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意象及限时训练-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解析版)_第1页
古诗词中的意象及限时训练-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解析版)_第2页
古诗词中的意象及限时训练-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解析版)_第3页
古诗词中的意象及限时训练-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解析版)_第4页
古诗词中的意象及限时训练-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05古诗词中的意象及限时训练

•模块一鉴赏方法:融情造境

•模块二鉴赏方法:因物寻志

•模块三鉴赏方法:因形悟神

•模块四全国中考真题及热点题型特训

模块一y鉴赏方法:融情造境。

鉴赏方法:融情造境

⑴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可以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

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诗歌传统意象比较固定,如杨柳代表惜别,月亮代表思乡怀人等。但在具体诗歌中有变数。

鉴赏景物形象,一要注意景物描写的方式,如动静、色彩,来把握景物特点和诗人的感情;二要抓住意象

来分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⑵意境

“意”,作者的情感;“境”,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意境指诗歌通过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

境和意象的关系,简单地说,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而意境则是指全篇作品

所营造的整体艺术境界;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而意境则是意象叠加、组合之后的升华。

由于意境一词较为复杂,故在高考中常用“氛围”(偏重外部环境)、“心境”(侧重内心世界)、“境界”(外

部与内部的融合)等词语称呼。

模块二1鉴赏方法:因物寻志

鉴赏方法:因物寻志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

中“梅”的形象等。鉴赏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即先要借助相关语句

或关键字词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再联系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分析。

模块三鉴赏方法:因形悟神

鉴赏方法:因形悟神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大致有两类:一是主观形象(作者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二是客观形象

(作者描写或刻画的人物)。每首诗都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客观的人物形象。诗中客观的人物形

象只是抒情主人公抒情达意的途径之一。

古诗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理解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特别抓住诗中描写人物的语

言、神态、动作、心理、肖像及所处的环境等片段文字,因形悟神(人物形象特点)。另外,要关注诗人所

处的背景及诗人对其的情感态度等。

古诗中八类人物形象及其特征

①正直之士: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

②爱国之士: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③隐士: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④失意之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⑤报国之士: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⑥游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

⑦疆场将士:献身边疆、反对征伐。

⑧痴情儿女:缠绵俳恻、爱恨情长。

--------------------------E例题精讲---------------------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①。

日人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①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解析:第一步:概括特点。本题通过明确重点词语的含义来概括画面特点。如“平畴”

指平旷的田野,''怀新"指孕育着新的生机。第二步:描绘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这两句

诗所描绘的画面。

答案: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

勃生机。(步骤一、二)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⑴〜⑵题。(9分)

九日①水阁

韩琦②

池馆梁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①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

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②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

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颔联两句对仗工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这

两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

B.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

霜。

C.尾联的两句写此时诗人年事已高,已不能豪饮和高吟诗歌,从侧面反映出他已真心服

老。

D.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

洁的人品。

【答案】C[C项,“已真心服老”错,“漫有高吟力尚狂”展现的是一种豪情。]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

答案: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①首联两句写诗

人对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现了诗人

生活俭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②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

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③

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

的豪情逸兴。(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⑴〜⑵题。

赠蜀府将①

温庭筠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好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寒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①公元829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诗中使用“汉节”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

C.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D.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的处境。

【答案】B(“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错,不是“诗人”而应是“蜀

府将"。)

(2).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

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

【答案】吴钩,泛指利剑,二者都是比喻从军立功之志。辛弃疾借“吴钩”表达自己虽

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而温庭筠表达的是对蜀将虽战功赫

赫但却不得封赏滞居下位的不公境遇的感慨和同情。

4.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⑴〜⑵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阅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树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阖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

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了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

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

下文详细具体地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

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

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答案】B(A项,“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错,由诗歌内容来看,诗中抒发的并非“闲

望”的悠闲之情。C项,“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错,“没”指消失不见,根据

“孤帆”可知这是一只小船,慢慢地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才符合常理和诗歌意境。从诗中

