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物理初二上学期2024年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1页
安徽省阜阳市物理初二上学期2024年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2页
安徽省阜阳市物理初二上学期2024年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3页
安徽省阜阳市物理初二上学期2024年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4页
安徽省阜阳市物理初二上学期2024年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安徽省阜阳市物理初二上学期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关于长度的估测,符合实际的是()A.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dmB.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5cmC.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18dmD.课桌的高度约为75m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能力。A选项:中学生的身高一般在1.6m左右,换算成dm应为16dB选项: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物理课本的宽度与此差不多,在C选项: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新铅笔的长度略小于此数值,在D选项: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B.水中出现岸上树木的“倒影”C.雨后天空出现彩虹D.人通过放大镜看到放大的字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光的折射现象与光的反射现象的区分。A选项: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是因为池底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池底变浅了,故A属于光的折射现象,但不符合题意;B选项:水中出现岸上树木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其实质是光的反射,故B不属于光的折射现象,但符合题意;C选项:雨后天空出现彩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到空气中的小水滴上,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即光的色散,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选项:人通过放大镜看到放大的字,是字反射的光经放大镜折射后进入人眼,使人看到了放大的字,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3、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A、“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而不是音调高,故A错误;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B错误;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故D正确。故答案为:D;4、小明用一把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长度,记录如下:12.34cm、12.36cm、12.35cm、13.35cm、12.36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A.12.353cmB.12.35cmC.12.36cmD.12.4cm从5个测量结果看,13.35cm的数据是错误的记录,因为准确值与其他为了减小误差,应该求4次测量的平均值,即物体的长度为:L=12.34+12.36+故答案为:B。5、关于物体受到的浮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漂在水面的物体比沉在水底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B.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C.没入水中的物体在水中的位置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D.物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浮力的影响因素。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形状、在液体中的位置以及物体的密度等无关。A选项:漂在水面的物体和沉在水底的物体,如果它们排开水的体积相同,那么它们受到的浮力就相同。因此,不能单纯根据物体在水中的状态(漂浮或沉底)来判断浮力的大小,所以A选项错误。B选项: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就越大,因此物体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所以B选项正确。C选项:物体没入水中后,无论它在水中的位置多深,只要它排开水的体积不变,那么它受到的浮力就不会改变。因此C选项错误。D选项:物体的密度与物体受到的浮力没有直接关系。浮力的大小取决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密度无关。所以D选项错误。6、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受到的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B.物体只有接触到地球,才会被地球吸引C.重力只有受力物体,没有施力物体D.地面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答案:A;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重力概念的理解。A选项: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这是重力的基本定义,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并不需要物体与地球直接接触。例如,月球虽然与地球不直接接触,但仍然受到地球的吸引,产生重力作用。因此B选项错误。C选项: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作用,地球是施力物体,物体是受力物体。所以C选项错误。D选项:在地面附近,所有物体都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即都受到重力的作用。这是重力的普遍性质,所以D选项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和D。7、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光发生漫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B.我们能看到鲜艳的黄色的花是因为花能发出黄色的光C.彩色电视机的色彩是用红、黄、蓝三种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得到的D.``背日喷乎水,成霓虹之状’’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A选项: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即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或发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在这里,我们能看到黄色的花,是因为花反射了太阳光中的黄色光,而不是花能发出黄色的光。所以B选项错误。C选项:彩色电视机的色彩实际上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得到的,这被称为光的三原色。所以C选项错误,因为它错误地指出了黄色是电视机的色彩之一。D选项:“背日喷乎水,成霓虹之状”描述的是背对太阳喷水时,形成的彩虹状现象。这是因为水雾将阳光分散成了不同的颜色,形成了彩虹,这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所以D选项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和D。