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3讲读古文故事晓古人风采-概括内容教师用书_第1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3讲读古文故事晓古人风采-概括内容教师用书_第2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3讲读古文故事晓古人风采-概括内容教师用书_第3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3讲读古文故事晓古人风采-概括内容教师用书_第4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3讲读古文故事晓古人风采-概括内容教师用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3讲读古文故事,晓古人风采——概括内容概述内容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往往采纳客观选择题(四选一)的形式进行考查。近几年来,题干表述往往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先概括后分析;但2024年新高考全国卷改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选项的表述形式与以往有所不同。无论形式如何变更,对文言文阅读实力的考查从根本上不会变更。概括分析题常常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角度进行设误,来考查对文意的综合理解实力。考查形式客观题,四选一,即从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考查内容①对人物品质和性格特点的概括、分析;②对事务过程、因果的概述分析;③对人物观点的归纳概述、理解评价备考建议精准把握文言文的意思,运用比对分析法解答此类试题分析概括题命题“四陷阱”文言文分析综合题设置错误选项常见的“四陷阱”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辨别方法可采纳“题文比照”的策略,也就是将每个选项还原到文中的对应区域,每一个内容都应当找到信息源,尤其要重视细微环节之处,应细致比照,看有无以假乱真之处。陷阱一曲解文意利用文中有些词句较难理解的特点,在分析概括转述的过程中有意曲解文意,这是分析概括题的主要设误手段。解题时先要找到原句,再细辨原文中的词句在进入选项后是否发生了释义错误,并借助于语境细致推敲。(2024·浙江卷)阅读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的错因。【原文】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选项】作者希望谢景山能潜心向道,增进才识,不轻易为他人言语争论左右,不仿效前代高位之人自进的方式,不攀附孔、孟圣人。【错因分析】“不攀附孔、孟圣人”分析错误。原文“其称仲尼……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的意思是“他们称孔子、佛肸被召见就想要前去应召,孟子不被鲁侯重视,那么这二者追求的是什么呢?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上天而等着发挥才能罢了”。可见,作者并不是要求挚友不攀附孔孟,而是请挚友不要信任前世掌权之人所说的孔孟也汲汲营营试图自谋仕进的说法,并为孔孟辩解他们不过是“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并非自谋仕进。参考译文:景山又多拿前代掌权之人的自我仕进来类比,假如他们的说法跟我不同,即使是前代掌权之人,我也不会听从的。他们称孔子、佛肸被召见就想要前去应召,孟子不被鲁侯重视,那么这二者追求的是什么呢?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上天而等着发挥才能罢了。陷阱二无中生有解题时要细审选项中的每一个信息点在原文中是否有相关表述,要留意相关的细微环节,识别选项中自行添加而原文中并未出现的信息。(2024·全国Ⅲ卷)阅读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的错因。【原文】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错误选项】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当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忧被害,于是逃往楚国。【错因分析】“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分析错误。文中并未提到吴起对公叔继任相位的不满,属于无中生有。参考译文: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兴奋,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担忧,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值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缄默了许久,然后说:“应当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缘由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国公主,却忌恨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陷阱三错位嫁接有意颠倒多个事务的先后依次或因果关系来设误。答题时要厘清文段中所涉及的人物、事务,并弄清晰事务的前后依次与经过,留意相关事务经过转述后是否存在前后错位或因果倒置,以便识别出人事混淆、依次倒置、张冠李戴等错误。(2024·全国甲卷)阅读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的错因。【原文】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错误选项】在战局有利的状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错因分析】“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分析错误,由原文“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可知,是契丹在王继忠的劝告下主动提出议和,宋朝皇帝也同意息战议和。所以,该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陷阱四以偏概全用部分代替整体的意思来设误。答题时要特殊关注表示范围的词语或概念,对文段中所述的相关内容进行细致核对,看事物的范围在转述的过程中是否被放大或缩小。(2024·全国乙卷)阅读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的错因。【原文】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错误选项】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确定要吸取教训。【错因分析】“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分析错误。原文说的是“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这表明隋朝灭亡是因为隋炀帝无道和臣不尽忠,而不只是“臣不尽忠”。原文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有两个缘由,而选项只概述了其中一个缘由。