看不出“疾驰前进”的意思。D项,“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

够”错,尾联表面是感叹没有哪个渔人像太公那样贤能,实则自叹不受赏识,没有太公的际

遇。)

(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雨、鸣蝉三种意象。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

雨”属于视觉描写,“何树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

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的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

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画面。

模块四全国中考真题及热点题型特训O

(2023・湖南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搬家时,正值秋日,微风轻拂,湖上亭呈现出一派宜人的景色。

B.“系”字形象地描写了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展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C.“啼”字是指黄莺的啼叫,这频繁的啼叫声,难免让诗人更添烦躁之情。

D.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地步,故而忧乐与共,灵犀相通。

2.诗歌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借此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LD2.柳条、藤蔓、黄莺。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难舍。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有误,根据“好是春风湖上亭”可知,此时季节是春季,“正值秋日”表述错误;

B.有误,“系”字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表现柳条、藤蔓因依恋主人而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实

则是表达诗人对它们的依恋难舍;“展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表述错误;

C.有误,根据“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可知,“啼”字字面是写黄莺的叫声,同时也很自然地让

人联想到离别的啼哭,表现出诗人对即将离去内心的感伤;“难免让诗人更添烦躁之情”表述错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与情感。

根据“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可知,诗歌主要描写了“柳条、藤蔓、黄莺”等意象。在“柳条藤蔓

系离情”“欲别频啼四五声”两句诗中,“系”字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啼”字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

这两个动词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了诗人的情感,"系”字面表现柳条、藤蔓因依恋主人而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实则是表达诗人对它们的依恋难舍;“啼”字字面是写黄莺的叫声,同时也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离别的啼哭,

诗人借这些意象抒发了自己即将离别湖上亭的伤感、依恋与不舍之情。

(2023•山东潍坊•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千里思

郑锡3

渭水通胡苑,轮台望汉关。

帛书秋海断,锦字夜机②闲。

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

惟余两乡思,一夕度关山。

[注]①郑锡,唐朝登宝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②机:原意是弩机,代指武器。

3.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通”和“望”连接四个地方,紧扣诗题“千里思”。“望”是“思”的具体表现。

B.颔联意为:家乡来信被深秋大漠阻断;想写封家书,却战事不断、枕戈达旦。

C.“两乡思”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之人的思乡之情。“惟余”极言思乡之切。

D.“一夕度关山”与“关山度若飞”都写出了迅速越过关山、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

4.请简要分析“虫”和“雁”两个意象在表达思乡情感方面的作用。

【答案】3.D4.示例:羁留异乡,好梦难圆,伴随着秋虫的鸣叫,天已经破晓了。“虫”鸣“催晓”,

以动衬静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凄苦之情。身在他乡,真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递给

家人。“雁”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

D.有误,“惟余两乡思,一夕度关山”的意思是:只剩下两地乡思之情,想一天晚上快速度关山。因此,“一

夕度关山”写出了诗人想快速回到家乡的思乡之情,并不是写诗人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

故选D。

4.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意象。

“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意思是旅人的思乡之梦被虫鸣声打破了,身在边关而心在家乡,希望鸿雁尽快

将书信传给家人。两句中“旅梦”指旅人的思乡之梦;“虫催晓”指虫鸣,天已破晓;“边心”指身在边关而心

在家乡;“雁带还”指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给家人。据此概括出答案即可。

5.(2023・浙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补全对话。

旅次石头岸

〔唐〕张祜

行行石头岸,身事两相违。旧国日边远,故人江上稀。

水声寒不尽,山色暮相依。惆怅未成语,数行鸦又飞。

小语:老师,我发现尾联中有一个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工12”,还有一个意象

“(2)",从中可以读出这首诗的情感。

老师:是的。我们还可以通过诗题中“旦"一词知道诗人身处异乡。他想起“旧国”“故人”,

流露出,12_____________之情O

小语:我不理解“身事两相违”这句诗。

老师:这就需要了解作者的经历。张祜性格耿直,被他人排挤,最后无奈归隐,所以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怀