但由于题目要求只选择一个答案,并且通常这类题目会选择最直接或最重要的选项,因此在这里我们选择D作为答案(尽管A也是正确的,但在这种情境下,D选项描述的现象更具体且有趣)。答案:D解析:D选项描述了光的色散现象,即光通过介质(如水雾)时,由于不同波长的光被介质以不同的角度分散,从而形成了彩虹。这是光学中一个重要的现象,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8、下列关于内能、热量和温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B.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C.物体内能增加,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D.物体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A选项: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例如,当冰在熔化过程中,它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当物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因此物体的内能也一定增加。所以,B选项正确。C选项:物体内能增加,不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内能的增加还可以通过外界对物体做功来实现。因此,C选项错误。D选项: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它描述的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而不是物体“含有”或“具有”的热量。我们不能说物体“含有”或“具有”多少热量,只能说物体“吸收”或“放出”了多少热量。因此,D选项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答案:B解析:B选项正确地指出了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一定增加这一物理规律。内能是物体内部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一种宏观表现,当温度升高时,微观粒子的运动速度加快,因此内能增加。9、关于电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铜导线的电阻比铁导线的电阻小B.粗细相同的两根导线,长的电阻一定大C.长短相同的两根导线,细的电阻一定大D.同种材料制成的长短相同的两根导线,粗的电阻小A:电阻的大小不仅与导体的材料有关,还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在材料和长度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只知道材料,是无法比较电阻大小的,故A错误;B:粗细相同的两根导线,材料不确定,长导线的电阻不一定比短导线的电阻大,故B错误;C:长短相同的两根导线,材料不确定,细导线的电阻不一定比粗导线的电阻大,故C错误;D:同种材料制成的长短相同的两根导线,粗的电阻小,故D正确。故答案为:D。10、关于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试电笔是用来测试物体是带正电还是带负电的B.三脚插头中较长的脚是将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与大地相连C.家庭电路中,开关应接在零线与用电器之间D.家庭电路中,空气开关跳闸一定是发生了短路A:试电笔是用来辨别火线和零线的,不是测试物体带正电或负电,故A错误;B:三脚插头中较长的脚是将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与大地相连,防止用电器漏电时发生触电事故,故B正确;C:家庭电路中,开关应接在火线与用电器之间,这样断开开关时,用电器不带电,更安全,故C错误;D:家庭电路中,空气开关跳闸可能是发生了短路,也可能是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故D错误。故答案为:B。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1、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D.真空也能传声答案:C解析:A选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并不相同。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因此,A选项是错误的。B选项:物体振动确实能产生声音,但这些声音并不一定都能被人耳听到。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致在20Hz到C选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固体、液体或气体。在真空中,由于没有介质来传递声音的振动,所以声音不能传播。因此,C选项是正确的。D选项:由C选项的分析可知,真空不能传声。因此,D选项是错误的。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B.如果音调和响度相同,声音我们就无法分辨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答案:D解析:A选项: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因此,A选项是错误的。B选项: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即使两个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相同,它们的音色也可能不同,因此我们仍然可以分辨它们。例如,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曲子,虽然音调和响度可能相近,但音色却有明显区别。因此,B选项是错误的。C选项: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致在20Hz到D选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是声音产生的基本原理。因此,D选项是正确的。三、填空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有一质量为54g、体积为20cm3的金属块,它的密度为_______g答案:2.7;2.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密度的计算以及密度特性的理解。首先,我们根据密度的定义式来计算金属块的密度:ρ=接着,我们需要理解密度的特性。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即使我们将这块金属切掉一半,其密度仍然保持不变。但是,题目要求我们将答案的单位转换为kg/mρ=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当物体距透镜30cm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cm;当物体距透镜10答案:15;放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当物体距透镜30cm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这是凸透镜成像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当物体位于二倍焦距处时,会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得出:2f接下来,当物体距透镜10cm时,我们需要判断此时物体的成像情况。由于此时物体距离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综上所述,本题的答案为:15;放大。3、小明在平静的湖边看到“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的现象,“云在水中飘”是水面出现云的____(选填“实”或“虚”)像,是光的____形成的;“鱼在云上游”是鱼通过水面的____形成的____(选填“实”或“虚”)像和云在水面的____形成的____(选填“实”或“虚”)像同时出现的现象,形成的____(选填“鱼”或“云”)的像位置更浅一些。答案:虚;反射;折射;虚;反射;虚;鱼。