所以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概述题的解答“三步骤”1.整体读文,全面把握依据叙事类文体特点,阅读全文,重点关注四项内容:人物事迹、人物关系、人物观点、重要实词。2.审读选项,关注细微环节结合选项设误的几种陷阱,细致阅读选项,留意有关人物的言行、事务在时、地、因、果、过程等方面的表述,以及对人物、事务的评价看法。3.细致比对,推断有据(1)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与在原文的先后位置的依次一样。所以,比对时,可结合这个规律快捷地依次检索选项所对应内容,以节约答题时间。(2)选项多在细微环节处设置陷阱,所以比对时务必谨慎细致。重点比对词语的理解,比对人物的观点与看法,比对事务的发展过程,比对选项前后的逻辑关系。(3)选项“分析”部分文字较多,信息量较大,往往是文中多处文句的综合,因此应将“分析”部分切片,层层比对,便于化整为零,逐一攻破。(4)比对时,常常会感觉一两个选项都有错误,这时候更要结合原文信息,选择一个错误更典型的选项作为最佳答案。(5)选项内容确定要在原文中找到相关依据,做到推断有理有据,才能保证正答题正确率。(2024·新高考全国Ⅰ卷)下列对原文(文本见本专题任务一“高考真题”)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解题指津:选项切片对应原文分层比对A.①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看法,//②认为天子应当哺育百姓,不应辛苦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③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①“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看法”与原文唐太宗“然”比照,表述正确。②“认为天子应当哺育百姓,不应辛苦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与原文“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比照,表述正确。③“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与原文“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比照,表述正确通过以上切片分析发觉,三处切片均与原文意思一样,故本项正确B.①在探讨制止偷盗一事时,//②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③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①“在探讨制止偷盗一事时”与原文“上与群臣论止盗”比照,表述正确。②“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与原文“或请重法以禁之”比照,表述正确。③“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与原文“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比照,“安用重法邪”是说百姓衣食无忧了,就没必要施行严刑峻法,而不是否定严刑峻法“止盗”的作用通过以上切片分析发觉,切片③处存在错误。故该项概述不正确C.①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②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③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确定能够大治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惊,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①“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与原文“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比照,表述正确。②“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与原文“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惊,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比照,表述正确。③“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确定能够大治”与原文“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比照,表述正确通过以上切片分析发觉,三处切片均与原文意思一样,故本项正确D.①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②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③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①“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与原文“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比照,表述正确。②“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与原文“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比照,“唐太宗的不当行为”指陷人于法的做法,表述正确。③“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与原文“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比照,表述正确。通过以上切片分析发觉,三处切片均与原文意思一样,故本项正确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细致比对,看看选项概述是否有误。1.【原文】(珪)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节选自《明史·傅珪传》)【选项】傅珪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愿随意改易,因而触怒很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答案:“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分析错误。原文说“遂矫旨令二人致仕”,意为阉党假传圣旨让他二人辞官退休,非“坚持离职”。2.【原文】亓诗教复劾正春(指传主翁正春)徇私,正春疏辩,益求去。帝虽慰留,然自是担忧其位。寻改吏部,掌詹事府,以侍养归。(节选自《明史·翁正春传》)【选项】翁正春遭人弹劾,辞官自辩。在处理韩敬科场事务中遭人弹劾而恳求去职,皇帝虽然劝慰留任他,却不想让他再担当官职。答案:“皇帝虽然劝慰留任他,却不想让他再担当官职”分析错误。原文“帝虽慰留,然自是担忧其位”的意思是“皇帝虽然劝慰挽留了他,他却从今担忧心于自己的职位”;且从后文“寻改吏部,掌詹事府”可知,皇帝并没有“不想让他再担当官职”,属于无中生有。3.【原文】宪宗元和初,(裴垍)召入翰林为学士,再迁中书舍人。李吉甫自翰林承旨拜平章事,感出涕。谓垍曰:“吉甫落魄远地,更十年始相天子,后进人物,罕所接识;且宰相职当进贤任能。君多精鉴,为我言之。”垍取笔疏其名氏得三十余人。吉甫籍以荐于朝,天下翕然称吉甫得人。(节选自《旧唐书·裴垍传》)【选项】李吉甫恳求裴垍为他举荐人才,裴垍为他举荐三十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