也挥之不去。所有前进的方向都由这

个起点牵引、发散,因为那是每个人的根脉,无论多么绚烂的梦想之花,都是源自它的深爱

和滋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题目“远行”可以让人联想到远离家乡、开拓视野、挑战自我等可能性。可以看作是对个人成

长的一种挑战。它代表着离开熟悉的环境,面对新的困难和挑战,自我提升和成长。这种成

长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包括心灵上的成长,例如增强自信、锻炼意志力等;也意味着探索

和发现。通过旅行,人们可以开阔视野,了解不同的文化和习俗,拓展自己的思维,从而更

好地理解世界。这种探索和发现的经历,可以改变人对生活的态度和看法,甚至改变人的价

值观;也可理解为意味着独立和自主,当个人远离家乡,独立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要学

会自立自强。

构思行文时,可以通过描绘人物在远行中的经历和变化,来展现这些主题。例如,可以描写

人物如何通过远行挑战自我、克服困难、获取新的认知和能力;也可以描写人物如何将远行

的经历带回家乡,影响和改变他们的生活和社区;还可以描写人物如何通过理解和认同自己

的文化和生活,实现心灵的回归和自我认同。

立意:

1.远行意味着成长与挑战。(写独自远行在外求学的困难和成长经历。)

2.远行途中的探索与发现。(写一次远行,置身大自然的怀抱,发现自然和生活之美。)

4.心灵的远行,精神的回归与认同。(写对经典的一次深度阅读,获得无穷的精神力量。)

11.例文:

跨越“门槛”,砥砺前行

跨越了寒冬,你会迎来暖春;跨越了失意,你会变得达观;跨越了困境,你会发现坦途……

人这一生,都要不断地向前走。既然要向前,为何不鼓起勇气,勇敢迈出步伐,跨越一道道

答案第17页,共23页

坎儿,走好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