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云在水中飘”是因为当云反射的光射到水面上时,发生光的反射现象,射入人眼的光是从水中云的像发出的,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所以看到水中的云是平面镜成的虚像;“鱼在云上游”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从上面看水中的鱼时,会感到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是鱼反射的光斜射到水面上,由光发生折射的条件知,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高了,所以看到了鱼的虚像;当光遇到水面时会发生反射,此时水面相当于一平面镜,所以看见水中的“云”是由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虚像;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鱼变高的虚像,而云反射的光斜射到水面上,由光发生折射的条件知,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云变浅了,所以形成的鱼的像位置更浅一些。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B.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D.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快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A选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B选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B正确;C选项: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包括:①物体发生振动;②介质向外传声;③良好的听觉器官;④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⑤有足够的响度。因此,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不一定被人听到,故C错误;D选项: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比液体中快,但并非一定,如声音在软木中的传播速度就小于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故D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B。5、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将物体放在右盘中,而砝码放在左盘中,当天平平衡时,左盘中的砝码质量为100g、20g,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为4g,则物体质量应为本题主要考查了天平的使用方法和读数方法。在使用天平进行测量时,我们需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即物体应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应放在天平的右盘。但在本题中,同学的操作是相反的,即物体放在了右盘,砝码放在了左盘。首先,我们来看左盘中的砝码质量,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左盘中的砝码有100g和20g,所以左盘砝码的总质量为然后,我们来看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为4g在正常情况下,物体的质量应该等于左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示数。但由于本题中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所以我们需要用左盘砝码的总质量减去游码的示数来得到物体的实际质量。即:物体的质量=左盘砝码的总质量-游码的示数=120g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116。四、计算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第一题题目: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经过0.5s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是多少?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答案:(1)74(2)14.8m/解析:计算反应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首先,将汽车的速度从km/h转换为m/s,即v=计算刹车后通过的路程:题目已给出刹车后通过的路程为s2计算总路程: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总路程为s=s1+s2=10+计算平均速度: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总时间为t=t1+t2=0.5+4=4.5s平均速度为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即v平均=st=744.5≈16.44m/s第二题题目: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经过0.5s(1)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是多少?(2)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答案:(1)74m(2)14.8m/s解析:(1)首先,我们需要计算汽车在反应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已知汽车的速度为v=72km/根据速度公式s=s反=vt因此,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总路程为:s总=s反+s刹=(2)要求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总路程和总时间。总路程已在上一步求出(尽管有争议,但按题目要求使用74mt总=t反v―=744.5v―≈16.4×3.6≈59.1km/h然而,原始答案给出的是14.8注意:在实际应用中,应仔细检查原始数据和计算过程,以确保答案的准确性。此处的解析基于题目给出的数据和要求,但指出了原始答案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五、综合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第一题题目:小明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在此实验中:(1)小明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2)实验时,小明应在________(填“A”或“B”)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3)小明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填“虚”或“实”)像。(5)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还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2)A;(3)不变;(4)虚;(5)改变蜡烛A的位置,多做几次实验,观察并记录像与物的大小、位置关系是否相同。解析:(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因为玻璃板既能反射光成像,又能让光透过,从而可以在玻璃板的另一侧观察到像,并能通过比较物与像的位置关系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由于玻璃板是透明的,我们可以直接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2)实验时,由于玻璃板成的是虚像,且虚像与物体在同侧,所以小明应在A侧(即蜡烛A所在的一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的大小相等,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因此,当小明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保持不变。(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因为虚像不能被光屏接收。(5)为了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我们需要进行多次实验以排除偶然性。因此,还应进行的操作是改变蜡烛A的位置,多做几次实验,观察并记录像与物的大小、位置关系是否相同。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多次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