才不遇的感慨。

【答案】惆怅鸦旅(次、旅次均可)思乡、怀人(伤感、孤独、惆怅)

【详解】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第一、二空,“惆怅未成语,数行鸦又飞”,意思是心中惆怅,无法用语言表达,此时又见几行乌鸦飞过。“惆

怅”一词直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乌鸦往往是以萧瑟、衰败的意象出现,而表达情感呈现出压抑、苍凉、

凄苦的特点。

第二空,“旅次石头岸”,意为旅途中暂时停宿在石头岸,由“旅”或“次”可知诗人身处异乡,正在旅途漂泊。

第三空,“旧国日边远,故人江上稀”,意思是故乡远在天边,而友人在江上旅途中也难以相逢。流露出诗

人思乡、怀人的伤感、孤独(惆怅)之情。

(2023•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岳州晚景

【唐】张籍

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

水光浮日去,霞彩映江飞。

洲白芦花吐,园红柿叶稀。

长沙卑湿地,九月未成衣支

【注】①九月未成衣:反用《诗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之意,意思是天冷却没有加衣服。

6.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对“晚景”“秋声”的描写,体现了诗人的心境,为全诗抒情奠定基调。

B.颔联写景,动中有静,虚实结合,由太阳浮在水面联想到天空彩霞飞舞,江面也如同天空一样。

C.颈联中“洲白芦花吐”写芦花开放,使小洲看上去是白的。这种倒着写的手法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

例如“沾衣欲湿杏花而,吹面不寒杨柳风”。

D.尾联写天冷未加衣,而古时裁衣、授衣多是家妇所为,由此可知,此句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

思念。

7.请根据下列诗句,探究“鸦”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寄托的情感。

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张籍《岳州晚景》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答案】6.B7.渲染环境的氛围,寄托人物的愁绪。

【解析】6.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B.赏析有误。颔联“水光浮日出,霞彩映江飞”写岳阳之景,当然离不开水,于是作者的视线从空中向下移

动,承第一句“晚”字写湖中和江面之景。“水光”和“霞彩”都是静态的,“出”字描绘出洞庭湖波光晃荡,日

将落而未落时浮在水面上的情景;“飞”字一方面见出晚霞疾逝,一方面见出江水的流动。这两个字给画面

注入了一种动态的美,突出了晚景的特色。可见,运用了静中有动的手法,而非“动中有静”。故选B。

7.本题考查意象探究。

“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意思是:岳州晚景是乌鸦聚集在树上,秋季的天空中传来归雁的鸣叫声。渲染

了悲凉的氛围,为尾联抒发对家人的思念奠定了感情基调。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思是: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

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树栖鸦”这三个

字,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意思是: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

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

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可知,“鸦”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渲染环境的凄凉氛围,寄托人

物的愁绪。

8.(2023・四川广安・统考中考真题)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词的上片,词人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⑵全词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驿站、断桥、黄昏、风雨。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寂寞、苦闷、凄清的氛围。

(2)运用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的手法。作者借饱受摧残、香气不改、精神犹存的梅花,抒发自己虽历经

艰辛,屡遭排斥,仍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情怀。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意思是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驿外:指荒僻、冷清之地。“断

桥”已失去沟通两岸的功能,唯有断烂木石,更是人迹罕至之处。描绘了梅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的遭遇;“己

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意思是“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描绘了黄昏来临梅花又被风吹雨打的遭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

苦的情形。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自然是人迹罕至,渲

染了寂寞、苦闷、凄清的氛围。

(2)本题考查诗词表现手法的辨析以及作者情感的分析。

这首词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

的绝唱。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

忠贞。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历经艰辛、屡遭排斥)坚持高洁志行;不媚俗,清真脱俗,

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这首咏梅词,通篇未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托物

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